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千古流传谚农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22:24 体裁作文
千古流传谚农耕体裁作文

篇一:农耕谚语

农耕谚语

立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风地气干

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立夏忙开铲

小满鸟来全

芒种在五月

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

大暑汗涟涟

立秋忙打垫

处暑动刀镰

白露雁归南

秋风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数九谚语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走

五九喝烧酒

春打六九头

七九河开

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数伏谚语

头伏萝卜

二伏菜

三伏种荞麦

七)东北农民流行节气的顺口溜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篇二:独山港谚语之“农耕万象”选纂

独山港谚语之“农耕万象”选纂

1、蚕豆毛脚爪,乡伏人正勒喊苦恼。

蚕豆毛脚爪:秋粮已吃完,春粮(蚕豆、大小麦)还未成熟——青黄不接。

乡伏人:乡下人,农民。

正勒:正在;勒:在。

一年两熟成了一种死板机械的模式,遇上天灾就只得“喊苦烦”了。虽说现在物质丰富,不存在缺吃少穿的问题,所以农家也就不再有这种“苦烦”,但其它产业方面呢?特别是发展理念上的方面呢?

其它方面借鉴农业生产方面的经验教训,举一反三地进行创新发展,是有可能取得预期目的的,这也是被无数实践所证明了的。而在农业自身方面,除了大棚生产外,一切露天生产都得遵循农时之自然规律,这自然规律就是“老天爷”定下的农耕规则,而一年两个大熟亘古如是,谁要违背,谁就得有接受“老天爷”惩罚的思想准备。但事情往往不是光有思想准备就可应对的,严重的是还得付出比违背成本高出无数倍的物质损失、时间损失,这在“拍脑门定决策”的时候尤为如此。在当代,违背农耕规则并被事实所证明了的大教训有两次:一是1958年秋后的吃“大锅饭”,二是1968年秋后的“大并队”。吃“大锅饭”的结果,是吃了酉粮无卯粮,最后甚至饿死了不少人;“大并队”的结果是,本来有一个队还比较好过,并队后被“拖下水”,最后大家都没得吃,于是便出现了“缺吃少穿”这样的字眼,饿坏、冻坏的还真不在少数。自大棚生产兴起后,也有人在大熟生产上动过脑筋,其本意是可贵的,但忘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古训,更没想到大棚生产在大熟生产面前只是微不足道的“毛毛雨”而已,最后是搞得连自己到底是哪的人都不是了。诚然,如上所述者还涉及到理念及其决策上的问题。因此,遵循农耕规则是成就农业生产必须的前提,任何的“脑子发热”都会使愿望走向事物本质的反面。

2、处水一个浪,乡伏人捉状。

处水一个浪:预示着将是个好年景;处水:处暑。

乡伏人捉状:形容丰收的农民忙得乐不可支;状:《考工记〃桌氏》:凡铸金之状(状,在独山港方言中,也可称“蹄膀”)。在这里可引申谓:风调雨顺,老天爷之奖赏。

“靠天吃饭”是农民的信条,但总诀是“靠天勿如靠自家(自家:自己)。所以说,在

遵循农耕规则的前提下,还得在大熟生产之外积极地想方设法增加其它收成,这也是现在这个时代所给予的“天赐良机”(如,除大熟生产外,其余均可尝试大棚生产,拓展高效农业领域)。

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时期(“大并队”又“拆队”后),这样的机会是没有的,农民只能在缺吃少穿的境况下含辛茹苦地捱日脚(日脚:一天天捱着过的日子,喻示生活之艰辛)。但“人总勿能让尿给憋死”,所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是有“例外”的。如独山港当年的建中生产大队第12生产小队,一个正劳力年均只配给四百五十斤稻谷不够吃,多养家畜家禽又怕被割“资本主义尾巴”,虽然当时的生产队长囿于政治形势心里很害怕,但“大并队”的创伤刺激着他要想办法改变大家缺吃少穿的问题,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其中就有很担当地在较为隐蔽的里圩(小地名)辟出几亩田,专门种植南瓜、生瓜、小瓜多种瓜蔬等,既能腌制当菜用,又能生吃填肚解馋,而且也不影响大熟总产量。同时,瓜蔬田里最好施禽粪,故队里还鼓励社员在农闲时“捉鸡屎”,一斤鸡粪值一个工分,又增加了社员的额外收入,因此颇受社员们的欢迎。

条件总是在一定的“气候”下转化的,关键是看抓得住、抓不住,如何抓,并使其价值最大化。期间,还有一个问题需考虑:什么时机抓,才可更大程度地提高其成功机率?当然,在现阶段可排除某些政治因素,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开拓,把梦想干成了现实,就是最大的政治。

3、冬至月中,生菜油少收一盅;冬至月头,生菜油呒揩头;冬至月底,生菜油呒食际。 呒揩头:没法派大用场;揩:擦、抹、拭,在独山港东部方言中与“头”连用,本意为“用处”、“油水”(即“好处”)。

食际:吃。

农耕规则中的核心是农时,因此农家对农时格外关注。秋收后,什么时候翻耕,什么时候种菜,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河泥,什么时候除草,都是步步紧扣,来不得半点懈怠。这是油菜顺利移栽、扎根、发棵和安全越冬并正常生长的保证。如果那时节还为了省力躺在灭螺滩上晒太阳,就会在某个环节上出现问题,导致最后收成不理想。

常言道,误了农时是要遭报应的。意思就是劝导人们抓紧时间,适时适地做好时节上的每一环节,确保明年春花有个相对满意的收成。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尽管情况要比“靠天吃饭”的过去要好得多,但大熟生产要是在大的时节上错过茬口,那还是要遭到“老天爷”报复的,而且决不“爽约”。如1995年秋收时开始持续下雨,许多农户不把田间收成放在眼里,

听天由命地在雨停时才去种菜,加上以后又不怎么管理,导致菜秧在开春后的持续雨天中烂根,或出现大量“红梗高脚菜”,就是到了收割时也将是颗粒无收,只好再翻耕后种上绿肥,白白浪费了一茬春花大熟收成。而那些没有其它“出路”或收入的农户,只指望田间收成,故冒雨抢种抢管,尽管最后亩产只有100多斤,但总比浪费一茬大熟收成要好得多。那一年,绝大多数村组的油菜亩产不足50斤,是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产。

土地是农家的命根子,只要善待土地,总会有所回报。尽管现在绝大多数农户并不指望靠田间收成过日子,但做事情的原理是一样的。如服装企业中的缝纫机,你只要在平时多加爱护,勤于维护保养,那么就会顺利运转;效率上去了,你的计件收入也就水涨船高了。

4、寒里河泥加条被,春里河泥骗骗伊。

河泥加条被:起保暖作用,防止寒露寒气伤根。

骗骗伊:不起应有之效果;伊:第三人称,这里指大小麦和油菜等春花作物。

农村集体化时,在冬季罱河泥施在田里,有让春花作物安全越冬和肥田固本及改善土壤之效,让农作物的生产质量有了有效保障,还疏浚了河道;加上修整灭螺滩,改善了水质及其卫生状况,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对美化农村环境,也有着不小的作用。同时,良好的水质对所有农产品的质量,更多了一重保障。放眼现时,田间河道水质得不到根本改观,所谓“绿色食品”,也就成了“骗骗伊”的噱头。

施河泥是保障春花作物“安全越冬”的主要手段,主要作用是保护春花作物的根系不受冻伤的危害,促进其开春后更为发达,以保障其粗壮、健康生长,为丰收打下扎实基础。同时,河泥是有机肥,能保障作物质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似化肥那样对作物的食用安全系数造成折扣。

5、若要花,梅里爬,菜秧大,省浇污。

梅里:黄梅时节;梅:黄梅。

爬:耙。

污:人畜之粪便,即肥料。

在长期的农耕生产中,农民的智慧在如何增加产量以增加收入这一根“总筋”方面,可谓是深挖潜力,动足了脑筋。但光是这样还不够,还得要在增加与农耕知识有关的各个方面下功夫,使这根“总筋”富有“弹性”,不至于遇上天灾或人祸就断。掌握气象时节和作物茬口衔接,是两大关键。知识面广了,也积累多了,对“靠天吃饭”就有了露天耕作以外的

手段把握。如在黄梅时节,因多雨,土质松软,此时勤加耕作,效果要比平时好许多。因此,抓住有利时机苦干加巧干,智慧的运用更有收获。这也是“识天”带来的益处。

“识天”是农民期盼获得好收成的必备条件,否则付出同样的劳力、同样的时间和精力,与实际收成也很难形成正比。说到这一点,就得探讨一下独山港沿海地区特殊的小气候。年轻人总是抱怨本邑乃至本省的气象预报“不准”,其实这是不了解本地区特殊的小气候情况所致。独山港得天独厚,一座孤峰支撑起了独山港与众不同的地区小气候,使祖祖辈辈在这物华天宝的沃土上“靠天吃饭”的农民受益匪浅。从地理上说,从独山向东到大小金山间的这一方土地,自有其小气候特征,有经验的老农只要关注一下独山上的气象变化之征候,就能准确预测明天甚至近期的天气状况;从区位传统文化之传承上看,在本地区的从众心理上,“申区气象”要比“越区气象”更让人信服而容易接受,这也是本地区的农户为何喜欢收听收看上海方面的天气预报,而不大愿意收听收看本邑及本省天气预报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由于独山周边环境条件的明显变化,对本地区的小气候征候也造成了不少影响,甚至冲击到了老农们对天气状况的准确把握。因此,在农业生产方面也应注意环境保护,这不但关系到作物正常生长及其产量,更重要的是保障其质量及其食用安全。同时,对天时地利应需善加应用,特别是要注重观察天气状况。

《芦浦竹枝词》中也有描述到独山港地理地势与特殊小气候的,现摘录两首:一、“黄姑塘北尽良田,秋到家家采木棉。归去一肩堆白雪,独山山上暮凝烟。”(木棉:即现在的棉花。独山山上暮凝烟:独山顶上在黄昏时辰有雾气,是为明天及近期天气的某种征候。)二、“塘下人家海作田,港湾摊晒闹如廛。夹灰晌里东风急,又恐明朝是雨天。”(夹灰:晒盐中的一道工序,一般都是一天中固定的某个时段;“夹灰晌里”,即在“夹灰”时段间。晌:时、时间,时段。)

6、养兹三年蚀本猪,田里兴来勿得知。

兹:语气助词。

兴:农作物茂盛,借以说明有机肥对农作物的作用。

一只猪养了三年,表面上看确实有点得不偿失。但细想想,这只猪在这三年里产生了多少有机肥,又将多少生活垃圾转化为有机肥,而这些有机肥对农作物又意味着什么?在这里,重要的不是明面上所反映的数字,而是一种理念、一种决策、一种做法。

当然,养猪要注意环境保护。现在不比过去,所有生活垃圾都可在猪棚里得到有效消化,所有猪棚里的“垃圾”也可以在田里得到有效的净化使用,根本无法产生污染或是成为污染

源。如果现在因为猪粪不还田了,就放任其自流,那将容易污染环境,特别是水源和空气。所以养猪也要讲法、守法。养猪户要有三格式化粪池,最好还要配置沼气池,让所有因养猪而产生的垃圾都及时得到净化消化,并通过沼气净化善加利用变废为宝。水质好了,空气质量好了,环境也就好了。重要的是,在整洁环境下养成的猪,其肉质也好了(当然,如果坚持用天然植物做猪饲料,那肉质就更好,食用安全系数也更高了),这不仅是养猪户的心愿,也是全社会的期盼。

7、雨打正月中,一场勿好看。

雨打正月中:预示着出现俗称的“烂春花”、“烂黄梅”。

一场勿好看:春花作物将没有好收成。

有道是“农民勿识天,哪能好吃饭”,说明了“天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力。“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生产让农民意识到,气象知识对农业生产有着如同性命一般的重要性,由此也产生了不少“气象土专家”,在地方小气候研究方面,他们对天气的认识及预测,要比专业的气象预报还要精准,因为这是他们的“饭篮根本”,他们根本“玩”不起。识破了“天机”,就能及早准备应对,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或使收成更大化。

1999年“6.30”洪水期间,平湖不少地方遭到水淹,农业生产受损严重。但在独山港沿海地区,由于地势较高,加上地方小气候不同于平湖其他地区,故并没出现水灾。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沿海地区像其他地区一样,把抗洪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于是便出现了一切为了抗洪和一切围绕抗洪展开工作等等举措,该做的没空也没法做,不该做的拼命做,令老农们都无所适从。翌日,即7月1日党的生日,某村支部按例邀集全村党员开会,会议还未宣布开始,所有老党员就向支委会开了火,呵斥他们不看天之“讪势”,瞎指挥,其中就有人用到了上述那句“农民勿识天,哪能好吃饭”的话。事实上,该村不但没有发生水灾,反而是因忙于应付“抗洪”而错过了最佳的抗旱时机,全村秧苗均已被烈日灼伤而发焦,如再不及时处置,眼看着一年中最关乎于生活的大熟就将颗粒无收,春耕生产也就血本无归。但支委们能说什么呢?抗洪是当前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中心中的中心工作——但就是这样,其主观能动性还是要有的。即使上级领导本着“全局一盘棋”的统筹考量下了某种“死命令”,也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当地的实际情况,以便于领导分别不同情况,妥善地做出正确判断,并及时调整相关工作部署,使“命令”都能切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因为该村一向是先进单位,“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一边是“坚定不移地贯彻上级的指示”,哪怕指示错了,也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这是“党性原则”;一边是“不唯上、

篇三:农耕文化下的河南民间谚语举隅

农耕文化下的河南民间谚语举隅

作者:郭慧

来源:《大观》2015年第05期

摘要: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南,自古以来农业生产就居于先进领先地位。在几千年来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封建社会中,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被其浸染,民间谚语在这方面就有着鲜明的反映。这些谚语不仅是农耕文化的产物,而且也为我们展现了民众的智慧和中原地区的风貌,体现出了民俗语言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河南地区;农耕文化;谚语

提到中原地区,谈到中原文化,就离不开“农耕”二字。黄河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从距今约八九千年的河南裴李岗文化考古发现中我们就可以判断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开始了农耕实践。农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通过农耕创造出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从此我们摆脱了大自然的完全主宰,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如恩格斯所言:“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河南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农耕文化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大粮仓。直至今日,河南省仍是农业大省,农耕文化依旧深深影响着这片热土,实实在在的庄稼人也一直传承着这份文化,其最鲜明最直接的表现就体现在人们日常交流时随口拈来的民间谚语之中。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是最适合口头流传的通俗性语言载体。祖祖辈辈在农耕生产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是通过语言来传授给后辈,而这种简约却不简单的语言形式是最佳选择,他们短小精悍便于记忆,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封建时代曾为农耕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直到今天这些谚语依旧有其现实价值,辅助现代化的农耕生活。

一、体现以农为本,珍爱土地的谚语

早在汉代我国就已经提出了“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历代统治者也多会在春季举行“亲率耕”的仪式以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对封建统治者来说农业上的丰收对维护其统治有重大意义,而对于真正在土里劳作,在土里刨食的庄稼人来说,其对土地的热爱则更加具体和真切。 “地是聚宝盆,有地才有人;地是黄金板,有地就有脸。”

“田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 “一亩地,三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

“穷人三件宝:老手,薄地,破棉袄。” “人勤地不懒。”

“生意钱,三两年;衙门钱,隔夜完;庄稼钱,亿万年。”

肥沃的土地是万物生发的基础,大地如母亲般孕育了庄稼,并为其萌芽、发荣、结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没有土地就不会有农业生产的收获。“笑脸求人,不如黑脸求土”在进入农耕文明之后,劳动者几乎所有的生存、生活资料都取自于田地,他们深信“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的道理,因而辛勤劳作。大地对劳动者的丰厚馈赠又使得人们对土地无比敬仰,并在一种膜拜心理下创造出了土地神的形象,他们深信土地爷的存在并会举行隆重的参拜仪式。农民将丰收归功于大地的慷慨无私,土地便是他们的信仰,也正因为农耕文化中对土地的依赖,所以民俗谚语中也就自然而然的保留了许多此类谚语。正如“饮水思源”,填饱了肚皮自然也不能忘记了大地的恩惠。

二、丰富的时令气象农谚

春种秋收,农业生产是时令性非常强的劳作,要想获得丰收就必须严格遵守时令节气。“年”字从本是表示谷物一年一熟的意思到现在变成为专有的时间名词,可见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古人观察并记录时间的参照物即是粮食作物的生发状态,因此有关时令气象的谚语自然也是农谚中的大家族。

“菊花开,该种麦。” “嘴哈气,麦下地。”

“枣芽发种棉花,谷雨前后把种下。” “处暑不种田,种田也枉然。”

“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馍锅跑了气。” “布谷声声小麦黄,五月端阳吃新粮。” “清明节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

中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对庄稼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在农民眼中小麦就是“怕正月暖,二月寒、三月霜,四月雾”的娇娘子。如在春暖地热时没有及时撒种播种,或是在该浇灌时错过了灌浆时机,都会导致粮食的减产。地是命脉,粮食是庄稼人的命根,所以勤劳朴实的农民将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化作这一句句生动形象的谚语来做后辈人种粮的指明灯。“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馍锅跑了气”就形象地道出了不守农时带来的不良后果,即粮食颗粒不饱满,像跑了气的馒头一样又瘪又小。即使一年兢兢业业,闯过风风雪雪,到了收获的时节也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芒种立夏,会见亲家不说话”即是描绘了收获时节忙碌的场景。“紧张庄稼,消停买卖,节令不等人”,这些丰富的时令气象农谚既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同时也为农耕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贡献,它们就相当于庄稼人的《论语》、《孟子》,是一部部农业生产的千年经书。

三、河南地区的饮食谚语

在饮食上河南人是随意自然,注重实惠,不过分讲究外在精美的。河南特色的郑州烩面和开封灌汤包都是比较大众化的食品,很多美食形成的历史传说也颇有种乱炖成佳品的意味。细探这种饮食习俗的形成无不与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千古流传谚农耕

“面条热三遍,拿肉都不换。” “肚是一磨盘,躺下就不饿。”

“不冷捎衣裳,不饥带干粮。” “起脚饺子落脚面。”

河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因而其饮食文化中离不了面食,但河南人不仅爱吃面,更具有的是一种农耕文化影响下的节约意识和未雨绸缪的精神。这种饮食习俗就如河南人的性格一样,豪爽质朴且不拘小节。河南人的节约意识深入骨髓,面条已经剩了又剩,但人们却在吃剩饭中品出了美味与乐趣;河南人未雨绸缪,提前准备的精神也极佳,“不冷捎衣裳,不饥带干粮”,总会碰到的问题不如提前想到与准备。不同于南方地区的游耕文明,中原地带的农业生产稳定性很强,农民被土地所束缚很少有休闲时光,农忙时妇女小孩也要下田干活,如“说不完的闲话,摘不完的棉花”、“焦麦炸豆,皇姑也下楼”就是讲妇女参与农业生产的,因而普通百姓家没有时间研究饮食和制作精美细致的食品这是其饮食习俗形成的原因之一。其二,中原地带较少山林,气候条件也不如南方,一进入深秋隆冬,大地就一片萧索,无法进行农业生产。“肚是一磨盘,躺下就不饿”,“穷人最怕过四五月”(四五月份为青黄不接的时段)可见在传统农耕生活下人们忍饥挨饿是常有之事,因而其饮食上就更加在意实惠,没有物质条件去过度关注食物的精美,人人都有节约粮食,储备粮食的精神。“麦盖三层被,枕着蒸馍睡”能吃上白白胖胖、热热乎乎的馒头已经是庄稼人最大的欣喜了。

四、体现勤俭持家的生活谚语

“春天不下力,秋来饿肚皮”是残酷的现实,农耕生活要求劳动者必需勤劳节俭才能从田地中得到更加丰厚的回报,因此前辈们创造了大量的此类谚语来相互勉励并以此来告诫后辈人,如: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冬不节约春上愁,夏不劳动秋无收。”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天冷不冻下力汉,黄土不亏勤劳人。” “一顿省一口,一年剩一斗。” “雪怕太阳草怕霜,过日子怕的是铺张。”

农民只有靠自己的勤劳努力才会取得丰收,而在农业生产上又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气象灾害或战争危害等。中原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旱灾也较为频繁,再加上封建时期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农民多是靠天吃饭,由气象因素引发的减产自然不可避免;在政治格局上,长久以来中原都是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战争一旦爆发逐鹿中原是必然的,这些天灾人祸都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存与生产,因而他们十分节俭不肯浪费一针一线一粒粮。这些谚语体现出的勤俭节约精神不仅是祖祖辈辈河南人身体力行的美德,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必须传承下去的中华美德。

综上,在封建社会农耕文明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带,其生产生活都是以围绕农耕劳作为中心和主轴的,农耕文化不可避免地浸染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更是如活化石般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与艰辛。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交流交际离不开供给其穿衣吃饭的田地和生产,所以来自于大众文化底层的民间谚语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它们短小风趣却蕴含哲理,作为民众智慧的结晶和

民俗语言的精华折射出了中原民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特色的风土人情,也体现出了中原人豪爽质朴的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周广川,张巨保,贾兵强.中原地区先秦农耕文化述论[J].农业考古,2009

[2]马克思,恩格斯.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

[3]周扬.中国谚语集成[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

[4]扶沟县民间文学集成编纂委员会编.中国谚语集成河南扶沟县卷[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篇四:谚云

谚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地缘广大的中国使居住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各有其迥异的文化特征。民间谚语作为各民族的口承文化形式,记录了各地方风土人情,汇聚了久远传承下来的社会生活中的伦常法度、信仰观念等,民间谚语所反映的民俗事像,构成了不同民族社会形态的独特类型,谚语是人们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言简而意丰,对民俗而言极有研究价值。古谚“南船北马”源于何时无从考证,但早在西汉时期的《淮南子·齐俗训》中已经有了“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作为流传千年的民间谚语,“南船北马”简洁生动地描述了南北民族极有特色的交通运输民俗,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不同文化心

态。

船马在各自群体中的重要地位

1.生产中的交通工具

交通运输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但受到生产状况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生产内容和生产形式不同,交通运输民俗也不相同。

我国地貌的两大分疆——河谷与草原,界定了南方农耕民族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区域。从历史上看,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主要在黄河流域,逐渐向南扩展到荆楚、吴越、巴属,跨五岭直达南海。 我国南方各民族的地理位置多江河湖海,古人的交通往来主要靠河海提供舟楫之便,船的产生由来已久,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之一。《周易·系辞》记载黄帝时“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由此可知,最迟在商代前期,船已是人们常用的水上工具了。后来则是用木板造船,

船越来越大,是南方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

考古工作者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出了六只木浆,这六只木浆做工细致,有柄部

和叶部,说明当时南方吴越的先民不仅用船普遍,而且已经有了相当的造船水平。

在南方水乡,船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工具,靠它渔猎而食,运输代步。《吴越春秋》中形容吴越之人“以船为家,以辑为马”。《春秋大事表》则说吴人“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由此可知船在古南方民族中

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以船为重要生活资料的南方民族,在死后,以船为棺或埋入地下,或放置在陡立的岩壁洞穴中,其船型葬具叫做悬棺。悬棺葬曾广泛流行与我国古代南方地区,遍及川、黔、滇、湘、鄂、粤、赣、闵、台等

省区。

“南人驾船,北人骑马”。在湖北谚语中,南方农耕民族的船和北方游牧民族的马同为交通工具而并

题相论说明船马的同等重要性。

生活在千里草原的游牧民族,很早就形成以畜力驮拉物品,以及骑马、骑驴等交通民俗。但在所有的畜群中马占有最高位置,不仅是主要的代步交通工具,也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蒙古牧民不论是走亲访友、迁徙移场,还是狩猎放牧都离不开马,马是一切财富中的主要财富。在蒙古族谚语中,马占有很大

的比重。

蒙古族的养马业非常发达,很早就重视对马匹的放牧管理,繁殖饲养,蒙古马曾为世界名马,是蒙古族长期精心培育的优良马种。“木匠爱锯,蒙古族爱马”,马是蒙古族人民的骄傲,在蒙古民族眼中具有功利和审美的双重价值,牧民心目中的马同勇猛、矫健、昂扬、潇洒、忠义、赤诚等审美意象紧密相连,对马的衷爱胜于自己的儿女:“愚蠢人夸自己儿女,聪明人夸草原良骥”。蒙古族爱马夸马,在《蒙古马赞》中赞美之辞用到极至,赞词中蒙古民众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描绘了心中完美的伙伴。 这种以船为棺,用马殉葬的习俗产生,是因为南方民族生活中离不开船,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中少不了

马,都是生活中的必须之物,生时不可缺,死后亦不可无。

2.生活中的娱乐工具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生活的日趋丰富,对交通工具也提出可越来越高的要求,交通运输的目的,

也从生产扩大到了娱乐、军事等领域。

赛龙舟和赛马是南北两地不同民族各自喜爱的娱乐活动。南方民族常年驶船在水上逐浪,北方民族终日骑马在草原驰骋,单调的生活都需要调剂与点缀,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相适应的娱乐活动赛龙舟和赛马应运而生。那种充满热烈的情感体验与情绪宣泄的方式构成南北民族不同的审美动态形式。这种娱乐功能对于人们体魄的锻炼、人格的塑造、坚强勇敢的意志力的形成、团结合作的群体意识是其他民俗文化事

像难以替代的。

我国南方龙舟竞渡习俗普遍,但对于赛龙舟的起源各地所传说的意义不同:越地说为了纪念复仇雪恨的越王勾践;吴地则是为了纪念开国拓地的忠臣吴子胥;云南白族说的为了纪念杀蟒英雄段赤诚;贵州苗族传说是为了纪念杀死恶龙的英雄够保等等,而影响最为深远和广大的要算纪念楚地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了。但从唐代开始,龙舟竞渡不单是为了纪念屈原,主要变成了争夺冠军的一项体育活动。夺标方式与现在的竞渡极为相似,在湖北龙舟竞渡时,为了裁决名次,人们在终点插一根竹竿上绑上一面锦旗,称作“锦标”。谁能最先夺得锦标,就获得冠军。湖北有谚云:“城隍庙,砖岸高,五月端午看抢标”。但是在屈原故里湖北的姊归县,赛龙舟仍然带有浓厚的纪念屈原的感情色彩,赛龙舟从南岸屈原祠开始,直到北岸

屈原投江之地结束,一马当先的龙舟代表着已将屈原的灵魂接回故里。

龙舟竞渡在南方农村置根甚深,因为它反映了农民的愿望,符合农民的要求,体现农民的欢乐。农业劳动和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使农耕区老百姓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赛龙舟的目的是祈求龙神保佑,农业丰收,这一愿望支持了赛龙舟的千年流盛行不衰。赛龙舟虽以祈丰收为目的,而实际上是农村的娱乐活动,是农闲时的娱乐,并不局限于端午这一天。农闲时尽情欢乐,欢乐之后又投于紧张的劳动中,争取农

业丰收,年年都能得到这样的欢乐。如此调节生产秩序才是丰收的保证。

“赛马途上知骏马,摔跤场内识好汉”,蒙古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历来就很重视和热爱体育活动。在古代严酷的自然环境里,必须要有强壮的体魄、高超的武艺、坚强的毅力,才能担负起繁重的牧业生产和参与内外战争,古代的游牧民族就是以马上武功的压倒优势而挺进中原的。生存和生产生活的需要,使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适于增长体力和技能的体育锻炼项目,赛马、射箭、摔跤是蒙古族男子汉必须具

备的三项技能。

蒙古族儿童在五六岁时就学习骑马,《蒙古秘史》中有关于家庭专为小儿备有“弛马之所”的记载,所以十岁左右便能参加赛马,能在精悍的马上不装鞍,自由驾驭。传统蒙古式赛奔马都不备马鞍,这样可以考验一个骑士的真本领,马也不受束缚,能加快速度,比赛获胜者能得到很大荣誉,赛马也身价百倍。所以蒙古族极为重视赛马的挑选,参赛的马大多身瘦有神,耳如竹削,但是“是不是黄金一见火就知道,是不是骏马跑一趟便明了。”蒙古牧民驭马之法甚巧,蒙谚道:“逮野禽要靠智谋,驯烈马要靠套杆”,野生悍马,一经其驭,就变为驯服之良马。选中参加比赛的马,赛前还要由有经验的驯马手对马进行二十天左右的精心调教,按时吊拴,控制饮食,还有人和马紧密配合的练习。“要看小伙子能耐如何,先看他骑的马匹;要看大姑娘本事如何,先看她缝的衣裳”。一匹好马是牧人的一大骄傲,一个好的驯马手,是

众人仰慕的英雄。

3.战争中的重要工具

马和船用于战争,古往今来南北各地皆有。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马在战争中的威力,却是所向无敌,

气吞山河,让世界历史记下了永不磨灭的一章。

蒙古谚语道“在飞翔中识别雄鹰,在奔驰中识别骏马,在疆场上识别勇士”。从蒙古高原经天山北路直到中亚细亚是一片大草原,这对游牧民族来说是可以驰骋无阻的广场,游骑飘忽,有来有去,牧场争夺,

你占我走,长期的内战中,彼此都惯用突然袭击、速战速决的兵法,“来如天坠,去如电逝”,“急行如

风,侵略如犬”。哪个部落强大了就统治其他部落。

辽阔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骁勇剽悍的民族,孕育出13世纪成吉思汗时代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这只队伍一人数骑,风餐露宿,具有极强的战斗力,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以一当十,以十当百,

以少胜多,纵横驰骋于欧亚两洲,席卷了半个世界,号称“蒙古旋风”。

蒙古民族的军事伟业,与马分不开,马是战争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组建骑兵的最基本的装备。蒙古马由于调教得法,形成了体质粗壮结实,头较粗重,胸阔,身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的特征。蒙古马的放牧、狩猎等均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这驯养了蒙古马的高速、敏捷、耐力强等特点,这些马善于在停止时转为快跑,在急弛中停住,迅速转弯和灵敏地超越障碍,非常适合在草原、平原、沙漠地带作战,为

蒙古民族征服世界立下汗马功劳。

在疆场上立功,曾以血汗和生命守土戍边的战马,被蒙古族人放生,并封为“神马”,它披挂飘拂的彩带在草原上漫游,没有人敢去捕捉它、骑乘它,因为它以被人奉为神物。著名的成吉思汗陵八百室中就有一室专门祭祀“温都根查干”(比喻像鸡蛋一样洁白的骏马),这匹马是成吉思汗曾祭奠过的苍天赐予的神马。蒙古族地区广为流传的叙事诗《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就生动的描述了成吉思汗与骏马相互依存

的关系,再现了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由此可见马在蒙古族心中的崇高地位。 在生产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舟楫,和马一样,也直接用于历代战争。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吴国的战船是当时最有名的,有“楼船”、“突冒”、“三翼”等多种舰艇,吴国就是凭借这些战船先后在汉水和太湖大败楚、越两国。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国时,所用战船就有300艘之多,而秦始皇在

统一中国南方的战争中组织过一只能运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说明当时造船技术的发达。

船与马反映出南北民族的文化心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文化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功能及内在的因果关系,人以自然环境为生存条件,以自然资源为条件进行创造与文明、促进文化的演进;环境通过文化创造满足人的欲求,影响文化形貌和文化性格的形成,使不同民族心态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南方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两种基因是在不同背景环境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两种文化,两者的差异是自然界的结构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记。南方有关船和北方有关马的谚

语也从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南北民族的文化心态。

南方农耕民族的生活环境河湖密布,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理想的农耕地带,生活的地理环境的自然优越性很容易产生快乐、满足感,产生执着的乡土意识和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的民族意识,期望生活环

境安定,反感战争,决不轻易离开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所以“船望风静,人望国安”。

农耕民族从事农业劳作,聚族而居,形成了一种以土地和家族血缘为向心的凝聚力,家族观念极强,家族是缩小了的国家,而国家也正是这种放大了的家族,这种“家国一体”的模式,一国之君和一家之主就像船上的舵一样重要:“船载千斤,掌舵一人”;国家的安定要靠明君治理:“船歪舵不灵,国乱主不正”;家庭的兴旺要靠家主的打理:“船无舵不行,家无主不兴”。家主在家族中君临一切,而君主则是国民的严父,言出即圣旨。这种农耕民族独特的家族民俗,在不同程度上塑造着人格,甚至影响了中国几

千年的文化。

农耕民族由于小生产者势单力薄,他们有一种自然的依赖性,由于小生产者的自给自足,彼此隔离,同外界缺乏沟通,一般是“各扯各的帆,各行各的船”。在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下,人们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培养出了人们普遍的安分守己的无为美德,注重谦卑的德行修养,崇尚中庸。性格懦弱,大多数情况下是消极地忍耐。船在人们心目中充当了息事宁人的载体,“和好一个人一条船,得罪一个人一堵

墙”,“帮人帮到底,渡船渡到岸”。宽容、平和的气质,使农耕民族在寻求解决争端时更多的是讲究平

等公证,而不是像游牧民族那样喜欢仰仗实力。

与尚农、务实的农耕民族文化心态不同,北方的游牧民族以尚武、豪放著称于世,它的生活方式、民情习风和心理素质富于苍劲雄健的气势。长期的游牧生活,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战争,养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文化类型和风俗习惯,他们生活简易、民风淳朴、眼界开阔,思维灵敏,流动而不僵滞,

变化而不呆板,形成了发展的流动的思维特点,影响着他们的生产与生活实践。

黑格尔认为生活在高地和宽广草原上的人们,他们的财产不在于固定的土地,而在于随他们一同漂泊的畜群,这也决定了高原人的好客、冲动的民族性格。能战善斗的蒙古族强健、勇猛,认为在战场上最能体现男子汉的气概,在精神上压倒一切,以一当十:“鞍具结实,不惧烈马;意志坚强,不畏劲敌”。这种强健、勇猛的人生风范,宽阔壮美的内心世界,充满活力的主宰世界的气质,使人们感受到了北方游牧

民族生命的博大与坚强,焕发着金戈铁马式的阳刚之美。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

人与自然的关系。

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

?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篮芊缟常馕鲎┣剑鲈郝浔环课萦肭皆В采绞轿荻ィ奖诤臀荻ザ急冉虾袷怠?/p>

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

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

坡并存。

陕北民居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

而居。

山西与山东民居

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上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民居还多见砖雕等装饰。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

坡度较陡。

篇五:流传千古11大健康俗语

流传千古11大健康俗语

多健康俗语你可能听过不止一次传的人多了,似乎也慢慢地成为了"事实"。针对那些老生常谈的健康俗语,我们请权威专家做了解答。

1. 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

是真是假:此话虽然有些夸大,但苹果的确有益健康。它富含抗氧化物质,可减少患某些癌症和慢性疾病的风险。此外,苹果中的纤维还可有效降低胆固醇,有助于减少卡路里,帮助减肥。

专家新解:确保每天吃一个苹果,但不要就此打住,争取一天吃5到9个各种颜色的水果和蔬菜,以便摄入不同的抗氧化物质。

2. 看电视坐得太近有损视力。

是真是假:其实不然。这并不会伤害你的眼睛。人们视力减退的罪魁祸首主要是年龄。

专家新解:人在40岁之后,眼睛已经不太能够在短距离聚焦。因此,看电视的距离以能看清为准,并没有所谓的最佳距离。

3. 伤风宜食,发烧宜饿。

是真是假:有点道理。2002年,荷兰一项研究显示,整夜禁食的确可以增加抗击发烧的细胞数量。

专家新解:不要因为这个俗语而不吃东西。生病时适量饮食可帮助保持体力,而且多喝水能防止缺水并稀释可能引起充血的体液。

4. 拔掉一根白发长出两根。

是真是假:完全错误。随着年龄的增长,黑色素细胞减少,或者无法传送到发梢,所以导致白发出现,与拔白发毫不相干。

专家新解:减少白发的办法是染发,但染发前要进行皮肤测试。有些滋补品也能起到延缓白发生长的功效。

5. 冬天湿发外出容易感冒。

是真是假:也许是。两年前,科学家将180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人用冷水泡脚弄湿,结果该组人患感冒的风险增加两倍。

专家新解:也不必过于害怕,外出前洗头还是可以的。但在流感季节到来之前要打疫苗,未雨绸缪。

6. 鱼能补脑。

是真是假:的确如此。2006年,美国塔夫斯大学研究发现,血液中DHA(鱼富含的一种脂肪酸)含量高的人患痴呆的风险减少一半。

专家新解: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每周吃鱼两次。

7. 吃菠菜肌肉壮,因为菠菜富含铁。

是真是假:只有部分道理。肌肉固然需要一些铁来产生能量,但多吃蛋白质更能练出肌肉。

专家新解:与菠菜相比,肉是铁的更好来源。牛肉、鸡肉内含有的铁元素可以吸收15%—35%,但菠菜中的铁元素只能吸收2%—20%。

8. 掰响指关节会得关节炎。

是真是假:恐怕不会。关节炎是关节内发炎,由基因、肥胖或者运动受伤等因素所致。

专家新解:虽然不会导致关节炎,但并不明智,常这样做会损伤肌腱。

9. 吃辣易得溃疡。

是真是假:并非如此。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在吃辣椒之后,胃膜并未受损。幽门罗酸杆菌是导致溃疡最常见的元凶。

专家新解:如果已经得了溃疡,再吃辣就不好了。因此,尽管享用辣食的美味,但如果引起不舒服,就要去看医生,检查是否患有溃疡。

10. 吃油炸食品、巧克力长粉刺。

是真是假:错。粉刺与压力和激素增加有关。

专家新解:注意饮食平衡、经常锻炼、减少压力,一天用温和的清洁乳液洗脸两次去除细菌,就不需要担心粉刺问题。

11. 卧床休息有助缓解背痛。

是真是假:这只适用于背部剧痛的情况。除此之外,卧床休息对保持肌肉健康和骨密度并无好处。

专家新解:新研究显示,起床走动可加快恢复健康,而且有氧运动可以产生缓解疼痛的化学物质。因此,步行、游泳和踩脚踏车都是不错的选择。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