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诗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29:43 作文素材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诗句作文素材

篇一:心有余而力不足-藏头诗

心有余而力不足-藏头诗心随湖水共悠悠, 有时扪虱独搔首。

余尝学道穷冥筌,

而我醉卧方陶然。

力寡多方验斯在,

不道诸公无表来。

足茧荒山转愁疾,

篇二:王明不满毛泽东成领袖 写诗“我心有余而力不足”

王明不满毛泽东成领袖 写诗“我心有余而力不足”

《王明一生写了六百首诗》

如果不以人废诗的话,王明也应该算是一个诗人。据王明的夫人孟庆树在《王明诗选》序言里所讲,王明9岁开始学诗,到了15岁,诗已经写得颇为丰富优美了。王明与孟庆树是于1930年11月22日结为连理的,此时人高貌美的孟庆树刚刚走出国民政府的上海龙华监狱,《王明诗选》里专门为妻子孟庆树所写的诗就有50多首,从1927年冬的初次见面,一直记述到沦落异乡的晚年。这一对患难夫妻,倒还真是风雨同舟、白头偕老地厮守了44年。

从诗中可以读出,虽说王明少小聪慧,诗才尚可,但也不论平仄,也就是不太讲究合辙押韵,不受旧体诗格律的束缚。自幼及壮,直至逝世前一年,诗人一直在写着他自己的诗,所以,70年的平生事业、社会交际以及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书中均有记载。更重要的是,内中除了王明个人的政治态度之外,也包含有大量的党史资料,有很多第一手记载是《中共五十年》(即香港新出版的《王明回忆录》)与其它王明传记中所阙如的。

早先作为一个革命者与诗人,王明与许多社会名流有过交往过从,所以诗集中也少不了有酬唱之作。如1949年建国前夕,毛泽东与柳亚子那段著名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诗词唱和,王明读过后也给柳亚子寄去一诗: 南国诗人北国侠,山为游伴水为家。豺狼当道挥刀笔,城府满胸弄钓槎。壮志飞腾鸣老马,热情奔放咏奇花。而今华夏新兴日,海羡巨鳌湖羡虾。

王明与郭沫若,两人抗战期间在武汉有过很多交往。《王明诗选》里,有七首是给郭沫若的。 1944年,在延安的王明有“祝沫若同志五十寿辰”七律一首,诗中盛赞郭沫若“司马才华子房智,迅翁骨气拜伦诗” ,将其比作有司马迁、拜伦的才华、张良的智慧与鲁迅的骨气。

王明与毛泽东相处时间最长,打交道最多,两个人的密切接触而且还是在延安整风中。王明在《中共50年》里曾说过“整风运动是文化革命的演习”,其间的诗作,对毛泽东的领袖地位颇有微词,十分不敬。1973年,王明辞世前一年,曾写过一首很长的新诗《非不为也,是不能!》,依旧在为他一生的政治立场辩解回护,诗中最后反复咏叹道:“我心有余而力不足,非不为也,是不能!”倒不失是他晚景凄凉、异乡落寞的真实写照。

篇三:明诗鉴赏

明诗鉴赏

梅花

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

1.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你自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

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

参考答案:

1.诗人以高士、美人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作者高洁襟怀的象征。(手法:比喻/烘托/化静为动1分,结合诗句1分,梅花品格/作者襟怀2分)

2.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衬托手法2分,解说1分)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咏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哪句?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2.“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两句诗写得好,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抒发诗人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的爱国之情。

2.“爝火燃回春浩浩”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洪炉照破夜沉沉”写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诗人用用比喻手法具体描写煤炭的能量之大。

落叶

吴嘉纪①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

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

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

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注】①吴嘉纪(1613——1684),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绝意仕途,隐居家乡,以布衣终身。

1.全诗是怎样描述秋天落叶的?为什么落叶偏使白头翁“惊”呢?(5分)

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 参考答案

1.(5分)暮秋月夜,风吹叶落,散落的枯叶在院子里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白头老翁之所以“惊”,是因为他从落叶中感到了时间的推移,感慨自己生命流逝,人生衰老。

答出描述秋天落叶的,给2分;答出为什么“惊”的,给3分。

2.(6分)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这是因为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应当从容面对,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

(如答成“面对自然规律的盛衰变故,表达出无奈或感慨”,言之成理亦可) 答出尾联意思的,给3分;答出人生态度的,给3分。

孤雁

高启

衡阳初失伴,归路远飞单。

度陇将书怯,排空作阵难。

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

不共凫鹥宿,蒹葭夜夜寒。

【注】鹥(yī),水鸥。

1.请结合首联具体分析其是如何扣题的。(4分)

2.请结合尾联,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怀?(5分)

参考答案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诗句

1.这只大雁刚刚飞出衡阳就与雁群失散了,不得不独自飞翔,漫漫的万里归路上,是何等的孤独凄凉。作者用“失伴”与“单”来紧扣题目中的“孤”字。(4分)

2.托物言志及拟人的手法。尾联意思是:哪怕是独自露宿在芦苇丛里,也要坚韧的忍耐寒夜的侵袭;但绝不会为了取暖而与野鸭或水鸥挤在一起。借此表达诗人孤傲的情怀。(5分)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首句“芳草垂杨荫碧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2分)

2.第四句“叹”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萋萋芳草,依依杨柳,与清清溪流交相掩映(概括描述皆可)。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

2.(2分)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山丹①题壁

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篇四:杜甫诗

登高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

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二、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篇五: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这首诗想象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试结合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认为诗中“屠”字用得怪而异趣,试就此谈谈你的看法。(4分)

(1)说明:解答此题能结合诗句两处作分析即可。

诗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暑热的难耐,表现作者伤时忧民的情怀。“落日着翅”以新奇的比喻描写夕阳一反西下的常态,而是高悬天空,不肯落山,极写骄阳毒如火。三四句写害怕江海枯竭,担心银河干枯,想象大胆奇特,以奇旱衬酷热,震撼人心。五六句联想丰富而出人意料,人间难以避暑旱苦热,索性上昆仑仙山,下蓬莱仙岛,去寻找清凉世界。“手提天下”更是极度的艺术夸张,天下在手中,似是荒诞,实写天下在心中,作者心怀黎民,伤时忧民之情蕴含期中。

(2)切合诗文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屠”字用得异趣,使人联想到“杀”,以拟人手法形象面会,清风满怀仇恨,视暑气为敌,只可惜力不足兮难以将其斩除,此字确实奇妙,表现了作者对暑旱酷热的极度怨恨,以此衬托热之烈。“屠”字可谐音“涂”,意为“涂盖”“清除”,清风似乎视想以己之绵力将这逼人的暑热涂抹掉、清除掉,怎耐心有余而力不足,如火的灼热之气瞬间就将清风吞噬掉,表现了作者的愤懑、无奈与苦闷。

2、阅读下面陆游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小园四首(其二)

村南村北鹁鸪声,水刺新秧漫漫平。

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

⑴ 两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4分)

⑵ 两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略加分析。(4分)

答案示例: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希望为国家出力而不愿居闲的愤懑与无奈之情。(2分)前一首,诗人通过描绘自己骑驴入川,饮酒吟诗的远游征途情境,抒发了诗人内心因受排斥苦闷和不愿居闲成为诗人的无奈;后一首通过诗人一生前后不同情形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晚年隐居乡里壮志难酬的愁苦。(2分)

抒情方式上,前一首诗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结合。通过刻划诗人征途中骑驴饮酒吟诗这一苦中作乐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征途远行的孤独、遭受排斥的愤闷和壮志难酬的无奈,并通过反问和“远游无处不销魂”的直抒胸臆,来加强情感;(2分)后一首则是通过写景、叙事的方式间接抒情,诗歌前两句从听觉和视觉方面描绘了自己隐居乡的田园之景,后两句则叙述自己一生前后的不同经历,在对比中表达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希望与无奈。(2分)

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下片末句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

(2)简析辛诗中“长江滚滚流”与王勃《滕王阁诗》中“长江空自流”在表达内容上的不同。

(1)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渴望明主现世,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含蓄委婉地抨击了苟且偷安的投降派。

(2)往事悠悠,只留得江水滚滚东去,作者激情涌动,表达了无报国之门的无奈 长江默默东去,无人欣赏,表达了作者无人赏识的郁闷之情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宿江边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到夔州,寓居西阁。阁在长江边,有山川之胜。 诗歌的颔联是改何逊句“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而来,诗人只换了四个字。前人评论说,有“点睛欲飞”之妙,你同意吗?为什么?试简要赏析。

答案:杜甫写的是夔州附近薄云依山、孤月没浪的初夜景象。夔州群山万壑,连绵不断,飞云在峰壑中缓慢飘流,夜间光线暗淡,就象停留在那里一样,诗人用一个“宿”字,极为稳贴。用“翻”字,表现出波涛汹涌,月色飞动的景象。诗人把前人现成诗句和自己真实感受结合起来,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如果抓住“孤”字来分析也可。)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海 棠

郑 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 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1)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本诗中那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并写出海棠怎样的风韵美?(4分)

(2)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1)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 (1分) 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3分)(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1分)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

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则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3分)(意思对即可)

6、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归舟

赵执信

望齐门①外望青州②,一室欢声入棹讴。

十幅风帆半城月,最难图画是归舟。

【注】①望齐门:苏州的东北门。②青州:山东地名,作者的家乡。

(1)从全诗看,首句“望齐门外望青州”的作用是什么?为何着两个“望”字?(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最难图画是归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首句切入正题,既点明了出发地点,又标明了回归之所。(2分)前后两个“望”字。第一个“望”字巧用门名,着两个“望”字即浓笔重彩勾画出作者对回归故里的渴望。(2分)

(2)全诗描绘了登上归舟后全家人的喜悦之情。从“一室欢声”到“十幅风帆”,一路欢歌一帆风顺,自然了出了“最难图画是归舟”的感叹。(2分)这一句点明主题,说明眼前景物可以画出,而内心的喜悦心情即难以描绘,高兴喜悦,溢于言表。(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 张在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1)“春风来似不曾来”有两层意思,请具体说明这句诗含有哪两层意思。(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答。(4分)

(1)一层意思是就老柏树而言,表现老柏树不受自然条件的干扰,无论春风来还是不来,它都始终保持自己原有的风姿;另一层意思是就观赏者而言的,表现人们对它视而不见的态度,即使春风吹来的时候,人们也不会关注它。(两层各2分)

(2)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用世人对牡丹趋之若鹜来反衬对老柏树的视而不见,突出了老柏树孤独寂寞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不以姿色取悦迎合世俗的精神品质的赞叹。(反衬或对比1分,分析到位3分)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①

杜 甫

去郭轩楹②敞,无村眺望赊③。

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 。

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 。

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 。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 ②轩:长廊。楹:柱子。 ③赊:远。 ⑴填空(3分)

这是一首描写歌咏自然景物的诗歌,根据景物描写可以判断,诗人写的是________时令的美丽景物。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草堂环境;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⑵中间两联是写景的典范,请具体分析其艺术手法。(5分)

(8分)⑴春天;开阔幽静;优游闲适(热爱大自然春天) [每空1分,3分]

⑵中间四句承“眺望”而写景物。视角由远而近,由下而上,描写动静相宜。写浩荡的江水是远景,描树木花朵是近景。如果说颈联是写静景,那么颔联就是写动景了:鱼儿在细雨中欢欣地畅游,燕子在微风里倾斜地掠过。“出”、“斜”二字,传神的描绘出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逼肖生动,传达出的是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要点“由远而近,由下而上”、“动静相宜”、“炼字”、“融情于景”,任意答对一处得2分,结合诗作具体分析

3分)

[附录二]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鉴赏

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

《水槛遣心》二首,大约作于公元七六一年。此为第一首,写出了诗人离开尘嚣的闲适心情。轩,长廊;楹,柱子。赊,远。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这儿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呢,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唯其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如果雨猛浪翻,鱼儿就潜入水底了。唯其风微,燕子才轻捷地掠过天空;如果风大雨急,燕子就会禁受不住了。诗人遣词用意精微至此,为人叹服。“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从这二句诗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到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吗?这就是所谓“缘情体物”之工。

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这儿非常闲适幽静。全诗八句均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黄宾虹先生曾经说过:“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黄宾虹画语录》)高明的绘画如此,感人的诗歌更是如此。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