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桃花源记合区改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0:14:50 体裁作文
桃花源记合区改名体裁作文

篇一:《桃花源记》问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问答题

1、课文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表现了桃花林奇和美;(2)渲染了一种神秘的气氛;(3)暗示将会出现奇境;

(4)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这一情节作铺垫。

2、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

外面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自己长时间与世隔绝。

3、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而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4、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5、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6、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这样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神秘的气氛。

7、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

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反映了作者对和平、安定、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表达了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8、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及含义是什么?

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9、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花源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不同:桃源人不象外界人民那样存在着阶级差别,贫富差别,他们不必担心战争的侵害,他们人人平等,老有所养,生活安定、快乐。寄托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10、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 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皆出酒食 。

篇二:《桃花源记字词解释及翻译

《桃花源记》字词解释及翻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

作为 沿着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 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芳香的青草 落花 繁多的样子 代眼前景象 尽

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以上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过程。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

好像

桃林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开阔敞亮的样子 空阔,宽阔 整齐的样子 类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田间小路 老人 小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以上第二段: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 答 之。 便 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同“俱”,完全,详尽 同“邀”,邀请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 ........

都,全 打听、探问 带领 妻子儿女 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桃花源以外的人 朝代 竟 更不必说

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

同“俱”,详细。惊叹

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以上是第三段: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既出,得其船, 便扶 向 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

已经 他的 沿着 原来的,先前的 用符号做标记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作了禀报。

太守即遣人 随 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立即、马上 跟随 标记 取得、获得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以上第四段:写太守派人随渔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可得。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代渔人去过桃花源这件事。打算 没有实现

南阳有个刘自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以上第五段:写桃花源无法寻找。

2

篇三:《桃花源记》课文及注释

1.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

3.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4.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5.缤纷:繁多的样子.

6.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7.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8.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9.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明亮的样子。

10.俨然:整齐的样子。

桃花源记合区改名

11.属:类。

12..纤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3.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4.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15.黄发垂髫:特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6.要:通“邀”,邀请。

17.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8.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9.具言:详细地说出。

20.叹惋:感叹,惋惜。

21.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延.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2.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

23.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4.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5.遂:终于。

26.南阳:郡名,治所在河南南阳。

27.刘子骥:名磷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28.规:计划。

29.未果:没有实现。

30.寻:随即,不久。

31.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篇四:《桃花源记》、《短文两篇》合测答案

部分参考答案: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4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6分)

(1)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2、世外桃源(1分)

3、C(2分)

4、(5分)

(1)无 / 丝 竹 / 之 乱 耳 (2)水 / 不 在 / 深

(3) 问 / 所 从 来 (4) 后 遂 / 无 / 问 津 者

(5)予 / 独 爱/ 莲 /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二、文章阅读

桃花源记(33分)

1、略(12分)

2、略(6分)

3、略(5分)

4、(5分)

(1)老人 小孩

(2)后遂无问津者 豁然开朗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或“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5、(1)桃花源是一个环境优美,安乐宁静, 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社会。(2)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

陋室铭(共23分)

1、略(5分)

2、略(8分)

3、惟吾德馨。‖无案牍之劳形。‖(2分)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环境清幽 交往不俗 情趣高雅(4分)

5、作者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2分)

6、作者是一个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君子。(2分)

爱莲说(共30分)

1、略(10分)

2、略(4分)

3、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 牡丹 莲 (3分)

4、质朴、正直、不慕荣利,在污浊世间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高洁的情操(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3分)

5、用意首先在于突出“莲”的高贵形象和美好品格,二是以此表明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文章的主旨。(2分)

6、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2分)

7、 BC DE A(3分)

8、略(3分)

刘宣苦读成才

1、 C 2、(他)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3、(1)刘宣:苦读成才。(2)卫使:爱惜人才。(3)刘铉:慧眼识才。

江天一传(节选)

1、告诉(1分)

2、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2分)

3、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

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 若夫淫雨霏霏 然则北通巫峡 诚宜开张圣廷

(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 ④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 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② “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③“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作亭者谁,庐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 “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如: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篇五:《桃花源记》重点字词句解释

《桃花源记》重点字词句解释

重点字词:

1.缘:顺着,沿着。

2.落英:落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

4.若:好像。

5.才:仅。

6.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诧异”。

7.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田间小路。

11.交通:交错相通。

12.悉:全,都。

13.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指老人。

14.垂髫:小孩垂下来的头发,指儿童。

15.要:同“邀”,邀请。

16.咸:全,都。

17.妻子:妻子和儿女。

18.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9.间隔:隔离,隔绝。

20.无论:更不必说。

21.延:邀请。

22.既:已经。

23.扶:沿着。

24.向:从前的,原来的。

25.处处志之 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26.寻向所志 志:标记

27.诣:拜见,拜访。

28.规:打算。

29.寻:不久。

30.问津:探询渡口,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渡口。

重点句子: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桃花林生长在溪流的两岸,长达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芬芳的青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乱交杂。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4.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译: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下船上岸,从洞口进去。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东西。

6.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都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7.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孩子们各个都安闲快乐。

8.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译:(村人)看见了渔人,竟非常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9.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村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10.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1.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村人)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不再从这里出去,就与外面的人隔绝了。

12.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村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3.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这个人(为村人)一一详细地说了他所知道的事情,(村人)都感叹、惋惜。

14.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其他的人各自又都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15.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村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6.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17.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些情况

18.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路了,没有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19.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却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去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