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朗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48:27 作文素材
篇一:《琵琶行》朗诵词
女:琵琶行
唐白居易
男: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女: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令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
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男女合:命曰《琵琶行》。
男: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合: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女: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女合: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男: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男合: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男女合: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清衫湿。
齐: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清衫湿。
篇二:从《琵琶行》古诗文诵读教学
从《琵琶行》浅谈古诗文诵读教学
[摘 要] 本文以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具体实践,探索了古诗文教学的魅力所在,对其特点从意境的营造、教师的桥梁作用、作品本身的原因、学生的积极参与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古诗文教学产生魅力的原因。并总结了诵读教学的影响及作用
[关键词] 古诗文诵读教学 诵读教学的魅力 求知欲 创造性 陶冶情操
一、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尝试与体验
整堂课以诵读为中心展开。在悠扬的琵琶古乐的背景音乐中,教师饱含激情地诵读《琵琶行》。学生被倾情的诵读深深触动,进而感动、沉醉,深入作品内心。接着进入诵读后的鉴赏评析。这个过程,争论热烈,诵读有激情,学生的智慧得到展示,创造性得到发挥,诵读的力量得到体现。从这堂课中可以看出诵读教学的的魅力所在。
1.诵读教学的魅力来自相应的意境的营造
诵读的作品是否有感人的力量,让人心动、让人震撼、让人联想、让人感悟,相应的意境的营造是极为重要的。意境的营造有一种启发性、暗示性、导入性。如本课教学在复习回顾抒写秋的诗文中引入“状秋天之胜景,抒秋日之情怀”的氛围,暗示本诗将在秋景中抒发情感,这首先为作品诵读涂抹了一层特殊的感伤情怀,然后相应情调的音乐背景的配合,更是共同为作品未登场就达到了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先声夺人之效果。
2.诵读教学的魅力来自教师的桥梁作用
诵读是否有震撼力、感染力,教师是否起到了连接作品的作者心灵与学生心灵的作用,这是产生感人魅力的关键。教师对作品理解深入、透彻,有独到的见解,朗读有功底,朗读处理有技巧,可更准确地传达作品的美妙之处和言外之意,从而达到学生深入作者内心,进入感性和理性的深切体验,与作品产生同振共鸣,为之动心、为之动情。
3.诵读教学的魅力来自作品本身
诵读教学之所以产生迷人的魅力,还得力于作品本身的原因,由于作品的杰出优秀。《琵琶行》那富有表现力的高超的描写本领,那极富韵味的极有音乐感的诗句,那极有层次极具冲击力的情感展示,时时感染着人、撞击着人的心,让人不得不惊叹作品的伟大。
4.诵读教学的魅力来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的发现与感悟 不论是采用各种方式导入特定意境,以增强诵读效果,还是饱含激情地诵读演绎作品,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与作品的同振共鸣,深入体验与感悟,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鉴赏评价,让学生独到的见解得以亮相,有个性的发现得以张扬。因此,诵读教学最爽心悦目、最令人迷恋、最让人激动、最使人击掌而呼的是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感知理解后的有创造性的诵读。这个环节是整个诵读课最光彩夺目的亮点,是诵读教学要达到的高潮。
二、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影响及作用
1.培养浓厚兴趣,激发求知欲
古诗文诵读教学最突出的一点,是通过诵读来读出作品所传达的情,所阐述的理。这里,因为诵读作品本身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风格的多姿多彩,表现手法的精妙绝伦,吟诵品味之中,学生自然会被作者所抒发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触动,自然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惊叹折服,体会到语文学习原来是如此的奇妙而精彩。如《琵琶行》、《归去来兮辞》、《游褒禅山记》的诵读教学,学生无不为诵读所营造的意境、传达的情感哲理所震撼,无不为诵读教学那课堂上自己有创造性诵读表演而喜悦,无不为课堂上可以自由地畅所欲言发表见解进行赏析争论而惊叹,学生发现原来语文课竟是如此迷人、如此美妙,由此产生高涨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引发迫切学习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更旺盛的求知欲。
2.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正因为古诗文教学要通过诵读来传达作品的精神,而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等因诵读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相异会有不同理解,而且许多作品本身存在理解的多义性,这些都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行创造性地诵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里,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可以依据诵读教学所提供的作品作蓝本,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作品基调的把握、情感的控制、声音高低快慢轻重的处理,灵活地加以运用,展示出自己心目中所理解的创作品。这个过程是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又充分调动起了自身的文化、生活、思想素养进行尽情的演绎,更富其创造性。
3.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诵读教学所吟诵的千古美文是我国古代最优秀最杰出的文化,吟诵鉴赏之中,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优秀的品质时时激荡着学生、滋养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的精神得以净化,道德得以规范,品质得以高尚。与此同时,诵读教学又以学生自己的理解而创造性地演绎作品抒写的丰富复杂的情怀,学生在与作品作者同悲欢共喜乐中,这些千古不朽之作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操。
篇三:琵琶行朗诵稿
甲:浔阳江头夜送客, 乙:枫叶荻花秋瑟瑟。 甲:主人下马客在船, 乙:举酒欲饮无管弦。
甲、乙:醉不成欢惨将别,齐:别时茫茫江浸月。 甲、乙:忽闻水上琵琶声,齐:主人忘归客不发。
甲:寻声暗问弹者谁? 乙:琵琶声停欲语迟。 齐:移船相近邀相见, 齐:添酒回灯重开宴。
甲、乙:千呼万唤始出来,齐:千呼万唤始出来, 甲、乙:犹抱琵琶半遮面。 齐:犹抱琵琶半遮面。 甲、乙:转轴拨弦三两声, 甲、乙:未成曲调先有情。 甲:弦弦掩抑声声思, 齐:似诉平生不得志。 乙:低眉信手续续弹, 齐:说尽心中无限事。 甲:轻拢慢捻抹复挑, 乙:初为霓裳后六幺。 齐:大弦嘈嘈如急雨, 齐:小弦切切如私语。 齐:嘈嘈切切错杂弹, 齐:大珠小珠落玉盘。 甲:间关莺语花底滑, 乙:幽咽泉流冰下难。 甲:冰泉冷涩弦凝绝, 乙:凝绝不通声渐歇。 齐:别有幽愁暗恨生, 齐:此时无声胜有声。 甲:别有幽愁暗恨生, 乙:此时无声胜有声。
篇四:《琵琶行》教案(1)
琵琶行 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领悟诗人用诗歌表现琵琶弹奏的技巧。
2.掌握叠韵、叠词、拟声等修辞手法。
3.认识诗人是如何将音乐与感情相结合的。
4.理解艺术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诗人如何描写音乐的过程性。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精彩。
[媒体准备]
多媒体教具;《琵琶行》朗诵录音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美读诗歌,琵琶串珠。
一.导入示例
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第二年的秋天的一个夜晚,白居易到江边送友人。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夜晚,在这个夜晚,多情的诗人白居易心潮澎湃、有感而发,为我们留下了一篇千古佳作。直到今天,诗中脍炙人口的佳句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此时无声胜有声”,仍为我们所熟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这首《琵琶行》。播放配乐诗朗诵《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
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他的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杜陵叟》、《上阳白发人》、《后宫词》、《卖炭翁》等。
三、检测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浔(xún)阳 荻(dí)花 管弦(xián) 霓裳(ní cháng) 嘈嘈(cáo cáo) 冷涩(sè)
迸(bèng) 阑(lán) 唧唧(jī jī) 谪(zhé) 湓(pén)
四.美读诗歌
1.初读,读节奏,读韵律。
结合课后练习学生划分诗歌节奏,感受七言诗的节拍。
二二三或四三拍。
学生自主揣摩诗歌。
2.再读,品诗情,味诗心。
通读全诗,所有的声音都围绕着什么展开?
琵琶。
那么请同学找出围绕琵琶展开了几次演奏。
分别品读这三次或明写或暗写的演奏。感受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共读,摹诗调,绘诗意。
教师诵读,学生跟读。
五、布置作业
背诵《琵琶行》。
篇五:《琵琶行》教学实录
《琵琶行》教学实录
单位 大连市旅顺中学
姓名 孙红艳
职务 语文教师
邮编 116041
联系电话 0411 6633340 手机13604241866
《琵琶行》教学实录 —大连旅顺中学 孙红艳
教师:还记得几年前一位摄影师用照片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渴望求知的孩子的双眼。于是,这双眼睛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灵,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资助孩子上学。而今,这个女孩已经生活在大学的校园。如果说是社会的爱心成就了小女孩的大学梦,我更想说是那高明的摄影师的一张照片点燃了人们爱的火焰。那么,琵琶女该用什么方式向世人宣泄她不幸的遭遇?
(点评:教师通过学生都熟悉的身边事,导入新课。即让学生进入一个爱心的氛围,又让学生进入审美鉴赏、审美品位的氛围。)
学生:用音乐,用琵琶声。(齐声)
教师:谁能带着琵琶女的喜、怒、哀、乐朗诵《琵琶行》。
(点评:继续制造诗歌鉴赏的氛围,让学生通过声音感受诗文中的意境,琵琶女的不幸遭遇。)
学生:一名学生朗诵《琵琶行》,全体学生沉浸其中。 教师:我们大家为什么给予朗诵同学热烈的掌声?
学生:因为他读得声音很美。
教师:(用期待的眼光)就这些么?
学生;我被感动的原因更多的是琵琶女不幸的遭遇,我想朗读的同学也一定有感于琵琶女的身世之悲,才读得声情并茂。
教师:是的,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有朗诵的天赋,但谁能读出诗味来,就看你能不能和主人公一起喜、怒、哀、乐,只有感悟到诗歌震撼你的心灵的地方,你才能更好的诵读和鉴赏诗歌。听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更多的是为琵琶女不幸的命运掬一把同情的泪,那么白居易为什么说:“我闻琵琶已叹息”?也就是说他为什么听琵琶声就叹息呢?
学生;肯定是音乐中有凄怨、哀惋之音。
教师;是不是呢?音乐之声是否能传达琵琶女的心声呢?我们共同来赏析《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首先看这段乐曲可以分几个乐章?
学生:好象4个乐章。
教师;可以吗?我们先不下定论,我们首先看第一
个乐章,可以取个什么名字?
(点评:教师先不引导学生明确4个乐章具体内容,先整体把握有4个乐章。这样便于学生鉴赏过程中有创造思维。)
学生:第一乐章可以叫前奏曲,因为她描写的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还没有开始演奏名曲,所以叫前奏曲。
教师:这个名字好不好?
学生:好。
教师:这说明我们同学很有音乐素养,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博学多才。那么,这段音乐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是幽怨、细碎的。
学生:低沉舒缓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说她是慢慢的拨弦,声音是徐徐的发出。
学生:是沉郁压抑的,因为“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思”本来就是幽怨的,而琵琶女想的也是“平生不得志”,所以,音乐之声飘洒出来的肯定是沉郁、压抑的声音。
教师:是的,在音乐描写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低沉、抑郁的声调,请大家再思考,她为什么弹奏出这样哀怨的乐声呢?
学生:因为她的丈夫不在身边。文章第三段她的自诉中写到“前月浮梁买茶去”,可见,她的丈夫不在家,她一个人独守空船,内心自有无限的孤独和凄凉,她一想到这些,就不能弹奏出欢快的音乐。
学生:也因为秋天的缘故。刘禹锡有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又有“秋风秋雨愁煞人”,柳永也有“寒蝉凄切”,秋天的蝉声也是悲鸣,所以自古文人墨客逢秋往往有无限的感伤。琵琶女由于自己身世的孤独,加上秋月寒袭,自然无限感慨,音乐也就只能是低沉、抑郁的。
教师;同学们的理解、感悟很深,而且,后一名同学回答的更让我们领略他个人知识储备的丰富。音乐演奏出来低沉、抑郁之音,音乐之音传唱着琵琶女的心声。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出场的音乐让人伤怀。齐读第二乐章,思考第二乐章音乐有什么特点?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