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cc1.6.4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1:19:15 体裁作文

篇一:CCα和CCβ定义

CCα和CCβ属于欧盟2002/657/EC(分析方法性能标准、其他要求和步骤)中主要针对农残测定方法的评价指标。一般被译为确定限/决定限度和检测容量。它们与常规理解中的检出限有一些相似,但又有不同之处,特别是检测容量CCβ。以下为规定中它们的定义及测定方法。

1、定义

确定限(CCα)指等于和高于此值时,可以用α误差概率得出认为样品不符合规定的结论的限度。

检测容量(CCβ)指可以用β误差概率检测、鉴别和/或定量样品中物质的最小含量。对于未确定允许限量的物质,检测容量是指用1—β统计学概率方法能够检测出真正污染的样品的最低浓度。对于已经建立允许限量的物质,检测容量则是指用1—β统计学概率方法能够检测出允许限量浓度的浓度。

与之相关的一些定义还包括定义中提及的: 允许限度指在共同体其他法规中确定的物质的最高残留限量、最高水平和其他最大耐受量。 (是一个假的不符合规定的决定)。

β误差指测试样品确实不符合规定的概率,尽管获得的是符合规定的测定(是一个假的符合规定的决定)。

注:检出限的统计假设跟确定限(CCα)类似,也是基于对样品本来为“真”的假设。

2、测定方法

确定限(CCα)

确定限要依据“分析方法的工作标准和其他要求”(第2部分)中关于鉴别或鉴别加定量定义的要求确定。

如果该物质的允许限度还没有建立,则按照下列方法确定CCα:

——要么按照ISO采用校准曲线方法(这里指的是净状态变量的临界值)。在这种情况下,应使用空白物质,按照等距离梯度添加物质,使之等于和高于反应所需的最低量。分析样品。鉴定后,根据添加的物质浓度绘图。Y 轴上的相应浓度加实验室内部重现性的标准差的2.33 倍,即等于决定限度。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定量检测(α=1%):或

cc1.6.4

——通过分析每种基质至少20 个空白物质,以便能够计算预期存在分析物的时间窗口中信号与噪音比。可以将信号嗓音比的3 倍作为决定限度。这种方法适用于定性和定量检测。 如果该物质的允许限度已经建立,则按照下列方法确定CCα:

——要么按照采用校准曲线方法(这里指的是净状态变量的临界值)。在这种情况下,应使用空白物质,按照等距离梯度添加物质,使之位于允许限度周围。分析样品。鉴定后,根据添加的物质浓度绘图。处于允许限度时的相应浓度加实验室内部重现性的标准差的

1.64 倍,即等于决定限度(α=5%);或

——通过分析每种基质至少20个添加了允许限度的分析物的空白物质。处于允许限度时的浓度加相应标准差的1.64 倍,即等于决定限度(α=5%)

检测容量(CCβ)

应根据所定义的(见第2 部分)筛选、鉴别或鉴别加定量的要求确定检测容量。

如果该物质的允许限度还没有建立,则按照下列方法确定ccβ:

——按照(这里指的是净状态变量的最低可检测值)。

在这种情况下,应使用有代表性的空白物质,按照等距离梯度添加物质,使等于和低于反应所需的最低量。分析样品。鉴定后,根据添加的物质浓度绘图。决定限度时的相应浓度加决定限度时的平均检测含量的实验室内部重现性标准差的1.64倍,即等于检测容量(β=5%); ——分析每种基质至少20个添加有决定限度水平的分析物的空白物质。分析样品,对分析

物进行鉴别。决定限度值加检测含量的实验室内部重现性标准差的1.64倍,即等于检测容量(β=5%);

——在不能获得定量结果时,可以通过对添加量大于或等于决定限度的空白物质进行研究来确定检测容量。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保留≤5%错误的顺应的结果,浓度水平等于该方法的检测容量。因此,为了保证该检测具有可靠的基础,应至少对一个浓度水平进行至少20 个次检测。

如果该物质的允许限度已经建立,则按照下列方法确定CCβ:

——要么按照采用校准曲线方法(这里指的是净状态变量的最低可检测值)。在这种情况下,应使用有代表性的空白物质,按照等距离梯度添加物质,使之位于允许限度周围。分析样品并鉴定分析物。计算决定限度时的平均检测含量的标准差。决定限度时的相应浓度加实验室内部重现性标准差的1.64 倍,即等于检测容量(β=5%);或

——通过分析每种基质至少20个添加了决定限度的分析物的空白物质。处于决定限度时的值加相应标准差的1.64 倍,即等于决定限度(β=5%)。

篇二:CC2530实验V1.00(修改)

ZigBee 无线 SOC 片上系统

CC2530

基础试验手册

安徽斯玛特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2013 年 11月

目 录

CC2530 基础实验 ........................................................................................................................ 1

1.1 输入输出 I/O 控制实验 ................................................................................................... 1

1.1.1CC2530 基础实验 1:自动闪烁 ........................................................................... 1 1.1.2CC2530 基础实验 2:按键控制开关 ................................................................... 3 1.1.3CC2530 基础实验 3:按键控制闪烁 ................................................................... 4 1.2 定时/计数器实验 ........................................................................................................... 5

1.2.1CC2530 基础实验 4:T1 使用 .............................................................................. 5 1.2.2CC2530 基础实验 5:T2 使用 .............................................................................. 6 1.2.3CC2530 基础实验 6:T3 使用 .............................................................................. 9 1.2.4CC2530 基础实验 7:T4 使用 ............................................................................ 13 1.3 中断实验 ....................................................................................................................... 18

1.3.1CC2530 基础实验 8:定时器中断 ..................................................................... 18 1.3.2CC2530 基础实验 9:外部中断 ......................................................................... 20 1.4AD 实验 .......................................................................................................................... 23

1.4.1CC2530 基础实验 10:片内温度 ....................................................................... 23 1.4.2CC2530 基础实验 11:1/3AVDD ......................................................................... 30 1.4.3CC2530 基础实验 12:AVDD ............................................................................... 32 1.5UART 串口 ...................................................................................................................... 34

1.5.1CC2530 基础实验 13:单片机串口发数 ........................................................... 34 1.5.2CC2530 基础实验 14:在 PC 用串口控制 LED ................................................... 35 1.5.3CC2530 基础实验 15:PC 串口收数并发数 ...................................................... 38 1.5.4CC2530 基础实验 16:串口时钟 PC 显示 ......................................................... 40 1.6 睡眠定时器实验 ........................................................................................................... 45

1.6.1CC2530 基础实验 17:系统睡眠工作状态 ........................................................ 45 1.6.2CC2530 基础实验 18:系统唤醒 ....................................................................... 47 1.6.3CC2530 基础实验 19:睡眠定时器使用 ........................................................... 49 1.6.4CC2530 基础实验 20:定时唤醒 ....................................................................... 52 1.7 看门狗 ........................................................................................................................... 53

1.7.1CC2530 基础实验 21:看门狗模式 ................................................................... 54 1.7.2CC2530 基础实验 22:喂狗 ............................................................................... 55

CC2530 基础实验

1.1 输入输出 I/O 控制实验

1.1.1CC2530 基础实验 1:自动闪烁

实验介绍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让用户学会使用 CC2530 的 I/0 来控制外设,本例以 LED 灯为外设,用 CC2530 控制简单外设时,应将 I/O 设置为输出。实验现象 LED 闪烁。

实验设备:仿真器 1 台,电池板(或液晶板)1 块,ZigBee 模块 1 块,USB 连接线 1 根。 实验相关寄存器

实验中操作了的寄存器有 P1,P1DIR,没有设置而是取默认值的寄存器有:P1SEL,P1INP。

P1 (P1 口寄存器)

P1DIR (P1 方向寄存器)

P1SEL (P1 功能选择寄存器)

实验相关函数

void Delay(uint n);函数原型是

void Delay(uint n)

{

uint tt;

for(tt = 0;tt

函数功能是软件延时,执行 5 次 0 到 n 的空循环来实现软件延时。延时时间约为 5*n/32μs。

void Initial(void);函数原型是: void Initial(void)

{

P1DIR |= 0x03; //define P10 P11 as output LED_1 = 1; //LED 1 off LED_2 = 1;

//LED 2 off

}

函数功能是把连接 LED 的两个 I/0 设置为输出,同时将它们设为高电平(此时 LED 灭)。

1.1.2CC2530 基础实验 2:按键控制开关

1 实验介绍

实验设备:仿真器 1 台,液晶板 1 块,ZigBee 模块 1 块,USB 连接线 1 根。 让用户掌握按键应用这一常用人机交互方法,本次实用两个分别控制两个 LED 灯。按下“OK” 键 S6 切换 ZigBee 模块左边 LED 灯开关,按下“CANCEL”键 S7 切换 ZigBee 模块右边 LED 灯开 关。

2 实验相关寄存器

实验中操作了的寄存器有 P1,P1DIR,P1SEL,P1INP。前面三个寄存器在实验 1 已经有详述, 这里不再重复介绍。

P1 P1SEL P1DIR

参见 1.1.1。 参见 1.1.1。 参见 1.1.1。

P1INP (P1 输入模式寄存器)

3 实验相关函数

void Delay(uint n);参见 CC2530 基础实验 1。 void Initial(void);参见 CC2530 基础实验 1。

void InitKey(void);函数原型:

篇三:ZigBee(CC2530)演示程序烧写说明

第一章 安装IAR开发环境

步骤如下:

? 打开目录 ,解压EW8051-EV-751A.rar在当前文件夹下,

图 1.0

? 双击

开始安装

图1.1

图1.2

单击

Next>

图1.3

单击 Accept

图1.4

? 按下面的方法获取License#,然后点击Next。

打开 EW8051-EV-751A Crack 文件

双击IARID.EXE,获取自己PC的ID号,如下图,ID号为

0x2B073

图1.5

鼠标右键点击 KEY ,点 编辑,修改ID。然后保存。

图1.6

双击key.cmd 生成文档

打开key.txt, 找到 "EW8051-EV" 这一段,获取Installserial号和

key

图1.7

图1.8

? 将上面获取的key 拷贝到License Key: 这一栏,然后点击 Next> ,后面的全部选默

认安装,直到完成

篇四:七天网络阅卷学校用户规范操作指南

七天网络阅卷学校用户规范操作指南

/retype/zoom/cbb01a0a6edb6f1aff001f9f?pn=2&x=0&y=0&raww=538&rawh=559&o=jpg_6_0_______&type=pic&aimh=498.7360594795539&md5sum=b3e0660deb30a6c5cf4261f33d33ab0c&sign=afac2c4c55&zoom=&png=0-7292&jpg=0-68451" target="_blank">点此查看

1.3

1.4 1位 (建议学校在学生入校时编排唯一可持续使用考号,方便学生和家长上网查分和学生历次考试成绩分析)。考号格式:“4位入学年份+ 3位考生单位代码+3位考生序号”。考生考号示例:2010113001,该考号前4位“2010”是入学年份,其后“113”是班级代码,最后的“001”是该考生的序号。 1.4.3 按考生单位打印考生名册,将打印好的名册分发到各班班主任,由班主任核对本班考生数据,尤其注意漏报的学生。

1.5 教师名册

1.5.1 教师名册数据包含:登录帐号名,教师姓名,手机号码和教学学科。教学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

1.5.2 统一采用教师的手机号码作为登录帐号名,以方便年级组长通知阅卷任务,督促教师阅卷。学校在职教师均编入教师名册,如有变动应及时更新。

1.5.3 打印教师名册,按学科分发给各教师,通知教师及时登录阅卷系统,修改系统初始化的随机密码,并妥善保管好个人登录帐号信息,防止外泄。

1.6 校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和学生登录阅卷系统帐号 1.6.1 用教务帐号登录阅卷系统,在系统帐号中添加校长帐号,打印校长帐号表分发给各校长,协助校长修改系统默认密码。校长帐号可以查询所有年级考试的考生成绩、考生答卷和各类分析报表。 1.6.2 用教务帐号登录阅卷系统,在系统帐号中添加各年级组长帐号,年级组长帐号

各主观题答题区域应绘制合适的边框。

2.3 第三方答题卷 2.3.1 扫描第三方答题卷,将答题卷图像发给七天网络阅卷客服专员检查答题卷是否符合扫描阅卷要求,如不符合扫描阅卷要求,应自制答题卷。 2.3.2 联系七天网络阅卷客服专员依据考试科目数按班级打印考生条码,为便于裁切,同一考号的多份条码连续打印,并在考试前将条码分发给考生,由考生带入考场,在答题卷指定位置粘贴。 2.3.3 第三方答题卷上有条码张贴位置的严格要求考生在答题卷指定位置上张贴条

码,如无明确位置则统一要求考生张贴在答题卷的左上角,并与纸张边缘留有至少1厘米的空白。

2.4 客观题答案和阅卷任务安排表 2.4.1 召集年级各学科负责人确定命题、制卷、阅卷工作。 2.4.2 各学科负责人从阅卷系统下载中心下载客观题答案和阅卷任务安排表,按表格说明正确填报数据。 2.4.3 年级组长收集各学科客观题答案和阅卷任务安排表,经核对和确认后考试前统一递交到阅卷扫描办公室。

第三章 答题卷扫描

3.1 统计与核查。

3.2 答题卷签收。办公室签收答题卷。

3.3 答题卷扫描。 3.3.1 添加考试安排,“<学校><><年级><考试名>”,如:安庆九一六学校2012-2013 3.3.2 庆九一六学校,安庆九一六学校2012-2013学年度 3.3.3 依据考试所属年级,在考试安排授权列表中添加该年级的年级组长账号。 3.3.4 答题卷未送达的科目不要提前添加。添加扫描科目150DPI。如发现选择错

并按考场整理已扫描答题卷。阅卷扫描办公室要严格

3.3.6 扫描答卷时确保答题卷正面朝上,答题卷上面的考生信息区域

3.3.7 扫描程序窗口的“设置”功能,只对“双张检测”(注意:对Canon系列扫描仪,长度检测和超声波检测都要勾选)和“歪斜校正”两项功能进行设置,其他功能不需要设置,而且只需要设置一次就行了,不用每次都要设置!

3.4 答题卷考生信息解析 3.4.1 设置考生信息区域。设置答题卷图像上考生信息区域的左上角Left,左上角Top,右下角Right,右下角Bottom值定义考生信息区域矩形框。矩形框以能圈住考生信息为宜,考虑到答题卷的偏移,矩形框框线与条码或涂点间应保留至少1厘米的空白。 3.4.2 如果考号识别方式为涂点,还要设置涂点识别参数。包括参考点、涂点区域的

左上角坐标、涂点的宽度和高度、涂点间的横向间距和纵向间距。 3.4.3 设置考生单位。选择参加当前考试的考生单位,考生单位未设置,考号不能自动解析。设置考生单位是防止答题卷错扫,考生考号错填等错误。 3.4.4 考生信息区域和考生单位设置成功后,启动识别考生考号,由阅卷系统自动完成考生信息解析。

第四章 教师评阅

4.1 教师评阅工作包括:客观题标准答案和主观题分值录入,答题卷图像切割,阅卷教师评阅和客观题涂点解析。

4.2 答题卷图像切割 4.2.1 录入客观题答案和分值,核对和确认客观题答案及分值输入无误。 4.2.2 录入主观题题号和分值,核对和确认主观题题号及分值输入无误。 4.2.3 导入答题卷图像,可采取随机抽取答题卷图像,如答题卷图像质量不合适,如

篇五:CC2530引脚描述

引脚描述

引脚名称 引脚 引脚类型 描述

AVDD1 28 电源(模拟) 2-V–3.6-V 模拟电源连接

AVDD2 27 电源(模拟) 2-V–3.6-V 模拟电源连接

AVDD3 24 电源(模拟) 2-V–3.6-V 模拟电源连接

AVDD4 29 电源(模拟) 2-V–3.6-V 模拟电源连接

AVDD5 21 电源(模拟) 2-V–3.6-V 模拟电源连接

AVDD6 31 电源(模拟) 2-V–3.6-V 模拟电源连接

DCOUPL 40 电源(数字) 1.8V 数字电源去耦。不使用外部电路供应。 DVDD1 39 电源(数字) 2-V–3.6-V 数字电源连接

DVDD2 10 电源(数字) 2-V–3.6-V 数字电源连接

GND - 接地 接地衬垫必须连接到一个坚固的接地面。

GND 1,2,3,4 未使用的引脚 连接到GND

P0_0 19 数字I/O 端口0.0

P0_1 18 数字I/O 端口0.1

P0_2 17 数字I/O 端口0.2

P0_3 16 数字I/O 端口0.3

P0_4 15 数字I/O 端口0.4

P0_5 14 数字I/O 端口0.5

P0_6 13 数字I/O 端口0.6

P0_7 12 数字I/O 端口0.7

P1_0 11 数字I/O 端口1.0-20-mA 驱动能力

P1_1 9 数字I/O 端口1.1-20-mA 驱动能力

P1_2 8 数字I/O 端口1.2

P1_3 7 数字I/O 端口1.3

P1_4 6 数字I/O 端口1.4

P1_5 5 数字I/O 端口1.5

P1_6 38 数字I/O 端口1.6

P1_7 37 数字I/O 端口1.7

P2_0 36 数字I/O 端口2.0

P2_1 35 数字I/O 端口2.1

P2_2 34 数字I/O 端口2.2

P2_3 33 数字I/O 模拟端口2.3/32.768 kHz XOSC

P2_4 32 数字I/O 模拟端口2.4/32.768 kHz XOSC

RBIAS 30 模拟I/O 参考电流的外部精密偏置电阻

RESET_N 20 数字输入 复位,活动到低电平

RF_N 26 RF I/O RX 期间负RF 输入信号到LNA

cc2530功能引脚图

RF_P 25 RF I/O RX 期间正RF 输入信号到LNA

XOSC_Q1 22 模拟I/O 32-MHz 晶振引脚1或外部时钟输入

XOSC_Q2 23 模拟I/O 32-MHz 晶振引脚2

3功能介绍

·RF/布局

–适应2.4-GHz IEEE 802.15.4 的RF 收发器

–极高的接收灵敏度和抗干扰性能

–可编程的输出功率高达4.5 dBm

–只需极少的外接元件

–只需一个晶振,即可满足网状网络系统需要

–6-mm ×6-mm 的QFN40 封装

–适合系统配置符合世界范围的无线电频率法规:ETSI EN 300 328 和EN 300440(欧洲),FCC CFR47 第15 部分(美国)和ARIB STD-T-66(日本)

·低功耗

–主动模式RX(CPU 空闲):24 mA

–主动模式TX 在1dBm(CPU 空闲):29mA

–供电模式1(4 μs 唤醒):0.2 mA

–供电模式2(睡眠定时器运行):1 μA

–供电模式3(外部中断):0.4 μA

–宽电源电压范围(2 V–3.6 V)

·微控制器

–优良的性能和具有代码预取功能的低功耗8051 微控制器内核

–32-、64-或128-KB 的系统内可编程闪存

–8-KB RAM,具备在各种供电方式下的数据保持能力

–支持硬件调试

·外设

–强大的5 通道DMA

–IEEE 802.5.4 MAC 定时器,通用定时器(一个16 位定时器,一个8 位定时器) –IR 发生电路

–具有捕获功能的32-kHz 睡眠定时器

–硬件支持CSMA/CA

–支持精确的数字化RSSI/LQI

–电池监视器和温度传感器

–具有8 路输入和可配置分辨率的12 位ADC

–AES 安全协处理器

–2 个支持多种串行通信协议的强大USART

–21 个通用I/O 引脚(19×4 mA,2×20 mA)

–看门狗定时器

4运行条件

cc2530在此条件下运行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最最单小大位 值 值

环-40 125 ℃ 境

供2 3.6 V 电

5应用

·2.4-GHz IEEE 802.15.4 系统

·RF4CE 远程控制系统(需要大于64-KB闪存)

·ZigBee 系统(256-KB 闪存)

·家庭/楼孙自动化

·照明系统

·工业控制和监控

·低功耗无线传感网络

·消费型电子

·医疗保健

6电路描述

下图是CC2530 的方框图,图中模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CPU 和内存相关的模块;外设、时钟和电源管理相关的模块,以及无线电相关的模块。

7模块说明

CPU 和内存

CC253x芯片系列中使用的8051 CPU内核是一个单周期的8051兼容内核。它有三种不同的内存访问总线(SFR,DATA 和CODE/XDATA),单周期访问SFR,DATA 和主SRAM。它还包括一个调试接口和一个18 输入扩展中断单元。 中断控制器总共提供了18 个中断源,分为六个中断组,每个与四个中断优先级之一相关。当设备从活动模式回到空闲模式,?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恢卸戏袂肭缶捅患しⅰR恍┲卸匣箍梢源铀吣J剑ü┑缒J?-3)唤醒设备。

内存仲裁器位于系统中心,因为它通过SFR 总线把CPU 和DMA 控制器和物理存储器以及所有外设连接起来。内存仲裁器有四个内存访问点,每次访问可以映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