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作文中的虚构是作假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25:02 字数作文
作文中的虚构是作假吗字数作文

篇一:作文与虚构

作文与虚构

有人说学生作文必须真实,理由是如果搞虚的会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弄虚作假,长大怎么得了。也有人说作文应该进行编造,否则就会让孩子们的想象力受到压抑,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总之,大家各有各的说法。

其实,对于那些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写得真实是可以的。而对于稍大点的孩子,不一定要求他们的作文绝对真实,要允许进行适当的虚构。只要能表现出真情实感,就不必拘泥于“事实”。通过作文,让他们逐渐掌握虚构的本领,努力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

说起虚构,难免要牵涉到写作中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所谓生活真实,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倘若作文时只按生活原样描摹,文章必然会平平淡淡,甚至于连桌子在左边、床在右边这样的小事都是依原样记录,写出来的作文只能是死水一潭,毫无灵气。日久天长,作者的写作水平也不会得到提高。

艺术真实则要求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鲁迅先生曾说过,他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拼凑起来的角色。德国一位作家也说过:“文学应该比我们眼见到的世界更完备,更集中,而且具备预定的目的和更深刻的用心。从不折不扣的意义上说,文学艺术是人生的花朵。”意思是说,怎么能把人物表现得充分就怎么写,只要文章有

需要就可以这样写。笔者曾编过一本台湾小学生作文选,惊诧地发现,那里的孩子写起作文来无拘无束,让人感叹。在一篇《假如我是整容大王》的作文中,小作者写道:“如果有那么一天,我要把鹤的脑袋换给狐狸,这样狐狸就不能骗小动物了。我还要把鹤的腿换给蚯蚓,因为蚯蚓成天呆在泥土里,好伤心。有了那双长腿,它们就能看外面世界的精彩了??”还有一篇《发刑》:把理发比做上刑台,大师傅手里拿的是“刑具”,一个劲地在“我”的头上玩“减法”,玩过了,还要让“我”受“水刑”“烘刑”。所有刑法都用过后,“我”忽然感觉到舒服极了,对着镜子一照,里面竟是一个帅气的小小男子汉,那就是“我”呀!想象力在这里得到极大的发挥,这就是艺术真实。

虚构无疑要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虚构是真情实感的升华,是高尚的思考,是一种对美的追求。一首小孩子写的儿歌,说海边的椰子像姑娘一样站在海风中,举着手臂,像是想采摘天上的月亮。如果没有想象力,是不可能升华到这一步的。曾读过这样一篇小孩写的散文,有一句话至今难忘:“奶奶,我打着雨伞走进森林,会不会变成蘑菇?”下雨天,一个小小的孩子,打着一把大大的雨伞,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森林里的蘑菇。多么美妙的意境。这样的想象正是源自生活。

笔者从事写作多年,无论是写小说散文还是童话,几乎没有一篇是从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生活中照搬过来的,大多是让生活素材在头脑里产生“化学变化”,不断进行想象与合成,直到感觉满意才动笔写出来。

我们总要求文章要写得生动、鲜明,而生动和鲜明是靠想象力支撑的,只有丰富的想象才能调动孩子们的“灵感”,让想象在孩子们的心中开出美丽的花朵,让他们的思维闪现新的亮点。

一位作家曾说过:“做人要老实,写作要狡猾。”这里所说的狡猾,不是贬义的那种狡猾,指的是写文章的手法要机智聪慧。文章总是平淡无奇,别人就没有兴趣看了。

篇二:作文虚构

作文与虚构

作文,是学生对社会生活敏锐的观察、细致的分析、深刻的批评、透彻的说理等等诸多能力的体现。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写作,主要是使学生学习记叙生活经历,和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也就是说学生要通过对自己的生活阅历的描述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社会的进步,如果写的是尽人皆知的东西,满篇空话、套话,毫无信息价值,就不会打动读者,引起共鸣。那么如何作文才能激起?涟漪?,使人耳目一新呢? 假设把众多的不同人物,不同地点发生的事调集在一起,塑造一个虚构典型人物,能?语出惊人?吗?

其实,文学大师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原型就是生活中这样几个人物的揉合体:

采?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可是喜欢喝酒,硬说‘窃书’不能算偷?的孟夫子的言行;

撷?喜欢喝酒,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头戴瓜皮帽,到处游荡,好骂人但又经常被人打的‘四七’?的肖像;

取?靠卖烧饼油条勉强度日又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大声叫卖,说着使人半懂不懂的话的绍兴的亦然先生?的神态,然后集这些众多人物的点滴完成了孔乙己这个虚构人物的

形象,正如他自己所说,"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上述可谓对虚构的体味。但究竟什么是虚构呢?在这方面托尔斯泰说的更形象:?为了创造人物形象,吧从不同人物身上观察到的不同特征揉在一起,把他们反复搅拌放在钵子里捣成粉碎结果就会生出新的完整形象来?。由此不难体会出,当我们构思为文时,要把头脑里原有的有关事物的形象经过细致的选择、提炼、分解、综合,打碎生活再复制生活,使二者结合起来,这就是虚构。

众所周知,作文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如此,作文为什么还需要虚构呢?

虚构实现好记叙文的一种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更深刻、更感人。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过:?一个艺术家是不会把生活的平凡的照相表现给我们的,而要把比现实本身更完全、更动人、更确切的图景表现给我们?。所以,只有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美于现实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由此可知,中学生作文是应当培养虚构能力的。当然并非说是在提倡或鼓励学生作文时,要编瞎话不说真话。因为我们所说的培养虚构能力,并不是说要学生脱离生活,外去生活去胡编乱照,而是要使其学会能把从生活中获取的众多材料进行大胆的选择、加工、改造,进而综合成有典型意义

的形象体。比如写学校生活,自己学校没发生的,可取别校有的,这个场合没有的,可去另一个场合的,此时未发生的,可取彼时发生过的等等,这样将广泛观察到的材料,依照主题的需要,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筛选加工,就会写出优美的文章来。

不过话得说回来,如果写通讯,报告文学等完全是真人真事的文章就不能用虚拟手段随意改变人物形象,或编造人家未曾做过的事实。但如环境、气氛、情感、态度等方面需要渲染,那么在语言表达上还是应该灵活运用,以留下创作天地。

篇三:议写作中的“真实”与“虚构”

议写作中的“真实”与“虚构”

我们知道,写作中存在着两种真实: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所谓生活真实,也即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我们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一切生活现象,它既是真实的,也是杂乱、无主题、表面化的。如果写作照搬现实,它就成了一本大帐簿,粗糙不堪。写作要对生活去粗取精,提炼虚构,从而达到艺术真实。艺术真实的真,不是与生活一模一样的真,艺术的美,就在那“似与不似之间”。可以说,虚构是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转化的中介,因此,写作的创造性就在于虚构。那么,怎样处理好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写出最美的文章?

一、体验真实,合理移情

生活中的世相性情、生活情趣、红尘滚滚、寻常巷陌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思想的载体和心灵的感悟,都可以成为积累的素材。写作的方式其实就是作者的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写作内容。我们要以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并且随时把眼前所见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要做到敢写。不但记录生活的向阳面,而且也敢直面面对生活的阴暗面;不但面对生活琐碎的表象,而且也透视其间的真谛和本质,做到我手写我见。作家的创作也都是以真实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柳青创作《创业史》时,特意让一个泼妇当街对自己大骂。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时,特意到当时的战场上巡视,他自豪地说:“我的小说中历史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根据,不是虚构的。”我国古典四大名著就来源于现实生活,鲁迅的小说也来源于现实生活;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是取得真实性的主观条件,是写作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使读者产生情感说服力,感到一切是确信无疑的前提条件。

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还表现在作者情感的真实。情感还具有一种推己及物的功能。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在写作时,我们的思想情感一旦为某一对象所激活,就会诱发无穷的想象,在想象所虚构的世界之中,会把自己想象中的人物或事物都当做是真实的,并对他们倾注自己全部的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与他们同悲苦,共欢欣。

福楼拜在他的书信中曾有这么一段话谈及他写《包法利夫人》的经过:“写书时把自己完全忘去,创造什么人物就过什么人物的生活,真是一件快事……我骑马在一个树林里漫游,正当秋天的薄暮,满林都是黄叶,我觉得自己就是马,就是风,就是他们俩的甜蜜的情话,就是使他们填满情波的眼眯着的太阳。”写作中和自己笔下的写作对象有了共同的思想感情,才能作大胆的尝试,把握特点,逼真地描绘,写出人物思想感情的真实,内心世界的真实。

二、细节真实,创设情境

细节描写直接关系到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这就要求写作中,无

论写人,叙事,绘景,状物,都能借助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凸显细节。例如,施耐庵写《水浒》里的时迁时,就专门让一个真正的贼偷自己放在梁上的银子,而他自己在暗中观察此贼窃银的全过程:先学了几声老鼠叫,接着像跳蚤一样往梁上一蹿,便偷走了银子。施耐庵抓住了这些行窃的细节才塑造出了一个具体生动又真实可信的活灵活现的“鼓上蚤”形象。但是我们还要注意,细节如果不符合生活常识就会给人以胡编乱造的虚假感觉,会让人觉得反感。例如,湖北鄂州市某一考生中考作文《琴声感动我心》中写道“我沿着声音的痕迹,来到了一间破旧的小屋前。……‘爷爷,我累了。弹琴真快乐,虽然我看不见,但也可以用心去感受,是么?’一个苍老的声音:‘是的,你弹得十分动听。我看见你的手指多么灵活,就像在那琴键上跳舞一样。’……是一位盲人!而那位坐着的老人竟是位聋人!我的心再次被深深地感动着……”试想,一间“破旧的小屋”放着一架钢琴,“聋人”能听见声音,这可信吗?不令人反感吗?所以,文章中的细节一定要真实,一定要合情合理,要符合人们的认识习惯和规律。就是指与实际生活相符合的真实性。

细节的真实有着符合生活真实的特征,然而,还有一种违背生活真实的细节和情节,其时空、环境及人物关系的设定也是荒诞的。如:《聊斋志异》里的鬼魅狐妖,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人变甲虫,杜丽娘死而复生,窦娥三誓……这些现象现实生活中绝不可能发生,然而却能使读者弥觉其真。为什么呢?因为它服从于一个假定的逻辑,经得起推敲,让人感到它的前因后果能圆能自洽。

对作品来说,艺术真实体现为一个独立的、统一的、自洽的文本世界,写进文章中的亦真亦假的内容经过形式的改造、加工,获得了真实的生命。

在写作中仅一味强调“真实”,杜绝“虚构”,把虚构一概看作胡编乱造。担心“虚构”会导致“捏造”,会形成“假大空”文风。我认为这种强调是片面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绝大多数文章总是或多或少渗透着虚构的成分。“完全是真实的照搬,也可能‘假’;完全的虚构,也可能‘真’”;“虚构不一定虚假,真人真事也不一定‘真’”。

总之,文本的真实性不在于它的事实性,而在于它的逻辑可能性。为了求得以假为真的效果,可以通过想象,借助比喻、夸张、拟人等艺术手段,虚构一个符合逻辑的艺术情境,给笔下的人物虚构一个生活圈子,在这个圈子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及事情发展的结局等等。尽管它可能与生活实际极度不符,但这时,因为文章本身具有了一个自足的艺术结构,一种固有的假定的真实性,正所谓事之所无,理之必有,从而达到艺术的美与艺术的真的和谐统一,读起来也就真实可信了。

篇四:记叙文写作需要虚构(写)

中学生记叙类写作需要虚构

中卫一中 张德山

在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中,教师们要求学生写真事,书真情,尤其像记叙类文体更是讲求一个“真”字。学生的作品完成了,但给读者的印象是千篇一律,所记人、记事、状物、写景好似一个模子造出来的,素材雷同,缺少新意。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受到环境的约束,见到的人大多是父母、老师和同学,环境无非是家庭和学校,所做的事情也大相径庭,再加上学生对外界的了解不加积累和思考,想写出好文章又谈何容易。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们也开始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参与生活实践,仔细观察生活,开拓视野,广泛涉猎。然而现实是现在的学生已经成为学习的奴隶,上学期间被束缚在学校,假期也被父母塞进了学习班,缺少对生活的切磨,哪来的生活切实体验。继而阅读成了学生获取写作知识、素材的最大的渠道。生活经历的单一、雷同,老让学生感到真事写来写去就那么点事,搜肠刮肚怎么也新颖不了。

其实,写作不仅仅是对现实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智力活动。学生写作文时,由于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直接经验少得可怜,对生活的原样缺少深入的体验,所以他们很多习作都从优秀例文上照葫芦画瓢得来,而从书本中获得的间接经验仅仅是经验的“复制”,全无创作的快感和个性的呈现,即使如此他们仍很难写出切题的文章来。既然是这样,何不放低教师的要求,让其突破完全的“真”和“实”,再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加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更能有效地发挥作品的功能。 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学生适当的“虚构”,一提到“虚构”很多人对其就有了芥蒂,认为中学生写作就应该写真的,让学生“虚构”,这不是造假吗? “虚构”是什么?就文学理论而言,“虚构”则是文学创作中植根与现实而又超越于

现实的想象构思。“‘虚构’不是摈弃现实,胡编乱造,‘虚构’以真实生活为根基;同时,‘虚构’又意味着对现实的突破和提升,是人类想象力的最充分的舒展。”① 就写作而言,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不是写作追求的终极目标,作品内容的真实可能更能关联到的是作者从中得到的最真切、最独特的感受,也最能从中获得耳目一新的切实体验,以及被受众感动、认同。而文学作品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对应时代而生的情感内蕴、思想境界、精神价值的挖掘、揭示、传递。所以,我们何不放放尺度让学生适当的虚构,也许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一个镜头、一句对话、瞬间情景,加以想象,扩充成丰富而完整的事件;也许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可以把它放到自我的生活中去抒写;也许是不同的人经历的事,可以把它综合到一个人身上来表现。如此,所记叙的事件会更有典型意义,形象会更丰富,内容会更充实,主题也将更有现实意义。比如有一位学生创作了一篇关于“成长”的作文,事件是没有做过饭的她,因妈妈有事要离开几天,要求她照顾做工的爸爸和哥哥饮食,好强的她应承这一任务。然而事情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先是不会用刀把手指切破,几天下来炒菜时咸淡拿捏不准引来了哥哥喋喋不休的数落,以及爸爸的冷脸。妈妈回来也因没有照顾好爸爸和哥哥而责骂了她。而自己也委屈多多。这个事件的确很真实,但给读者传递的是生活中生冷的一面,这不是文学作品价值追求,好的作品从主流上来说应该传递温暖,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净化心灵,美化世界。后来她把情节稍作了虚构,把爸爸和哥哥的态度虚构成了哥哥边吃边咂舌,赞不绝口,爸爸吃着她做的菜夸她长大了。但当她把菜喂到嘴里时,却难以下咽,她幸福的流下了眼泪。之后几天,在爸爸和哥哥的赞誉声中,她查资料学习的烧菜技艺大有长进。所表达的中心也从信守承诺,改为学会宽容。

这篇作文通过对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变形”,让生活的飘洒着阳光的味道。诚然,创作中记述真实的事件,会带给学生切实的体验和真实的感受。但当学生缺乏这类素材,或者所联系的事件单薄而模糊时,虚构自然成了比较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通过变形,删减,移植,补充,想象,改造等方式虚构一些内容,这会使文章更突出,表情达意更生动。作文虚构也有一些方法,现将这些成功的例子总结如下,不妨一试。

一、回首历史,与历史对话。

如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作者以赤兔马触点,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吕布、董卓、关羽等人物,叙写赤兔马为诚信而殒命的感人故事,想象丰富。再如高考满分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致墨子的一封信》,作者回首历史穿越时空,与墨子展开心灵的虚拟对话:我一眼望到了你。你并未选择归隐,也不愿去与诸子整日无谓地论战。你只是奔波在华夏大地上,以行者的姿态现于人间,奔走疾呼,救百姓于水火,解万民之忧苦。“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你是如此脚踏实地,你的脚步是如此坚实、不屈。这类构思方式自然属于虚构,作者通过虚构激活写作动力,丰富了写作内容,有力的表现了中心思想,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

二、虚实结合,从梦境中反观现实。

从梦境中反观现实也是一种很不错的虚构方式。如有学生为表现现代中学生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就托梦书意,在文中写自己恍惚中来到了地狱,文章这样写道:突然,一只大手将我拉进门里,他随手递给我一个牌子。我一看:考号!怎么回事,这是哪里?似乎感受到了我的疑问,只听见那人说:“这里是地狱的考殿,这年头,死的人太多了,严重影响了地狱的治安,为了整治,阎王决定再给你们一次机会,考好了就此还阳。”“什么,地狱!”我立刻感觉四肢

百骸都充满了恐惧,想到十八层地狱,我的手心里似乎都沁出汗了。不过我有意识到,他好像说要考试,我心里有一阵激动,好想忘记了我有多讨厌考试。来到考场,我发现了许多人,呃,不对,是魂灵。他们互相谈论着。我看了一下,大多数都是学生,和我一般大。我禁不住悲哀起来,但我又有什么资格。 刚刚坐下,就听见一个人大吼道:“哼!我不要考试,好不容易死了,怎么还要考试啊!”我想起了自己的处境,于是也激愤说:“是呀,是呀!” 通过虚写,风格幽默诙谐,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杂取种种,添枝加叶

托尔斯泰说:“假如直接根据一个什么真人来描写,结果根本成不了典型,只能得出某个个别的、例外的、没有意思的东西。而我们需要做的恰恰是从一个人身上撷取他的主要特点,再加上我所观察过的其他人的特点,那么这才是典型的东西。”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改造、拼接、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个人,或将几件事的情节剪辑组合为一件事,或将发生在不同时段性质相同甚至相反的事剪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使人物与事件更具典型性。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所设计事件就是通过移花接木的方式,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典型故事,使作品更为典型。

当然,我们在选取一真实事件为模型时,然而事件本身简单,这就需要写作者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细节,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使事情具体、曲折、生动。

总之,虚构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解决记叙文空洞无物、学生无东西可写的问题。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说:“虚构愈切近真实愈好,情节愈逼真、愈有可能性,就愈使读者喜欢。”所以虚构法必须是以自己熟悉

的生活、以一定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合情合理地提炼、概括生活。虚构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也正是虚构的魅力所在。

注①杨铸《“小说”与“虚构”》

篇五: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虚构但不要虚伪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作文中的虚构是作假吗)

作文,虚构但不要虚伪

《中学语文教学》有作者就作文的真实与虚假问题展开争鸣,网上也有不少网友对作文虚构与真实的问题进行探讨。有人因为可以虚构而为说假话辩护,有人认为作文应真实,但无法说清客观存在的虚构与想象。这一问题有待廓清。

作文的真实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材料的真实,一是表情达意的真实。材料的真实是说所写材料与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一致。表情达意的真实就是作文中的

“情”“意”与心中所想一致。两种真实是有区别的。材料的虚假是虚构,表情达意的虚假则是虚伪。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虚构是允许的,虚伪是应该坚决杜绝的。

文章的材料,除了实际生活中用来证明事实的情况反映、法庭文书,科学论证中作为论据的事实真实性要求较高外,一般的文章包括作文对材料的真实性要求并不高。

虚构,是写作中的客观存在。稍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记叙性文章写作的过程都伴随着形象加工。一位中年甚至老年作者写童年趣事,可以写得有声有色,人物场景如在目前。但童年的印象真这么深地留在他脑中吗?这中间必有他写作时的加工。即使像《史记》这样的史书,也有大量虚构的成分。作家小说戏剧的创作就更不用说了。

虚构与表情达意的真实并不矛盾。虚构的材料可以表达作者对生活真切的感受。我们没有因为小说虚构而斥之为虚假的文章,相反有时候恰恰表达出作者对世事深刻的真实的认识,我们称之为“艺术的真实”。同样,高考试卷提示考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与“感情真挚”的要求也不矛盾。编写的故事一样可以表达生活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如去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赤兔之死》,借编述的赤兔马的故事,揭示诚信为人之可贵,表达生活中诚信缺失,呼唤诚信回归意旨。故事是假的,情却是真的。

事实上,虚构是学生作文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虚构可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虚构可以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近年来高考试卷中都提示考生作文可以大胆想象,编写故事。因此对学生作文中的虚构,我们不必遮遮掩掩,视之为欠缺,而应理直气壮地扶持,只要他表达的是真情实感。

文章的真伪在于表情达意。表情达意的真实就是要讲真话。巴金说过,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文章是抒写性灵之物,主要就在于把自己内心真实的精神活动展示出来,与别人交流,不真实即失去了交流的基础,因此,这表的“情”达的“意”绝对假不得。

但是,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情”“意”虚假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2001、2002年高考考试说明对作文都提出了“感情真挚” 的要求,大概是试图借高考指挥棒扭转这一状况。

倡导表达真情实感,须有一个前提,即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主体的生活体验,认识到不管什么思想情感,它们是地位相等的,它们都有被充分表达出来的权利。对一个事情不同看法,有时候不能简单地作出是非正误的判断。即使看法上有对错之分,表达上也无对与错之分,即不存在这种想法能表达那种想法不能表达的问题。这就是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可能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模糊学生的是非观念?我说,不会。相反,这样做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作文评阅中,我们主要考察作者情意表达得是否充分。思想错误,他是无论如何不能论述充分的;因为如果他有理由支撑他的观点,那么,这观点必有它正确的一面,不管它与主流观点与评阅者已有的观点是否一致。这样,学生在写作中必然运用自己的脑子,研究社会生活现象,反复思考辨析,从而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作文,善待虚构,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戒除虚伪,使学生保有纯真的心灵。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