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火箭的解说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4:28:13 优秀作文
火箭的解说词优秀作文

篇一:火箭定投解说词

火箭定投解说词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火箭定投展示区,大家都知道神舟飞船,飞船上天全靠火箭带上天。今年科技节,我们都来观看实验一小的火箭定投试验。

火箭定投试验要求是:用一个1.25升以下的饮料瓶,瓶塞上安好自行车上用的气芯,在瓶里装上适量的水,用气筒往瓶里打气,用气压把瓶塞吹开,让火箭向前飞,并且要飞到离起点25米的中心点上为最好成绩,每离中心远1米扣10分,19米以外记20分。这个实验是以准确度也测算成绩的。

下面实验开始,先由到洛阳参加比赛,取得第一名,得100分的王辰浩同学来表演。

篇二:《NBA13——14赛季季后赛火箭对开拓者》解说词

《13——14赛季季后赛火箭对开拓者》解说词

宋:观众朋友大家好,现在您所看到的是NBA13——14赛季季后赛火箭对开拓者的第六场

第四节比赛。此前开拓者大比分3比2领先火箭队,所以这场比赛对于火箭来说至关重要。 王:嗯,没错。这场比赛的前三节,两队分数都追的很紧,火箭队虽然现在96:94暂时领先,但是领先分数并不多,所以这场比赛的胜负还是很难判断的。

宋:我们现在看到暂停结束,火箭队换上了2号贝弗利,开拓者这边是利拉德罚边线球,巴图姆从底线跑上来接球,霍华德防守。

王:巴图姆一个转身突破防守,哈登补防。

宋:哎呀,没防住。巴图姆关键的两分投进,两队比分96:96,开拓者追平比分。比赛时间还有不到40秒,火箭队请求暂停。

王:这个球啊,火箭的注意力要么在利拉德这,要么在阿尔德里奇这,结果呢,巴图姆这球打了一错位。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球。

宋:巴图姆这次进球确实是很不容易,而这两分对于开拓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王:巴图姆这场球打的确实不在状态,就拿他跟哈登之间的对抗来说,他一直是处于劣势,特别是上半场,巴图姆基本上是被打蒙了。

宋:但是他在几次关键时刻的得分,对开拓者队的帮助也确实是很大的。就像刚才所说的,火箭队在这个球的防守都集中在利拉德要么是阿尔德里奇这,所以开拓者也想不了那么多,不管是谁得分,先把比分追平再说。

王:这边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犯规数,火箭队这边是还有一次,而开拓者这边是没有的。 宋:哈登的防守能力啊确实有待提高,不然巴图姆这个球应该是不能进的。

王:怪不得球迷评价哈登的防守使用眼神在防守。

宋:现在火箭的进攻也存在一些问题,20秒的短暂停之后我们看有没有什么转变,我们继续来看这场比赛。

王:还有刚刚40秒的时间啊,双方至少都还各有一次进攻的机会。如果打得快的话,火箭这边就应该还有两次。

宋:对,火箭要是抢的话,进攻机会就应该是2对1

王:但是呢,我觉得火箭抢啊不是很明智。因为你现在抢一个上用将近10秒钟时间,给开拓者留个30秒左右,那么他打满24秒啊,给你留的时间不是很充足,还不如说呢,这次我先打进,保证打进之后呢,我有比分上的优势,那么压力就在开拓者这边了。 宋:林书豪把球给了哈登,哈登来,一个勉强中投,没进。

王:霍华德抢下关键篮板,球没有打进!

宋:嗯?这是怎么了?裁判叫了暂停。

王:啊,应该是吹利拉德从场外进来。我们来看一下慢镜头回放。

宋:唉,果然,利拉德这是从底线外面跳进球场。

王:这是注意力不集中啊,其实他有充足的时间进来。

宋:没错。刚才在篮下稍微愣神儿了那么一秒钟。我们看开拓者这边还是在尽力跟裁判沟通啊。

王: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关键是在于他脚底下。

宋:ei,我看的应该是同时的啊,就是利拉德左脚落地的同时抱住了球。

王:这个还真不好说了。他主要是看你是脚先进入场内,还是手先碰到球。这种球你要是想真的看清楚的话,得一帧一帧的慢放。

宋:这应该就是这样了,裁判把这球判给了火箭队。我们听现场的球迷都在给裁判指啊,你看清录像啊!

王:现场时还在回放刚才那个球啊。不过结果应该是判给了火箭啊。

宋:刚才这球霍华德拿到以后没有直接的扣进去,确实是这个......不应该啊。我觉得要是早两年,这球对他来说应该不是问题。

王:对,但是霍华德在第四节可能单打的也比较多了,在体力上稍微出现了一些下滑。 宋:最后这球还是判给了火箭啊。这球呢可能就要压一压了。压一压就算打不进,给开拓者留的时间不多,咱还可以打个加时。

王:我们看哈登1对1单打,好,防的不错,哈登的中投!没有!

宋:哎呦!这篮板球篮下一片混乱之中啊,这帕森斯捡到了,这球太关键了!只给开拓者留下了0.9秒的时间。

王:这球,哎呀。我们来看回放。这球洛佩兹呢,洛佩兹应该是没有拿住。

宋:感觉这球如果看录像的话呢,应该是有人,应该是开拓者站到界外拿到的,洛佩兹那个球拿到的时候是不是有一只脚已经踩到边儿上了。

王:但这个球啊很像刚才火箭队自己的后场篮板,因为人数有优势,不知道旁边的情况,手忙脚乱出问题。

宋:帕森斯呢在上半场是拿到了14分,下半场只拿到这两分,但是这关键的两分呀,很有可能就决定了本场比赛的胜负。

王:对,可能他自己都不太敢相信啊。还有0.9秒啊,只留给对方0.9秒的时间。这不禁让我想起了08年的时候,那时姚明和麦迪还都在火箭,最后的0.8秒罗伊绝杀火箭的那一球,奠定了开拓者的胜局,不知道这一幕会不会再次重演啊。

宋:火箭再次叫了暂停啊。最后的0.9秒,也是最终决出胜负的0.9秒,双方都很重视也很紧张。这个也挺具有戏剧性的啊,一个是利拉德回线的这个球,还有一个是哈登中投不进,在篮下一片混乱的时候,帕森斯补进的这个球。这两个球先后给了火箭两次机会啊,而且都是集中在开拓者后场底线出现的一些小插曲。

王:现场又在回放刚才利拉德出界那个球啊,我觉得,老天和裁判都在帮火箭啊,大家都特别希望火箭能赢得这场比赛。

宋:暂停结束。开拓者会派谁来投这决定性一球呢,会是利拉德么?

王:火箭这边是派贝弗利来防利拉德啊。这俩人速度都很快

宋:ei,哈登临时调换让帕森斯来跟利拉德啊。

王:发球!

宋:贝弗利根本跟不住啊!利拉德接球就投!这球根本没人防!

王:哇!命中了!利拉德!利拉德0.9秒绝杀火箭!历史再次上演!

宋:这个球,这个球真的很戏剧性啊。刚才利拉德接球的时候火箭这边防守球员没有到位。这个一秒之间啊,火箭队真是从天堂到地狱。

王:祝贺开拓者!

篇三:中国航天系列《撼天记》解说词

中国航天系列《撼天记》解说词

中国航天系列《撼天记》第一部:《步天歌》

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濮阳当考古学家打开了一座距今已七千多年的古墓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其中有用蚌壳拼成的青龙和白虎图形。这把中国人使用四象表示星象的历史一下子推到了史前的年代。史载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王希明曾用通俗歌谣的方式唱出了对天空星系感性认识,他给这首歌赋名为——《步天歌》

当人类终于明白要想在天空中飞翔必须要掌握一种神秘的力量时,为皇帝寻求不老之药的方士们,却早已在某一天配出的炸翻了八仙桌的混合物中发现了一种改变世界的粉末---火药。

一个后来被西方科学家证明的物理力量---反作用力。最开始时却是供人们消遣制造欢乐气氛的花样。当人们运用窜天猴的原理生产出用火药推进的箭矢时,一个新的名词---火箭诞生了。

人类的航天技术发展起源于大胆想象。隋唐时代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就描绘了仕女飞天的奇妙景象。后来有一个工匠不知是不是受到佛教文化中飞天仙女的影响,做出了一个他自己根本不会意识到的开天辟地的行动,并勇敢地亲自实践直至献身。

在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上,优秀的科幻作品总是具有永恒的魅力,并给后来的人们以启迪。法国科幻小说大师儒勒?凡尔纳(1828-1905)在他的作品中令人惊奇地预见到许多未来的科学发明,包括人类挣脱地球引力进行太空旅行。这些超前的想象,点燃起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对幻想创造的渴望。

大约在20世纪开始的时候,有两个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种新的更好的利用火箭的用途——探测高层大气及空间。他们分别是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和美国的戈达德。

孩童时就沉浸在凡尔纳奇妙幻想里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在《航空通报》杂志的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人们将如何进行第一次宇宙飞行诱人的前景,并画出了第一艘宇宙飞船的图形。这是那个世纪的人们第一次看到据说能飞到月亮上的工具的大致模样。

也是由于看到宇宙飞行的幻想小说而不能自拔的生于美国的戈达德,1926年3月16日下午2点30分,在马萨诸塞州奥本冰雪覆盖的农场里,点燃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尽管整个飞行时间只有

2.5秒钟,戈达德却为试验的结果激动不已。

现代火箭的真正起步是在德国。

早在1927年,当中国的毛泽东领导饿着肚子的农民举行“秋收起义”时,被称为“欧洲火箭之父”的德国人奥伯特却领导一批科学家成立了德国宇宙航行协会,开始了对宇宙航行的探讨和现代火箭的研究。

1942年10月3日,一枚火箭从波罗的海之滨冉冉升起。它是布劳恩等人发射的第三枚实验品。火箭垂直飞行4.5秒以后,拐弯沿着东北方向飞去。296秒时,火箭在100多公里外的波罗的海溅起了欢腾的浪花。

布劳恩在火箭箭身上画上了传说中的“月亮夫人”。但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却特意替它取了个名字:“V-2”火箭。“V”在英语中是胜利的意思,而在德语则是“复仇”的第一个字母。当第一枚V2飞弹带着恐怖的呼啸划过英吉利海峡落到英国人的头上时,世界意识到一个新的喷气时代的开始。

火箭的解说词

当美国人戈达德在农场里点燃那枚“创世纪”的小小的火箭时,世界上还有一大批宇宙飞行专家也在创造奇迹。有“苏联航天奠基人”之称的前苏联火箭设计师科罗廖夫最终把齐奥尔科夫斯基等航天先驱的科学预言变成了现实。

在50年代的那场东西方航天的竞争中,美国人明显失算了。就在他们还满不在乎的时候,人类太空活动中的一个伟大桂冠——发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落在了苏联人的头上。社会主义的凯歌从地上唱到了天上。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说,美国输掉了这场“比珍珠港更重要的战役”。

在20世纪中叶响彻神州大地火红的建设交响乐章中,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始起步了。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国共产党人,已开始在一片战争的废墟上重新构建起自己的家园。一代打天下的领袖们率领着一个民族,不仅要描绘出更新更美的图画,还要亲手实现祖先们未竟的“登天梦”,飞向更广阔的外空间,开拓天疆。

中国航天系列《撼天记》第二部:《一步登天》

1957年,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伴随着苏联卫星成功的雄壮进行曲,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等人再一次来到了这个正沉浸在欢庆喜悦中的“老大哥”国家。东方社会主义阵营高唱在万里太空的胜利,此时也激动着这些决心要在万里江山描绘最新最美图画的创业者。“可上九天揽月”的浪漫成为领袖们心中必定要实现的伟大事业。在十月革命阅兵式的红场上,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看到了最新型的火箭,它就像一把战神之剑。

踌躇满志的毛泽东接见了中国留苏学生,此时的这些年轻人是他实现宏大理想的希望。他讲了一句“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讲了一句后来流行世界的话:“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中国火箭一起步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被命名为“东风”系列。自古以来只能把酒问青天的中国人,要开始一步登天了。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

在史书上记载着200年前,火箭故乡的中国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年后苏联“老大哥”又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这位“小弟弟”。

苏联的样弹让中国人看出了名堂。第一次引进弹发射成功,第一发仿制弹也发射成功,东风一号成为压倒西风的前锋。头脑热起来的火箭人异想天开地为一步登天把V-2的图纸放大了一倍,制造出的“东风2号”成为一次让所有科技人员记忆犹新的发射。

国防尖端武器的研究与制造成为当时中国众多事业中的重中之重。人们认为中国领导人是把组织人民军队、指挥革命战争的那套经验拿来用到了组织“两弹”的科研上。当时有人形容“两弹”工程为:“按一个电纽,全国都通电”。

这时的国家领袖们也在时刻关心着中国登天的进程。当毛泽东出现在北京的大跃进成果展览会上时,工作人员给领袖看的是由躲在幕后的人用橡皮条拉动的纸糊的火箭模型。这让看穿了“秘密”的毛泽东哈哈大笑。

1965年,中央批准了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代号“651工程”。同时决定研制一种三级火箭作为运载工具。航天人借用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次艰难的迁移行动为这枚还没有诞生的火箭命名——长征号。然而这时的中国正被卷入一场大动乱之中。

1970年1月30日,为发射卫星作准备而实验发射的第一枚长征号火箭获得成功。两个月后的4月1日,2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和1枚长证一号运载火箭被专列运送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一个装在火箭上为了在飞行中给负责测量的部门提示目标的闪光灯引起了专家们的不安。当时有人提出它在闪动时会不会发出电磁波引起火箭上负责各项动作的众多电爆管误爆?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于是他们决定做一个实验,而就是这次实验让专家们目瞪口呆。

毛泽东在说完“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句话的12年后,他终于看到了中国的卫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中国成为除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外,第五个能用自己的火箭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首次发射时由于火箭上一根控制信号导线在巨大的震动中折断,火箭在起飞20秒以后姿态失稳。当看到自己创造的似乎有生命的心血结晶在一瞬间变为烈火中纷纷坠落的残骸时,许多人几乎不相信眼前的现实,航天人流下了从不轻易流的眼泪。

当时负责航天系统的张爱萍曾尖锐地指出,那时的长征火箭是“生于乱世、先天不足”。

为了尽量减少当时火箭存在的问题,这名老将军在整个航天系统内部率先搞起了大整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检查程序。这就是文革后期著名的“七机部大地震”。它成为那名将军在后来的“反击右倾翻案风”中的主要“罪状”。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随行带来了一个10米口径的可移动卫星地面站。中国人开了“天眼”,第一次看到原来通信卫星可以让世界如此之近地呈现在眼前。

中国在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之后不久,开始正式策划卫星通信工程。后来称为“331”工程。当真的要把通信卫星发射到所需的地球同步轨道上时,人们发现手中现有的火箭派不上用场,必须研制新型能飞得更高更远的运载工具。

当一切准备就绪,日历已经翻到1983年。一个庞大的试验队护送新的火箭和新的卫星来到新的发射场。经过3个多月的测试准备,1984年1月29日,新的“长征三号”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二号卫星开始发射。

火箭起飞一切正常,顺利飞到四百多公里的高空。但意外出现了。

参试的人们中间弥漫着压抑的气氛。故障原因很快被找到并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就在这个时候,接到了上级领导的指示,整个发射队伍不撤回,尽快发射第二发。这是中国航天史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大胆的决定。

中国航天在经历了近30年的奋斗后,发展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而这时的中国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从20世纪80年代的某一天的早晨开始,中国航天开始了一场从观念到体制的巨大转变。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场脱胎换骨的变化,那就是“走入世界”。

中国航天系列《撼天记》第三部:《宇宙之约》

1976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邓小平来到美国进行了八天的访问。这是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领导人到访这个太平洋彼岸的国家。当他代表12亿中国人坐进月球宇航车中时,火箭故乡的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今天自己与世界的差距。

当人们第一次听到“倒闭”、“下岗”这样的市场经济的新名词时,许多航天人在思考:中国的航天工业应该怎么办?

航天工业的几十万人马几十年来一直在国内从事研制、生产、发射等试验任务,所有人员生活费用和研制试验经费,全都靠国家专用款支撑。中央提出军转民的战略方针后,原来有许多生产任务吃不饱的航天工厂,开始自己四处找米下锅。被逼急眼的人们甚至想到了卖冰棍。但由于大都是小打小闹,生产基金和生活费用仍然十分短缺。

80年代的太空已经成了商业卫星任意驰骋的世界。光每年的空间通信营业额就高达数十亿美元。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通信卫星等着要发射,出现了一个红火的航天发射国际市场。中国首次使用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同步通信卫星后,有那么几个人,脑子突然开始转悠起来:中国的火箭能不能打入国际商业市场?

1989年,中国航天人开始筹划跨出国门的行动,成立了10人小组,开始瞄上了世界航天市场上最强的对手——美国。但让国际航天这一极特殊的领域突然熟悉并接纳一个过去印象中只生产茶叶和瓷器的国家很难,中国航天在等待机遇。

机遇有时会不期而至。1986年,被称作世界航天史上的黑色灾难年。继1月28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机毁人亡事件后。紧接着一系列的事故让世界火箭发射市场几乎瘫痪。一时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卫星厂家和用户都着急起来。天上运行的卫星寿命将尽,地上准备好的卫星排成长队等待发射,而阿里安火箭发射的日期尚不能确定。卫星的制造商们想起了一年前曾被他们冷遇的中国火箭。

1986年,在美国的著名的麦道公司的谈判室里,两名中方专家在舌战13名美国技术专家后,终于让美国人认识到中国人手中有真家伙,从此美方对中方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认真和尊敬起来。

1987年1月28日,中国与美国特雷卫星公司在此签订了第一个合同。这是中国航天成立30 年来第一个与外商签定的火箭发射合同。

在中国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之前,国际上只承认中国有发射卫星的能力,但对中国是否达到发射国际商用卫星的水平一直持观望怀疑的态度。所以“亚洲一号”卫星能否发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着中国航天走入世界的命运。

中国航天系列《撼天记》第四部:《通天盖地》

也许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万事开头难,“长征三号”火箭即将发射的这颗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并不是第一次飞上太空,而是一颗先前因为美方发射失败后又被航天飞机从太空“抓”回来的“流浪儿”。有些迷信的人讲这颗卫星的命运必定多灾多难。

使用液氢和液氧为为燃料的火箭氢氧发动机,由于其工作时产生的动力比大大超过常规燃料的发动机,因而被当时的世界航天界公认为当代火箭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谁能摘下她,谁就是火箭天国的白马王子。

任新民是1949年6月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从美国辗转回到祖国的科学工作者。刚回来时由于满身“洋味”,还有人怀疑他是美国特务。他在1965年组建了一个氢氧发动机研究小组,开始酝酿开展低温技术和氢氧燃烧试验技术的研究工作。

液氢是易燃易爆等特性的燃料,这让拥有雷霆万钧之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过程时时充满着危机。1978年1月,在首次进行试验时,由于有人违章操作,发生了严重的爆炸事故。正在参加试验的科研人员当场就有十人受伤。他们有的被烧伤了脸,有的被烧伤了头发和眉毛,有的被气浪击成了脑震荡。同年3月,在调试氢泵试验台时,又发生了大火,火势直冲十多米高。

还没有调教好的发动机每次实验时都会冒出花样翻新的“恶作剧”,让实验人员应接不暇。随着任务期限的临近,形势对他们来讲一天比一天严峻。

1984年4月8日19时20分,第二枚“长征三号”巨大的箭体再次被推向太空。氢氧发动机出色地完成了所有工作程序,这是历经8年研制的中国火箭氢氧发动机第一次获得成功!它让世界宇航界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1990年2月10日深夜,美方通知中方,终于接到“大赦令”的“亚洲一号”卫星于当天晚上6点半离开洛杉矶,途中在夏威夷加油,于北京时间12日凌晨3点30分到达中国北京。

在一年前的中美商务谈判中,卫星以什么方式进入中国曾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幸亏头脑灵活的航天人想出了一个“卫星过境”的巧妙提法,使这一本来双方都认为事关国家尊严的“大是大非”的问题得以化解。

中国火箭和美国卫星第一次结合的过程,与其说是联合,还不如说是一次艰难的磨合。因为几十年的封闭国情,中国的火箭完全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土生土长”出来的。许多技术指标是中国人自己的标准。而美方由于对产品过度保密,经常造成技术协调中人为的障碍。由于双方互相防范而又必须在一起,这就使得中国箭与美国星的联试工作相当艰难。

紧张中难免会出纰漏,按照女专家刘素云自己的话说:她一不留神成为特等功的荣立者。事后有人讲,她得到的50块钱奖金避免的可能是5亿元的损失。

公元1990年春节过后不久,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托举着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屹立在西昌发射场上,各种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在中外双方商定发射日期的会议上,中方提出4月5日发射,其理由是,根据卫星中心气象预报:4月5日这天是个好天气。然而,中方托举“亚洲一号”卫星的长三火箭却

篇四:纪录片《撼天记》解说词

纪录片《撼天记》解说词

第一部:《步天远歌》上

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濮阳当考古学家打开了一座距今已七千多年的古墓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其中有用蚌壳拼成的青龙和白虎图形。

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濮阳当考古学家打开了一座距今已七千多年的古墓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其中有用蚌壳拼成的青龙和白虎图形。这把中国人使用四象表示星象的历史一下子推到了史前的年代。中国古人在很久以前就认为宇宙中的天体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连。史载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王希明曾用通俗歌谣的方式唱出了对天空星系感性认识,他给这首歌赋名为--《步天歌》

中国人使用四象表示星象

早期的人们曾经为自己制造出巨大的翅膀,幻想像鸟一样遨游太空。虽然结果可想而知,但它失败的经历却成为人类首次试图飞翔的先河。当人类终于明白要想在天空中飞翔必须要掌握一种神秘的力量时,为皇帝寻求不老之药的方士们,却早已在某一天配出的炸翻了八仙桌的混合物中发现了一种改变世界的粉末

---火药。

中国古代用于战争的火箭

一个后来被西方科学家证明的物理力量---反作用力。最开始时却是供人们消遣制造欢乐气氛的花样。当人们运用窜天猴的原理生产出用火药推进的箭矢时,一个新的名词---火箭诞生了。顾名思义即是靠火来飞行的箭。纵观中国古代发明的众多火箭,都是自身携带燃烧剂和氧化剂,通过其燃烧形成高速燃气流喷出,产生反作用力而推动火箭前进;在结构上,已具备了现代火箭的基本组成部分。成为今天结构精密复杂集高科技于一体的宇宙运载火箭的祖先。

人类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陆月球

人类的航天技术发展起源于大胆想象。隋唐时代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就描绘了仕女飞天的奇妙景象。相传在14世纪,中国明代有一位叫万户的人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借助火箭的力量飞行的试验,他失败了。但万户这种大胆而天才的技术构思,比后来俄罗斯有“火箭之父”称号的齐奥尔科夫斯基1903年提出利用火箭进行星际交通的设想早了几百年。因此这次惨痛的失败,被6个世纪以后的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试图利用火箭升空的首次壮举。

现代火箭升空

法国科幻小说大师儒勒·凡尔纳(1828-1905)在他的作品中令人惊奇地预见到许多未来的科学发明,包括人类挣脱地球引力进行太空旅行。这些超前的想象,点燃起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对幻想创造的渴望。

法国科幻小说大师儒勒·凡尔纳(1828-1905)在他的作品中令人惊奇地预见到许多未来的科学发明,包括人类挣脱地球引力进行太空旅行

大约在20世纪开始的时候,有两个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种新的更好的利用火箭的用途--探测高层大气及空间。他们分别是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和美国的戈达德。

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

孩童时就沉浸在凡尔纳奇妙幻想里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在《航空通报》杂志的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人们将如何进行第一次宇宙飞行诱人的前景,并画出了第一艘宇宙飞船的图形。这是那个世纪的人们第一次看到据说能飞到月亮上的工具的大致模样。齐奥尔科夫斯基天才的构想和理论,使他成为世界公认的人类征服宇宙的先驱思想家和理论家,他的许多古怪的预见在后来都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1965年,在他逝世30周年时,世界天文组织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座巨大的环形山。早已去世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留给了后人们一句著名的话:“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之中”。

齐奥尔科夫斯基

美国的戈达德是从1909年开始研究火箭动力学理论的。三年后,他点燃了一枚放在真空下容器内的固体燃烧火箭。用以证实火箭在真空里能够工作的理论。1919年,戈达德将自己多年研究成果写成一篇题为《达到极端高度的方法》的论文,阐述了火箭运动的基本数学原理。1920年起,他开始主攻液体火箭。在姨妈的农场里他建起了一座液体推进剂火箭静态试验和发射基地。1926年3月16日下午2点30分,他在马萨诸塞州奥本冰雪覆盖的农场里,点燃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尽管整个飞行时间只有2.5秒钟,戈达德却为试验的结果激动不已。戈达德使用液态氧作为氧化剂。在火箭工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26年3月16日下午2点30分,戈达德在马萨诸塞州奥本冰雪覆盖的农场里,点燃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尽管整个飞行时间只有2.5秒钟,他却为试验的结果激动不已

现代火箭的真正起步是在德国。

被称为“欧洲火箭之父”的德国人奥伯特却领导一批科学家成立了德国宇宙航行协会,开始了对宇宙航行的探讨和现代火箭的研究

早在1927年,当中国的毛泽东领导饿着肚子的农民举行“秋收起义”时,被称为“欧洲火箭之父”的德国人奥伯特却领导一批科学家成立了德国宇宙航行协会,开始了对宇宙航行的探讨和现代火箭的研究。他被称为“现代火箭技术之父”。

第一部:《步天远歌》下

专家兼物理学家奥伯特

1929-1930年度在德国取得很大成功的一部影片叫《月亮夫人》。专家兼物理学家奥伯特曾作为科学顾问参加了该片的拍摄。在电影院里放映时观众中坐着一位名为韦纳·冯·布劳恩的高年级学生。

布劳恩1912年出生在德国,恰好生活在此时浓厚的火箭研究氛围之中。当

篇五:海底宝藏解说词

海底宝藏解说词

同学们欢迎各位来到防城港市科技馆!

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展区,今天我们参观的市蓝色文明这个展区。我们科技馆共分为火箭模型、智能时代、海底宝藏三个展区。

大家请到这边来,这就是我们的。在这里我们介绍了就是我们的“海底宝藏”展厅。在陆地资源逐渐枯竭的今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深海大洋。海底世界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锰结核、深海油气,还有热液矿床,以及当前最炙手可热的天然气水合物。展项由一个海底沙盘模型、勘探船、显示器和若干个海底探测器组成。观众通过控制勘探船来探测海底的探测点确定是否有海底资源,并且利用勘探船的采集器开采海底资源。

其中海底资源分为四种,分别为锰结核、深海油气、热液矿和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在不同的海底层面中,并对应一个探测点(其中有少数探测点为非资源,当探测这块地区时,系统会提示该地块虽然地质结构符合海底油田的存在条件,但由于地震等原因,导致海底油田的移位)。

这个展区是模拟了人类在开采海底宝藏的潜水艇。我们通过控制台的摇杆控制勘探船的前后左右方向。观察地形地貌,选择可能含有海底资源的探测感应点,并对准按下“确定”按钮,使透明伸缩管放下取样采集。

取样时,控制台的显示器开始介绍该海底资源的相关知识

(形成原因、主要分布地带、特点)。同时透明伸缩管内的LED灯开始由低到高开始亮起,表明已经确认资源,开始采集。如参与者选择了一个无资源的探测点,系统会提示该地块地质结构符合海底油田的存在条件,但由于地震等原因,导致海底油田的移位,无海底资源。同时显示器也同步相关信息的图文,显示该区域没有资源,请重新探测。

介绍完内容,勘探船的透明伸缩管内的LED灯熄灭,游戏结束。

现在同学们可以自己操作下,我们比赛看谁能采集到的宝藏多。

下面请同学们过来这边,这个展区展示了一些海底里面的稀有动物。管眼鱼、吸血鬼乌贼等等,同学们可以按下按钮听下这些动物的介绍。接下来,同学们请过来这边,这边展示了石油天然气的形成,我们一起了解下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海底世界的资源还有很多没有被人类发现和开采,希望通过这次的科技馆参观,同学们在往后的学习中发现更多的资源,为人类的资源开采做出更大的贡献!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