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卜算子,感旧,苏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32:37 体裁作文
卜算子,感旧,苏轼体裁作文

篇一: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赏析

苏轼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赏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北宋杰出词人苏轼左迁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充黄州团练副使时创作的一首词,原题是“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是借物喻人、写法独特的好作品。

苏轼自幼才华横溢,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有过一个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时期,但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却遭到了悲剧式的厄运,他因为不满王安石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某些过头做法,被排挤出京城,供杭州、湖州刺使等职;元丰三年,(1079)又因为一语“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的话,酿成千古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指斥为“谤讪朝廷”,在经历了一番残酷折磨后,贬作黄州团练副使的闲职。在不断经历了宦海浮沉,直到徽宗即位后, 才得以蒙赦北归,结束漫长的游宦生涯。苏轼这个时期尽管已把释、道作为自己险恶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企图用一种豁达的气度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然而,在远离朝廷的异地,政治的失意,思想的苦闷,在他的诗文中不可避免的有较明显的流露。他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的超然物外的背后,常常隐含着凄婉的淡淡的哀愁;他去黄州时,也有过“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其

二)的话,但这不过是无可奈何的强颜欢笑而已,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在黄州寒食二首),才正是他深感仕途险恶,进退维艰,壮志难酬的拊膺长叹。《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就是他此时落寞、孤寂、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

词中所写的孤鸿,正是他自己的写照。这首咏物词句句写雁,但同时又象征着某种高洁的人格。上片第一句写环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滴漏声断了,显得一片寂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下片接着写鸿雁。在江边沙洲,鸿雁刚刚睡去,却又惊醒,回头看看,并没有别的大雁来伴,它满怀幽怨,但无人能理解。为什么睡下了又常常惊醒呢?并不是什么声响动静,而是心里不宁静。它渴望理解,不希望孤独。但它因为不拣高枝,不愿栖息在梧桐上,只能孤独地、高傲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过夜。本词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隽。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起笔两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寒夜图。缺月即残月,疏桐,枝条疏朗的桐树,写作这首词的时间是十二月,(王文浩《苏诗总案》)树叶早经凋零,枝条变得疏朗起来,故称疏桐。残月

一弯,斜挂于枝条疏朗的桐树枝上,首句交代时间是在夜里。二句进一步顺笔交代,已经是漏断人静的时刻了。漏,漏壶。是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断”是说漏壶的滴答的水声已经消歇,夜已正阑,万籁具静。这两句看起来似乎信笔娓娓而来的句子,可以说是既交代了时间,描写了央夜凄清景色,更重要的是为后文作了感情上的铺垫。试想,残月、疏桐、漏断、人静,该是多么冷清、寂寥和令游子伤怀的时辰啊!接下去作者自然沿着此时此景,象电影中的镜头移动,把更富有诗意和更具象征意义的景致推移到我们面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里有了人,但象在暗夜朦胧中只有一个线条和轮廓一样,使人难以辨识。总之那是一个残月下的独步者,他徘徊踯躅,孑然一身,幽灵般夜游着,无人知晓。只有那被惊动的未栖的孤鸿,或许可以借凄清夜月黯淡辉光瞥见他这个寂寞孤独的“幽人”。

此词的上阕,只有22个字,然状物言情,熔铸一炉,景为情设,晴随景生,有“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把整个上阕合起来看,那个中夜不寐,独步凉月的“幽人”寂寞怅惘、愁绪盈怀的形象也就活脱脱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人是什么样的人呢,也许是一言难尽吧,索性不说他了吧!可是上阕说的孤鸿,就不能不用些笔墨。如果说,上阕还有一个影恣绰约的人的话,那么到了下阕,人就完全象朦胧的月光一样淡去了,作者把笔墨从那“幽人”身上宕开,全部用到了鸿身上,至于人如何,作者完全把他付诸读者的想象,这是一种“不写”的艺术。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两句紧承上阕,首句写鸿被“幽人”惊醒,逡巡不进,回头顾盼。二句进而想象此刻的它孤独不群,形影相吊,满腹愁丝恨缕而不被理解。暗喻那个“幽人”(就是作者自己)宦途骞逆,去国怀乡,蛰居异地的愁怀的无可告语,更无人理解。这两句敷墨于物,用意在人,语语双关,不露痕迹。而尽“曲写”之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下阕乃至全词的“眼”,意思是想象那鸿不肯就木而栖,低徊踯躅于寂寞冷清的沙洲上。这里的“拣”字,是作者精心提炼殊见用心的字眼,作者把自己的遭际和孤鸿完全熔融而成为一体,写活了不逢时,遭冷落而又不愿苟合世俗、讨乖买宠的倔强性格特征。炼字如此,可谓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综观全词,不难看出作者切切实实的找到了抒发感情的突破口,以鸿喻人,曲抒怀抱,写的哀婉凄丽、楚楚动人。是苏轼言志抒情词作中的上品。词中写鸿笔触冷竣而苍凉,我们不难想象残月下那幽人悲凉神态和残破心理,这其实就是词人自己思想的观照。因为这与词人孤独寂寞蛰居生活中的独特感受不能不说是十分吻合的。

此词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争议很大。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现整理下来,以滋各位同道。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

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这段小序和苏轼的词一样写的仙气飘渺。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我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象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这个记载好象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而作,甚至还有诗为证。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这个故事在当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但把“拣尽寒枝不肯栖”附会为温氏女暗恋东坡的绮丽堇色故事,把作者借写鸿而别有寄托“以俗情附会”(《古今词话》),无疑就销尽了词的神韵,而与原作意旨大异其趣了。这首词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抒情的“曲”,有人称这上词作“雁词”、“孤鸿词”,词中敷墨于物(鸿),却处处让人感到是在写人;不直接写人的遭际、情绪,却让读者从鸿身上看到人的神貌,从而曲抒自己胸中块垒。这种别辟蹊径的侧面表现手法,其效果远比直接铺陈心迹来的深刻感人。黄庭坚说这首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山谷题跋》),《蓼园词选》说它“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古人之论,今天看来,虽不免过誉,但也绝非庸俗的溢美。

在肯定这首词很高的艺术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词作通篇意境幽邃凄迷,缺少亮色,格调低沉,多少流露出落魄封建士大夫的孤傲情绪。

篇二:卜算子 苏轼

卜 算 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一弯新月正挂在稀疏的梧桐,这时正是夜深人静,什么人见到我独自一人徘徊往来?像缥缈无依的孤鸿之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它受惊吓飞起却又顾盼回头,有多少怨恨可无人能够领省。拣完了所有的树枝都不肯停栖,宁愿栖宿在寂寞的沙洲熬受寒冷。)

【注释】: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

幽人:幽居之人。此是形容孤雁。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了解。

一.作者简介

? 二:写作背景

?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营造出幽冷、寂寞的氛围。

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 寂寞、孤高、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上阕首先营造了一个幽独孤凄的环境,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副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2分)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2分)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1分)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1分)

本词比喻,象征,托物言志(或托物寓人、以物写人),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蔑视流俗的心境。

篇三:苏轼对词的贡献...

汉语言文学函授本科专业毕业论文

苏轼对词的贡献

函授学员姓名: 蒋析

所在年级: 2010级函授本科班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赵春蓉

论文提交日期: 2013年 5月 20 日

目 录

正 文???????????????????????????????????1

一、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建立词的历史地位???????????????????1

二、夯实了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2

(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3

(二)关心民生疾苦,对穷人的同情???????????????????????3

(三)抒发个人感慨,探索人生奥秘???????????????????????4

(四)对美好生活的热爱????????????????????????????4

三、开拓高清的意境和豪放风格?????????????????????????5

(一)对词境的开拓??????????????????????????????5

(二)开创新的豪迈词风????????????????????????????5

四、语言的创新、音律的突破??????????????????????????6参考文献?????????????????????????????????????6

苏轼对词的贡献

蒋析

(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2010级函授本科班 四川 康定 626001)

摘要: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豪杰,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出色代表,在他的诗、词、散文里都表现出的豪迈气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在词风变革、词境扩大等方面,开创了词的新阶段,为词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苏轼;词;贡献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苏轼对词的题材,意境,风格,语言和音律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革新,使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望江南?超然台作》,《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定风波》,《卜算子》,《水调歌头》等。苏轼对词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建立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派,取代了传统婉约词派的主体地位,成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开创者。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打破诗尊词卑的传统,树立词抒情诗体的地位

诗歌发展到唐代已经达到了巅峰。宋代人要想超越唐代诗歌的发展成就,只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于是词应运而生,词最初产生于民间,内容十分广泛,它与诗的不同主要在于它配合音乐,能够歌唱。一开始词被作为一种“歌词”专写儿女恋情,供歌馆楼台或民间市井谱曲演唱。所以在人们心目中比诗“体卑”。虽然后来文人词大量发展,但是始终没有跃出爱情或色情的内容范畴。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词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小径。到了宋代,由于受传统的影响,词坛依然沿承着五代遗风。代表时风的晏欧词也被称为“词中西昆”,实质上仍然沿承了五代遗风。柳永创制的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但

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毕竟未能为宋词开辟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不管柳永的浮艳之词也好,晏殊的儒雅之词也好,都没有跃出女性题材的范畴,所在当时婉丽词风弥漫一时,在意境上没有深远的立意,没有清新的格调。词要继续发展,就必须扩大内容,开拓题材,打破诗词的界限。范仲淹、欧阳修等少数有政治抱负的作家开始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并在词里表现出新风格,而苏轼才是诗文革新运动的实际贯彻者,他在“新风格”的基础上,力求变革,建立了与婉约派相对立的豪放派。苏轼在词的内容题材、意境格调、语言音律等方面,都超出了原来范畴和层次。他的词或议军论政、记事抒怀,或反映民间疾苦、身世友情,或描绘山水风光、田园生活,或咏史怀古、说理谈玄。同时在作品中也极力地写深远新奇的意境,抒发高远的志向。他推崇高雅的词风,使词从传统的女性题材中跳出来,不断开创清新的境界,抒发广阔胸襟,从而成为“自是一家”的词。

苏轼认为诗和词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他以创作诗的态度来创作词,使人发现了词这种文学形式的内在潜力。它除了能配合音乐曲调,更重要的是可以从自身的格式变化,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抒发广阔胸怀。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笔力雄健,完完全全扫去了当时词坛盛行的脂粉气,确无“柳七郎风味”。词中写出猎时的盛况,可谓有声有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词的下片气慨尤为豪迈:“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除边患的壮志。一扫过去那种语娇声颤,柔婉妩媚的“女性”倾向。诗与词虽然在外在形式上有差别,可他打破了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到与汉赋、唐诗、元曲同等的地位,在中国历史文学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样,苏轼词的抒情言志突破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确立了词的独立抒情诗体的地位。

二、夯实了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任何文学形式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词也不例外。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活等,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任何一种文学形式,只有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沃土上,才能生长成为枝繁叶茂

的大树。在“花间派”为代表的传统词作开始衰落之时,苏轼登上了词坛。使得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题材内容上,苏轼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以诗为词,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禁锢,以词怀古、感旧、记游、说理,将触角伸进了诗的题材范围,使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促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大开拓了词境。借用写诗的某些方法作词,拓宽了词的题材,深化了词的内涵。苏轼词的内容和题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

宋代主要的社会问题是民族斗争,在词史上,苏轼较早地把民族矛盾写入词中,扩大了词的题材,增强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苏轼忧国忧民,具有远大的报负,即使在人生“低谷”时,他那种欲有所为、欲有所“伸”的政治抱负也在词中是显而易见的。苏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泛舟赤壁,写下了那首声震词坛,千载传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以祖国雄伟壮丽的江山和悠久的历史作背景,借对历史舞台上曾导演过的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的周瑜的怀念,塑造了一个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从而抒发了作者强烈渴望为祖国作一番事业的抱负。词中也流露出事业无成、早生华发的感叹,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里虽有政治上的无可奈何,但向往英雄业绩的豪迈气魄,仍是这首词的主旋律。

(二)关心民生疾苦,对穷人的同情

苏轼关心民生疾苦,同情穷人,在他的词中也有体现。《望江南?超然台作》就反映了民不聊生的凄凉景象:“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磋。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春。词中“却咨磋”为全词脉络, “试上超然台上看”细雨霏霏,贫困居民烟火不举,更加凄暗。苏轼在词中不仅写了对劳苦民众的同情和关怀,还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的歌女,表现了对荒淫无耻的统治者的不满。由于政治升沉、生活遭遇等各种因素,使苏轼产生对歌女的同情与关怀。白居易发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苏轼也发过“天涯同是伤沦落”的感叹;他更把

篇四:卜算子 苏轼

卜算子 苏轼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于黄州,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此词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争议很大。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现整理下来,以滋各位同道。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这段小序和苏轼的词一样写的仙气飘渺。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

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我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

卜算子 感旧 苏轼

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这个记载好像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而作,甚至还有诗为证。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这个故事在当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 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

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象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

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呀!

卜算子 苏轼_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d8eb8c0b581b6bd97f19ea01.html

篇五:卜算子-苏轼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关于苏轼 (1037~1101)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词有《东坡乐府》等。 翻看中国几千年的文人图谱,苏轼无疑是其中极为光彩夺目的一个。他在文、诗、词以及书法、绘画、医药、烹饪上的造诣与贡献,令人欣赏、景仰;他的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旷达情怀,为人追慕、推崇;他的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的审美态度,亦给人启迪,推动着人们去发现世间之美。可以说,在他的身上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集中展现着中国千古文人的梦想与追求。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始终能在困境中拥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因为他将儒家的坚毅、老庄的超然和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浑融而聚于一身,执着于人生却又超然物外。于是,我们见到的苏轼,命途多舛中却有铮铮傲骨,忠而被谤下依旧心怀浩气,放逐天涯却能在天涯海角处超脱旷达,依旧追求并实现着自己的自由与逍遥。 但苏轼也有自己的寂寞与孤独,以真性情存在的他也从不掩饰自己的落寞与凄凉,于是在他的文字

中我们也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清冷幽旷之情,有着诗意的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伤感,但并不颓废,反而还时时透出一份坚毅与执着和勇于担当的勇气。 而这首《卜算子》就是苏轼词作中少有的透满孤寂的感伤之作。让我们通过对它的赏析来体会一下苏轼的寂寞情怀与诗意感伤。 个人小见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诗 残月弯弯挂在稀疏的梧桐上,

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

谁看见闲居的人在月光下独自徘徊?

只有那时隐时现的孤鸿知道我的惆怅。

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探望,

好像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

她寻遍了寒冷的枯枝不肯留宿,

却躲到了寂寞清冷的沙洲上。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080年,元丰元年,45岁 。 [注释] [定惠院]在湖北黄冈县东南。 [漏]古代盛水滴漏计时之器。漏断,漏壶水滴尽了,指时已深夜。 [幽人]幽居之从,苏轼自谓。 [飘渺]即缥渺,隐约、悠远的样子。 [省]明白。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起笔两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寒夜图。残月一弯,斜挂于枝条疏朗的桐树枝上,已经是漏断人静的时刻了。残月,是人生的残缺,亦是人世的残缺;桐,不再是枝繁叶茂撑起的整个天地、荫庇万物的大树,而是一片萧瑟,叶子已经不在,只剩光秃秃的枝干在残月的清辉下无语独立;还有那独来独往的幽人,面对此情此景,情何以堪――于是,便把自己变作缥缈无依的孤鸿,在茫茫夜色中孤独飞翔,不再有“月出惊山鸟”的活泼,只有那面对寒枝的无奈和由此产生的无家可归的感伤。饱受传统文化摧残的苏轼是先知先觉的,他看到了时代的空虚!于是,

便用残月、疏桐、幽人、孤鸿营造了弥漫天地间、挥之不散的清冷。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更漏断,人初静的时刻,没有人见到独往来的幽人,更不会见到无痕无声的孤鸿,更何况是它的缥缈如梦幻的影子。也许是太寂寞太孤独了,空气中一丝小小的波动便带来了它内心的悸动,惊起回头,却发现原来依旧是水中花镜中月的空欢喜,而内心的孤寂依旧无人能懂。于是,只能独自一人在残月的清辉下,疏桐的清影中,凄然起舞,顾影自怜。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象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 知音难遇,知己难求。“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神话只能是千百年来孤独文人的永恒梦想。苏轼亦不能幸免,因为有了太多的文化底蕴,因为对人生对时代有了太多的感悟,知音知己的出现,对他而言,只能是一种奢望。于是,在这首《卜算子》中,我们见到了苏轼孤独内心的真实写照,又一次见到了千古文人对于知己难求的诗意感伤。这种感伤上乘屈原“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对天发问的愤慨与悲

哀,下接曹雪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心酸与无奈。 ????? 此词的上阕,只有22个字,然状物言情,熔铸一炉,那个中夜不寐,独步凉月的“幽人”寂寞怅惘、愁绪盈怀的形象也就活脱脱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此刻的它孤独不群,形影相吊,满腹愁丝恨缕而不被理解。暗喻那个“幽人”(就是作者自己)宦途骞逆,去国怀乡,蛰居异地的愁怀的无可告语,更无人理解。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下阕乃至全词的“眼”,意思是想象那鸿不肯就木而栖,低徊踌躇于寂寞冷清的沙洲上。这里的“拣”字,是作者精心提炼殊见用心的字眼,作者把自己的遭际和孤鸿完全熔融而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