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大爱无边的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23:25 字数作文
大爱无边的意思字数作文

篇一:大爱无边

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学校里特殊群体的贫困生,他们更需要获得公平、公正的教育,更需要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关爱。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关心所有的学生,特别是贫困生,让他们享受公平的爱。

有的贫困生学习很用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他们的家庭条件制约了他们的学习,这需要老师、同学、学校甚至是社会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奉献爱心。

付浪花是张洪林老师接三年级时班里一名女生。瘦小的个头,一直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但是,她又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学生,学习比较刻苦,从张老师接班以来,她的学习成绩一直排在前几名。但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付浪花在班里不太爱说话,不愿和同学交流;班里举行集体活动时她的表现也是很平淡。而且有一段时间经常缺课。

有一天,付浪花没来上课。张老师决定到她家进行一次家访。到她家后,张老师发现她家的门是锁着的,便向隔壁邻居打听,得知付浪花下地干农活去了。张老师听后很震惊,这么小的孩子就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后来,终于找到了付浪花,张老师问她:“你今天怎么不去上学啊?”

“我不想上了。”付浪花轻声地说。

“为什么啊?你能告诉老师吗?”张老师吃惊地问。

她沉默了很久,说:“妈妈的病又复发了,现在在镇上的医院里住院;爸爸在外地打工还没回来;弟弟又需要照顾;家里的活儿又没人干。老师,我想读书啊。可是??” 听了付浪花的话,张老师心里一阵酸痛,对付浪花说:“你明天就去上学,你的困难老师会帮你解决的。”

回校后,张老师随即召开了班会。在班会上张老师特意提到了这件事,并号召大家帮助付浪花渡过难关。学生们反响强烈,男生们主动说要帮助小浪花做农活。

此后,张老师主动帮助小浪花解决了一部分困难,还鼓励班上的同学与小浪花交朋友,和她一起做游戏,一起学习,甚至到她家帮他干家务、分担农活。在生活我和其他同学一直帮助

小浪花,让她慢慢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可亲、同学的可爱。

就这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关爱下,她激动的说:“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和爱,我再也不用辍学了!”

老师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贫困生点亮前进的方向,让他们在艰难跋涉的路途中看见希望与曙光。假如我们每位老师都能以知识为燃料、以人格为动力,以爱心为催化剂,点燃贫困生的心灵之光和智慧之光,那么,所有贫困生就会感受温暖的爱,他们会为自己拥有这样的老师而骄傲。

重阳节资料集锦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重阳节,亦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农历九月九日。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现在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 重阳由来已久,《易经》载以阳爻为九。”

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传说重阳节吃重阳糕可消灾除病,佩茱萸登高,可避邪恶。 《齐人月令》重阳之是日,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远。”

唐代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晋代陶渊明诗菊花如我心,九月九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京师谓重阳九月九日。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磕,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

重阳节来源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苏山中学单位干职及家属通讯摸底表

苏山中学单位干职及家属通讯摸底表

苏山中学单位干职及家属通讯摸底表

凡年龄在18—65岁的家属都要填写 固话、联通、电信的要在备注栏注明,移动不需注明

篇二:大爱无边

龙源期刊网 .cn

大爱无边

作者:盛春环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年第02期

大爱无边,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条件。作为一个教师,需要一种特殊的爱,才能和孩子们息息相通,才会感同身受,才会爱生如子,同时才会看到孩子最宝贵的天真活泼的一面。生活中只有把自己和孩子融合在一起,才会没有自以为是,没有沾沾自喜,才能不断地提升和成长自己,才会对周围孩子产生感情,尤其是待进生。

2011年我接了一个比较乱的班级,说心里话我是不想接的,因为没人爱接这个班。接班后,我发现我班的一名张同学就是不说话,其他老师根本叫不动他。有一次,品社老师让他去办公室,他竟然一丝不动,品社老师气坏了,走到班级把他连拖带拉拽到办公室。而且气呼呼地对我说:“你班的张X算什么学生。”气死我了,连话都听不明白。这时我走过来,蹲在张同学的旁边说:“张X,叫你来办公室你害怕么。如果害怕,你就点点头,如果不害怕,你就摇摇头。”我一边说一边用手摸着张X的小手,并轻轻地拍了两下,“别怕,老师在这,没人敢欺负你。”张X听了,看看我并点了点头。我又说,“以后哪个老师叫你,你都不用怕,老师们都是爱你的,他听了我的话之后哭了。”这时我又说,“你有什么委屈和老师说,老师会帮你的,咱俩不是朋友么?”张X听了我的话哭得更厉害了,而且边哭边说,“老师以前我学习不好,同学不和我玩,老师也不喜欢我,我说什么都没人听,所以我在班级就从不说话了。”听了这些话之后,我又摸了摸孩子的头说,“咱俩是最好的朋友,同学们也和你要好,下课都和你玩。”这时班级的孩子们都来了,都来找张X玩,此时张X 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家长也打电话向我表示感谢。

我的付出是爱的付出,是不计较回报的付出。因为我相信一句话:一个人如果计较得失很多,就会快乐很少,如果计较得失很少,那么就会快乐很多!我有很多爱,我的付出是因为我有,不是因为我缺,所以我可以付出,并且可以计较很少,可以从付出中得到快乐,我付出爱是因为想和更多人分享爱的快乐!

爱是一种激情,更是动人心魂的教育过程。看着那些含苞待放的花朵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我由衷地感受到为人师的幸福。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最可宝贵的品质。“爱孩子是每个善良人的天性,但是教育儿童却是人民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在我的努力下,孩子变了。是呀,大爱无边。

篇三:大 象 无 形

大 象 无 形

所谓大象者,《辞源》解释为一切事物的本源,后引为封建帝王的一统天下。因此,大象是一种权威,一种集权,或者说是一种对资源的有效控制。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说法,大象应该是能控制行业市场,在产品、资金渠道及生产资料方面有强大市场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大象的影响力首先是看得见的,它有产品,有工作人员,还有各种类型的广告活动。但同时大象的影响力更是看不见的,它有一种魔力,无边无际地影响着每一个群体。老子《道德经》中说“大象无形”,也正好涵盖了这种意思,大象的无形之处正是对市场的绝对控制,从思维、意识到行为方面的控制。古人云:执大象,天下往。每一个人,每一个集团或阶层,都在努力寻求着合适的切入点,希望籍此能成为执大象的风云人物。

大道无言,大爱无边,大象无形,大音无声

大道无极。大象无形。大爱无声。大美无言。

大音若希和大爱无声是什么意思

这两个词里,有转折的意思.和大智若愚、大巧不工,是一个道理.

大音若希,大爱无声.从字面上解释,就是美妙的音乐,其实并不复杂,.伟大的爱,并不用过多的语言来表达. 引申一下,就是伟大的事物,从表象来看,往往并不伟大.

大爱无声,大音若希,大智若愚,大巧不工,这几个词里,都体现了中国儒家中庸内敛的境界.

说得俗一些,就是低调.

大美无言! 声! 大象无形! 大爱无边! 大成若缺! 大盈若冲! 大直若詘! 大辩若讷! 大巧若拙, 大爱无疆

社会人文 - 文学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 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魏源本义引吕惠卿曰:“以至音而希声,象而无形,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然则道之实盖隐於无矣。”意谓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为老子所提出。语出《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中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王弼注:“大音,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王弼集校释》)“众”即全体,“分”即部分;人们听到的宫音或商音等,都只是部分,而非全体。意谓有了具体、部分的声音之美,就会丧失声音的自然全美。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这和他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的见解,以及他的“无为自化”(《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老子之后,庄子继续发挥了这一观点。在《齐物论》中,庄子把声音之美分为“人籁”、“地籁”、“天籁”三种。“人籁则比竹是已”,即箫管之类,属下等;“地籁则众□是已”,即风吹□穴之声,属中等;“天籁”则“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即块然自生的自然之声,为上等。在《天运》中,庄子还论述了“天籁”的特点:“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郭象注:“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大爱无边的意思)

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声”。所以在《齐物论》中,庄子又说:“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王先谦注:“鼓商则丧角,挥宫则失徵,未若置而不鼓,五音自全,亦犹存情所以乘道,忘智所以合真者也。”意思都在于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

老、庄这种对于自然全美的提倡,对后来的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所追求的一种崇尚自然天成、不事雕凿的最高的艺术境界。钟嵘《诗品序》所提倡的“自然”和“真美”;元结《订司乐氏》所提倡和推崇的自然、“全声”之美;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提倡的“以全美为工”;徐文长《赠成翁序》所说的“夫真者,假之反也。故五味必淡,食斯真矣;五声必希,听斯真矣。五色不华,视斯真矣”;以及俞兆晟在《渔洋诗话序》中所说的“以大音希声,药淫哇锢习”等等,都是这一观点的引申及进一步发挥。在古代画论中,也有不少类似的见解。

但对于音乐或诗文的声律来说,有无相生,有声和无声是相反相成、相比较而存在、相衬托而益彰的。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就很接近于老、庄所提倡的“大音希声”的境界。不过,如果没有这之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等的“有声”,也就不会有在一定条件下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李德裕的《文章论》中,在批评“今文如丝竹□鼓,迫于促节,则知声律之为弊也甚矣”的同时,正确地指出:“丝竹繁奏,必有希声窈眇,听之者悦闻;如川流迅激,必有洄□逶迤,观之者不厌。从兄翰常言‘文章如千兵万马,风恬雨霁,寂无人声’,盖谓是矣。”这就说得比较切合实际了。

篇四:大爱无边作文

大爱无边

嘀嗒、嘀嗒……”思绪犹如晶莹的水珠,一滴一滴悄然从头滤过。 小的时候,爱就是一根棒棒糖,一件新衣服,妈妈一个甜甜的吻;长大些,当开始暗笑儿时想法幼稚

的时候,心中的爱,就是那种轰轰烈烈,感天动地的东西;再大些,倒觉得自己已经长大,而和家长、老

师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竟不知道爱是什么了,只知道自己总在希翼,总在渴望;然后,到自己真正慢慢

成熟起来的时候,渐渐地,对爱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只是,这认识就像是一团模糊的影子,总也找不到

头绪。爱,就在这影子背后,却迟迟不肯露出真面目。我总是试图寻找,试图把握,可它就像是在和我捉

迷藏,时而飘摇而至,时而消失无踪,若隐若现,居无定所。直到我放弃追寻,慢慢平静下来的时候,竟

惊奇地发现,爱就在我身边,时时刻刻伴我左右。

那就是一种心灵悸动的感觉,一种感动得想哭的感觉。闭上眼,真正感受到爱的时候,就会感觉温暖

。思絮飞起来了……

我开始觉得,爱是无声的。它从未离开过我,只是我自己一直不懂得

珍惜罢了。它静静地围绕着我,

暖暖地将我包裹起来,让我不受任何伤害,给我快乐、给我欢笑。 或许是我脆弱,沉浸在被爱的幸福中,我却总是以泪水回报。然而,也许这才是我内心真正的感受,

爱是感激,是希望,爱使我充满力量,使我的心变得愉悦、安详,让我看清一切。

我终于明白什么是爱了,那模糊的影子,是爸爸的背,是妈妈的唇,是老师的眼睛,是一切爱我的人

给我的关怀,注视。而爱,就在我心中……

大爱无边,人间有情(一)--爱心融冰

二00八年是奥运年,是一个幸福安康快乐的年.然而就在这一年,不少南方城市却遭遇到五十年难得一遇的冰雪!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冰雪阻挡了一批又一批的外来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由于冰冻,高速公路和铁路被迫堵道.一群群思乡之人被堵在路上.由于天气原因,不少人都已冻得脸色发青但依然是不知所措无法就医,人们不仅冷还很饿.车一排又一排整齐地停靠在路边上,车上的乘客自

带的食物早已供不应求而这却是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无法购买食物就在面临这种严峻的挑战时,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亲自到一线去给乘客们送食物和衣服,驱寒问暖,一杯杯热的开水和香喷喷的年夜饭不断的送到了被冻乘客们的手上,然而灾情依然在继续,不仅公路\铁路受影响连航班都不能起飞!但是滞留的旅客却不断增加.在这十分紧急和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人工破冰. 温总理也来到重灾区湖南郴州,并且指示无论如何都要保证乘客的安全以及要尽快缓解灾情带来的危害.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立马制定出分流方案,并且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认可,但是人手不够!就在这危难关头,一批批武警官兵前来支援.他们为了灾区人们不顾寒冷,失去了与亲人相聚的机会.但是他们丝毫没有后悔之意.他们曾说:我们不团聚就是为了更多的人可以和家人团聚!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足以让很多人们感动.

社会的爱心人士也纷纷伸出援手,帮助灾区.据我所知就湖南灾区接受的捐款就有3亿多!这应该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吧!目前,湖南灾区的灾情稍有减弱.正因为有了社会的帮助,灾区的冰雪灾情才得以控制.我相信,阳光是不会被乌云遮挡的.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在社会的帮助下,我想冰雪一定会被我们的爱心融化的!虽然天气很冷,但我们的心却很暖和,因为有爱!!!!

篇五:德艺双馨 大爱无边

德艺双馨 大爱无边

作者:佳 莹

来源:《时代中国》2008年第03期

前段时间,中国著名山水画家,大千弟子, 张轶凡先生九十大寿。社会各界领导,张老挚友以及学生近百人到场祝贺,我有幸被邀欣然赴之。在寿宴上张老上身着红色唐装,头戴寿星帽,虽年愈九十,却身板硬朗,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与老先生近身交谈,就能感受到一代艺术大师对人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祖国对民族的博爱胸怀。

张轶凡先生,出生于1917年,家在四川省灌县青城山下的老人村。从小喜爱书法,于1939年末经青城山上清宫的冯道长引见,师从一代宗师、画坛泰斗张大千先生,得受教益。从此追随大千精神,刻苦磨练,遍历名山大川,几十年不断革新变法,山水作品气势辉宏奔放、雄奇多彩,独特风格。早在1984年书画还未走向市场时,张轶凡先生的作品已摆放在北京王府井的“北京画店”橱窗中。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老先生的作品已走出国门,受到日本、台湾广大书画爱好者的喜爱。在1991年由台湾最早组织的赴台“中国当代百家书画名人展”“中老先生的名次排在李苦禅、李可染、何镜涵、周怀民、马云涛、娄师白、高莽等人的后面,被评为大师级人物。1992年,在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张轶凡个人书画展”中,杨成武将军亲自为之剪彩,美协书记王琦先生亲自题字,参观人数众多,影响很大,得到各界极高评价。1997年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庆典活动中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三峡画院”举办的《中国著名画家三峡美术作品展》中《夔门雄风》荣获最高“特别荣誉金奖”。同年重庆直辖市成立,老先生怀着对家乡人民的热爱,捐赠了60巨幅作品,并由中央民革主席何鲁丽亲自剪彩,重庆直辖市领导亲自出席,电视台直播,并受到香港《大公报》、台湾《联合报》等重要媒体的关注。1998年应傅抱石女儿的邀请,到长江三峡豪华轮上给英国人边旅游边讲课,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并于2001年英国人特为老人在英国的博物馆举办了“张轶凡个人书画展”。2003年受宝钢特邀与阿老、陈大章、张世简在钓鱼台同宾馆共同作画。2004年受部队邀请到济南军区作画,登上了泰山玉皇顶,背诵的碑文诗回来也不忘。2005年张老先生关注中国少年儿童事业,为由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重要新闻媒体举办的“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捐赠书画,与成龙、黎明等众多知名人士获奖,并授予“慈善之星”光荣称号。

他目前担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国际书画家联合会艺术顾问、中国国际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际文化传媒集团张轶凡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北京二分校副校长、名誉校长、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北京儒翰书画院名誉院长等职。

老先生从教一生,潜心作画几十年,教授学生,弟子无数,桃李满天下,把毕生心血献给了艺术和社会。

在艺术创新使命的催促下,为了实践自己的艺术见解与理想,当时已年逾花甲的张轶凡为自己制订了三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是提高传统技法;第二个五年计划着重写生创

作,开始“变法”,改工整为泼墨写意;第三个五年计划,进一步“变法”,吸收西画色彩丰富多变的特点,使其与传统的“泼墨泼彩”融合。张老说,我现在正在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继续探索中西绘画结合的道路,将中国山水走向世界做贡献。一步步的执着追求,一幅幅不断创新的山水作品,反映出了这位谦和,耿直的老人的生命轨迹。正是由于他几十年的追求与不懈努力,使他的绘画作品苍奇清逸,洒脱奔放,颇具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不少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以及艺术界人士收藏。

艺术永无止境,晚年后的张轶凡在第四个五年计划又有所收获,二十年如一日,在七十年绘画基础及一辈子丰富教学经验中,在我国五千年山水画技法的基础上总结发明了一种新技法——叠斗皴,多年来形成了他独特的绘画风格;而为了外国学生能掌握中国传统绘画,张老先生潜心研究十年之久,他受西方油画绘画工具的启发,独创了用西方人绘画油画的工具略加改动创造出精美的、富于灵动的中国山水,这种的画法避免了西方人不会用毛笔的缺陷,更利于西方人学习中国山水,为我中西文化合璧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于2004年,他在“大千”先生晚年泼墨泼彩的基础上,利用新画法再创作出“重彩泼墨”的巨幅佳作。

近几年,老先生说的最多的就是要将这种画法传播于世,前几日到老先生家拜访,他还说想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去教授留学生,让更多的西方人学习这种画法,学习中国山水。听了老先生所言,我很是惊讶,一个年愈九十的老先生能有这样的想法,在自己有生之年为祖国艺术再做贡献,这是何等的博爱。2006年11月由国务院领导、军旅书法家李铎、海外友人、国内各界知名人士及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老年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参加的“轶凡书画艺术研讨会”在京成功举行。全体与会者都为九十高龄的张老先生对艺术的这种执著追求、弃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为中、外学生所想,为教授学生鞠躬尽瘁、大爱无边的品质所感动。究其一生,一位军旅将军为张老总结三点可以作其人生写照:普及中国书画第一人;中西合璧第一人;传统文化现代创新第一人。

责任编辑 肖智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