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淮海战役全纪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14:28 体裁作文
淮海战役全纪录体裁作文

篇一:淮海战役全纪录-凤凰大视野

淮海战役(一):粟裕向毛泽东立军令状 盘活中原战场 2009年05月18日 10:24凤凰网专稿【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36条

相关标

[毛泽东] [淮海战役] [粟裕]

签:

《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系列:

淮海战役,是国民党政权败亡台湾的关键一战,也是国共三大决战中规模最大,打得最惨烈的一战。国民党八十万部队,除少数阵前起义,没有像辽沈与平津战役中整兵团建制的投诚现象,全部死战到底。而共产党则付出了超过辽沈与平津两战伤亡总和的代价。

蒋介石输了辽沈与平津,还可图与中共划江而治,输了淮海,才真是大势已去。因此淮海战役堪称决战中的决战。这一战又以其以少胜多而被载入世界经典战例之册,共产党以六十万部队加五百万人民群众的支援,战胜了装备与战力优于自己的八十万国民党精兵。直至今天,它仍被各国军事家们津津乐道,反复研究。 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役,竟然并非出自双方精密长久的谋划。都是打一步看一步,在战前,无论毛泽东还是蒋介石,都没想到,仗会打到如此规模,以至一战

解决问题。而毛泽东之前所设想的解放战争夺取胜利之路,根本不是以这样一种江北大决战的方式。直到开打后数天,决战的思路才渐渐形成。整个战役的过程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偶然和必然。 即便多年之后,当年的国民党将领仍连叹此战的结果,非战之罪,而是天意。这场战役,是上世纪毛泽东与一干中共将领们鼎力合作的巅峰之战,也是蒋介石与国民党精英们漏洞百出的窝囊之战。回顾这段战史,折射出历史的必然,也让人看到当时国共两党从政治,军事,精英团队,以及民心各个层面的较量。 第一集:转折年代

1947年,蒋介石向陕北山东发起重点进攻,企图压缩共产党以求聚歼。毛泽东出其不意命太行山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直插国统区腹地大别山,使国共对峙的战场骤然转向中原。随后刘邓大军因双方兵力的悬殊,陷入极端的困境,为了打破这个局面,毛泽东决定让华野副司令粟裕带领一部主力向江南跃进,以解刘邓之围。

同时设想,以此模式逐渐渗透,直至取得全国胜利。但粟裕却不同意毛的主张,他坚持认为,中原困局可以有另外的解决办法,为此,他向毛泽东多番斗胆直陈,直至毛泽东答应给他一个机会,但同时给他立下严格的军令状,须在四到八个月间歼敌十

个旅。粟裕在成功完成这一任务后,终于让中原战场变成一盘活棋,这时,他提出,建议立即进行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二):徐州剿总

2009年05月19日 16:39凤凰网专稿【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1条

《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系列:

第二集:徐州剿总

在全国各战区中,蒋介石最重视的就是中原,这关系到南京的安危。早在48年6月,白崇禧就向他提出,中原兵力应该统一指挥,以守江必守淮之法建构坚固防御体系。但蒋介石不信任白,一意将中原分为两个指挥中心,重兵放在徐州,以庸将刘峙指挥,以小部分兵力放武汉归白崇禧指挥。

淮海战役开始前,徐州处在一个相当不利的态势下,剿总副司令杜聿明以及国防部参谋部高层都看到了这一点,认为应迅速调整部署,合并两大指挥中枢,以形成守江必守淮的态势。但因为蒋介石的举棋不定,以及白崇禧拒不指挥,直到淮海战役打响,国民党方面竟然始终没有动作。中共一方,原先提出的淮海战役其实只是一个中等规模的歼灭战。

毛泽东的意图,华野歼灭部分敌之有生力量后,仍渡江南进,把战场向南推进。战役发起两天后,粟裕得到情报,发现国民党大军有向南总退却的模样,如果国民党主力退守淮河,中共将很难击破这道防线。他紧急向中央建议,应将徐州之敌抑留江北予以歼灭,毛泽东迅即做出指示,歼敌于徐州附近,勿使南窜。这时,中共方面已经确定,这将是一场江北大决战。

淮海战役(三):淮海硝烟起

2009年05月19日 16:42凤凰网专稿【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2条

《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系列:

第三集:淮海硝烟起

1948年11月4日,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发出淮海战役攻击命令。华野数十万大军秘密南下,直扑黄百韬兵团。一天之后,徐州剿总也发布徐蚌会战指令,命各兵团向徐州收缩。国共双方几乎同时拉开了淮海大战的帷幕。

而此时,华野的攻击目标——黄百韬兵团却迟迟没有行动,在刘峙的命令下,黄百韬在新安镇白白浪费了两天时间,直到华野部队攻入新安镇前一天,才匆忙撤退。在新安镇扑了空的粟裕紧张万分,要知从新安镇到徐州只有两天路程,如果黄百韬安然退到徐州,与其他国民党重兵集团会合,淮海战役将面临流产的

危险。然而,就在这时,蒋介石却命黄百韬停在了离徐州不到百里的碾庄。

另一边,中共策反人员在争分夺秒地策动碾庄以北的国民党第三绥靖区起义。在最关键的时刻,第三绥区的起义,打开了碾庄的北大门,华野部队迅速南下,切断了黄百韬退回徐州的通道,将他重重包围在了碾庄。

淮海战役(四):血战碾庄圩

2009年05月22日 09:51凤凰网专稿【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2条

《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系列:

第四集:血战碾庄圩

黄百韬在碾庄陷入重围,蒋介石急命杜聿明到徐州指挥,以解黄百韬之围。同时调集黄维兵团、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上加入战团。在杜聿明的亲自指挥下,邱清泉李弥两兵团集中全部火力,由陇海路两侧向碾庄推进。一时间,华野三面受敌,情况危急。与此同时,黄百韬在碾庄拼死血战,也让华野部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为此,毛泽东发表急电,指示要下决心付出十万人的代价来夺取胜利,粟裕也命令部队改急袭为攻坚,逐村逐堡向前推进。

篇二: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观后感

姓名:李婷 班级:11财管单 学号:20111504434

纵观三大战役,淮海战役是最为关键的一个。这次战役的结果决定了后来几十年中国的政治格局。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淮海战役》。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是80万对60万。但是战争的胜负,不是仅仅从兵力的对比,通过简单的加减法得出来,关键要看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众所周知,我方一贯重视对军队的建设,重视对指战员和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实战锻炼和总结,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风优良,作战能力过硬;在争取人民方面,我党始终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实行了一系列包括土地革命等在内的改革,使老百姓翻身得解放,有了土地,建立了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情,因此得到了当时解放区约500万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反观国民党方面,军中媚上欺下,军纪涣散,士气低落,四大家族更是搜刮民脂民膏,将国统区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脱离了群众的支持,因此他们的对手不仅仅是60万解放军,还有500万的人民大军。正如陈毅司令员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推车推出来的。”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民党没有搞好军队建设,没有争取人民、为了人民,因此,此役我方的胜利是必然的。

总结淮海战役不难得出“以人为本乃胜利之本”这样的结论。同样道理,对于企业来说,要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如果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那么我们的企业必将无往不胜。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处理好员工关系,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尊重员工,教育培训好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广大员工为企业的改进和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使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让他们感到自身价值在不断得到实现。搞好团队建设是成功的保障。淮海战役蒋介石集团为什么会溃败呢?这要归因于蒋介石领导的团队问题。蒋介石集团的众多将领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同时削弱他人的力量而见死不救,等到被自己视为“眼中钉”的同伙兵团被我军各个击破和歼灭后,当然自己也摆脱不了被我军消灭的命运。正如蒋介石所说:“我是被国民党打败的,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这句话说得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对于军队中的派系之争、见死不救、一盘散沙的局面,他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另外,蒋介石推行独裁统治,凡事自己说了算,部下迫于他的淫威,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同时他提拔亲信、打击异己,弄得整个团队涣散无力。相反,我方领导有方,思想团结,决策民主,执行坚决,行动迅速,军民团结,士气高昂,因此胜利也就顺理成章。

看了这本书,让我忧两方面的觉悟。 一、棋在局外,胜利的趋势不可阻挡 淮海战役的过程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无论是粟裕的忠言直谏、后勤的宣传动员,还是国民党军队的派系矛盾、临战退缩,其实都不是主导战役的根本。仔细分析下淮海战役的背景就可以看出,经过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共产党的军事实力已经和国民党军队不相上下,后勤供给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此时的中国,不论是实力对比还是民心向背,共产党都占据了上风,应该说胜利已经是一种必然。 由此想到我们的项目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依据就是对于整体局势的把握,行业的大环境、地块的发展趋势、建筑规划设计、集团品牌口碑积累,种种局外因

素已经决定了项目的走向,成功绝不是依靠几次开盘活动、几个创意广告就可以的。二、人改变不了结果却可以影响进程。共产党军队在淮海战役过程中的表现是精彩的,也是最值得我们在商场上学习的,虽然胜利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可以取得这样精彩、高效的胜利则是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的成果,是我们在项目营运中要积极运用学习的。情报工作方面的成功,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地下党渗透到国民党内部高层,把情报做到准确详尽,无疑为共产党夺取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基于情报数据的全面、正确、及时,才可以制定出完美的计划,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从首先打黄伯韬兵团,再打黄维兵团以及最后围歼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每一步都是共产党主动选择的结果,而国民党则是步步受制,十分被动。可以说取得战役成功的完美计划是经过周密思考,反复推敲,精心组织的。淮海战役过程中最明显的对比就在于团队作战协作,人事调配上,共产党军队可以做到临阵换帅而军心不动,国民党军队却派系林立、勾心斗角、相互诬陷争宠;后勤保障上面,共产党军队统一调配、自力更生而毫无怨言,国民党军却是为争抢补给大打出手、战争中还私藏物资兵力;战斗管理上,共产党军队纪律严明、前仆后继不顾生死,国民党军却不听指挥、见死不救。正是这一系列的对比才使淮海战役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如此悬殊的胜负差距。 共产党军队每到一地首先要做的就是给老百姓宣传共产党的理想,采取一些政策和口号诸如“打土豪、分田地”等来取得中国广大穷苦大众的热烈响应和拥护。从现在的营销角度来看,无论是宣传的手法还是内容都是符合当时老百姓的信息接收方式和心灵渴求的,这种成功的宣传为淮海战役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客户者得天下。共产党是有崇高理想的,那就是打倒剥削阶级,解放被剥削阶级,共产党的军人为了理想,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宝贵的生命,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正是由于军队思想的巨大差异,导致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截然相反。只有具有共同目标,而且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一群人才能发挥最大的能力,开创出惊天动地的伟业。

可见无论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一家企业还是一个人,只要他处处为人民着想以民为天。人民就会拥护他。如今,在邓小平同志的理论下。中国逐渐走向富有,'奔小康'是我们的富民之路,是我们的强国之路。现在国家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胡锦涛同志提出下。是那些平穷的人民有了低保和医疗有了许多保障,使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现在中国在科技,军事和国际地

淮海战役全纪录

位上都有飞越的进步,人民也富起来了。

篇三:淮海战役始末

淮海战役始末

杜聿明

一、淮海战役前蒋军的幻想

1948年春,我向蒋介石贡献反人民作战计划的要旨是:集中强大的机动兵团,吸引解放军攻击某一据点久攻不下,待其攻击顿挫时,出动机动兵团与之决战;如果蒋军已整补完成而对方尚未发动攻势时,即争取主动,发起攻势,寻求解放军的一部而击灭之,以挽回蒋军连年惨败之颓势。

1948年下半年,蒋介石即决定采用这一作战方针。以徐州方面来说,决定仅守郑州、徐州、济南三大战略要点,加强工事,独立固守,徐州附近的其他城市均可以随时放弃,以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力量与解放军决战。又将原郑州指挥所取消,改为“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指挥各机动兵团与解放军作战。

至1948年9月底,蒋军在徐州附近的部队虽已整补完毕,济南守军却已被解放军全部围歼,可以说蒋军的“重点防御”计划已被击破。这时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由1946年的120万人上升到280万至300万人;蒋军的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到360万人左右(实际上空额甚多,老兵不到半数)。

可是这时的我还认为“要打开蒋军到处挨打被消灭的危局,必须争取主动,先发制人”。于是拟了一个“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幻想集中徐州部队的主力乘解放军二野、三野东西分离之际,妄图击灭三野的一部分,以振奋蒋军士气。这个计划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情况判断甲、双方兵力1.解放军方面:三野所属十六个纵队,二野所属七个纵队,加上华东、中原军区及冀鲁豫军区的地方武装共约60余万人。2.蒋军方面:经过两年多的作战,总兵力已有极大的消耗,士气低落。在徐州、蚌埠一带,有三个绥靖区的五个军(李延年第九绥靖区之四十四军,冯治安第三绥靖区之五十九 军、七十七军,刘汝明第四绥靖区之五十五军、六十八军),还有四个兵团的十二个半军(第二兵团邱清泉部三个半军:五 军、七十军、七十四军、十二军之一师及米文和师;七兵团黄百韬之四个军:二十五军、六十三军、六十四军、一百军;十三兵团李弥部两个军:八军、九军;十六兵团孙元良部三 个军:四十一军、四十七军、九十九军),牵制二野之十二兵团黄维部有四个军(十军、十四军、十八军、八十五军),及直属部队有七十二军余锦源,一零七军孙良诚,一一五军司元恺(由安阳空运徐州后编十三兵团),以及交警总队、炮兵、工兵、通讯、辎重、战车等。以上共计24个军约70余万人左右(蚌埠、安徽、苏北第一绥靖区等部队及华中其他部队未列入)。

由以上双方兵力,可以看出解放军数量上在徐州方面少于蒋军,装备也劣于蒋军,特别是炮火少,飞机、坦克没有。

但解放军手榴弹、迫击炮则与蒋军相等,局部使用上又极机动灵活,往往集中兵力火力消灭蒋军后即脱离战场,实行整补。如蒋军争取主动,先发制人,在二野未东来以前,先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击破三野之一部,即可以振奋士气。

乙、双方态势

1.解放军:自1948年7月初,豫东攻势结束后,二野主力在豫西整补,三野主力在鲁中及鲁西南兖州、济宁以北地区整补,并于9月24日攻陷济南,此时尚无发动攻势的行动,在解放区并无防御阵地及据点工事。但据谍报称:在解放区内已有“消灭黄百韬,再打邱清泉”等口号标语。预料再过二十天或一月之后,解放军势将发动攻势。

2.蒋军:自1948年7月初,区寿年兵团在豫东被吃掉后,蒋军主力已集中于徐州、商邱、新安镇、海州、台儿庄、枣庄、韩庄间地区,一部在郑州防守,华中之机动兵团集结于遂平、驻马店附近。经过将近三个月的整补,虽然这时济南失陷,而徐州蒋军并未来得及参加战斗,仍然保有充沛的力量。在徐州附近并设有坚固据点工事,不怕解放军少数部队扰乱攻击。

综合以上情况判断,蒋军如主动攻击,有可能抓住解放军一部而消灭之。即或不能亦可收复若干城市,振奋舆论,激励士气。万一态势不利,亦可以主动进退,较之消极困守有利得多。

(二)方针、任务及指导要领

甲、方针

在二、三两野战军东西分离之际,集结主力寻求三野之一部,一举击灭,进而击破其主力,达到收复泰安、济南之目的。以华中蒋军之主力在豫西方面牵制二野,以徐州蒋军之主力向三野主动攻击。

乙、任务

1.华中蒋军,以主力多方牵制二野,阻止其东进,但不与其作真面目的作战。

2.徐州蒋军应以一个绥靖区守备徐州既设工事;以一个绥靖区担任徐、蚌间护路,并不断对铁路两侧进行扫荡,确保津浦路的安全;另以一个绥靖区为总预备队。

3.徐州前进指挥部指挥四个兵团,以迅速奇袭之战法包围三野之一部而歼灭之,进而击破其主力,一举收复泰安、济南。置攻击重点于左侧方(约三个兵团)。

丙、指导要领

1.对华中方面:如二野绕道东进,应适时选择捷径,迎头痛击,将其阻止于平汉路以西地区;如二野已越平汉路东进,威胁徐州,则应日夜尾追之,协同徐州蒋军,将二野包围于徐州以西地区而击破之。

2.对徐州方面:如已在衮州、济宁、大汶口间捕捉三野之一部,应迅速包围歼灭,不可旷日持久,与之对峙,坐失良机。如对方避免决战,第一步应将之压迫于东平、大汶口以北及泗水以东地区,不再深入。第二步作战计划即实行“钓鱼”战法(即以一个最坚强的军选择一最适宜坚守的据点,留足粮弹,独立固守,主力骤然撤退,诱惑三野来攻受挫后,再由外线包围击破之)。如在蒋军攻击期间二野已东进威胁徐州,即以有力之一部依据韩、枣既设阵地及东平湖、南阳湖间的运河沿岸占领狙击阵地,阻止三野南下及西进,以主力回师协同华中蒋军将二野包围于徐州以西地区击灭之。如二 野企图通过微山湖向济宁、兖州增援,威胁蒋方攻击军侧背(判断此公算较大,但也可能向别的方向),攻击军应依据东平湖、南阳湖间之运河沿岸阻击二野并迅速击破三野之一部,再回师击破二野。如二、三野汇合东西夹攻徐州,攻击军右翼兵团以内线作战转运于徐州,加强徐州防务,右翼各兵团即协同华中蒋军击破二野后,再集中主力击破三野。

3.蒋方攻击军各兵团及各军间接连部应特别注意加强兵力,以免解放军乘隙钻入。左右各兵团应特别注意远距离搜索警戒及侧背掩护。

我的这一计划拟定后,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及其参谋长李树正原则上同意对解放军采取主动攻击,但他们认为我使用的兵力过多,使总部控制部队太少,怕徐州出意外,对冯治安部守徐州不放心。经过双方激烈的争论,最后刘峙勉强同意,并决定以十三兵团守备徐州,调出冯治安的三绥靖区部队参加攻击。计划决定后,刘峙即令十三兵团的一部强迫接替冯治安部徐州的防务,立即引起冯部的怀疑和不满。

这个计划经过我亲自携往南京国防部及与北平蒋介石(这时蒋介石在北平亲自指挥东北的反人民作战)往返磋商,经一周以后(大约是10月7日)始决定,并得到华中白崇禧的同意;

同时又在徐州召集兵团司令以上各将领会商后,准备10月15日开始行动。

15日清早,我正上车出发到前方指挥时,忽然蒋介石从南京来,要我不要执行这一计划,在飞机场等他一同到东北去。于是这个作战计划由于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打乱了蒋军的阴谋而未实施。

徐州蒋军此后21天(至11月6日)一直停止于原来状态未动。

二、所谓“徐蚌会战计划”

1948年10日下半月这一期间,蒋介石本人坐镇北平,指挥东北蒋军作垂死的挣扎。这时,徐州附近蒋军已整补完毕,停止于柳河、商丘、徐州、海州、峄县、临城、贾汪及宿县间陇海路两侧地区。明知解放军一旦发动攻势,即束手无策。

打乎?守乎?退乎?议论纷纷,毫无决策。而华中白崇禧在这期间曾为配合徐州蒋军对三野的攻击(如前说未实施)向豫西发动一次“扫荡”,又完全扑空。

及10月30日,蒋介石见东北廖耀湘兵团已完蛋,沈阳已甚混乱,危在旦夕,即慌忙飞返南京,拟了一个“徐蚌会战计划”。我回忆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方针蒋军以集中兵力于蚌埠附近,击破解放军攻势,完成“戡乱建国”之目的,着将徐州“剿总”所属各兵团及绥靖区各部队主力移至淮河南岸蚌埠东西地区(包括临淮关、怀远、风台间地区),占领阵地,以攻势防御击退对方之攻击,相机转为攻势,予以歼灭。

(二)任务及行动

1.以某兵团之一部守备徐州、贾汪,掩护主力转移。

2.各部队行动:(1)新安镇附近之第七兵团经五河、临淮关附近转进。(2)徐州附近之十三兵团、第三绥靖区经褚兰、固镇向蚌埠转进。(3)徐州以西黄口、虞城附近之第二 兵团经涡阳向怀远附近转进。(4)柳河、商丘附近之十六兵团及第四绥靖区经蒙城向海河街、风台间地区转进。(5)总部及直属部队经津浦路向蚌埠转进。

3.各部队到达目的地后,应迅速占领阵地构筑工事。

(三)指导要领

1.各部队在行动期间自派警戒搜索,掩护主力安全撤退。

如遇小部队袭击,应迅速击破,继续向目的地转进。

2.如遇解放军大部队来犯,则以一部牵制其主力,迅速向目的地转进。

3.徐州、贾汪守备部队在主力转进期间,如遇攻击,应利用既设工事,努力抵抗,争取时间,待主力脱离威胁后再行撤退。如蒋军主力撤退后对方尚无攻击行动,仍应继续守备并确保徐蚌间铁路交通。

以上计划,蒋介石在南京指示国防部拟定后,于11月3日上午派其第三厅(作战厅)副厅长许朗轩乘专机飞葫芦岛征求我的意见,并携有蒋介石的一封亲笔信说:“如果吾弟同意这一案,请即到蚌埠指挥??”蒋介石在用谁的时候,就是这样“客气”。我看了这一计划后,基本上同意将主力集中于蚌埠附近与解放军决战;但感到计划过于笼统,对于各兵团的行动部署不明确,即与许朗轩商榷各兵团任务行动必须明确规定,分路同时撤退,行动必须迅速,否则有被解放军发现、各个击破的危险。许也同意我的意见。我当时即给蒋介石复了一封信说:“我同意将主力集结于蚌埠附近与共匪决战的计划,但须待葫芦岛部队撤退完毕后再去

蚌埠。徐蚌会战部署,请刘总司令指挥,迅速按计划实施,否则有被共匪牵制无法撤退的可能??”以当时的情况来说,也是徐蚌会战的准备工作重于葫芦岛的撤退,我应该马上到蚌埠去。可是我怕背放弃徐州之名,受国民党所谓舆论的指责,对于个人不利。所以就想借指挥葫芦岛部队的撤退来推卸放弃徐州之责。预计在葫芦岛蒋军撤退完毕时,徐州附近的蒋军亦可以撤到淮河附近,然后我再到蚌埠去指挥。

许朗轩于11月3日午后飞回南京后如何向蒋介石回报,我不了解,可以从以后淮海战役发展的经过来看,蒋当时并未毅然决然地实行这一案,据事后了解,蒋介石的国防部在淮海战役之前,曾由何应钦召集会议,提出“守江必守淮”的方针。但对于守淮有两种不同的方案:第一案,徐州“剿总”除以一至两个军坚守徐州据点外,将所有陇海路上的城市放弃,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兵力于徐州、蚌埠间津浦路两侧地区,作攻势防御,与解放军决战;第二案,是退守淮河南岸,凭河川防御,待解放军攻击顿挫时,机动转移攻势,击破解放军。研究结果,决定采纳第一案。

但是我对第一案内容全无印象,而对第二案则有较深刻的印象。是否许朗轩将两案一并携来交我参加意见,也回忆不起来了。假如照国防部第一案决定的话,则自徐州到蚌埠间二百多公里的铁路两侧,摆了数十万大军,既弃置徐州既设永久工事而不守(徐州那样庞大纵深的据点工事,只留一 二个军,几等于不守),又将各兵团摆于铁路两侧毫无既设阵地的一条长形地带,形成到处挨打的态势。

就是这个出奇的方案,蒋介石亦未照它的计划及时实施。

除11月3日令第十六兵团孙元良部(欠九十九军)向涡阳、蒙城集结,令九十九军及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向蚌埠、固镇集结外,对于其他各主力兵团则仍摆于陇海路沿线未动。听说顾祝同曾于11月4日亲到徐州指示,是根据第一案的原则,但也未能当机立断,及时实施。这说明蒋介石集团对于徐蚌会战计划,并未作全盘考虑,对于“军之生死之道存亡之地”(古兵法语)亦未加慎重考虑,而只在人事上疑神疑鬼、勾心斗角,怕刘汝明、冯治安等将领有异心、不稳妥,急电召刘、冯二人到南京加以笼络,指使其发表反共拥蒋的通电(以后冯的通电我未看到,刘的通电我看到过)。

到11月6日,发现解放军已发动声势浩大的淮海战役时,刘峙在徐州坐卧不安,连电告急,蒋介石始照第一案下达正式命令,令各部队开始行动。但又错误地判断解放军将先消灭海州李延年绥靖区:先令第一百军星夜开海州,增加海州、连云港防务;后又令中途返回,改令李延年向徐州龟缩,并令黄百韬兵团及李弥兵团的一部在运河以东、陇海路以北掩护李延年绥靖区的撤退。另一说顾祝同顾虑到李延年部从海上撤退困难,所以临时改令黄兵团掩护撤退。

据说,黄百韬6日晚接到命令后,为了掩护第九绥靖区李延年部的撤退,在新安镇等了两天,并未考虑到运河上仅有一座桥,这样大的兵团(五个军加上各直属部队)如何能够在敌前安全撤退,也未在运河上另外架桥。解放军察觉李延年及黄百韬的行动后,及时捕捉战机,以雷霆万钧之势将黄的掩护部队打得落花流水,同时将运河大桥截断。黄的部队边打边退,损失惨重。同时,解放军于8日争取得第三绥靖区冯治安部何基沣、张克侠等起义,迅速由枣庄、贾汪南下,楔入徐州以东至碾庄间的曹八集附近,将十三兵团之一 部消灭,占领了纵深广大的阻击阵地。而黄百韬渡过运河的残部,惊魂未定,即被解放军四面八方重重包围于碾庄圩附近;至于该兵团之六十三军到达窑湾镇后亦被北进之解放军包围。

这样,在淮海战役序战一开始,由于蒋介石集团的基础腐朽透顶,未能实施预定计划(哪怕是最不好的计划),及时集中兵力应战,在解放军变化莫测、运用极妙的战略战术下,就形

成了打被动战的局面,使蒋军内部慌乱一团、手足无措。

加以蒋介石的个人独裁指挥,不论大小情况的分析、大小部队的调动,都要通过蒋的决定指示。而蒋本人又不能集中精力掌握全盘情况,每日仅凭所谓“官邸汇报”一次来决定指挥部署,或凭他本人“灵机”一动,乱下手谕。因之一切指示到了前方,不是过时失策,即是主观武断。前方部队长不遵从,即有违命之罪;遵从则自投罗网。最后则是蒋介石集团中封建派别关系互相掣肘,也是决定蒋军命运原因之一。任何一个情况出现,都是只顾小集团不顾整体;只想救自己,不顾全局。结果每一战役都是因小失大,决策一再变更。这种矛盾斗争贯穿着蒋军作战全部过程,加速了蒋军的灭亡,同时也大大缩短了解放战争的过程。

三、以赴刑场之心情上战场

1948年11月8日,我从葫芦岛指挥蒋军撤退完毕,回到北平。9日正午,傅作义约我到华北“剿总”司令部吃饭,席间傅说,8日冯治安部何基沣、张克侠等率部“叛变”了。我听到这个消息后,思想上非常混乱,马上问傅:“徐州各部队的情况如何?”傅说:“大概都还在徐州附近,详细情形我也不太清楚。”

我听了既诧异又恐慌,心想蒋介石为什么决定将主力撤到蚌埠附近,而到今天仍未实行,这样说“徐蚌会战计划”已失败了。这时我的恐惧心理一直上涌,觉得徐州战场好像一 个“刑潮,我一到徐州,不是被打死,即是被俘,思想上萦绕着去不去徐州的问题:去则大势已去,处处被动挨打,毫无办法;想称病到医院去治病,既怕对蒋介石失信(11月3日复信给蒋介石,同意到蚌埠去指挥),又怕已准备好即将起飞,忽然不去,别人也会笑我胆怯避战。同时又料定:东北解放军马上入关,共产党将在一年内统一中国,我的事业生命也将随着蒋介石的完蛋而完蛋,活下去也没有什么希望。于是决心还是“从一而终”,愿意牺牲自己为蒋介石“效忠到底”,先到南京再说。

9日晚,我到了南京。为了想了解徐州全面情况,立刻到顾祝同家中。这时顾祝同正同徐州刘峙(或者是刘的参谋长李树正,我未十分弄清楚)通话,我听到顾说:“叫黄百韬在碾庄圩待命,等明天午后官邸汇报决定后再通知你。”又说:“光亭在这里,你同他讲话吗?”顾把电话交给我,等了一下,刘峙在电话中说:“光亭!你快点来吧,我们等着你!”我说:“等见老头子后再说。”我又问:“黄百韬的情况如何?”刘说:“现在主力已退到碾庄,敌人已到运河以东,黄兵团过运河桥损失很大,现在稳定一点??”(其实这一天晚上,解放军已渡过运河及不老河,将黄百韬重重包围,而刘峙和顾祝同尚在梦中)。我把电话放下后,顾祝同对我谈了何、张“叛变”、徐州险被“共匪”乘虚而入,他今天一天就忙于将临、韩等地李弥兵团的部队调回徐州巩固防务,并令邱兵团且战且退,向徐州集中等情况。

顾说完后,我以惊奇的口气问顾:“为什么徐州附近我军主力不照徐蚌会战计划及早撤退到蚌埠呢?”顾似乎觉得我在质问他,很生气地说:“你讲得好!时间来不及啊!李延年未撤退回来,共匪就发动攻势了。”我看到不好再向顾追问下去了,把话转到葫芦岛撤退的方面。顾一再委婉地劝我明天参加会报后,就到徐州去指挥,我答“明天再说”,就回到中山北路我的办事处。

我在汽车上想:今天到南京,看到听到的都是不祥之兆;南京大街小巷都在抢米、抢面,警察看着不敢过问。徐州的军事部署又未照原计划执行,形成未战而先溃乱丧师的局面。

我想不去徐州,又不敢擅自离开南京,怕触怒了蒋介石。希望我的老婆今晚由上海赶到南京,明天我睡到床上,由她出来说我腰腿疼的不能起床,不能去徐州。一到办事处,就问我的弟

篇四:淮海战役: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地方部队的配合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历时66天,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发起了伟大的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为“徐蚌会战”)。战役首歼黄伯韬兵团,继歼黄维兵团,再歼杜聿明集团,解放军以伤亡13.4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共计55.5万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解放了长江以北华东和中原的大部分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军队的铁拳面前,加速了解放全中国的历史进程。广大人民群众不怕牺牲,义无反顾地投入战争之中,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永不磨灭的伟大贡献。

大决战前夜

1948年初秋时节,天高云淡,金风拂面。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这个太行山麓、滹沱河畔的小山村更是赏心悦目。此时,中共中央正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中国已经进入了大决战的前夜,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正酝酿着重大决策。

人民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了第三年,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了更加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重大变化。国民党军队通过不断地“拉壮丁”,总兵力虽然还保持在365万人左右,但大多数是在被歼后重建或遭受过我军狠狠打击的,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分布在一线的国民党正规军共249个旅(师)170万人,分别被人民解放军钳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5个战场上,大多数只能守备战略要点和主要交通线,战略机动的兵力已捉襟见肘。敌人后方的兵力,战斗力很弱,而且被我游击队所钳制,无法机动。伴随着军事上的失利,国民党政府的政治危机愈加严重,国统区经济更是急剧走向全面崩溃。与国民党军队相反,人民解放军在战斗中迅速成长壮大,总兵力已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达149万人)。解放区面积扩展到23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68亿,大部分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翻身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得到恢复发展。由于解放区后方稳定,我解放军兵力可以集中用于前线作战,一线机动兵力已经优于国民党军队。

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叱咤风云,在九月会议上制定了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用5年左右的时间歼灭敌500个旅,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任务。毛泽东在会上用铿锵有力的语调,向全党全军发出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号召。中央军委根据九月会议精神对全国各野战军发出了指示,要求全军年内歼敌115个旅,其中华东野战军歼敌40个旅左右,攻占济南和皖北、苏北、豫东若干大中小城市;中原野战军歼敌14个旅左右,并攻占鄂豫皖三省若干城市。一声令下,各野战军迅速行动,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原和西北战场上发起了强大的秋季攻势。随后,毛泽东以战略家的雄才大略,敏锐地抓住整个战局变化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把秋季攻势迅速推向就地组织大歼灭战、歼灭敌重兵集团的伟大战略决战。大决战的序幕被迅速拉开。

华野中野陈兵淮海

9月24的泉城济南,暑气渐消,秋意始兴。身为华野代理司令员和代理政治委员的粟裕已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这天,总攻济南的炮声已经响起,济南城即将回到人民的怀抱,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蒋介石以大城市为主的“重点防御”体系已开始崩溃。此刻,粟裕的目光紧紧地盯住了地图上济南下方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仿佛千军万马在胸中奔

腾,渐渐地,一个宏大的战役蓝图在他的脑海中形成。

当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并报华东局和中原局,建议华野主力由鲁南前出苏北,举行淮海战役,打击徐州之敌集团,歼敌或迫敌退守,为将来渡江作战创造条件。第二天,中央军委立即回电:“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司令员陈毅(兼华野司令员、政治委员)也迅速复电,同意乘胜发起淮海战役,并准备率领中野各部采取分遣作战的方针,分别向豫西及陇海铁路线出击,配合华野作战。

果然不出所料,济南战役后,国民党军队在徐州地区大量集结兵力,企图利用在徐州交汇的津浦、陇海两条铁路便于机动增援的条件,用重兵堵防的办法,摆起了一条“长蛇阵”,妄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实现巩固江淮、屏障“首都”南京的目的。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杜聿明坐镇指挥,集结在徐州周围的敌军集团包括黄伯韬、邱清泉、李弥、孙元良4个兵团,4个绥靖区部队,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以及自东北战场撤到蚌埠的两个军和从长江中游增援到浦口的两个军,总兵力近80万之众,而且大多数是蒋军主力和精锐部队,兵种齐全,装备非常精良。而我军可以投入战役的华野、中野两支野战军和华东、中原两军区的部队及晋冀鲁豫军区的部分部队,总兵力仅约60万人。双方陈兵淮海,大战一触即发。面对敌人在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如何实现夺取徐州、就地歼敌的目标,成为毛泽东、中央军委以及前线指挥员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10月11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指示,指出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敌右翼劲旅黄百韬兵团(即国民党军第七兵团)。针对敌军重兵密集、便于机动的特点,要求以一半以上的兵力担任牵制阻击,从东面和北面威逼徐州,使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不敢全力东援。10月22日,中央军委指示中野在攻取郑州后全军迅速东进,与华野紧密配合,孤立徐州。11月上旬,中央军委根据战事变化,决定扩大淮海战役规模,以华野主力攻击黄伯韬兵团,而后以主力转击津浦路;以中野主力迅速攻占徐州以南的战略要地宿县(今宿州),控制徐州至蚌埠之间的铁路线,两军协力,力争歼灭刘峙集团主力于淮河以北,尔后再歼灭其余部于长江以北。为统一指挥,中央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敌委员会,刘、陈、邓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总前委成立后,中野指挥部驻地安徽省濉溪县林涣镇文昌宫同时成为总前委机关驻地。11月23日,为便于指挥,总前委移驻临涣镇以东7.5公里的小李家村。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两大野战军开始在军事、政治和物质保障等方面进行认真准备,深入研究作战计划。为全力做好支前和后勤保障工作,安徽、山东、河南、江苏、河北5省有关地区的党组织深入发动群众,动员了大批人力物力,组成了数百万民工的支前大军,在粮食、弹药、被服、医疗、运输、建立兵站粮站以及俘虏的收容管理等各个方面作了全面充分的准备。

我军在完成了战役的各项准备后,华野、中野报经中央军委批准,于11月6日晚正式发起了淮海战役。

围歼黄伯韬

11月5日,蒋介石派参谋总长顾祝同飞赴徐州,召开作战会议,调整兵力部署,确定收缩计划,并规定各部队于次日行动。6日,敌各兵团在空军的掩护下开始行动。徐州“剿总”命

令远在海州的四十四军沿陇海线西撤,改归黄伯韬指挥,令黄伯韬兵团在新安镇地区等待四十四军到达后,一起向徐州方向收缩。

6日晚,我两大野战军按照既定部署,向徐州东西两面的敌军逼近并相继发起攻击。华野主力向陇海路东段疾进,主要突击集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新安镇、阿湖地区的黄伯韬兵团。人民解放军各部同时行动,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真实目标,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错误判断我军的主力意在攻取徐州,他一方面连续向蒋介石发电告急,一方面慌忙调徐州以东曹八集地区的李弥兵团和徐州以西砀山地区的邱清泉兵团立即向徐州收缩,同时命令已经进至蒙城的孙元良兵团折返徐州,加强防御。

黄伯韬等待四十四军到达后,于7日率六十四、二十五、一OO、四十四军沿陇海线西撤,六十三军担任侧翼掩护。我华野主力8日占领新安镇地区,发现黄伯韬兵团正在向西逃跑,野战军首长立即命令各纵队调转方向,急速前进,追击敌人。同时严令我山东兵团,排除一切困难,立即插向徐州以东之大庙、大许家、曹八集地区,坚决截断黄伯韬兵团的退路,切断其与徐州的联系。主力部队沿陇海铁路南北分为两路,在“活捉黄伯韬,全歼黄兵团”口号的鼓舞下,昼夜兼程,勇猛追击。

山东兵团按预定计划,于8日突破敌人防线,进逼贾汪。恰在此时,我埋伏在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率领其所属的五十九军全部和七十七军大部共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举行战场起义,徐州之敌顿时大乱,徐州北部、东北部的门户洞开。山东兵团乘机迅速穿过起义部队的防区,直插徐州东侧的预定目标。这一突然的变故大出敌人所料,守敌在好似突降天兵的解放军面前顿时乱作一团,山东兵团各部在激战中击败守敌和黄伯韬兵团的先头部队,于11日拂晓占领了曹八集,随后与北进的第十一纵队会合于徐州以东的大庙、候集地区,不仅完全切断了黄伯韬兵团的退路,而且占据了阻击徐州东援之敌的有利地形。这时,尾追而至的华野主力乘敌人混乱之际,展开猛烈攻击。至11月11日,黄伯韬兵团的四个军被全部包围、压缩在以碾庄圩为中心的纵横十余公里的狭窄地区内。担任侧翼掩护任务的敌六十三军被我军包围后于12日拂晓被全歼,军长陈章被击毙。

为配合华野作战,中野主力于11日夜间向津浦线上的战略要地宿县地区开进,发起徐蚌作战。15日晚对宿县发起总攻,16日凌晨占领宿县,全歼守敌1.2万人。至此,中野和华野一部密切配合,控制了徐州和蚌埠之间的100公里铁路,切断了徐蚌线,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保障了围歼黄伯韬兵团的作战。

黄伯韬兵团被紧紧包围之后,敌人方才看清了我军的真正意图。蒋介石急令邱清泉、李弥兵团由徐州东援,限于20日与黄伯韬会师;令蚌埠的第六兵团(兵团司令李延年)和第八兵团(兵团司令刘汝明)合力向北增援;严令黄维兵团急速东进参战。

12日开始,徐州东援之敌邱、李兵团,以12个师的强大兵力,在大量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沿陇海铁路及两侧向我军阵地发起疯狂地攻击。担任正面阻援的华野三个纵队,以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的强大火力。至22日,邱、李兵团连续猛攻10天,伤亡万余人,损失坦克34辆,前进总共不到20公里,眼见黄伯韬兵团在不远处被歼而无可奈何!

由蚌埠方向北进的刘、李兵团,被我中野一部阻于固镇以北任桥地区,4天只前进了15公里。我中野主力在攻占宿县后,即以第一纵队开赴蒙城,与阻滞黄维兵团的第二、第六纵队会合,

坚决阻击黄维兵团东进。直到黄伯韬兵团被全歼时,黄维兵团仍被我军阻于浍河上游的赵集地区无法前进。

从12日起,在兄弟部队奋勇阻击敌各路援军的同时,华野围歼黄伯韬兵团的五个纵队,从四面向敌人展开猛攻。敌人凭借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在空军的掩护下拼命顽抗。

16日晚,寒风阵阵,天地间一片漆黑,我军以黑暗为掩护,集中优势兵力和火力,向敌人阵地发起猛烈攻击。一时间,万炮齐鸣,烈焰冲天,我军将士前赴后继,向敌人阵地勇敢冲击。进入村落后又与敌人展开逐屋争夺,战斗进行得相当激烈。

到18日,敌人终于抵挡不住我军的进攻,敌一OO、四十四军被我军全歼,一OO军副军长杨诗云、四十四军军长王泽浚被生擒,敌二十五、六十四军也遭到重创。19日晚,我军乘胜对碾庄圩敌兵团总部发起总攻,冲锋号角响彻了淮海平原。经过一夜激战,我军于次日晨攻占了碾庄,全歼敌兵团部和二十五军大部,黄伯韬慌忙逃至六十四军军部,继续组织顽抗。21日晚,我军向敌阵地发起最后攻击,22日全歼敌军,六十四军军长刘镇湘被生俘。兵团司令黄伯韬看着司令部周围一片狼藉,国民党士兵的尸体横七竖八地陈于野外,顿时感到一片悲凉,他心灰意冷,缓缓地举起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

在以歼灭以黄伯韬兵团为主的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中,我军共歼灭敌军1个兵团部、8个军部,18个整师,重创敌各路援军,共歼敌17.8万余人,攻占了宿县城,切断了津浦铁路,孤立了徐州,为下一步更大规模的歼敌创造了条件。

血战双堆集

黄伯韬兵团被歼后,我军下一步作战有3个可以歼灭的目标:一是被阻于赵集地区的黄维兵团,二是徐州及其以东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三是位于蚌埠及其以北地区的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此时,蒋介石为了挽回危局,于11月23日决定徐州的邱清泉、孙元良2个兵团沿津浦路南下,向符离集攻击;蚌埠、固镇的李、刘2个兵团向北攻击,赵集地区的黄维兵团向东攻击宿县,妄图三路会攻,夺回宿县,打通津浦线。

早在黄伯韬兵团被全歼之前,淮海战役总前委的首长们就已经开始谋划下一步的战役计划,并预料出蒋介石的举动。总前委审时度势,决定趁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迟迟不进,黄维兵团远道疲劳,孤军冒进,在浍河以北布置“口袋阵”,诱敌入阵,聚歼黄维。各部队按照部署,相继到达指定地点。

23日拂晓,黄维兵团以十八军为中路,十军为左,十四军为右,八十五军殿后,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气势汹汹地沿蒙(城)宿(县)公路及其两侧向南坪集方向进攻,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解放军在给予敌人重大杀伤后主动撤退,24日上午,敌军开始展开,先头部队渡过浍河,进入我预设的袋形阵地内。敌军渡河后发现处于背水作战的不利态势,慌忙又缩回南岸。就在这时,我军乘敌人撤退之机,七个纵队全线出击,向敌军发起猛攻。此时天色渐晚,敌军见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不知道到底埋伏了多少人马,顿时吓得乱了阵脚。但敌军毕竟也是训练有素的部队,在黄维的指挥下渐渐稳住阵脚,与我军展开激战。在敌人的强大火力面前,我军指战员英勇顽强,猛力合围。大家的耳边响起了总前委书记邓小平斩钉截铁的话语:“我们要以破釜沉舟决心,不惜最大牺牲,歼灭黄维兵团,即使中野打光了,能消灭这支王牌军

也是值得的!”经过一番血战,到25日早晨,我军终于将黄维兵团包围。位于包围圈外的敌十八军的四十九师,首先被我军歼灭。

25、26日,各纵队继续向被围的黄维兵团展开猛烈攻击,但敌人的防御能力很强,我军伤亡较大,进展不快。黄维发现自己的兵团已陷入解放军的重重包围后,头脑渐渐清醒起来。他集中十八军的第十一、一一八师,第十军的第十八师和第八十五军的一一O师4个主力师为第一梯队,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向我阵地猛冲,准备向东南蚌埠方向突围。就在这紧急关头,一件令黄维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突围第一梯队中的前锋一一O师的全体官兵在师长廖运周的带领下突然起义,全师加入了解放军的行列。

原来,早在1927年3月,廖运周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了南昌起义。之后又被组织上派到冯玉祥部队做地下工作。抗日战争初期,廖运周参加了保卫正定和台儿庄等战役,因作战勇敢,治军有方,被擢升为八十五军三三OO旅旅长。其后又升任八十五军一一OO师副师长、少将师长。从此,廖运周想方设法在部队里安插地下党员,控制要害职位,一一O师逐渐被共产党的掌握,随时准备伺机起义。

26日,战事正酣。黄维突然派人把廖运周叫到兵团部,提出了他准备集中4个主力师全力突围的计划。廖运周一听,不禁倒吸口凉气:黄维的这招果然厉害。如果集中4个主力师全力突围,很有可能一举突破解放军的防线。他心念至此,忽生一计。说道:“司令长官的计划果然高妙,我一一O师愿意在最前方做先锋,打头阵。”黄维一听,当即欣然同意。

廖运周回到师部后立即派人穿过火线去将情报报告中野首长,请求突围时我军突然散开,等一一O师通过后,组织火力堵击后续的敌军。中原野战军立即同意了起义计划。

27日,黄维按计划组织突围,一一O师迅速进入我军阵地,后续敌军正准备跟上时,发现“缺口”突然不见了,阵地上布满了解放军将士,顿时傻了眼。我中野第六纵队和陕南十二旅抓住战机,向敌人猛烈开火,敌人一片片地倒下。敌人见一一O师反戈,顿时军心大乱。黄维精心组织的突围计划化为泡影。

28日,黄维再次组织大规模的突围,又以失败而告终。多次突围无望,黄维被迫调整部署,固守待援。我军见敌人调整部署,也及时改变了作战方法,采取掘壕前进、迫进作业的攻坚战术,实施稳扎稳打,逐点攻击,攻占一村、巩固一村,紧缩包围圈。至12月2日,黄维兵团被压缩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的纵横5公里的狭小地区内。

6日,我军向黄维兵团发起总攻,各纵队集中优势兵力,实行有重点、多方向的连续突击。双方鏖战至14日,黄维兵团的核心阵地和兵团指挥中心已完全暴露。

15日黄昏,敌人组织向西突围。我军立即分路追歼逃敌,失去指挥的残敌乱作一团,纷纷向我军投降。到15日午夜,黄维兵团全部被歼。中将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吴绍周、第18军军长杨伯涛、第10军军长覃道善等被俘。第14军军长熊绶春被击毙。只有副司官胡琏乘战车潜逃。蒋介石寄予重望的一个王牌兵团就这样葬送在人民战争的海洋之中,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胜利结束。活捉杜聿明

蒋介石眼见黄维兵团被围,自己“三路会师,打通徐蚌”的计划全部泡汤,心急如焚却又不

篇五:读淮海战役实录有感

读淮海战役实录有感

提到阅读军事书籍,我不禁想到以前看大决战时对我的冲击,尤其是前段时间读了些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解放战争文章,于是找来一本淮海战役实录,再次来看徐蚌会战这场规模宏大的大决战之一。

作为三大战役之一的的淮海战役堪称军史上的奇迹。直至今日,回顾这场战役时,也不得不击节赞叹,着实是一场当领导下,以解放人民为目标的精彩之战。这次读来,我主要从战役的谋略和军事思想方面来理解这本书

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回顾淮海战役的整个过程,堪称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但是,对比敌我双方,虽然作为我军指挥的粟裕同志的忠言直谏、后方宣传动员在决策和后勤上为最终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时,作为敌军的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矛盾激化、临战退缩也客观上注定了其失败的历史命运,但是,个人认为都不是是主导战役的最根本因素。结合淮海战役的大背景,不难发现:得益于辽沈战役的胜利,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实力已经和国民党的所谓机械化部队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后勤供给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特别是当时的民心向背,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占据绝对的上风。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解放军的胜利已然是一种必然趋势。由此想到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人民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才是救民于水火,并且代表人民利益的唯一正确领导,党的绝对领导才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当家作主的前提和保障。

二、个人不能阻挡历史的车轮前进,但是却可以推动其加速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过程中的表现是精彩的,这也是最值得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应该引以为榜样,时刻激励自己的。客观上,我们认识到,无论解放战争还是和谐社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伟大的中国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的成功和胜利都是可预见的必然趋势,但是要取得淮海战役这样精彩、高效的胜利则是每个环节,每个指战员都尽心竭力的成果。这种发自内心的、主动积极的战斗、工作、学习态度,会在日常生活中客观的体现为,跟党走、听党话、做党要求和提倡的事,从而从思想意识形态上明确了代表正确发展方向的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并使得每个党员和党员积极分子都能自觉地紧密团结和围绕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懈努力,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三、树立崇高理想,高起点严要求。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是抱有崇高理想的,那就是打倒剥削阶级,解放被剥削阶级,党的战士为了这个理想,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宝贵的生命,来实现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誓言。正是由于思想上的巨大差异,导致敌我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截然相反。只有具有共同目标,而且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一群人才能发挥最大的能力,开创出惊天动地的伟业。而这群人就是群众的先进代表和榜样,也是服务人民的生力军,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党员。总结:历史棋局早已终了,胜负也已经成为过往,感慨之余,蓦然回首,深感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战略决策。我们看到,在战役之初,国民党在中原战场上是掌握有战略主动权的,他们集结着80万武装到牙齿的机械化重兵集团,可以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来保障军队供给。而在我党一边,物资供给上仅仅是“小米加步枪”的低劣装备,后勤给养也处于极其原始的地步,可是在民心所向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解放区的老百姓发出了倾家荡产为前线的呼声,动员了大量人力物资,保障了大规模战争得以顺利进行。就像陈毅元帅曾经指出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民心的向背似乎可以成为战争胜负的风向标。对比我军指战员的英勇奋战和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贪生怕死,节节败退,战争的胜利离不开那些勇于献身的普通士兵,而当普通士兵们真正明白要为何而战的时候,他们的生命所焕发出来的能量是国民党永远无法明白和极度害怕的。从中,我们更能深切体会到光明和黑暗的强烈反差,这也从一个侧面更加证明我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从大处见小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是一名军队后备军官,我也应该从书中学到军事思想和生活中的为人处事。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仅要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本职工作上任劳任怨,积极要求进步,更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不断深入学习党的章程和资料,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因为,我确实感受到思想才是支配行为,以前一直认为理论枯燥无用,现在感受到党的理论对战争对实践对个人成长进步的巨大作用。我也希望,通过学习,能以提升自己,向部队向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量。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