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0:20:45 字数作文
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字数作文

篇一:汉字简化

课程名称:汉语史专题研究 任课教师: 蒋金星 专 业: 文艺学

姓 名: 汪汀 学 号: 201330080863 开课学期: 2014年春学期 论文题目:论汉字简化

论文成绩:

摘要: 汉字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在传承汉文化方面发挥着巨大功绩。汉字简化现象也一直是汉字发展的一个趋势。同时汉字的简化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从而也要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简化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

简化字是指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是人们在运用中,对原来结构复杂、笔画多的字进行了改造、简化而产生的。繁体字就是笔画结构复杂、被简化字取代,现在一般场合已经不使用那些汉字。这也是现代汉字规范化的发展趋势。

简化字和汉字相伴而生,是汉字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事物矛盾的必然结果。1956 年 《 汉字简化方案》公布, 绝大多数简化字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存在了。“汉字自它出生之日起, 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发展演变,包括字的新生和死亡、使用范围的调整、字形及其结构的变化、笔画的简省和增繁等等。字的使用情况的变化和吐故纳新运动, 是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字形演变和笔画的简省与书写条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是人类在使用语言与文字过程中力求经济省力的原则的体现。”1可以这样说,只要有汉字, 只要汉字还在使用,汉字就会有发展,就会有简化,就会不断地有新的简化字产生出来。

古代的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字形结构的标音表义倾向,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日益复杂起来, 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因此, 出于字形上分化区别意义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俗话说物极必反, 汉字结构繁化到登峰造极的时候,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于是人们又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简写汉字, 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批的简化字。实际上,汉字1 许嘉璐: 《 简化字溯源·序》 , 语文出版社, 1997 年11 月第 1 版

简化是伴随着汉字发展始终的,从复杂到简单,这也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种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金文到大篆, 从大篆到小篆, 从小篆到隶书, 再从隶书到草书、楷书, 汉字每一阶段的发展变化, 都伴随着笔画结构的简化。我们今天使用的简化字,大部分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例如 “ 云、采、电、面、众”等都有数千年的历史, 即使像 《 说文解字》这样规范小篆的字书,对于一些俗体字, 即民间流行的简化字, 也照样收录。 比如“ 礼” 字,公元 1956 年经国务院公布才取得正体地位,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 但实际上在东汉的《 说文解字》 中就已经收录了, 它在非正体的位置上可以说苦苦挣扎了差不多两千年, 终于迎来了最后胜利。 今天出土的许多文物,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敦煌变文集等都有许多简化字,至于宋元以来, 各种写本中的简化字更是满目皆是, 虽然没有得到政府的承认,不能登入大雅之堂, 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 与官方文书形成鲜明对照,新中国人民政府把这些流行于民间的简化字统一搜集整理, 公布了 《 汉字简化方案》 , 把历来不登大雅之堂的简化字扶为正体,取代相应的繁体字, 顺应了汉字发展的大趋势。 这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深得民心的,因此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

二、汉字简化的主要内容

汉字的发展决定了汉字简化的必要性,具体来说,高明归纳汉字简化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变图形为文字、删减多余和重复的偏旁、用形体简单的偏旁替换形体复杂的偏旁、截取原字的一部分代替本字、用笔画简单的字体更带比划复杂的字体。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汉字部件很繁琐,截取原字一部分后变得更为简便,例如:“召、 鑄、 法、 易、 為、 馬、 于、 聖、 其”等。另外有同音字代替,如“鬱、 鬭、 聽” 简化成“郁、 豆、 听”。傅永和在 《汉字简化五十年回顾》 一文里总结了 1956 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 简化字的类型,共有以下几类 8类:

1. 减省原字形体, 如 “医(醫)、 疟(瘧)”;

2. 保持原字轮廓, 如 “肃(肅)、 伞(傘)”;

3. 草书楷化, 如 “专(專)、 长(長)”;

4. 采用古字体, 如 “丰(豐)、 从(從)”;

5. 用符号代替原字的一部分, 如 “仅(僅)、 汉(漢)”;

6. 另造形声字, 如 “惊(驚)、 护(護)”;

7. 同音代替, 如 “里(裏)、 几(幾)”;

8. 其他, 如 “旧(舊)、 灵(靈)”。

不管是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还是现代汉字简化,都有“简化整体形体偏旁代替或换用、旧字替代、新造汉字”等类型。这些汉字的简化改革,都是在遵循汉字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出发的。我们不能否认,汉字简化在书写、形声化、偏旁类推等方面确实给国人带来很大方便,对于普通话的推广国人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汉语与汉字国际化程度的加深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汉字简化的不足之处

汉字简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基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汉字简化为中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汉字简化并非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李乐毅先生在《简化字的研究和简化字的前景》(香港 《语文建设通讯》 2001年 2 月第66期) 一文中,对人们评价简化字的意见进行了归纳整,并参与讨论, 归纳的意见认为简化字:不合六书;没有规律;繁简不能一一应;同音代替会引起字义误解;不能类推;有些字体不好看。沈克成和沈迦父子俩在《汉字简化说略》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 1月第 1 版)一书中,对汉字简化的功过得失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其中指出汉字简化的负面效应有 9点:废除异体过多会影响信息传递;同音归并过滥将诱发用语双关;古今字的借代导致表义的混乱;滥用简笔声旁很容易引起误读; 用符号同化使内涵的信息流失;偏旁简化不一造成了认读困难;过分简省笔画增加了形近的字;部件的增加给记认带来了困难;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受到影响。正像前边刚说的汉字简化并非无懈可击、完美无缺的、汉字简化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在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的过程中,也将其自身的问题一一暴露出来,成为人们诟病的靶的。汉字简化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点:

1、 简化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密切相关,“以形示意,义寓于形”,“视而可识,察而见义”是其形体特征。汉字简化者仅仅把汉字看做记录符号,过分追求笔画的减省,结果是顾此失彼,大大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使得很多汉字不能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来解释。另外,很多简化字丧失了形象的提示意义,使我们在学习时只能机械地记忆笔画和结构,而不能联想其蕴含的文学知识和文化渊源、历史背景,这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例如:

車:象形字,虽然楷书已不如甲骨文、篆书形象。但是车的车轴,一个车轮、两边固定的木栓还没保存完好;而简化后的“车”已无象形可言。“车”是“車”的草书写法。繁体“車”字更便于从文字学的角度对其意义进行合理解释。

2、 破坏了汉字的文字系统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简化字去掉了汉字的表意音成分。比如“頭脑”的“頭”字,本来由表音的“豆”和表意的“頁”组成,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偏旁了解这个读音和意义所指,而简化后的“头”字则不具备这一功能。其次,简化字改变了汉字的偏旁,使之丧失了音义的提示功能。比如“鷄”的原有声旁被简化成了“又”,它原来的提示功能和区别作用也就不存在了。最后,简化增加了新的笔画和部件种类,加大了人们认知的难度,增加了同一功能的基础构件。如“专、令”等。这些新部件和新笔画在实践中给汉字部首检字,信息编码带来了干扰,使原来已有的难度进一步提高。

3、 简化使汉民族文化传承受到影响

汉字是信息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就其本身来说,还表现出一种重要的文化积淀受到破坏,影响了汉民族文化的传承。一是破坏书法艺术体式。简化只强调汉字的工具功能,注重其简便性,而忽视了其表现情感,供人欣赏的艺术性。如:“飞—飛,鸟—鳥”。二是破坏了传统的音韵声律。滥用简体字,造成汉字形义讹误,使得古体词、诗歌、曲在押韵、平仄诸方面产生紊乱,传统的音韵声律遭受破坏。三是阻碍了大陆和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的交往。大陆推行简化字,而港澳台等地却使用繁体字。简化字数量多、简化无规律、繁简对应不明确等差异都阻碍了大陆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限制了汉文化的传播。

四、对简化字的反思和建议

简化字的使用一方面带来了便利性,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应该在反思中不断促进汉字朝着完善的方向发展。

1、 坚持汉字简化与规范化的结合

在汉字简化之前,应该先圈定字量,即对现代汉语的用字范围作一番调查,圈出现代汉字使用的数量,然后针对这些字进行规范和简化,并制定出标准的字形表以供实用。之于那些不在此范围内的字,以及文言文和古代汉语用字可以不必简化。

过去我们在汉字简化之前,没有对现代汉字做全盘研究和圈定,特点对一些笔画繁多的常用字,如籍、酬等没有进行简化,而对那些非常用词,如麸等却在简化之列。只有制定一个现代适用的汉字全表,并依此进行字形的调整和简化,方可弥补现行简体字的缺点,做到字有定数、字有定性,当然连带也就可以做到字有定音和字有定序。

2、 以交际为目的、以“约定俗成、稳步推进”为原则

“约定俗成”表示即要着重选择那些群众创造的,流传久远的,已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字作为规范的简化字。同时,也可以运用群众简化繁体的常用方法,创造一些简化字,如把“護”简化为“护”。“稳步前进”是要在充分调查、反复征询的基础上分批简化、推行,且简化不能过于频繁。只有保持相对的稳定,才能便于应用,否则欲速则不达,必然会造成文字使用的混乱,割断历史文化的传承。

坚持“约定俗成、稳步推进”的简化原则,要求汉字简化必须在民众自发约定与政府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完成。民众的自发约定力量是文字简化的源动力,是内因。政府的文字政策在汉字发展中起推动作用,是外因。依靠政府力量施行的文字政策,不仅包括组织文字专家对已被公认的。既定的文字简化的事实的记录、描述和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提升、规范,还包括对一部分文字的强制性简化和推广。这些简化政策对于民众自发形成的缺乏系统的简化字作了规范和提升,可以起到归纳规律、以贻后人的作用。

3、 坚持汉字标准化的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对于汉字的发展方向是求简还是求繁,一直争论不己。求简者从

篇二:关于汉字简化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汉字简化的认识与思考

【摘要】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性质相反的两种运动,即形体的繁化与简

化。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部分汉字也朝着形体繁化和汉

字数目增多的繁化方向发展。此外,也存在为追求形式美而加修饰性笔画造成汉

字的繁化的现象。同时汉字作为书写符号系统,由于人们为追求书写的便捷,汉

字常常朝着形体简化的方向发展。而且相比较而言,简化才是汉字发展的主流方

向。本文主要论述的就是有关汉字的简化问题。

【关键词】汉字发展 简化 认识与思考

汉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其形体的发展

演变可分为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和今文字(包括隶书、楷书、

行书、草书等)两个阶段。汉字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简化是其不可逆转的趋势

和方向。

一、汉字的发展

汉字历史悠久,经过浩浩荡荡的流变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是当今世界上

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甲骨文

—→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还有其他辅助字体如草书、行书等,在这

里不作详细论述。在这五个阶段中,以汉字的隶变为分水岭,隶变以前称为古文

字,隶变以后包括隶变在内称为今文字。

古文字处于汉字发展的早期阶段,图画性非常浓烈,很多文字都是对图画的

省改和加工,表示具象意义的文字占主流,形体比较繁杂。比如:

而且该时期的文字缺乏严密的规范性,一字多形的现象普遍存在,字形结构本身

也极不固定,书写极为自由。例如:

后秦统一六国,实行书同文,是对汉字的第一次规范。小篆虽然相对前两种文字

有一定的省简,但书写起来仍不利于处理大量日常事务的需要,因此便在小篆的

基础上产生了书写更为便捷的隶书。汉末又出现了易于书写、字体规范的楷书。

隶书和楷书(今文字)已经入汉字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图画性已基本泯灭,

符号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形体也得到了极大的规范,字形结构本身得到了固

定,一字多形的现象大为减少。后来的草书、行书也多为人们接受,甚至流行于

今。今天的规范汉字,更加便捷,更易于书写。

二、汉字的简化

从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到: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基本

趋向。例如:

我认为汉字的简化不仅指笔画和字形的简改,也包括汉字音义的明确。

所谓“简”,主要是指字体和字形上逐渐趋向简化。当然,这两方面往往是

交织在一起而难以截然划分的。从字体上看,象形程度的不断降低是最明显的变

化。以上例中“马”字为例来说明。

从“马”字的形体发展演变可以看出,其构成有圆滑的线条逐渐变成了点、横、竖、勾的笔画,象形意味逐渐降低。而字体的简化与字形的简化往往是相伴的,体现在笔画的逐渐减少和结构的趋向简单。

异体字的减少也可以视为汉字简化趋向的一个体现。在《甲骨文编》里收录了32个不同写法的“羊”字,在《金文编》里收录了70多个不同写法的“鼎”字。但随着汉字的演变发展,这些都被逐渐扬弃。

汉字简化的另一个表现音义明确主要体现在汉字的分化方面,如早期的“吴公”现在分化为“蜈蚣”,加“虫”旁来明确其表意。再如繁体的“態、驚、償”简化为今天的“态、惊、偿”,不仅字形上简化了,而且从字理上分析,“态、惊、偿”作为形声字,音符表意也更加准确。再比如“塵”与“尘”,“尘”作为会意字,意思也更加明了。

汉字的简化趋势一方面是由其社会功能决定的,汉字有交际和运用功能,汉字越简化就越便于人们的交流和运用。另外一方面,汉字是用书写∕视觉形式对语言进行再编码的符号系统,其书写性和可识读性也要求其不断简化。

以上所说的汉字简化,是汉字自身发展规律的自觉结果。但在另一方面,也存在通过外力强行使文字简化,比如依靠政治力量而实行的文字政策。这种简化包括组织文字专家对已经被公认的、既定的文字简化的事实的记录、描述和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规范,还包括对一部分文字的强制性简化和推广。比如“书同文”政策的推行,研制并发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制定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等等。

汉字的简化总是在自身规律和政府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完成的,是在自觉和不自觉的意识下不断发展演变的。

汉字具有结构复杂、一字多形极易讹变的特点,所以历代的政府多数都比较注重文字的整理工作。但在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待文字的态度比较保守的,对于民间流行的俗体汉字持排斥态度,不能把汉字统一与简化结合起来。所以在封建社会里,民间自发的组织或个人在汉字简化过程中起了核心作用。如刘复、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普》,对宋元以来民间使用的俗字做了很好的总结。从中可以看出,俗字的各种简化方法已经基本具备,有的还贯彻的相当的突出,为后世的文字简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国成立以来,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政府

汉字简化和规范则起了主导作用。1952年中国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后整理发表《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总表》等文件,推动汉字的简化和规范,减少了个人随意的不规范的简化汉字的现象。真正意义上的比较规范的汉字简化活动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展的。

三、对汉字简化的认识与思考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汉字的简化也存在利和弊两个方面。但纵观汉字的发展历史,简化是汉字不可逆转的走向,其利远远大于弊。

在“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方针下,汉字简化取得了很大进展,对汉字的传播集汉语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简化字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使汉字的结构变得清晰了,更便于人们的学习和使用。比如将繁体字“驚、禮、舊、鬬”简化为“惊、礼、旧、斗”后,就够就简单明了,让热播易学、易认、易写。

其次,汉字简化过程中对异体字的整理,减少了字数,减轻了学习、教学和记忆的负担。例如繁体字“勅、勑”现在多写为一个字“敕”;“怱、悤”现在写作“匆”;“歷、曆”写作“历”;“鬬、鬥、鬦”写作“斗”等。汉字的合并是汉字简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再次,汉字简化过程中利用形声字的造字原理,对一些繁体字进行改造和简化,是人们根据简化后的字的声旁较准确地读出字音,从而改变了原来一些繁体字的读音不宜找出规律,容易读错的缺点。比如:有的繁体形声字的声旁在今天看来或表音不准确或难以认识,如“懼、態、樁、證”等,简化成“惧、态、桩、证”后,声旁就简单易认了。简体字笔画少,结构简单,便于青少年和广大群众学习和认识。

第四,某些繁体汉字的偏旁和部件,在汉字教学过程中不易称说,从而给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记忆带来麻烦。例如繁体字“漢、邇、臯”,简化为“汉、迩、皋”后偏旁就容易称说了,便于学习和记忆。

当然,尽管汉字的简化有很多有利方面,但其弊端我们也不容忽视。比如汉字的结体是有义理,有条例的,一点一画,都有其意义。有些简化字就破坏了汉字的系统性,反而失去了识别的便利。如“頭”,从“頁”,“豆”声。“頁”本意为“头”,把它作为意符,再配声符。可构成“顧、领、额、颈、项、颗”等一

些列与“头”意义相关的字。但“頭”简化为“头”后,虽减省了笔画,却形成了无意义的死的符号。再如,有的字本可同样对待进行简化,但事实上有的简化,有的却没有简化。例如:①“溝”、②“構”、③“講”、④“篝”、⑤“媾”这五个字都是以“冓”为声符构成的形声字,其中①、②被简化为“沟、构”,这是以“勾”易“冓”,③被简化为“讲”,是以“井”易“冓”,④⑤却保持原字,没有被简化。从中就可以看到有些简化字是没什么严格的规律可言的,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这也给我们的识字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综上而言,汉字的简化,既给我们带来了不少便利,又给我们造成了一些困难。但我们还是应该尊重汉字的发展历史和客观规律,在简化汉字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总原则,尽量做到科学、全面,着眼于汉字的长远发展。在汉字简化的实践中,要尽可能地保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汉字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

2、沈克成、沈迦:《汉字简化说略》,人民日报出版社。

3、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三:汉字简化问题研究综述

汉字简化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当前汉字简化已经成熟,有些人认为汉字简化时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的人对汉字简化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问题。本文将对华子简化的一些优点及显现的问题进行评述。

关键词:汉字;简化;综述

汉字作为传承中华文化与知识的最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瑰宝,汉字的简化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汉字的简化问题,人们的观点褒贬不一,尤其是最近几十年的汉字简化运动,更是引起了人们对汉字简化的激烈争论。

一、 汉字简化带来的优点

推行简化字扩大了古籍影响的范围和流传的广度,由于大量古籍以及与古籍相关的文化研究成果用简化字印刷出版,使得普通大众接触的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异常丰富,为古籍的流传提供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简化字在教育上的成效,似的汉字这一工具能够更多的被人掌握,从而促进了古籍向普通大众的传播。文字工具的大众化是估计流传及文化大众化的前提。简化字使得学习汉字的难度大大降低,因而客观上也就为顾及流传范围的扩大创造了条件。通过学习包括简化字在内的规范汉字,能够阅读和接受古籍的人数比以往要多得多,从而使古籍流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还有学者认为坚持汉字简化方向的原因,一是简化符合汉字发展的总趋势,它既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又为汉字的稳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是中国大陆基本是建立了统一的文字规范。二是简化符合汉字现代化的方向,符合提高汉字应用效率的要求。简化汉字跟繁体字相比它的优点就是笔画少、结构简、分辨明快、好学好用。三是简化符合今天汉字使用的趋势。简化字公布以来,不仅受国内广大民众的欢迎,也为其他国家和海外华人接受和使用。总之,使用简化字已是大势所趋。

有些学者认为,现代简化汉字的背后是语言规范的尤其是修辞规范在起作用。不拘一格的简化方法是修辞的灵活性、变异性的具体体现。国家公布第一批简化字、废止第二批简化字本身就说明汉字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作为记录语言符号,它在记录语言的同时也反映出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审美心理。汉字每一次简化都是力求端庄简约质朴易用,因此汉子能够体现文质彬彬的修辞原则,是“辞达而已矣”的修辞观在简化字上的体现。

在纯文学的角度来看,简化字也有一定的好处,在汉字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上很多简体字显然优于繁体。最后从规范简化字在国际上的影响来看,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已不同程度上使用了中国大陆公布的简化字;联合国文件中的中文文本和西方国家出版的中文印刷品都采用标准的简化字,这些都说明我国的简化字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并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简化字的功绩。

二、汉字简化带来的问题

在上文已经陈述了一些汉字简化有益的观点,其看到的主要是汉字简化的有点,下面便是一些汉字简化带来问题的观点。

汉字简化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中国的汉字以其独特的表意性而立于世界之林,“以形示意,义寓形中”,字形和字义密切相连有些简化字追求笔画的减少而顾此失彼,大大破坏了汉字的表意性。割断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联系由于强制推行《汉字简化总表》,社会长期和繁体字隔绝,以至人们不能辨识繁体字,不能顺利阅读古典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和古代汉语间的阻碍将越来越大。阻碍了大陆和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的交往,大陆使用简化字,而港澳台及海外华人都是用繁体字,而且简化字数量太多又缺乏规律,大陆以外的华人难以识别,因此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的差异阻碍了大陆和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的交往。 简化字破坏了汉字的科学性,汉字用什么办法来表达汉语中的词这里面就包含着构字的理据,简化字追求减少笔画,汉字构字的理据不充分。简化字破坏了汉字的艺术性,汉字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相继创造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诸种字体,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篆刻艺术、解字艺术这些艺术并非简体字所能完全代表的。

有人指出简化并未带来笔画种类和部件种类的减少,相反增加了一些新部件和新笔画,从而使人们认知时增加了难度。另外汉字简化过程中“同音代替”的方法使得一个简化字往往代表两个甚至三个意义并不相关的繁体字,这往往会影响到字的别词功能,使得意义混淆。最后汉字简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汉字的分辨率降低,比如“风”“凤”不分,“阴”“阳”难辨等。

在文化的继承上有人担心汉字简化会妨碍继承文化遗产,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繁体字记录了我们千百年的历史,千百年的文化,就是在解放初期我们的很多文献,文化成果,都是用繁体字记载下来的。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如果不认识繁体字,那么这些文化,这些知识我们怎样继承怎样发扬呢?

三、结论

汉字简化存在的一些优点与弊端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识,他们需要用现实生活进行考验,我们也要随时关注它的发展。对于汉字简化方面具有争论的问题,更是以后我们对于简化汉字仍然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进而推动文字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李海洋 《论汉字简化与古籍传承的关系》 赤峰学院报 2011年4月

②高家莺 《坚持汉字简化方向 巩固汉字简化成果》 语言文学周报 2006年3月8日

③刘本臣 古建辉 《汉字简化的修辞学阐释》 渤海大学报2010年第1期

④李菡幽 《关于汉字简化的回顾与思考》 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12月

⑤黎传绪 《汉字简化的反思和新思路》 东岳论丛 2009年1月

⑥于虹 《繁简字相关问题思辨》 北华大学学报2009年10月

⑦李燕 《从字形上看汉字简化中的不足》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12月

篇四:汉字简化与中华文化

淘宝专供 ID:文字商城

汉字简化与中华文化

【摘要】:语言是人类的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汉字则是语言的书写符号,中国汉字自创始之初就被赋予了表文达意作用,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语言的工具。人类对于任何一种工具,所谓高多而且做得好;二是成本低,结构简单,笔画少,好的传承、中国近代的简化汉字从19世纪末开始,一直未曾取得实质性进展,1956年中国大陆推行了简化汉字,对于在新形势下发展、传承与扩大中华文化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关键字】:汉字 简化 中华文化 传承 发展

【Abstract】: Language is mankind's most important tool of communication, Chinese characters are written language symbols, Chinese characte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China have been given this paper express the role, is the most important human assisted language tools. Humans for any kind of tool,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efficiency is required. The so-called high-efficiency, generally shown in two aspects: one is fast, in unit time to complete the work and do good; two is a low cost, low consumption, save labour, save time, will naturally province property. The ideal tool, people demand it can achieve greater," good, good, good write down write". The text also has such a requirement, will have today's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and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fewer strokes, write quick and labor-saving; it is this request, caused Chinese characters four thousand or five thousand years of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implifying phenomenon. Although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through several times, but its ultimate aim is to be able to better inheri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starting from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has not made substantial progress, the

Chinese mainland in 1956introduced a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the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nheriting and expanding the Chinese culture played a great positive role.

【Keywords】: Chinese characters simplified Chinese cultur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汉字历史悠久,使用的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加上刊刻、异体[1]。19世纪末,在救亡中国贫弱的根源在于政治难懂、难写所造成的障碍[4]。传承与创新。当然,汉字作为一有优劣之分、难易之别,有整理、改进甚至改革的问题。汉字简化对中华文化教育、科技进步以至于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淘宝专供 ID:文字商城

汉字简化本身,则的确既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播具有极大的作用,甚至影响到中华文化的形成。简化汉字的使用,不仅关涉文化传承,也与政治考量密切相关。不能简单地说,古代的就一切都好,尤其涉及众多人口、日常频繁而且必须使用的文字,

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也国家能够作出这样的规而另一个侧面上也显示出汉字简化的发展,

凡是研究文字的人都会有大致类似的感觉,现在通行的简化字,其实很大一部分是直接从行草书中演变过来,比如说“马”,比如说“军”等①,这些字的变化上能够看出汉字本来的含义。当然,这里也不乏后人造出的简化汉字来。但是总的基线却维持在汉字传统演变的基础上。因此,也算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淘宝专供 ID:文字商城

但是问题在于,这样理论演变依据是不是真的维持了汉字的本来面貌?在我看来并非如此。汉字,是一种表意而不是表音的文字,纵使在部分汉字的发音是 ①“马”由“馬”

简化,“军”由“車”简化,作者:韩敬体,《谈我国的汉字简化问题》

分,也依旧是无法把汉字的音发出来的。因此,质区别。

任何一门社会文化的学科,研究社会学的人更无[1]

如果和书法一样,这是一种艺术变形。我觉得那依旧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简化的汉字,无法保留基本的汉字含义,这就丧失了汉字本来的基本属性。

篇五:简化汉字的发展过程综述

简化汉字的发展过程综述

【内容提要】

中国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古代汉字、近代汉字和现代汉字这三个历史阶段,演变形成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和现代有所区分的正体字、简体字的区分。本综述主要梳理简化字的发展过程和一些较重要的成果,不涉及各种理论辩争。

【关键词】

简体字 注音 演变 检索

【正文】

汉字经历漫长的发展演变,已经由最初的简单的象形文字演变出众多的体系。通过对简化汉字的研究可以追溯汉字的整个发展演变的脉络,也方便研究未来汉字演变发展方向。

很多人认为简化汉字是从近代才开始的,其实不然,如果追溯历史就会发现汉字的简化古已有之。从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后学界对其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关于甲骨文的简化在蒋善国的《汉字形体学》中有提到四种方式、陈炜湛的《汉字简化始于甲骨文说》中曾提到20多种实例、刘钊的《古文字构型学》中专门用一章节进行简要归纳。而从历史文献中也可以找到些不太明显的痕迹,在谢世涯的《新中日简体字研究》中提出汉代的书写者有意简写而不是错字,从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和武威汉墓出土的木简可以证实这个说法的正确,此外在历代所传习的《说文解字》、《干禄字书》中收录了一些现在我们正在使用的规范的简化字。

根据张书岩等人所编著的《简化字溯源》中的数据(在《简化字总表》的第一、二表选取388字进行研究)得知,真正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中出现的新简化字只有1个字,只占0.26%,而先秦时期占12.63%,秦汉占15.98%,魏晋南北朝时期占6.18%,隋唐时期占7.99%,宋时期占7.47%,元时期占18.56%,明清时期占19.07%,民国时期占11.86%。从这可以得知,汉字的简化在诞生后一直在进行而且不是单个汉字进行简化。从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中以隶书为分界点,隶书以后的字体成为表意字,隶书以前的为象形字。这种演变的根源是新的字体具有压倒性优势,

从甲骨文出现到金文,再到篆书这段漫长时期可以很明显得看出象形文字在不断地简化和规范化,直到被更简化和规范化的隶书所取代,整个的发展趋势是减低汉字的书写难度或者说复杂性。

到了近代汉字简化则有了新的变化,不在仅限于字体的改变,开始了切音字运动、注音字母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和大规模系统的简体字运动。切音字母运动处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期间,主要是地方官绅创办学堂进行传授,取得较好的发展,影响较大的成果有《一目了然初阶》、《传音快字》、《盛世元音》、《拉丁文臆解》等,按字母基本可分成拉丁字母和汉字笔画两种类型,其中吴稚晖和章太炎两人的主张实践和论战对切音字运动产生较大影响,更加影响了后来的注音字母运动。但这个运动因为民众心理不认同、办学经费、接受教育的人的成分和数量、使用和政府漠视、社会各阶层持反对意见还是失败了,但是对后来的运动有着借鉴作用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体改革。

与切音字运动自下而上改革不一样的是自上而下的注音字母运动。注音字母运动是1912年由民国政府教育会议下达制定合理的注音字母开始,并在4个月后设立专门机构进行语音统一工作。但是围绕着浊音、声标调方式等问题争辩,激烈程度堪比现在台湾政坛会议,因耗时过长和秩序混乱于5月17通过修改过的章炳麟的方案。虽然有切音字运动为基础,但是由于相关理论准备不足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受到政局动荡影响,推广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19年4月再次修订后形成了《注音字母类次序》,同时由当时教育部以政令形式下令推广,并得到长期沿用。注音字母的形成填补了中国汉字的注音问题,同时为普及教育开启民智做出重要贡献。

近代的简体字运动与注音字母运动不同的是,开始时间是比注音字母运动稍晚,基本是在注音字母运动有了较好的成果后逐渐发起,同时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迅速发展,以1920年著名学者钱玄同在《新青年》发表提倡简体字的文章开始了社会各界激烈辩驳,特别是在1922年与李锦熙等提交给国语统一筹备会《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中提出8种简化方案,引起社会汉字简化运动。在1933年受到蒋介石的关注,于1935年以教育部第11400号部令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但在戴季陶强烈阻难下下令暂不实行。1952年蒋介石再次进行文字改革,进行简体字运动,但在以胡秋原为代表的台湾文学界和史学界部分人把简化字上升到破坏中国文化的高度?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炊韵略俅问О堋=募蚧鹤衷硕纬傻睦砺酆统晒院蟮募蚧鹤纸猩缁嵬贫峁┝死砺壑傅迹行У赝贫淖指母锢蹋韵执?/p>

体字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有着深远影响。

现代的简体字改革汲取近代简体字运动的经验,于1950年在教育部牵头下开展简体字的研究,并于1952年成立文字改革研究会,进行专门研究。在教育部召开的座谈会上通过简体字简化4项原则,并于1950年在历代资料文献的帮助下编辑成《常用汉字登记表》,在征求社会各界和专家团体的意见后根据“述而不作”的精神缩减原有通用简体字规模,并把异体字和互通的汉字尽量合并后再次调研,于1951年变成《第一批简体字表》。1954年在《第一批简体字表》基础上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后整理编辑成《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并于1956年由国务院颁布多次修改后的《简化汉字方案》。而1977年草率发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因为不够合理、意义的混淆、形近的

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混淆、简化字的过于简化和片面追求减少笔画的因素下于1986年停止使用。相比于《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失败,《第一次简化汉字方案》遵循科学并且循序渐进、尊重传统客观求实、汲取汉字演变历史中历代的成果和经验、经过长时间准备研究和征求意见,被社会各界广泛的承认和使用。而在新世纪针对人名生僻字滥用和不规范使用规范字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在第三次人口普查和公安部建立人名用字字库的基础上,于2003年在教育部牵头下开始研究《人名用字表》,并且列入“十五”国家规划。

综上,中国的汉字是自诞生以来不断的在演进,不断的发展简化,向着普世化发展。

文章的资料搜集主要是以知网的全文模糊检索、高级检索的主题词频检索和专业检索。全文模糊检索主要以“简化汉字的发展过程”为主,高级检索的主题词频检索主要以 “汉字”为主题并含“简化”/“发展”/“历史”进行检索,专业检索通过“SU='汉字' AND KY='简化'”进行检索。就我个人来看这门课是能让人学到东西的,就看自己怎么学,学到的技能可以方便以后工作中的资料收集和调研。而且学到了类似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之类的较高级的资料检索技能,而不是以前只是靠着百度的模糊检索就万事大吉,对于一些专业资料和相对前沿的研究还是要通过类似知网、维普之类的大型的专业的数据库,不可为省事就选择不精确的资料和报道,希望老师照顾可以在介绍一些文字编辑的小工具和一些不广为所知的操作技巧,对于课程希望可以引深讲解和多些使用西文数据库,总的来说很感谢老师课设这门课。

【参考文献】

[1]刘晓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1892-1949)汉字改革史论[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3.

[2]卢佳.甲骨文字形简化问题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0.

[3]王敏 陈双新.汉字简化是从新中国建立后才开始的吗?[N].语言文字周报, 2014-09-17 (004).

[4]刘金荣.“近代汉字”刍议[J].浙江社会科学,2005,第04期:165-168.

[5]王志方.从“二简”看汉字简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第02期:146-148.

[6]向光忠.国语运动百年与汉字简化进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第06期:15-17.

[7]张达明.简化汉字,蒋介石为何耿耿于怀[J].文史博览,2013,第09期:19-20.

[8]佚名.蒋介石两次推行汉字简化[J].晚报文萃,2011,第17期:21.

[9]桑哲.略谈建国以来汉字的简化和整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06期:153-156.

[10]黎一民.民国推行简化字[J].神州民俗(通俗版) [J],2012,第05期:48-48.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