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中国政策重蹈日本覆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3:30:13 体裁作文
中国政策重蹈日本覆辙体裁作文

篇一:中国经济是否重蹈日本覆辙

中国经济是否重蹈日本覆辙

近几年,很多经济学家一方面惊叹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担忧中国经济潜在的风险。唱好与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同在。人们关心,中国经济其惊人成功会不会戛然而止,中国能否避免成为下一个日本?

中日经济发展似曾相识

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灾过后的几年里,日本的资产价格从昂贵发展到高得离谱,日经指数令人眩晕地飙升至3.9万点。当时尽管西方世界在股市崩盘后一蹶不振,但日本经济却轻松地就返回了正轨。日本企业凭借它们的高市值,收购了一批值得炫耀的外国资产,日本银行则拥有全球最高的信用评级。那时的日本,根本不会受到出口市场疲软的致命打击。其经常项目盈余和强劲的财政状况,为宏观政策提供了回旋的余地,使得任何形式的经济放缓都只是暂时现象。日本银行适时猛踩油门,商业银行则发起放贷狂欢,国际游资大规模流入,资产市场和资本投资领域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上升。

在“广场协议”之后的五年中,日本政府坐视地价以年均15%的幅度高速上涨,而同期日本的G D P年增幅只有5%,远低于资产价格的涨幅。在1989年日本土地资产泡沫最高峰时期,按照日本当时的土地价格折算,单单是卖掉东京的土地,就能买下整个美国。东京帝国广场下面一平方英里土地的价格,就比美国整个加利福尼亚的土地价值还要高。

这一切听上去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同样的情形近几年在中国正在显现。

华尔街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中央政府推出了4万亿的救市计划,以此为基础,地方政府推出了18万亿的救市计划,规模之大足以令世界触目惊心。2009年中国经济轻松回到9 .2%的增长水平,20 10年甚至达到10 .3%,似乎中国经济根本不会受到出口市场疲软的致命打击,完全可以不用去关心出口下降只是暂时性的冲击呢,还是持久性的回归。央行猛踩油门,商业银行发起放贷狂欢,国际游资火上浇油,一时间,流动性泛滥,资产市场和资本投资领域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上升。不仅房价暴涨,大蒜、辣椒等一切可以成为资产的产品,价格也都轮番暴涨。

虽然接下来为了治理通货膨胀,进行了痛苦的紧缩,例如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央行共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2次,加息5次,但是货币不可能有效收回。根据央行数据,截至2012年末,中国M 2余额达到97.42万亿元,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居世界之首,是美国的1.5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还要高。回顾2008年,中国货币存量还排不上全球前三,可见这几年中国货币存量增长之快。而且,未来也很难控制货币发行,因为前期投资的坏账最终要靠发货币来弥补。这几年,房价翻了好几倍,即使在严格的限购令下,今年一季度一线城市房价仍然上涨10%。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发生在温州、鄂尔多斯等地的借贷危机,是否有着日本经济的某种影子?中国经济会不会重蹈日本覆辙?

泡沫产生的机制及危害

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必然推动资产泡沫化。资产泡沫化的过程中,会产生资金黑洞吸引热钱流入,导致本币升值;本币升值反过来导致进一步的热钱流入,加剧货币超发和资产泡沫。循环往复,不断自我加强。日本是典型例子。“广场协议”前,为了避免日元升值,

日本政府大规模发行货币,已经致使房价过快上涨。“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导致热钱流入;热钱流入加剧资产泡沫,资产泡沫又吸引热钱流入,如此螺旋叠加,导致土地价格被不断推高,资产泡沫被越吹越大。

正因如此,笔者才在不同场合一再地说:虽然从根本上讲抑制房价要靠货币紧缩,但是抑制房价本身又构成紧缩货币的一部分。因为房价抑制住了,热钱流入就止住了,内生性货币供给也就停止了。同样是因为这个原因,超发货币不但不会导致本币贬值,反而致使其升值。是的,在一个外围流动性泛滥,内部又资产泡沫化的环境中,超发货币,不但不降低利率,反而拉高利率;不但不导致本币贬值,反而会加剧本币升值。2010年、2011年中国出现的民间高利率,就是典型的例证,近几年出现的人民币升值和当年的日元升值也是如此。

但是虚高的房地产价格,必然重伤经济。

首先,即使资产泡沫不破裂,也会极大地提高工商各业的成本,从而降低经济的竞争力。高房价、高地价会直接增加企业的土地和房屋租金成本,高房价、高地价还通过增加工人的生活成本,间接增加企业经营成本。近年来发生在中国沿海地区的民工荒,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高房价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入。而且,资产市场的高收益构成了做实体经济的高机会成本。试问,做什么实体能比炒房子更赚钱?资产市场泡沫化,必然致使人们无心做实体经济或者因为高成本而无法做实体经济,最终导致产业空心化。

其次,资产泡沫破裂势必重创整个经济金融体系。资产泡沫需要不断的资金流入才能维系,但这显然不可能;资产泡沫化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孱弱的实体经济终究也会无法支撑过度发展的资产市场,最终资产市场坍塌也就成为必然。要知道,日本经济长期低增长甚至衰退,正是泡沫破裂的恶果。

汇率升值而又农地保护危害大

1985年9月22日,美国、德国、法国、日本、英国五国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商讨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在协议签订后的三个月中,日元对美元汇率一路走高,迅速升值到1美元兑200日元左右,升幅达到20%。到1988年,日元对美元汇率相比1985年的汇率已然升值85%。此后,日本逐渐告别快速增长,演变为缓慢增长、停止增长乃至严重衰退。故不少人认为,是日元快速升值给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落下了帷幕。

反对汇率升值重伤日本经济的人提出:同样受“广场协议”影响的还有德国、法国、英国,这些国家的货币也大幅升值,尤其是德国,相比1985年协议签订之前的汇率水平,到1988年,德国马克对美元的汇率升值了70%,为什么德国经济却没有出现如日本那样的严重衰退,反而是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呢?

今天,在美国的压力下,人民币处在长期升值通道中。我们自然关心,升值会不会致使中国经济重蹈日本覆辙。为此,有必要回答为什么同样是本币升值,德日经济表现却迥异?答案在于,两国土地政策有别。

房地产市场泡沫化与日本的土地管理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单单货币超发和日元升值,是不容易引发那么大泡沫的。但是加上限制农业用地转做工业用地一条,危害就大了。由于限制农业用地转做工商用地,势必要减少工商用地的数量。高房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商品房用地稀缺的缘故。货币超发,本币升值热钱流入就很难不资产泡沫化。

反观德国,不是如日本采取限制土地交易的政策,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增加供给,抑制投机需求,从而有效减轻了土地和房市的压力。土地整理制度有力保障了用地需要。德国政府制定了明确的住房福利政策,政府凭借掌握的大量公有土地和住房,以较低的价格投入到住房市场上,基本满足每个家庭的住房需求。政府还通过税收和法律等手段,严厉遏制房产投机行为,迫使他们放弃炒作房地产。这些手段不仅有效抑制了德国国内炒房者的投机行为,而且有效抵制了国际资金干扰德国市场稳定,使得德国的房地产市场能够保持长期健康稳定。

德国和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汇率升值虽不一定会造成经济严重衰退,但是,如果汇率长期大幅升值而又限制农业用地转做工业用地,那么房地产泡沫就容易形成。这最终将重创该国经济。中国处在人民币缓慢但是大幅升值的过程中,中国也存在货币超发,中国也限制农业用地转做工业用地,这不能不引起重视。

土地数量管制的理由不成立

中国有个18亿亩耕地的政策红线。据说,这是要保证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14亿的人口大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然而让人不能明白的是,为什么是18亿亩,而不是10亿亩,又或者是20亿亩呢?可见这个并没有多少说服力。

看起来,挨饿是粮食少了,不够吃,其实不然。经济学常识说,离开价格我们不知数量为何物。假如你愿意出100块钱买一斤大米,那么我敢保证家家户户阳台上一定种满了水稻,粮食会多得吃不完。实际上,只需出到汽油的价格,粮食就会多得吃不完。不说美国在大规模用粮食制造生物柴油,也不说东北的汽油里,含20%的乙醇,夏天汽车开过,会滴下一路水滴来,冬天汽车开过,排气管会一路冒蒸汽,单说笔者之一的家乡四川省剑阁县长湖村。因为有一个大水库,故而取名长湖村。因为有这个大水库,好些田可以直接引水灌溉。但是,今天这些直接引水灌溉的水田好多已经荒芜了。像这样荒弃农地的现象并不少见,用来种粮的土地事实是减少了,可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挨饿。就是说,我们对粮食的出价是低于对工业品的出价的,种粮收入低于打工收入。

所以,吃不吃得上饭,不是种粮的土地多与少的问题,不是粮食多与少的问题,而是收入高与不高的问题。是的,吃饭问题本质是收入问题。世人不是因为粮食少而挨饿,而是因为贫穷出不起价才挨饿的。见过穷人挨饿的,可有见过富人挨饿的吗?发达国家不主产粮食,但是发达国家的人民挨饿了吗?发展中国家多数农业是主产业,可是饥饿偏偏发生在这些国家。

古人早已经说过:挨饿的是种粮的人,穿丝绸的不是养蚕的人。那是说,要吃饱饭,不挨饿,其实可以不用自己种粮的,可以用口袋里的钱去市场购买粮食。工商用地收益是农业用地的十几倍、几十倍,为什么要限制农业用地转做工商用地呢?是怕别人粮食封锁,所以即便工商用地的收益远远高于农业用地的收益,仍然要维持农业用途?但没有人封锁自己的

财神爷。今天朝鲜与西方敌对,西方从来没有封锁粮食呀?

假如限制农业用地转做工商用地,损失的只是工商用途和农业用途的差价,倒也罢了。问题是限制农业用地转做工商用地导致高房价,这不仅严重伤害制造业,还导致剥夺穷人,补贴富人,产生两极分化。当今中国,房地产已经成为一个收入转移的巨大机器,只不过,这个机器从事的是将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向少数高收入人群和特权人群转移的工作。这是因为,能够分享房地产泡沫盛宴的一定是有钱人,而买不起房子的穷人反而要支付更高的房租。所以,不能又痛恨高房价,又主张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又要振兴制造业,又要限制农业用地转做工商用地;也不能不救制造业,却指望经济继续高速增长。这是矛盾的事情。

18亿亩耕地红线的规定肯定没让社会大众受益。根源出在哪里了呢?出在土地国家所有上。收入分配的问题其实是产权的问题,土地产权归政府,怎么指望地方政府不搞土地财政呢?土地产权归政府,怎么能指望土地收益会归你我呢?有些人说什么土地财政是因为分税制导致地方政府没有钱因而发生,不对的,难道你有钱了,见到地上有500块钱,就不捡了?难道因为有钱,就会有钱赚而不赚了?

是否重蹈日本覆辙在于政策应对

虽然由于中国医疗、教育等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中国土地国有因此而缺乏吸收货币的海绵等原因,因此不能简单比较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房价,但是即使这样,中国的房价收入比、房价租金比也不算低。看多者将高增长数字加入模型,以此为高不可攀的估值辩解。然而从历史上看,G D P高增长与投资回报率之间的关系甚微。日本出现经济奇迹的那些年份里,股市表现低迷,韩国、台湾和泰国等高增长率经济体的市场指数20年来鲜有增长。资产泡沫产生的投资回报,绝对不是来自真实的商业业务,而是来自投资者的新加入资金。正确的看法,资产泡沫很可能意味着真实商业活动利润空间的减少,而不是相反。因此,资产泡沫做大,最终一定是不可维持的,无非时间早一些还是晚一些。

中国税费高昂,上游垄断,创新不足,这是中国长期增长的另一个不利因素。

当然,中国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中国虽然已经没有了剩余劳动力,但是还享受着人口红利,中国的劳动成本仍然很低,中国有着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和分工网络,大规模形成对于中国制造的代替,短期还不可能发生。尽管控制的方法不对头,中国对房地产进行的调控毕竟意味着对房价过度上涨风险的认识。这些决定了中国经济仍然具有维持一个中高增速的可能。

中国会不会重蹈日本覆辙?有机会不重蹈,但是必须政策应对正确。

篇二:中国有重蹈日本覆辙的危险

中国有重蹈日本覆辙的危险

今天,中国高层推出规模达4万亿人民币投资计划来扩大内需与应对中国经济下滑。虽然,本人前一阵是呼吁应尽快推出6万亿 — 8万亿人币救市计划。尽管目的都是一致的,但不同的投入方向,必然是不同的结果或结局。今天中国高层的救市方向,是大力向中低收入家庭与农业补助扶持和大力扩大国内公共基础建设。大力向中低收入家庭与农业补助扶持是经济成长的重要手段。而今天大力扩大国内公共基础建设的战略,说明“股市不救市”论的人在今天中国的长期垄断地位,也说明中国正在向1990年的日本人一样的政策出台的后果,是中国经济面临一场结构性崩盘的局面的根源。

1990年日本股市崩盘后,日本经济学界大力鼓吹扩大国内基础建设,日本政府推出巨量投资扩大日本国内道路与桥梁建设。同时,在1990年日本人应美国人要求,禁止日本银行购买日本上市公司股份,禁示日本上市公司之间交叉持股等。并且,美国与英国迅速推出国际体系清算新标准《巴塞尔协议》,规定全球交易体系中的银行自有资金比率必须达到8%,而当时美国与英国银行的比率是在6%,日本银行是在3% — 4%。可见美国与英国银行为完成《巴塞尔协议》的标准是并不太困难。而对日本银行来说,尤其是在日本股市崩盘环境下,日本银行与日本制造业的任务与负担是非常沉重。而这时日本政府推出的巨量救市资金,却听从美国人建议是主要投入国内道路与桥梁基础建设。这种政府承包市场基础建设的行为,必然是高消耗,低效率的结果。所以日本银行与日本制造业只是表面

获得短暂回升,而结果是再次迅速恶化。最终,反而导致日本政府债务骤增,政府支出大量挤占私人资本生存空间,企业效率、银行效率、政府效率反而是加剧恶化。日本经济是在日本政府巨额扩建国内道路与桥梁和外部的国际清算新标准中,走上了至今20年的衰退之路。

本人2007年6、7月份提出的是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重挫、出口重挫与中国股市跌到2000点。请大家注意,今天中国经济政策产生的问题,全部是翻版1989年日本经济错误。1989年美国经济与今天一样是陷入严重衰退。而日本中央银行、日本经济界与日本媒体一致谈论是反通货膨胀。在1987年 — 1989年,日本中央银行在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的大背景下,强力紧缩日本国内货币基数。日本股市在1990年一年内跌幅高达60%。而同样在2007年6、7月份中国中央银行、中国经济界与中国媒体在美国次级债加速恶化的大背景中一致高谈的也是反通货膨胀。所以,2008年中国股市的崩盘是一个常识问题与人为灾难重演。我们的经济政策在重演日本1989年日本股票崩盘前夜的经济政策。而同样日本经济在1990年遭重挫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背景下,日本政府是推出巨量扩大国内道路与桥梁建设,使大量政府支出挤占私人资本空间,最终日本经济是20年大衰退。而今天1990年后的日本经济政策,又翻版到2008年的中国经济政策上。所以本人是下定义,二年内中国将走上日本大衰退之路的道理是不是常识。

“不救中国股市论”的人的政策,无非是扩大政府支出的结果。在2000年中国“中国股市是赌场”的言论的垄断力,让中国股市陷入五年熊市。

结果政府支出扩大,大量房产商、大量私人煤炭主、大量低效率水泥厂、大量低效率钢铁厂、大量低端制造商成了中国经济增长主力。中国今天严重陷入高能耗、高污染与今天全球经济的生态与知识型模式严重形成对比。今天“不救中国股市论”者无非是让政府在水泥、铝、钢铁在中国大地上再多多堆集起来。而我们的外部环境是,奥巴马与欧洲全力推进世界新能源框架。如果我们把这些大量水泥与钢铁工程在中国大地上全面开工时,全球粮食随着奥巴马先生与欧洲的政策出现飞涨。而随着美元巨额赤字下,美元出现再重大贬值,石油与黄金及全球重要商品未来又会再出现飞涨。未来我们这些中国大地上刚开工的水泥与钢铁工程,成本是会大量上升,中国政府债务必定出现不可挽救增长。那么到时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将和1991年 — 1993年的日本人一样艰难。

现在,你只要曾经生活在1989年 — 1991年这段日本,你会发现1989年 — 1991年美国人提出日本人不能让日本银行购买日本上市公司,日本上市公司之间不准交叉持股,是美国人主演日本股市不救市言论与行动。而今天中国股市同样像1990年日本股市崩盘后,美国人并没有提出中国不救市的言论。但中国大量能控制我们高层与媒体的经济学家们是大力呼吁“中国股市不救市论”。那么这群呼吁“中国股市不救市论”的经济学家们,知不知未来全球粮食、黄金、石油与美元怎么走?当我们中国大力刚扩建国内道路与桥梁后,如果美元再发生重大贬值,那无疑是整个大跃进的再版。所以,今天问题是“中国股市不救市论”的经济学家们的知识水平是不是应该先上一堂1989年 — 1991年的日本经济发展史的一课后,再谈,否则无知是会再毁了一代人和一个经济体的。

中国今天应该尽快推出巨量救市行动。但是必须是建立3万亿人民币中国股市托盘基金,建立几万亿人民币中国重要企业购买基金,建立政府支出成本大力削减向中低收入家庭与中小企业转移和补贴,建立大农业构建,建立企业合并与融资扶持体系,建立新能源与太空能源战略。这些建立的重要手段的提供是政府大力削减成本,大力向大市场与小政府转型。建立以社会福利与企业效率,政府小市场与环境优先的模式转变。所以请问大家今天的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救市规模也是巨量,那这些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为什么不大力推进国内基础道路与桥梁建设呢?因为只有效率的提高,才是唯一挽救的方法。你就是把北京环线建到唐山,把上海高架建到金茂头上,北京与上海还是塞车。只有政府的小市场、资本市场的大市场、社会福利的完善、社会环境的优先,才会出现市场效率,才会让北京与上海塞车好转。1989年 — 1991年日本经济活生生的教训,而我们今天却当重要正确方向。

篇三:中国如何避免重蹈日本覆辙

中国如何避免重蹈日本覆辙

美国之音网站日前编译美国《华尔街日报》11月29日评论,题为《中国如何避免重蹈日本覆辙?》,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卡内基基金会资深研究员麦克尔佩蒂斯。文章摘编如下: 文章说,世界各国领导人如今在经济政策问题上没有多少共识,但大家都同意中国需要重新平衡经济,增加国内消费。现在的唯一问题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北京显然担心向国内消费过渡过快会扰乱经济,造成政治不稳定。

但中国并不是自愿或不自愿尝试这种过渡的第一个国家。北京的领导人可以看看一水之隔的日本,个案研究在这种过渡期间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日本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成为出口大国。日本当年所遵循的路线跟中国现在所遵循的非常相似。这就是决策者压抑工资增长,把储蓄存款利率保持在特别低的水平上,从而抑制家庭消费。与此同时,日本的决策者通过低廉的贷款利率,对制造商的很多投入提供补贴,其中包括把信贷风险社会化,从而鼓励投资。

这种战略的一个后果是家庭实际上通过储蓄存款低利率来补贴制造商,因为储蓄低利率也让贷款者付出的利率降低。在日本经济依然处于扩张阶段的时候,也就像中国今天这样,这种做法相当于间接的债务豁免,因为特别低的利率意味着将来还债偿付款的现值低于所借的钱。

在当今中国,这种做法的结果看上去也非常像当年的日本,即贸易顺差让全世界日益难以消化,投资大规模错误配置。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也扭曲了经济增长收益的配置。在日本经济奇迹的最后20年里,家庭收入以及消费增长低于整体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跟日本的这种类似性或许会让中国的决策者感到不安。但是,中国可以通过汲取日本的一些教训,更成功地转向国内消费。

第一个教训跟债务相关。造成日本政府债台高筑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政府试图以尽可能最小的扰乱实现向国内消费的转变。日本政府动用政府资金来解决银行坏账问题。而在先前的产业政策之下,银行发放了很多不经济的贷款。日本政府还拿出资金用于大规模公共建设支出。这些支出都没有很有效地刺激经济。没有多少资金最后让消费者得到实惠。

日本政府如此花费大量资金用于经济从出口带动增长转向国内消费带动增长,收效甚微,却背上了大量的债务。北京应当记取的一个教训就是要避免这种陷阱。目前,中国中央

政府的债务只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0%,这听起来或许不错。但加上地方政府债务以及其他待确定债务,中国政府总体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就大大地超过60%。而现在中国还没有真正开始向国内消费过渡。中国必须小心地避免日本的做法,即通过难以持续的政府支出来缓和经济转型的影响。

让经济实行转型,同时政府不提供援助保平安,这种想法在一心一意要避免任何社会不和谐的北京政策制定者听来是吓人的。但是,至少日本在这方面给中国提供了一线希望,这就是经济转型不一定像听起来那样会导致政治不稳定。

日本的经验教训显示,只要政策制定者对有关过程处理得当,中国不必害怕经济转型。这里的关键是让转型发生,而不是出于害怕社会不满而阻碍转型。社会不满可能在实际上不像听起来那么可怕。

篇四:中国会不会重蹈日本1980年代的覆辙

今天的中国,会不会重蹈日本1980年代的覆辙?

未来的中国,会不会成为世界经济泡沫轮回中的下一个?

真实世界中,一个个由远及近声声告急的问号,驱使我们远赴东瀛,零距离接触全球泡沫轮回中的上一个。

17年前,英国《经济学家》以《太阳也会西沉》,哀叹日本在泡沫中的沉沦。去年,该刊又以《太阳也会升起》,宣告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我们想知道,“太阳”西沉东升的16年,对于身处泡沫观察期的中国,有着怎么样的谕示?当下的中国,与泡沫时代的日本,又有着怎样的相似与不似?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对中日两国经济学人的追访,与我们的立场无关,我们传播他们的声音,不表示我们赞同或者反对。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客观地复制他们关于泡沫的各种观念,供读者品鉴。

“对中国人来说,睁大眼睛,研究日本泡沫经济并从中汲取教训,正当其时。”

2006年8月16日晚9时许,关志雄在东京后乐宾馆的咖啡厅里,用流利的汉语对本报记者说:“房地产价格的不断攀升,股价猛然之间的高涨,已经泛出泡沫经济的朵朵浪花,这与1980年代后期的日本越来越相似。”

关志雄,享誉日本经济产业界的经济学家,野村证券资本市场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日文网站“中国经济新论”的创设者。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关志雄,曾任职于香港金融界。过去数年内,他曾准确而超前地预测了

人民币汇率、中国资产膨胀等中国经济议题,使得他的中国经济研究备受瞩目。他说:“中国必须借鉴日本的教训,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

提醒中国的不止关志雄一人。

最近两年,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日本乃至英国,警惕中国重蹈日本覆辙的声音,零零星星,陆陆续续,由远及近,渐渐汇成一股没有结论的巨响。

“中国出现泡沫是铁定的”

“中国出现泡沫是铁定的”,井坂忠明说。

井坂忠明,日本第四大商社“丸红商社”房地产业务负责人,8月10日上午,在早稻田大学附近的一个欧式酒店里,就着淡淡的音乐与悠悠的咖啡香,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丸红商社已在中国从事过多年的房地产开发,为外国公司驻华商务人士提供高档住宅。

井坂忠明说,如果他在中国做房地产,他一定会观望,看看是不是要撤离,或者寻找最佳的撤离时机。

关志雄也认为泡沫已潜伏在中国CPI温和增长的掩体下。3年前曾考察过中国青岛等城市,当他看到几千栋豪宅夜晚没有灯光,黑乎乎一片,他相信泡沫的确已经出现了。

关志雄做过中国30个城市的房价与租金的比较:租金收益率下降,但贷款利率却在上升,这表明泡沫经济已有前兆。

关志雄说,泡沫具有难以察觉的隐蔽性。泡沫本身创造泡沫需求,一旦泡沫发生,大家都陷入共同幻想中,清醒的人也难保持长期清醒。而一旦大家都感受到泡沫威胁,泡沫就已经不可避免了。

当年的日本就是这样。

1986年12月到1991年4月,是日本泡沫经济发生的时间。

在上述时间段,日元升值,货币宽松,房地产、股票价格节节攀高,资产效应使日本经济表象极度繁荣,人们心态高昂浮躁,整个经济如同吹起的肥皂泡。

当时,在日本国内,一个高尔夫球场会员权证的售价相当于一个普通公司职员两三年的收入;在国外,日本企业家购买了美国的象征——洛克菲勒中心,华尔街因此传出“纽约沦陷”的声音,美国众议员也惊呼:“美国正在迅速地演变为日本的殖民地。”

然而,美国人的担心被证明是多余的。

90年代初,泡沫的破灭撕破了表面的繁荣。日本高企的股市与房地产价格急速下跌,银行在巨额呆坏账面前,不得不宣布破产。一度是世界第九大银行的日本长期信用银行,也未能幸免,时任总裁的大野木克信锒铛入狱。在鲁迅作品《藤野先生》中提到的那个东京上野公园,曾因此涌入许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不过,木下俊彦,昔日的日本政策投资银行负责人、今日的早稻田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教授,说他目前还无法想象,上野公园的情景会不会在中国上演。

但木下确信,中国经济的确已经有了泡沫。“从北京、上海看,一定是有的。是不是全国都有?不好说!虽然对泡沫经济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中国借鉴日本的泡沫教训是应该的,”他说,“日本经历过的事情,大多是中国将要经历的。”

香港软库投资银行业务总裁、中国人民大学荣誉讲座教授温天纳说,世界经济版图上,总会有哪个点涌起一股泡沫:17世纪30年代的荷兰曾发生盲目投资郁金香热;18世纪初的英国发生过殖民地开发投资热,以致科学家牛顿也曾卷入其中而饱尝亏损之苦;20世纪初期,一战后经济空前繁荣的美国,在1929年10月24日经历了所谓“黑色星期四”的股市暴跌,由此引发世界性的恐慌;半个世纪之后,日本爆出迄今最大的经济泡沫。

一些从泡沫创痛中走出的日本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就是世界经济版图上的下一个泡沫,中国的泡沫一定会破灭。

但是,专家们无法预言,泡沫究竟会在什么时候破灭。当有人预测,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之前,中国经济泡沫不会崩坏,前日本驻华大使馆经济参赞、《中国崛起——日本该做些什么》的作者津上俊哉说:谁能保证奥运会和世博会之前,中国经济一定健康?谁又能说这之后就一定完蛋?

中国泡沫的破坏性不大

“中国很难避免泡沫,但破坏性没有日本那么大。”亚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今井建一对本报记者说。在日本泡沫破灭的时候,今井已经从银行业转到研究机构,幸运地躲过了银行裁员、倒闭的浩劫。

日本泡沫的破灭对日本经济的摧毁,在世界经济史上是空前的。

日本贸易振兴会经济分析部日本经济情报科科长、善于用数字说话的山本女士说,日本处理泡沫破灭的后遗症用了大约15年的时间。

1990年,日本政府为控制泡沫,相继采取土地总量控制、税收强化、金融政策,收缩银根,限制金融机构向不动产业界贷款。日经指数随即从1989年12月,平均3,8915日元的历史高点急速回落,急剧下降了63%,在1992年8月跌至1,4309日元。

1992年春,日本政府正式承认经济减速,综合手段已挤碎了泡沫:从事土地和股市投机的不动产企业、建筑公司和高尔夫开发商大都陷入破产倒闭,从事土地担保融资的银行也因为这些企业的纷纷倒闭而产生大量坏账,金融机构跟着接连倒闭。至1998年底,日本的土地和股市共遭受1200万亿日元的损失。

今井建一说:“只要能防止遍地开花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泡沫破灭的影响,会非常有限,顶多也就是短期的经济低迷。”

在今井眼中,处于高速度发展中的当下中国,更像1960年代的日本。事实上,中国当下的发展水平和1960年代的日本极为相似。在这个时期,虽然过度投资和金融泡沫肯定会引发经济波动,如增长速度下滑等等,但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会克服波动带来的影响,因而陷入低迷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可能不超过两年。

津上俊哉也认为中国的泡沫问题不大,不会像日本那样长期低迷,“因为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知道低利率导致泡沫,已经采取了调整准备金率等一揽子行动。”他认为,接下来中国可能遇到困难期,但只是周期性波动而已,长期看,中国经济一定能保持旺盛的增长力。

持有相同看法的,还有西村吉正。

现为早稻田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科长的西村吉正,是前大藏省银行局局长,一些日本人称他为“向银行开枪的人”。

在每一个日本人都相信“Japan is No.1”的80年代后期,在日本全民像吞下了摇头丸般疯狂的时期,西村吉正断然下令控制银行信贷总量,宣布让银行倒闭。

西村吉正认为,是日本人的自负心态,制造了日本的经济泡沫。如果心理与经济状态持平的话,就不会出现泡沫。但是,从1985年开始,日本人的心理膨胀的速度与经济增长水平落差在加大,等到1991年人们意识到泡沫的时候,为时已晚。

比较之下,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水平与中国人的心态基本持平,虽然中国的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显露出了房地产泡沫的迹象。但西村吉正认为中国人不必过分担心泡沫,“即使是泡沫破灭,有一些打击,也不过像年轻人遭受了一些皮外伤。”

但也有与西村吉正观点相左的人士称,中国泡沫破灭的危害,将远甚于日本。日本银行金融机构局官员福本智之说,除非中国的银行能快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否则,中国泡沫的破坏力将比日本大得多。

中国不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尽管警惕中国重蹈日本式覆辙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仍有部分海内外经济学人相信,中国不会出现日本式泡沫。不过,他们赞同“警惕未来”的说法。

被海外媒体称为国策派专家的林毅夫,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他的办公室里对本报记者说,就当下中国经济情势而言,他看不出泡沫的存在。

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前夕,林的表哥在东京买了一套房子,5亿日元,1990年代中期,泡沫破灭,价值只有1亿日元。林在课堂上时常说起表哥在日本的故事,但他不愿用这个故事暗喻当下中国。

“看目前的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中国不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因为中国的房地产没有多少泡沫。”林说,“虽然中国的房地产业有些异常,有国内国外的投机性需求,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房地产的需求增加,也使得房地产业的投资增长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林还指出,日本房地产发生泡沫的时候,拥有地产的日本人太多了,而中国,真正买商品房的人并不多。他说,“中国人买房,一般是在县里挣钱,去市里买房,在市里挣钱,去省里买房,在省里挣钱,去北京买房。多数人买房的钱,靠的不

中国政策重蹈日本覆辙

是银行贷款。”

进一步来看,林认为,中国和日本人均GDP的差别、产业结构水平的不同、民众信心的不一样等等,因此,当下中国拥有日本式泡沫的说法,只是无稽之谈。

去年底,英国渣打银行资深经济学家王志浩,也向新闻界阐述过“中国不会重蹈日本覆辙”的判断。这位英国经济学家宣称,随着GDP增速减弱,中国有可能会在今明两年遭遇通货紧缩,但不会出现日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历过的通缩陷阱。

“即使中国可能遭遇通货紧缩,如果中国决策推行适当的政策,也应该可以避免重蹈日本90年代的旧辙。“王志浩断言,中国可以避免日本式覆辙的理由中,有一条就是:中国没有严重的资产泡沫。

日本经济学家今井也说,和当时的日本不一样,日本泡沫经济时期,资产整体规模超过GDP规模,一旦资产发生变动对经济影响很大,而中国股市规模小,占GDP比重不到30%,资产效应不大。

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经济学家都像林毅夫和王志浩一样乐观。

早在一年多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就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论及日本经济泡沫对中国的启示。今年上半年,中国股市井喷、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部分中国经济学家再次呼吁中国睁开警惕的双眼,防止泡沫。一个多月以前,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在一个高层论坛上提及日本的经济泡沫。

魏加宁强调,说中国经济现在有一些迹象和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相似,并不是说二者的情形完全一样,而是应当注意这些苗头。林毅夫也认为,虽然中国当下没有出现经济泡沫,但警惕泡沫在未来涌现,是有必要的。

单单就这一点而言,中日两国经济界人士算是达成了共识。

日本式泡沫:中国的实情与假象

“上百万人从事房地产买卖,人们花超过自己年收入10倍还多的钱买房子,向银行贷款。周末,到处是看房的车队。排队抽号买房的现象随处可见。人人相信:不动产投资一定赚钱,土地价格只能涨不会跌。到最后,人们好像患有?自我强迫症?,强迫自己加入买卖,觉得大家都在做,自己不做是不是太傻了。买房的人,眼睛眨都不眨,不像买,像抢。地价与房价,就这样被催促着越涨越离谱。”

如果不明确地告诉你,这段话是日本丸红商社地产业务负责人井坂忠明,在2006年8月10日,关于198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膨胀情境的描绘,你是否以为,这是一个中国人对最近几年北京、深圳、杭州的讲述?

本报记者在日本采访时发现,莎士比亚的名言时常适用于此时中国和彼时日本的比较:只要换上你的名字,这里说的正是阁下的故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读完《拯救日本-泡沫崩溃后的银行危机与华尔街行动》后说,“如果把文章中的主人公更换成一位中国银行家的名字,原来关于日本银行界的叙述,几乎可以不用作大的调整就可以基本适用于中国。”

篇五:中国经济正重蹈日本覆辙 而且会更悲催

华尔街日报:中国经济正重蹈日本覆辙 而且会更悲催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今日刊登了银行家Satyajit Das的一篇专栏,文章称中日两国有着一样的发展模式,中国正在重蹈日本的覆辙。

文章认为,“日本战后的经济复苏和中国近期的经济增长都是依靠出口和廉价劳动力”。文章称,“中国和日本都鼓励高储蓄,然后将储蓄用于投资”,一方面“汇率低估使出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出口的促进则是以牺牲民众的家庭收入和消费为代价的”。 文章认为,“中国通过国有银行系统的快速信贷扩张而非政府支出来推动经济增长,掀起了一股投资浪潮。”

“中国依靠估值过高的资产作为质押、依靠现金流不足的基础设施项目来偿债,意味着很多贷款将无法偿还。这些坏账可能会引发银行业危机,也有可能抽走中国庞大储蓄和收入中的相当大一部分,削弱经济的增长潜能。”

文章同时认为,因为中国比当年的日本更加贫穷,中国的境遇将会比日本当年更加悲催。

以下是文章全文:

中日在历史上不乏冲突和竞争,但两个国家有着一样的发展模式。如果不小心的话,中国经济也许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日本战后的经济复苏和中国近期的经济增长都是依靠出口和廉价劳动力。汇率低估使出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而出口的促进则是以牺牲民众的家庭收入和消费为代价的。

除此以外,中国和日本都鼓励高储蓄,然后将储蓄用于投资。两国

都产生了庞大的贸易顺差,并将其投资于以美国国债为主的海外资产,以规避本币升值的风险并助力海外获得资金购买其出口产品。两国还利用国内资金支撑高额投资,以推动经济增长。

日本的乐曲在1985年9月戛然而止:《广场协议》(Plaza Accord)的签署迫使日圆升值,导致日本出口减少经济增长放缓。

为恢复增长,日本决策者又掀起一轮信贷驱动的投资浪潮,来抵消日圆升值的影响。此举形成资产价格泡沫,并最终归于破灭。然后日本又利用政府支出和低利率来避免经济活动的崩溃,结果却是失衡状况有增无减。

日本自此背上了庞大的财政赤字高昂的政府债务和臃肿的央行资产负债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支持政府运转支撑资产价格。 酝酿中的银行业危机

一直到1990年,日本都还是非常成功的强劲增长过程中只出现过短暂中断。从1990年起,在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陷于经济停滞接近20载不曾中断。

中国反对仓促重估人民币,根源在于它要避免走日本的老路。 但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方式很像《广场协议》之后的日本。(金融危机造成中国出口剧减经济活动放缓。)

中国通过国有银行系统的快速信贷扩张而非政府支出来推动经济增长,掀起了一股投资浪潮。

而跟之前的日本一样,中国银行系统不堪一击。中国不是通过财政赤字而是通过银行直接向指定项目放贷来维持高水平的增长。

中国依靠估值过高的资产作为质押依靠现金流不足的基础设施项

目来偿债,意味着很多贷款将无法偿还。这些坏账可能会引发银行业危机,也有可能抽走中国庞大储蓄和收入中的相当大一部分,削弱经济的增长潜能。

另外,日本在危机开始的时候比中国富裕得多,所以在应对经济放缓的时候拥有相当大的优势。日本还拥有良好的教育体系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以及勤勉的工作作风,这些有助于它的调整。日本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业以及电子重工行业的丰富知识产权,这也是它的一个优势。

相比之下,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用进口原材料来组装生产产品用于出口。当前劳动力的短缺和工资的上涨正在削弱其竞争力。中国在创新和高科技制造方面的努力也还处于初步阶段。

中国有关部门承认,信贷推动的投资战略导致资本错配投资效率低下国有银行蒙受贷款损失。

中国的挑战

近几年,外界普遍地对中国的成就越来越感到惊叹。但如果中国无法完成必要的经济转型,其惊人成功最终归于猛然失败是完全有可能的。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能不能避免成为下一个日本。

中国摒弃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依靠补贴无休止地扩张产能来推动经济增长,已经越来越不可行。维持或调整现行战略的举动有可能造成大于预期的经济减速,给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稳定带来影响。

全世界都认为中国将保持增长,只是增长速度会比近几年减缓。这

种观点依据的是世界经济需要什么,而不是现实情况是什么。正如小说家C.S.刘易斯(C.S. Lewis)所说:“寻找真相,最后找到的可能是安慰;寻找安慰,最后找不到安慰也找不到真相,只有虚幻泡沫和一厢情愿,最终以绝望收场。”

(本文作者Satyajit Das曾是银行家,著有《极限金钱》(Extreme Money)和《交易员枪和钱》(Traders, Guns & Money)。本文译自MarketWatch)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