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三门峡黄河大坝风景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21:44 字数作文
三门峡黄河大坝风景区字数作文

篇一: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成败分析

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成败分析

一.黄河三门峡大坝背景介绍

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部,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三门峡大坝建筑在三门峡八里胡同,工程于1957年4月破土动工,仅用了约4年时间就使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三门峡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如今,50多年过去了,又有无数大坝在我国的黄河长江之上拔地而起,三门峡大坝依然屹立于黄河之上。我手摸着沧桑的混凝土大坝,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的场景,毛主席的“圣人出,黄河清”的豪言壮语激励着无数劳动人民在坝上辛勤工作。

但是如今的三门峡大坝的运行标准与当年的预期实在相差甚远。或许我们应该为黄河上建设的第一座水电站而感到自豪,但是我们国家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三门峡大坝修建这件事上实在 欠考虑,缺乏相对应的决策和管理机制,以至于导致失败。

二.失败的具体体现

三门峡大坝建设失败还是成功饱受争议。在我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之时,我们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在全国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的大环境下,倾近全国之力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将大坝建成,并且创造了年混凝土浇筑量超百万立方米的记录。施工速度之快,施工质量之高,创造了世界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

但是功为功,过为过,一切的成就都不能掩盖它是失败的这个事实。承认失败,、是认识错误,不再犯错的基础。

首先,三门峡大坝1960年建成,1975年进入正常运行期,在试运行的15年里,经过了两次改建三次运行方式的改变。正是由于三门峡水库发电要蓄高水位,导致了上游潼关高程上升,渭河成为地上悬河,给陕西人民带来水患不断。

其次,三门峡设计与正常运行期功能指标相差甚远,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三门峡大坝是失败的。按照一般规定,大坝建成后的约一到五年间被称为试运行期,试运行期结束后大坝进入正常运行期,正常运行期大约为50至100年,最后大坝将进入老化期。通常情况下认为,如果大坝在正常运行期内,工程的功能达到、或者接近、或者超过设计指标,就算成功,否则就算失败。很显然,三门峡是失败的。

最后,从三门峡大坝的造价上来看,三门峡大坝也是失败的。原计划13个亿的三门峡工程,最后实际造价40个亿。而1956年,我国的国家收入仅297.544亿元,支出305.741亿元,相当于国家支出的13%。

三 失败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失败?我们到底错在了哪里?

对于水土保持工作的过分乐观估计。三门峡设计方案中假定,到1967年减少入库泥沙20%,

到1977年减少50%,一般认为这样的估算偏低。陕西方面估计,到1962年减少39%,到1965年减少75%,这样的估计可能偏高,由于实际资料不够,在考虑三门峡时按照最坏的情况考虑,于是我们得出的数据是1967年减少入库泥沙20%,到1977年减少50%.。但是大坝建成不到五年间,潼关高程上升,潼关以上库区泥沙淤积严重,渭河成为地上悬河。

对于苏联专家的盲目信任,没有结合本国国情。黄河泥沙之多,是苏联专家以前的未曾遇到的,所以他们用以前的经验来解决现在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黄万里坚持要留六个排沙底孔时,苏联专家偏偏要坚持把它们堵上,而且是每个1000万的代价。

缺乏对于反面意见的听取和采纳。当年不是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比如水利方面的专家黄万里,比如刚毕业的学生温善章.黄万里反对三门峡的修建,明确指出可能存在的泥沙淤积问题,而温善章提出稍降低大坝高程就可以大幅度减少造价和减少移民。只可惜在讨论会中没有人采纳。

四失败经验教训总结分析

我们通过分析失败应该得出什么启示?

通过对于整个三门峡论证过程,决策过程和实施过程的分析,我们对于这个黄河上的第一个水利工程的整个过程还是给予相当程度的肯定,毕竟是建国之初的第一次大坝建设,面邻的得困难是相当大的,求助于苏联专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更严谨的角度来看三门峡的建设过程,我们会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致使失败的发生。我们必须从中吸取教训,在以后的工程建设中多加注意。

首先,我们要建设严谨的科学论证体系。对于一个水利工程,我们要通过各方面严谨的论证来充分论证其合理性,而不能仅仅听取某一个专家的意见或某个领导人的畅想。举三门峡为例,水土保持的数据作为一项重要数据,需要我们从相对精确的数据辅以精确的计算得出,而不能仅靠一两个数据推断而出。严谨的科学论证体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从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开始培养,只有一代代的大学生建立了严谨的科学论证体系,才能避免此类决策失误的发生。

其次,我们要拥有独立思考精神。独立思考精神对于任何人,任何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是的,我们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是不能一味听取,要自己思考,并且有取舍的采纳。举三门峡为例,听取苏联专家的意见没错,但不加思考的全盘接受就是错误的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精神,而不是一味信仰权威,那么或许三门峡的失败就不会发生了。

最后,总的来说,我们要建立正确的听取决策机制。我们不能以政治热情来代替科学态度。我们面对科学决策时,要放下对权威的敬仰,对异己意见的反对,保持最严谨的科学态度,作出决策。

我很遗憾的看在三门峡展览馆中未曾对于三门峡的失败进行反思讨论以警示后人,而是以大段的成就和其他描述三门峡修建过程的图片和文字代替掉了。认识三门峡的修建过程和成就是必要的,但是让参观它的人们了解到它的不足不完善错误和失败也是必要的。承认不足比承认我们的成就更能促使我们进步。

篇二:三门峡实习报告

三门峡黄河大坝风景区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大 学

水利认识实习报告

班 级

指 导

业:学 号: 名: 教 师: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2014年09月14号

一、概述

1、引言:在2014年9月11日,我们港航三个班的同学到三门峡和花园口进行为期两天的水利认识实习。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部。三门峡黄河大坝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被人们称为豫西“金三角”。三门峡黄河大坝距市区不足20km,工程于1957年4月破土动工,仅用了约4年时间就使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三门峡黄河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黄河大坝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花园口位于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花园口是黄河成为地上悬河的起点,所以黄河的危险正是从花园口开始的。花园口的流量和水位就是黄河下游的防汛标准,花园口水文站的数据一直是黄河防洪、水资源调度和治理开发的重要依据。

2、实习时间:

2014年9月11日——2014年9月12日

3、实习地点:

三门峡大坝、郑州市花园口

4、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以认识为主,主要是让我们这些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了解大坝及有关部分的作用,以及对黄河的情况有所了解,开阔视野并对河道及其专业有关的知识发展方向有所认识。同时让我们这些大学生走出课堂,领略江河湖泊的波澜壮丽,为进一步我们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打下专业基础。

二、实习内容

1、三门峡大坝: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规划中黄河干流水电工程的首建工程,也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关键性工程。大坝和电站委托苏联电站部水利设计院列宁格勒分院设计,是苏联援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个项目中唯一的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原设计中选定正常高水位360米,总库容647亿立方米,死水位335米,淹没面积3500平方千米,移民87万人。原设计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防洪、防凌、灌溉、发电供水。水利枢纽工程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主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

米。电站装机8台,总装机容量1160兆瓦。1957年4月13日,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1960年实现拦洪,1961年4月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

在9月11日早上7点,我们港航3个班的同学在学校门口集合,然后坐上学校租的车辆出发前往三门峡。经过4个小时的车程之后,我们最终到了三门峡坝区。在短暂的经过中午的休息之后,我们先在旅店的会议室听了来自三门峡的一位王工程师对三门峡的简单介绍。主要介绍了三门峡大坝的建造历程、大坝目前规模、三门峡的水文特性、三门峡的水库特征、三门峡水利枢纽的运用原则、调度情况、以及三门峡水库的巨大经济、生态效益。会议过后,我们又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三门峡黄河展览馆。一进展览馆内入大坝及周围的山体建筑的模型,气势宏伟,令人难忘。模型让我们对即将参观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充满了很多展望。随后参观了里面的三个展览厅。展厅里面展示了很多珍贵而全面的文字、

图片、实物等。第一展厅分别从黄河母亲、黄河河情、黄河治理、三峡原貌、伟大壮举等方面对黄河、三门峡大坝的情况做了一个全面的概括。从先秦到民国254年,黄河共决溢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一旦决溢,北至天津,南至江淮都会受到洪水的侵害。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无时不下定决心治理好黄河,其间也取得了一些功效。但最终的重担还是落在了三门峡大坝上。三门峡大坝是“万里黄河第一坝”,相传大禹治水时疏浚河道,“斧劈三门”,形成神门岛、鬼门岛、人门岛,故名三门峡,鬼门居南,水流湍急,神门居中,狭不渡船;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中流砥柱”,巍然屹立于惊涛骇浪之中;

还有研究古代漕运的遗迹“黄河古栈道”,以及张公岛、梳妆台等众多名胜古迹,均蕴藏着不少美丽的传说。 大坝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副坝为钢筋混凝土心墙,长144米,最大坝高24米;主、副坝总长857.2米。电站厂房为坝后式,全长223.88米,宽26.2米,可安装8台发电机组,现有7台机组,发电量41万千瓦,为低水头径流发电于1960年完工,对黄河的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以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为目标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

结束展览馆的参观之后,我们终于开始对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参观。

同时也让

我们对三门峡水利枢纽有了更深的了解。

(1)三门峡选址:三门峡谷具备当时建坝的多种有利条件:一是三门峡谷是黄河中河道最狭窄的河段,便于截流;二是三门峡河谷水流湍急,建坝后容易发电;三是三门峡谷属石质峡谷,地质条件优越;四是人门、鬼门、神门三岛属岩石岛结构,可作为坝基,有利于施工导流;五是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的下段,是黄河上的最后一道峡谷,拦洪效果最佳;六是控制流域面积大,能最大限度减轻下游水害。三门峡大坝的建设,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

(2)三门峡的曲折历程:在我国的水利建设史上,没有一个工程像三门峡这样,从工程设计到建设,从运行到管理,历经曲折,既有规划、决策的教训,也有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经验,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不时成为全国水利界乃至于

全社会关注的焦点。1955年7月30日由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修建三门峡工程的决策才终于形成。周恩来总理三次亲自主持会议进行研究,提出来的“上下游兼顾,确保西安,确保下游”的指导思想,成为后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改建所遵循的重要原则。规划和设计的先天不足,迫使工程在投入运用不久就不得不进行两次改建,三次改变运用方式。1964年12月决定在枢纽的左岸增加两条泄流排沙隧洞,将原建的5~8号四条发电钢管改为泄流排沙钢管,简称为“两洞四管”。1969年6月又决定实施第二次改建,挖开1~8号施工导流底孔,1~5号机组进水口高程由300米降到287米。1990年之后,又陆续打开了9~12号底孔。随着改建增建的进行,枢纽泄流规模也由315米时的3084立方米每秒逐步增加到了9701立方米每秒,水库运用方式也由“蓄水拦沙”先改为“滞洪排沙”,之后进一步改为“蓄清排浑”,调水调沙控制运用,对水量和泥沙进行双重调节,一般水沙年份水库可以达到冲淤平衡,可以保持长期有效库容,为水库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的经验也为三峡及小浪底水利枢纽广泛采用,许多国内外水利专家都为之赞叹。1990年之后,又陆续打开了9~12号底孔。随着改建增建的进行,枢纽泄流规模也由315米时的3084立方米每秒逐步增加到了9701立方米每秒。

(3)三门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大坝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副坝为钢筋混凝土心墙,长144米,最大坝高24米;主、副坝总长857.2米。电站厂房为坝后式,全长223.88米,宽26.2米,总泻洪量9701m3/s,多年平均流量1350m3/s,可安装8台发电机组,现有7台机组,发电量41万千瓦,为低水头径流发电。

(4)三门峡枢纽综合技术效益:三门峡大坝建成后,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6月库区蓄水时,黄河便在三门峡谷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湖泊,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坝泄洪放水,怒涛翻卷,峡谷轰鸣,水花飞溅,彩虹凌空,蔚为壮观。站在三门峡大坝上可饱览“不尽黄河滚滚来”的雄伟气势。四十多年来,通过水库的调节,为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安全、沿黄城市工业和农业用水、下游河道及河口地区生态平衡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水库调度、机组抗磨蚀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多泥沙河流水库如何长期保持有效库容、长期

篇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三门峡实习报告

引言

三门峡大坝风景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部。三门峡黄河大坝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地理位置优越,被人们称为豫西“金三角”。 三门峡黄河大坝距市区不足20km,工程于1957年4月破土动工,1961年建成,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大坝的建成结束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局面,使两岸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连接豫、晋两省,控制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91.5%;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来沙量的98%。工程于1957年4月动工,1961年4月基本建成投入运用。枢纽建筑物包括:混凝土重力坝、斜丁坝、表孔、底空、泄洪排沙钢管、电站厂房等。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全长713.2m,最大坝高106m,坝顶高程353m,水库总库容162亿立方米。三门峡水电站现有装机40万kW,年发电能力可达14亿kW·h。自1973年12月第一台机组发电至今,已累计发电235.2亿kW·h,创产值约20亿元。

花园口位于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史称花园口决堤。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初,国民党当局提出堵复花园口黄河口门,使黄河归故,实则阴谋再次“以水代兵”,水淹解放区。严峻的黄河归故形势,于1946年2月22日催生了人民治黄机构冀鲁豫解放区黄

河水利委员会,从而拉开了人民治黄的序幕。仅仅过了半个多世纪,当年决口处千疮百孔的黄河大堤如今已演变为标准化堤防,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治黄成就最有力的见证之一。

实习时间

2014年9月11日至9月12日

实习地点

三门峡大坝风景区、花园口黄河游览区

实习目的

这次实习,是我们亲身去体会水利工程的宏伟博大,让我们对水利工程的组成部分、作用以及常见问题都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习内容

三门峡水库实习

9月11日下午,我们全体同学在经过了四个多小时的车程后到达了三门峡大坝风景区。在经过简单而短暂的午餐后,我们有请到了在三门峡水库管理局工作的王工程师跟我们讲解了有关三门峡水库的历史及水库建成后对当地的影响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在王工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

三门峡水库位于黄河中游下段干流上,两岸连接豫、晋两省,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原陕县会兴镇)东北约17公里处。坝址以上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91.5%。三门峡水利枢纽坐落在坚硬的闪长玢岩岩体上,河谷狭窄,两岸山岩夹峙,地址地形条件优良,河中石岛屹立,分别矗立着鬼门岛、神门岛和人门岛。三岛

将河水劈为鬼门、神门和人门,三门峡由此而来。它的任务是:防洪、防凌、灌溉、发电、供水。于1957年4月动工兴建,1960年9月基本建成投入运用。枢纽主体工程由苏联电站部水力发电设计院列宁格勒分院(简称苏联列院)设计,三门峡工程局施工。枢纽建筑物包括:混凝土重力坝、斜丁坝、表孔、底孔、泄洪排沙洞、泄流排水钢管、电站厂房。混凝土重力坝坝顶全长713. 20米,坝顶高程353米,最大坝高106米。正常高水位350米高程时相应总库容354亿立方米。电站厂房位于电站坝段下游,设计装机116万千瓦,改建后(至1994年底)装机为32.5万千瓦,库区实际移民40. 37万人,淹没耕地90万亩。工程原建和两期改建共完成土石方1871万立方米,混凝土212万立方米,共投资94357.3万元。

三门峡水库的正常设计水位高程为360米,为减少淹没,国务院决定初期按正常高水位350米高程施工,运用水位不超过340米高程,控制在333米高程以下,335米高程移民。1960年按“蓄水拦沙”运用后库区淤积严重,“黄河技经报告”所预计的三门峡以上减少泥沙的效果短期内难以达到,引发了一场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中心的治黄方针大争论。在工程建设和运用过程中,对工程开发任务和运用方式,存在着不同的主张。为了减缓库区淤积,先后对工程进行两次改建,水库运用方式也进行了两次改变,1973年以来按“蓄清排浑”运用,库区淤积大为减缓。工程建成后,虽未达到原设计要求的效益,但仍具有防洪、防凌、灌溉、发电、供水等效益。

三门峡水库,是根据治黄“除害兴利,蓄水拦沙”方针兴建的第

一座高坝大库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黄河的一次重大实践。由于对泥沙淤积严重性认识不足和对水土保持及拦泥工程减沙效果估计过高,库区严重淤积,被迫对工程进行两次改建,枢纽运用方式经历了“蓄水拦沙”和“滞洪排沙”运用阶段,后改为“蓄清排浑”运用,发挥了枢纽调水调沙的重大作用。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实践,使人们对黄河水沙规律特殊性的认识得到了提高,为多沙河流开发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门峡水库主要的作用有防洪、防凌、灌溉与供水、改善生态环境和发电。在小浪底水库投入使用后,三门峡水库和陆浑、故城水库联合调度运用,形成了四库联调的新格局,三门峡水库在黄河防汛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过了王工的讲解,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三门峡水利游览馆,我们在这儿看到了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模型以及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过程中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这让我们对这些建设者又多了几分敬意,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门峡水利枢纽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此调研,足以说明三门峡水库对我国水利发展的重要意义。

参观过水利游览馆,我们去了三门峡大坝风光景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大坝的宏伟与壮观,大坝处于河南与山西的两省分界线上,因而在大坝上有了一个一脚跨两省的景点,我们纷纷拍照留念,站在大坝上,遥望远处的黄河,一种激动的心情油然而生。黄河是我国的

第二条大河,它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的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

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8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她像是一条自天而降、桀骜不驯的金色长龙,喷云吐雾,奔腾咆哮,飞舞在我国北方苍茫起伏的大地上。我禁不住为我们老一辈的水利工作者而自豪,黄河这么大,但是到了这儿,我们把她拦截后让她为我们所用,这是老一辈水利人耗费了无数的心血才换来的结果,如今走在大坝上,我在心里充满了对老一辈水利人的钦佩并为他们自豪。

我们乘坐了二号电梯到了大坝的底部,与黄河更加近距离的接触,泄洪口那咆哮的黄河水击打在下游的河床上发出阵阵响声,腾起的水雾让人感觉在下雨,黄河水中多泥沙果真名不虚传,以至于扬起的水雾中都有一股淡淡的泥土的腥味儿,我们在下面参观了张公岛,炼丹炉以及传说中的中流砥柱,站在张公岛上,面对着三门峡大坝,看到那坝体上“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八个大字,不禁感慨万千,深深的为那些建坝的水利工作者伟大的杰作所折服。在张公岛上,我们以班为集体进行合影留念记录下了这美好而又难忘的一天。参观完了这些,我们又参观了位于坝体中的水晶宫,水晶宫里养殖着一些黄河中生长的一些鱼类,我们还见到了闻名全国的黄河大鲤鱼。参观完了水晶宫,我们乘坐二号电梯返回到了坝上,结束了对三门峡水库的参观实习。

黄河花园口游览区实习

9月12日下午,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黄河花园口游览区。到了花园口后我们请到了一位花园景区的主任为我们介绍花园口的历史我

篇四:景区简介(3000字)

三门峡大坝风景区简介

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部,是国家级AAA风景区。三门峡大坝距市区14公里,是我国在大江大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也是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所以有“万里黄河第一坝”之称,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前苏联援建我国156个项目中唯一的水利项目。

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干流上,连接豫、晋两省。于1957年4月开工建设,1961年4月大坝主体工程竣工。主坝长713.2米,高106米,宽20.02米。1961年大坝建成并投入运用,经过二次改建、增容,目前总装机容量为41万千瓦,采用“蓄清排浑、调水调沙”的运用方式,335米高程以下有效库容可长期保持60亿立方米,充分发挥了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等方面的显著作用和综合效益,为黄河下游岁岁安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门峡有着许多古老而动人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大禹治水劈开“人门”、“神门”、“鬼门”三道泄洪之门,三门峡因此而得名。位于大坝下游的中流砥柱、张公岛、梳妆台及黄河古栈道,都充满着神奇的色彩。

相传远古尧王坐天下时,黄河水经常泛滥,百姓深受其害,尧王心里非常难过,就派大禹来治水;大禹来到这里,发现整个地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心想,水总是往低处流的,于是他举起划水剑向东南方向划了几下,水就朝着东南的方向流去,可是又被一座大山拦住了去路,大禹又抡起开山斧“啪、啪、啪”三斧子把大山劈开了三个豁口,三个豁口把大山分成四座石岛,因靠南岸的临水半岛很象一只张着嘴的狮子,所以叫“狮子头”,中间的两座分别叫“鬼门岛”、“神门岛”,北岸的半岛叫“人门岛”,黄河水在这里被四座石岛分成三股汹涌的急流,以后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作“三

门峡”了。

大坝下游大约400余米处有座保留的比较完整的石岛,那就是著名的中流砥柱,因为它显示了一种不屈不挠、顽强不屈的精神,被人们看作是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闻名中外的中流砥柱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冬季黄河水浅时,它可露出水面7米多高;洪水季节,它只露出一个尖顶,看上去好像就要被洪水吞没似的,可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或惊涛骇浪的冲刷,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急流之中,所以自古也被誉为“中华第一石”,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据史书记载,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从洛阳还驾长安,途径三门峡,对这里的雄伟壮观景象赞叹不已,尤其仰慕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

在它的左边还有张公岛、王母娘娘梳妆台伫立河中,关于它们还有一些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在大坝下游,与导墙连在一体的较大石岛名叫张公岛,相传是古时候有个姓张的老艄公,目睹三门水道险恶,浪急波涌,经常发生船翻人亡的惨祸,他就在岛上搭棚居住,义务为过往的船只进行导航,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好心的老艄公,就以他的姓为此岛命名为“张公岛”。在张公岛旁,水中有座平坦的岩石小岛就是王母娘娘梳妆台,传说是王母娘娘于云中途径此地,发现此处景致迷人,不禁下凡驻足,在此梳妆、打扮,于是后人称此处为“王母娘娘梳妆台”。因处在溢流坝段,它的“梳妆镜”比较碍事,建坝时被炸平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它的底座,也就是“桌面”了。曾任文化部部长的我国著名诗人贺敬之参观三门峡大坝时,看到大坝建成后的雄伟气势及泻流时的壮观场面,有感而发,写下了有名的诗篇:《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望三门,门不在,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下游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多灾多害闻名于世,使国家和人民遭受了沉重的灾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黄河也流进了一个新的时代。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亲临黄河视察,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规划的第一期工程项目,就包括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经过专家们对坝址、地形、地质的反复勘探测量,多方论证,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在隆隆的炮声中拉开了建设的序幕。大坝和水电站是前苏联列宁格勒设计分院专家设计的,由黄河三门峡工程局负责施工。

三门峡水利枢纽1960年9月主体工程建成,由于设计时对泥沙淤积估计不足,1961年水库蓄水运用后,造成库区泥沙严重淤积, 335米高程以下库容由98.4亿立方米下降到了57.4亿立方米。面对这样的严重问题,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治黄会议,提出“确保下游,确保西安”的指导方针,并且确定了三门峡枢纽“两洞四管”增建工程,水库运用由“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1968年8月全部一期工程完成,原大坝泄流量由3086立方米每秒增大到6102立方米每秒。增改后虽缓解了水库淤积,但排沙能力依然不足。1969年,在三门峡又召开了陕、晋、豫、鲁四省会议,确定在“两个确保”的前提下,达到“合理防洪、排沙放淤、径流发电”的改建原则,进行了第二次的改建,即自1969年相继打开了位于坝体底部的12个施工导流底孔,并调整、安装了5台总容量为25万千瓦的低水头发电机组,实现了发电生产。1994年~1997年三门峡水电站又扩装了两台7.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相继并网发电,又对一号机组进行了增容改造,目前总装机容量已增至41万千瓦。通过不断的实践,三门峡枢纽管理局探索出了枢纽“蓄清排浑、调水调沙”的运用方式,使冲淤达到基本平衡,也使在335米高程下的有效库容可以长期保持60亿立

方米的有效库容,使工程长期发挥了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效益。

三门峡枢纽工程经历了原建、增建、改建三个阶段,始终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曾三次亲临三门峡,为工程建设和运用做出了重大决策;邓小平同志也先后两次来到这里。刘少奇,朱德、陈毅、陈云、彭德怀、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视察过三门峡水利枢纽工地,给工程建设者们以极大的鼓舞;1999年6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和温家宝副总理也亲临视察了三门峡大坝。

三门峡水电站是河南电网的大型水电站,承担系统中部分峰荷容量,有效地缓解了华中电网供电紧张状况,降低了系统中火电的煤耗,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原煤,有利地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

三门峡大坝每年10月至次年6月(非汛期),正常蓄水发电时节,库区犹如一个美丽的湖泊,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碧光粼粼,一望无际,似天池银河;深秋至初春,野鸭成群,大雁结队,珍贵的白天鹅飞翔在蓝天碧水之间。而每年的6月至10月(汛期),大坝泄洪放水,怒涛翻卷,峡谷轰鸣,水花飞溅,彩虹凌空,蔚为壮观。站在坝上可饱览“不尽黄河滚滚来”的雄伟气势。

景区特色景点:神奇廊道水晶宫、大禹游园、观光码头、发电厂房、黄河展览馆、张公岛、“一步跨两省”、百米石艺长廊等,将带给您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能让您更加近距离的触摸大坝,亲身体验进入大坝内部的神秘感,充分领略黄河文化的神奇魅力!

篇五:三门峡1页

三门峡的旅游胜地

河南省的三门峡市,是我居住的城市,我和它之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

这座美丽的城市为什么叫三门峡呢?这里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大禹治水时,用神斧将高山劈成了“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崎岖的峡谷,三门峡就因此得名。三门峡还是河南省的西大门,与晋陕交界,东有崤山之险,西有函谷之固,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陕州风景区是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块宝地。每年四月份黄河三门峡大坝蓄水时,站高远望,风景区三面环水,就像一个美丽的小岛,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到了冬季成群的白天鹅从西伯利亚飞到三门峡库区觅食、栖息、自由飞翔。远远望去,宽阔的黄河风平浪静,景色迷人。乘上游船或快艇,游览黄河风景便可以看见横跨山西、河南雄伟、壮观的三门峡黄河大桥。

三门峡市有一处最著名的景观:一为宝轮寺塔,二为黄河三门峡大坝。先说宝轮寺塔,它建在三门峡市陕州风景区内,始建于唐代,后重修于公元1177年,距今已有824年的历史了。它座北向南,塔高26.5米,是一座13层的宝塔。塔身自下至上慢慢收敛,塔内有梯道和塔心室。古老的宝轮寺塔经历了多年沧桑,依然矗立在景区中央,若有微风吹来,塔上的铃铛就会叮铛!叮铛!地响个不停,像奏响一曲美妙的交响曲。如果在塔的四周敲击石头或拍手,就能听到像蛤蟆叫的回音,所以又叫蛤蟆塔。景区的东侧是一个美丽的小湖,那就是人工湖。这里湖水碧绿,风景秀丽。湖里养殖着许多黄河里生长的鱼类,可供人们欣赏和钓鱼,倘若想在湖中游玩,可租一条小船荡起双浆,在水中自由划翔登上塔放目远眺,可欣赏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胜景。偶尔有风吹来,每层塔翼四角的风铃叮当作响,很是悦耳动听,给这座已经屹立了800多年古风古韵的青灰色宝塔增添了几分生气与灵性……

再说黄河三门峡大坝库区,它位于三门峡市区东约28公里处。这项工程于1957年4月开工,1961年建成,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它始建之际有许多名人都来此视察工作:周恩来、朱德、郭沫若、邓小平等人都来到了这里。郭沫若还写下了:“鬼斧神工天作险,人工民斧险为夷;三门峡上英雄汉,惊天动地大史诗”的壮美诗句。当我们漫步坝顶,向大坝下方俯视时,一座酷似擎天柱的石岛赫然入目,它在奔涌的黄河水中屹立了不知多少年,每当河水流过时,它像一把开山斧把河水劈开,那气势如虹,傲气冲天,它就是千百年来被世人传承并被誉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中流砥柱……

这便是我居住的城市,我爱三门峡!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