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人才济济成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6:01 小学作文
人才济济成就小学作文

篇一:人才济济方成大业

人才济济方成大业

人力资源 = 企业财源。企业要发展,必须有人才。有了人才,企业才会迅

猛发展。

----- 诸葛长青

翻阅古今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历史规律:

这个历史规律就是,凡是成就大事的都有着雄厚的人才团队。 现在的企业,都很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什么?

诸葛长青认为,人力资源的核心就是,企业家必须重视人才,主动召请人才,这是第一要务。如果企业总裁、一把手不重视人才,任你人力资源部如何承揽人才,也是白搭。

诸葛长青提炼了一个企业财富公式:人力资源 = 企业财源。

古今历史有哪些是值得学习的榜样呢?

诸葛长青认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唐朝帝王李世民以及三国的曹操、刘备、孙权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朱元璋为了招聘人才,单独投资建设了免费吃住的“礼贤馆”。

不论是谁,只要自认为有才能,大喊一声“我有才”,就可以免费住进来,免费吃住。

随后,就会立刻得到朱元璋手下人力资源部门的考评。

基本上,你写出一张如何打天下的考试卷,呈阅,

如果确实人才,不仅会得到重用,而且朱元璋会亲自接见。

阿弥陀佛,你想,像朱元璋这样的人岂能成不了大业?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朱国瑞(1328-1398),兴宗。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

龙凤七年(1361)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

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

他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位于凤阳城西门外)为小沙弥,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重八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后于至正八年又回到皇觉寺。

因其友汤和(疑似)的一封信,参加了起义军,并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养女马氏嫁与了他,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大脚”马皇后。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

至正二十七(1367)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做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

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澧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明军进入大都,元朝至此灭亡,蒙古在中国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身上集合了秦始皇的英明与残暴,汉高祖的用人智慧,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宋高祖的专制集权,这些皇帝有的他身上有的他都有,并且超出前人,他可以说是集合了很多皇帝特点的人。

近日,《贵州政协报》刊登了刘忠全、李君刚两位先生的文章,值得思考: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劳动人民的起义斗争犹如波涛,一浪催着一浪,使这条长河奔流不息。其中,有的金鼓刚鸣,就偃旗息鼓;有的虽然人多势众,但也只是一隅之王;有的尽管席卷全国,攻陷都城,到头来还是昙花一现。

朱元璋这位自称“匹夫”、“起自田亩”、“出身寒微”的“淮右布衣”,却由此创业立国,建立明代,绵延二百七十余年。诚然,他们起义的历史条件不同,但旧统治者对他们的残酷镇压却是相同的,何以结局竟如此之悬殊?

朱元璋从公元一三五二年投郭子兴部下为兵,到公元一三六八年钟山登极,戎马倥凡十有六载,结果庞然大物的元帝国土崩瓦解了,诸如雄极一时的“汉王”陈友谅中矢而死,占据东南的“吴王”张士诚身缚就擒。四方豪杰,销声匿迹。这里且不说朱元璋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然而说他是谙悉人才学的行家,恐怕也不为过分。

诸葛长青:阿弥陀佛,想朱元璋这样认识人才重要的一把手,必然成就大业。朱元璋为什么重视人才呢?因为,他听了自己老师李善长的话。李善长说,没有人才,你成就什么事业?华人首富李嘉诚也是如此,手底下人才济济。高薪诚聘的财务总监,年薪2000万港币。

清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太祖起兵》中说:“明太祖之起兵濠梁也,鼓其朝气,所向披靡。六年之间,北取滁、和,南收姑孰、金陵,天物克基,虽曰神运,盖亦有人事焉。”

谷应泰讲的“神运”当然不可信,但强调“人事”是有道理的。 他举出:“徐达、汤和起于同里,朱元正、李文忠兴自亲属,李善长、冯国用近出定远,邓愈、胡大海即在虹县,常遇春怀远之雄,廖永安巢湖之杰,一时功臣,人如碁布,地皆错壤。”

诸葛长青:作为企业家,必须爱惜人才。朱元璋文有刘伯温、李善长、宋濂等圣贤辅佐;武有徐达、常遇春、蓝玉、冯胜、朱沐英、邓禹、李文忠、

汤和、胡大海等神将帮助。人才济济,成就了朱元璋的宏伟大业,做到了事半功倍。作为企业家,也要注意人才问题,不能什么事情都自己去办,那就会事倍功半。

他的结论是“岂尽地脉使然,人材良足多也。”谷氏的看法很有见地,我们不妨将朱元璋身边的文臣武将按籍贯作一考察,那么,发现出自凤阳一地的不下半百,扩大一点是淮河流域的几个县(这两部分人后来成为明王朝中实权在握,人数庞大的“淮西集团”),再扩大一点是安徽其他县份的(如当涂之陶安,休宁之朱升),江浙的不多,且在起兵后期,其它省份的寥若晨星。

何以凤阳一地(或者淮河一带、安徽一省)拥有这么多纬武经文的匡世之才?难道这地方真的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吗?否,这一带“十年倒有九年荒”实在古已有之,并非“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始。难道这些人都是“将门虎子”、“宰相世家”吗?否,他们绝大多数是贫苦农民。那个东征“伪吴”,西伐“伪汉”,北取中原,逐元军于漠上,汗马著烈,勇谋绝伦的徐达(曾封左相国,拜大将军,追中山王),“世业农”,且“身长高颧”,其貌不扬。那个进直到二十世纪还有意义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的朱升,原不过是山沟里“授徒课子”的穷教书匠。人无完人,金无朱赤。所谓人才,不过一技之长之谓也。

由此观之,以九千六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之广,十三亿人口之众的中国,该是到处是人才,遍地有俊杰。只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问题在于人才的发现、造就和利用。

诸葛长青:人才处处有,就看你是否认识人才、启用人才、重用人才。

诸葛长青认为,单独就重视人才来说,企业家可以学习的榜样是香港李嘉诚、大陆史玉柱。

李嘉诚吸引人才不惜重金,史玉柱吸引人才很有刘备的味道。

史玉柱重出江湖成为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竞相讨论的对象,所有人的焦点关注于史玉柱的崛起背后的神秘推手,关注史玉柱的产品神话、营销神话,但似乎没有人关注到这样一条消息:史玉柱处于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曾经决定去爬珠峰。那时候的史玉柱一没钱二没地,两手空空,但是就是有一批人跟着他上了山,在山上还差点丢了命。 《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曾追问史玉柱,今天能够成功地奇迹般地站起来,最终得益于什么?史玉柱说:“两个方面。一个是我这些年经受的挫折和教训,这是我最宝贵的财富;第二个是这个团队,能和我一样去拼杀的团队。我身边的几个骨干,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像‘上海健特’总经理陈国、副总费拥军。好几年没有工资,他们一直跟着我,那时侯,也是他们陪伴我爬完了珠峰。我永远感谢他们。” 诸葛长青:古往今来,人才永远是历史的主流........

篇二:企业成就员工的资料

企业成就员工的资料.txt没有不疼的伤口,只有流着血却微笑的人有时候 给别人最简单的建议 却是自己最难做到的。 企业成就员工

当然是互相成就的 其实企业成就是发展 壮大和生产,员工成就是学习 薪水和机会

执行力是左右企业成败的重要力量,也是企业区分平庸与卓越的重要标记。执行力诞生于企业的文化,并且也反作用于企业文化,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执行也应当是领导者和每一层经理最重要的工作。它是一个系统,溶入在企业的各个角角落落。

“企业文化”是现今时髦的词语,它被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提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结晶。它倡导的以人为管理主体,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以追求最佳效益为目标的企业管理新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也是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成为企业党组织用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但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一个被人用滥的词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为数众多的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只是满足于几条新颖的口号,或写几篇煽情的使命声明,或者,由总经理发表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讲,但是,这些都是有效的吗?这些都溶入了员工的血液了吗?

没有企业,那一群人就不能叫“员工”,因为所谓员工就是被企业雇用的一群人嘛

“成就”定义不是说扬名立万,否则全世界有几个员工“成就”了呢?我的建议是只要员工在进企业之后生活状况比以前改善了、既能提高了、自我价值实现了,就是员工的“成就”。 一方面,企业有成就员工的能力。

企业才会给员工提供更好的职业保障。

企业是员工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企业的管理让员工成长

(当对方说很多员工靠自己努力成就的时候,其实他的角色定位已然是企业员工,他已然在享受企业给他提供的包括生活福利、技术培训、前辈指导、学习氛围、人脉关系了)

另一方面,企业有成就了员工这样的结果。(哈哈,这句话就有一个潜在意思——也有没成就员工的结果,因此不建议做主打思路,但举例子不妨的)

(这个就用两类例子,一类,在职员工在企业里有所成的;还有一类,员工在某个企业深受学习熏陶,过后跳槽或创业有所成的)

最后,在破对方的思路方面,建议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设计问题——

①员工没有成就企业

(很多企业人才济济、众志成城的,但企业还是没有做大、做好,这方面例子可以搜一点) ②企业的成就不是主要靠员工

(最关键的是企业所处行业要切合时代与市场,比如外因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信贷系统的保障,消费者买账嘛。内因比如包括老板等高层英明决断、制度设计好等等,当然他方会说这要员工实施,但员工实施只是内因当中的因素之一,而且是不确定因素,直接把它推到“成就者”的高位是不是不尽合适呢?)

就像这次技能大比武

如果说企业是水,那么员工就是鱼,鱼儿能离开水吗?

篇三:培养员工成就感秘诀

对一个部门经理来说,也应该倾力去为下属创造这样一种平台,即要想方设法让下属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并在必要的时候主动将成就感拿出与下属分享,而非一人独占所有成就。员工对成就感的渴望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这甚至可以看做是一项基本“生理需求”,作为经理,一定要懂得如何去满足下属的这种需求,要懂得如何给予下属以成就感。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员工的成就感呢?1.要增强下属的自信心人有了自信未必能够成功,但若没有自信就一定不会取得成功,自信心可以说是获得成就感的基础。我们不能去奢望一个终日唉声叹气、缩头缩脑、缺乏自信的员工会有成就感。通用电气ceo韦尔奇曾告诫他的员工:“如果ge不能让你改变窝囊的感觉,你就应该另谋高就。”同样的道理,如果经理人员能够经常通过言行向下属灌输“你很行!你是最棒的!”这样一种意识。他们就可以重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发挥潜能,就能做得很好。对于下属的失败,尽量不要打击,要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应该让下属在失败中学习,在不断的成长中树立信心。只有树立了真正的自信,才能为取得相应的成就打下心理基础。2.为下属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下属的成就感来自于良好的工作环境,如拥有私人办公室(包括可远眺美景的大窗户,最好还有舒适的沙发)、专属的秘书以及专门的泊车位。在这方面,google(谷歌)堪称一个典范,google在办公室里为员工提供免费的美食、瑜伽课程、健身房、游戏机以及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办公场地非常宽敞,每个人都可以去根据自

己的喜好去装点自己的个性办公空间,工作氛围也十分轻松。在公司内部,员工从不穿正装,人性化的管理使员工可以穿便装上班,甚至可以穿短裤上班。google总部内还拥有11家不同风格的自助餐厅,一日三餐,餐餐免费,荤素兼备,世界各地区、各族群来的员工无不称好。咖啡时间由员工自选,各角落的迷你厨房里,点心、水果、饮料样样俱全,同样免费随便吃。google的员工甚至可以带着宠物来上班。绝大多数员工都不必担心上班会感到沉闷以及隔阂。其次,经理要为下属打造一种有助于满足其成就感的良好人际环境。对大多数人而言,能够与同事融洽相处,也是获得成就感的一个源泉。最后,还要为下属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使员工的视野由本职工作拓展到多个岗位或更高的岗位。当员工沿着生涯规划的路径一步一步实现既定目标时,那种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3.给员工提供适度挑战性的工作朗讯(上海)公司总经理陈宜认为,应该让员工觉得每天都可以学到很多新东西,都可以实现个人的事业目标。所以在公司里,朗讯的员工每天都会感受到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而这个挑战是经过员工自己的努力和上级的帮助来克服困难的,是可以完成的,这样使员工获得非常大的满足感。要充分信任员工并给予员工独立的空间。作为经理,也应该在这一方面对自己的工作予以加强,尽己所能地为下属提供一些具备相应挑战性的工作,以此来磨炼下属的工作能力,并让他们在逐渐的成功中获得成就感。4.对员工的待遇要公正金钱和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个人成就和价值的肯定。研究表明,金

钱与工作成就感的关系,主要在于薪资和升迁制度的公平性。拉开收入档次,用量化的经济指标来衡量员工的不同能力和价值,并在部门内部建立能力优先机制。建立一套稳定、完整的薪资制度来保证激励的良性发展,这是通过薪资培养下属成就感的另一个要点。在培养员工成就感的过程中,要避免三个误区:其一,不要对所有人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培养员工成就感的方法,分析各种方法对个体员工的作用。其二,切忌单独强调成就感。成就感是下属自我激励的源泉,比精神激励的作用更持久。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否认物质激励的作用,一味强调从精神上调动员工积极性,反而让成就感失去所依存的基础。其三,不要过分监督。过度严密的督导将使下属成为一种机器,会磨灭下属的创造性与想象力。当将权力下放给下属后,经理就无须再去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只需按照制度进行定期检查即可。美国著名橄榄球教练保罗贝尔,对于他的球队为何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是这样解释的:“如果有什么事办糟了,那一定是我做的;如果有什么差强人意的事,那是我们一起做的;如果有什么事做得很好,那么一定是球员做的。这就是使球员为你赢得比赛的所有秘诀。”保罗贝尔的话,让人们能够轻易看出他是一个充满大智慧的人,他具有极高的个人风范。他的这种“出了责任自己承担,而将荣誉全部给予下属”的精神深深震撼、鼓励了球队的每一个成员,所谓“士为知己者死”,那么,他们球队的每战必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在部门中,经理如果也能具备像保罗贝尔那种“勇

于承担全部责任并将全部荣誉都给予下属”的精神与高风亮节,那又何愁部门成员不团结一致、共创辉煌业绩呢?

1、也许你压根就没有跳槽的想法——尽管目前的工作状态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只是看到周围的人跳槽才心动。这种情况下你大可不必去追赶跳槽的时髦。

2、虽然看别人跳槽觉得很平常,但真要轮到自己来实际操作,却往往并不那么容易。还没有三思好就别行。

3、如果跳槽后的单位比现在的单位好,那当然最好;就担心费了好大一番折腾后,发现跳进的公司并不比原来单位好多少,那种打落门牙后往肚里咽的难受滋味,只有自己知道。所以,不是百分之百肯定的时候别跳。

4、现在很多公司为了防止员工流动过于频繁,有很多的收入和福利,要等工作一定年限后,才能让员工拿到。如果你要提前离开公司,很多此类预期收入也就泡了汤。所以等等看啊。

5、要跳到收入高、福利好、有前途的大公司,必须具备个人实力做后盾。如果没有过硬本领,即使侥幸进了人才济济的大公司,也会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早晚会被大公司内部激烈的竞争给淘汰掉——别把自己看得太高。

6、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你安心在岗位上踏实工作,干出成绩,老板可能没说,但是心里记着,说不定单位领导现在已经在考虑提拔你,而你突然提出要辞职,岂不是前功尽弃?

7、跳槽太过频繁的人,往往得不偿失。因为工作能力的

培养,都要经过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才能真正掌握,如果经常跳槽转行,往往容易成为万金油,即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不专业,只好一直做不需要精通的初级工作。

8、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对于那些经常炒公司鱿鱼的应聘者,招聘单位往往心存芥蒂,担心你到他们公司后也干不长。用人单位的主管往往是疑人不用,如果对你有疑心,你就很难有出头机会。

1、也许你压根就没有跳槽的想法——尽管目前的工作状态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只是看到周围的人跳槽才心动。这种情况下你大可不必去追赶跳槽的时髦。

2、虽然看别人跳槽觉得很平常,但真要轮到自己来实际操作,却往往并不那么容易。还没有三思好就别行。

3、如果跳槽后的单位比现在的单位好,那当然最好;就担心费了好大一番折腾后,发现跳进的公司并不比原来单位好多少,那种打落门牙后往肚里咽的难受滋味,只有自己知道。所以,不是百分之百肯定的时候别跳。

4、现在很多公司为了防止员工流动过于频繁,有很多的收入和福利,要等工作一定年限后,才能让员工拿到。如果你要提前离开公司,很多此类预期收入也就泡了汤。所以等等看啊。

网上兼职赚钱日结

5、要跳到收入高、福利好、有前途的大公司,必须具备个人实力做后盾。如果没有过硬本领,即使侥幸进了人才济济

篇四:黎淳状元最有成就的三位学生

黎淳状元最有成就的三位学生

明朝唯一湘籍状元黎淳门生众多,人才济济,但与他关系密切、成就卓著,而且少年时就负笈黎门的学生却只有三位,他们就是明朝著名的楚地三杰——刘大夏、李东阳和杨一清。

一、兵部尚书刘大夏

景泰五年(1454),黎淳32岁,在老家圆觉寺旁的龙峰书院(在现在的胜峰乡龙秀村石堰垄黎家大堰)和兄长黎濬一起读书。当时,黎淳已在湘北地区颇有文名。刘大夏的父亲刘仁宅(1395—1475,举人,历任浙江瑞昌知县、广西按察副使等职,有政声)为其选择良师,送19岁的刘大夏到龙峰书院从黎淳深造。黎、刘同处两年,名为师生,实如亲人。黎淳去世二十年后,其次子黎民表(进士,时任山西右布政使)请刘大夏为黎淳著作写序,当说到“先生生前跟你感情最深厚”时,75岁的刘大夏“不觉泣下”。他在序文中还回忆了当年求教作文之法的往事,以及同在北京为官时的亲密关系:“朝夕复得请益于左右??无月日不相见,以亲教言”。

刘大夏(1436—1516)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人。明朝名臣,与王恕、马文升一起,称为“弘治三君子”。天顺八年进士,选庶吉士,宪宗成化元年(1465)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后迁郎中。孝宗弘治二年(1489),升广东右布政使,亲往谕导、平息广西田州泗城土官岑猛谋反一事。迁浙江左布政使,以副都御史督治黄河水患,筑长堤360华里,又筑黄陵冈,水患遂止。旋以户部侍郎迁剑都御史,清理宣府兵饷,尽革积弊,边塞得宁。因病退。再起为右都御史,总督两广。迁兵部尚书,改革军事,谏阻出兵蒙古,均获嘉纳。武宗即位,奏请裁抑太监,因不见用,遂辞官归。正德三年(1508)被宦官刘遭诬陷入狱,充军肃州。正德五年,刘遵以罪被诛,大夏赦还,复原官。卒后,赠太保,谥忠宣。葬于华容县胜峰乡话岗村的山坡上。《明史》称“大夏忠诚恳笃,遇知孝宗,忘身徇国,于权幸多所裁抑”。

刘大夏能诗,有《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

二、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

李东阳,茶陵人,以军籍身份居住京城。李东阳四五岁即能运笔作大字,顺天府以“神童”荐召入内庭。过门限,太监云:“神童脚短。”李高声答云:“天子门高”。李东阳当著景帝写下“龙、凤、龟、麟”等大字,景帝非常高兴,将其放在膝上,并赐珍奇水果和金银元宝。之后,又两次召见,准其进入顺天府学读书。天顺元年(1457),十岁的李东阳开始受业于黎淳门下,五年后举顺天府乡试。黎门的五年学习生涯,令他感念终身。他在多篇文中深情写道,“以儿童出自门下”:“昔奉先君之命,撰杖屦以从公也:导我幼稚,开我晦蒙;诱我以学力,教我以固穷;谷我以三饭??此诚父子之爱”。他在祭黎夫人文中也谈到了和黎淳的亲密关系:“朴翁我师,与父同恩。”弘治二年,黎淳在南京任礼部尚书,李东阳在给杨一清信中以黎淳病体为念:“惟朴翁老师病候未康,殊切悬企。”黎淳过世后,东阳“恨汤药之不亲,怅车尘之莫追”,并写了黎淳行状与祭文。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天顺八年中进士后,获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编修、侍讲、太常寺少卿、礼部右侍郎。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直文渊阁,进入内阁参与机要,后进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称贤相。李东阳工

古文,内阁疏草多出自其手。孝宗驾崩,李东阳与刘健、谢迁同为顾命大臣。武宗即位,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因见宦官刘谨把持朝政,武宗荒淫无度,自己多次上疏进谏又毫无效果,李东阳以年老多病为由,数次辞职未成。正德七年(1512年)获准退休,正德十一年(1516年)卒,赠太师,谥文正。

李东阳入阁多年,在朝时间长,地位高,不仅自己才学渊博,又能奖励后学,推荐隽才,因此不少文学之士都围聚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诗人派别。李东阳也就在明中期一度领导文坛。因而《明史》中写道:“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李东阳有《怀麓堂集》100卷传世,并收入《四库全书》,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书籍之一。

三、文经武纬杨一清

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宇,号邃庵,别号石淙,南直隶镇江府丹徒(今属江苏)人,祖籍云南安宁。父亲杨景,从化州同知任上退休,带着他住在巴陵。他很小的时候就能写文章,被作为奇童推荐做了翰林秀才。成化二年(1466),十三岁的杨一清亲被宪宗皇帝命内阁择师教育他,受业于黎淳,在翰林院学习,直至成化八年进士及第(其中,成化四年举顺天府乡试)。他在《黎文僖公集》序中回忆说:“我在西涯公(李东阳)之后入先生门下,和黎民表兄弟同笔共砚学习,先生一直把我当自己的儿子看待。”26年后,得到黎淳逝世消息,杨一清悲痛欲绝,写下《哭朴庵宗伯黎先生四首》,其四曰:

俯仰兹辰梦屡惊,海天空阔恨难平。极知灯火门墙谊,不尽师生父子情。 少小有缘劳接引,疏顽何计答生成。黄泉万一逢先子,可听人间痛哭声。 杨一清14岁乡试中解元,18岁中进士。历侍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官至兵部、户部、吏部尚书,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两次入阁预机务,后为首辅,官居一品,位极人臣。

杨一清为明朝名臣,多有建树。弘治间督理陕西马政,力矫积弊,确保军需民用。他巡抚陕西,选卒练兵,加强边防。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命一清总制三镇军务,建设边防。正德五年,安化王真反叛,一清总制军务,很快平定叛乱。在平乱中,一清劝宦官、监军张永剪除大权奸刘瑾,朝野额手称庆。正德六年一清任吏部尚书,凡为刘瑾构陷者,均予以平反复职。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起用一清为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一清曾三次总制军务,主管三边防务,边境安定。世宗比之唐朝大将郭子仪。嘉靖八年,因与内阁重臣张璁政见分歧,受攻讦排挤,被命致仕。翌年受诬陷,削职,一清病卒。一清死后数年,世宗追复其官,赠太保,谥文襄。

杨一清文经武纬,久播朝野。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多谋善断,克敌制胜;作为文学家和诗人,他文思敏捷,出口成章。其主要著作有《关中奏议》14卷、《石淙诗钞》15卷等多种。

篇五:是什么成就一个人的成功

是什么成就一个人的成功

--朱清时(院士)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机遇,但是机遇往往是突然地和不知不觉地出现的。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善于抓住机遇并且充分利用它们;具有高度智慧的人更善于创造机遇。”

一所大学是否一流大学,最关键的指标是要看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今后在社会上有多大比例取得成功,取得多大的成功。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取得成功的能力是学校教育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当今和今后的世界上,中国要在激烈的高科技竞争中取胜,最关键的就是我们的青年一代是否在今后各行各业的工作中能取得成功。国家非常希望你们取得成功,你们的家庭和本人也都希望你们取得成功。 今天,我就通过回顾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过程,根据我自己在国内外从事科研工作的阅历,谈谈一个人怎么做才能取得成功。

在这里,我将放弃确定性的语言,而改用几率描述,从机遇的角度来研究造就一个人成功的原因。这样可以把这个问题讲得更深入、更全面,正如量子论用几率描述微观世界那样,也许这样更接近事物的本原状态。

我的回答是:机遇是造就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

一、机遇是成功的首要因素

市面流行的一些书中也说了这个问题,但都没把它说得很透很清楚。其实,不管是从事哪个行业,我们每个人到了五六十岁以后,阅历多了,回首往事,都会发现很多机遇造就一个人成功的例子。

我来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是中国科大1963年4系6342班毕业的,班上有25个同学。1968年毕业时还在文革之中。班上有10来个三代都是工人或贫下中农出身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本人表现也好,就分到了国防科委和二机部,大家很羡慕他们。我是属于条件居中偏下的,分到了青海。青海在古人眼中是常覆三军、马革裹尸的战场,在近代人心目中是劳改犯人去的地方,而且我是去当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人,所以在大家的心目中,我是分得最差的人之一。 但30年后老同学重逢,聚在一起经常感叹命运和机遇的难测。像我分到青海,其实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机遇。如果不到青海,我就不可能比一般人提前五年真正从事科研,更不可能一从事科研就成为项目的负责人,可能要被资格老的同事压住很长时间。就是因为青海在文革期间闹得并不厉害,还能正常运转,所以能够承担重大项目,并且承担重大项目又需要人。我在1974年底左右开始从事科研,半年以后就成为项目负责人。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1991年评院士的时候,在同时代人中间,像我这样75、76年在学术界就有成绩的不多。改革开放以后,我又成为最早到美国一流学府学习和工作的人。这样,有点成绩在同代人中就显得突出,于是得到了老前辈们的爱护,我也当选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那些在毕业分配时令大家羡慕的分到了国防科委和二机部的同学呢?因为在那些工厂里人才济济,光留苏回来的就一大批,资格老的很多,我们这几届毕业分去的只能长时间当基层工人。而且那些地方产品的型号是定了的,不允许你随便搞技术革新,任何一点小的革新都要经过层层审批。不仅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发挥才能,而且那些地方往往在偏僻的山沟,子女上学很困难,就业也困难。他们就提前退休,让子女顶替。其中有一位当时班上的干部,各方面都很好的,

现在不得不开了一个小商店以补生计。我想,当青年朋友们到了我这个年龄时,肯定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在座的同学们都是公认的佼佼者,但大家的成绩只是在学业知识方面比其他同学掌握得更好,很多其它方面的素质还未曾经历过考验。所以,经过二三十年,也许一部分同学会不如那些没考上大学的人。这个差别就是因为成功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各人的机遇不同和抓住机遇并创造机遇的能力不同。

大家都知道比尔·盖茨和李嘉诚,他们抓住了商机,取得了成功。比尔·盖茨大学读了一年就退学了,现在已成为世界首富。李嘉诚只有小学文化,也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那么,学术界的情况怎样呢?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加州理工学院有个曾毕业于台湾大学、与一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是同学的教授,在一次晚宴上讲了自己的经历。他大学毕业后到哈佛化学系就读研究生,当时分子光谱学很看好,他就选了这个领域。以后的研究和学问都做得很好,但却无缘诺贝尔奖。相反,因为服兵役比他晚三年去哈佛的另外一位同学,正遇上分子束实验。他在导师指导下做得很成功,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位老教授风趣地慨叹自己“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干错误的事情”。

当然,我并不是说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不算成功,反之,科学史上有许多事后确认的重大成就并未获得诺贝尔奖。我国物理学家、中科大核物理系的奠基人和老主任赵忠尧教授早在1929年就在加州理工学院观测到直接由反物质(正电子)湮灭产生的现象。后来由于别人错误质疑这样一个偶然的原因没有获奖。但他的成就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已经确立,有无诺贝尔物理奖已不重要。赵忠尧的成功,究其原因,是“在正确的时间(1929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加州理工),做了正确的事(观察硬g辐射在铅中引起的一种特殊辐射)”。他碰到了机遇,抓住了机遇。

就科学而言,一个学科领域中大的机遇几百年一遇,中等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对于这点要有清醒的认识。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都与这类大机遇有关。如果牛顿早生200年,他不可能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因为伽利略和第谷等人的观察数据还没有出来。他晚生100年,别人可能已经把这个发现做出来了。爱因斯坦能够发现相对论也是如此。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已困扰人们很多年,他生逢其时,非欧几何已经建立,发现光速不变的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刚完成,这些使发明相对论成为可能。不过那个时代的物理学家也很多,他执着地考虑这个问题,有超人的天才,成功地抓住了这个重大机遇。如杨振宁先生所言,现在做理论物理,可能只有“铜矿”,也许在应用科学和交叉科学领域可能出“金矿”。要想在科研上有大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为什么呢?就是在我30岁左右、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正逢改革开放。这是时代、社会的大背景造成的。你们这代人的机遇比我们更好了。现在国家对科技教育非常重视,对人才的渴求比我们那个年代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们那个时候,大学生下放到工厂和农村当工人和农民去了。而你们只要有真才实学,国家是非常重视、非常需要的。所以你们逢上了大机遇,是个好时候。但有机遇,不一定能成功,关键在于要能够抓住机遇。

二、如何抓住机遇

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因此,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第一, 要随时做好准备。

从年轻时就要开始尽可能地获取各种各样的广博的知识,按照你的知识结构给自己创造机遇;机遇突然出现时,你要抓住它。而且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要尽可能锻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也就是机遇来到的时候你要有创造性。

我一生经历的两个机遇令我终身难忘。一个例子是在1978年,到浙江大学去学外语准备出国进修。当时我们那一代“老五届”的大学生大都在基层工作,很多人的英语早忘了。为什么呢?他们在当工人、农民的时候,不知道这东西有什么用,何必辛辛苦苦地去学它?还不如一有时间就去打扑克、钻桌子、喝酒,然后就开始发牢骚,这是当时最流行的事情。事前谁都没有想到,1978年中国会突然来一次全国英语统考,考及格的人事后全都公派出国了。机遇出现就是这样突然,只有准备好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机遇。

第二个例子,是我1974年在青海西宁当工人,突然听说科学院要搞一些重大项目,有一个是“激光分离同位素”,被青海盐湖所承担了,然后到处找人才。我是学核物理的,激光分离同位素虽然不是本专业,但却与它相通。而且我在工厂这五年,晚上没有事,从来不去打扑克或下棋。当初调到盐湖所搞激光分离同位素的有一二十个大学生,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但是干了半年后,就发现我业务没有丢,而且很快就适应了科研。文献看得很快,综述也写得快,方案也提得很清楚,所里就采纳了我提的方案,于是我就成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这个事情说明了什么呢?那次机遇出现时,实际上是很多人都遇到了,但是只有准备得好的,平时坚持学习的人能够抓住机遇。

举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因为机遇出现往往是突然的、不知不觉的,只有随时做好准备,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尽可能地学习广博的知识、锻炼自己创新能力的人才可能抓住机遇。当然,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创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读书能力。我一生中间遇到好多同事,非常刻苦,一天到晚都在学习,但是他遇到新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这就是过去教育的弊病——只重视传授知识,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几个月前,杨振宁先生在中科大做报告时讲到人才培养,主张要快乐地学习。这很像米卢提出的“快乐足球”。米卢觉得中国的足球过去都是要完成任务,压力太大,那样的足球是打不好的。他们的看法不谋而合。杨振宁先生认为,如果你学习一个东西不快乐,必须硬着头皮,“头悬梁,锥刺股”,那就说明这个学习内容不适应你。所以要选择那种真正感兴趣的、学习起来有趣的东西。这样的学习,你不觉得是负担,不知不觉的你就把你全部精力投入进去。如果你发现你读什么东西都不快乐,你就要好好地衡量一下你所选择的内容是否适合你。

第二, 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这里我要从读过的书中举几个例子,但不一定记得很准确了。

我在很早以前看过鲍威尔的传记。他是一个牙买加黑人,在美国其实是受歧视的。他第一个工作是进一个大公司当清洁工。他做每一件事都很认真,很快找到一种拖地板的姿势,拖得又快又好,又不容易累。老板观察很长时间后断定这人是个人才,然后很快就破例把他提升上去了。这就是他人生经历的第一个经验: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据说,希尔顿饭店集团老板原先是一家旅店的服务员,站前台的。有一天,一对老夫妇来住店,刚巧没有房间了,但时间已很晚。怎么办呢?他那天正好值夜班,就把自己的房间腾出来,赶快换床单、换枕头,收拾好后让老夫妇去睡,

自己却趴在柜台上睡了一夜。第二天,老夫妇很感动,认为这个青年人很善良。他绝对没有想到这对老夫妇就是希尔顿饭店的老板,而且没有子女,于是他就做了希尔顿家族的接班人。这件事说明,做事、做人要从小事做起,争取把每件小事做好。因为从小事做起,才不会失去悄悄来临的机遇,有些事先你不知道的机遇,也会被你抓住。

我也讲讲我自己的体会。因为我从小就喜欢从事科研,也很崇拜科学家。有5年时间当工人,损失了五年的科研时间,所以一直有一种很强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从我在盐湖所做第一次报告开始,一直保持到现在。每次做学术报告,我私下都要认真准备很长时间,脑子里想很久。我之所以在国内能比较快地被学术界接受,其中一个秘诀就是:我每次把学术报告都准备得很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没有浪费每一次机会。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包括:考好每一场试,学好每一门课,做好每一次报告,跟每个人相处都要认真。

第三,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要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抓住它。

我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说过一句格言:“人生能有几回搏!”他是拼了,所以得到了世界冠军。实际上,我们学术界也一样——人生能够有几回搏?

C60足球状分子的发现者和诺贝尔奖得主Curl教授曾经在做报告时很详细地重述了他们的发现过程。实际上在此之前,已有其它实验室也发现了这个奇怪的质谱线,意识到这是个碳原子数为60的聚合物或团簇,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结构。他们那天在实验上观察到这个奇怪的质谱线后,晚上没有睡好觉——他们意识到这是科学发现的重大机遇。正在他那儿做访问学者的英国克洛特教授,突然想起60个原子要形成一个稳定体,很可能跟一种由六边型或五边形组成的什么球体有关。他想起他家里有一个球,马上就要打电话叫他太太赶紧去数这个球的顶点有多少个,是不是60个。但这时正是英国早上两点,Curl教授提醒他说:“你太太不会感谢你在早晨两点打电话的,你要好好考虑。”他只好放下电话。然后他就坐立不安,一直走来走去。另外一位合作者斯默利教授,回到住处后就连夜在纸上画图,琢磨如何把六边形、五边形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封闭体。第二天早上,他们找来了一个数学系的教授,问他有没有这样一个几何图形,由五边形、六边形组成,顶点正好60个。那个教授想了一下说:“哎呀,这就是足球呀!哈,这个问题在数学上早解决了。”他们马上就写出了那篇获诺贝尔奖的文章。这个故事说明,在科学发现的关键时候,科学家往往一分钟都不能等待,就像足球场上射门一样。

我个人也有一次经验。在我一生中,迄今最满意的结果就是硅烷分子的局域模振动。那是在大连做的。全世界有很多人都想得出这种光谱,都没有得到。因为这种光谱极弱,实验要调得恰到好处,每一个环节都要最佳才能做出来。就像交响乐队,要奏出最好的交响乐,每一个人,每一乐器,每一个音都要准,都要在最佳状态演奏。那个局域模振动光谱正是这样。那天,突然调好了,发现做得很漂亮,那时就不能停,停了之后一切都又要从头来。于是我赶快找来一床席子和一床被子,就在实验室里守着那个机器。万一有点什么事情,马上就要把数据存起来。我连着在实验室睡了三个晚上。我觉得那三个晚上最幸福,因为心里明白我正在做激动人心的事!这三天就得到了硅烷的局域模振动光谱。这个光谱发表出去在国际上影响很好。

人才济济成就

总之,“人生能有几回搏”,当你意识到出现机遇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它,不要掉以轻心,有好多事情往往就相差一点点就失去这个机遇了。

第四,要锻炼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发现机遇。

过去二十多年中我认识许多研究生,他们念书时都很好,但后来的成就相差悬殊。关键在于面对新出现的复杂局面时,他们是否能发现机遇。

爱因斯坦曾现身说法地解释过:“(学生时代)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其原因不仅在于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超过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在于下述奇特的经验。我看到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所能有的短暂的一生。因此,我觉得自己的处境象布里丹的驴子一样,不能决定自己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这显然是由于我在数学领域里的自觉能力不够强,以致不能把带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东西同其它那些多少是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可靠地区分开来。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这里爱因斯坦强调了直觉或洞察力对于寻找科学研究上的机遇的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他在很年轻时就懂得直觉的重要,又选择了他具有最好直觉的领域——物理学。因此他能找到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取得突破的条件又已成熟、可以做大突破的机遇。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直觉和洞察力是创新人才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这些素质难以从课堂和书本上得到,需要通过环境和实践经验来培养。目前世界一流的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都努力营造浓厚的研究气氛,不仅让学生可以与大师交流、潜移默化地受熏陶,而且使学生可以自己参与研究,体会创新的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容易悟出直觉和洞察力。

三、如何创造机遇

光想抓住机遇还是被动的,真正聪明的人是会创造机遇。

大家如果把《孙子兵法》拿来读一遍,你就会理解怎么才能创造机遇。《孙子兵法》中有很多办法教我们在战争中如何创造机遇。过去红军和解放军的运动战,就是军事上创造机遇的好例子。

下棋与足球就更明显了。真正好的棋手,棋逢对手的时候,都是先走稳自己的步子,不冒险起招,看谁先犯错误。一旦对方犯错误了,就给你创造了机遇,你就赶快进攻。足球打得好的人更是这样。大家知道“边路传中”的打法,就是为中路跟进的队友创造机遇。制造越位和制造角球,都是制造机会。在双方实力差不多时,作为优秀的球队,绝不是压着你打就“我肯定赢”。其实是在场上制造机遇,看谁制造的机遇多,机遇抓住得多,谁就赢。会看足球的人,就是看双方是如何制造机遇的,怎么抓住机遇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足球真是魅力无穷。

创造机遇第二点就是,要找到那种适合自己、机遇多的岗位和地方去。 我到现在才意识到,当年的青海是一个机遇多、适合我的地方。现在有很多地方如北京、上海、深圳,不一定就好,因为那个地方机遇虽然多,但人才也多,竞争也激烈,不一定都适合你。到机遇多、适合你的地方去,这也是在创造机遇。

几年前,我曾经访问了美国十所一流大学。他们的校长介绍说,美国人很喜欢换工作岗位,平均一生中要换四次工作岗位。中国人恰好相反,我们的惯性最大,最不愿意换工作岗位,干一件事就想一辈子呆在这儿。换工作岗位有什么好处呢?你不是一锤定终身,你可以多次换,找准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和位置,一种机会最大的地方和位置。

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重要机遇是他自己创造的。他生于海南岛,9岁就随叔叔到波士顿在一个小商店当学徒。13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