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境由心造作文800zi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2:19:04 作文素材
境由心造作文800zi作文素材

篇一:境由心造作文作文指导及范文

苏锡常、连云港市二模作文阅卷反思

此次考试的作文命题形式为材料作文,较之以往的命题作文有所变化,由此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虽然与零模相比,均分有所提升,但从阅卷情况来看,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阅卷中,我们发现学生作文存在以下问题:

一、审题立意不够精准

虽然这则材料在审题上难度不大,但仍有部分作文与题意若即若离或严重偏题。常见的一种跑题现象,是将“换一种心态”写成“换一种灵活的思维方式”,侧重写思维的转变,而忽视了心态的转变。这暴露部分考生审题粗心、思维粗率、语感粗糙的弊病。当然,如果“换一个角度/视角/眼光”能够落在心态的转变上,仍算切题。

还有一些同学意欲“反弹琵琶”,谈真诚与欺骗的话题,可惜明显脱离材料内涵。挑战不成,反受其害,此中教训,应当谨记!

二、构思行文无视材料

一些学生对材料作文的认识不到位,误将材料作文当作命题作文来写。具体表现为,从材料中拎出一个话题之后,便抛开材料,而只就所提炼出的话题构思行文。比如有同学拎出“语言的艺术”这个话题后,便抛开材料,大谈语言艺术的重要性,而全然不顾语言艺术在这则材料中的具体表征。

记叙文由于文体特征限制,不便在行文中引述材料,但不

少考生在写议论文时也很少引用或全然无视材料,这就增加了偏题的风险。

三、分析说理严重阙如

本次考试写议论文的比例很高,但由于一些同学写惯了记叙文,此次换写议论文,明显力不从心。“理不够,例来凑”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议论文,只满足于事例的堆砌,而分析说理明显不足,以致“讲理”的议论文少之又少。

大部分议论文人云亦云,充斥着陈词滥调,任“正确的废话”满天飞,而鲜有独到的见解、深刻的剖析和精辟的说理。不少议论文,结构松散,缺少逻辑谨严的脉络句。

针对暴露的这些问题,建议在后期的作文教学中抓好以下方面:

一、加强审题立意训练

鉴于江苏省高考阅卷的“省情”,我们需强化“立意决定高下”的意识,训练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最佳立意的能力。

可以通过列提纲,加强拟题训练,要求在题目中尽量体现出主旨倾向,并结合脉络句的写作练习,对学生进行章法结构的指导。

二、加强片段写作训练

重点训练首尾语段和中间语段,力求形成冲击力。比如《我言秋日胜春朝》一文的前三节就颇有冲击力: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人刘禹锡的诗句,忽地从大片悲秋伤时

的句子中撞入视线,旷达昂扬,挺拔俊爽,让人耳目一新。

是呀,换一种眼光和心态,世界便会全然不同。为诗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秋容秋气,惨淡肃杀,“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沉郁,自是老杜胸腑。然而,当我们遇见杜牧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秋意竟化为清新蓬勃的朝气,别有风致——夕阳欲下,层林流丹,红叶灼灼,遍山遍野??真令人神清目爽,感叹秋色不减春景。

三、加强材料活用训练

强化“材料品质决定分数”的意识,指导学生积累有品位的素材并且指导灵活运用。最好的积累方式就是运用,指导学生做好精品素材的深度开发。不提倡写苏东坡等人物,但如果能像下文这样“旧料新用”且用得如此贴切,也未尝不可:

伊豆崎岖坎坷的大道,让我想起了千年以前那条布满大石的坡头路。走在凹凸不平的坡路上,苏东坡却快乐地唱起“莫嫌荦确坡头路”。他甚至对那铿然曳杖之声,都那般喜爱。本是难行之路,却自然生发了清新超脱的诗意。苏东坡乐观旷达的境界,令我向往之。

四、加强深度思维训练

作文应试更在于学生临场写作的机智。要培养学生的写作智慧,老师更要注重自身的提高,与学生共同读写,共同成长,加强思维训练,扩大学生视野,使写作课堂“活水”不断。要训练学生从人生、人性、社会、文化、哲理、审美等多层面去

思考,力求有独到而深刻的发现。

原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让大家受累了。”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

要求选好角度,自主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关于材料解读

1、要点分析

游客目的:观光欣赏旅游

客观现状: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

第一位导游的看法与态度:像麻子一样

做法:连声抱歉

预期的结果:让大家受累了

第二位导游的看法与态度:迷人酒窝大道

做法:诗意盎然地说

预期的结果: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

原因分析:同样的境遇,以不同的心态去看待,感受就截然不同。

2、对接引申

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对接引申:人生路上的坑坑洼洼,如坎坷

二、关于审题立意

角度一:整体把握材料。

同样的情况,在不同人的心里,由于意念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态度。同样的路,同样的旅客,不同的导游给出不同的诠释:令人厌恶的“麻子”,充满诗情画意的“迷人酒窝大道”。当然,带给旅客的也是不一样的心境。

——同样的境遇,以不同的心态去看待,感受就截然不同。 ——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换一种角度欣赏风景、换一种心情体验人生。 角度二:导游一的角度切入。

当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让大家受累了。”旅客们的心情肯定受到影响,也就无法正常欣赏日本伊豆半岛的美景风光。

——人生路上的“误导”,会让心灵受累。

面对到处都是坑洞很坏的路况,“让大家受累了”,导游连声的抱歉不能改变现状,并不会让旅客快乐起来。

——面对不如意的现状,一味的抱歉于事无济。

其中一位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这是道出了客观实情。

篇二:2014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作文《境由心造》优秀范文(4篇)

境由心造

眼睛看不见了,心却更明亮了.

耳朵听不见了,心却更明察了.

我们常常怜悯瞎子和聋子,

却不知道自己才是有聋又哑.

太多的嗓音和色彩包围着我们,

五音令人聋,五色令人盲,

以至于我们日益迟钝,

看不见心灵后面的花园,

也听不见那儿的鸟鸣......

身处繁华闹市,我却更加向往“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静美,常常被繁杂琐事牵绊住感受自然的心.不论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艳美,还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凄美,都已是大脑中尘封的记忆.于是就如上文中写的那样,看不见心灵后花园的花草,也听不见那儿的鸟鸣...

或许现在城市里没有了曾经的蔚蓝,也没有了朵朵白云尽情的舒展,可我却也已早将这些遗忘了.我会在冬天里盼望春天的脚步,可当夏天来临的时候,我惊奇地瞪大眼睛,春天哪去了.是啊!那是我最喜爱的季节.可总是如席慕蓉说的那样,最美的总是走的最急.是它走的太急还是我根本没有留恋.

现代人想要的太多太多,正如人们所说:这个世界越来越拥挤,可人类却越来越寂寞.我想这是人类自己的悲剧,人们却不曾夺走我们一丝一毫.在孤独与寂寞中,人们却会无休止的埋怨,或是将感情寄托于虚拟的世界中,社会好象存在于自然之外,亦或是社会已将自然破坏的没有了存在.

“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早已不被人赞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是没有了任何感觉.再也不会有”“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这个世上““这么简单的生活理念,也没有了”“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上云卷云舒”的闲适心境了.深厚早已不是原本的自然状态,心灵又怎能与自然接轨呢?

我们看错了这个世界,却说这个世界欺骗了我们.为什么你发现的都是欺骗与谎言?却不曾留意你面前飘着的每一滴雨滴!当天使落下泪时,是精灵们苏醒的时候,可何时才是我们苏醒

或许什么不能放弃生活而只单纯的去寻找被遗失的自然,可心境却是可以营造的.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为自编织一个美丽的世界,那里有花静鸟谈天,水清鱼读月的绝美,有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怡然自得,可以看尽花的笑魇,寻尽梦的路魇!

范文二

黎明前的那段时间最黑暗。

树丛中,两个人正漫无目的地走着。一个,是高唱“不在红尘中,尘缘看得见”的隐士,另一个,是走过一路坦途,从未遇到荆棘猛兽的商业精英。隐士对待生活总是一副玩世不恭的姿态,自认名、利、爱、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生活就是雾里看花。商人深谙尘世中红男绿女的嬉笑怒骂,执着的相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黑暗中,隐士又发牢骚:“天怎么还这么黑?”商人淡淡地吐出几个字:“天很快就要亮了,黎明前总是最黑暗。”

天际泛白。丛林尽头有一只装了一半的水的瓶子。隐士触目伤怀:“瓶子怎么只有一半是满的?世界就如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处处有缺憾。”商人意气风发:“瓶子竟有一半是满的!上帝总是仁慈,从不将一个掏空了的瓶子塞给人们。”商人抓起那个瓶子,打算用它滋润干渴的双唇。隐士抓住商人的胳,以一种哀求的语气说:“朋友,喝掉了水,我们的前进就失去了动力。”商人摇摇头,看着几乎屈膝在地的隐士,说:“朋友,喝了这些水,我们的身体就有了新注入了血液,我们就又有精神上路了。”一个执意要喝,一个坚决不肯。于是,两人“抬”着这个瓶子去找人说理。

经过一个荒无人烟的坟墓,面对一个坟头,商人努努嘴,笑着对隐士说:“他曾和我们一样。”隐士的脸上没有半点生动的波澜,闷声闷气地挤出一句:“我们必将和他一样。”随后,两人又是沉默,还是要找个人评理。

坟墓背后是一片农田,一个农夫正在锄草,嘴里还唱着:“海内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二人跟过去,拉住农夫,让他给评评理。

农夫歇了一会,对隐士说:“我看你也上了年纪,老人总是怀疑许多真东西。”又对商人说:“年轻人,你还小,总是怀疑许多假东西。”农夫顿了顿,又说:“你们看问题,是站在不同的位置。你,隐士,一味消极避世,所以认为天是黑的,瓶是半满的,人是要死的。而你,生意人,你一帆风顺,看到天是亮的,瓶是半空的,人是活着的。正如读书人说的那样,叫什么‘境由心造’。”

两个人顿悟:是啊,我们看问题,不正如十个人看一棵树,这树就有十种模样吗?境由心造,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朋友,遇到不愉快不顺心的事,不妨换个角度想一想。

范文三

也许不是每一个生命都“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也许不是每一个生命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但也许,生命可以是“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的恣意与淡泊。

不必在意走过的路是否有花香沁人;也不必在意你表演的舞台下是否有掌声震耳。无人欣赏,无人欢唱,或许会有最初的伤心与无奈,但在随后的适应与感知中,你会发现因为没有欣喜,所以不会有失落与痛苦;因为没有开始,所以不会结束。

不必在意别人曾拥有过昙花一现的幸福;也不必在意别人曾经历过轰轰烈烈的生活。夜深人静,月明风清,也许会有孤寂与凄冷,但注定掺有杂质的一切都不能长久的保存,短暂或看似长久的牵挂终究抵不过岁月的风化,平静而纯洁的生活才是永恒的命题。

因为心静,所以即使草盛豆苗稀,王摩诘依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为淡泊,所以陶元亮将梦想寄托于文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书”。

因为恣意,所以李白宁愿弃官长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也不愿身在官场,随波逐流。

我是极羡慕水的品性的。“水利万物而不争”,一路行走,一路奉献,它看透风景,用如明镜般透明的心,看梦回莺啭,流年似锦;看青山隐隐,绿水迢迢。任自己身处何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任自己栖于何时,一草一天堂,一沙一极乐。

行走于尘世,请踮起脚尖,小心拿捏行走的步伐,毕竟脚上的泥易除去,而心上的你却难以清除。若境由心生,那么心有污点的人的世界定不会是烟柳画桥;而心有明镜者的世界定会是鸟语花香,春和景明。

范文四

在两个人的面前,各放着半块面包。一个人看了以后,心想:“我还有半块面包。”另一个人看了后,心想:“我只有半块面包了。”

对待同样的半块面包,为什么两个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呢?这主要是心态在起作用。乐观者从半块面包中得到的是满足,看到的是希望;而悲观者从半块面包中得到的是不满,看到的是绝望。这恰好印证了“境由心造”的道理。

不同的心态造就不同的境遇。如果你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世界上的事情,那么即使是挫折甚或是苦难,你也能从中找到乐观的理由,进而化解挫折与苦难。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住在五楼,搬起东西来颇为不便。但他却说五楼好,可以免受底楼的潮湿之苦。后来他的住处从五楼搬到了一楼,地面经常湿漉漉的,但他却说一楼好,可以免去搬东西的辛苦。因此,不管苏格拉底处在如何不利的情况下,他永远是满足的、快乐的。尤利乌斯用2马克买的一注彩票,却中了50万马克。他用这50万马克买了一幢豪华的别墅,并添置了许多高档的家具。想不到这一切在他的一个烟头中化为灰烬。朋友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我只不过损失了2个

马克。”正是他的乐观心态化解了50万马克家产损失的巨大痛苦。这样,尤利乌斯注定终生要与快乐为伍。

如果你用悲观的心态去看世界上的事情,那么,即使是很小的挫折与痛苦,你也会觉得它是天大的灾难,由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中国古代有一个国家叫杞国,这个国家的人总担心有一天天会塌下来,一整天地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后人流传下一句话:“杞国无事忧天倾。”后来又由此造出了“杞人忧天”的成语。杞国人为什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就是因为他们是用消极悲观的心态去看世界,这样,这世界在他们的心目中就会变得越来越坏,越来越不可收拾。据一份调查显示,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都是由于自寻烦恼,把很小的挫折和点滴的痛苦想象成了巨大的灾难,因而感到心理难以承受所致。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让我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吧!这样,在生活这个广阔的原野上,你收获的将是幸福和快乐。

篇三:境由心造

境由心造

境由心造,以主观的心态面对客观的世界,从容不迫;境由心造,以过程的美丽取代为目的的而存在的手段;境由心造,通过自我的解放避免被封闭的厄运;境由心造,始终坚信起决定作用的终究是自己。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曾这样解释乐观者和悲观者的区别:“嘉定桌上有一瓶喝的只剩下一半的酒,乐观者会高喊:”太好了,还有一半!;悲观者会叹息:“可恶,只剩下一半!”这样的解释其实蕴含一个既简单有深刻的道理;境由心造。很多情况下,人的快乐和痛苦不是有客观环境的好坏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境由心造,不是简单的唯心主义的表现,并不要我们在困境中逆来顺受,而是要我们用良好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困境,积极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怨天尤人,积极逃避。

罗丹曾说:生活中国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真正的智者,能从一滴水中发现整个太阳的光明,能从一粒沙中看见时代的变迁,能从一朵花中嗅出春天的芬芳。以有限观无限,以心为眼,从点滴中发现生活的智慧,感受生命的美丽。

同是看一棵树,画家看到的是树的形态美;生物学家看到的是树的科研价值;木匠看到的则是木材的用途。换个角度出发,又有无限可能,境由心造。

境由心造,调试一份宁静致远的心境,使自己身在人群中而又远离人群;调试一份淡泊明志的心情,使自己名招毁谤也依然悠闲淡定。佛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

境由心造作文800zi

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事惹尘埃。让我们

用自己的心幻化成一株株美丽的树,用那一片绿荫来赏心来悦目,境由心造??

篇四:境由心生

月迷津渡——境由心生

假期里精心读完孙绍振教授的《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顿觉心情很多,想一吐为快却又无从说起,好容易整理一下心情,勉强成文,只当完成任务吧。

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心生。”人的心情实在复杂,犹如天气时好时坏时阴时晴,不能预测,难以把握。心情好的时候,看花花开,看天天蓝。心情不好的时候,看柳柳不绿,看云云不白。

读过的诗歌里,记忆比较深刻的几句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银烛秋光冷画屏”“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现在也尝试以孙绍振老师解读诗歌的方式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孙老师谈到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说:整首诗的意象,绿树、村庄、青山、城郭、场圃、桑麻、菊花,构成一幅画图。但是光有画面,是不能成为好诗的。图画,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框架,而情致,则在画面的空白之中,在‘故人’、‘鸡黍’、‘把酒’、‘桑麻’、‘重阳’、‘再来’的随意和默契之中。二者汇合,构成一个非常和谐的情与景、内心与外物、意与境镜相互交融的‘场’。出现在诗里的系列意象,表面上很自然,如李白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实际上已被加工过、创造过,与原始的生活状态有质的不同。”

读完这一段,我顿时对于“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有

了自己的理解。从第一次接触这首诗歌,我内心深处就没来由地对“绿、红”二字有着深深的好感,现在想来,这两个字看上去浅显通俗,颜色给人的视觉撞击很强烈,只此两字,画面效果就出来了,不只是画面效果,情境也呼之欲出。可以想象,绿色盈眼,清香迷人,小火炉的红色被红色火舌映照得更加明亮,诱人的色彩营造了一个很温馨很温暖很温柔的境界,这样的一个“场”怎么能不让人向往,听到“能饮一杯无”的邀请,怎么能不欣然就坐?一个人在这样一个场合,不由自主地就会产生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想法,就会产生恬淡安宁、知足常乐的感觉,就会产生活在当下真好的感叹。人的内心可以广袤高远,能容乾坤万物,能纳吉凶祸福,能装高山流水,能载喜乐哀愁。人的内心也可以狭小低俗,只容一己私利,只纳阿谀逢迎,只装功名利禄,只载酒绿灯红。这一刻,什么都不需要想,只管享受那一小口一小口的美酒,老友间也许有说不完的话,也许什么都不需要说,就彼此自斟自饮,自娱自乐,享受当下这份宁静和幸福。

思索至此,想到自己的职业责任,如何让学生能从一字一词中去体悟古人留下的这些文化精华?

意境的教学是诗歌教学中绕不开的,怎样让学生懂得意境的含义,并能学会体会意境?我仍记得自己教学《忆江南·梳洗罢》的时候,几乎一字一字地讲,边讲边启发学生思考,一首小令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还是意犹未尽,但是学生对于这首词的理解还是基本让我满意的。但是再学另一首诗歌,意境的体会还是要教,

让学生来表达难度很大。学生的阅历和知识储备都达不到自主赏析的能力,但是孩子们面临的题目却有这样的要求倾向。他们听老师讲完,把笔记整理好,然后就是会背诵,但应对题目的时候却不够灵活,得分很难。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不知道是孩子们应该反思还是出题定答案的应该反思呢?

篇五:相由心生 境由心造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素手为桨,古琴为舟,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不御铅华白发生,我弹奏《幽兰曲》,听生命之大道自七弦上汩汩而来:境由心造。

《心经》有云:智者调心不调境,愚者调境不调心。孟郊看世界是“出门即有碍,谁言天地宽”,于是便“肠中转愁盘”。白居易看世界是“明月清风自在怀”,于是便“怡然忘机,共君一醉一陶然”。

东坡说“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我也想怀揣初心和生命最初的本真,用一颗孩童的、诗意的心打量这个世界,于琴声中安享岁月静好。

素手弄琴,可以养性情,涤繁襟,释躁心;素手弄琴,可以让我在众人熙熙的世界依旧“沌沌兮婴儿之未孩”;素手弄琴,任这个世界如何风云变幻,在琴声予我的幽境里,与浅滩芦花般的柔美缓缓而拥。

琴为心声,境由心造。

外婆老屋前的那片松林是弄琴的绝佳之处,秋晚日出时分,我时常会把我的古琴搬到松林的小径上摆弄,微风来,松林也飒然作响,松风声每每让我想起嵇康所作的古琴曲《风入松》,那是我尚可企及的境界,“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这曲子总能让我想起那首凄婉欲绝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想起行走在苦难却仍不忘在心中修篱种菊的盲人阿炳,即使苦难无情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即使世界在眸中降临黑色的诗篇,即使命运给阿炳关上了光明那扇门,阿炳也要在自己狭窄的音乐世界推开两扇窗,二泉和三弦天衣无缝,于是青天碧落下,亦有阴晴,苍茫月色下,亦有诗情。外物的繁华和苦难打不破心境的高洁与无暇,当生命行将停止,阿炳留下的《二泉映月》如舍利。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是麻子的脸?还是伊豆迷人的酒窝?林徽因告诉我们答案:“即使处于车水马龙的闹市,也要在心中修篱种菊。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典义》里说:“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便是一种清宁,一种自守,我也想拥有这样的心境,于琴声里坚守神圣的寂寞之境,琴为心声,境由心造,如果可以,愿“岩前挂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看这“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