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潼砖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50:13 小学作文
篇一:溱潼砖瓦的艺术价值一
水环境造就水文化,也造就了水乡古镇溱潼的民居建筑。千万年以来,江河湖海激荡运作,溱潼地区河网交织,塥垛林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溱潼镇还是个面积只0.54平方公里的小岛,流传着“七十二个垛子三十六口井”的说法。大海东去后留下了许多残迹湖,因此这一带的土质为湖相沉积土,粘稠细腻,“雨天像粘糕,晴天像把刀”。这样的泥土是烧制砖瓦的上好材料,而遍布港汊的芦荻苇秆又是烧窑的上好燃料。溱潼砖瓦的生产和古镇民居建设使具备了天然优厚的客观条件。
中国瓦的生产,起源说法多种,大多指向夏桀之世。《古史考》说,“夏世,昆吾氏作屋瓦。”《博物志》:“桀汉,作瓦。”《本草纲目》乌古瓦集解:“李时珍曰:夏桀始以泥坯烧作瓦。”而目前文物考古发掘只能表明,中国最早的瓦发现于陕西周原的西周宫殿遗址,为用在屋脊上的甍瓦。西周中期出现筒瓦、版瓦和瓦当。砖的出土实物则表明为晚五百年的春秋时期。
根据现有资料,溱潼砖瓦的生产约始于汉代,在唐代已相当发达。清嘉庆《东台县志》载有李世民派尉迟恭到海陵用溱潼砖瓦建造城墙府第的传说以及溱潼多次出土唐代井砖的史实。到民国十八年,仅湖西庄就有土窑八十一座。姜堰地区流传着“湖西庄失火——窑烟(谣言)”的歇后语。唐代溱潼因有七座大土窑而名“七星村”、“范马良(用溱潼砖瓦〉独修金山寺”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笔者在1983年曾专门调查过溱潼砖瓦的生产与窑工的生活,写成了《窑工号子》,首发于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扬州歌谣谙语集》,后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多处传唱演出。
窑工的劳动异常艰辛而细致,要建窑(或修窑)、取泥(或罱泥)、晒泥、搓泥、制坯、晾干、装窑、生火、看火、窨水、出窑。顶风冒雨,夜以继日。烧出的砖头黑里透青、青里泛绿,当地称为“绿豆青”,敲击后有金石之声,当地称为“铴锣(儿)声”。
在繁多的生产环节中,“看火”(追踪观察窑火并加以调节)是最难掌握的关键技术,弄不好,砖瓦质量难以保证,甚至发生窑体损坏的事故。于是,人们便希冀神灵的保佑。中国是个多神的国度,“过头三尺有神明”,烧窑的信奉“火神”也就不足为怪了。据《山海经,海外南经》、《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火神”即“火正”名曰“祝融”。他的弟弟吴回(或名“回禄”)也是火正。溱潼窑工在装窑以后、点火之前就举行“祭窑”活动,祭拜火神或“火德星君”、“太上老君”。火神当指祝融。“火德星君”、“太上老君”则又是道家神仙了。窑工们在窑前设案焚香,燃烛化纸,供上“六只眼”(猪头、公鸡、鲤鱼),口中似诵似唱,祈求之声悠远而苍凉。这使我们想起历史上冶铜炼剑、烧制瓷器过程中产生的许多神话故事。为了求得好的结果,烧制者除了寄托神灵外,甚至跳入火中,以身殉职,表现了悲壮的献身精神。
溱潼的砖瓦不但质量上乘,而且种类繁多。以砖为例:
按质量分,质量好的是青砖。在青砖中,根据装窑时位置的不同,分上膛砖(堆在上层的,质量最佳)、中膛砖 (堆在中层的,质量次之)、下膛砖(堆在下
层的,又次之)。残次产品为夹心、花白、腰带红、黑头、红头、哑水、“疝气”(灰白色,质地松散)等。
按重量分十料砖(一料为一市斤)、大卡砖(五料半)、二卡砖〔二料半〕、料半砖(一料半)等。
按用途分砌城墙和阶沿用的城砖、做屋脊用的骑马砖(用途类古代的甍砖)、圭砖(有榫卯)、铺地用的罗底砖、对罗砖、圈建水井、厕坑用的刀刹砖(有弧度)、磨檐驳山用的竹城砖、大殿铺地用的大金砖等。
按材质分有泥土砖、琉璃砖(1989年为姜堰建宾馆专门生产过)等。 按尺寸分“八五砖”、“九五砖”、小楼砖等。
还有为特殊用途订做的异形砖:一边薄一边厚的楔形砖、一头有榫一头有卯的子母砖、菱形砖、曲尺形砖、企口砖、空心砖等。
溱砖常见的砖文有蓆文、格文、双钱文、方胜文、印章文、手刻的窑主或窑工的姓氏等。
瓦的品类少一些,有大版瓦、小瓦、筒瓦(做天沟馆用)、“猫头”(即瓦当,檐口蒙椽用)、“滴水”(亦称瓦当,檐口淌水用)、斜口瓦(正屋、厢屋交接处淌水用)等。
溱潼不少人说,原寿圣寺(现已移建)有片“金瓦”平时并无异样,但到端午正午就射出金光。这片神奇的“金瓦”至今还保存在溱潼中学。笔者曾认真考察过。这片瓦的质地和外形与其它瓦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显得格外平整,手感较为平滑细腻。在中国历史上,以金、银、铜、铁、石、竹、土、木、琉璃制瓦都有所记载。溱潼这片泥制“金瓦”可能由于工艺精细,平整滑腻,在端午节日光渐强的条件下,可从一定角度折射光线。于是,神奇的传说便产生了。
由于时代的发展,砖瓦生产日益工厂化,原料、燃料、工艺都有所革新。溱潼的手工砖瓦便日渐退出历史的舞台。笔者在参与筹划开发旅游业时,建立了“溱潼砖瓦展览馆”,陈列土法生产的砖、瓦、模具、工具以及砖雕、瓦器等衍生产品;恢复了一座采用传统工艺的小土窑:游客们参观时颇感兴趣。
中国最初的瓦是与陶器共同烧制的,后来逐步有了专门的“瓦窑”。在溱潼的砖瓦窑中,直到解放后还存在着与陶器(灰陶,溱潼人称“瓦器”或“窑货”)共烧的情况。笔者在溱潼的窑工与居民家中,曾看到多种多样的“瓦器”,有碗、盆、瓷、缸、水烟筒、便器、泥“宝宝人”(玩具)、泥“叫叫(儿)”(能吹响的玩具)、神像、武士、狮、狃、螭吻、兽头等。溱湖南岸、姜堰北郊的汉墓中,出土过不少灰陶器随葬品:房屋、猪、牛、羊、灶、圈栏等。可见在汉代,我们这里的“瓦器”生产已相当发达。在溱潼砖瓦览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件叫“汤俑”的瓦器。武士模样,瞪眼咧咀,高冠甲衣,高约30公分,右手上举,似乎本来是执有兵器的。我找到一位制作过“汤俑”的老者。他说,我们祖辈都叫
它“汤俑”,不明白什么意思。我们知道,俑为古时陪葬的偶人。东周墓中出现渐多,一般用在木、陶、石制成,汉至唐代盛行。溱潼瓦器“汤俑”产生于何时?与神器、随葬品、明器等有何关联?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现存的溱潼瓦器内容丰富,形态古拙夸张,它以特殊的形式记录了溱潼人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形态,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风俗信仰与艺术追求,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品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建议认真收集、保存、研究与传承。
有的材料说溱潼有“秦砖汉瓦”,目前尚缺乏文物考古的支撑。“秦砖汉瓦”的说法是从宋代至明清的金石家们提出来的,而且留下了丰富的研究著述,形成了专门的学科。如果说,溱潼的“溱”在清以前写作“秦”,溱湖南岸出土过汉墓,从这个角度看,溱潼的“秦砖汉瓦”似乎差强人意。
溱潼砖瓦曾经长期辉煌,给我们留下了丰厚遗 产。溱潼砖瓦也应当适应新的形势,努力寻求发展的生机。我们可以学习浙江、苏州(相城区)、扬州的经|验,不片面追求大路货的数量与产值,而利用溱潼的材料和传统技艺优势,在品种和质量上下功夫,恢复和发展古典建筑用的砖瓦材料,抢救与传承老一代窑工艺人的技艺,培养新一代能工巧匠,努力生产技术含量高,艺术品位优的产品(包括异型建筑用材、砖雕、瓦器等)究课题。
现存的溱潼瓦器内容丰富,形态古拙夸张,它以特 殊的形式记录了溱潼人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形I 态,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风俗信仰与艺术追求,有很 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品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建议认 真收集、保存、研究与传承。
有的材料说溱潼有“秦砖汉瓦”,目前尚缺乏文物考丨 古的支撑。“秦砖汉瓦”的说法是从宋代至明清的金石家们提出来的,而且留下了丰富的研究著述,形成了专门1 的学科。如果说,溱潼的“溱”在清以前写作“秦”,溱湖南 岸出土过汉墓,从这个角度看,溱潼的“秦砖汉瓦”似乎 差强人意。
溱潼砖瓦曾经长期辉煌,给我们留下了丰厚遗 产。溱潼砖瓦也应当适应新的形势,努力寻求发展的 生机。我们可以学习浙江、苏州〔相城区众扬州的经| 验,不片面追求大路货的数量与产值,而利用溱潼的 材料和传统技艺优势,在品种和质量上下功夫,恢复丨和发展古典建筑用的砖瓦材料,抢救与传承老一代 窑工艺人的技艺,培养新一代能工巧匠,努力生产技术含量高,艺术品位优的产品(包括异型建筑用材、砖雕、瓦器等),创造品牌,增大产品附加值,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规模效益。还可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进行才艺演示和产品展销,成为旅游者欣赏的地方特色产品与精彩项目,从而为进一步壮大地方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二:溱潼砖瓦 魅力瑰宝
溱潼砖瓦 魅力瑰宝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精美的溱潼砖瓦以及其悠久的历史。 2.认识溱潼砖瓦的一般的制作过程,学会亲手制作。
3.认识溱潼砖瓦在现实生活中与当地老百姓的的密切联系,理解这瑰丽艺术背后的艰辛劳动。
4.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溱潼砖瓦艺术工艺的迫切性。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群体合作、分工协作、社会实践的能力。
3.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发散思维。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传统艺术工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于保护家乡传统艺术工艺的责任感。 3.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增强彼此友谊与协作意识。
4.在成果汇报、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实践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培养其自信心。
活动准备:
教师——相关溱潼砖瓦、制作过程的图片。
学生——做好小组活动计划表、个人活动记录、调查记录表、成果展示的相关准备。
活动时间:
第1课时:确定课题,制定活动计划实施 第2课时:指导研究方法,制定、实施活动方案 第3课时:汇报交流,成果展示;总结评价,深化反思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确定课题,制定活动计划
一、启发谈话,引出主题
师:同学们,我们姜堰的溱潼地方虽不大,但却称得上是人杰地灵。勤劳、聪慧的溱潼人创造出了令人啧啧赞叹的艺术瑰宝--溱潼砖瓦,请看这组图片。(课件出示,附件1 ,引导欣赏)
师:同学们,面对这堪称艺术的溱潼砖瓦,你想到了哪些言语来形容呢?
(精美绝伦、叹为观止??)
二、阅读材料,初步了解
师:同学们的夸奖一点都不为过,难怪人们称赞溱潼砖瓦是艺术瑰宝,溱潼砖瓦以其精致的工艺、悠久的历史以及对一些古老建筑的贡献而声名远扬。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和手中的文字材料。
溱潼砖瓦历史悠久,《东台县志》就有专门记载:据说这里的砖瓦在唐代贞观年间就已是声名远扬。当时唐王李世民派尉迟恭在海陵城建造府弟,砖瓦业就成了这里的主要产业。唐代以后,宋、元、明、清,溱潼砖瓦生产日益发展,并进入鼎盛期,这里的砖瓦因为产量多、品种好、质量高远销大江南北。经考证,泰州的城墙、镇江金山寺、南京古林寺、上海城隍庙等著名古建筑都使用了大量的溱潼砖瓦。清代当地著名的“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建造府弟都是使用的溱潼砖瓦。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手工制作砖瓦已显得十分落后,溱潼砖瓦也逐渐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是,溱潼砖瓦为历史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成为我们难忘的记忆。
师:读完后,我们来对刚才的所见所闻作一下小结,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
12、集体交流。 3、小结。
三、确立主题,制定计划
1.教师导语:同学们总结得很全面,感慨也很多,对溱潼砖瓦的评价很高,但是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所谓“学成于思,思源于疑”,透过这张表格,你们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2.学生小组讨论,罗列疑问。 3.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整合子课题。
(1)这精美的溱潼砖瓦究竟是怎样制作出来的?需要哪些工序?每道工序需要注意什么?
(2)制作溱潼砖瓦的工作量大不大?辛不辛苦?
(3)溱潼砖瓦与当地老百姓有什么样的关系?当地老百姓对它有着怎样的情感?
(4)现在,溱潼砖瓦的生产状况怎样?该怎样保护和传承这古老的艺术工艺。
(5)现在,有没有形成有关溱潼砖瓦的文化。
??
3.指导学生选择自己研究的子课题,组成研究实践小组。教师导语:同学
们罗列的问题很多,很全面!而这些也是我希望大家通过你们自己的实践活动研究的小课题,请你们组成研究小组,选取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小课题,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进一步了解溱潼砖瓦精美外表背后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1)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兴趣及研究目标,依据自己的兴趣、目标组成或
参加相应的研究小组,师作一定的指导和调度。
(2)教师指导相近研究小组的整合,最终形成三个课题组:1,了解溱潼砖瓦的一般制作过程(体会其中的艰辛);2,理解溱潼砖瓦与当地老百姓的密切关系(体会老百姓尤其是老艺人对溱潼砖瓦的怀念与热爱之情);3,了解溱潼砖瓦现在的生产状况(增强学生保护和传承这古老的艺术工艺的紧迫感)。
4.各组推荐小组长,教师予以任命,明确组长与组员的职责,并作相应的鼓励和动员。
5.教师出示例表,指导制定小组实践计划表。
6.各小组制定实践活动计划,进行组内分工,教师行间巡视指导,汇总、展示计划样本,师生共同修改。
五、布置任务,提出期望。
千年的传承中,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人们将溱潼砖瓦的无穷的魅力远播四方,面对这曾经的辉煌,就让我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找回这或将逝去的美好记忆。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在下一阶段老师希望同学们能统一目标、团结协作,完成实践研究课题。走完这段心灵之旅,相信大家一定会有不少收获。
第二阶段:指导研究方法,制定、实施活动方案
一、指导选择课题研究的方法
1.师:确定了课题,现在要确定的是研究实践的方法,正确的、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全面地认识问题,事半功倍,能让我们少走弯路,自由讨论讨论:为便于有效地实施课题研究,你们准备采用哪些方法、措施?
2.小组交流、讨论。
3.指名小组汇报,师汇总板书: 动手实践 调查 访问 参观 上网 搜集、整理、考证资料 撰写感想
二、指导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1.小组讨论研究方法的步骤及记录方法:怎样做才能使你们的调查、访问最有效的?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3. 教师总结: 调查:
(1)明确调查的目的; (2)分析调查内容; (3)科学选择调查对象;
采访:
(1)明确采访的目的; (2)选择采访对象;
(3)制定采访计划,设计好采访的问题并择机进行采访;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溱潼砖瓦)搜集和整理资料:
(1)明确目的及要搜集和整理资料的内容、范围; (2)明确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 (3)搜集和整理资料:;
三、小组活动,制定研究方法,设计好相关调查、走访的表格并进一步明确成员各自的分工,教师加入各小组活动,分别给予方法指导。
1.建议第一小组的同学多走访一些年老的砖瓦制作工人,请他们介绍制作的各个工艺过程以及其中的注意点、要领,并在他们的现场指导下亲手做一做(条件允许),亲历个中滋味;搜集、合作演唱一些他们当年工作时的劳动号子;参观旧窑厂,进行现场拍摄、调查、体验,(安全第一);可以选择上网、到图书馆收集有关溱潼砖瓦制作的资料、照片等。。
2.建议第二小组的同学走访自己身边对溱潼砖瓦了解的人和年老的砖瓦制作工人,了解他们对溱潼砖瓦的认识和看法,了解溱潼砖瓦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假期参观溱潼“湖西庄砖窑陈列馆”,邀请老窑工为课外指导,听听他的介绍。
3.建议第三小组的同学走访现在的一些砖瓦厂,了解他们的生产工艺,了解传统手工制作的溱潼砖瓦现在的生产状况。
篇三:溱潼导游词
溱 潼 古 镇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溱潼古镇旅游观光。
溱潼自古临海,水草丰茂,河东岸的村落至今还叫“海滨村”。大海东移以后,留下大片湿地,成了麋鹿、獐麂的乐园,这“群鹿戏水”的雕塑有着丰厚的历史内涵。诸位如有兴趣,可到我们溱湖风景区麋鹿园去欣赏那活蹦乱跳的麋鹿。
水乡溱潼处处美景,早在宋代就形成了许多知名景点,到了清代,乾隆年间进士孙乔年写下了“溱湖八景”的诗篇,其中的第一首便是眼前的“东观归渔”。
[东观归渔]东观是建于后晋的一处道观。观前一泓清流是渔船依傍的港湾。每当夕阳西下,渔舟唱晚,炊烟袅袅,星光渔火,交相辉映,正如古诗所云:苍茫暮色夕阳斜,三两渔舟泊水涯。白发引觞儿绕膝,醺醺红面映流霞。终日辛勤的渔翁在儿孙绕膝的欢乐中陶然自醉。如今这里仍是渔家的乐园,河东就是水产批发市场,溱湖八鲜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大江南北。
溱湖水除了给予溱潼人丰厚的物质馈赠外,还给了溱潼人聪慧灵秀之气,培育了多少远近闻名的文星武将。请看这座与“东观归渔”彼此响应的“双魁阁”。
溱湖南岩雁子墩刘氏“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从明到清喧赫乡里达五百年之久。当代更有李德仁、李德毅兄弟二人四院士,真是“古有三科两状元,今有弟兄四院士”。古今双魁,为溱湖八景增添了新的辉煌。
[院士旧居]古镇溱潼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古有刘氏弟兄三科两状元,今有李德群弟兄二人五院士。大家所来到的这处宅院,便是院士的旧居。 这是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古代民居,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数百年的老屋,历经沧桑,蕴藏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从道光庚子年间文科状元李承霖,到当今的李德仁、李德毅和李德群弟兄三人五院士,都是从这老屋的大门走出,走进了世纪的风云,开创了事业的辉煌。
李宅的私家花园,名叫“睿园”。所谓“睿”,就是聪明智慧的意思。王安石说过,“睿则思无所不通”。有了高超的智慧,就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地处水乡的人们,在造园时巧妙地运用了水的优势。老子说:“仁者乐
山,智者乐水”。池塘虽小,却汇聚了水乡的灵秀,李氏弟兄便是灵秀之气的代表。
众所周知,李姓是中华民族的大姓。鼎鼎大名的诗仙李白,号称青莲居士,所以这座小亭名叫“莲亭”。
“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这副楹联充分体现了李氏家学渊博,世代书香的古老家风。
(站在亭中心介绍):
书香门第,翰墨因缘就跟随对岸的智泉、慧井、玉兰、金桂一样,清流汩汩,馥郁芬芳。正如这副对联上所说的“清泉饮毓秀,壮志乘扶摇”。多年来,莘莘学子来这里饮甘泉、折桂枝,都能事业有成,鸿图大展。为李氏故宅增添了许多佳话。
(走进厅屋)李德仁,1939年出生于溱潼,世界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北大等近50所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第Ⅲ委员会主席和第Ⅳ委员会主席。国际测量学界“李德仁方法”奠基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瑞士苏黎士理工大学(ETH)的客座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工大(QUT)的客座教授,加拿大卡尔加时大学的客座研究员。出版专著八部、译著一部、编著(主编)七部、论文332篇。
李德毅,1942年出生于溱潼,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1983年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现在总参工作,少将军衔。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军事电子系统工程研究开发工作,是我军自动化技术与建设的开拓者,出版过英文专著两本,主编丛书5本,发表论文170多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8名,获1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际奖。
正厅上方高悬的是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褒赠给院士曾祖父李贞发的“德孝永彰”匾额。“德孝永彰”四字既充分赞扬了李贞发个人的精神品德,更体现了李氏家族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这里李德仁院士幼时所植的葡萄,召集已绿荫满院,牵挂的藤蔓是他们不断的乡情,累累的硕果是他们对祖国对家乡的无私奉献。树高千丈离不了根本,院士的成长离不开故土的培育。
(走进堂屋)这里是弟兄院士的祖辈们的形象。
这是李氏家族世代传承办家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李
氏兄弟就是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可谓书香门第,家德家声,源远流长。
(东房)这是李氏家居的内室。
(西房)李氏家庭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善于接受新的世界潮流。19世纪初,他们除经营李卫记陆陈粮行、钜泰钱庄、通济当典、肇泰油坊、堆栈外,还在苏中地区较早地创办邮电、电力实业,筹办了养正小学、贫民工艺厂等社会事业。
李家还与无锡荣氏家庭、著名实业家张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用现在热门话说,就是“招商引资”。这里就是荣德生先生当年下榻之处。
(照厅)这是民国九年溱潼陆陈公所全体同仁赠给无锡荣氏集团的匾额。
当年荣氏集团为发展溱潼一方经济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荣德兴邦”的匾额既表达了乡人的感激之情,又见证了地方发展历史中的一段佳话。
李 氏 家 训
爱我中华 兴我家邦
少小勤学 车胤孙康
弦歌雅乐 翰墨传香
尊师益友 孝德永彰
和亲睦邻 扶幼尊长
敬德修业 发愤图强
女红针黹 娴淑贤良
诗书共读 兰桂齐芳
扶贫济困 造福一方
克勤克俭 家道隆昌
[花影清皋]南宋末年,离这里百步之遥的北禅院有位了缘小和尚,他凡心未脱,与村女小花姑娘在东汪塘附近井边幽会。两人常倚着井栏亲密私语。时间一长,走漏了风声,小花含羞投井而死,死前与小和尚相约,来世与他仍在井边相会。第二年井边就长出一棵山茶。了缘小和尚承受了严厉处罚,被赶出山门,就在井边搭起一座茅棚,养护这棵茶花。这棵山茶距今已有千余年,历经折磨而愈加苍翠娇艳。清明前后,花开万朵,大红金心,如火如荼。每当星光月夜,俯身石栏,从井底晃动的茶花中有时
还能看到了缘和小花的身影。清代孙乔年有诗为证:满庭花卉一灵泉,碧 水清澄镜面圆。月下阶前僧去后,闲听窗外水涓涓。
[民俗风情馆]民俗风情馆创办于2002年,是利用朱氏民居改建的。原 江苏省人大副主任戴为然同志出于对家乡的热爱,特意为我们题写了门额。
(秦砖汉瓦馆)要问溱潼有多好,河烂泥也能盘成宝。秦汉时,这里有七座大型砖窑,夜晚窑火通红,如七颗明珠散落大地,那时溱潼镇又名“七星村”。大家所见到的这几块秦砖就是从我们镇东南郊区出土的。
溱潼砖头以河泥为原料,春天罱泥夏天晒,颜色青绿可爱,当地人叫它茨茹青。经过踹泥、制坯、晾干、装窑、烧窑、闭火、窨水等过程,烧出的砖瓦绿豆青,敲起来镗锣响,这就如同成语所说的“瓦缶胜金玉”。难怪唐代李世民派尉迟恭到我们这里订制砖瓦,砌建泰州城。
明朝的时候,溱潼财主范马良出钱独修金山寺用的就是我们这里的砖瓦。诸位如到镇江不妨留意看看。
溱潼的砖头细腻坚固,是民间艺人施展才能精雕细刻的好材料,下面请看他们的砖雕作品。
(仪门)这里是朱氏古宅的仪门,请欣赏门楼上的砖雕艺术。
当中一块是“福禄寿”三星高照。
底下是“一品当朝”。中间坐的是一品大官,两旁站立的是小吏,公案上摆着的是签筒、“王命”便是权力的象征。
北边一块是“高山流水”。讲的是俞伯牙弹琴遇到知音钟子期的故事。 南边一块是“仙人对弈”。讲的是有一樵夫走进了山洞,看见两位仙人下棋,等到出洞时,他的斧柄已经腐烂,所以有“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说法。
下面中间一块是“衣锦荣归”。主人翁在历尽宦海浮沉以后,垂垂白发,告老还乡。这口井既谐音为“锦绣”的“锦”,又是家园乡井的象征。
左右两边分别是渔、樵、耕、读。
渔夫撒网;樵夫挑着柴担,跨上拱桥;老农左手扬鞭,右手牵牛,辛勤耕作;书生临窗而读,手不释卷。
最上面的四幅是表现过去官宦人家“四时行乐”的: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最下面的两边,一是鸾凤和鸣,一是鹤鹿同松,头顶上的这块五福捧寿。表示合家欢乐,既有钱有势,又有寿有福。我们也衷心祝愿各位女士、先生福星高照、心想事成。
这种建筑风格叫“干架”,看不见灰缝,块块精磨,平滑如镜。大家不妨摸摸,大家再细看檐口有什么特点?一般房子檐口是木椽子,这里是砖头的,既美观,又防腐,经得起风吹日晒雨淋。
照壁的砌法和门楼相同,东边砖雕是红灯高悬,夜战马超;西边是临江亭关云长单独赴会,当中一块是古城相会。虽然张飞、关羽已经面目全非,仍然如同断了臂的维纳斯一样,给我们留下美好的想象。
(大厅)目前全镇尚存古建筑6万多平方米,其中明清建筑2万多平方米,在形制布局上有单门独院、三间一橱,有合面两进前厅后堂,有穿堂三进,有穿堂五进,合院兜梢等等,更有火巷、密室、照壁、仪门等点缀其间。
溱潼人砌屋讲究磨檐博山、淮脊雀尾。挑选最好的砖头,经过刨光、水磨,达到平整光滑,色质统一,用这样的砖头挑砌出的檐口叫做磨檐。它比木檐美观、便于雕饰,经久牢固。
淮脊,淮是水中的一种猛禽,再跟博大的山墙高高翘翘起的雀尾结合起来,装饰屋脊,形成勇猛的气势,据说可以驱邪避祸。
(博古架)这两边博古架上所展示的文物,都是溱潼地区出土和收藏的。
它是溱潼古镇无声的说明、有形的见证。
麋鹿角,在溱潼地区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陆续发现过许多麋鹿角、麋鹿角化石和半化石。英国学者博艾特和国内学者曹克清通过调查论断,我们这一带是中国麋鹿的最后消失点之一,也就是麋鹿的真正故乡。
这里陈列的汉罐、宋瓶、清青花瓷器以及各种民间用品,请诸位欣赏。 大家再请看室内,格扇花窗、券棚、抬梁、屏门。这里是大户大家的厅屋,相当于现在的客厅,专门用来接待男宾的地方。有人要问女宾坐哪?封建社会的女人是不参与社交的,要是来了女宾只得到后堂与女主人相会。有人问丈母娘挑女婿怎么办呢?那里给她安排个地方——屏门缝里偷着瞧。
(名人馆)溱潼地区,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历代的进士、举人达一百多名。明代吏部尚书储罐、清代进士苏州府教授孙乔年、安徽儒学、邳州学政李凤章等名人佳士治学理政,声誉远播,诗文著作流传至今。南郊雁子墩有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为中国科举史所罕见;清代中期,镇区韩氏一门二举人三秀才;当今李德仁、李德毅弟兄二人四院士;朱家三子在气象学、中医学上有杰出贡献;唐家八姐妹皆为高级知识分子;更有
篇四:古城姜堰明清古建筑王氏宗祠简介
古城姜堰明清古建筑王氏宗祠简介
如果你来到位于“姜堰书城”北侧,姜堰东后街40号王氏宗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极其平民化、典型的明清泰式民居建筑——王氏宗祠,这是一座很值得人们参观、探寻的古建筑。
门厅上方嵌正楷阴刻黛色“王氏宗祠”石额一方,其字为明泰州州牧萧景训(字抑堂)所题。该祠为王栋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王氏后人重修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1985年被公布为“泰县(今姜堰市)文物保护单位”。该祠现存部分占地面积1200平米,建筑面积426平米。根据《三水王氏族谱》中《三水王氏宗祠全图》显示,王氏宗祠祠堂建筑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侧由南向北有牌坊、水井、门厅、寻乐堂、祖堂。西侧由南向北为门面房(用于出租,收入用于祠堂修缮)、耳房、厨房、花厅、节孝祠、一庵公(即王栋)祠。现存主体建筑有门厅、寻乐堂、祖堂、一庵公祠、节孝祠、厨房、耳房,除肌理有所蚀损外,保存尚为完好。从建筑特色看,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青砖青瓦。门厅檐高3.6米,设马面墙,形制特别。祖堂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2米,硬山顶,进深七檩6米。由于该祠历经明清两代相隔200多年的始修和重修,故该祠兼具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据有关调查显示,它既是泰州地区最具典型意义的泰式民居,又是兼具明清风格泰式民居的经典之作。
那么王氏宗祠作为兼具明清风格泰式民居建筑的经典之作,显示了怎样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呢?
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王氏宗祠的所有厅堂一律坐北朝南,从南向北建在一条中轴线上,而且按一定的日照比一进比一进高。前后进之间以围墙连接构成天井,进与进之间可分可合,既前后相连而又独立成体,形成精巧而又幽静之院落。围墙脚下还合理安排了多处地表排水口。房屋均为硬山顶,盖灰色蝴蝶瓦,屋面“囊金叠步翘瓦头”,翘起处空隙一般以一单汪砖堆砌吉祥图案,祖堂、寻乐堂屋脊原先皆施鸱吻,这样的屋脊既减轻了负荷,又能抵抗风暴之袭击。原门厅前还安置了两口水井(现已毁)。这样的建筑力求满足了采光、通风、排水、防火、防风等各方面的需求,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学性、合理性。
再从祠堂实际测量的一些建筑数据来看,房屋面阔控制在12米左右(比一般泰式民居缩短2米左右),进深为6米左右(比一般泰式民居缩短3米左右),脊檩(正梁)高都在5米以下,前沿高度3米左右。房屋建筑冬暖夏凉。这样的建筑结构特点,无论在空间尺度还是平面结构方面,乃至适应泰州地区季风影响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方面,都与人口的生存、流动保持高度协调,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倍觉亲切、舒适、自然。人和房屋相安相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二、朴实无华,美观大方。从现存的王氏宗祠建筑看来,建筑墙体为青砖、青灰“三顺一顶”包皮砌,小刀勾缝,不白灰抹墙。屋面盖青灰色蝴蝶瓦。院子里天井地面铺小青砖,屋内地面用平板“炉底砖”铺就。这样的建筑,保持了清一色砖瓦原色。祠堂木结构用材较为粗大,只油不漆,使人一看便知是何种材料而建,既无雕梁画栋又无过多的精雕细刻部件。整个建筑,属于民居建筑中的“清水”风格。处处原汁原味,质朴自然,美观大方。
三、用材考究,精工制作。从砖瓦抽样考证发现砖瓦刻有“溱”字样,很符合泰式民居多使用姜堰本土里下河窑场烧制砖瓦之特点,自古姜堰著有“溱砖汉瓦”,溱潼砖瓦为佼佼者,其强度高,耐腐蚀,色调一致,王氏宗祠选其作为建筑材料是有考究的。门前的屋檐装饰十分讲究,用青砖磨成椽形的砖砌体。门墙上用磨砖,砌造时,青砖磨面后,砖面丝丝相吻合,砖与砖之间只见缝线,不见缝灰,建筑上称之为“干架”。门厅两面设有八字墙,既加固墙体,又增壮观。门对面照壁上有较为精美的砖雕。厅屋的前檐铺面汪砖磨成与弯椽配合的极为精确,两侧山墙的垛头、搏风及后檐出挑也都用砖磨成道道内外弧曲面。屋梁架上的短柱与蜀柱部位,不是简单地用几根短木,而是安装高浮雕和透雕刻成的荷叶墩、栌斗、山雾云、抱梁云构件,不仅能满足结构的需要,而且恰到好处地进行了装饰,真可谓两全齐美,独具匠心。特别是“寻乐堂”中有四根下端被修接过的顶梁柱,所接下
端与上端一脉相承,天衣无缝,要是用油漆涂柱,你怎么也不会看出有修接过的痕迹。可想而知,王氏宗祠两次修建,当时所用工匠之精,耗费的工时和材料之巨,使王氏宗祠建筑于平淡中见惊奇,令参观者赞叹不已!
四、严守定制,乐守清贫。明洪武二十六(1393)年,朝廷规定“凡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有斗拱,饰彩色。”故不管主人资财多少,其房屋一律三间一进,结构为“五架梁”。明初这一定制直接影响了泰州地区的民居建筑。直至清末乃至民国时期,本地所建民房还是以“五架梁,三间房”为主。也有扩大建五间房的,那也是在三间房的两边个接一间套房,上面的屋脊也是当中三间与两边套间有别。这表明泰州地区明清民居建筑长期严守定制,王氏宗祠也不例外。王氏宗祠门厅、“寻乐堂”、“祖堂”从外相上看,严守了“五架三间”的制式,而室内采用“五架七砌”(在五架梁的基础上,前后各增一轩廊,即将五檩改为七檩),不用中柱,以过梁将巨大的屋面重荷传递到粗奘的壁柱承担,同时解决了讲学者站在讲台中央讲学被中柱挡住视线的矛盾,既科学合理,又典雅美观。更有趣的是门厅中间一间,只在五架梁的基础上增加一架梁为六架,而左右两间房是七架梁,与中间门厅前后长度一致,你若不注意,根本看不出这门厅梁架的不同,也许是真正为了严守朝廷定制,也许是为了给人一种错觉:王氏宗祠建筑只在五架梁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架梁,仅此而已罢了,无可厚非??可谓用心良苦。总的说来,王氏宗祠这样具有朴素、简单、适
用的典型泰式民居,也是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平常心即道”平民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当初王栋所建“归裁草堂”作为泰州学派的主要讲学场所,作为严格要求自己,乐守清贫的居所,确也是严守朝廷定制,合理而又合“法”的经典之作。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