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项羽该不该自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26:27 体裁作文
项羽该不该自刎体裁作文

篇一:项羽是应该乌江自刎还是东山再起 辩论

楚霸王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乌江自刎的气节,历来被人们所称颂,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时候,应该不仅仅只是感慨于项羽的英雄气概,而是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项羽究竟该不该自杀。我方同学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段历史,得出了一个富于建设性的论断:项羽不该自杀。

第一,作为秦未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的项羽,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军事家,他为人忠厚、讲义气,这是他最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成为他最大的缺点,当他率兵进入函谷关后,发现刘邦有称霸的野心,但他并未杀刘邦,因为他心胸宽厚,被刘邦的花言巧语所蒙骗。在鸿门宴上,他不但没有致刘邦于死地,反而欣赏刘邦的手下樊桧,称他为勇士,并赏他肉酒,他能如此善待樊桧,恰恰说明了项羽惜才爱才的性格,可为何他偏偏不能接受范增呢?这就是范增的问题了。在范增眼中,项羽始终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他仗着他的年长、资深,倚老卖老,对项羽总是加以指责,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历史上真正能够放下君王架子来听逆耳之言的又有几人?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教化下,面对范增以下犯上的行为,项羽肯定会忍受不了,他对范增产生厌烦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项羽一意孤行,并非他之过,而是范增之误,假如范增劝谏时不那么盛气凌人,项羽也不至于无人开导,走上死路了。

关于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说法很多,莫衷一是。有人说是因为他心死了,有人说是因为他孤高自傲,不能面对失败。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其一,项羽并非心死,而是他心有不甘却不敢与天斗。他感叹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多么悲凉的诗句,此时此刻,他心中感到的是无助、迷惘,并非心死,而是心乱。其二,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许许多多的失败,有失败就必然有难堪。如果没有屡败屡战的精神,那只有死路一条了。历史的发展总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蚂蚁大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阴险狡诈的刘邦在石壁上涂上蜂蜜引来蚂蚁,形成“项羽死于此”几个大字,项羽面对如此天书悲哀地得出“天亡我也,非战之罪”的结论。由此可见,项羽的死不过是个极其偶然的因素所致,并非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告诉我们“吃一堑,长一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人的思想也如此。谁能肯定在这次惨痛的失败之后项羽的思想不会转变呢?如果对方辩友始终认为项羽孤高自傲的性格不会转变,岂不是犯了形而上的僵化地看待事物的错误了吗?

项羽能够白手起家,创建一番霸王伟业,他就必然能够带领江东子弟重起风云,重建霸王之业,杜牧在《题乌江亭》一诗中说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也深有感慨地说:古往今来,人们都对项羽重振雄风充满信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怀疑项羽的能力呢?

项羽不应该自杀,这是我方的观点,他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面对困难,从容不迫,永不放弃!(项羽不该自杀。下面我将再从客观方面进一步阐明我方观点:

首先,项羽作为秦未农民战争的主要领导者,对推翻秦的暴政,实现全国安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与刘邦争夺关中时,若不是项羽遇上秦的主力军,让刘邦投了机取了巧,那么,项羽与刘邦的位置也许就该倒置。

其次,项羽的死还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从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三国、南北朝时期正是由于多个国家并存,使中国南方、西南的经济有所发展,三国时的吴、蜀,南北朝时的南朝在历史上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刘邦建汉后,由于政权在北方,因此只注重北方经济,对南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使中国经济发展从一开始就成了畸形儿,这难道不能说是可悲吗?项羽若不被刘邦杀死,回到江东,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必要发展经济,这样就为南方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对今后中国经济发展之贡献不可谓不大。

一个对经济发展有贡献,同时心胸博大的人,他的死只能是社会的损失,只能是开历史的倒车。

关于项羽的自杀是可以理解还是不可以理解,我想在这里说,项羽也好、刘邦也好,成功失败的原因不光是取决于有多大的本事,而更重要的倒是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

遥想当年周瑜,在笑谈之中就将曹操百万大军烧得灰飞烟灭,如此盖世英豪,竟然不能面对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过分张扬了诸葛亮的机巧,而忽略了周瑜自取其辱、找死如归的实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法国哲学家蒙因说:“一个人因发生的事情而受到的伤害,比不上因他对发生事情所拥有的意见来得深刻。”我们的命运,完全决定于我们的心理状态。所以曾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哲学家马尔卡斯阿理琉士一针见血的指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说到此,我不得不重提千古贤相诸葛亮。《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一个能呼风唤雨,料事如神、胸藏百万雄兵的英雄,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却是一个常败将军。不过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也恰恰就是在这些失败中得以充分体现: 为报先帝的知遇之恩,他用生命去实践自己的承诺,以至死而后己。六出祈山,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面对后主的不争,面对国事、战事的不利,他勇往直前。特别是那种临难从容,虽大军压境却能潇洒抚琴,计退敌军的风度,堪称千古绝唱。可以说,诸葛亮每经历一次失败,就增加一分人格的魅力,他以宁静淡泊的胸禁去面对那充满纷扰,充满血腥的尘世。在他的人生中,不管是得意失意,成功失败,都能处身事中而置身事外,执着坚强,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相比之下,项羽的兵败自杀就显得不光是遗憾了。

不应该,成者王败者寇.中国古代历来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以项羽的实力和他当时的经验教训和刘邦还是是有一拼的.自刎于乌江并不能说明他是一英雄,只能说他是一糊涂蛋。我觉的我们所有人都应该为他惋惜,而不能把他当着英雄的楷模来崇拜和模仿.

项羽自杀,表现出男子汉的铮铮铁骨宁死不曲,但却没有灵活的头恼,真正的大丈夫当能屈能伸,吴王夫差、胯夫韩信就不是英雄吗?人生能有几个生命?大仇未岂能去死?项羽自杀只能说明他没有超出常人的耐性和毅力,心胸狭窄、目光短浅!不是天亡项羽,是项羽自取灭亡。韩信尚可忍受垮下之辱,忍辱负重。为什么项羽不能?

我个人认为还可以列举出项羽具有过人的军事才能。而且如果对方说项羽的死是历史的进步,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而且顺应民众渴望停止战争,我个人的意见是我们所讨论的项羽应不应该东山再起,而不是他能不能做到东山再起,只要他肯过乌江,肯为江东弟子的死负起责任,有这种想要克服挫折,重新站起来的想法,那就符合我们时代的意义——克服挫折。

我是反方。我觉得作为反方,我应该把这个辩题当作价值性辩题来探讨。。因为乌江自刎在价值观上是在提倡一种错误的价值观。。。似乎在教育后代如果你遇到了问题,挫折,你就不必去奋斗了,就放弃了。项羽乌江自刎就等于放弃了上天给他重来的机会因为在江东照样有他的江东子民愿意为他卖命。他这样就辜负了爱护她的人对他的期望。在逻辑上看来,项羽有才能,有本钱,有军队,有德又能,东山再起就不一定会输给刘邦啊!就算他有那么点“妇人之仁”的缺点,但是谁没有缺点呢,关键在于它要不要改,那不再今天辩题讨论范围之内。。我们姑且不管他东山再起后会不会成功,但是我们为什么要熄灭让他再来过的机会呢??在理论上,东山再起象征着积极向上,不愿在逆境中低头的正面态度。而乌江自刎则是逃避现实,自暴自弃的一种态度。两者看来,我们应该支持项羽做那个呢??不用说大家心里都有明确的答案吧!!在事实层面上,我想请问项羽有没有一个再来过,而且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如果有,他却放弃了,是不是叫做他不懂得去珍惜这个机会,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去推崇吗??如果没有,他放弃了,那是不是他不愿意自己去创造一个让他成功的机会??那他这种选择放弃的态度值得我们赞扬吗??

对于正方,我觉得他们可能会提出如果项羽东山再起,就一昧着战争的发生,更多的人为之丧命。。。(难道项羽不东山再起,就不会有战争的发生吗?看看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才几年的时间,又出了一个太后,搞到宫廷乌烟瘴气。。为什么就不要给项羽一个机会呢??说不定项羽能把国家治理的更好呢??)还有对于刘邦,项羽应该自杀,因为项羽活着就是对他的一种威胁。。。(我觉得对于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来说,他应该不惧怕失败,不惧怕对手,进而真正的打败对手而不是期待他的自杀。比如说我今天想赢这场比赛,不代表着我就可以满心想着希望你今天肚子疼不能来参加吧?着是一种负面的态度,无论是我,是刘邦,都不会同意的)另外,正方可能提到项羽的自杀是一种骨气啊!!他不愿意为了苟活在这个世间,不愿意被他以前的手下败将抓回去,不愿意被侮辱,所以他自杀了,这种自杀是一种骨气(我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他不一定会失败,既然他还有成功的可能性,他为什么不要去尝试呢?为什么不要去努力,重新给自己一个机会呢?为什么偏偏为了所谓的骨气两个字而打肿脸皮,冲什么英雄呢??因此项羽自杀根本就是不应该的。而且当年勾践卧薪尝胆还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夺回属于他自己的东西吗??)还有其他的我想不到了,请大家多多提供意见。。。犹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如果是正方,他们可能不仅仅会从发动战争、骨气等等问题,还有可能提及当时的现状,即彻底认为项羽已经没有成功的可能了。

反方说项羽有军队,但是乌江边的项羽可是只有百十来人的敢死队了,特别是到了乌江边是只有十几个人了,这和刘邦的十万大军相比,还能算是军队吗?当然,反方会说回到江东后项羽可以再招兵买马,但是老百姓还会不会跟项羽呢?老百姓跟着他,是为了幸福生活。但是上一次那么多人跟着项羽混,结果都死了;这一次,您让老百姓怎么再相信项羽一次呢?

反方说项羽有德有才、有可能成功,这就更错了。项羽有德,只是仗义、豪爽,而没有谦虚、谨慎和容忍;项羽有才,只是匹夫之勇,没有统帅三军的雄韬伟略。这虽然不是项羽的错,但这与项羽的位置不匹配。如果项羽和樊哙一样,只是去冲锋陷阵,那可以说项羽是有德有才的。但是事实上,项羽是要统帅三军的,他要当的角色不是猛将、而是皇上,那是要有气度、有智谋的,但这些项羽都没有。这样的对比,在历史上数不胜数。仅仅三国一例,凭什么刘备可以干掉吕布、孔明可以降服马超、吕蒙可以战胜关羽?

退一步说,就算项羽能赢刘邦,但他能赢天下吗?巨鹿一战,项羽一时愤恨便活埋秦军二十万,这就使项羽的德?为赢天下,刘邦可以容忍(暂时)韩信称王,但项羽却受不了范增的罗嗦,这就使项羽的德?就算项羽可以赢得天下,他难道真的能给百姓带来福祉吗?我看不是。恐怕只能是希特勒提前几千年出现了吧。

综上所述,我觉得,正方可能彻底不承认项羽有赢的可能,认为他的性格和经历就注定了他最终的失败,即使他重来一遍。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他的死值得吗?

答案是:不该!

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最能表现出项羽这一性格的是他兵败核下之时。这就是有名的霸王别姬的故事:夜色暗了下来,四面都是楚歌。项羽饮尽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最后一句意思就是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这个身经百战的英雄在即将失败的时候,痛心的不是他的功亏一篑,不是功败垂成。而是他的每人和骏马。而楚汉交战时期,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放在案板上要挟刘邦快点投降,不然就烧了你爹。刘邦却说:“当年我们俩在怀王手下当差,结拜为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硬要杀死你爸爸,请分我一杯肉汤。”这等的无情无义,夺得天下后又能多少体恤百姓,项羽该过江东,重整旗鼓,与刘邦争夺天下,百姓喜欢的所爱戴的是个性情中人。

他该过江东,因为显赫一时的西楚霸王毁灭殆尽,八千子弟的宝贵生命云飞雾散,不管项羽的主观动机如何,其血染乌江都体现了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风貌;若将项羽乌江归神与田横洛阳自刎加以考察又可发现“士可杀而不可辱”之凛然气节的同构性。

他该过江东,谁都有错,尤其是大的挫折,基本都能创造奇迹,而项羽放弃这个可能的发生。他该过江东,他应该活下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应该活下去,振作起来. 秦末那场农民起义战争最后以”无赖”刘邦称尊结束,曾经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最后反倒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项羽的乌江自刎是何等悲惨,曾经叱咤战场的他何曾受此大辱。对于这段历史或者说是项羽的这种做法,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盛赞项羽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宁肯自杀也不投降的气节,虽败尤荣。

项羽不应该认输,回到江东等待东山再起。在乌江边项羽曾对他的部下说自己的失败是上天要怪罪于我的,不是我的仗打得不好。哀莫大于心死,他已经放弃了反抗的斗志。他相信自己的气数已尽,任何的反抗都将是注定失败的。想象一下,项羽起兵八年的经历,《史记》有云”起兵八年,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他是一个军事天才,一个长胜将军。垓下之围,是项羽军事上最大的失败,乌江自刎是项羽最悲壮的战斗。在乌江边项羽一人杀斩杀汉军首级百余,自己也身受十数创,最后引剑自刎。刀过之处鲜血飞溅,壮哉,西楚霸王。那个力拔山河气盖世的霸王从此灰飞烟灭,留下了满目疮痍的天下还有千古遗恨。

项羽的死不值得,他的失败是注定了的。他是上天的一大败笔,上天给了他勇武有力的躯体项羽也是会玩阴谋的,但是只在巨鹿之战玩过一次,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那就是在巨鹿之战中他果断地斩杀按兵不动的主帅。那是关乎秦末起义战争成败与否的关键一役,巨鹿之战的胜利也奠定了项羽的军事地位,把他一下子推倒的历史舞台的最中央的位置。

或许是他的人生太顺利了,24岁项梁起兵他当起义军的副统帅,27岁当诸侯盟军的统帅。他从没有遭遇像垓下如此的耻辱,如此的失败。他败不起!如果他的人生多经历一些大风浪,或许他可以忍辱负重地回到江东卧薪尝胆。 项羽虽火烧阿房宫有过,但他的功也是无可非议的。巨鹿一战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名将章邯。歼灭秦军主力,可见他用兵如神,并非某些人嘴中的三天热度,就算到垓下之战韩信四面楚歌吹散了八千死士,还率领28骑冲出汉军几万人重围,可谓当者披倪,再说是刘邦不仁在先,并非项羽不义。

杜牧的《咏史》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着眼的是战术、兵法,三十六计走为上。有的时候,选择活着比选择死亡更不容易。

篇二:项羽是应该乌江自刎还是东山再起_辩论

楚霸王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乌江自刎的气节,历来被人们所称颂,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时候,应该不仅仅只是感慨于项羽的英雄气概,而是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项羽究竟该不该自杀。我方同学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段历史,得出了一个富于建设性的论断:项羽不该自杀。

第一,作为秦未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的项羽,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军事家,他为人忠厚、讲义气,这是他最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成为他最大的缺点,当他率兵进入函谷关后,发现刘邦有称霸的野心,但他并未杀刘邦,因为他心胸宽厚,被刘邦的花言巧语所蒙骗。在鸿门宴上,他不但没有致刘邦于死地,反而欣赏刘邦的手下樊桧,称他为勇士,并赏他肉酒,他能如此善待樊桧,恰恰说明了项羽惜才爱才的性格,可为何他偏偏不能接受范增呢?这就是范增的问题了。在范增眼中,项羽始终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他仗着他的年长、资深,倚老卖老,对项羽总是加以指责,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历史上真正能够放下君王架子来听逆耳之言的又有几人?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教化下,面对范增以下犯上的行为,项羽肯定会忍受不了,他对范增产生厌烦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项羽一意孤行,并非他之过,而是范增之误,假如范增劝谏时不那么盛气凌人,项羽也不至于无人开导,走上死路了。

关于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说法很多,莫衷一是。有人说是因为他心死了,有人说是因为他孤高自傲,不能面对失败。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其一,项羽并非心死,而是他心有不甘却不敢与天斗。他感叹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多么悲凉的诗句,此时此刻,他心中感到的是无助、迷惘,并非心死,而是心乱。其二,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许许多多的失败,有失败就必然有难堪。如果没有屡败屡战的精神,那只有死路一条了。历史的发展总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蚂蚁大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阴险狡诈的刘邦在石壁上涂上蜂蜜引来蚂蚁,形成“项羽死于此”几个大字,项羽面对如此天书悲哀地得出“天亡我也,非战之罪”的结论。由此可见,项羽的死不过是个极其偶然的因素所致,并非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告诉我们“吃一堑,长一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人的思想也如此。谁能肯定在这次惨痛的失败之后项羽的思想不会转变呢?如果对方辩友始终认为项羽孤高自傲的性格不会转变,岂不是犯了形而上的僵化地看待事物的错误了吗?

项羽能够白手起家,创建一番霸王伟业,他就必然能够带领江东子弟重起风云,重建霸王之业,杜牧在《题乌江亭》一诗中说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也深有感慨地说:古往今来,人们都对项羽重振雄风充满信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怀疑项羽的能力呢?

项羽不应该自杀,这是我方的观点,他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面对困难,从容不迫,永不放弃!(项羽不该自杀。下面我将再从客观方面进一步阐明我方观点:

首先,项羽作为秦未农民战争的主要领导者,对推翻秦的暴政,实现全国安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与刘邦争夺关中时,若不是项羽遇上秦的主力军,让刘邦投了机取了巧,那么,项羽与刘邦的位置也许就该倒置。

其次,项羽的死还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从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三国、南北朝时期正是由于多个国家并存,使中国南方、西南的经济有所发展,三国时的吴、蜀,南北朝时的南朝在历史上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刘邦建汉后,由于政权在北方,因此只注重北方经济,对南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使中国经济发展从一开始就成了畸形儿,这难道不能说是可悲吗?项羽若不被刘邦杀死,回到江东,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必要发展经济,这样就为南方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对今后中国经济发展之贡献不可谓不大。

一个对经济发展有贡献,同时心胸博大的人,他的死只能是社会的损失,只能是开历史的倒车。

关于项羽的自杀是可以理解还是不可以理解,我想在这里说,项羽也好、刘邦也好,成功失败的原因不光是取决于有多大的本事,而更重要的倒是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

遥想当年周瑜,在笑谈之中就将曹操百万大军烧得灰飞烟灭,如此盖世英豪,竟然不能面对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过分张扬了诸葛亮的机巧,而忽略了周瑜自取其辱、找死如归的实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法国哲学家蒙因说:“一个人因发生的事情而受到的伤害,比不上因他对发生事情所拥有的意见来得深刻。”我们的命运,完全决定于我们的心理状态。所以曾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哲学家马尔卡斯阿理琉士一针见血的指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说到此,我不得不重提千古贤相诸葛亮。《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一个能呼风唤雨,料事如

神、胸藏百万雄兵的英雄,而历史上的诸葛亮却是一个常败将军。不过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也恰恰就是在这些失败中得以充分体现: 为报先帝的知遇之恩,他用生命去实践自己的承诺,以至死而后己。六出祈山,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面对后主的不争,面对国事、战事的不利,他勇往直前。特别是那种临难从容,虽大军压境却能潇洒抚琴,计退敌军的风度,堪称千古绝唱。可以说,诸葛亮每经历一次失败,就增加一分人格的魅力,他以宁静淡泊的胸禁去面对那充满纷扰,充满血腥的尘世。在他的人生中,不管是得意失意,成功失败,都能处身事中而置身事外,执着坚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相比之下,项羽的兵败自杀就显得不光是遗憾了。

不应该,成者王败者寇.中国古代历来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以项羽的实力和他当时的经验教训和刘邦还是是有一拼的.自刎于乌江并不能说明他是一英雄,只能说他是一糊涂蛋。我觉的我们所有人都应该为他惋惜,而不能把他当着英雄的楷模来崇拜和模仿.

项羽自杀,表现出男子汉的铮铮铁骨宁死不曲,但却没有灵活的头恼,真正的大丈夫当能屈能伸,吴王夫差、胯夫韩信就不是英雄吗?人生能有几个生命?大仇未岂能去死?项羽自杀只能说明他没有超出常人的耐性和毅力,心胸狭窄、目光短浅!不是天亡项羽,是项羽自取灭亡。韩信尚可忍受垮下之辱,忍辱负重。为什么项羽不能?

我个人认为还可以列举出项羽具有过人的军事才能。而且如果对方说项羽的死是历史的进步,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而且顺应民众渴望停止战争,我个人的意见是我们所讨论的项羽应不应该东山再起,而不是他能不能做到东山再起,只要他肯过乌江,肯为江东弟子的死负起责任,有这种想要克服挫折,重新站起来的想法,那就符合我们时代的意义——克服挫折。

我是反方。我觉得作为反方,我应该把这个辩题当作价值性辩题来探讨。。因为乌江自刎在价值观上是在提倡一种错误的价值观。。。似乎在教育后代如果你遇到了问题,挫折,你就不必去奋斗了,就放弃了。项羽乌江自刎就等于放弃了上天给他重来的机会因为在江东照样有他的江东子民愿意为他卖命。他这样就辜负了爱护她的人对他的期望。在逻辑上看来,项羽有才能,有本钱,有军队,有德又能,东山再起就不一定会输给刘邦啊!就算他有那么点“妇人之仁”的缺点,但是谁没有缺点呢,关键在于它要不要改,那不再今天辩题讨论范围之内。。我们姑且不管他东山再起后会不会成功,但是我们为什么要熄灭让他再来过的机会呢??在理论上,东山再起象征着积极向上,不愿在逆境中低头的正面态度。而乌江自刎则是逃避现实,自暴自弃的一种态度。两者看来,我们应该支持项羽做那个呢??不用说大家心里都有明确的答案吧!!在事实层面上,我想请问项羽有没有一个再来过,而且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如果有,他却放弃了,是不是叫做他不懂得去珍惜这个机会,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去推崇吗??如果没有,他放弃了,那是不是他不愿意自己去创造一个让他成功的机会??那他这种选择放弃的态度值得我们赞扬吗??

对于正方,我觉得他们可能会提出如果项羽东山再起,就一昧着战争的发生,更多的人为之丧命。。。(难道项羽不东山再起,就不会有战争的发生吗?看看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才几年的时间,又出了一个太后,搞到宫廷乌烟瘴气。。为什么就不要给项羽一个机会呢??说不定项羽能把国家治理的更好呢??)还有对于刘邦,项羽应该自杀,因为项羽活着就是对他的一种威胁。。。(我觉得对于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来说,他应该不惧怕失败,不惧怕对手,进而真正的打败对手而不是期待他的自杀。比如说我今天想赢这场比赛,不代表着我就可以满心想着希望你今天肚子疼不能来参加吧?着是一种负面的态度,无论是我,是刘邦,都不会同意的)另外,正方可能提到项羽的自杀是一种骨气啊!!他不愿意为了苟活在这个世间,不愿意被他以前的手下败将抓回去,不愿意被侮辱,所以他自杀了,这种自杀是一种骨气(我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他不一定会失败,既然他还有成功的可能性,他为什么不要去尝试呢?为什么不要去努力,重新给自己一个机会呢?为什么偏偏为了所谓的骨气两个字而打肿脸皮,冲什么英雄呢??因此项羽自杀根本就是不应该的。而且当年勾践卧薪尝胆还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夺回属于他自己的东西吗??)还有其他的我想不到了,请大家多多提供意见。。。犹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如果是正方,他们可能不仅仅会从发动战争、骨气等等问题,还有可能提及当时的现状,即彻底认为项羽已经没有成功的可能了。

反方说项羽有军队,但是乌江边的项羽可是只有百十来人的敢死队了,特别是到了乌江边是只有十几个人了,这和刘邦的十万大军相比,还能算是军队吗?当然,反方会说回到江东后项羽可以再招兵买马,但是老百姓还会不会跟项羽呢?老百姓跟着他,是为了幸福生活。但是上一次那么多人跟着项羽

混,结果都死了;这一次,您让老百姓怎么再相信项羽一次呢?

反方说项羽有德有才、有可能成功,这就更错了。项羽有德,只是仗义、豪爽,而没有谦虚、谨慎和容忍;项羽有才,只是匹夫之勇,没有统帅三军的雄韬伟略。这虽然不是项羽的错,但这与项羽的位置不匹配。如果项羽和樊哙一样,只是去冲锋陷阵,那可以说项羽是有德有才的。但是事实上,项羽是要统帅三军的,他要当的角色不是猛将、而是皇上,那是要有气度、有智谋的,但这些项羽都没有。这样的对比,在历史上数不胜数。仅仅三国一例,凭什么刘备可以干掉吕布、孔明可以降服马超、吕蒙可以战胜关羽?

退一步说,就算项羽能赢刘邦,但他能赢天下吗?巨鹿一战,项羽一时愤恨便活埋秦军二十万,这就使项羽的德?为赢天下,刘邦可以容忍(暂时)韩信称王,但项羽却受不了范增的罗嗦,这就使项羽的德?就算项羽可以赢得天下,他难道真的能给百姓带来福祉吗?我看不是。恐怕只能是希特勒提前几千年出现了吧。

综上所述,我觉得,正方可能彻底不承认项羽有赢的可能,认为他的性格和经历就注定了他最终的失败,即使他重来一遍。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他的死值得吗?

答案是:不该!

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最能表现出项羽这一性格的是他兵败核下之时。这就是有名的霸王别姬的故事:夜色暗了下来,四面都是楚歌。项羽饮尽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最后一句意思就是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这个身经百战的英雄在即将失败的时候,痛心的不是他的功亏一篑,不是功败垂成。而是他的每人和骏马。而楚汉交战时期,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放在案板上要挟刘邦快点投降,不然就烧了你爹。刘邦却说:“当年我们俩在怀王手下当差,结拜为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硬要杀死你爸爸,请分我一杯肉汤。”这等的无情无义,夺得天下后又能多少体恤百姓,项羽该过江东,重整旗鼓,与刘邦争夺天下,百姓喜欢的所爱戴的是个性情中人。

他该过江东,因为显赫一时的西楚霸王毁灭殆尽,八千子弟的宝贵生命云飞雾散,不管项羽的主观动机如何,其血染乌江都体现了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风貌;若将项羽乌江归神与田横洛阳自刎加以考察又可发现“士可杀而不可辱”之凛然气节的同构性。

他该过江东,谁都有错,尤其是大的挫折,基本都能创造奇迹,而项羽放弃这个可能的发生。他该过江东,他应该活下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应该活下去,振作起来. 秦末那场农民起义战争最后以”无赖”刘邦称尊结束,曾经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最后反倒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项羽的乌江自刎是何等悲惨,曾经叱咤战场的他何曾受此大辱。对于这段历史或者说是项羽的这种做法,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盛赞项羽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宁肯自杀也不投降的气节,虽败尤荣。

项羽不应该认输,回到江东等待东山再起。在乌江边项羽曾对他的部下说自己的失败是上天要怪罪于我的,不是我的仗打得不好。哀莫大于心死,他已经放弃了反抗的斗志。他相信自己的气数已尽,任何的反抗都将是注定失败的。想象一下,项羽起兵八年的经历,《史记》有云”起兵八年,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他是一个军事天才,一个长胜将军。垓下之围,是项羽军事上最大的失败,乌江自刎是项羽最悲壮的战斗。在乌江边项羽一人杀斩杀汉军首级百余,自己也身受十数创,最后引剑自刎。刀过之处鲜血飞溅,壮哉,西楚霸王。那个力拔山河气盖世的霸王从此灰飞烟灭,留下了满目疮痍的天下还有千古遗恨。

项羽的死不值得,他的失败是注定了的。他是上天的一大败笔,上天给了他勇武有力的躯体项羽也是会玩阴谋的,但是只在巨鹿之战玩过一次,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那就是在巨鹿之战中他果断地斩杀按兵不动的主帅。那是关乎秦末起义战争成败与否的关键一役,巨鹿之战的胜利也奠定了项羽的军事地位,把他一下子推倒的历史舞台的最中央的位置。

或许是他的人生太顺利了,24岁项梁起兵他当起义军的副统帅,27岁当诸侯盟军的统帅。他从没有遭遇像垓下如此的耻辱,如此的失败。他败不起!如果他的人生多经历一些大风浪,或许他可以忍辱负重地回到江东卧薪尝胆。

项羽虽火烧

项羽该不该自刎

阿房宫有过,但他的功也是无可非议的。巨鹿一战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名将章邯。歼灭秦军主力,可见他用兵如神,并非某些人嘴中的三天热度,就算到垓下之战韩信四面楚歌吹散了八千死

士,还率领28骑冲出汉军几万人重围,可谓当者披倪,再说是刘邦不仁在先,并非项羽不义。 杜牧的《咏史》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着眼的是战术、兵法,三十六计走为上。有的时候,选择活着比选择死亡更不容易。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大丈夫能屈能伸,肯定会东山再在的,那时项羽在江东的势力还存在的,而且项羽的家乡父老对项羽也是特别的支持,江东儿女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过了江,他一定会打回来的,我们伟大的毛主席都认同,他是没有谋士,但要说猛将,刘邦手下的全加起来,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对手

.作为一位豪气盖世、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项羽的悲剧引申出两个层次的人格意志,一是人格意志是坚韧还是脆弱,在失败时是继续进取还是从此消沉;一是人格境界是崇高还是卑下,在无办法时是选择玉碎还是瓦全。在毛泽东看来,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应该既具有坚韧的人格意志又具有崇高的人格境界。毛泽东早年就曾经说过:对于挑战者来说,宁可失败而被杀,也不自杀。因为自杀对人格的保全有相对价值,而反抗到底即使被杀,却能使身心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伸张,“则直天下之至刚勇,而悲剧之性质最足以印人脑腑”。这种选择,在毛泽东看来,无疑具有巨大的、催人向上的、震撼人心的力量。1939年4月8日在延安“抗大”的一次演讲中,毛泽东谈到了项羽。他说:项羽是有名的英雄,他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杀,也比汪精卫、张国焘好得多。从前有个人作了一首诗,问他你为什么要自杀,可以到江东再去招八千子弟兵来打天下,我们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这无疑也是推崇项羽的人格境界而批评他的人格意志。毛泽东晚年读《历代诗话》,其中有《二乔》一则,从杜牧的《赤壁》说到其《题乌江亭》一诗:“胜败兵家未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评诗者认为:“项氏以八千渡江无一还者,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毛泽东读至此处,批了四个字:“此说亦迂。”“迂”在何处?杜牧诗的评者没有超出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心理局限,并以个人的“面子”问题来揣摩江东父老对暂时失败的英雄的态度,从而把一场声势浩大的楚汉相争的成败完全归之于个人的声誉。在毛泽东看来,彻底的革命者除了善于把握历史趋势、分析社会时事以外,还必须具备韧性的战斗精神。一切都事在人为。项羽以拔山之力、盖世之气,突起于陇亩之中,没有任何凭借,很快就摧毁了暴秦的政权。于是宰割天下,分封王侯,号称“西楚霸王”。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果胸怀宽广,“包羞忍辱”,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回到江东,为什么不可以卷土重来呢?在这里,毛泽东对项羽失败后的错误选择,生出了深深的感慨和叹息。

自杀,更需要勇气!!!!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这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原话。翻译是听闻汉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要我首级,今日我便为你们做件好事吧。这应该是项羽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吕马童说的

你没有失败,你是成功的,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一切都有可能,你遇到的挫折不是失败,那是上天给你一个成功的转折点!

如果你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杀那么你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如果你遇到一点困难就缩头那么你和鸵鸟有什么区别! 成功便是站起比倒下多一次。 失败并不意味你浪费了时间和生命。失败表明你有理由重新开始。

篇三:项羽为什么自刎

项羽为什么自刎

作者:杨胜利

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4年第07期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收录了一篇经典散文——《项羽之死》。司马迁以饱含深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项羽四面楚歌,面临生死抉择时的悲壮一幕——自刎而死。面对生的希望,项羽为什么宁愿选择自刎而不肯渡江呢?

一、天命思想的主导,使项羽精神崩溃,失去斗志

中国古人,大多有着浓厚的天命思想。项羽出身贵族,这种思想更加浓厚。文中,作者借项羽之口,两次道出了他的这种思想。

面对四面楚歌的困境,项羽决定突围。突围前,他对手下的将士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此其一。面对乌江亭长的施救,项羽发出感叹:“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此其二。

其实,不仅是项羽,他的对手刘邦的天命思想也极其浓厚。《汉书·高帝纪》记载,汉高祖刘邦攻打黥布时,被飞箭射中。路上,病情加重。临终时,他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这是天命思想的直接外现。这个天命观,主导了项羽的思想,使他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天命难违,个人是斗不过天的。于是,他彻底失去了斗志,毅然放弃了东渡乌江的机会。

二、羞愧之心的萌生,使项羽颜面扫地,耻于东渡

项羽跟随叔父从江东起事以来,攻城掠地,战无不胜。然垓下一战,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这让他感觉颜面扫地,无颜见江东父老。这从文中能找到直接证据。

乌江亭长劝告项羽渡江,到江东为王时,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充分证实了项羽内心的羞愧之情。他觉得自己对不起江东子弟及他们的家人,应该与他们同生共死,不可为保全个人性命苟且偷生。同时,项羽还意识到,即使能够再次起兵,也是一种耻辱,与其屈辱地活着,不如悲壮地死去。

项羽乌江自刎引发了后人各种各样的讨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批评项羽不能忍受一时的羞耻,卷土重来。唐代的胡曾在《乌江》中写道:“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

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胡曾认为,乌江并不是没有船可以渡,项羽之所以不肯东渡乌江,是因为他耻于再次起兵。

三、忏悔意识的觉醒,使项羽反躬自省,回归人性

项羽曾坑杀秦军降卒,性格中确有残暴的一面,但同时也有温情的一面,这体现出其性格的复杂性。

楚汉在荥阳交战数年,相争不下时,项羽曾经对刘邦说过这样的话:“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项羽本纪》)这说明后期的项羽已经有了造福百姓为荣,祸国扰民为辱的认识。这正是项羽产生忏悔意识的思想基础。

唐朝的曹松在《己亥岁感事》中写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古往今来,成功都要付出血的代价,因此“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旷日持久的战争,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句子,“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这样的景象使项羽感慨,因此,他曾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想通过和谈换取刘邦的让步。这样做,或许正是他认识到长期的征战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吧。这也可以看作是忏悔意识的自觉苏醒。

后期的项羽开始想到百姓的疾苦,想到自己的将士,这说明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开始回归。或许正因为此,他才选择了自刎以结束持续多年的争霸和残杀。

四、众叛亲离的现实,使项羽万念俱灰,无心再战

受诸多原因的影响,后期的项羽面临着众叛亲离的被动局面。

从故交旧部来看,当时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已死,曾经的麾下陈平、韩信等人也为刘邦效力。“吾闻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项羽曾经的朋友吕马童背叛了他,为了悬赏封侯正在追杀他。刘邦这个曾经的“结义兄弟”为了争夺天下背信弃义,撕毁盟约。

从现实角度看,当时项羽身陷“四面楚歌”的绝境,不由得发出“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的感慨,以为大局已定。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乌江亭》中写道:“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说垓下一战,项羽大势已去,即使江东子弟还在,也没有人愿意为他卷土重来了。

从爱情方面来看,项羽是一个至情至义的人,虞姬的死使项羽无意独生。《项羽本纪》里提及“有美人常幸从”,便可看出项羽和虞姬感情之深。虞姬是项王至亲至爱的女人,生死难舍,而虞姬的死让项王既自责,又心痛。没有了虞姬的项羽只会更加孤寂,自然生无可恋。

故交旧部的背叛反戈,对手刘邦的背信弃义,谋臣将士的离心离德,红颜知己的香消玉殒。这一切变故使项羽陷入人生的绝望,已无心思东山再起,重振霸业了。

在生死抉择的关头,项羽选择了自刎。他的这一举动,引发了后人无尽的感慨与思考,对其原因的探讨自然是见仁见智。但笔者以为,天命思想、羞愧之心、忏悔意识、众叛亲离四个方面是最主要的原因。

篇四:项羽不应该乌江自刎

项羽不应该乌江自刎

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在场各位。很高兴和对方辩友探讨项羽应不应该乌江自刎这一问题。

斯人已逝,往事定格,历史已有既定轨迹,刘项之争终以项羽自刎乌江宣告刘邦的胜利。以史为鉴,今天我们讨论应不应该的标准不能仅仅从表面上停留在在历史角度上评判项羽乌江自刎这一行为,更重要的是从现代角度考虑项羽乌江自刎这一行为本身是否符合当今社会价值体系。我方认为项羽不应该乌江自刎,理由主要有二:

第一,从历史上看项羽乌江自刎的确保留了西楚霸王最后的尊严,保全了气节,但也仅此而已,实际上这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自私行为,而不自刎则会有多种有价值的可能。正如对方辩友提到的相对于他杀与臣服,自刎的确保留了西楚霸王最后的尊严与气节,而至于对方辩友提到项羽之死客观结束战争带来和平,实属无稽之谈。我们不能因客观结果的进步性就肯定赞扬具有反动性的主观目的,就像我们不能因为洋务运动客观推动中国近代化就无比肯定以镇压农民起义为主观目的。项羽的死是自私的,他只想着自己尊严与气节,抛弃了他身为国君将帅的责任,辜负楚民楚军的忠心!老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项羽垓下之战后虽败暂处势微,但他仍据五郡与鲁地,拥季布钟离两军和长沙临江两王,域内子民将帅忠心耿耿;反观刘邦集团内部分裂渐显,韩信英布屡屡爽约,异姓王也虎视眈眈,齐有田横反抗。两厢比较不难看出项羽依旧有卷土重来甚至问鼎中原的实力,依旧有实现一统天下雄心抱负的希望。他自以为无脸见江东父老就以死逃避,自以为谢罪,殊不知这样才是真正愧对于对他忠心耿耿的百姓和军队,令自己身陷自私自利、不信不义之地!

第二,从现实来看项羽乌江自刎更是毫无借鉴意义,这种自杀是一种以死逃避过错和责任的自私懦弱的表现,是不可取的消极人生态度。项羽的死无疑是有气节的,但同时也是极其自私的。项羽兵败垓下,他选择自刎的目的是不被刘邦侮辱,他绝望,他看不出生命的意义,看不到自己作为君王悯恤百姓作为将帅统领三军的责任,看不到自己致命的性格缺陷,尤其看不出痛苦的意义,只是自私地想着保留他最后的尊严,保全自己的气节,最后就以不知悔悟的死亡印证他的绝望、懦弱和自私,“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他的血仅仅染红了历史没有改变历史,让人扼腕!反观勾践亡国为吴所执,但他坚毅面对,他记得自己背负着越国百姓的忠心和复兴越国的责任,他纳贤策假意投降,三年吴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任贤用能,最终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项羽卷土重来或胜或败都是未知数,我们只是认为努力就会有可能成功,放弃就一定是失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勇敢直面错误,找出缺陷努力弥补才会有可能成功,才是积极可取的态度。消极应对事情不会有任何好转,自杀逃避更是将生的责任转嫁给他人的不负责的自私行为、轻视生命的行为。生命是恩赐,生命怎么去行?怎么去生?是人类应共同追寻的,生命的绚烂,人人应该欣赏、受用、珍惜和发展。

因此我方坚定认为项羽不应该乌江自刎。

篇五: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论项羽之死

刘雪

项羽,楚霸王也。何为霸王?征战东西,名响天下。纵然刚愎自用,攻伐自矜,亦是英雄本色。李清照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言尽霸王死得其所。宁死不受辱,属于霸王之勇;知羞重义,则是霸王之义。

放纵一次又何妨?

邢琳

内心斗争良久,我选择支持项羽乌江自刎。

楚汉之争长达四年,这四年他与刘邦斗智斗勇,从最初的稳操胜券到最后自刎江边。这种痛彻心扉的情感有谁能体会?我没体会过,但我明白必是痛入骨髓。他是楚霸王,骄傲如他。他若不死,独自苟活,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如何面对父老兄弟或怨恨或嘲笑或怜悯的眼神?他是楚霸王啊!他怎能败在一个地痞流氓手上?

当年的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江东父老的期望,还有那句“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如今都变成了一柄利剑,直刺进他的胸口,痛得几欲昏厥。

就这样吧,就这样放纵一回吧。斗了这么多年,早已身心疲惫了。既然野心已被显示磨平,又何苦为难自己呢?何不潇洒放手,低一次头呢?

穿越千年,我竟能感受到那一刻你的颓废、不舍、迷惘、羞愧,并为之感到心痛。江山不在了,美人不在了,尘世间再无留恋,为何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自私一回,任性一次!

霸王,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我只希望你能走得再坦然一点,再高兴一点,因为那是你的选择,亦是你的勇敢。

王颖

对于课文节选《项羽之死》最为欣赏的是项羽乌江自刎的段落。对于项羽的记载,历史较为详尽,没有争议。然最令人惊心的是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一个英雄任务凄凉地走向死亡,有褒有贬,莫衷一是。

对于老师对项羽性格刚愎自用的评价甚为不快。项羽在我心中一直是以英雄的姿态存在。他在临死前对于叛变的吕马童没有讥讽,可见其气度不凡。他知道自己的头颅价值几何,云淡风轻地说给乱臣贼子一个人情,然后高傲地走了,离开了尘烟滚滚的战场,坦然自若。这哪像个身经百战的将军,更似一个纯净孤傲的文人、多情的郎君。由此敬意更浓。

我觉得最懂项羽的乃是易安居士。这位不幸的女词人经历了种种悲欢离合,大彻大悟。如果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一定会成为知己。我认为易安居士对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评价并不为过。

夕阳媚俗的金色洒满了苍穹,天边的晚霞瑰丽多彩。这少有的美艳附着地面上蜿蜒逶迤的血流和倒地不起的将军构成了一幅永远定格的画面。悲怆之歌响起,但又和着豪迈之气,江上升起雾气,我?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鹂吹较钣鸷椭诮恳黄鹱呦蛭淼纳畲Γ宦坊陡瑁?/p>

苟活于世,非霸王所为!

由颖

横剑,自刎,眼望江东。

残阳如血,映红了乌江的水面。谢绝了亭长渡他过江的好意,自刎于此。悔?不!

为何要悔?世人皆叹可惜可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那又如何?苟活于世,心里难安!心中自认无颜见江东父老,无颜面对!

为何要悔?世人皆叹糊涂糊涂。那越王勾践不就忍辱复国吗?然那非霸王所为。既称霸王,便有霸王之风范,心中自有一番傲气,傲立天下!

为何要悔?世人皆叹愚蠢愚蠢。以死了结,牺牲的战士怎么办?可又有谁理解项羽?故交旧部吕马童为金钱名利背叛反戈;结义兄弟刘邦为争夺天下而背信弃义;美人虞姬为断霸王后顾之忧,先行自刎。霸王不愿苟活!

一代霸王,岂愿苟且偷生?项羽的死是尊严,是傲气,亦是后人对他的敬佩。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