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27:17 作文素材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作文素材

篇一:墨子兼爱中 翻译 译文

墨子兼爱中 翻译 译文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班,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屡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译文

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

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

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从前越王句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

所以墨子说道:“象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其贫穷;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其混乱,那就应当全都相爱、交互得利。这是圣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篇二: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练习二)

文言文翻译(二)

教学要点:掌握文言文的五种句式的翻译要领

教学重点:倒装句式的翻译

教时:2课时

教学内容:

一、文言文五种句式的基本知识。

(一)判断句。

1、用“者、也”来判断。有“?者,?也”“?也”“?者也”等形式。

2、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

1、“为”“为??所”表被动。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①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用于动词前指代“我”。

②“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又如现代汉语中“见谅”也为此用法。

3、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来表被动。

如: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4、意念上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

(三)倒装句

①大王来何操?

②彼且奚适也?

③沛公安在?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④奚以知其然也?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于”常被省略。)

③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语、谓语、宾语。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

者。(省主语) ②“夫战,勇也气。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谓语)

③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宾语)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五)常见固定结构。

① “??孰与??”、“??何如??”(译为“?与?相比,谁?”)

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②“得无”(译为“该不会??”)

如:“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蒲松龄) ③“无乃??与”(译为“恐怕??吧”)

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④“何以??为”(译为“为什么要??呢”)

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⑤“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⑥“奚以?为”(表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⑦“??之谓”(译为“说的就是??”)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⑧“以为”、“以??为”(常译为“以为”、“认为”、“把?当?”、“用?作?”等)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⑨“唯??是”(强调句式,“是”无意,起提宾作用;“唯”表强调)

如:唯才是举

⑩“如??何”、“奈??何”、“若??何”(三个词同义, 意思是“把??怎么样”)

如: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二、课堂练习。

第一组:知识要点:被动

【材料1】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旦日,城俄陷,

大军蜂拥而上。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

湖,水不没顶。见贝勒,挺立不屈。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俄而,应元死。(《阎

典史传》)(09苏锡常镇四市调研)

译文:(阎应元)左冲右突(进行了)八次巷战,抵挡他们的(清军)被杀死上千人。

【材料2】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

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09湖北)

译文: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

【材料3】辛酉,卒于华阴,无子,年六十九。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王不庵曰:“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

无子。安得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09南通二模)

译文:徐尚书的长孙徐涵在广东做官,从数千里外写信给我,嘱咐我给先生写表文。

第二组:知识要点:倒装

【材料1】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

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

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

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

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

其意以告来者。(09四川)

译文: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

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材料2】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

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

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

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墨子·兼爱

中》(08天津)

译文:这样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

事的缘故。

【材料3】沈周,字启南,长洲人。……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

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

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

“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

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

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09上

海)

译文: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

【材料4】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

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

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日:“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

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

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日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08江苏)

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第三组:知识要点:省略

【材料1】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

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

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管子·小匡》)(09天津)

【注】①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②柙 (xiá,木笼)

译文: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第四组:知识要点:固定结构

【材料1】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问:“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汉书·韩延寿传》)(08北京)

译文:(我)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对教化有损害吧

【材料2】(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询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

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愉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怕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后汉书·邓寇列传》(06天津)

译文: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三、巩固练习。

二轮复习文言文(一)课堂训练。

篇三:[名校联盟]湖北省荆州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荆州中学2009级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籼米(xiān) .

B. 袅娜(liǎo) .

C. 尘埃(āi) .

D. 伺机(cì) . 作坊(zuō) .蜷缩(quán) .押解(jia) .譬如(pì) .惺忪(xīng) .折腾(zhē) .聒噪(guō) .付梓(zǐ) .迄今为止(qǐ) .长歌当哭(dàng) .畏葸不前(xǐ) .不落言筌(quán)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蕴藉 辖制 岑寂 应接不睱

B. 尺牍 央涣 掂量 感恩戴德

C. 忤逆 罗绮 罪蘖 繁文缛节

D. 悚然 歆享 砥砺 绿草如茵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除个别受灾严重的景区外,全国其它地方的旅游部门推陈出新了许多短途旅游产品和....

节庆活动,丰富春节期间的旅游市场。

B. 面对西方的不客观报道,我们无需像老子说的那样“以德报怨”,但我们也不必锱铢必...较,“以怨报怨”。 .

C. 月饼并不能代替人们的正常饮食,更不能当饭吃,一定要浅尝辄止。 ....

D. 在当前劳动力供过于求,劳动者求职难的情况下,劳动者缺少话语权,为保住一个饭碗,不得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

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

B.微博一经推出,就以其强大的即时通信功能,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它正有力地介入

我们的社会生活。

C.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国广大有

志青年提供了创造精彩人生的广阔舞台。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家是什么?家不只是房子,不只是丈夫、妻子、孩子,家是一份惦念,家是一份牵挂。

B. 《教师口语》一书的《序言》说:“《教师口语》是为了强化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而新增的专业课程。”

C.诈骗犯有一种特长, 讲究“适销对路”:你迷信鬼神,他就以鬼神为饵,你迷信权利,他就以权利相诱。

D.这种白内障冷冻摘除器,具有制冷、解冻迅速、操作方便、安全性能高等特点。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6~8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新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6.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

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

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

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

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

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

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

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

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

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

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

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三、(12分,每小题3分)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

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

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日:‘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士闻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

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证确的一项是 ( )

A.家之与家之相篡 篡:劫夺. .

B.人之与人之相贼 贼:偷窃 .

C.何以易之 易:改变 .

D.胁息然后带 胁:收敛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

相爱生也 .B. 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恶衣 .C.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恶其贫 .D. 忠实欲天下之富而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

11. 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

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

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A.

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第Ⅱ卷(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4分)

译文: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3分)

译文: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山 馆

余 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①岫:山。 ②畲田: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③渊明谁送酒:陶渊明隐居田园,贫无酒钱,有亲友送酒上门,这里的意思是,诗人自己现在的境遇不如当年的陶渊明。

(1)首联、颔联,诗人怎样表现自己的心境和情怀?试做具体分析。(4分)

(2)“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和文学常识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个小题共10分)

①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②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

③ ,枯松倒挂依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 。 ④此去经年, , 更与何人说。

⑤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⑥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与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塑造了两个不同的硬汉形象,他们分别是 和 。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16分) ③①②

篇四:如何答好历史问答题

如何答好历史问答题

江门市江海中学 刘灿辉

2006年2月

近年来,历史高考越来越注重学科能力的考察。作为传统题型的问答题,仍然担负着考察能力的主要功能。但面对问答题,许多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或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或轻重不分,或辞不达意,以至于造成严重的惧怕心理。本文试图通过对高考历史问答题的组成结构、答题步骤等进行剖析,以寻求解答历史问答题的良方。

一、熟练掌握解答历史问答题的步骤

1、审题。

认真审题、审清楚题,是做好历史问答题的前提。要使这个前提具备,就必须要弄清楚历史问答题的组成结构。一道完整的高考历史问答题,通常具备如下四个组成部分: 一是要解答的对象(或要解答的内容),即“要解答什么”,也可以简称为“解答对象”(或“解答内容”)。这一部分的关键词往往是“状况”(或“表现”、“内容”)、“原因”(或“背景”、“条件”)、“影响”(或“作用”、“意义”)、“评价”(或“看法”)、“异同”等等,一般比较容易判断出来。

二是要解答对象的主体,即要解答的对象归属于谁。譬如“××”的内容、“××”的原因、“××”的影响、“你”对??的看法、“××”和“××”的异同,等等。在问答题中,它与要解答对象的关系是最密切的。

三是限制条件,通常是时间、空间或方面的限制。因为历史学科涉及古今中外,几乎无所不包,一道高考问答题不可能将古今中外的所有事情都囊括进去,而必须是某一历史阶段(或几个阶段)、某一地区(或几个地区)、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具体史实,否则的话,就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从而无法对学生作出明确的评估。 四是解答方式,即对解答问题的方式的明确规定。往往表述为“简述”、“分析”、“结合史实说明”、“结合史实论证”,等等。

组成问答题的前三部分,只要有任何一个审错,都会导致答非所问,严重影响问答题的得分。而且,一道高考历史问答题所包含的问题往往不止一个,不同的问,解答对象往往不同,解答对象的主体以及限制条件则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审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审清楚。至于第四个部分,如果被违背,则会被视为不按要求答题,也会影响问答题的得分。

下面试以两道高考题为例作详细的说明。

【例1】2004年广东卷第30题:概括指出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三个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该题共有两问。第一问的解答对象是“基本状况”;第二问是“作用”;二者不相同。第一问解答对象的主体是“所有制结构”;第二问是“其”,实际上就是指“所有制结构”;二者相同。第一问的限制条件包括:空间限制——“我国”、时间限制——“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三个阶段;第二问包括:省略了的空间限制——“我国”;时间限制——“当时”(仍然是指“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1978年以后”这三个阶段)、方面限制——“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两问的时空限制相同,只是第二问比第一问多了一个“方面限制”。第一问的解题方式是“概括指出”;第二问是“分析”;后者要求的能力层次比前者要高。

【例2】2005年广东卷第29题: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的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该题共有三问。第一问的解答对象是“表现”;第二问是“措施”;第三问是“如何看待”;三者各不相同。第一问解答对象的主体是“社会危机”;第二问是“教育改革”;第三问是“你”;三者也各不相同。第一问的限制条件是时间限制——“当时”(即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时期);第二问也是时间限制,同第一问;第三问是方面限制——“教育改革”方面的;一、二问相同,第三问不同。第二问还规定了解题方式为“概述”;一、三问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事实上是第一、二问只要列出相关史实即可,第三问要答答题者的个人认识,其能力要求层次要高于前两问。

2、回忆、思考,列要点提纲。

审明题意后,即可根据题目的要求回忆教材相关内容(已知),从大脑储存的记忆中提取答案要点。如果教材中的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大脑中没有储存下相关的内容,则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凭借对题意的理解自行组织答案要点。或者是该题的某些问题并不是教材中直接能够寻找得到答案的,那也需要答题者凭自己的理解来思考答案。

在回忆或思考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紧张回忆或思考下一个答案要点的时候,刚刚回忆或思考出来的前一个(或前几个)要点突然忘记了,即抓住了后者又忘记了前者,或好不容易想起了前者,后者又变得很模糊。这样不但心里会变得非常紧张,还会白白地浪费时间,严重影响答题。所以最好是边头脑中回忆或思考答案要点,边手头上记录每一点的关键词,并且将其标明序号。这样手脑并用,等到头脑中回忆或思考完了,手头上也就列出了一个初步的要点提纲。发现要点不够全面时,还可以及时补充,而且不用花时间再去想一遍已经想出来了的要点,这又节省了答题时间。因此,手脑齐动,边回忆思考边列提纲,是答好历史问答题非常有效的一个步骤。

3、按照逻辑关系,调整要点顺序作答。

历史问答题不但各问之间经常会存在逻辑关系,就是同一小问的要点之间有时也会

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或者是时间方面要求由古至今,或者是范围方面要由小及大,或者是要先整体再部分,或者是要先原因后结果,或者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或者是先内后外、先主观后客观,或是由重到轻、由主要到次要等等,不一而足。如果答题时逻辑混乱、因果倒置,或者顺序反转、颠三倒四,都会让人对你的逻辑思维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得分。所以在做好了上述两个准备性质的步骤后,在最后正式答题、呈现答案的这一步骤中,一定要注意先调整好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按照这种关系写出答案来。如:

【例3】2001年全国“3+2”卷第36题:结合德意志完成统一建立帝国时的历史特点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说明纳粹党上台执政的原因,并指出法西斯统治的具体表现。

该题的第一问“纳粹党上台执政的原因”,符合其限制条件“德意志完成统一建立帝国时的历史特点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的多个要点,如以时间为依据,比较好的顺序应该是:①德意志帝国继承了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受到战胜国的严厉制裁,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当时执政的魏玛政府软弱无力;④受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统治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统治。

【例4】2005年江苏卷第29题: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据此回答:⑴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⑵简述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⑶概括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该题的第三问“历史影响”,如果按照由先因后果、由小及大的逻辑关系来排列,比较好的顺序应该是: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②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④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即由管辖和交流推动了发展(因果关系),由边疆地区、汉族地区彼此的交流、发展促进了整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由小及大)。

二、深刻理解和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全面准确把握是答好历史问答题的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1、注重对知识点全方位的剖析和把握。

这是全面提高问答题答题水平的关键,高考题中对某一个知识点各方面具体知识的考察是非常普遍的。如:

【例5】1994年全国卷第41题: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墨子的思想核心、社会根源和积极意义。)

【例6】1995年全国卷第42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四次变革各自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

【例7】2005年广东卷第30题: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1958年和1987年提出和确立过不同的基本路线(或称总路线),请分别叙述其基本内容,并说明各自的主要作用或影响。(建国后中共三条基本路线、总路线各自的基本内容、主要作用或影响。)

2、注意教材中原因、影响、评价的论述。

这些在高考问答题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如上述【例3】中“纳粹党上台执政的原因”、

【例4】中“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例5】中墨子思想的“社会根源”和“积极意义”、【例6】中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主要原因”、【例7】中基本路线的“影响”等。还可能出成难度较大的观点评论题,如:

【例8】1992年全国卷48题: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娲》中说:“开元之始,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上的这一观点。

该题是围绕唐由盛转衰的原因而展开论述。唐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如若对此不甚了解,此题便无从判断;或是自知赵翼的观点不对,但又因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而不知如何反驳。

3、适当的注重理论渗入。

例如【例8】就涉及到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理论。如果忽视了这些理论,就失去了评析问题的最有力的武器,答案显得苍白无力。但也不能因此而大谈特谈理论,轻视相关的史实,否则就不是解答历史题而变成政治题了,答案也会变得空洞乏味。

三、注重答题规范化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答题规范是高考的基本要求,也是平时应该逐渐培养起来的一种基本技能。历史问答题的答题规范,主要表现为“段落化、要点化、序列化”。段落化就是将答案分成几个段落,一般情况下该题有几问就分成几段,通常每一段落的开头由序号和每一问的解答对象的关键词来引导,有的时候也会由序号和限制条件的关键词来引导,各个段落要采

用同一级别、逐渐增大的序号。如果一问之中有多个小问题,则可以将该问分成多段,但序号只标在第一段关键词的前面,后面列段的关键词与第一段关键词左对齐即可。要点化就是将每一问的答案分解成几个要点,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答出来,每一要点前通常也要标上同一级别、逐渐递增的序号,为了与各段的序号区分开来,要点序号的级别要比段落的序号低。段落化和要点化结合起来,就成了序列化。如【例4】中有三问,答案的格式就可以是:

⑴唐太宗的评价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

⑵主要表现:①打败东突厥后,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②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③唐蕃联姻。

不同之处:汉武帝以战争政策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

⑶历史影响: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②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④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书面表达能力差是思路不清晰的表现,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恰恰又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平时做题时就要用正确的概括、简练的语言做答,真正做到答题时得心应手、思路顺畅。

总之,答好问答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要真正读懂了教材、熟练掌握了正确的答题步骤、注意好答题的格式和文字表达,相信是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境界的。

篇五:沙洲片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初一历史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初一历史

命题:李芸 校对:姚惠萍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小明想在暑假和爸爸妈妈出去旅游,去参观我国最早的人类的遗址,那么他们应该去参观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在初一年级编排的历史剧“半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 A.种植水稻 B.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 C.饲养猪狗等家畜 D.使用磨制农具石刀

3.2006年7

月,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决议。那么,“殷墟”为我们研究中国哪一朝代的历史提供了依据?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4.下列连线中正确的是 ▲

A.卧薪尝胆-------越王勾践------战国时期 B.破釜沉舟-------刘邦----------秦末时期 C.约法三章-------项羽----------秦末时期 D.退避三舍-------晋文公--------春秋时期

5.一古书赞扬某项水利工程“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项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大运河 C.都江堰 D.江南河

6.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关于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

A.聚族而居 B.原始农业 C.贫富分化 D.采集狩猎

7.“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孔子这种教育方法称 ▲ A.因材施教 B.温故而知新 C.谦虚好学 D.有教无类 8.最早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人工运河开通于 ▲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9.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新增的并且传说与屈原有关的放假节日是 ▲

A.元宵节 B.端午节 C.清明节 D.中秋节

10.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21世纪来临之际,它的仿品作为中国人民的珍贵礼物,献给联合国,现已被联合国永久珍藏,它是 ▲

A.四羊方尊 B.青铜立人像 C.人面鱼纹盆 D.司母戊鼎 11.启继承父位,标志哪一制度开始?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2.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 ▲

A.尧的部落联盟 B.舜的部落联盟 C.黄帝和炎帝的部落联盟 D.炎帝、蚩尤的部落联盟

1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其中囊括了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人们最早可以用到这一成就是在 ▲ A.商朝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 14.夏、商、西周是以 ▲ 为主的社会

A.青铜制造业 B.商业 C.农业 D.畜牧业 15.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

1巨鹿之战 ○2城濮之战 ○3马陵之战 ○4长平之战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

16.新学期开学时,一位同学自我介绍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名称一样。试判断,这位同学姓 ▲

A.秦 B.宋 C.夏 D.唐

17.下列主张中,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的是 ▲

A.斧山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B.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C.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D.兵无常势,水无常行 18.秦始皇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制的指导思想接近于: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9.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 ▲ A.秦朝统一全国 B. 秦朝法律残暴

C.当时市场竞争激烈 D. 日常生活提倡文明礼貌

20.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1.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 22.现在我们到中医那里看病的时候都给你切脉,总结出了望、闻、问、切的四种诊断方法的人物

是华佗。

23.《龙的传人》中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中华民族所尊奉

的人文初祖是黄帝。

24.秦朝修筑的长城西起辽东,东到临洮,蜿蜒万余里,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 25.推翻秦朝统治的是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26.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7.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了“____▲____”。汉武帝接受____▲____

的建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8.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 ”;商周时期,在 ▲ 上铸刻的文字叫

“金文”,也称“铭文”。

29.孔子的言论学说被他的弟子记录在 ▲ 一书中, 而老子的学说则被记录在

▲ 一书中。

四、材料分析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根据设问,回答问题。(共3题,每题6分,共18分) 30.(6分)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1)“管仲相桓公”后提出了什么口号进一步提高了齐桓公的号召力?(1分)

(2)材料二反映卫鞅变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1分)各国纷纷变法后,我国进入哪种社会形态?(1分)

(3)材料二卫鞅变法后给秦国带来什么影响?(2分)

(4)从材料一、二两个国家的强国之路中,对你有何启发?(1分) 31.(6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秦首次完成中国统一,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晚唐胡曾《咏史诗·阿房宫》:“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帝王苦竭生灵力,大业

沙崩固不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2空白处应该填什么?其分管什么?(2分)

(2)据材料一中图3、图4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分别是什么?(2分)

(3)在秦始皇身上体现出来的哪种优秀品质是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的?(1分)

(4)结合材料二,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你能为秦始皇的统治提供怎样的建议?(1分)

3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他看到战争的残酷,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的名言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材料二:“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互利,非相攻??(战争)春秋废民耕嫁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1) 材料一中的“他”是哪家学派的代表?在他所处的年代,思想领域曾经出现 过什么局面?(2分)

(2) 材料二是哪位思想家说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2分)

(3)产生材料二这一思想的社会根源是什么?(2分)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初一历史答题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

二、判断题 (每题1分,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本大题共6分)

三、填空题:(将答案填入相应空格中。每空1分,共6分)

27. 。 28.; 。 29.。

四、材料分析问答题:(共18分)

30.(1) ;(1分)

(2) ;(1分) 。(1分)

(3) (2分) (4) ;(1分)

31.(1) ;(1分) ;(1分)

(2) ;(1分) ;(1分) (3) ;(1分) (4) (1分) 32.(1) ;(1分) ;(1分) (2) ;(1分) ;(1分) (3) (2分)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