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川剧变脸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9:26:14 作文素材
川剧变脸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在作文教学中“变脸”艺术该如何体现

在作文教学中“变脸”艺术该如何体现

京剧,有着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和“国剧”之称。京剧脸谱,精美传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川剧的标识。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一张脸刹那间可以变幻出十余张之多,真是值得惊叹的艺术。不管是京剧的脸谱千变万化,还是川剧的变脸独树一帜,对作文教学而言,他们那善于表现、富于变幻、让人好奇不已的魅力,让笔者觉得:我们的作文教学如果尝试多一点“变脸”艺术,会不会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平添一些意趣,而学生也会像京剧、川剧迷那样,爱上作文,乐在其中?

作文教学的“变脸”该如何体现,或是角度转换,或是方式创新,一切以教得生动、有效,学得有收获、有兴趣为目标。虽无定法,却有迹可循,在此,我且试着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结合亲历的教学过程,来谈谈这作文教学的“变脸”艺术。

一、变换内容,用鲜活的生活资源激发作文意趣

在新课标中,随处可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各地区、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这当然也包括作文教学资源的“变脸”。

2012年,我和来自连州教研室的省级骨干培训班学员一起开展了《让农村资源走进小学生习作的研究》,为农村的孩子摆脱作文短板做了一次有益探索。

其一,开发特色课内外游戏。哪个孩子不喜欢玩,不会玩耍的学生还能写出体验独特的文章?老师们因地制宜,设计很多简单实用的乡土游戏,组织学生玩“抛石子”“转陀螺”“泥塑”、“沙地画”“赛纸飞机”等,丰富的实践体验让学生有了习作的活水源头。 其二,开掘农村家庭生活场景。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天地,引导学生参与家事,如“割禾”“摘菜”等;与家禽家畜为友,“喂猪”“看牛”等;和小伙伴比赛,“发豆芽”“我的泥娃娃”等,促使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事。

其三,开拓农村社会生活。利用生活这本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东陂的圩日、三月三的来历、东陂水角和东陂腊味的制作过程等;了解东陂抗日英雄冯达飞的事迹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丰富其心灵。

其四,开展亲近自然活动。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他们开展“欣赏广袤的自然风光”,重点介绍“连州东陂地下河”;观察小鸡、小狗等家禽家畜的样子、生活习性;观察水稻、油菜、菜地等植物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随着农时变化,注目特有的劳动场景图:秋收图、种植图等。学生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体验美,发现美,写出美。

其五,关注农家农事。新农村建设又是农村资源习作的极好素材,老师们带着学生参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养殖专业户等,出示家乡今昔的照片,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开展“家乡的变化”讨论后,学生的振奋之情自然流于笔端。引导学生注目农家新居、乡村水泥路、网络进家等,进行“时空对比”训练——歌颂农村的新风尚。听自村事、谈自家事,激起学生爱家乡之情,习作时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变则通,这作文内容的“变脸”经历说明:只要转变一下思路,作文教学的空间是大有可为的。

二、变换时空,用鲜明的现场体验激发表达需求

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何况小学生涉世未深,生活体验远远不足,经历过的人或事,往往也因为阅历不足,并没有像成人那么丰富的感触。写起作文来,也难免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因此,设计现场作文或唤醒回忆,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使他们“有较为丰富的

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是极为必要的。笔者曾上过这样一节几乎称不上作文指导的作文课:

一上课,我就宣布:“欢欢喜喜吃柚子”比赛现在开始。规则:1、各组商定选柚方法,并由代表说出各自的高招;2、挑选柚子;3、动手剥皮分瓣,无论甜酸一律吃完;4、收拾干净,最快的一组为冠军,依此类推。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第一关:各支高招选柚子

因为隔着彩色的塑料膜,他们只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用手轻拍,有的煞有介事地东按西按,有的神秘兮兮地闻闻,还有的二话不说,干脆拎一个就走。选柚的理由更是妙趣横生:“拎一拎,挺沉的柚子水分就多,好吃”,显得很有经验;“按按柚子的‘肚脐眼’,软和些的可能熟一些,也就甜了”。这个高招比刘姥姥的“大火烧了毛毛虫”还要搞笑;“我想闻闻这柚子的香味,香一些的应该好吃”,又引来一阵笑声:“你的鼻子赛过警犬咯!”至于“没招,只好碰运气”的,被公认为最“听天由命”的无奈。

第二关:齐心协力吃柚子

一声令下,各小组就忙开了:用手抠的,用剪刀划的,还有七手八脚帮着按住柚子的,都拿出了武松打虎的架势,脸蛋涨得通红,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不一会儿,各小组陆续把柚子剥好,去皮剔子,塞进嘴里,有的美滋滋地连声称好,也有的愁眉苦脸,大呼“酸死了”。不管如何,柚子很快就吃完了,“战场”也是在笑声中争先恐后地清扫干净。

第三关:诙谐风趣评特色

冠、亚、季军诞生了,师生们一起为各组命名:风卷残云之冠军;囫囵吞枣之亚军;狼吞虎咽之季军??细嚼慢咽之最后一名。无论是哪个学生,无论是哪个组,都一脸喜气,一脸热情。尤其是听说第八小组的柚子虽干涩无汁,但他们却食之殆尽时,更是引起诙谐的称赞:“在如此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勇夺冠军,佩服佩服!”

第四关:自由命题写感受

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写下了这节飘着柚子香味的课,有参与有体会,有内容有感受,习作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种通过预设或唤醒回忆的“变脸”方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带着参与的兴趣、直接与体验对话,从而使作文过程与观察体验、与合作探究相统一,由此获得“自我发展力”。

三、变换角度,用无限的想象潜能激发创新意识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认为:真正自由的活动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关于创新,课程标准的叙述很多,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牙膏公司征集提高销售量的最佳方案。有的提出打折促销,有的提出附赠纪念品吸引顾客,从众多方案中胜出的方案只有一句话:请将牙膏瓶口增宽一毫米。“一毫米”,简单易行,不花一分一文解决问题。什么时候学生作文的要求可以增宽一毫米呢?那将有多少学生不再举笔维艰呢?

例如:在不改变原作基本思想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改编经典,向文学大师们发起挑战,让独特的创意融入到名著名篇中去,同时又要让文学经典变成笔下汩汩流动的字符,让经典为学生所有,让学生享受经典,创造经典。

“原作好比是一只人见人爱的古董酒瓶,如果不想它只是你们家客厅博古架上的摆设,那你就酿一壶茅台或五粮液式的美酒再装进去吧。”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也马上明白了改编要锦上添花,不要画蛇添足;要别开生面,柳喑花明又一村,不要翻炒剩饭,拿一张旧船票重复昨天的故事。

学生们或是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了雪灾中的中国,还救护了受伤的高压线他维修工人,奇特的构思和字里行间所包含的那份关爱生命和温暖人心的真情,更是让人感到温馨,让人不由得为“温暖无国界”而拍掌叫好;或是根据《凡卡》创作背景,也就是“我”(契

柯夫)童年的生活经历进行改编,想象“我”帮助凡卡的逃离虎口,并且联系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设想凡卡成为一个有理想的正义之士,参加了十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为穷人谋幸福??种种奇思妙想,个个不落窠臼。

“纸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事必躬亲。”怎样帮助学生练得这寻找“源头活水”的本领?作文教学没有“点石成金”的金指头,只有不拘一格的“变脸”,一招一式地精心研磨。

四、变换教法,用具体的作文指导培养习作能力

在与香港的学校合作进行作文课题研究时,我体会到他们的课题小而实,例如《怎样写好比喻句》《学写说明文》等。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我觉得,这种重视学习方法的思路是务实的,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应该是兼收并蓄的。 我听过两节高年级篇章仿写作文课,执教老师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就给予了学生确切有效的指导。

第十册《养花》一文,她紧扣“乐趣”二字,从“长知识”、“益身心”、“同分享”、“伤菊殃”四个方面,极尽养花之乐: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学生特别喜欢这篇结构简单,语言亲切的文章。接着,引导学生自拟文题,学生不仅能运用此文的行文结构,还不知不觉地模仿老舍行文的语气,写下了许多极富生活情趣的好文章,不仅形似,还颇有几分神似。

第十一册的《第一场雪》按照“雪前”“雪中”“雪后”“雪的联想”的时间顺序,酣畅淋漓地描述了第一场雪。问及学生可以将此种写法运用到哪些场景描写时,他们很快就有了多种选择:写雨景,写日出??

方法培养了,意识加强了,审美的敏感也就相应地提升了,好的句段和章法都会不知不觉地拿来琢磨,拿来为我所用。句子的生动、结构的严谨、手法的新颖,也就尽在这具体务实的指导之中!从而做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则可“其文若出吾之手”,进而做到“仿而能作,作而出新”,这源于勇敢的“变脸”之功。

五、变换途径,用小报、博客等放大评改效度

新课程标准提倡“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可是互评互改往往流于形式,自评自改也常常因能力和阅历限制,难以实现有作用的“自我批评”。

基于此,尝试用编小报、写博客等的方法,促进学生自评自改和互相评改,从而达到叶圣陶老先生说的“作文教师改不如学生改,学生改不如集体改”的境界。

1.学习合理安排篇幅

“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空讲写作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宜在读中悟法、写中用法。作文还是习惯,要经常练习。”学生平常写作文随意性大,篇幅、字数随意,而小报篇幅则要求学生简练文字,学会剪辑精华段落。这样对学生概括、提炼语言的能力有了高一层次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2.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

崔峦提出:“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我们要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学生平常的作文里的语病、错别字等,一般是依赖老师批改,未能养成认真检查、修改的良好习惯,而办小报的作文是要给同学看的,因而学生都产生了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责任感,每个小组也重视自己将要展出的小报,希望办好小报,展示小组实力和编辑水平。他们的自评自改和互评互改自然也是用心多了。这正是作文修改和评价的好时机,也是编辑作文小报的目的所在。

我觉得,无论作文途径如何“变脸”,它的出发点和终点都是学生,而且我们还要进一步发挥个人网络博客和班级博客群的作用,让学生作品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接受更广泛的大

众点评,让每个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还是批评家,教师只是读者中的一员,不再是惟一或最后裁定者。网络及时新颖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引导学生把写作延续到校外和课外,让写作成为随时随地的习惯和爱好。

六、变换方式,让网络作文成为写作“嘉年华”

今天我们把电脑压缩成平板,让手机充满了智慧,使QQ拥有了魔力,让博客插上了翅膀??这些生动时尚的通讯工具对小学生而言,既是必不可少学习工具,又是不可多得的智力玩具,每个孩子都爱不释手。可以这么说,一个小学生不一定每天放学后结伴游戏,但几乎都会用QQ聊上几句;一个青少年不一定喜欢看中央台的《探索发现》栏目,但很有可能会互发几个段子、互通几段微信。我们如果利用好这些学生和家长都擅于使用又乐于使用的日常通信工具和社交平台,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有可能事半而功倍,孩子们的作文水平也有可能因此而突飞猛进。

有一次,班里爆发流感,防疫站要求停课,我和学生约定在QQ群里上一节作文课。没想到,上课时间还没到,学生已经在群里自动点名完毕,比平时上课主动多了。

讨论的时候,争着发言,还会回应其他同学的话语,偶尔有调皮捣蛋灌水的孩子,很快被班级的群管理员屏蔽,急得直打我的电话,要求我帮他说说,给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 不少学生还会搜索相关的材料来阅读,有的是下水文,有的是相应的名家之作,贴在群里共享。一时间,QQ群里热情高涨,热闹非凡,48位学生无一“漏网”,全员参与。

返校后,查看他们的作文,有不少学生记录了这兴奋的第一次“触网”的语文课,笔端流淌着的是兴奋与喜爱。

由此可见,小学生充满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他们喜欢尝试新的变化,童真是最宝贵的。作文教学要及时“变脸”,适应学生需求,让学生自主交流写作素材,讨论写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同时利用网络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写作过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篇二:作文教学不妨多点变脸艺术

? 作文教学不妨多点“变脸”艺术

?

? 何莹娟 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第三

小学。曾荣获国家级骨干教师、广东省巾帼建功标兵、三亚市优秀专家、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先进工作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远程培训优秀指导老师”、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荣誉。

在全国各级语文期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参加全国各级课堂教学、说课等比赛,获奖二十多次。获得广东省、全国小语会等论文比赛一等奖六次。其中《〈一份薄礼〉课堂实录》《何莹娟教师工作室谈高效课堂》等文章被多家出版社的畅销书系收录,在小学语文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不管是京剧的脸谱千变万化,还是川剧的变脸独树一帜,对作文教学而言,它们那善于表现、富于变幻、让人好奇不已的魅力,让笔者觉得:我们的作文教学如果尝试多点“变脸”艺术,那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平添一些意趣,而学生也会像京剧、川剧迷那样,爱上作文,乐在其中?

作文教学的“变脸”,或是角度转换,或是方式创新,一切以教得生动、有效,学得有收获、有兴趣为目标。虽无定法,却有迹可循,在此,我且试着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结合亲历的教学过程,来谈谈这作文教学的“变脸”艺术。

一、变换内容,用鲜活的课程资源激发作文意趣

在新课标中,随处可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各地区、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这当然也包括作文教学资源“变脸”。

2010年,笔者和来自连州教研室的省级骨干培训班学员一起开展了《让农村资源走进小学生习作的研究》,为农村的孩子摆脱作文短板做了一次有益探索。

其一,开发特色课内外游戏。哪个孩子不喜欢玩,不会玩耍的学生还能写出体验独特的文章?老师们因地制宜,设计很多简单实用的乡土游戏,组织学生玩“抛石子”“转陀螺”“泥塑”“沙地画”“赛纸飞机”等,丰富的实践体验让学生有了习作的源头活水。

其二,开掘农村家庭生活场景。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天地,引导学生参与家事,如“割禾”“摘菜”等;与家禽家畜为友,“喂猪”“看牛”等;和小伙伴比赛,“发豆芽”“我的泥娃娃”等,促使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事。

其三,开拓农村社会生活。利用生活这本大书,老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东陂的圩日、三月三的来历、东陂水角和东陂腊味的制作过程等;了解东陂抗日英雄冯达飞的事迹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丰富其心灵。

其四,开展亲近自然活动。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他们开展“欣赏广袤的自然风光”,重点介绍“连州东陂地下河”;观察小鸡、小狗等家禽家畜的样子、生活习性;观察水稻、油菜、菜地等植物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随着农时变化,注目特有的劳动场景图:秋收图、种植图等。学生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体验美,发现美,写下美。

其五,关注农家农事。新农村建设又是农村资源习作的极好素材,老师们带着学生

参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养殖专业户等,出示家乡今昔的照片,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开展“家乡的变化”讨论后,学生的振奋之情自然流于笔端。引导学生注目农家新居、乡村水泥路、网络进家等,进行“时空对比”训练——歌颂农村的新风尚。听本村事、谈自家事,激起了学生爱家乡之情,习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变则通,这作文内容的“变脸”经历说明:只要转变一下思路,作文教学的空间是大有可为的。

二、变换时空,用鲜明的现场体验激发表达需求

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何况小学生涉世未深,生活体验远远不足,经历过的人或事,往往也因为阅历不足,并没有像成人那么丰富的感触。写起来,也难免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因此,设计现场作文或唤醒回忆,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使他们“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是极为必要的。笔者曾上过这样一节几乎称不上作文指导的作文课:一上课,我就宣布:“欢欢喜喜吃柚子”比赛现在开始。规则:1.各组商定选柚方法,并由代表说出各自的高招;2.挑选柚子;3.动手剥皮分瓣,无论甜酸一律吃完;4.收拾干净,最快的一组为冠军,依类推。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第一关:各支高招选柚子

因为隔着彩色的塑料膜,他们只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用手轻拍,有的煞有介事地东按西按,有的神秘兮兮地闻闻,还有的二话不说,干脆拎一个就走。选柚的理由更是妙趣横生:“拎一拎,挺沉的柚子水分就多,好吃”,显得很有经验;“按按柚子的‘肚脐眼’,软一些的可能熟一些,也就甜了”。这个高招比刘姥姥的“大火烧了毛毛虫”还要搞笑;“我想闻闻这柚子的香味,香一些的应该好吃”,又引来一阵笑声:“你的鼻子赛过警犬咯!”至于“没招,只好碰运气”的,被公认为最“听天由命”的无奈。

第二关:齐心协力吃柚子

一声令下,各小组就忙开了:用手抠的,用剪刀划的,还有七手八脚帮着按住柚子的,都拿出了武松打虎的架势,脸蛋胀得通红,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不一会儿,各小组陆续把柚子剥好,去皮剔子,塞进嘴里,有的美滋滋地连声称好,也有的愁眉苦脸,大呼“酸死了”。不管如何,柚子很快就吃完了,“战场”也是在笑声中争先恐后地清扫干净。

第三关:诙谐风趣评特色

冠、亚、季军诞生了,师生们一起为各组命名:风卷残云之冠军;囫囵吞枣之亚军;狼吞虎咽之季军??细嚼慢咽之最后一名。无论是哪个学生,无论是哪个组,都一脸喜气,一脸热情。尤其是听说第八小组的柚子虽干涩无汁,但他们却食之殆尽时,更是引起诙谐的称赞:“在如此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勇夺冠军,佩服佩服!”

第四关:自由命题写感受

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写下了这节飘着柚子香味的课,有参与有体会,有内容有感受,习作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种通过预设或唤醒回忆的“变脸”方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带着参与的兴趣、直接与体验对话,从而使作文过程与观察体验、与合作探究相统一,由此获得“自我发展力”。

三、变换角度,用无限的想象潜能激发创新意识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认为:真正自由的活动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关于创新,课程标准的叙述很多,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牙膏公司征集提高销售量的最佳方案。有的提出打折促销,有的提出附赠纪念品吸引顾客,从众多方案中胜出的方案只有一句话:请

将牙膏瓶口增宽一毫米。“一毫米”,简单易行,不花一分一文解决问题。什么时候学生习作的要求可以增宽一毫米呢?那将有多少学生不再举笔维艰呢?

例如:在不改变原作基本思想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改编经典,向文学大师们发起挑战,让独特的创意融入到名著名篇中去,同时又要让文学经典变成笔下汩汩流动的字符,让经典为学生所有,让学生享受经典,创造经典。

“原作好比是一只人见人爱的古董酒瓶,如果不想它只是你们家客厅博古架上的摆设,那你就酿一壶茅台或五粮液式的美酒再装进去吧。”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也马上明白了改编要锦上添花,不要画蛇添足;要别开生面,柳喑花明又一村。

学生们或是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了雪灾中的中国,还救护了受伤的高压线维修工人,奇特的构思和字里行间所包含的那份关爱生命和温暖人心的真情,更是让人感到温馨,让人不由得为“温暖无国界”而拍掌叫好;或是根据《凡卡》创作背景,也就是“我”(契柯夫)童年的生活经历进行改编,想象“我”帮助凡卡逃离虎口,并且联系1917年的十月革命,设想凡卡成为一个有理想的正义之士,参加了十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为穷人谋取幸福??种种奇思妙想,个个不落窠臼。

怎样帮助学生练得这寻找“源头活水”的本领?作文教学没有“点石成金”的金指头,只有不拘一格的“变脸”,一招一式地精心研磨。

四、变换理念,用具体的作文指导培养习作能力

在与香港的学校合作进行作文课题研究时,我体会到他们的课题小而实,例如《怎样写好比喻句》《学写说明文》等。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也指出“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我觉得,这种重视学习方法的思路是务实的,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应该是兼收并蓄的。

我听过两节高年级篇章仿写作文课,执教老师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给予学生确切有效的指导。

第十册《养花》一文,她紧扣“乐趣”二字,从“长知识”“益身心”“同分享”“伤菊秧”四个方面,极尽养花之乐: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学生特别喜欢这篇结构简单,语言亲切的文章。接着,引导学生自拟文题,学生不仅能运用此文的行文结构,还不知不觉地模仿老舍行文的语气,写下了许多极富生活情趣的好文章,不仅形似,还颇有几分神似。

第十一册的《第一场雪》按照“雪前”“雪中”“雪后”“雪的联想”的时间顺序,酣畅淋漓地描述了第一场雪。问及学生可以将此种写法运用到哪些场景描写时,他们很快就有了多种选择:写雨景,写日出??

方法培养了,意识加强了,审美的敏感也就相应地提升了,好的句段和章法都会不知不觉地拿来琢磨,拿来为我所用。句子的生动、结构的严谨、手法的新颖,也就尽在这具体务实的指导之中!从而做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则可“其文若出吾之手”,进而做到“仿而能作,作而出新”,这源于勇敢的“变脸”之功。

五、变换途径,用小报、博客等扩大评改范围

新课程标准提倡“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可是互评互改往往流于形式,自评自改也常常因能力和阅历限制,难以实现有作用的“自我批评”。 基于此,尝试用编写小报的方法,促进学生自评自改和互相评改,学生参与积极性高,避免了教师“一支笔”。

1.学习合理安排篇幅

“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空讲写作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宜在读中悟法、写中用法。作

文还是习惯,要经常练习。”学生平常写作文随意性大,篇幅、字数随意,而小报篇幅则要求学生简练文字,学会剪辑精华段落。这样对学生概括、提炼语言的能力有了高一层次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2.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

崔峦提出:“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我们要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学生平常的作文里的语病、错别字等,一般是依赖老师批改,未能养成认真检查、修改的良好习惯,而办小报的作文是要给同学看的,因而学生都产生了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责任感,每个小组也重视自己将要展出的小报,希望办好小报,展示小组实力和编辑水平。他们的自评自改和互评互改自然也是用心多了。这正是作文修改和评价的好时机,也是编辑作文小报的目的所在。

我觉得,无论作文途径如何“变脸”,它的出发点和终点都是学生,而且我们还要进一步发挥个人网络博客和班级博客群的作用,让学生作品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接受更广泛的大众点评,让每个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还是批评家,教师只是读者中的一员,不再是惟一或最后裁定者。网络及时新颖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引导学生把写作延续到校外和课外,让写作成为随时随地的习惯和爱好。

六、变换方式,让网络作文成为写作“嘉年华”

今天我们把电脑压缩成平板,让手机充满了智慧,使QQ拥有了魔力,让博客插上了翅膀??这些生动时尚的通讯工具对小学生而言,既是必不可少学习工具,又是不可多得的智力玩具,每个孩子都爱不释手。可以这么说,一个小学生不一定每天放学后结伴游戏,但几乎都会用QQ聊上几句;一个青少年不一定喜欢看中央台的《探索发现》栏目,但很有可能会互发几个段子、互通几段微信。我们如果利用好这些学生和家长都擅于使用又乐于使用的日常通信工具和社交平台,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有可能事半而功倍,孩子们的作文水平也有可能因此而突飞猛进。

有一次,班里爆发流感,防疫站要求停课,我和学生约定语文课改在QQ群里上。没想到,上课时间还没到,学生已经在群里自动点名完毕,比平时上课主动多了。 讨论的时候,争着发言,还会回应其他同学的话语,偶尔有调皮捣蛋灌水的孩子,很快被班级的群管理员屏蔽,急得直打我的电话,要求我帮他说说,给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

不少学生还会搜索相关的材料来阅读,有的是下水文,有的是相应的名家之作,贴在群里共享。一时间,QQ群里热情高涨,热闹非凡,48位学生无一“漏网”,全员参与。

返校后,查看他们的作文,有不少学生记录了这兴奋的第一次“触网”的语文课,笔端流淌着的是兴奋与喜爱。

由此可见,小学生充满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他们喜欢尝试新的变化,童真是最宝贵的。作文教学要及时“变脸”,适应学生需求,让学生自主交流写作素材,讨论写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同时利用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写作过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何莹娟 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第三小学。曾荣获国家级骨干教师、广东省巾帼建功标兵、三亚市优秀专家、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先进工作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远程培训优秀指导老师”、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等荣誉。

在全国各级语文期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参加全国各级课堂教学、说课等比赛,获奖二十多次。获得广东省、全国小语会等论文比赛一等奖六次。其中《〈一份薄礼〉课堂实录》《何莹娟教师工作室谈高效课堂》等文章被多家出版社的畅销书系收录,在小学语文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篇三:变脸

《变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

3.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

教学重点

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屏导入:观看川剧变脸片断

(1)根据你收集的资料谈一谈川剧变脸艺术

(2)师媒体展示:川剧变脸艺术的特点及发展历史

导语:芦花丛中,渔夫唱晚。一个身怀绝技。孤身闯荡江湖的老艺人与他新来的“孙儿“拉开了家常,其乐融融。老人不禁为自己的变脸艺术终于有了传人而怡然自得。然而,他的愿望却落了空──面对生活的捉弄,老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变脸的?

(二)〈〈变脸〉〉剧情介绍

《变脸》全剧共六场,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场。这场戏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时,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上半场主要写水上漂与狗娃闲拉家常,细致的描绘出了一幅爷孙共乐和美悠然的生活图景。下半场则直接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各自内心冲突。这场戏,情节起伏跌宕,矛盾冲突尖锐,动人心魄,扣人心弦。

(三)分解色朗读,整体感知

(1)找四名学学生读人贩子、狗娃、水上漂,其余学生读帮腔人。了解剧情。

(2)积累词语:预习成果交流

词语注释

学生发言后,[电脑多媒体]显示:

(3)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用概括的语言说一说剧情。

明确:这部戏曲描写的是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狗娃之间的命运碰撞

(四)精读课文

(1)细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好的情节用笔划出并阐明理由。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变脸》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情节美、形象美、语言美。真所谓是美不胜收,让我们慢慢的欣赏,尽情品味吧!

(五)布置作业

1.把剧中的几段唱词找出来,体会一下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剧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课外阅读《变脸》全剧。

第二课时

导语:这场戏故事情节大起大落,气氛紧张,激荡如潮,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荡和精神冲击。矛盾冲突尖锐,扣人心弦。

(一)赏析剧本的情节美

(1)选两位学生复述故事,其余同学点评

(2)说话训练:要求学生用“情节美,美在 ”句式,领略情节的魅力。

(3)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讨论:怎样看待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

小结:在这场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中,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而狗娃的处境,则表现她作为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命运的无奈抗争。 导语:这场戏在人物塑造上,注重细节的刻画,以丰富的细节来展现人物形象。

(二)欣赏形象美

(1)分角色表演,注意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想感情。

(2)请演员谈对角色的理解

明确:狗娃──个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的苦命的女孩。

水上漂──个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的老江湖,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的老艺人

讨论: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一直根深蒂固,联系你的所见所闻谈一谈现在人的思想

小结:这场戏注重心理的刻画,展示人物的精神和感情冲突,从心灵深处显示人物性格,剧中塑造了狗娃和水上漂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导语:戏曲中的语言是作者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的文学语言,清新质朴、通俗浅显、情味十足,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欣赏语言美:

(1)学生自选片断品味

(2)反复读运用排比、叠问、比喻、对比、呼告等句子,体会哀伤、痛苦的悲惨心情。 讨论:体会帮腔人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小结:人物的唱词,抒发情感、真切动人,琅琅上口,声情并茂,体现了作者丰厚的语言功力和戏曲艺术的造就。

(四)课堂活动:欣赏脸谱

(1)展示川剧变脸中常见的脸谱。

(2)课件:播放歌曲《唱脸谱》MTV;

(五)布置作业

剧中帮腔人由幕后唱到台前,替狗娃向水上漂求情,请你以帮腔人的口吻,再写几句劝说水上漂的唱词。

篇四:高考作文素材-201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1.【吴锦泉 高节卓不群】

【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人物事迹】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2. 【张宝艳 秦艳友 阳春布德泽】

【颁奖词】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人物事迹】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0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3. 【郎平 雄心志四海】

【颁奖词】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人物事迹】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3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14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4. 【屠呦呦 春草鹿呦呦】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5. 【阎肃 弦歌感人肠】

【颁奖词】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人物事迹】《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唱脸谱》《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之手。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2016年2月12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

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6. 【徐立平 大国多良材】

【颁奖词】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象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人物事迹】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7. 【莫振高 化作光明烛】

【颁奖词】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川剧变脸作文

【人物事迹】

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8. 【官东 天下英雄气】

【颁奖词】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的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人物事迹】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6月2日抵达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首先在船舱内发现朱红美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具,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还者。14时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找到了船员陈书涵。面对体力严重透支,陷入绝望的陈书涵,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陈书涵,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仅靠轻潜装具支撑。撤退时,他身上的信号绳被缠住,危急之下,官东割断信号绳,与水面彻底失联。官东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怎料,一个暗流瞬间将他卷入深水区,而此时,装具里的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面对大家的赞许,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儿,没有多言。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9.【买买提江·吾买尔 盛德表一乡】

【颁奖词】一碗茶水端的平,两个肩膀闲不住。三十多年的老支书,村民离不开的顶梁柱。你是伊犁河上筑起的拦河坝,是戈壁滩上引来的天山水,给村民温暖,带大家致富。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弹了再弹,买买提江·吾买尔的故事说不完。

【人物事迹】

买买提江·吾买尔是新疆伊犁地区布力开村村支部书记,维吾尔族。3岁时,吾买尔的父亲就过世了,第二年母亲也改嫁了。就这样,吾买尔是吃着村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饭长大的,也由此对乡亲们产生了化都化不开的浓浓感情。当上村支书之后,吾买尔把“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全力带领村民奔小康。在布力开村,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从没有红过脸,更没有出现过民族歧视。吾买尔说,只有民族团结经济才能发展。如今,布力开村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截止到2015年底,布力开村1120户村民全都盖起了有网有电话的新房,铺上了总长42公里的柏油路,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上了小汽车。在民族团结的大道上,布力开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团结带来的生产力。

10. 【王宽 君子抱仁义】

【颁奖词】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人物事迹】

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起初,他的“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特别致敬: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

【人物事迹】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9.3”阅兵式上,赢得了最多的掌声和最高的敬意。他们是历史,也是现在。他们中既有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也有抗战老兵的后代,还有海外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当300余名抗战老兵组成的乘车方队经过天安门城楼时,苍苍白发,熠熠勋章,这群耄耋老人用微微颤抖的军礼表达着对祖国强盛的崇高敬意。70多年前,他们是走上抵御外辱、保家卫国之路的勇士,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 他们依旧对国家和民族怀抱拳拳之心。和抗战老兵群体一样,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海外华侨华人或是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或是捐款捐物支持抗战,或是直接回国参军,爱国侨胞们众志成城,筑起一条坚不可摧的血脉长城。积淀在他们身上的赤子情怀和文化血脉,将助推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共圆“中国梦”的未来。在这里,我们向抗战老兵、爱国侨胞两个群体特别致敬,不仅是为了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传承他们为民族尽忠义的担当。

篇五:川剧__教案

川 剧

——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方案

胡老师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形式,学生认识和了解家乡的戏剧——川剧,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2、了解川剧的有关知识,拓展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培养多角度了解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组织指导学生以活动小组形式,选择有价值的话题开展活动,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在活动中累积资料,深入思考,最后落实到文字。

三、课前准备:

学生根据话题,查阅相关资料。

四、课时安排

2课时。1课时学生展示研究成果,1课时作文写作。

五、活动过程

1、回顾教材,激趣引入

师:前两天我们学习了《唱脸谱》一课,同学们对京剧这一戏曲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们知道吗?在咱们的家乡——四川,也有

我们自己的戏曲形式,那就是川剧。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川剧,去体会川剧的魅力吧。

我们在课前进行了川剧的资料收集,同学们分成4个活动小组,分别从学生说,教师板书——(川剧脸谱鉴赏、川剧服装鉴赏、川剧剧本鉴赏以及川剧绝活鉴赏)四个方面走近川剧。

下面请每个小组选取代表来为我们展示自己研究的结果。让我们首先走入川剧脸谱的鉴赏。

2、开展活动

1)脸谱鉴赏,品人物性格

生代表1:要说脸谱,先从这个“谱”字入手,“谱”字可以组那些词?

从同学们的组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谱”不是随意的行为,是有一定的规则和目的的。所以什么是脸谱。(学生点击ppt)

“脸谱,顾名思义,既然称谱,便不是在脸上随意作画,胡涂乱抹,而是有谱——有道理、有目的、有规矩的。这个谱,就是艺术的真实——从生活出发,经过艺术的加工、提炼、夸张、美化……以展示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是川剧舞台艺术刻画人物创作手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川剧脸谱丰富多彩,我们只能选取一二供大家欣赏。

(点击)

1、这一张主要介绍的是三国人物

2、这一张主要介绍的是神怪人物

生代表2:我们学习了《唱脸谱》,知道了京剧脸谱以不同的颜色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其实在这一点上和京剧雷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点击ppt)

川剧脸谱以颜色表现人物基本特征,其用色基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长期形成的欣赏习惯为根据的。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的提示,用四字词语来概括这些颜色所表现得人物性格特点。

学生点击

红色代表的性格你能用四字词语概括吗?依次点击ppt

我们组汇报结束

师:第一组的同学对脸谱的介绍十分翔实,下面请第二组来介绍川剧服装。

2)服装鉴赏,知蜀绣绝技

生代表1:川剧的服装是以明朝服式为基础,参照唐、宋、元、清的服饰制成的一种统一剧装,没有朝代、地域和季节的分别,只从式样、色彩、图桉上来区别剧中人物的性别、身分、性格和年龄等。什么角色穿什么衣服,有严格讲究,老戏人就有“宁可穿破,不可穿错”的说法。我们为大家选取了几个有代表的服饰为大家进行介绍。

1、第一幅图是彩鞋,多用于花旦扮演的角色。

2、第二幅图是朝靴,剧中凡是着官衣、开氅(chǎng)、蟒袍、褶子的人物皆可穿。

3、第三和第四幅介绍的是学士巾和玉带,玉带是剧中文臣武将

系于摆翅上用于围腰的一种圈带。

4、这一页介绍的是凤冠和韦陀铠,这美丽的凤冠专用于皇后、一品夫人和神话剧中的王母所带,不是一般人物能享用的。

4、最后介绍的是黄开氅和富贵衣。这富贵衣虽称“富贵”,但名不副实,多用于剧中乞丐。

生代表2: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川剧服饰,它的制作工艺涵盖了蜀锦、蜀绣等多种技法,要经过数十道工序,花整整3个月时间,才能做出一套戏服。

说起蜀锦,不得不提起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成都为什么有“锦官城”的别称?这当然和蜀锦有关。

这就是蜀锦,是成都的一绝。(点击)

蜀锦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有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的美誉。因为汉朝时成都蜀锦织造业便已经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而环绕成都的锦江,也因有众多民众在其中洗濯蜀锦而得名。

刘禹锡曾在《浪淘沙》一诗中赞颂了蜀锦,让我们一起来诵读。我读一句,请同学们跟着读一句。

濯/锦江边/两岸花,

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

将向/中流/匹晚霞。

(生读)

这首诗描绘了这样的景象:夕阳西下,晚霞当空,灵巧美丽的织女们在锦江边洗蜀锦,江水中的蜀锦与倒映在江水中晚霞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幅长卷画一样在锦江中缓缓展开。

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师:蜀锦织就的川剧服装,美仑美奂,件件都是艺术珍品,为川剧舞台增光添色。但好的服装只是衬托,川剧吸引人还更需要有好的剧本作为根本,才能演尽人间喜乐。接下来请三小组派代表上台,为我们展示他们对川剧剧本的研究成果。

3)川剧名剧,传祖国文化

学生代表:

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 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这里我特别介绍一部川剧剧本,也就是《迎贤店》。

(展示PPT)

《迎贤店》讲了书生常诗庸因访友未遇,盘缠用尽,店婆脱其蓝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