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长征第一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25:57 体裁作文
长征第一仗体裁作文

篇一:长征题库

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三大主力是( A)

A中央红军,红二,四方面军 B.红一,二,三方面军

C.红二十五,二十七军和红十五军团 D.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

2.红军长征的原因( D )

A.日本的入侵 B.北上抗日 C.伪满洲国的建立 D.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3.红军长征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 B )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4.《八一宣言》最早刊载于1935年10月1日中共在哪个城市出版的中文《救国报》第十期上?(D )

A.纽约 B.伦敦 C.莫斯科 D.巴黎

5.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A )

A.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B.陕北会师 C.红军攻克遵义 D.懋功会师

6.长征途中,中共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会是( D)

A.两河口会议 B.巴西会议 C.俄界会议 D.遵义会议

7.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D )

A.强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遵义会议的召开

8.1931年1月,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 C )

A.政治和军事问题 B.政治和思想问题 C.军事和组织问题 D.军事和作风问题

9.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是在(D )

A.两河口会议上 B.沙窝会议上 C.巴西会议上 D.俄界会议上

10."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难"包括 (D )

A.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B.穷山恶水的自然条件 C.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 D.ABC都有

11.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的是( A)

A.周恩来 朱德 B.毛泽东 朱德 C.毛泽东 周恩来 D.朱德 陈毅

1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D )

A.敌强我弱 B.装备落后 C.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失败 D.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

13.下列哪一项不是遵义会议的内容( C )

A.集中全力纠正了"左"倾错误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C.选择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主席 D.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14.遵义会议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主要是因为( D )

A.排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消极影响

B.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C.在危机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

D.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15.长征途中,红军变被动为主动的首次军事行动是( B )

A.强渡乌江 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 D.强渡大渡河

16.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博古,李德推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提出的口号是( B )

A."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B."御敌于国门外","不丧失守土"

C."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D."逐次转移,各个击破"

17.遵义会议的最大贡献是( D )

A.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坚持了游击战争顺利掩护主力红军转移

C.决定了红军继续北上进军陕甘宁 D.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

18.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同红二、四方面军在哪里会师?( B)

A. 西康的甘孜一带 B.甘肃会宁 C.甘肃平凉 D.甘肃天水

19.红军长征被称为什么?(D )

A.战略后退 B.突围转移 C.突围后退 D战略转移

20.在哪一天,红军总政治部发布政治指令,提出“准备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进行长途行军与战斗”?(A )

A.1934.10.9 B.1934.10.10 C.1934.10.1 D.1935.10.9

21. 长征时中共中央红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将红四方面军之第三十二军编入第二方面军)的总指挥是谁?(A )

A.贺龙 B,刘伯承 C.任弼时 D.肖克

22.1936年10月2日, 红一方面军部队攻占会宁城,控制西兰大道一段,这为什么创造了条件?( C)

A.长征胜利 B.战略大转移 C.大会师 D.建立革命根据地

23. 1936年10月5日,毛泽东、周恩来给谁致书,再次申明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D)

A.蒋介石 B.杨虎城 C. 张国焘 D.张学良

24.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二十五军发展到三干七百人,开辟了哪个游击根据地?(A )

A.鄂豫陕 B晋察冀. C.陕甘宁 D.冀鲁豫

25.被捕后坚贞不屈,在狱中著有《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死》、《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的是谁?(B )

A.刘胡兰 B.方志敏 C.叶挺

26.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 )昼夜,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 )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红军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A)万人。

A. 5 4 3 B .6 3 4 C. 5 4 4 D. 4 5 5

27.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毛泽东在哪个战役时作的词( A )

A 四渡赤水战役 B 二渡赤水战役 C 三渡赤水战役

28.1935年5月25日到6月2日,中央红军主力全部了,是岷江最大的支流。当年,太平天国将领就率数万大军进抵此河南岸,在安顺场渡口陷清军重围,最后全军覆没。(A)

A 大渡河 石达开 B大渡河 李秀成 C 赤水河 石达开 D 赤水河 李秀成

29.长征路红军通过的第一座大雪山是(C)

A 大铜山 B 大银山 C大金山 D 大铁山

30.长征开始的时候红军总共多少人?(D)

A.5.4万 B.6.2万 C.7.6万 D.8.6万

31.以下不属于红军长征初期的“三人团”成员的是(B )

A 周恩来

B毛泽东

C博古

D李德

32.长征是在第几次反“围剿”失利的情况下展开的 (C )

A 3

B 4

C 5

D 6

33.红军长征分几路进行 ( D)

A 4 B 5 C 6 D 3

34.红二军团长征出发地为 (B )

A瑞金 B刘家坪 C何家冲 D宁冈

35.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为 (A )

A瑞金 B刘家坪 C何家冲 D宁冈

36.中央红军在何地突破国民党军的最后一道封锁线 (D )

A宜章 B文市 C桂岩 D湘江

37.中央红军共突破国民党军几道封锁线 (B )

A 5 B 4 C 3 D 2

38.中央红军起初有多少余人,至渡过湘江到多少余人 (A )

A 8.6万 3万 B 6.8万 2万 C 7.8万 4万 D 8.7万 1万

39.中央红军锐减的主要是由什么原因 (B )

A“右”倾错误 B“左”倾错误 C王明 D博古

40.下面哪支部队曾被毛泽东誉为“中央红军之向导” (D )

A红六军团 B红二军团 C红四方面军 D红二十五军

41.红二十五军长驱万里,终于完成了长征,途经几省 (C )

A 5 B 7 C 4 D 6

42.长征中,第一个到达陕北的军队为 (A )

A红二十五军 B中央红军 C红四方面军 D红二、六军团

43.1935年,红四方面军为向川甘边发展,配合中央红军行动,发起什么战役,并获胜 (D )

A广昌 B独树镇 C三元桥 D嘉陵江

44.红军长征,历尽千难万险,共跨越多少条山脉,渡过多少条河流 (A )

A 18 24 B 17 25 C 16 24 D 19 23

45.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为 (B )

A大坪山 B夹金山 C千佛山 D皇宫山

46.红四方面军西进途中,突破国民党川军几道封锁线 (A )

A 3 B 4 C 2 D 5

47.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为 (A )

A徐向前 B陈昌浩 C徐海东 D张国焘

48.以下哪一军在湘鄂川黔苏区坚持斗争,成为江南苏维埃运动的璀璨明珠

(D )

A红四方面军 B中央红军 C红二十五军 D红二、六军团

49.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中央红军今后的行动方向问题此次会议在哪里召开 (A )

A黎平 B瓦窑堡 C遵义 D宁远

50.遵义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以下非此小组成员的是(A )

A李富春 B王稼祥 C毛泽东 D周恩来

51.下面哪个文件是在遵义会议通过的 (C )

A《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B《关于野战军通过乌江以后的行动方针的决定》

C《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D《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大纲》

52.长征途中,谁犯了“右”倾逃跑主义错误 (B )

A王明 B张国焘 C博古 D张富春

53.党的什么战略方针是夺取长征胜利的行动指南和政治基础 (A )

篇二:红军长征资料

红军长征资料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 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 但是,为什么要举行长征?红军为什么能够胜利地完成这个伟大的壮举?其中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记取。

一 党中央六届四中全会以后,开始了土地革命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党的统治。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的中央根据地党代表大会和一九三二年十月的宁都会议,根据六届四中全会的错误纲领, 污蔑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改变了中央根据地正确的党的领导和军事领导。到一九

长征第一仗

三三年初,临时中央因为白区工作在错误路线的领导下遭受严重损失,而迁入中央根据地,更使错误路线得以在中央根据地和邻近根据地进一步地贯彻执行。

“左”倾路线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任务和界限,主观地急于要超过民主革命;低估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决定作用;主张整个地反对资产阶级以至上层小资产阶级。第三次“左”倾路线更把反资产阶级和反帝反封建并列,完全否认由日本侵略所引起的国内政治的重大变化反而把同国民党反动统治有矛盾,而在当时积极活动起来的中间派别断定为所谓“最危险的敌人”。他们不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特点,不了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不了解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就从而低估了军事斗争特别是农民游击战争和乡村根据地的重要性,错误地要求红军夺取中心城市。

但是因为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的战略方针在红军中有深刻影响,在临时中央的错误路线尚未完全贯彻到红军中以前,一九三三年春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仍然得到胜利。而在一九三三年底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极端错误的军事路线就取得了完全的统治。一九三四年一月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是第三次“左”倾路线发展的顶点。这时,他们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危机已到了新的尖锐的阶段——直接革命形势在中国存在着”;

整的体系。在建军的问题上,把红军的三项任务缩小成为单纯的打仗一项,要求不适当的正规化,把当时红军的正当的游击性和运动性当作所谓“游击主义”来反对;又发展了政治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在作战问题上,它否认了敌强我弱的前提;要求阵地战和单纯依靠主力军队的所谓“正 规战”;要求战略的速决战和战役的持久战;要求“全线出击”和“两个拳头打人”,反对诱敌深入,把必要的转移当作所谓“退却逃跑主义”;要求固定的作战线和绝对的集中指挥等,总之是否定了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不了解正确的人民战争。 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开始时实行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洵口遭遇战偶然获胜,“左”倾机会主义者更以此为据,陈兵敌区,实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

这时,福建事变发生,敌人被迫调动兵力东下,如果我们善于联合这些主张反蒋抗日的力量,共同对付蒋介石反动派,这对支持国内日益增长的抗日民主要求会起到极大的作用;同时,军事上也完全可能趁此消灭一部分敌人,粉碎第五次“围剿”。可是,“左”倾路线却断言中间派别是所谓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因而坐失良机。敌人摧毁了福建人民政府,得以从容调转头来,重新压向根据地。

广昌一战红军损失很大。从此“左”倾路线又实行了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主张分兵把口,因而完全处于被动,东堵西击,穷于应付,以致兵日少而地日蹙。 最后,又拒绝了毛主席将红军主力转至外线、调动和歼灭敌人、用以保卫和扩大根据地的正确主张,实行了逃跑主义。一九三四年十月,猝然决定离开中央根据地,事前固然未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作深入的思想动员,又未作从阵地战转为运动战、从依靠根据地转为脱离根据地、长途行军作战所必需的准备工作,即仓促转移。

二 开始长征,由于“左”倾路线在军事行动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继续使红军受到重大损失。当时中央红军第五军团,自离开中央根据地起,长期成为掩护全军的后卫,保护着骡马、辎重,沿粤桂湘边境向西转移。全军八万多人马在山中羊肠小道行进,拥挤不堪,常常是一夜只翻一个山坳,非常疲劳。而敌人走的是大道,速度很快,我们怎么也摆脱不掉追敌。

我军经过苦战,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急调四十万大军,分成三路,前堵后追,企图消灭我军于湘江之侧。

面临故人重兵,“左”倾路线的领导更是一筹莫展,只是命令部队硬攻硬打,企图夺路突围,把希望寄托在与二、六军团会合上。在广西全县以南湘江东岸激战达一星期,竟使用大军作甬道式的两侧掩护,虽然突破了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接过湘江,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员折损过半。

广大干部眼看反五次“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与反四次“围剿”以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的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

这时,二、六军团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在川黔湘边界展开了强大攻势。蒋介石为了阻挡我军会师,忙调重兵堵截、追击。如果我们不放弃原来的企图,就必须与五、六倍的敌人决战。但部队战斗力又空前减弱,要是仍旧采用正面直顶的笨战法,和优势的敌人打硬仗,显然就有覆没的危险。

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三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了会议,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部队在黎平整编后,立即出发,一九三五年一月强渡乌江,打下了遵义城。这时期,行军作战虽然同样紧张,但由于毛主席酌英明主张,作战一直顺利,部队情绪也逐渐振奋。

在遵义休整了十二天。党中央就在这时候召开了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

三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左”倾路线的领导者,企图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这个错误的军事路线,就决定了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并招致了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 这次会议,胜利地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这是有极大的历史意义的转变,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了长征,在长征的极端艰险的条件下,保存了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并且克服了张国焘的退却逃跑路线和分裂党的阴谋,胜利到达陕北,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抗日高潮的到来。

遵义会议的精神传达到部队中,全军振奋,好象拨开重雾,看见了阳光,一切疑虑不满的情绪一扫而光。经过十多天的休整,部队体力稍见恢复,又进行了整编,立即移师北上。 这时候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地区颇有发展,但是因为敌人驻在芷江一线,防备我返回湖南,因而无法取得联系。四方面军在川陕也粉碎了四川军阀的六路围攻。当中央红军经桐梓、鳛水,渡赤水河北上时,立即引起敌人极大的恐慌。四川军阀急忙抽调兵力至川黔边境布防,派其模范师(郭勋祺师)四处巡弋,并封锁长江,防我北渡与四方面军会合。当我军挺进至滇东北之威信时,敌周浑元、吴奇伟纵队已从湖南赶来。土城一仗,未能消灭郭师,敌又大军奔集。我乃放弃北接长江的意图,突然甩开敌人,挥戈东指,再渡赤水河,重占桐梓、娄山关和遵义,消灭王家烈两个师。这时,敌周、吴纵队也已赶上,和我军展开激战。天下大雨,山路泞滑,我三军团与干部团和敌人反复争夺老鸦山制高点,一军团趁黑夜从西侧插入敌人大队中,号声四起,山鸣谷应,敌人腹背受敌,顿时大乱,仓惶南逃。我军边追边打,直到乌江边,歼灭敌一个多师。残敌渡江南窜,怕我追击,把乌江浮桥拆掉,来不及过江的敌人也悉数被歼。这一战役是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肚仗。

遵义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象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左右敌人。我军一动,敌又须至摆阵势,因而我军得以从容休息,发动群众,扩大红军。待敌部署就绪,我们却又打到别处去了。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这些情况和“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相对照,全军指战员更深刻地认识到:毛主席的正确的路线,和高度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艺术,是使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保证。

我军在遵义一带几次寻战,敌却小心防守。三月,我军便自遵义西进,占仁怀,由茅台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敌人料我将北渡长江,大为恐慌,连忙在川黔滇三省边界大修碉堡,企图封锁围歼我军。但我军却突然由川南折回贵州,在茅台附近四渡赤水河,除留一支小部队牵制敌人外,其余急行军通过枫香坝,南渡乌江,直逼贵阳,并且分兵一部东击瓮安、黄平。

这时候,蒋介石正亲自在贵阳督战,慌忙调云南军阀部队来“保驾”,又令薛岳和湖南部队东往余庆、石阡等地布防,防止我军东进与二、六军团会师。在部署这次行动时,毛主席就曾说:“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果然,敌人完全按照毛主席的指挥行动了。于是,我军以一军团包围贵阳东南的龙里,虚张声势,迷惑敌人,其余主力穿过湘黔公路,直插云南,与驰援贵阳的滇军事道而行。这次,毛主席又成功地运用了声东击西的灵活的战术,“示形”于贵阳之东,造成敌人的过失,我军得以争取时机突然西去。

一过公路,摔开了敌人,部队就象插上了翅膀,放开大步,一天就走一百二十里。途中,连克定番(今惠水)、广顺、兴义等县城,并渡过了北盘江。四月下旬,我分三路进军云南:一路就是留在乌江北牵制敌人的别动支队九军团,他们打败了敌人五个团的围追,人滇时,占领宣威,后来经过会泽,渡金沙江;另两路是红军主力,攻克霑益、马龙、寻甸、嵩明等地,直逼昆明。这时,滇军主力全部东调,云南后方空虚,我军入滇,吓得龙云胆颤心惊,忙将各地民团集中昆明守城,我军却虚晃一枪,即向西北方向金沙江边挺进。 金沙江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形势非常险要。如果我军不能北渡,则有被敌人压在深谷歼灭的危险。这时,蒋介石似乎已经发觉了我军的行踪,天天派飞机来侦察。我军三路连夜向金沙江平行急进:一军团抢龙街渡,三军团抢洪门渡,干部团抢绞车渡,五军团仍旧殿后掩护。

干部团偷渡金沙江袭击并消灭了川军一排守敌,迅即以一部控制了绞车渡两岸渡口,前后控获七只小船。而团主力则由北岸的深谷,急进至几十里外的高原,击溃了川军援兵。这比洪门渡因江流太急,无法渡过龙街渡又因江面太宽,敌机可以低飞骚扰不便渡江;因此,一、三军团都集中到绞车接渡江,而仍以五军团的一个师担任掩护。 三天后,敌人的敢死队十三师约五、六个团的兵力,向绞车渡追来,被我五军团打了个措手不及,沿河溃退下去。原来蒋介石也发觉了我军的战术方针有了新的变化,于是就在贵阳召开会议,研究我军近来的作战特点,规定了“长追稳打”的战术方针,以免被我军歼灭。现在敌十三师见脱离主力太远,被我一追,不知虚实,不敢轻举妄动,就在团街固守起来。我军就依靠绞车渡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全部渡过江去。第二天,敌人的大队人马才赶到,而这时候,船只已经烧毁,红军早已远走高飞了。

从此我军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因追堵击的圈六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在会理休息了五天,继续北上。经西昌、泸沽,进入彝族同胞聚居的地方。我们坚定地执行了毛主席规定的民族政策,与沽基族首领结盟修好;并使老伍族中立;对受蒋介石特务支持利用,不断袭击我们的罗洪族,则反复说明我们是帮助少数民族求解放的。就这样依仗党的民族政策,顺利地通过了彝族地区,赶到河南岸的安顺场渡口。

安顺场原名支大地,濒大渡河南岸,是太平天国石达开从此北渡未成而最后失败之处。这里是一个河谷地带,两侧是四五十里的高山,在这样的深沟中,部队无回旋余地,兵力亦无法展开,极易为敌人伏击消灭。因此四川军阀曾扬言红军将蹈石达开覆辙。河南岸安顺场驻着四川军阀的一个营,仅留一只交通用的小船,其余船只都被他们拉到河北岸去了。我们在河南岸包围安顺场川军时,找到了那一只小船,使组织突击队渡河。十七勇士一过河去,就将敌人打垮,占领了渡口,接着,我第一师陆续渡过河去,扫清北岸沿河之敌,并在化林坪击溃了川军刘文辉的北岸预备队刘元堂旅。随即与南岸二师夹河而上,向泸定桥前进。第二师先到,敌人还没有来得及彻底破坏泸定桥,我军便攀缘铁索冲过大渡河与第一师会合。 一九三五年六月,红军飞渡大渡河后,在汉源打了一仗,击溃四川军阀四个团,旋经天全、芦山、宝兴,翻越了长征途中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占领川西北之大维、懋功等地,与四力面军胜利会合。

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 但是,为什么要举行长征?红军为什么能够胜利地完成这个伟大的壮举?其中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记取。

一 党中央六届四中全会以后,开始了土地革命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党的统治。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的中央根据地党代表大会和一九三二年十月的宁都会议,根据六届四中全会的错误纲领, 污蔑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改变了中央根据地正确的党的领导和军事领导。到一九三三年初,临时中央因为白区工作在错误路线的领导下遭受严重损失,而迁入中央根据地,更使错误路线得以在中央根据地和邻近根据地进一步地贯彻执行。

“左”倾路线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任务和界限,主观地急于要超过民主革命;低估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决定作用;主张整个地反对资产阶级以至上层小资产阶级。第三次“左”倾路线更把反资产阶级和反帝反封建并列,完全否认由日本侵略所引起的国内政治的重大变化反而把同国民党反动统治有矛盾,而在当时积极活动起来的中间派别断定为所谓“最危险的敌人”。他们不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特点,不了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不了解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就从而低估了军事斗争特别是农民游击战争和乡村根据地的重要性,错误地要求红军夺取中心城市。

但是因为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的战略方针在红军中有深刻影响,在临时中央的错误路线尚未完全贯彻到红军中以前,一九三三年春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仍然得到胜利。而在一九三三年底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极端错误的军事路线就取得了完全的统治。一九三四年一月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是第三次“左”倾路线发展的顶点。这时,他们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危机已到了新的尖锐的阶段——直接革命形势在中国存在着”;认为第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即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斗争”。第三次“左”倾路线在军事上也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建军的问题上,把红军的三项任务缩小成为单纯的打仗一项,要求不适当的正规化,把当时红军的正当的游击性和运动性当作所谓“游击主义”来反对;又发展了政治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在作战问题上,它否认了敌强我弱的前提;要求阵地战和单纯依靠主力军队的所谓“正 规战”;要求战略的速决战和战役的持久战;要求“全线出击”和“两个拳头打人”,反对诱敌深入,把必要的转移当作所谓“退却逃跑主义”;要求固定的作战线和绝对的集中指挥等,总之是否定了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不了解正确的人民战争。 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开始时实行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洵口遭遇战偶然获胜,“左”倾机会主义者更以此为据,陈兵敌区,实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

这时,福建事变发生,敌人被迫调动兵力东下,如果我们善于联合这些主张反蒋抗日的力量,共同对付蒋介石反动派,这对支持国内日益增长的抗日民主要求会起到极大的作用;同时,军事上也完全可能趁此消灭一部分敌人,粉碎第五次“围剿”。可是,“左”倾路线却断言中间派别是所谓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因而坐失良机。敌人摧毁了福建人民政府,得以从容调转头来,重新压向根据地。

广昌一战红军损失很大。从此“左”倾路线又实行了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主张分兵把口,因而完全处于被

篇三: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案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 教学课题:七律·长征

二、 教学课型:新授课

三、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学习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全诗,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3、情感目标: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乐观

主义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六、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长征路线图,有关长征的图片)

2、学生的准备: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了解作者。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些红军长征的故事吗?

指名说:如《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丰碑》等等(2分钟)

师:那么课前老师让你们也搜集了有关长征的资料谁来告诉老师他都了解到了那些?指名说教师小结(2分钟)

师:好,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这就是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他们从瑞金出发,历经十多个省,一路跋山涉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的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两万五千里,历时一年,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即将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回顾了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七律就是七言律诗,共八行四句,每行七个字. 来我们齐读课题。

师:我们再来看作者毛泽东,谁给大家介绍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老师点拨总结(2分钟)

师: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走近诗人毛泽东,来学学这首诗。

(二)初读全诗

1、学生自学字词

师:(课件展示全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开始。(2分钟)

师:好!这一课有这么几个生字词:板书:礴( )丸( )崖( )涯 岷( )。逶迤 师:大家看一山子头的崖和这个三点水的涯有什么区别。(学生答)(山字头的崖是悬崖的崖,三点水的涯是天涯海角的涯)

师:对,你解释的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把这几个生字词自己读一遍,读准字音。(1分钟)

2、自读诗句,感知诗意

师:读准了吗?

好,谁愿意为大家把这整首诗大声的、清晰的读一遍?(指名读)

请其他同学做一评价。还想听谁读?(读的真好,掌声送给她)全班齐读。(5分钟) 师:读诗,不仅要读通,而且要读懂,现在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快速默读一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就做好标记。然后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试着解答彼此不懂的问题,(4分钟)(教师检验学习效果)(3分钟)

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刚才在理解诗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质疑的词语:①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②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③等闲:平常、寻常。④开颜:喜笑颜开,露出笑脸。

(三)再读诗句、整体感知

师:好,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之后,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回答)(1分钟) 师:对这首诗主要写了:长征非常艰难,板书:远征难 但是红军勇士不怕艰难。)

师: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学生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好,那么这一句中哪些词语体现长征难而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学生答: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 只等闲)

师:对,红军勇士把万水千山只看做平平常常的事,那么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2分钟)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三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的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5分钟)

师:好,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先说?你觉得哪些词语可以体现长征难和红军不怕难?(指

名回答问题)学生回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说的真棒,从这句诗里你能感受到什么?(指名学生回答)(2分钟)

师:嗯,五岭山连绵起伏,乌蒙山高大雄伟要翻越这样的山很不容易但是在红军眼里他们只

是细浪、泥丸这充分说明红军不怕难)那么谁能带着感情读读这句诗吗?(读完后,分组读)(2分钟)

师: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 学生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能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吗?学生回答()(2分钟)

师:这是描绘智取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我们可以看出红军在长征途中除了要克服地

理环境的障碍还要与顽敌抗争。可见红军在长征路上要遇到千难万险。

师:谁能给大家把这句读一下,读的时候想像当时的画面?(指名读,男生齐读)(2分钟) 师:除了这些,诗中还有一处描写了长征难,大家一起说。(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

开颜)

师:千里雪,想象一下当你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2分钟) 师:但是我们的红军勇士他们是什么感觉呢?(学生答:喜)

师:是呀,翻过雪山,即将迎来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让我们带着感情把这句齐读一遍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长征路途艰险,但是红军战士们板书:勇敢、乐观。就像诗的开头写的来齐读一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感受伟人风采。

1、读全诗。

师:这简短的五十六个字,饱含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勇敢、乐观。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2、其实在长征途中,毛主席留下了很多豪迈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就是其中一首。(出示课件,朗读)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去收集毛泽东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

九、板书设计

21、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勇敢 乐观

礴( )丸( )

崖( )岷( )

十、教学反思 涯

这节课的授课内容框架我准备这样说:

针对这节课的授课内容我准备分四步来讲:

第一步,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这一部分我主要通过以前学的课文引出课题,然后请学生介绍长征与毛泽东,检验学生的课前预习以及搜集资料的能力。

第二步,初读课文

这一部分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感知诗意。

第三步,再读诗句、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找出五幅“征难图”体

会红军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步、拓展延伸,感受伟人风采。

这一部分主要是课外拓展,让学生朗读毛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

下面我开始讲授这节课的内容。

篇四:长征25000里是如何算出的

长征25000里是如何算出的

新华网北京8月29日电(记者孙彦新 徐壮志)一提起长征,人们自然会想到“二万五千里”。然而,越来越多重走长征路的人发现,沿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从江西于都到陕北不过万余里,“二万五千里”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是红军估计的一个约数还是确有详细计算? 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王新生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二万五千里”指的是,中央红军中走得最远的部队的长征路程。 红军共有4支部队进行了长征,他们所走的路程各不相同。除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外,红25军行程万余里;红二、六军团(后成立红二方面军)行程二万余里;红四方面军行程万余里。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介绍,即使是中央红军中,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走了二万五千里。

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对长征里程进行了统计,1936年的《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其中记载了红一军团机关和直属队长征371天每一天经过的重要地点及里程,经统计总行程为18095里。而那些一直担负作战、侦察、迂回、穿插任务的基层部队行军里程最多,达到了“二万五千里”。 “二万五千里”最早出现在毛泽东的讲话中

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进行的战略转移,被称为长途行军。直到1935年5月,向彝族聚居区的群众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提到“红军万里长征”,才第一次出现了“长征”这个词。

王新生说,“长征”一词出现以后,多和里程数连在一起使用。1935年8月沙窝会议后的中共中央文件中使用“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这样的描

述;9月俄界会议后的文件中提到长征时说:“二万余里”,里程数随着红军长征的进行而不断增长。

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著名将领聂荣臻和杨成武,在回忆录中都提到,1935年11月,红一方面军主力和红15军团在陕北会合后,毛泽东在讲话中说,红一方面军长征从瑞金算起,共367天,战斗不超过35天,休息不超过65天,行军约267天,如果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不止267天。走过了11个省,据红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

王新生说,这是第一次出现长征“二万五千里”的提法。此后,“长征二万五千里”多次出现在中央文件、领导人讲话中,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提法。 70年后重新计算,二万五千里是可信的

“长征”和“二万五千里”的提法,在中国几乎童叟皆知,却曾遭到两位英国人的质疑。2003年,马普安和李爱德重走长征路后宣布,长征只有12000里。国外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

当把他们的“长征”路线,与史料记载的红军长征路线比对后,学者们发现,两个英国人仅走了红军长征路的一部分,且多为直线。

曾亲历长征的李中权将军对记者说:“长征不是旅游,不是直线行军。红军爬了百十座山,道路弯弯曲曲,忽进忽退,因此只能按日均行程算,而不能从地图上计算。”

“随便打一仗,都要多跑几十里地。”李中权说。

王新生认为,两个对长征历史缺乏了解的英国人,提出的对长征里程明显错误的质疑,之所以能在社会上引起风波,说明现在对长征历史不清楚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很多学者纷纷撰文重新计算长征里程。

根据《陈伯钧日记》、萧锋的《长征日记》、童小鹏的《军中日记》以及其他历史文献,王新生进行了详细的比对计算。以红一师基层部队为例,行军时平均每天约走84里,共22764里。据可查的史料记载,担负侦察、警戒任务的部队,每天要比主力多走7里地以上。加上每到一地一般都要开展筹粮、宣传等活动,王新生认为,走得最远的部队的总里程完全可以达到二万五千里。 “而实际上,长征路上迂回曲折、进进退退,很多红军战士所走的路程可能更长。”王新生说。(完)

篇五:于都长征第一渡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于都河”并不算一条特别秀美或者壮阔的江河,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却享有着不朽的声名——80多年前,红军万里长征在此渡过了第一条河,人称“长征第一渡”。

一进于都,就能感觉到于都人民对于红色历史的诸多自豪。于都城最主要的几条大街分别被命名为“长征大道”、“红军大道”和“红旗大道”。走在街头,除了能时时感受老区人民的热情,更能够处处发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留下的革命遗址,或在街头,或在小巷。如今在经过于都城的繁华地带时,毛泽东当年旧居——何屋就完好地保存着。

而长征,无疑是发生在这片红土地上最重大的一个历史事件。沿着河畔走,远远的就能看到,一座高高的纪念碑高高耸立在河畔的东门渡口边。这,就是“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1934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及其由中央机关组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8.6万人集结于都,从8个渡口星夜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是的,83年前的秋天,震惊世界的万里长征就是从这里迈出了第一步。据调查,当初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中央红军被迫转移。而于都处于中央苏区的中心腹地,与瑞金、宁都距离相近,距敌人第一道封锁线只有90公里,因此在形势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于都被选为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的集结地点。1934年10月7日开始,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分别从反围剿战场或驻地兴国、宁都、石城、长汀和瑞金陆续转移到于都地域的段屋、车溪、罗坳和县城集结休整,补充兵员、武器弹药、粮食物资,进行动员和军政训练。贡江当时河宽600多米,水深流湍,除少数渡口插上标记后可以涉水渡河外,大部分只有架设浮桥渡河。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民大力支援红军,调集所有的民船,共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避免敌人飞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在夜间进行。一到傍晚,群众就涌向架桥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饭,还有的送门板木材。在当地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为了搭建浮桥,沿岸群众和县城居民几乎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等一切可用器材都捐献了出来。甚至有一位老大爷将自己准备用来做棺材的“寿木”也拿来了,红军战士过意不去,执意不收,老大爷发了火,嚷道:“你们是不是嫌我的木材不够好?”记者几经询问,希望获知这位老人的姓名,最后只知道他姓曾。这个故事,80多年后的今天仍在流传。

就这样,在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向红军将士送上一杯杯茶水,一顶顶斗笠的于都人们及唢呐手们吹着的《十送红军》、《得胜曲》等《公婆吹》曲目中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了万里长征路。现在的《公婆吹》不仅在红白喜事、老人祝寿、乔迁新居时吹奏,而且在送子参军、举办集体婚礼、男到女家、开张剪彩时都要聘请唢呐乐队,以壮声势。每当秋收以后,农村唢呐乐手更是被上请下迎,应接不暇。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各种重大的庆典活动、比赛、演出中频频出现,屡获佳绩,并且早在1992年,于都就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唢呐艺术之乡”的光荣称号。

今天,在长征出发纪念馆里,我们可以看到红军渡河所架浮桥的黑白照片和描绘当年渡河情景的油画作品。油画中,火把在贡江的河面上倒映出闪烁的波光,浮桥上,红军战士果敢前行,贡江边的古城墙下,红军指战员紧紧地握住了群众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是啊,多少年的鱼水深情,怎愿就此离别?正如那首广为流传的《十送红军》中唱道:??七送红军五斗江,江上船儿穿梭忙。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如今在于都河东门渡口,建有一座长征第一渡纪念碑,碑高10.18米,寓意为毛泽东等红军领袖渡河日期,造型为迎风远航的双帆形状。纪念碑园占地3亩多,园中还建有《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馆中陈列着当年红军穿过的衣服、草鞋和渡河用过的船只等,还有红军渡河时浮桥的黑白照片。于都河畔送红军,长忆军民鱼水情。”每当人们看到这些充满军民鱼水情的浮桥照片,看到那些红军用过的遗物,追思革命先烈,更能带给人们一种生命的领悟。望着于都河,我耳边再

次萦绕起陆定一写的一首长征诗:“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

——法伯尔纳·德勒雷

我们都要感谢老区人民作出的巨大牺牲。

——江苏学生

长征精神永垂不朽。

——山西游客

历史的长河静静地流淌着,长征胜利在中国竖立了一个纪念碑,照耀了中国的光辉前程。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