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关于严师出高徒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4:25:12 字数作文
关于严师出高徒的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严师未必出高徒 答正方

孔子,在封建社会里被奉为“至圣”,可算是大名人了。然而,他的弟子宰予,懒惰成性,昼夜贪睡,整日昏昏沉沉,以致后世留下了“昼寝宰予”这样的成语,极言人之懒惰。孔子也对他了出了“朽木不可雕”的叹息。若严师出高徒,宰予是什么样的高徒呢?

诸葛亮,“卧龙”之名,饮誉一时,“得卧龙即得一半天下”也非戏言。可是蜀后主刘禅,虽得诸葛亮悉心扶持,也难逃亡国之厄运,刘阿斗岂非贤明之君?

马谡,诸葛亮陪育了他大半生,最后他庸才自大失了街亭,被诸葛亮痛心疾首地斩首了。

鬼谷子,春秋时期著名的隐士,博学多才、名噪天下的《孙膑兵法》的作者孙膑便出自他的门下。他的另一个弟子庞涓却阴险毒辣,由于妒贤嫉才而陷害孙膑致残。虽后被孙膑计杀,但作为名人鬼谷子的学生,恐怕对于“严师出高徒”也是个莫大的讽刺吧!

天才诗人徐志摩上课时一点也不严肃,他甚至一边吃苹果一边讲课,还对学生说烟台的苹果确实好吃等等。但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张居正以神宗的老师和顾命大臣的声望,热切期待神宗成为一代圣主,对少年神宗的教育,呕心沥血。为了营造宫廷的读书氛围,鼓励小皇帝读书,让宫女、太监都接受经书教育,使后宫无人不读书。对神宗的起居日用、行事为人,更是关怀备至,循循善诱地进行教导。他为小皇帝亲自编写《帝鉴图说》。书中讲了117个帝王故事,有81件“圣哲芳规”,记载圣明君主的嘉言美行;36件“狂愚覆辙”,阐述暴君的恶行劣迹。

十一岁的神宗喜好书法,作为帝王这也受到限制,在张居正看来:“帝王之学,当务其大。自尧舜至唐宋的贤明君主,都重视修德养性,治世安民,不追求一技一艺。汉成帝知音律,能吹箫作曲。梁武帝、陈后主、隋炀帝、宋徽宗、宁宗,都能文善书,精通绘画,但都无能挽国家的乱亡。君主要以道德修养为重,岂能以一艺沾沾自喜。”神宗刚满十四岁,张居正就把他爷爷嘉靖的242件文档,交给他学习治理。不停地进呈四书直解,进呈大宝箴,进呈皇陵碑,进呈宝训,进呈御札,进呈百官图御屏等等,使一个少年背负这样的重担,连书法的爱好也不能尽兴。

此时的神宗对张居正甚为畏惧,背诵《论语》,偶有失误,张居正说一声读错,神宗也会吓得一跳。作为一个少年免不了爱好玩耍,可是神宗却没有这个幸运。有一次,夜间跟随太监孙海到别宫游乐,穿窄袖小衣,学着走马持刀嬉戏,被李太后知道,罚了长跪还不算,又写下罪己诏才作罢。还有一次偶尔在宫中唱戏,突闻有巡城御史的呵呼声,赶忙停下来说:“我畏御史!”

神宗对张居正由敬畏而生嫌隙,是在“帝渐长”时发生的,这预示神宗随着年龄的长大,权力意识开始苏醒,他本是受万众山呼万岁的皇帝,权力之大所向披靡,无所不能。张居正死后,神宗失去最后的顾忌,犹如脱缰的野马,贪婪地掠夺社会的一切财富,甚至踢开地方官府,派出太监特使到各地征税,把本该收归户部的税金,纳入皇帝的小金库,横征暴敛,杀人夺产,激起全国性的反对矿使税监的风潮。因此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说:“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云。”

孔子应该是一个严师,也是一个好的老师。这是大家公认的,可是孔子的弟子有三千,贤弟子,也就是高徒,才七十二人,这也就说明了,需要看学生的天赋,看学生的资质,并不是找到一个好老师就足够的,而且还需要自己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因为人是有三六九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并不是人人都是天才,也不是人人获得一个严师就可以成为高徒,真的要是那样的话,还会有留级生和肄业生吗

1,严师会与学生间产生隔阂,沟通不便,如今注重的是学生与老师间民主平等,而严师却做不到这点,他们只会罚学生,不会理解体谅学生。所谓一切的事情是建立在沟通之上,慈师与严师相比之下更容易与学生沟通,学生有不懂的题目自然会问慈师,谁会愿意问一个整天罚人板着脸跟前世欠了他钱似的老师呢?

2,因为沟通,所以才会产生信任,学生才会信任老师是为了他们好,并非害他们。没有人会去喜欢一个不会沟通,理解学生的老师,即使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他们着想,学生也不会喜欢他,因为没有人会喜欢对自己凶的。

3,学生喜欢慈师,便会多问老师问题,有的问题可能是老师不能当场告诉学生听,但他们回去会思考,会去查阅资料,这对于老师而言无疑是一种提高老

师的教学质量的过程。在学生学习、进步的过程老师也会进步,老师上课的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学生便可以知道更多知识,更容易有进一步的提升。然而严师却做不到跟学生沟通,没有了这么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他们的讲课质量不会有更大的提升,就算学生听他们的课,也未必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学来学去永远都是那样,不会有更大的提升。

“严师出高徒”这句话经过无数事实的证明,被不少学生家长和教育界同行奉为至理名言。可是近年来人们发现,以严出名的老师越来越不受欢迎,过去人们用感激眼光看的“严师”,现在有的被学生称为“大魔头”,有些家长也逼着老师当众道歉,甚至与老师对簿公堂。是“严师出高徒”不合时宜了吗?应该说“严师出高徒”步入了一些误区。

信奉“严师出高徒”的人们认为起关键作用的是“严师”,我们就从“严师”角度谈一谈。“严师”的“严”,可以从教师的形象和对学生的要求两方面来理解。在“严师”形象方面存在以下误区:

1.为保持“严师”形象,对学生整天板着脸,让人无法亲近。“严师”往教室门口一站,立刻鸦雀无声。“严师”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不跟学生开玩笑,更不和学生玩,觉得学生很容易登鼻子上脸,让你以后无法收拾。“严师”批评学生,总是声色俱厉的,不容许学生“狡辩”。“严师”总是让学生站着说话,宁可自己不坐,也不让学生坐下来。“严师”看不惯年轻教师,尤其是实习老师跟学生嘻嘻哈哈,学生不像学生,老师不像老师,这还不乱套?到底应该严在脸上,还是应该严在心里?有老教师传授经验,对学生“宁愿给好心,不能给好脸”。可见,严在脸上更重要。

2.不懂得尊重学生,缺乏民主作风,独断专行。“严师”的面孔使得师生间出现了一道鸿沟,“严师”也有意强化这一点,学生毕竟是学生,老师毕竟是老师,决不含糊。“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都高一辈。居高临下,让学生产生敬畏的心理,批评学生让学生害怕,觉得这样好管理。“严师”自重形象和师生间的不平等,决定了“严师”不大可能主动寻求管理方式上的民主。有的人偶尔也想发扬发扬民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终究叶公好龙,害怕学生真的发动起来自己反而被动,于是“民主”之后必然“集中”起来,还是自己说了算。“严师”一瞪眼,学生一般不敢去争什么民主。

3.死要面子,有错不改。不可否认老师也会犯错,但“严师”出于维护形象考虑一般不会自己承认错误,觉得承认错误会丢威信,千方百计遮掩过去,有时未免强词夺理。学生也不敢要求老师认错。老师要求学生认错、改错,但老师自己明明有错,却不认错、改错,这种“身教”给学生造成很坏影响。 对学生的要求方面,有以下误区:

1.对学生严格要求有时脱离实际,要求过高。“严师”讲究高标准,严要求,在高一时就瞄准高考,拿高考要求所有学生,一考试就有大面积的不及格。他不肯降一下标准,并解释说:“我现在把题出简单一些,将来高考谁给你简单一些?”同在一个班里,学生的层次大不相同。对好学生适当地压一压可以防止他们骄傲,对差学生适当地抬一抬可以给他们以信心,而用一把严尺子量所有学生,未免鞭打快牛,实际也放弃了差学生。差学生跟不上,只能怪他们基础太差,让“严师”放慢速度等他们一程不大可能。

2.严格按规章办事,要求学生“事不过三”,如果过三了,“严师”就失去了耐心了。学生的不少错误涉及到他们的不良习惯,改正也需要一个过程。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反反复复都属正常,可是,“严师”不能容忍,以为容忍就是迁就。“眼里不容沙子”的人,已经耐着性子给你三次机会了,你竟屡教不改,这不是欠收拾么?于是惩戒就成为不可避免。

3.不分场合,一律求严。有的老师不辞辛苦,一有时间就坐在教室里,看着学生学习。上课自不必说,下课时也常常督促学生:“你们把玩的心分一半给学习能有多好!”“看某某同学,人家一有时间就看书,哪像你们,整天就知道疯!”这种严法让学生不胜其苦,有些学生反映,在这些“严师”的眼皮底下,“一点活的乐趣都没有”。有的重点班的学生反而羡慕普通班,他们说:“上课也学,下课也学,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劳逸结合?”

4.“严师”对考试看得过于认真,59.5分不能进到及格,79也不能迁就为80分。有的老师不那么“认真”,当学生提出来要加几分的时候,他和学生商量:“我先借给你几分,下回考试你带利息还我。不过,你要是考到80分以上,这几分就算奖励给你,不用还了。”这促进了学生学习,也加强了师生关系。北京的任小爱在给差生补课时,不着痕迹地把考试题渗透进去,学生成绩进步了,她抓住时机嘉勉鼓励,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严师”看来这都不可取:“随便

乱改的话,考试也太不严肃了,考试还有什么意义?”

5.方法不当,有时不免激出事端。“严师”们觉得对学生只要严格要求就没有错,只要是严就理直气壮,家长们也都会支持,所以方法上是否欠妥也就不太在意。有个教师,看到男女生在教室有亲密动作,怒不可遏地冲进去,不亚于捉奸,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破口大骂,羞愧难当的女生回家就喝了药。还有个教师,学生偷了别人一点东西,她就在学生脸上写了“贼”字,还说要扭送到公安局,吓得学生不敢上学。有一个老教师,仅因为学生迟到了几分钟,本来事体不大,她却联系学生相貌长得平平,说人家“连坐台都不配”,结果学生跳楼自杀了。这些“严师”被称为“大魔头”,被家长推上公堂,也不冤枉。

“严师出高徒”确实存在误区,也因此影响了人们对“严师”的评价,有必要跟教师同行们讨论讨论。笔者不反对“严”,但严而有度,严而有法,严也应该看对什么人,看在什么时候。严也不一定要气势汹汹,有时候和风细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可能更奏效。

最后补充一点,“严师出高徒”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徒”,“高”不“高”它才是内因;“严师”虽然重要,也不过是外因 过于强调“严师出高徒”容易使学生、家长过多地依赖“严师”,而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

我们又怎么能辜负老师的一番苦心呢

篇二:如何看待严师出高徒与棍棒出孝子的论点

如何看待严师出高徒与棍棒出孝子的论点

2009-08-02 16:16:40|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如何看待严师出高徒与棍棒出孝子的论点

“严师出高徒”,由于时代不同,它的含义也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点是一致的,就是突出一个“严”字。不同点是“严”字里面又有不同的含义,所以从古至今争论不休,各有道理。通过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悟出了一点点严师出高徒的含义。在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有挫折和失败,经过总结,得出了一些经验: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特别是在思想教育工作方面更要精细一点。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乐,乐而不乱。严中有慈,慈中有爱,爱而不宠。审势度量,

严得有理,严中有道。道有道规,法无定法,道法自然。

教师的严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精神:它不仅是指对学生的严格要

求,更包含有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严肃的教学态度。

严师的“严”是严而有格,就是一定的原则。严格,不同于严厉。严厉,动不动板着脸孔训斥,高高再上,这种简单的做法不会带来良好的效果。严是有标准的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严,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严,决不是无规律、随心

所欲的严,更不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严。严而有格,既要给学生指出方向,又要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这种原则就是成就高徒的前提条件。

严师的严是严而有方。这里的“严”字包括:管教,关心和负责。在学校阶段,我们的教育对象他们心理结构尚不健全,需要教师用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指导。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教风酿就优良的学风,端正的学风又感化了成长中的学生,严师以其“规

矩”之严格,方法之得当,一定能造就高徒。

严师的严是严中有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理智的爱,而不是溺爱和不负责的爱。严师的严并不是说学生一有错就批评、职责,而是严而有度,严而有情,把爱融会到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严格把关中,把爱融会到对学生行为规范的严格督察中。严爱结合,让学生真正的感觉到,教师是对他未来的高度负责。一个对学生未来高度负责的教师,是成就

高徒的必要条件.

不管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是学生切实需求而言,都要求教师严而有格、严而有方、严中有爱、严于律己。这才是我们所说的严师,这

才是追求教育规范、健康发展的的教师.

那么怎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乐,乐而不乱。严中有慈,慈中有爱,爱而不宠。审势度量,严的有理,严中有道。道有道规,法无定法,道法自然呢?首先,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思想素质方面:要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质工作、热爱学生,只有一个对学生有爱心的老师,才能处处严

格要求学生。

二、业务素质方面: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及各项教材的组织教学方法,特别是要提高在教育、教学中的应变

能力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三、了解学生,探讨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情况。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相互合

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四、还要学点哲学知识、以应处理错综复杂的情况。

“严师出高徒”这一说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还在不断的变化、更新。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不断的总结研究发展,以适应新时期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而

努力奋斗

篇三:严师出高徒

严师出高徒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我的钢琴老师汤老师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严厉的老师,你知道他有多严厉吗?我跟他学了三年多的琴,主动说的话不超过十句,我心里总是抱怨汤老师太严厉,但通过一件事,我改变了这种看法。

那是期末考试刚结束的那个星期,妈妈每天去上班,让我每天弹一小时琴,但我弹琴的时候心早都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根本就不知道弹的是什么,弹几分钟就跳下来摸摸这个,玩玩那个,一个小时很快就混完了。妈妈回家后,我还对妈妈夸下海口,说弹得非常好了

很快,就到了上钢琴课的日子了,我刚弹第一首曲子,汤老师就大发雷霆,漏出了他那狰狞的面目,气得直拍琴,说我根本就一遍也没练,我当时委屈极了,不服气地想:我明明练了很多很多遍呀,怎么还说我没练啊?老师看了我委屈的样子,并没有原谅我,只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弹了很多遍,但每遍都是心不在焉地弹的,这就等于一遍也没弹,所以你要认认真真,一心一意地弹,注意力要集中,把心放在曲子上,才能弹得有效果。”

回家后,我坐在琴凳上仔细地回忆了上一周弹琴的过程,明白了自己虽然弹了很多遍,但都是三心二意地弹的,与其这样弹,不如把浪费的时间干些别的事呢!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还是一天弹一小时,但是都非常认真。不管别人在旁边说什么,都影响不了我,眼睛里看的都是音符,耳朵里听的都是音乐。很快,一个星期过去了,我又去上课了,这次,严厉的汤老师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脸。

汤老师是一位严厉的(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关于严师出高徒的作文)老师,但是他的严厉教会了我如何专心地干一件事。

篇四:也谈“严师出高徒”

也 谈 “ 严 师 出 高 徒”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崇尚“严师出高徒”。长期以来“严师出高徒”被看成是教育的训言。不可否认,历代“严师”确实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其实现代人误解了“严师出高徒”这句名言。理解这句话的基点站错了。其中“严师”一词是指能严格要求自己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质朴方正,学识深厚,不怒自威,自然为人爱戴。而不是仅凭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提要求、搞检查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也是要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榜样,作楷模,在润物细无声中一点点感染、教化学生。这种教育才是育人的教育,才是正确的教育之路。

一、家长对“严师”的期待

每每有家长到学校,或是用其他方式联系,总对任课教师说:“麻烦你对他/她更严些。”新生入学时,更是要挑一个“管得更严的老师”。然而以前的“严师”,不外乎动辄耳光、竹杆、篾片,面壁、俯卧撑、下蹲、马步、蛙跳、跑操场,否则无非言语尖酸刻薄、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现在看来,这样的“严师”,是在体罚学生,是没有师德的,体罚学生,是被严禁的。严格并没有错,问题在于严要严得有“度”。严师之所以能出高徒,是在于老师有较高的教育技能及良好的自身素质,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应当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教育学生是对“严师出高徒”的误解。人们常常误解热爱学生就不要严肃,其实任何有慈爱之心的老师在面对学

生违反纪律、思想行为不符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时候,他们都会给予严肃批评。

二、“严师”对学生的好处

一个老师的严厉,对于懒散的学生来讲是一剂良药,因为学生的自控力不强,很少有学生能做到主动学习,老师要求严格,能让大部分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严师”是需要的,没有严厉的鞭挞和逼迫就没有自觉性的学生是不会成才的。但严厉是要讲究方式和限度的,一个不讲究方法、一味逼迫或是偏激偏向的老师是缺乏师尊的老师,不但让学生产生反抗心理,甚至会给学生的心理制造阴影。

三、“严师”一定能出高徒吗?

孔子,被奉为“至圣先师”,教育教学中的“严”都应该是从他开始的吧?然而,他有三千弟子,为什么也只有七十二贤人呢?再说,他的弟子宰予,懒惰成性,昼夜贪睡,整日昏昏沉沉,以致给后世留下了“昼寝宰予”这样的成语,极言人之懒惰。孔子也对他发出了“朽木不可雕”的叹息。若严师出高徒,宰予是什么样的高徒呢?

四、所谓的“严师”的局限性以及对国家的危害

所谓的“严师”在讲课时,说一,学生从不敢说二,一切跟着走,“一切行动听指挥”。试问: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还有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还有没有创新精神?严格有好处,但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没有自由发挥,就没有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富强文明的社会是由能够独立思考的公民组成的,而不是由奴隶组成的。西方一位哲人曾说:平时把自己的国民作为奴隶来

统治,当国家有事时却要让他们成为战士,那是不可能的。

希特勒在总结其独裁心得时说:“不要让青少年有判断力。只要给他们汽车、摩托车、明星、刺激的音乐、流行的服饰??就行了。剥夺青少年的思考力,根植他们服从指导者命令的服从心。让他们对批判国家、社会和领袖抱着一种憎恶。让他们深信那是少数派和异端者的罪恶。让他们认为想法和大家不同的就是公敌。”他还说:“不思考的民众是弄权者之大幸!”这些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独立思考的民众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有多重要。

独立思考不是自然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一种后天形成的社会人的基本属性。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有赖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具备承认独立思考是人的基本权利和属性的外部人文环境和制度保障;二是个体具有看问题的独特角度、宽阔的视野、科学的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的方法和充分真实的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基本都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形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训练科学的思维能力; 培养正确的分析与判断方法。能独立思考才能有独立思想,有独立思想才能有独立人格,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才能有创新能力。诺贝尔获奖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在比较中美教育制度后认为:美国的科研新成果大多是由早期比较调皮的学生发明创造的,而中国早期听话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却无所作为。

一个社会只有相当数量的人能够具有这样一种思想与心灵上的自由,真正的文明与进步才是可能的。16世纪的一位瑞士钟表匠认为:金字塔的建造者不可能是奴隶,一定是自由人。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就必须学会“点到为止”的教学原则,不能为了考试获得高分,而把所有的话都说完,留给学生的只有记忆与背诵。这种“点死为止”的教学原则是对学生独立思考权利的粗暴剥夺,是对学生学习欲望的残酷扼杀。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要相信学生思维能力的可塑性,要把独立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学校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贯彻民主和自由的原则,使学生能在宽松环境下充分激发独立思考的欲望。

五、“高徒”来自兴趣

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教育学中也有句话:“外因要靠内因起作用。”还有句俗语,说的是“大腿不转,小腿拧烂”。我平常也总是把“不是老师教好的,而是学生自己学好的”挂在嘴边。实践表明: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远远比天天在那死抠课本好,思想问题解决了,成绩自然就上去了,甚至老师不用再去拿着课本对学生唧唧歪歪地费劲了。

同在一间教室听老师讲课的学生,其表现并不相同:有的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有的东瞧西看,心不在焉;有的神情焦灼,如坐针毡;有的则是满面倦怠,恹恹欲睡。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表现呢?这是由于学生们学习动机不同造成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有紧密的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的动力。为什么有的人看小说能废寝忘食,非一口气读完不可?为什么有些人看电影、电视那么入迷着魔,一分钟也舍不得丢开?这就是兴趣的作用。

六、也谈“严师出高徒”

通过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悟出了一点点“严师出高徒”的含义,所以也学着先辈来谈谈“严师出高徒”的说法。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乐,乐而不乱。严中有慈,慈中有爱,爱而不宠。审势度量,严的有理,严中有道。也就是教育学上所说的和谐教育、寓教于乐。怎样才能做到这几点呢?首先,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思想素质方面:要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质工作、热爱学生,只有一个对学生有爱心的老师,才能处处严格要求学生。

(二)、业务素质方面: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认真钻研课程标准。

(三)、了解学生,探讨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学生的体质、思想、兴趣、爱好、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情况。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相互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四)、还要学点哲学知识,以应对处理错综复杂的情况。 教师具备了以上条件后,就是如何运用的问题了。运用时先要确定该项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哪些环节该严、该宽,什么时候该严、该宽、该慈、该爱、该乐;要严到什么程度,一定要把握好时机。

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对学生严格要求,这是所有教师的神圣职责之一。但绝不可“严”而无方,“严”而无度,更不可因“严”失道,因“严”损德。一个好教师,除了以崇高的师德教育学生外,还必须懂得学生

篇五:严师未必出高徒 一辩立论陈词

“严师”未必出“高徒”一辩立论陈词

主席、评委,大家好!

自古以来,“严师出高徒”这一俗语一直广为流传,然而,今天,我们不禁要问:“严师”一定出“高徒”吗? 我方认为:严师,未必出高徒。下面我将从三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从哲学理论上讲,人的前途命运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并且外因最终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都是内在因素。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否成为人才,在于其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态度决定一切”和“能力决定发展”。唯物辩证法还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两面性。也就是说,“严师出高徒”这句话本身在逻辑上就是错误的。一个自己主观好学,积极进取,自觉自律的人,即使没有“严师”也能有所成就;一个主观不努力,不求上进,放任自己的人,那不管是“严师”还是“名师”,都是没用的。 第二:从现实的角度看,古今中外,有才干的人如同天上的明星,数不胜数,然而他们是否都出自“严师”门下呢?古今中外,“严师”也不乏其人,然而他们的学生是否都功成名就了呢?是否都能称之为“高徒”呢?在这些“严师”的教育下,又有多少人对学习由爱到恨?有多少人失去了欢笑?有多少人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中途放弃,甚至走上不归路了呢?假若“严师”一定能出高徒,那为什么老师们还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个个“严”字当头不就万事大吉了吗?假若“严师”一定能出高徒,那我们为什么不去跟着“严师”一起学跨栏,成为第二个刘翔,为国争光呢?我们不否认,有少部分孩子的成才,可能与教师和家长的严格“管教”有关,但这只是在抹杀他们的个性和快乐,牺牲大多数学生利益的前提下 所换取的局部的成功,其成功率是很低的,而代价却是高昂的。

第三:从师生关系来看,老师和学生之间是朋友关系,不是管理者与被管

1

理者。他们之间的感情要靠爱和知识维系,不能靠威严。爱是人类最基本,最美丽的语言,它能化解一切的矛盾与痛苦。而盲目的“严”是利剑,是魔鬼,不但出不了“高徒”,相反,还会出社会败类,因为他们会感到自己和当今的社会格格不入,由此产生叛逆的心理,这显然是教育的悲哀啊。这样的结局,又何来“高徒”可言呢?须知,拔苗助长是祸害,慢功才能出细活啊!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严师”未必出“高徒”。如果能出高徒的话,那也只能说,“严师”碰上了“高徒”。谢谢!

2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