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旱灾的危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0:36:49 字数作文
旱灾的危害字数作文

篇一:旱灾的危害

旱灾的危害

1.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了农牧业灾情。

2.我国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但水资源少,造成北方城市十分缺水。

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虽然受灾,但却没有成灾,原因是:防御能力强

台风登陆对区域旱情的影响:会带来大量降水,可以缓解当地的旱情

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偏北路——路程较短,沿途地势北高南低,来势汹涌。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我国地形对寒潮活动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势高,不易受影响

南北向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分流南下影响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两广地区 。

山脉走向对寒潮活动的影响

1.东西走向的山地:阻挡寒潮南下,加强北坡灾害、减轻南坡灾害;

2.南北走向山脉:形成冷空气南下的通道。

寒潮能影响到我国的哪些地区?不易受寒潮侵袭的地区在哪里?为什么?

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

原因: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受寒潮影响相对较小。云贵高原对势力较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特别高而寒潮不易侵入。

南北灾害表现:

北方: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降 温、冻害、雨雪等。

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骤降。

第二,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概念: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指大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能

见度低的天气现象。

发生条件:(动力) 大风天气(物质) 地面的沙尘物质(气候)气候干燥,植被覆盖少

多发地区:西北、华北、东北、青藏高原

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1.冬春冷空气活动多2.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疏松干燥。3.人口压力大,人们毁林开荒,森林覆盖率降低;过度放牧,草原退化、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防治措施:

1.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以减小风速、增加湿度、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基本条件。

2.其次加强沙尘暴监测、预警;

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

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

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②冬季风的通道;③接近沙源地;④蒸发强

烈,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③过量抽取地下水,

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

华北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为什么我们不说“冬旱”更严重?

华北春旱比“冬旱”更严重。因为春季正值小麦生长季节,降水不足严重影响小麦生长;冬季华北冬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下,降水少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收成,不造成灾害。因此没有“冬旱”之说。

结合地形、地理位置特点,飓风能够给美国带来的有利影响: 美国地形分布特征是东西高、 中间低,飓风登陆后,沿中部平原北上,可以深入内陆,给内陆地区带来降水和降温,缓解旱情,消除酷暑。

渊薮: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

绥靖:绥,本义是借以登车的绳索,引申为安定、安抚。靖,安定之意。即以安抚(绥)的手段使局势安定(靖),

又称为姑息主义。“慰抚”之意。

恬不知耻:恬:安然、满不在乎。恬不知耻,指对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为安然处之,满不在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

耻。

风声鹤唳:唳:鹤鸣声。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

惊扰

暴戾恣睢:暴戾:凶恶、残暴;恣睢:放纵,任意做坏事

滋润:湿润,不干燥;用食物或营养品供应;浸润,使湿润。

滋养:养育,培养;

养分:养料。

绚丽多彩:用作谓语、定语,指色彩丰富,形容色彩华丽。

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多样,很多种形状和颜色。

顽固: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

稳固:安稳牢固;巩固。

框定: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锁定:使固定不动;最终确定,紧跟定之意,常用于目标。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相同点

背景:都发生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

权地位。

不同点:

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一、欧共体的形成 1、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下降 ②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③无法与强大的美苏对抗

2、过程:① 1951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②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③ 1967欧共体形成

3、措施:关税同盟、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加强科技合作

4、影响:①经济:西欧经济发展 ②政治:西欧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美国: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④

世界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促使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①美国的扶植②日本民主化改革③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④日本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⑤利用有利的国

际环境

2、表现:50-7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3、影响:①经济: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外交: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世界格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冲击两极格局,促使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三、第三世界崛起(不结盟运动)

1、背景

2、兴起1961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3、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4、含义:积极的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5、意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

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四、社会主义阵营的的瓦解

1956年苏联撕毁合作合同,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退出华约,1969年苏联军队入侵中国黑龙江珍宝岛,社会主义阵营日趋瓦解。

五、中国的振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971年,在第26届联大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位。

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缓和与动荡并存

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和平原因:

①两极格局的瓦解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大国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

②绝大多数国家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动荡原因:

①国际力量对比平衡打破,“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暴露

②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③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

多极化趋势的世界格局

特点: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暂时出现 “一超多强”局面。

原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单边主义;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

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

平与发展。

面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我们应该怎样顺应这一历史潮流?

①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②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③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

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但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2、历史从来就是在曲折中前进,是螺旋上升的,挫折是暂时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

展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缺乏经验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3、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决不能拘泥于苏

联模式

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独立自主,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等

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

表现: ①美国搞两个中国,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中美关系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②1960年,苏联停止对华经济技术援助,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在边境地区发生武装冲突,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

威胁

③中国外交特点是“两个拳头打人”

外交政策:

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中美关系演变

“门户开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扶植代理(辛亥革命到“二战”前)

中美合作共同抗日(“二战”时期)

扶蒋反共控制中国(1945—1949年)

遏制、孤立、对抗(1949—1972年)

和解建交、合作交流、波折(1972年至今)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美国

①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②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③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

中国

① 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② 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③ 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

是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共同需求的结果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1.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揭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新章。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世界紧张局势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中国50年代以来的外交困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认识:和则两利,分则两伤

中日关系变化

历史上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

1894—1895年:发动甲午战争。

1937—1945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战后,追随美国敌视、遏制中国。

当前中日关系的特点是:政治——“冷”;经济——“热”。

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历史问题

新时期外交方针调整的原因

①国际形势的变化

美苏势力基本平衡,对峙争霸

②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外交的几个特点:

①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②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与团结

③经历了由重意识形态的革命型外交到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型外交的转变

④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则是我国外交的又一重要基石。

篇二:旱灾发生特征

旱灾发生的多样性

云南旱灾多样性主要体现:一是由于云南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导致降雨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春旱或冬春连旱发生最频繁,严重影响云南省小春作物的产量水平。二是云南地域性干旱较明显,曲靖、昭通、保山、楚雄为云南省的历史旱区,且各有特点,白树明、黄中艳研究表明云南旱灾的地域性表现为明显稳定的大面积片区与局部镶嵌并存,其他地州局部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干旱[2]。三是山区半山区旱情较坝区严重,由于山区水利工程缺乏,水资源难以利用,加之“水往低处流、人在高处住”的客观等原因,导致了一旦出现旱情,山区半山区将出现严重的饮水安全,当出现严重的资源型缺水时,坝区的旱情可能更加严重,坝区供水主要通过水库供水,人口集中,一旦水库蓄水出现问题、坝区的旱灾将会非常的严重。四是云南旱情出现新的特点,由于极端气候的变化,导致云南历史旱情较轻的地区,也发生了较严重的干旱,2011年云南省热带雨林地区景洪市也发生了较严重的旱情,大部分农作物受灾,粮食绝收。

1.2.2 旱灾涉及范围广、旱灾损失大

“洪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干旱危害的地域十分广泛,且持续时间长,在云南省历史上,经常出现联系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连续干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旱灾的损失由传统的农业损失为主,逐渐扩展到工业、服务业等领域,旱灾的损失远远比洪灾的损失大得多,不论从旱灾的影响范围、程度、持续时间、对经济社会和城乡居民生活影响等方面都呈现出加重趋势。从1998-2010年13年中,农作物因旱损失加大的趋势明显(见图1),农作物受旱面积累计达到1.329 829万hm2,成灾面积累计达到8 129.11hm2,绝收面积累计达到8 129.11hm2;因旱临时饮水困难人口也呈增加的趋势(见图2),临时饮水困难人口累计达到4 874.49万人,大牲畜累计达到2 923.1万头;旱灾损失也越来越大(见图3);因旱粮食损失累计达118.41亿kg,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458.45亿元,1998-2007年10年间,影响工业增加值累计达775 812万元。

1.2.3 旱灾持续性时间长

旱灾的持续时间较长,据云南省的历史旱灾资料来看,经常出现冬春干旱或春夏干旱,甚至会连续几年的干旱,1987-1998年的12年里,云南出现4个典型春夏大旱(或重旱)年和1个典型夏季大旱,2005、2006、2007年连续3年的大旱以及2009-2011年连续3年的特大干旱。这些持续性干旱对云南的社会经济影响十分严重的,引发了灾难性后果。

1.2.4 干旱趋势越来越严重、抗旱形势越来越严峻

采用了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对1998-2010年13年的干旱灾害情况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表明除因旱临时饮水困难人口和大牲畜数量未发现明显趋势增加或减少趋势外,无论是农业损失还是工业损失都呈现明显加大的趋势。根据资料记载,云南旱灾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大,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对工业、人民生活用水造成巨大的危害,1950-2010年61年间,云南共出现57年干旱,其中大旱21年,特大干旱5年。根据调研及相关水利部门的统计,2011年旱灾损失大部分地区超过去年。白树明、黄中艳在2003年对“云南省未来10年未干旱趋势预测”中指出:至少10年云南气候仍处于偏暖期,其中前5年还是暖湿气候主导,后5年有可能很快进入干暖期,期间云南干旱频率将高于20世纪80年代,旱灾损失很可能比最近10年明显加大,果不其然,在这10年中发生了6年大旱,给经济社会带来

了巨大的损失。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加之近年来云南省(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旱灾的危害)气候异常,降水偏少、气温偏高、蓄水不足,多地出现较为严重的旱情,云南旱情加重的趋势将越来越严重。面对旱灾,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抗旱救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云南旱灾的多样性、广泛性,复杂性,以及旱情的严重性,抗旱面临严峻挑战,抗旱形势也越来越严重。

图1 云南省旱灾农作物受灾面积年际变化

Fig.1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ffected Area of Crops During The Drought

In Yunnan Province

图2 云南省因旱临时引水困难年际变化

Fig.2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Water Diversion Caused by Temporary Drought

In Yunnan Province

图3 云南省因旱损失年际变化

Fig.3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Losses Caused by Drought In Yunnan Province

表1 1998-2010年13年干旱灾害mann?kendall检验结果

Tab.1 Test Results of Drought Disaster by Mann?kendall from1998-2010,13 Years

Long

2 浅谈云南干旱原因

根据相关资料结合实地调研,初步分析了云南省干旱的原因,云南干旱主要有几方面的特性:工程型缺水干旱;水质型缺水干旱;管理型缺水干旱;资源型缺水干旱;地形地貌型缺水干旱并存。

2.1 工程型与管理型缺水干旱并存

由于云南省特殊的地理环境,山高坡陡,山高谷深,修建水利工程的投资大,效应低,在云南大部分山区尚未建设相关的水利工程,已经建设的小型水库几乎没有进行过修缮,一些地方水塘,不仅缺乏资金修缮,更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导致在干旱袭来之时比小型水库更快枯竭。在一些尚未贯彻落实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山区农村,旱情发生前一些村民不重视水利设施管护,不注意节约用水,在旱灾发生时面临无水可用。而主要江河缺少用于灌溉水利工程设施,水库调蓄能力不足,河谷中的水无法提至山坡居民点和耕地。

2.2 水质型缺水干旱

水质的恶化导致了可利用水源的进一步减少和供需矛盾加剧。在全省15个设市城市中,城市水资源不足或严重不足的有12个,占80%;在全省109个县级城镇中,城市水资源不足或严重不足的有78个,占71.5%。

云南省水质污染严重,全省19个城市(镇)的28个饮用水源中,水质满足国家集中饮用水源水质标准的占60.7%;不能满足国家集中饮用水源水质标准的占39.3%,这部分供水人口占整个城市供水人口的50%以上。全省六大水系主要的116个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污染严重,达不到国家Ⅴ类水质标准的占37.9%,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占37.9%,符合Ⅰ~Ⅱ类水质标准的占24.2%。

2.3 资源型缺水干旱

云南干旱的资源型缺水干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水资源总量变化的趋势上,一个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上。

刘瑜、赵尔旭等专家利用“云南1961-2007年降水与气温资料进行线性趋势分析和突变

检验”研究表明,近46年来云南年均降水量是趋于减少的,其中夏季降水量减少较为明显;根据云南省水资源公报资料:2008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 333.8mm,比常年偏多4.3%,比上年偏多3.2%,属平水年;2009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963.3mm,比常年偏少24.7%,为有资料以来平均降水量最少的一年,属特枯水年;2010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 185mm,比常年偏少7%,属偏枯水年;根据云南省气象局统计资料2011年1月1日-11月7日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仅为845mm,比历年同期的1 061mm偏少20%,比去年同期偏少15%,加之2010年库塘蓄水不足,加剧了云南的干旱,2011年的旱灾比2009-2010年的旱灾更为严重;2008-2011年降水资料来看,云南省2009-2011年降水量持续偏少,结合刘瑜等专家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云南省的水资源量减小趋势明显,加之气候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今后云南可能面临资源型缺水问题。

云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雨季(5-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5%,干季(11至次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量的15%,加之全省94%的国土面积为山区和高原,且地形复杂,小气候特征明显,局地性气候明显,极端气候频频出现,所以云南自古就是一个“无灾不成年”的省份,无雨就旱、有雨则涝,水旱灾害常常交替发生,由于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局地气候原因,导致了云南干旱的多样性,呈现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上的资源型缺水干旱。

2.4 地形地貌型缺水干旱

云南全省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坝子(河谷、盆地)仅占6%,地势垂直高差大,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全省海拔高低相差很大,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6 600多m,山高坡陡,山高谷深,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汇集,利用较为困难。另外,云南省大部分山区人们都喜欢居住山顶上,而我省湖泊、江河虽多,但多处于低海拔位置,将水资源从低海拔提引到高海拔地区的难度很大。全省岩溶面积11万km2,岩溶地区的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难以发挥对地表植被的涵养作用。

3 近年抗大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云南省是个干旱频繁的省份,面对2005年50年一遇的特旱以及2009-2010年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抗旱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积极应对我省旱情,在抗旱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1998-2010年13年抗旱过程中挽回了316.09亿元的经济损失,使社会安定有序健康发展,但由于种种客观或主观原因在抗旱工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

3.1 防洪抗旱办的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旱害应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筹协调,云南省各县也成立了防洪抗旱办,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省防汛抗旱工作,然而目前防洪抗旱办在政府中的定位并不是很清楚,云南省各县的防洪抗旱办都设置在县水(务)利局的一个普通科室,在日常的管理协调中难以发挥其协调调度作用;其次云南省大多数县份防办人员为临时抽调,人员少,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大多没有编制,责任落实难度大;加之资源信息不足,缺乏抗旱专项经等等原因,导致了抗旱指挥部的职能难以发挥。

3.2 基础数据完整性有待进一步完善、抗旱预案可行度不高

基础数据的全面准确能有效的指导抗旱减灾工作,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使有限的资源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然而目前基础数据不完整,抗旱工作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一旦发生特大干旱,往往花费巨大的成本寻找水源,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组织抗旱工作,抗旱预案也因为缺乏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往往没有针对性。

3.3 科学抗旱水平低,抗旱成本大

从云南近年抗旱的经历来看,抗旱工作的科技含量低、抗旱成本大,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依赖数据报表,旱情信息主要来自数据报表,而这些数据报表都来自最基层的农村干部,缺乏科学的统计资料以及可靠的评估体系,且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往往任意性很大,导致指挥部不能很好地掌握旱灾情况从而不能准确有效的抗旱。二是预测预报与监测能力弱:云南省目前在全省设置了50多个土壤墒情站,土壤墒情站点少,代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预测云南的旱情,被动的抗旱,导致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抗旱成本大。

4 抗旱的建议及对策

根据云南干旱特点以及云南抗旱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对今后抗旱的建议及对策。

4.1 改变观念、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干旱是不可避免的,人类不可能完全控制,驾驭它,但面对干旱也不是无能为力,可通过工程、组织、技术措施来化解、规避、分摊,使旱灾的损失控制在人们能承受的范围内。风险管理是指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处理风险,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由于云南省地形复杂、气候改变、季节性干旱严重、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抗旱形势越来越严峻等原因,开展旱灾风险管理,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是减少旱灾损失的重要手段。

4.2 加快水源工程的建设

云南在近几年抗旱过程中,水利工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云南的水利工程薄弱,工程性缺水严重,水源工程的建设是抗旱的根本保障,云南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全省将继续推进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100余件续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任务,新开工建设200件以上骨干水源工程和建成200万件以上“五小水利”工程,全面完成3 600多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比2009年新增蓄水库容30亿m3、新增年供水能力35亿m3。这些水源工程的建设将大大改善抗旱中被动的局面,保证了一定的抗旱水源。

4.3 充分总结抗大旱成功经验、修订确实可行的抗旱预案

各地区要认真总结梳理本地区多年来的抗旱成功经验,以及出现的问题,分析本地区干旱的特点,趋势,分析现有的抗旱条件,因地制宜,修订适合本地区科学可行的抗旱预案。抗旱预案是否可行,直接关系到抗旱的成功与否,科学可行的抗旱预案,能有序地组织调配各种资源、避免矛盾冲突,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旱带来的损失,促进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篇三:减轻旱灾危害的设想和对策

减轻旱灾危害的设想和对策

干旱是因水分供求不平衡形成的一种水分短缺现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以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我国地域辽阔,是一个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降水量年际变动大是造成我国旱涝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我国江南及西南地区降水变率最小,在15%以下,云南西部不到10%;华南及华南沿海受热带气旋影响,降水变率大于15%.东北除大兴安岭东侧一狭窄地带受山地对天气系统活动影响,降水变率在20%以上外,其它地方均小于15%.华北是我国东部降水量最不稳定的地区,年变率高于25%,北京、石家庄等地达28%~29%.西北、内蒙古高原年降水变率超过30%,南疆大于40%.

我国因干旱每年平均受灾面积达2000万公顷,损失粮食占全国因灾减产粮食的50%.受干旱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主要产粮区。严重持续的干旱还直接影响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甚至引发土地荒漠化、地面沉降等多种自然灾害。干旱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为预防和减轻旱灾的危害,我们于1995年开始利用地面常规和遥感相结合的方法监测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和玉米地的旱情,1999年监测了全国冬小麦主产区的旱情,其监测结果均及时上报了农业部,并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通过五年的旱情监测,我们深深感到:旱灾年年有,危害年年存在,危害的地区、时间和严重程度都不同。为减少旱灾对国民经济乃至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建立干旱监测系统

为了减轻旱灾的影响,必须建立一个能够适时进行旱情信息采集、处理、传输的快速反应干旱监测系统。此系统可由国家级系统及各省、市的分系统组成。 为了能在干旱发生过程中以及成灾后,及时地将干旱发生、发展、持续、缓解、结束,以及严重程度等信息及时向有关单位和部门传递,国家级除在水力部设有全国抗旱总指挥部外,在农业部也应设立相应的旱情监测和相应的抗旱机构,在农业部下属的各省、市也应设立相应的机构。这些机构承担旱情监测、发布旱情和抗旱救灾等工作。对农业部来说,可侧重对耕地、草地等监测。耕地中主要侧重对冬小麦地、玉米地、高粱地以及稻、棉、油、经济作物等进行旱情监测。

鉴于目前的技术和经济能力,干旱信息的采集主要通过卫星遥感、气象站、农业气象试验站和水文站的观测实现。信息处理主要在计算机上通过各种软件、模型、方法实现。信息传输通过Internet网实现。

我们监测采用的方法,旱情监测是通过四大步骤实现的,即:①数据采集;②数据预处理;③旱情计算;④输出。

数据采集包括NOAA气象卫星的数据采集和地面常规数据的采集。

数据预处理包括:从NOAA的IA AVHRR数据生成IB数据;投影变换(采用阿尔伯斯投影方式);通过历史资料制成标准年,即正常年份的晴空归一化植被指数图;制作当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图;对于地面数据进行数据转换,插值计算。 旱情计算包括:①划分旱情等级,是给距平植被指数以一定的阈值进行划分的;当缺乏晴空的NOAA卫星资料时,可用地面常规数据作为一种补充,按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划分:当田间持水量<40%为重旱,40%~50%为中旱,50%~60%为轻旱,60%~80%正常,>80%湿润;②套国、省、县界。

输出包括:输出旱情分布图,生成县、地区、省、全国的不同旱情等级的面积及其所占的比例等统计表。

二、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建立干旱预警系统

由于干旱是一种缓慢的累加过程,所以,建立干旱预警系统是完全可能的。干旱预警系统的核心是干旱的预测。干旱预测是根据干旱成因和干旱规律,找出影响干旱的前期因子,运用一定的方法,预测未来干旱发生的时间、范围和强度。干旱预报的基本方法有经验法、统计学方法和动力学方法。统计学方法目前有:多元回归分析、判别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正交分解、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模型、聚类分析等。动力学方法有多种模式,主要是大气环流模式、滤波模式、动力统计模式、集成预报等。

在干旱预警系统中,除收集上述各种方法和模式外;还要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建立各种基础数据库,数据库包括:政区图,历史上的干旱,地面数字高程,地表和地下水分布、埋深,地貌、土壤、经济统计等数据和图件。经过计算、比较、分析等过程,预测出干旱分布的范围和强度等,并最终发布干旱警报。 干旱预警系统可以按不同类型干旱区,建立各区的预警分系统,以开展分区干旱预报。

三、开展灌溉量预报

在干旱预警与干旱监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可以开展灌溉量预报。为开展灌溉量预报,必须建立不同干旱区、不同省份、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耗水量数据库。

灌溉量是建立在土壤水分预报或监测的基础之上的。一般以田间持水量的85%为灌水上限,土壤水分一般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55%~85%之间,45%~55%为灌溉指示指标。我们在旱情监测时,监测到重旱和中旱就应考虑灌溉了。实际上,我们能监测到重旱和中旱出现在哪些省、市、县,以及重旱和中旱的面积,这对于确定灌溉时间和灌溉面积均有重要参考意义。

灌水计划层的深度应根据作物发育期而定。前期根系浅,可取50厘米,中期稍深,为70厘米,后期为100厘米。用灌溉量计算公式就可得灌溉量预报值。

四、减灾措施

为减轻干旱影响,在不同干旱类型区,可采用适于各区的防灾、减灾措施。

(一)根据干旱规律,安排合理的农业结构

在我国北方气候干旱、半干旱年降水量少于500毫米的地区,要种草种树以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在黄淮海地区,常发生春旱和初夏旱,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应以种植秋收作物为主,夏收作物为辅;在伏旱高发区,应调整播种日期,使作物对水分的敏感期躲过伏旱,以减轻旱害。在农业生产的安排上,应根据干旱发生的情况,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尽可能减轻危害。如嫩江平原西部以春旱最为严重,春旱轻时可种大豆,春旱重时可种谷子、高粱。

(二)因地制宜兴修水利

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可发展井灌;在丘陵山区,要兴修水库、塘坝;在珠江三角州、长江三角洲和沿江滨湖地区建机电排灌站;在大江、大河沿岸,修建引水灌溉工程等。同时还应搞好配套工程,以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在抗旱中的作用。

(三)其它措施

可采用平整土地精耕细作,蓄水保墒和选育抗旱品种,提高抗旱能力;可采用物理、化学方法抑制蒸发。在减少土壤、植物水分消耗的化学控制方面,应用前景看好的有:土面保墒增温剂、高吸水性树脂(也称吸水剂)、抗旱剂等。

篇四:气象灾害-旱灾

气象灾害-旱灾

【高考考纲】

旱灾的分布、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高考典题】

【2013·四川·1~2】201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重旱的主要省(区)简称是( )

A. 陕、桂、湘 B. 滇、黔、蜀 C. 滇、黔、湘 D. 陕、蜀、桂

2.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此时期最可能出现( )

A. 滑坡 B. 沙尘暴 C. 森林火险 D. 土壤盐碱化

【知识梳理】

一、干旱

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二、旱灾

1.概念和特点: 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 特点:具有渐发性,持续时间长,影响的地域广。

【及时检测】

1.下列自然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①洪涝 ②干旱 ③台风 ④泥石流 ⑤寒潮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③

2.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和泥石流 B.台风与干旱 C.洪涝与干旱 D.台风与寒潮

2.分布:

常发地区:非洲(最严重)、亚洲、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3.发生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条件:气温高,降水少,蒸发强;②土壤、植被条件:水分流失快

③异常天气:“厄尔尼诺”或“拉尼娜”

人为原因:①工农业用水量大②人口增多,生活用水量多 ③人类开垦耕地,破坏涵养水源的植被

4.危害:

农作物减产,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5.防范措施:

修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节约用水;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

【及时检测】

3.简述海南岛(香港、马尔代夫、新加坡)等小岛屿缺水的原因。

4.简述西亚干旱的原因。

5.简述中亚干旱的原因。

三、我国旱灾

旱灾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旱灾的危害有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作物歉收,有的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等。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旱灾严重的国家。我国是农业大国,旱灾对农业受灾体影响最大。(图见《图文详解》P104页“中国年干旱频率”图)

(一)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及成因

(二)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从自然原因看我国东部季风区,虽然为湿润、半湿润地区,但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变率大,有强烈的致灾因子。从社会经济原因看干旱对人类造成了损害,才称旱灾,如果干旱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旱灾。并且旱灾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同样程度的干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虽然雨水不多,年年干旱或“十年九旱”,但由于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因此并不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而东部季风区受灾体多、经济密度大,所以旱灾灾情严重。

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半干旱区常常“十年九旱”;旱灾区主要分布在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广大东部季风区。

东部不同地区旱灾的特点:(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4)华南地区夏秋旱。(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三)旱灾多发中心成因分析

1.华北春旱

(1)华北春旱严重的原因:

①春季雨带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华北地区降水少;②此时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又多大风天气,水分蒸发快。③春季正值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季节,需水量大;④华北地区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

(2)原理:

由于春季来自大陆的干空气依旧控制北方地区,因此春旱一般发生在北方,发生时间在3-5月,此时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使得地表升温迅速,但地表空气只能得到地表的热量却得不到地表释放的

水汽,因此使得空气干燥,不易成云致雨,且此时虽然暖空气开始活跃但一般活动在南方地区,到不

了北方,也使得该地区降水稀少,出现旱情。春旱是北方地区春季常见的灾害,时间长时,地表水干涸,地表龟裂,人畜饮水困难,因此做好预报工作,实时检测天气变化,节约用水,实行人工降雨,以及南水北调均可以缓解春旱。

(3)治理措施:

① 南水北调;② 修建水库;③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 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 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⑦ 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⑧ 海水淡化等。

【及时检测】

6.华北地区冬季比春季降水少,为什么不说“冬旱”更严重?

2.长江中下游伏旱

(1)时间: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

(2)影响地区: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3)原因:

①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②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③气温高,蒸发旺盛;④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

(4)原理:

随着气温的升高,陆地气压降低,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逐渐西移,正常年份在7月中旬-8月中旬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控制下,下沉气流十分强盛,长江中下游地区难以形成降水,7、8月又多晴朗天气,气温高,蒸发旺盛,形成盛夏伏旱。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

3.云贵高原大旱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厄尔尼诺”引发全球大气环流异常,使北方冷空气难以南下影响云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较弱,致使水汽供应不足,导致冬旱。

②云南纬度低,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导致了冬春持续干旱。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频繁。

④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云南干旱出现频率更加频繁,严重程度有所加剧。

⑤西南多是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很快,引起地表水量减少,导致地表干旱。

(2)社会原因:

①农作物进入生长期,需水量大,农业用水增加,

②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增加,造成水资源短缺。

4.广东冬旱:

①冬季盛行大陆西北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

5.西北地区全年旱的原因:

深处内陆,远离海洋,难以受到海洋水汽的影响,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

6.东北地区没有形成春旱的原因:

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但盛夏季节,东北地区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的旱灾。

【及时检测】

7.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

材料一:2009年2月2日全国气象旱涝分布图(图1)。

材料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分布图(图2)。

图1 图2

(1)、根据材料一、二,我国受旱最严重的地区是 地区,该地区旱灾一般出现在 季,为什么?

(2)、长江中下游伏旱的原因:

(3)、 我国西北常年干旱的原因:

(4)、简述抗旱救灾的主要措施:

【巩固练习】

1.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篇五:自然灾害——干旱知识点总结

干旱

1、干旱:与正常年份相比,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2、分布:全球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

我国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西北等地旱灾频发,季风区的干旱与我国雨带

的季节移动有重要的关系。

3、我国雨带移动规律

(1)、锋面雨带形成

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与夏季风的进退及夏季风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暖空气轻,冷空气重,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由此可见,锋面雨带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形成降雨。

A:暖气团 B:冷气团

(2)、锋面雨带推移规律

五月雨带

该雨带位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可能是夏季风刚刚登陆,正常年份时间大约应是3-5月份,这时暖气团的势力较弱,南下的冷气团经过长途跋涉及变性的原因,还有南方低山丘陵的阻挡,使两股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在此停留较长时间,形成我国南方春季的阴雨连绵的天气。 六月雨带(梅雨天气)

我国东部地区6月主要雨带在秦岭以南地区,主要雨区应在江淮地区,此时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气流在江淮地区相遇相持,形成梅雨锋,形成长达一个月左右的降雨天气。此时我国南方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对流较旺盛,午后多对流雨。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南方遇到山地和丘陵的阻挡,产生大量的地形雨。

七、八月雨带(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我国东部雨带主要位于东北和华北地区,此时我国的降水范围较大;东部季风区只有江淮地区少降水,是由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位置西伸北进,控制江淮地区,使江淮地区盛行下沉气流,从而形成炎热干旱的伏旱天气,致使这里的农作物,特别是水稻旱情十分严重;此时若台风频繁登陆,可极大地缓解这里的旱情。

九月雨带

9月,太阳直射点逐渐向赤道靠近,至9月23日以后太阳直射到南半球,北半球大陆以降温为主。大陆暖气团势力减弱,冷气团势力增强,使我国东部锋面雨带位置不断南移,使9月雨带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由于秦巴山地的阻挡,使这里暖气团的势力仍较强,综合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规律,南方地区雨季来得早,退得晚,雨季长,雨大,而北方雨季来得晚,退得早,雨季短,雨量小。因而,在降水的季节分配上,愈向北方降水的季节变化愈大,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性,北方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大。

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为:大致四、五月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登陆,我国的雨季开始,;六月份,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持约一个月时间,形成梅雨准静止锋;七、八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九月份,锋面雨带南撤;十月份夏季风完全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由于冬夏季风随着季节的变化,各自的势力也随着有规律地消失。因此冬夏季风间形成的锋

面雨带就会在我国东部地区产生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8、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1)雨带的移动:

①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登陆。(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②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③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④ 9月,雨带南退,北方雨季结束, 10月我国雨季结束。

(2)雨季: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3)旱涝灾害:

①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②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③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3)、锋面雨给我国东部地区带来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夏季风的强弱、迟早的不稳定性,决定我国多旱涝灾害。

正常年份,锋面雨带的移动是北进慢、南撤快。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多而且比较均匀;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少而且集中。

反常年份,我国东部地区在夏季风强的年份,锋面雨带北进快,则会出现北涝南旱;若在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北进偏慢,则又会出现南涝北旱。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天气监测预报,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等防灾抗灾措施建设。

4、华北—

(1) 春旱原因:

①降水少

②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强烈

③农作物返青,需水量大

④河湖水量少

(2)华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春旱、夏涝、风沙、盐碱,还经常受寒潮影响造成农作物冻害。

5、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份的伏旱

原因: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②气温高,蒸发强 ③工农业生产、生活需水量大

6、西南地区

(1) (云贵高原,特别是云南)—冬春连旱的原因:①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②纬度低,气温较高,蒸发强

③喀斯特地貌,下渗严重,地表水缺乏 ④山高谷深,江河水、地下水难以利用

⑤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2)喀斯特地貌的特点:①地表崎岖 ②地下多溶洞、暗河 ③土层薄 ④地表水缺乏

7、西北地区—气候干旱

(1)原因:①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②蒸发强烈

(2)对农业的影响:

有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水源不足

8、干旱对农业的影响最大,应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方式解决,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灌溉方式容易引起土壤盐碱化。

另一方面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下水漏斗区,引发城市地面沉降和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在西北地区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加重

9、土壤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大水漫灌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气候干旱,蒸发强烈,水分蒸发后,盐分在土壤里积累,形成土壤盐碱化。

10、防御干旱的措施:①加强监测预报 ②加强教育宣传,提高节水意识 ③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修水库④节约用水 ⑤防治水污染 ⑥推广节水农业 ⑦培育耐旱作物 ⑧跨流域调水 ⑨合理利用地下水 ⑩人工增雨

11、干旱产生的危害:①农作物减产 ②林木枯死 ③河湖干涸 ④渔业受损 ⑤生产、生活用水紧张⑥引发森林、草原火灾 ⑦局部地区社会动荡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