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廊坊农交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5:11 体裁作文
廊坊农交会体裁作文

篇一:社团组织参与廊坊会展业路径研究

社团组织参与廊坊会展业路径研究

[提要] 社团组织要参与到廊坊会展业中来,应密切关注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每一时期的中心工作,把一些政府不便出面或一时顾不上的、具有可操作性、专业性强、小规模、低成本、成功率较高的会展项目从外域引入廊坊。

关键词:社团组织;参与会展业;路径

本文为2011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1028);课题主持人:吴树华;成员:张京轩、王华、段玉銮、门德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0日

近年来,廊坊会展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之一,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从目前看,推动廊坊会展业的主体力量仍然是政府组织,要把廊坊会展业做大做强,社团组织也是一支不容忽视并可以利用的力量。廊坊市政府根据其发展战略方针,也从多角度鼓励民间组织合法地举办会展。

一、廊坊市会展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廊坊会展业从无到有,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展会。尤其是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以及一些国际会议,如“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合作论坛”、“国际金融论坛”等永久性定址在廊坊,为廊坊市会展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006~2010年全市共举办展会268个,累计展览面积600多万平方米,贸易成交近300亿元。除经洽会、农交会、城博会政府补贴运作项目外,其余各类展会都实现了市场化运作,极大地拉动了廊坊经济的发展。2010年廊坊荣获全国十佳会展城市称号。

在会展业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廊坊市“软硬兼施”,一边扩建、提升和完善会展场馆等硬件设施,一边抓政策,营造良性的软环境。在前期已经出台4项关于会展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目前又完成了《廊坊市展览业管理暂行办法》的起草工作,这将为会展业进一步健康有序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二、社会团体参与会展业现状——以廊坊市公关协会为例

在以政府为主体的组织把会展业做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廊坊市一些社团组织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社团组织要参与到主体力量中来,前提是围绕全市一盘棋做文章,帮忙不添乱,在讲政治、讲效果、讲效率上下工夫,这就涉及一个参与的路径问题。社会团体以怎样的方式介入到会展业中来,又以怎样的方式为会展业锦上添花?以廊坊市公关协会为代表的一些社团组织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和

廊坊市情的切入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廊坊市公关协会成立于1996年7月,挂靠在市委统战部,业务主管单位是社科联,接受统战部、社科联和民政局的业务指导与监督管理。协会在坚持正确工作方向的同时,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任务,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1999年4月26日,联合市社科联策划并组织了“中国名牌产品展示会”活动。近百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来廊参加了展示会。

(二)2004年10月19日,承办了”梅花杯”首届全国市县电视台农业节目创新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视协农视委和廊坊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廊坊市公关协会承办。来自中央电视台以及全国24个省(市)、110个地(市)、县电视台的238名台长、主编等出席会议。会后,广电部、中央电视台、廊坊市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和与会代表们,对廊坊公关协会组织的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2005年8月24日~26日,承办了“昶友杯中国公关与和谐社会高峰论坛”。论坛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公关世界》杂志社联合主办。在会议上,中国公关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与来自全国各地公关协会组织、公关理论界、教育界、实业界的专家、学者就10个重点课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和深入研究。

(四)2007年12月15日~18日,承办了全国高校新闻实训教材编辑研讨会。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主办。来自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总课题组,以及全国各地数十所知名院校新闻专业的教授、教研室主任齐聚廊坊。会议期间,公关协会还积极宣传廊坊形象,代表们对廊坊市各项建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五)积极参与中国·廊坊经贸洽谈会各项组织工作。协会应廊坊市政府要求,每年都邀请到一批国家高层领导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商会出席经贸洽谈会。

……

从以上活动中不难看出,廊坊市公关协会所做会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自己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极力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善于与强者合作,结合自己的特长,协办一些专业性强、小规模、低成本的文化交流活动,而这些活动又多是一些政府不便出面,或一时顾不上的事情,而社会团体恰好有能力办的事情。

三、廊坊市公关协会参与会展业路径与廊坊市发展定位对照

河北省在2006~2010年会展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重点建设和形成石家庄、廊坊、唐山、邯郸4个会展城市和20个具有较大影响的会展。廊坊市围绕省会展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自己的发展战略方针,大张旗鼓地鼓励民间组织举办会展。廊坊市公共关系协会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

举办的几次大型活动,均取得了成功,受到市委、市政府等部门的认可和表扬。实践证明,廊坊市公关协会在资金不足、人员结构多元、没有外界具体任务要求的情况下,为推进廊坊会展业发展找准了路径,发展的方向吻合廊坊市会展发展战略。其举行的一系列活动,因有政府政策支持,加之当地硬件准备成熟,成本投入小,可操作性较强,成功率也较高。通过引进外域来廊坊办会,进一步丰富了廊坊市的文化生活,为廊坊市会展经济添了砖、加了瓦。

四、结语

围绕做大做强廊坊会展业这个主题,社团组织应密切关注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每一时期的中心工作,从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考虑与强者合作,把一些政府不便出面,或一时顾不上的一些具有可操作性、专业性强、小规模、低成本、成功率较高的会展项目从外域引入廊坊。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多数社会团体的“草根”性,社会团体在参与廊坊会展的实践中还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首先要找好自己的位置,选好适合实际情况的路径,运作讲效率,结果争效果,帮忙不添乱;(二)正确处理社会团体与执政党、政府的关系,自觉搭台唱戏,或在当地主流的舞台上,甘愿唱好“配角”;(三)社会团体也应向品牌化发展。开展社会团体营销策略,强壮生命力,扩大影响力;(四)进一步提升自己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社会团体在与政府组织的互动中,要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对社会的服务水平,吸引政府组织主动提供方便和服务,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廊坊“十一五”会展业发展综述[R].http://china.toocle.com/cbna/item/

2011-04-27/5749945.html.中国会展研究中心,2011.4.27.

[2]http://pr.010lf.com/system/2011/

10/20/010161690.shtml.廊坊公关大事记[R].廊坊公关网,2011.10.20.

篇二:基于SWOT模型的河北省特色品牌农产品对接京津市场问题研究

基于SWOT模型的河北省特色品牌农产品对接京津市场问题研究

作者:李建芳 张艳新 侯丽娟

来源:《天津农业科学》2014年第12期

摘 要:在对河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WOT模型分析该区域农产品品牌发展对接京津市场的优劣势、机会和挑战,并探索该区域农产品品牌时间和空间的配置规律,从而构建适合该区域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可行模式,以促进与京津市场的对接。

关键词:河北省特色品牌化农产品;对接京津市场;发展现状;SWOT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2.010 1 河北省特色品牌农产品对接京津市场研究现状

近年来,河北省各县地区大力实施特色农产品品牌战略,积极推进“品牌兴县、品牌强县”,开展“一村一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一些专业合作社也创建了自己的产品品牌,如目前河北省具有“野三坡杂粮”、“富岗苹果”、“大厂肥牛”、“兴芦蔬菜”等多个在全省范围内甚至是全国范围内响当当的品牌,河北省共有3项中国名牌农产品,72项省级农业类名牌产品,42项优质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名优农产品已经达到30种,如“青青”、“绿野”、 “春阳”等蔬菜品牌,“福成”、“千喜鹤”、“大午”等畜产品品牌,“居海”、“海赏”等水产品品牌,沧县金丝小枣、“迁西板栗”、“赵县雪花梨”等水果品牌。

河北省积极组织各种农交会,促进“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为河北省企业、合作社、学校与京津市场的良好合作搭建平台,如河北廊坊农交会组织成果展,促进双方的合作,既满足了京津市场需求,又为河北省特色品牌农产品开辟了市场途径,扩大了河北省特色品牌农产品的影响力。

虽然河北省特色品牌农产品对接京津市场在一些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从整体上看,河北省品牌农产品对接京津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虽然农产品品种齐全但是品牌质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不高且效率差;虽然政策和物流等支持条件优越,但产业链条不健全等。 2 运用SWOT模型对河北省特色品牌农产品对接京津市场进行分析

河北省特色品牌农产品对接京津市场的SWOT分析模型如图1。

2.1 优势分析

2.1.1 优越的自然条件 河北省地处北纬36°0′~42°40′,东经113°27′~119°50′,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面积19万km2。全省地形多种多样,西北部为高原、山地和丘陵,其间分布有盆地和谷地,中部和东南部是广阔的平原。河北省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比较分明,由于纬度和地形的不同,年日照时数比较多,大约在2 300~3 000 h之间;年无霜期比较长,在120~200 d之间;年均降水量比较丰富,在300~800 mm之间;年均气温比较高,在4~13 ℃之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使河北省农作物种类繁多,且农产品品种类型丰富,各地产品特色及品质都有保障,这为河北省特色品牌农产品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1.2 良好的区位条件 河北省有着良好的区位条件,占据着与北京、天津临近的地理位置,且与北京、天津有着亲缘关系,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以北京为中心,半径300 km的区域,覆盖了河北省绝大部分地区,京津地区的人员、技术、信息、物资等经济要素向河北流动频繁,从而为河北所用。同时,河北又是京、津所需农产品的最大供应地,共同构成京、津、冀经济圈。河北省这种环绕京津地区的区位优势能够降低运销物流成本,据估算,河北廊坊蔬菜比山东寿光蔬菜的运输成本低30%,每1 kg少0.2元。这对河北省发展品牌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此外,河北省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南与河南省接壤,东濒渤海,西至太行山与山西省相连,东北和辽宁省为界,东南与山东接壤。国内省份间联系比较紧密。这对带动河北省特色品牌农产品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河北隔海与日本、韩国相望。本省环渤海带的上百个县市对外开放,与120多个国家建立了经济关系。这加强了国际交流,可以带动河北省特色品牌农产品的发展。

2.2 劣势分析

2.2.1 品牌对接劣势 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浪潮的来临,河北省各地都积极响应政策的号召,全力以赴与京津产业对接。保定市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积极与京津对接,力图打造政治副中心,吸引京津眼球,积极开展合作与对接。保定市各县也积极创建农产品品牌,树立各县的良好农产品形象,以求能供应京津,拓展市场。但是农产品品牌对接战略中河北省处于“一头热”的尴尬局面,河北省特色品牌农产品与京津地市场的对接并不是很紧密,表现在京津的主要品牌农产品有70%来自于其他省份,对河北省的农产品品牌市场认可度不高,加上河北省品牌建设水平低,没有形成品牌集群效应,不能形成规模经济。

2.2.2 技术创新劣势 河北省农业企业与农户等经营主体缺乏品牌意识,对农产品品牌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意识到品牌的宣传与保护的重要性,品牌的创新更是缺乏,技术创新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河北省多数特色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落后,加工产品大多数是初粗加工产品,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创新能力较弱,导致品牌农产品较少。对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不一致,虽然河北省特色农产品品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仍频繁出现。

2.3 机会分析

2009年北京市三大产业的比重是0.97∶23.5∶75.53,天津市三大产业的比重是

1.71∶53.02∶45.27,而河北省三大产业的比重是12.81∶51.98∶35.21。河北省第一产业仍占很大比例,而京津地区在大力发展服务业。到2012年,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到首都经济总量的76.4%,比2009年增长了1.1%,这就为河北省环京津县市的特色品牌化农产品对接京津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河北省特色品牌农产品对京津市场经过论证考察,已经具备了对接的条件与可行性,随着河北省农业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加上京津地区农业方面对外的依赖度增强,河北省大力发展特色品牌农产品的力度会进一步增强。201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和优化,优势产业比重快速提升。畜牧、蔬菜、果品等三大优势产业实现产值3 720.4亿元,占全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9.7%,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河北省逐渐成为京津两大都市的农产品供应生产基地。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三省市的经济合作更加密切,为河北省特色农产品更好地利用京津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资源提供合作平台,这将有效发挥河北省环京津的区位优势,为河北省加快发展品牌化农产品带来重大机遇。

2.4 威胁分析

据调查,河北省特色高档品牌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的占有率偏低,从外界威胁的角度分析,来自其他农业大省的竞争比较大。河北省特色农产品多是大路货,而其他省份的特色农产品多是精品产品和深加工产品,相比而言,河北省处于劣势地位。对接的市场方面,河北省蔬菜虽然在种植规模和产量上在全国都排在前列,但在品牌化和市场化的程度上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河北省现有的产地批发市场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够健全,服务不够完善,客观上导致河北省蔬菜到外省配送的物流成本增加,压缩了升值空间,使市场竞争力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 龙春霞.河北省农产品实施名牌战略的研究[J].农业经济, 2010(1):90-92.

[2] 焦伟伟,董谦,梁俊龙.河北省特色农产品对接京津市场的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 2012,40(4):412-414.

[3] 董谦,刘冰. 环首都经济圈县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互动视角[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4(4):8-9.

[4]马永青,张志鹏.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 162-20 163,20 186.

[5] 董谦,刘宾.环首都经济圈县域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发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

(2):204-207.

[6] 杨明强,鲁德银.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农产品品牌塑造模式与策略研究[J]. 农业经济,2013(2):127-128.

[7] 宋志金.我国农产品品牌塑造策略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1(12):1 316-1 319.

[8] 何瑛,吴韵琴.农产品品牌建设中政府扶持政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

(10):6 219-6 220,6 223.

[9] 关纯兴. 区域农产品品牌协同管理研究[J].学术研究,2012(6):74-79.

篇三:廊坊市产业发展规划

廊坊市产业发展规划

第五章 产业发展措施

实现产业发展目标,必须采取有力的促进措施,既要采取对每个重点产业都适用的共同措施,也要针对不同重点产业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特殊措施。通过有效的措施组合推进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实现重点产业的发展任务。

一、推进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的总体措施

1.大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根据我市产业空间布局现状、京津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我市交通干线规划情况,在加快发展廊坊、燕郊等10大开发区(园区)的同时,“十一五”期间再规划开发胜芳、扬芬港、淑阳、牛驼等10个新的园区,加快构筑 “两带一轴一中心”的发展格局。“两带”,即依托固安、龙河、廊坊、香河、大厂、燕郊六个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沿涿密高速公路建设环北京产业带;依托留各庄、东阜、左各庄、胜芳、扬芬港、东沽港、里澜城等园区,沿廊泊公路建设环天津产业带。“一轴”,即依托永清、霸州、文安、大城等工业园区,沿规划建设的廊沧高速公路建设特色产业轴。“一中心”,即发展城市经济,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使市区不仅成为全市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中心。通过“两带一轴一中心”格局的构建,增强对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提高对项目投资的吸附能力,强化对产业聚集的支撑能力,进而从整体上加快我市与京津产业融合的步伐,加快我市县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整合步伐,在空间上实现全市产业的协调快速发展。(附:廊坊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图)

2.大力开展城市营销活动。城市营销是扩大城市影响、打造城市品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做好城市营销工作至关重要。一是成立城市营销机构。城市营销机构是开展城市营销的执行组织,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商务局为牵头单位,市贸促会、市旅游局和市政府新闻办等单位配合,组建一支专业化的执行团队,对整个营销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组织实施。二是实施城市营销计划。城市营销是一项系统、长期的过程,必须制定一个详细的营销计划以保证营销策略的实施。准确把握城市营销对象,找准城市定位和价值诉求,围绕传播城市核心信息,进行长期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使城市的知晓度转变成为偏好度和美誉度。三是采取多种营销方式。利用现有优势条件,开展会展营销,通过“5·18”

东北亚暨环渤海(廊坊)国际商务节、中国(廊坊)农交会等重大招商活动,以及重大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扩大影响。利用国内外主流媒体和互联网,通过广告、公关、杂志等,分阶段持续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提高城市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境内外企业到我市投资兴业。

3.大力加快融入京津步伐。紧紧抓住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国家实施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有利时机,千方百计利用京津、服务京津、融入京津。一是推进交通设施的连接。积极推动连接市域内主要工业园区的公路交通建设,推动连接主要工业园区与市区内主要生活区的公交线路建设。努力推进京津廊之间的交通连接建设,为承接京津产业扩散转移创造积极条件,大力发展为两市主导产业服务的相关配套产业,使京津的溢出效应在我市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二是建立产业发展互补机制。京津两大城市的一些产业受环境、资源的压力,向外扩散,我市应采取积极承接方式,将同类企业集中布局进入工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根据京津两市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发展与之向前、向后、向旁侧相关联的互补、配套产业。三是促进企业与京津高校合作。鼓励企业与京津高校建立长期稳固的联系,促进大型企业协同高校共建研发机构、技术中心,充分利用京津高校的科研优势,以及东方大学城的各项资源,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突出企业产品在技术方面的优势来增加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强与京津在重大事项方面的协调。充分利用我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在交通、电力、通信、污水处理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方面,主动与北京方面加强沟通协调,进行配套和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使用价值,在重要产业布局规划方面积极发挥我市作为“京津走廊”的作用。

4.大力开展对外招商引资。我市建设性资金的局限性,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必须把对外招商引资做为加快我市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在招商工作中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以规划为龙头,从单个项目招商向集群经济招商、产业链招商转变;二是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招商队伍,由一般化招商向精英招商、专家招商转变;三是进一步调动企业招商的积极性,由以行政招商为主向市场化招商、以商引商为主转变;四是细化招商市场,明确主攻对象,由“游击型”、分散化招商向重点招商、集中招商转变。同时,建立招商引资的财政机制,特别是对市、县两级职能部门“跑部进厅”引进项目、争取资金,要建立前期费用补贴制度和政策激励机制,提高职能部门引进项目和服务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加强人才引进。重点引进高质量的行业龙头企业、国际性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建立园区内企业种子基金,鼓励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创业发展。侧重项目、产业、园区和非公企业,每年引进400名博士、硕士、高级职称或高技能人才。加强人才培训。积极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学习深造,培养一批通晓国际规则、富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组织800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加在职和脱产学历教育,组织3000名公务员参加各种培训,人才柔性流动2000人次。加强人才交流。邀请京津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科技人员、国家科技管理干部到我市挂职,增强相关机构的交流学习,密切联系,增进了解,拓宽引进人才、技术、资金的渠道。加强产业工人培养。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投入,利用我市现有教育资源,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等方式,重点在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中,加快培养合格的产业工人。以新型农民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各类证书培训和学历培训为主,建立培训与使用机制,使更多农民通过培训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

6.大力拓展多元融资渠道。一是用好外商投资。通过大力招商引资,提供优质服务,加快外商投资到位,每年确保外资到位达到3亿美元以上。二是用好民间资金。最大限度地开放投资市场,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鼓励引导民间投资者通过组建多元化的投资公司或参股、并购等方式,将资本集中投资建设重大产业项目。三是用好金融资金。大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办好经济金融合作发展恳谈会,引进域外金融机构来廊设点开展业务,争取央行把相关服务中心、基地建到廊坊,吸引各类基金、证券后台服务中心移师廊坊。大力发展公司上市,到2010年,全市上市公司力争达到10家以上。四是用好政府投资。准确掌握国家投资政策要求,科学包装投资项目,确保投资项目符合国家投资导向,争取国家和省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

7.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一是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创建一套完整的信息共享平台机制,整合相关信息,各类行政决策事项、非涉密文件及时向社会公布,使企业及时了解准确的信息。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库,加快政府内部信息的流转、协调和共享,提高政府服务决策效能,提升政府在企业与公众中的形象。推进区域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成立常设机构,协调区域信息共享合作事宜,防止信息闭塞、各自为政。二是提高项目服务效率。建立大项目“绿色通道”,由发改委及国土、

环保、规划、建设等部门联合办公,及时解决大项目申报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成立项目代理服务中心,对投资项目立项、审批、办证、缴费等各类事项,全程代办,直通服务。三是建立产业引导资金。对在提高制造业水平、带动产业整体提升、增加就业等方面效益显著,并有望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项目,提供产业引导资金,对资金引导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8.大力加强产业指导管理。一是发挥行业协会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行业协会是政府和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对行业行政管理职能的补充。要及时为企业提供行业发展动态与信息,维护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开展调查研究,反映企业的愿望和要求,提供行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为培育壮大产业决策服务。二是发挥产业促进局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抓紧组建市产业促进局,选配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选配懂产业的干部,聘请产业问题专家,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所有行业协会,协调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真正做到一个市领导抓一个产业,真抓真管,形成一个产业、一班人马、一个协会、一个规划、一套举措,确保见效。

二、推进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的专项措施

1.电子信息产业

培育行业龙头。重点加快华为、富士康、京东方、新奥博为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总投资100亿元的华为项目、富士康项目,总投资20亿元以上的京东方、10亿元以上的新奥博为等重大项目,都要确保“十一五”末达产生效,成为我国北方电子信息产品重要生产基地,总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同时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在半导体材料、计算机及外设制造、电子材料等行业引进一到两家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项目。

打造产业集群。围绕重大龙头项目的主导产品,根据每个行业不同的技术经济特点,明确与主导产品配套或有相互关系的招商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招商活动,加快引进一批配套项目、一些关联产业,尽快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

提供政策支持。争取把华为、富士康、京东方等列入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在财政税收上,对于地方留成部分采取项目贴息、转移支付、投资入股等方式扶持企业。在土地使用上,采取“一厂一策”方式,给予优先解决。在项目环评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提供高效服务,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早日达产生效。

2.汽车零部件产业

培育一批优势产品。巩固和提升汽车零部件产品现有优势,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广泛推行国际标准,着力培育系统开发及模块化供货,逐步融入全球化采购体系,立足我市重点发展的五大品系,积极发展发动机零部件、制动器总成及系统、方向机、传动系统零部件、车身零部件、汽车电子产品等产品,形成一批专业化水平高、产品生产规模大、用户信得过并在全球采购体系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系。

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发挥我市近邻北京、天津、保定三大汽车制造基地的优势,抓住国际一些著名汽车制造厂商零部件采购重心向中国转移的有利时机,创造条件,吸引一批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到我市投资落户,特别是要把近期在中国有投资计划的通用、三菱、博世、德尔福、伟世通等国际巨头作为重点,加强联系,争取它们在我市建设生产基地。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

培育一批优势区块。选择产业基础好、特色优势明显的园区,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完善产业配套功能,打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块和发展平台。根据我市产业现实基础和发展趋势,重点把廊坊、燕郊、香河开发区和固安工业园区作为发展的核心区域,在这些园区打造产业集群优势。

3.金属制品产业

扩大市场规模。根据京津巨大的消费市场和众多经济发展门类对金属制品的需求,发挥我市在金属制造业方面具有的产业基础和相对较低的成本优势,加快发展金属制品的加工制造,提高在京津两市的市场占有份额,努力成为京津市场的生产供应基地。

扩大产品领域。提高现有金属制品生产水平,开拓金属制品的新品种。打破现有金属制品分散化、低端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努力向系列化、高端化迈进。到“十一五”末,在发展金属结构制品、金属工具、金属包装容器、金属丝绳及其制品、建筑及安全用金属制品、不锈钢及类似日用金属制品等六大品系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扩大企业群体。对现有54家规模以上企业组织开展一次提质提速工程,扩大提升一批企业;对广东、江苏、浙江等金属制品企业高度聚集地区及瑞士弗兰卡集团、奥地利奥钢联集团等有意在中国投资的大型跨国公司展开跟踪招商,引进新上一批企业。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比2005年扩大一倍,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以上。

4.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产业

打造家具物流中心。对于香河家具城、胜芳国际家具博览城、左各庄胶合板交易中心等大型家具、板材交易市场,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完善运输、储存、装卸、信息、结算、分销等现代交易服务系统,扩大产品交易范围,提高产品交易效能,到2010年,打造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家具物流中心。

打造加工制造中心。在继续做大做强我市现有家具制造企业的同时,借助三大家具物流中心给家具制造企业带来的低销售成本优势,在香河、胜芳、左各庄规划建设家具制造、木材加工产业园区,吸引香港、台湾、广东、浙江等品牌家具制造企业落户园区,彻底打破原有只销不产或者产销脱节的格局。

打造研发设计中心。立足我市家具产销优势,谋划组建家具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技术中心,引导扶持华日、金龙等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提高企业产品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企业产品设计水平,形成以企业技术研发为主体,以国内外科研院所研发为补充的家具研发设计机制。创新家具设计,打造家具品牌,实现家具行业研发、设计、制造、销售链条的有效衔接。

5.食品加工与制造产业

建设粮油深加工基地。按照抓龙头、带一般的思路,推进汇福粮油、梅花味精、华农大豆等大型粮油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研发新产品,开展精深加工等。发挥市场、资源优势新上一批粮油深加工企业,到2010年,全市形成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大的大企业、大集团,成为京津冀地区绿色粮油深加工制品的重要供应基地。

建设畜产品深加工基地。加强畜产品养殖基地建设,提高屠宰工业化程度,巩固牛羊等畜产品加工优势,重点增加牛、羊、猪、鸡、鸭等畜禽加工产品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三大主导产品,形成规模大、加工精、名牌多的肉制品生产基地。到2010年,福成、福华、明慧等肉制品成为中国知名品牌。

建设果蔬食品深加工基地。因地制宜开发建设特色林果生产基地,培育发展适宜食品工业大规模生产所需的果蔬、食用菌类等优质特种原料资源,提高综合利用率,开发附加值高的特色品种。鼓励建设一批果蔬深加工企业,大力扶持知名品牌,加快果蔬精深加工和新产品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发展营养保健类果蔬原汁饮料、小罐头、调理食品、速冻和膨化果蔬产品、干果蜜饯等适宜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新型产品。

6.会展旅游产业

篇四: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富民强市步伐的重要时期,是聚焦“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发展定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是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廊坊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编制,主要是在总结“十一五”时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战略重点进行部署,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纲领,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廊坊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年,是廊坊面对诸多挑战、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新胜利、跃上新台阶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冲刺跨越、全面争先”的要求,化危为机、攻坚克难,“十一五”确定的主要发展任务如期完成,呈现出跨越发展的强劲态势,为“十二五”期间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

经济实力迅速壮大。地区生产总值2009年突破1000亿元,2010年完成1331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00美元,年均增长1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430亿元,年均增长24.1%;全部财政收入2008年突破100亿元,2010年预计完成195.4亿元,年均增长27.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完成105.9亿元,年均增长3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261.4亿元,年均增长23.8%。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16.2:54.7:29.1调整为2010年的11.8:53.5:34.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比2005年提高4.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05年的9.2%提高到2010年的15%。主导产业发展强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健康休闲、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金属制品、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实现质的提升,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有效提高。富士康、华为、中兴、新奥薄膜太阳能电池、首钢装备制造业基地、廊坊科技谷、燕达健康城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98.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7.4%,成为发展最快的新兴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4%。

(二)发展后劲得到新提升

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通过实施“大项目攻坚年”、“招商引资突破年”和连续实施“项目质量提高年”,项目工作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共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372项。全市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602项,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位于前列。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市成为全省首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积极引进京津科技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和技术研发“两大平台”,清华科技园和廊坊科技谷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功能得到强化。着眼提升全市经济长远竞争力,开展政研企对接和企业对标“两项活动”,启动实施了创新廊坊计划。建成全国首家煤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省首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和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跨入河北省首批“创新型城市试点”行列。

(三)城乡建设实现新跨越

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十一五”期间,从市区持续实施“十大工程”建设,到2008年起的以拆迁整治、旧城改造、新城开发为主题的全市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建设,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市博物馆、新图书馆、市体育场等一批精品、亮点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市区南北交通和外围路网实现全面升级。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三河、霸州等县(市)城和燕郊、胜芳等镇区建设面貌都大为改观,到2010年,

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 48.8%。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以新民居建设为重要抓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新民居建设完成投资58亿元,330个省级示范村街建设别墅式、公寓式新民居329万平方米,36万农民已经或即将迁入新村庄,新民居建设正在深刻地改变农村。

(四)发展环境得到新改善

服务机制进一步创新。到2010年,行政审批项目削减66%,收费项目削减72%,分别减至135项和113项,我市成为环渤海地区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之一。建成创业辅导基地17个,37家小额贷款公司累放贷款101亿元,18家担保公司累计担保金额32.4亿元,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信用廊坊”进一步深入。全市覆盖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主体的社会信用监管平台正式上线,成为全国少数建成城市之一,荣膺全国唯一“2010中国最佳信用环境城市”奖。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五年共完成投资72亿元,修建高速公路210.6公里,廊涿高速及廊涿高速九州、固安、永清连接线、唐通线北京至香河段等工程竣工通车,廊沧高速加快建设。完成了5座220千伏和24座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节能减排进一步加强。到2010年,全市共完成59项化学需氧量减排工程,建成15座污水处理厂,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十一五”期间,全市万元GDP能耗降低、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圆满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位居环渤海地区前列。市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0年,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4天。

(五)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国内合作成效显著。抓住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南资北移”的战略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华为、杉杉等一批战略投资者相继在我市投资落户。5年间,累计引进内资734.2亿元,年均增加6亿元。重点实施对接京津战略,与北京在规划、交通、旅游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成功举办北京·廊坊周,5年共引进京津合作项目2718项,资金 522.1 亿元,占全市总量71.1%。对外开放势头良好。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4亿美元,利用外资总量居全省前列。2010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 43亿美元,“十一五”年均增长30.9%。“5·18”投洽会、“9·26”农交会成果丰硕,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继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东北亚暨环

渤海国际合作论坛、国际金融论坛年会等具有国际影响的会议定址廊坊之后,APEC智慧城市智能产业高端会议又永久定址廊坊。园区承载力不断增强。到2010年全市已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18个省级园区,期间9个园区实现扩区,廊坊开发区、燕郊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区。各县(市、区)均有一个以上省级开发园区,为生产要素聚集创造了条件。

(六)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2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89元,年均递增分别为 14.8% 和10.4%。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5.8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96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低于控制指标2个百分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全省率先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在我市成功举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5‰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人才、档案、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广播电视、食品安全、防震减灾、消防、人民防空等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第二章 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廊坊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将进入历史性、突破性、跨越性的发展时期。同时,也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挑战和困难仍将十分突出。

(一)面临机遇

从国际看,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受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实现经济复苏需要经历一个缓慢曲折而又艰难复杂的过程,世界经济短期内难以再现上一轮的高速增长。但必须看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步伐加速,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为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难得机遇;蓬勃发展的绿色科技浪潮及其催生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低碳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有可能

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并引领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将世界经济推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逐步恢复并继续保持增长。

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不断扩张和升级,由此形成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坚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方针,一方面,通过对现有优势产业实施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等手段,加快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适应国内外需求,将催生一大批战略新兴产业,这将是我市实施创新廊坊计划、建设创新型经济、打造智能型产业的绝佳时机。

从区域看,国家发改委正在修编的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更加注重一体化发展理念,作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的京津冀城市群正式成为国家发展重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定位决定其需要构筑大北京城市连绵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崛起成为必然;省委、省政府敏锐把握区域发展大势,将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定为全省第一战略,给予最优政策,全力打造河北经济特区。廊坊占据全省环首都13县近半数,正处北京最佳拓展方向,尽享省内优惠政策和北京外溢资源。借难得天时、凭明显地利,廊坊必将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中最耀眼的财富金区和创业福地。

从廊坊看,“十一五”以来,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形势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危中求机、危中求进,形成了突出绿色人均指标增长、加快构建金字塔型现代产业体系、注重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发展思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项事业全面推进,创先争优。首都新机场明年即将开工建设,临空概念变成实质,廊坊发展又添重要一极。廊沧高速贯通南北,将为廊坊南部崛起增添一条大动脉,与密涿、京台等高速公路共同构建起全市域高速交通网。廊涿干渠明年有望建成通水,将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发展制约。万达广场、广阳CBD等城市功能设施纷纷落成,将大大提升廊坊城市承载力。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的谋划建设,为廊坊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面临挑战

篇五:2013廊坊市政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廊坊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廊坊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依法、科学、民主、文明”的工作方针,聚焦“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发展定位,实施精良管理,追求高端发展,圆满完成了本届政府任期各项目标任务,在实现“两个率先”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五年来,我们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着力增投资强后劲保增长,全市经济进入总量快速扩张、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阶段。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93.8亿元,年均增长11.3%。全部财政收入突破300亿元大关,从2007年的95.6亿元增加到306.6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45.4亿元增加到172.1亿元,分别增长2.2倍和2.8倍,全部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提高到17.1%,各县(市、区)财政收入都已迈过或接近10亿元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73亿元,比2007年增长1.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686亿元增加到1314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950项,争列省重点项目550项。五年中,全市经济总量由全省第七位上升到第六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贷款余额由第五位提高到第三位,实现了从“小廊坊”到实力廊坊的历史性跨越。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高端发展和创新引领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2007年的13.2:56.6:30.2调整到2012年的11:54:35。金字塔型现代产业体系拉开框架。总部经济、网络经济、创新经济方兴未艾,华为中国片区总部落户廊坊,润泽国际信息港、中国联通华北基地、汉能全球研发中心等一批高端项目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富士康、中轻造纸装备、南玻玻璃、航天振邦、燕达国际健康城、中商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亚太国际家居材料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精雕数控机床、首钢大型冶金装备制造基地、碳纤维研发生产中心、鲁能生态城、爱晚香河国家养老示范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势头强劲,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7倍,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9.3%和16.7%。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697.4亿元,实施技改项目3527个,新奥集团、汇福粮油、梅花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转型升级。园区承载力不断增强。新获批省级园区30个,廊坊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燕郊高新区成为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共取得科技成果554项,其中409项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3家,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以落实“双三十”工程为重点,实施505项减排工程,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5.8%,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削减19.8%和21.8%,圆满完成省下达任务。

五年来,我们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壮大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民居,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区位和发展阶段的农村发展新路子。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按照城郊都市型、生态集约型定位,引进建设了恒都美业、达利食品等一批龙头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10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5家和39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由61%提升到66%,居全省第二位。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累计发放各种惠农补贴资金27.9亿元。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肉蛋奶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新民居和“幸福乡村”建设稳步推进,高标准建设531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750项,累计培训农民101万人次。

五年来,我们以高端规划引领城镇建设,打造区域性高端休闲商务政务平台,城镇格局、功能、品质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镇规划水平迈上更高层次。按照“生态、智能、休闲、商务”城市定位,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全市域“一体两翼”城镇总格局初步确立,中心城市由“小三点、大三点”向“小四点、大四点”组团结构拓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1%,比2007年提高5.7个百分点。城镇功能显著提高。借势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坚持“缓在新区摊大饼、先下笨功改老城”,对周

各庄等城中村和棚户区进行拆迁改造,城中村改造完成80%,拆临拆违146万平方米,占既有建筑面积的24%。以“一轴一廊两环八大中心”建设为骨架,打造高水平、现代化的城市核心区和功能性中心,五年累计投入带有公益性的城建资金775亿元,万达广场、京沪高铁站、市体育场建成投入使用,苏宁广场、香港新世界广场、浙商广场等大型城市综合体组团式落户,瑞龙园、丹凤园、自然公园西扩等大型城市园林项目加快建设,梦廊坊文化产业园奠基开工,千年古刹隆福寺重修工程进展顺利。开发区次中心加速构建,会展中心及周边区域功能提升和景观改造工程全面开工。城南面貌发生巨大变化,龙河次中心全面开发建设,创业大厦建成投入使用,红星美凯龙大型城市综合体即将开业运营。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水平普遍提升。三河大力实施精品工程,文化中心广场建成开放,汇福国际健康中心、万亩森林公园等大型城市项目加快实施。霸州打造国际化生活品质城市,中国戏曲大观园、温泉公园、牤牛河历史文化公园等建成投入使用。香河打造生态宜居家园,运河大道、城市休闲广场等重点市政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固安建设京南现代田园城市,城镇面貌和功能大为改观,已成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各县(市)城镇建设都迈上了新台阶。城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网格化管理覆盖面继续扩展,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市、县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五年来,我们着眼破解当前和长远发展制约,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的承载力、保障力大幅提升。对接京津、贯通市域的重大交通设施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累计投资217亿元,廊沧高速建成通车,弥补了廊坊南北主路无高速的重大缺憾,大广高速、密涿支线高速全线通车,京台高速加快建设。京沪高铁高密度经停廊坊,使廊坊主城区到北京的时空距离缩短到20分钟以内。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2119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095公里,路网密度从每百平方公里120公里增加到148公里,居全省第一。北京新机场选址京廊交界,三河通航机场起降点已获批准,将为廊坊打开通往全国乃至世界的更多窗口。统筹推进土地管理,五年争取规划规模、用地指标和挂钩指标三项工作保持全省领先。水资源短缺制约开始有效破解。引黄入廊实现常态化,连续三年累计引水2.2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文安、大城两县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廊涿干渠全线贯通,广阳水库建设获批立项,天津干渠廊坊段建设如期竣工,我市中部和南部地区将形成较为完备的供水网络体系。关系未来发展的能源、资源性项目加快建设。国电廊坊大热电项目获批,中电投燃气电站项目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大城煤田综合勘探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五年累计植树造林10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4.5%,市区人均公共绿地13.1平方米,在全省率先实施PM2.5监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成为全国第一个被重新授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的设区市,三河、霸州跻身首批省级环保模范城。

五年来,我们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明珠集团、廊雪面粉等9家国有企业完成改制重组,梅花生物科技、华夏幸福基业、廊坊发展等7家企业成功上市。引进河北银行、光大银行等22家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组建51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改制进展顺利,实现乡镇银行服务全覆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市区公交实现公车公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我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市。对接京津不断深化。与京津签署一系列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合作项目1553项,在规划对接、交通互联、园区共建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主城区开通首都机场客运专线,9个县(市、区)引入北京城市公交。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5·18”经洽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9·26”农交会向全国性综合展会迈进,五年实际利用外资25.8亿美元,年均增长12.2%,外资企业发展到737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8家。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累计新增注册民营企业1.2万家,增加值、上缴税金分别增长2倍和4倍,5家民营企业进入全国500强,千人拥有民营

廊坊农交会

企业数量始终保持全省领先。 五年来,我们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推动社会建设同步共进,各项社会事业实现统筹协调发展。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得到增强,连续五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义务教育发展日趋均衡,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实施,建成燕京职业技术学院,我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弘扬“大气、锐气、和气”的廊坊精神,打造龙凤文化品牌,荣获中国龙凤文化之乡和中

国书法城称号,霸州成为全国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典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卫生“三基两化”建设任务,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全部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100%。

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圆满承办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深入实施,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我市荣获全国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称号。大厂县获得国家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县荣誉。安全生产主要指标全省领先,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信访工作得到加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外事侨务、广播电视、妇女儿童、扶残助残、防震减灾、物价、档案、人防、气象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五年来,我们把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做好个人、家庭和市场做不了、做不好的民之所需,民生工作走在全国同等发展水平地区前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7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47元,分别居全省第一位和第二位。公教人员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津贴补贴标准由全省第四档上升为第一档。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2.4万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始终保持全省最低。教育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适龄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制度和地域全覆盖;城镇职工大病报销封顶线由20万元提高到25万元,工伤和失业保险实现市级统筹;连续8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镇低保标准由月人均175元提高到352元,农村由83元提高到152元,保障标准全省领先;率先在全省建立低保家庭临时困难救助制度和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制度,五保集中供养率全省领先,孤儿救助工作进入全国前列。新建116座联村集中供水水厂,解决了农村156.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住房保障工作扎实推进,累计建设保障性安居住房48678套,15146户家庭受益,保障对象从低收入家庭扩大到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在全省率先实现应保家庭全覆盖。

五年来,我们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和效能革命,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重大决策严格履行社会公示、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认真听取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意见,政府施政更加依法、规范、有序。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承办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2287件,办复率100%。严格规范执法程序和行为,积极推进绩效管理和“效能廊坊”建设,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至100项,五年削减73%。市县全部建成行政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设立电子台帐,建成项目中心,实现对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的动态、远程、实时监管。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广泛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强化审计监督,严厉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进一步提高。

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们积极应对复杂局面、战胜各种困难挑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7%,全部财政收入增长22%,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1%。着力促升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重点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城郊都市型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建设了云存储产业园、北京有研、首钢机电等一批高端项目。着力筑平台,大力推进园区模式创新、机制完善和功能强化,廊坊开发区启动扩区,固安大清河经济开发区与中关村签约共建,空港新区进入实质推进阶段。着力强支撑,协调推进城乡规划建设,谋划实施了城建“双十工程”,36.7平方公里的生态文化艺术新区整体启动,市民服务中心项目顺利获批并开工建设。着力惠民生,全市民生领域投入财政资金208亿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就业、住房、医疗、教育、饮水等十项民生工程,解决了农村51.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保障房建设任务,城区实现智能公交全覆盖。面对“7·21”重大汛情,我们紧急动员、全力应对,在全市降雨突破历史极值的情况下,实现了全区域无人员死亡、无责任事故、无重大资产损失。面对十八大维稳安保的重大考验,我们狠抓隐患排查、矛盾化解和源头治理,以超常的工作举措圆满实现了“六个零”的目标。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共同应对了经济下行压力等诸多挑战,承担了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维稳安保等重大任务,及时把握了北京东扩南拓、首都经济圈规划等难得机遇,办成了一批人民群众

期待的好事实事,走出了一条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廊坊实际的发展道路。五年的发展成就,是市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政府励精图治、接续奋斗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全市人民砥砺奋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廊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中省直驻廊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廊坊发展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我市总体实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新兴产业多处于成长阶段,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园区档次、功能有待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收入分配、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工作还有待加强。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有些干部还存在小进即满、工作懈怠等问题。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五年的成就振奋人心,五年的探索弥足珍贵。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高端发展不动摇,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突出精良管理,追求高端发展,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必须坚持率先发展不动摇,立足区位优势,科学把握市情,深入对接京津、融入京津,着力改善“两个环境”,努力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统筹发展不动摇,协调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并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和谐发展不动摇,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和公共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我们一定倍加珍惜业已形成的基础优势,倍加重视前进中的问题与矛盾,不为困难所阻,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在推进“两个率先”的征程中,奋力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二、今后五年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廊坊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首都经济圈规划正在编制,廊坊将成为北京东扩南拓的直指之所,成为高端要素的汇聚之地。南水北调、引黄入廊、高速路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北京新机场选址京廊交界并获批建设,空港新区加快推进,为廊坊跨越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这些有利条件,毫不放松地抢抓机遇,坚定不移地接续奋斗。同时,我们也要对困难和挑战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宏观形势看,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全国各地竞相发展、周边地区增势强劲、省内各市你追我赶,我们面临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更为突出。从我们自身看,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市实现全省率先的目标仍有不少难点,还需付出艰苦努力。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以更加积极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坚定的信心决心,迎难而上、抢占先机,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委八届三次全会、市五次党代会和市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更加注重内生型发展、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全部财政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

入年均增长10%,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显著加快,环境建设显著加强,文化事业发展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今后五年,我们将全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围绕“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发展定位,深入实施“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战略。大力发展城郊都市型农业,做大做强蔬菜、畜牧、林果花木等特色优势产业,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培育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积极稳妥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实体经济扩量提质。加快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总部、网络、创新三大经济实现重点突破,集中力量打造具有规模效益和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和文化产业项目。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经济转型取得重大进展。

今后五年,我们将全力推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坚持把“四化”同步作为推进现代化的基本战略,促进“四化”深度融合。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努力实现工业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以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为核心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城镇功能和规划管理水平,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加快信息化步伐,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信息产业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协调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发展新格局。

今后五年,我们将全力推进创新型经济加速发展。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支撑,着眼发挥自身优势,聚集创新要素、拓展创新平台、构建创新体系,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以创新驱动引领高端发展。力争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新增50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翻两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空港新区、燕郊高新区、廊坊科技谷、清华科技园等各类创新平台的催化作用充分释放,“廊坊创造”形成品牌群体,高端人才实现近悦远来,推动创新经济成为廊坊的最大特色。

今后五年,我们将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迈进。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努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深化行政体制、金融创新、财税体制、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有效释放发展活力和动力。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全民创业,推动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利用外资总体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京廊同城发展开创新阶段,努力使廊坊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京津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北京城市转型拓展的新空间。

今后五年,我们将全力推进“两个环境”建设。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推进“两个率先”的助推器,以绩效管理和“效能廊坊”建设为抓手,打造更富支撑力和竞争力的发展环境。大力推进南水北调、京台高速、密涿高速主线、唐廊高速、津保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创建生态市为抓手,以城市水绿生态体系和城乡植树造绿工程为核心,以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为支撑,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五年新增造林面积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9.5%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空气质量等生态指标保持全省前列,切实巩固、不断拓展廊坊发展环境、生态环境在全省的优势地位。

今后五年,我们将全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所在,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增收、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各项民生工作,加快建立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根据我市农民收入情况,倒排100个低收入村,开展对口帮扶、定点扶贫。力争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实现翻一番,衣食住行条件大为改善,全民受教育程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