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衡水湖美丽乡村建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7:17:16 字数作文
衡水湖美丽乡村建设字数作文

篇一:(1完)冀州市衡水湖美丽乡村改造施工组织设计

冀州市衡水湖美丽乡村改造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人:审核人: 审批人:

编制单位:邢台市政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 __年 __月 __日

一、工程概况 二、项目组织机构 三、编制说明 四、施工部署 五、施工方案 六、质量管理 七、工期保证措施 八、雨期施工措施

九、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十、成本控制措施 十一、交工、保护

十二、地下管线保护措施及其它障碍物处理措施 十三、资源需求量及供应 十四、附图、附表

一、工程概况

冀州市衡水湖美丽乡村改造工程位于冀州市东北方向,中湖大道向北8公里路西。包括刘家埝村、前冢、后冢、北八里庄四个村落。其中刘家埝村、前冢、后冢施工坡屋顶、乡村道路、道路两侧便道铺设、墙壁粉刷、墙头GRC构件安装及村委会二层砖混办公楼;北八里庄施工乡村道路、道路两侧便道铺设、墙壁粉刷、墙头GRC构件安装。

a) 工程位置及地形地貌:

本工程位于冀州市东北方向中湖大道西侧。 b)施工用水:

由村委会协调从各施工村民家用水。 c)施工用电:

1、由村委会协调从各施工村民家使用。 二、项目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景占营 核算员:王晶

技术员:孟子玉 施工员:褚金鹏 质检员:朱秀综 资料员:冯广晓

篇二: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32000-2015)完整版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和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建设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以村为单位的美丽乡村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夏利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事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先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6 标准电压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68.1 道理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1部分:总则

GB 5768.2道理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6453(所有部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9379 农村户厕卫生规范

GB/T 27774 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 通则

GB/T 29315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

GB/T 30600 高保准农田建设 通则

GB 50039 农村防火规范

GB 50201 防洪标准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 50445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DL 493 农村安全用电规程

DL/T 5118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HJ 25.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HJ 588 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导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建标 109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美丽乡村 beautiful village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

4 总则

4.1 坚持政府引导、村民主体、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4.2 规划先行,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

4.3 村务管理民主规范,村民参与积极性高。

4.4 集体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改善,村民生活品质提升。

5 村庄规划

5.1 规划原则

5.1.1 因地制宜

5.1.1.1 根据乡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强制村庄规划,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维护乡村风貌,突出地域特色。

5.1.1.2 村庄规模较大、情况较复杂时,宜编制经济可行的村庄整治等专项规划。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应编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5.1.2 村民参与

5.1.2.1 村庄规划编制应深入农户实地调查,充分征求意见,并宣讲规划意图和规划内容。

5.1.2.2 村庄规划应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规划总平面图及相关内容应在村庄显著位置公示,经批准后公布、实施。

5.1.3 合理布局

5.1.3.1 村庄规划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与镇域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的协调衔接,科学区分生产生活区域,功能布局合理、安全、宜居、美观、和谐,配套完善。

5.1.3.2 结合地形地貌、山体、水系等自然环境条件,科学布局,处理好山形、水体、道路、建筑的关系。

5.1.4 节约用地

5.1.4.1 村庄规划应科学、合理、统筹配置土地,依法使用土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慎用山坡地。

5.1.4.2 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与布局应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现有建筑及设施等。

5.2 规划编制要素

5.2.1 编制规划应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综合评价村庄的发展条件,提出村庄建设与治理、产业发展和村庄管理的总体要求。

5.2.2 统筹村民建房、村庄整治改造,并进行规划设计,包含建筑的平面改造和立面整饰。

5.2.3 确定村民活动、文体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和管理设施的用地布局和建设要求。

5.2.4 确定村域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各项基础设施配置和建设要求,包括布局、管线走向、敷设方式等。

5.2.5 确定农业及其他生产经营设施用地。

5.2.6 确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和措施,确定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公厕等环境卫生设施的配置和建设要求。

5.2.7 确定村庄防灾减灾的要求,做好村级避灾场所建设规划;对处于山体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山洪冲沟等地质隐患地段的农村居民点,应经相关程序确定搬迁方案。

5.2.8 确定村庄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物与构筑物、古树名木等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措施。

5.2.9 规划图文表达应简明扼要、平实直观。

6 村庄建设

6.1 基本要求

6.1.1村庄建设应按规划执行。

6.1.2 新建、改建、扩建住房与建筑整治应符合建筑卫生、安全要求,注重与环境协调;宜选择具有乡村特色和地域风格的建筑图样;倡导建设绿色农房。

6.1.3 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和原始性。

6.1.4 整治影响景观的棚舍、残破或倒塌的墙体,清除临时搭盖,美化影响村庄空间外观视觉的外墙、屋顶、窗户、栏杆等,规范太阳能热水器、屋顶空调等设施的安装。

6.1.5 逐步实施危旧房的改造、整治。

6.2 生活设施

6.2.1 道路

6.2.1.1 村主干道建设应进出畅通、路面硬化率达100%。

6.2.1.2 村内道路应以现有道路为基础,顺应现有村庄格局,保留原始形态走向,就地取材。

6.2.1.3 村主干道应按照GB5768.1和GB568.2的要求设置道路交通标志,村口应设村民标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景点应设置指示牌。

6.2.1.4 利用道路周边、空余场地,适当规划公共停车场(泊位)。

6.2.2 桥梁

6.2.2.1 安全美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地域风格,提倡使用本地天然材料,保护古桥。

6.2.2.2 维护、改造可采用加固基础、新浦桥面、增加护栏等措施,并设置安全设施和警示标志。

6.2.3 饮水

6.2.3.1 应根据村庄分布特点、生活水平和区域水资源等条件,合理确定用水量指标、供水水源和水压要求。

6.2.3.2 应加强水源地保护、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要求。

6.2.4 供电

6.2.4.1 农村电力网建设与改造的规划设计应符合DL/T 5118的要求,电压等级应符合GB/T156的要求,供电应能满足村民基本生产生活需要。

6.2.4.2 电线杆应排列整齐,安全美观,无私拉乱接电线、电缆现象。

6.2.4.3 合理配置照明路灯,宜使用节能灯具。

6.2.5 通信

广播、电视、电话、网络、邮政等公共通信设施齐全、信号通畅,线路架设规划、安全有序;有条件的村庄可采用管道下地敷设。

6.3 农业生产设施

6.3.1 结合实际开展土地整治和保护;适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按GB/T30600的要求进行规范建设。

6.3.2 开展农田水利设施治理;防洪、排涝和灌溉保证率等达到GB50201和

GB50288的要求;注重抗旱、防风等防灾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备。

6.3.3 结合产业发展、配备先进、适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

7 生态环境

7.1 环境质量

7.1.1 大气、声、土壤环境质量应分别达到GB3095、GB3096、GB5618中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

7.1.2 村域内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水质,沿海村庄的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应分别达到GB3838、GB3097中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

7.2 污染防治

7.2.1 农业污染防治

7.2.1.1 推广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不得使用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按照GB4285、GB/T8321的要求合理用药。

7.2.1.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用有机肥、缓释肥;肥料施用符合NY/T486的要求。

7.2.1.3 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可按HI588的要求进行;农药瓶、废弃塑料薄膜、育秧盘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及时处理;农膜回收率≥8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70%。

7.2.1.4 畜禽养殖场(小区)污染物排放应符合GB18596的要求,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80%;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水产养殖废水应达标排放。

7.2.2 工业污染防治

村域内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物达标排放,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达100%。

7.2.3 生活污染防治

7.2.3.1 生活垃圾处理

7.2.3.1.1 应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

7.2.3.1.2 应合理配置垃圾收集点、建筑垃圾堆放点、垃圾箱、垃圾清运工具等,并保持干净整洁、不破损、不外溢。

7.2.3.1.3 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垃圾应及时清运,防止二次污染。

7.2.3.2 生活污水处理

7.2.3.2.1 应以粪污分流、雨污分流为原则,综合人口分布、污水水量、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特点、气候条件、地理状况,以及现有的排水体制、排水管网等确定生

衡水湖美丽乡村建设

活污水收集模式。

7.2.3.2.2 应根据村落和农户的分布,可采用集中处理或分散处理或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并定期维护,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70%。

7.2.3.3 清洁能源使用

应科学使用并逐步减少木、草、秸秆、竹等传统燃料的直接使用,推广使用电能、太阳能、风能、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数比例≥70%。

7.3 生态保护与治理

7.3.1 对村庄山体、森林、湿地、水体、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生态保育,保持原生态自然环境。

7.3.2 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技术按GB/T16459的要求执行;防止人

为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7.3.3 开展荒漠化治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规范采砂、取水、取土、取石行为。

7.3.4 按GB50445的要求对村庄内坑塘河道进行整治,保持水质清洁和水流通畅,保护原生植被。岸边宜种植适生植物,绿化配置合理、养护到位。

7.3.5 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田质量,对污染土壤按HJ25.4的要求进行修复。

7.3.6 实施增殖放流和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修复。

7.3.7 外来物种引种应符合相关规定,防止外来生物入侵。

7.4 村容整治

7.4.1 村容维护

7.4.1.1村域内不应有露天焚烧垃圾和秸秆的现象,水体清洁、无异味。

7.4.1.2 道路路面平整,不应有坑洼、积水等现象;道路及路边、河道岸坡、绿化带、花坛、公共活动场地等可视范围内无明显垃圾。

7.4.1.3 房前屋后整洁,无污水溢流,无散落垃圾;建材、柴火等生产生活用品集中有序存放。

7.4.1.4 按规划在公共通道两侧划定一定范围的公用空间红线,不得违章占道和占用红线。

7.4.1.5 宣传栏、广告牌等设置规范,整洁有序;村庄内无乱贴乱画乱刻现象。

7.4.1.6 划定畜禽养殖区域,人畜分离;农家庭院畜禽圈养,保持圈舍卫生,不影响周边生活环境。

7.4.1.7 规范殡葬管理,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倡导生态安葬。

7.4.2 环境绿化

7.4.2.1 村庄绿化宜采用本地果树林木花草品种,兼顾生态、经济和景观效果,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协调;林草覆盖率山区≥80%,丘陵≥50%,平原≥20%。

7.4.2.2 庭院、屋顶和围墙提倡立体绿化和美化,适度发展庭院经济。

7.4.2.3 古树名木采取设置围护栏或砌石等方法进行保护,并设标志牌。

7.4.3 厕所改造

7.4.3.1 实施农村户用厕所改造,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80%,卫生应符合GB19379的要求。

7.4.3.2 合理配置村庄内卫生公厕,不应低于1座/600户,按GB7959的要求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卫生公厕有专人管理,定期进行卫生消毒,保持干净整洁。

7.4.3.3 村内无露天粪坑和简易茅厕。

7.4.4 病媒生物综合防治

按照GB/T27774的要求组织进行鼠、蝇、蚊、蟑螂等病媒生物综合防治。 8 经济发展

8.1 基本要求

8.1.1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三产结构合理、融合发展,注重培育惠及面广、效益高、有特色的主导产业。

8.1.2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培育特色村、专业村,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8.1.3 村级集体经济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满足开展村务活动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8.2 产业发展

8.2.1 农业

8.2.1.1 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篇三:4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资溪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核心,强化规划引领,注重景城联动、景村联动、镇村联动、城乡一体,积极构建以县城为龙头、集镇为骨干、中心村为补充的新型生态城镇体系,达到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的“五美”总体要求。结合整体规划,推动镇村联动建设。要以全域规划的理念,尊重自然、体现特色、传承记忆,编制、完善、提升县、乡(镇)、村三级规划,实现乡(镇)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配套,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

根据省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从全全局出发,着眼长远发展,确立人口相对集中、产业辐射能力强、要素集约、功能多元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心示范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的“五美”总体要求。坚持“党政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和“农民筹资投劳、整合项目资金、财政奖补资金”三点结合的投入机制,突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个重点,整治农村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在2015年,我县率先将高阜镇高阜、石陂两个中心村建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试点示范村,进一步提升其他乡(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三)、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导,突出特色。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自然地理条件,适应资源禀赋和民俗文化差异,突出地域特色,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规划。

2、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民主。要始终坚持“议”字当先,严格农民民主议事程序,落实农民主体作用,把维护好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3、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鼓励各地实际先行先试,在局部村点取得重点突破和经验模式后再逐步推开。

4、坚持多元投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鼓励农民和社会各界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

5、坚持以县为主,统筹推进。继续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优势,发挥县级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监督等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统筹推进机制。

(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实施的主要内容

严格按照我县乡(镇)村联动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导则要求,重点实施以下内容:

1、抓好规划编制。按照全域理念,着眼长远发展,修编完善全县乡(镇)村庄布点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需要保留的自然村,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规划建设1个中心村。围绕“三区一园”、“四类村”

和农村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村庄产业规划。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要求,不搞大拆大建、不求千篇一律、不搞一个模式、不用城市标准和方式建设农村,做到依山就势、聚散相宜、错落有致,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预留建设发展空间,引导农户向中心村集中,新建房屋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政策规定标准,严禁村庄规划区外新建房屋。

2、整治农村环境。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确定拆除的危旧房屋、猪圈、厕所、院墙必须无偿拆除到位。对村庄内河流、沟渠、池塘进行清污,对村庄内水塘进行扩挖,房前屋后垃圾进行清理。对村庄内现有树木(特别是古树)进行保护,利用不宜建设的废弃场地和路旁、沟渠边、宅院及宅间空地,采取小菜园、小果园、小竹园、小茶园等形式进行绿化。对村庄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杆线进行整理,确保杆线整齐规范。结合环保、清洁工程、小农水、沼气等相关项目,全面改造农户旱厕,具备上、下水条件的改为水冲式。由村民理事会牵头,确定卫生保洁人员或采取轮户保洁办法,配备垃圾清扫收集工具,建立卫生保洁、“门前三包”等制度,督促村民主动做好房前屋后卫生保洁,自觉清除村庄内垃圾杂物,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公共活动场地、道路、河道无垃圾、无杂物。

3、统一房屋风貌。按照“江南民居、微派”建筑风格,对已建房屋进行统一改貌,墙以白色为主、瓦以灰(红)色为主、屋顶以坡面为主,美丽乡村示范点房屋风貌统一率要达100%。整治过程中,

对连片红瓦的可以保留。新建房屋要严格按照住建部门提供的建房图纸,统一“白墙、灰瓦、坡面”的建筑风貌。

4、完善基础设施。根据镇村联动示范镇建设规划,镇村联动工程重点建设“一线一面一街”即:316国道石陂入口至镇区一线景观、绿化亮化、排水排污设施建设,高阜村摆嘴头新农村建设点延伸至生态商贸街延伸街道及休闲广场建设,镇区老街街道排污排水管网及房屋立面改造提升建设以及沿河线一线景观、绿化亮化建设等。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农户住宅布局、村民经济社会活动需要以及乡村特点,2015年重点实施高阜镇的高阜、石陂两个中心村,结合乡(镇)村联动示范乡(镇)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村内道路建设,村庄内主干道路(或环村道路)宽度一般为3.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并培护路肩;对入户等支线道路,采用混凝土或碎石、鹅卵石等材料铺筑,路面宽度原则上控制在1.5-2.0米。根据实际需要,在村庄主干道路及公共活动场所安装路灯,路灯间距一般为35至50米,灯具高度6-8米左右。建设村民休闲广场,安装体育健身器材。村庄内实行集中供水,自来水入户率要达到100%。按照雨污分流的要求,采用建设明沟、暗沟或铺设管道等方式,使雨水能就近排入池塘、河流;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等污水处理设施,生产生活污水由管道收集,经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达标排放。结合自然村落布局和村庄人口分布,原则上每10-15户配置1个垃圾桶,每个村庄至少建设1座以上垃圾收集房。根据实际需要,在公共活动场所适当位置建设公共厕所,

原则上每个村庄不超过1座。公共设施建设占地,由示范点所在村民组内无偿调剂平衡,不予资金补偿。

5、配套服务功能。按照中心村建设标准,美丽乡村示范点配置“11+4”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11项公共服务包括中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站(或文体活动室)、图书室(或农家书屋)、乡村金融服务网点(或便民自动取款机)、邮政所(或邮政便民点)、农村综合服务社(含农资店、便民超市2项)、农贸市场(或集贸点)、公共服务中心;4项基础设施即公交站、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设施、公厕。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应尽量布置在村庄几何中心附近,方便居民使用,对兼有对外服务功能的设施,宜布置在交通便利的路旁或村口。“11+4”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由项目主管部门制定布点规划和建设、改造标准,确保各项服务设施建成使用、发挥效益。

6、做强产业支撑。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大力发展烟叶、草莓等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做强农业特色产业村。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串联美好乡村旅游线路,发展星级农家乐,做强旅游休闲产业村。依托村级现有传统工业基础,积极发展木竹、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做强工业特色村。挖掘乡村文化元素,对村庄内的古树进行保护,对村庄内古民居、祠堂、牌坊等历史遗存予以保护性修复,做强文化特色村。

7、强化管理创新。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各示范点成立村民理事会,加强民主

篇四:建设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涉及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等多个方面。平阴县在做足做实政策引领、规划到位、资金支持等基本功后,大胆让群众唱主角,激发群众智慧,走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建设美丽乡村的“群众路线图”。

房前屋后栽树与民分红

今年植绿时,玫瑰镇南石硖村在村里栽下了2万株的日本樱花、大叶女桢等13个品种的绿化苗木。如何让这些价值不菲的花花草草活下来,村干部们想到与村民签合同:由村民代为管理自家房前屋后的绿化苗木,一是保活,二是收益与村里三七分成,村民占大头。村支书刘芹介绍,以前由村干部或村委会雇人浇水、修剪,既费钱费力,效果还不好,现在让群众“代管”,只是举手之劳,还有每年可享的红利,一举多得。

当前,在建设美丽乡村大潮中,全县除迁入新型农村社区和实施城中村改造外的200多个村,均想到了发展以种植为主的边角经济,既绿化美化乡村,又有实际收入。在管理上,以与民分红为主,让农民房前屋后的“公家田”变成他们的“自留地”。

引导群众追文明星

农村精神文明如何建设,一直是个大难题,如今在平阴,正在全县推广以道德星、创业星、法纪星、诚信星等“十星级文明”创建为核心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模式。今年春节前,县领导分8路来到全县8个街道、镇的文明户代表家中,亲自为他们发牌、授奖,使他们感到“里子”、“面子”都有了。

在农村,各村、社区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开展文明户评选的方式方法更是层出不穷、各显神通。玫瑰镇夏沟村十几年如一日,在春节到来之际为文明户贴春联的做法,因省钱、省力、“特征”显著而备受村民们好评。除此之外,该县广大农村还想到了敲锣打鼓上门送牌、全村大会现场发牌、给文明户女主人娘家送喜报等多种方式,引导群众追“星”。去年底,全县346个村全面参与,累计评出“十星级”文明户16000余户,在全县农村形成了“创星、争星、追星”的浓厚氛围。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 赵军

篇五:美丽乡村建设2014初版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介绍

安吉,县域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6万,建县于公元185年,汉灵帝取《诗经》“安且吉兮”之意赐名“安吉”。一是区位交通优越。安吉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处在长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位于杭州湾经济圈和环太湖经济圈的交汇处。杭长高速二期今年也将实现全程通车,申嘉湖高速西延工程也将启动建设,届时安吉将形成30分钟到杭湖、90分钟达沪宁的快捷交通网络。二是生态环境优良。安吉是首个国家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也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2012年,我县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联合国人居奖”,成为2012年度亚洲唯一获奖的单位,也成为全国首个获此奖项的县级单位。全县植被覆盖率75%,森林覆盖率71%,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水质在二类以上,是天然的绿色氧吧。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产业,是著名的“黄浦江源”和“中国大竹海”,被命名为央视生态影视基地和全国户外运动基地。荣获全国首个县域“中国人居环境奖”,三是文化底蕴深厚。安吉是古越国重要活动地和秦三十六郡之一古鄣郡郡治所在地;境内上马坎遗址是“浙江旧石器文化遗址考古第一点”;千年古刹灵峰寺与杭州灵隐寺是姊妹寺;涌现了南朝文学家吴均、三国东吴名将朱然、近现代艺术大师吴昌硕、著名林学家陈嵘、画家诸乐山、国民党大将胡宗南等名人;形成了竹文化、孝文化、茶文化、佛教文化、昌硕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四是产业特色鲜明。安吉是著名的“中国竹乡”、“中国椅业之乡”、“中国竹地板之都”和“中国白茶之乡”,两度蝉联“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特别奖)”。竹制品、转椅是两大传

统主导产业,新型纺织、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是五大新兴产业。竹制品加工已经形成从竹根到竹梢的产品链、从一产到三产的产业链、从物理到化学的生产链,以占全国1%的立竹量创造了20%的竹业产值;转椅有七大系列500多个品种,年产6000万把,占据国内市场1/3以上份额。

我们从2008年初开始,根据中央、省市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从安吉的实际出发,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创新提出用10年时间开展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目标,以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四大工程”为支撑的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工程。将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大农村来建设,作为一个大景区来管理经营,作为一个大生态博物馆来布局展示,积极探索一条三产联动、城乡融合、农民富裕、生态和谐的符合地方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目前,经过四年的创建,已建成精品村164个、重点村12个、特色村3个,创建覆盖率达95.7%,有12个乡镇实现创建全覆盖。2010年,在浙江省委赵洪祝书记的充分肯定与大力推动下,建设美丽乡村已上升为全省建设生态省的发展战略。我们在具体实践中主要突出了五个方面:

一是通盘谋划,科学布局。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创建原则,始终把高标准、全覆盖的建设理念融入到规划中,用规划设计提升建设水平。①注重规划引领。把全县作为一个大乡村、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注重与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新农村示范区建设规划、乡(镇)村发展规划等相对接,先后编制《安吉县新农村示范区建设规划纲

要》、《安吉县建设“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安吉乡村风貌特色营造技术导则》等一系列县域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②明晰功能定位。按山区、平原、丘陵等不同地理位置和产业布局状况,将全县13个乡镇和187个行政村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发展功能,划分为“一中心五重镇两大特色区块”和40个工业特色村、98个高效农业村、20个休闲产业村、11个综合发展村和18个城市化建设村,逐镇逐村编制个性规划,完善功能集聚,突出个性特色。③实行立体打造。着眼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乡镇为链接,以村为节点,统筹打造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三级联动,推进城、镇、村深度融合发展。从2011年开始,优雅竹城建设按照每年投入30亿元的目标,加快建设133个项目,打造山区新型城市化样板区;风情小镇先后分两批启动10个风情小镇和8个老集镇建设,共实施177个风情小镇项目和75个老集镇项目,总投资6.18亿元。

二是全域覆盖,梯度培育。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推进原则科学有序地推进创建,确保“前两年抓点成线打出品牌、中间三年延伸扩面产生影响、后五年完善提升全国领先”总体目标的完成。①坚持先易后难原则。结合各村在自然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实力、生活习惯等不同层面的差异性,将创建单位分为指令性和自主申报性创建两大类,从山区农村先行试点,逐步向平原、丘陵地区农村延伸,由中心村创建向规划保留自然村创建延伸,最终实现全覆盖。②加强分类指导创建。将创建评审划分

为一个标准(4个方面36项指标)三个档次(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梯度推进。特色村重点是打好建设基础,走差异化创建模式;重点村主抓产业的提升、文化的挖掘以及设施的完善;精品村重点是做强、做精、做特现有产业,不断丰富经营元素,积极拓展对外营销。③实行四位一体推进。即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同步推进、统筹兼顾。管理上,制定中国美丽乡村卫生保洁长效管理办法,明确环境卫生保洁、园林绿化养护、公共设施管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四个方面28条标准。制定中国美丽乡村长效管理考核机制,按照每村3万元的标准,年中分批督考、年底一次兑现。设立长效管理实绩考核奖,财政奖补由每人12元/年提高至每人40元/年,以年考核10次为基础,年终根据每次考核结果累计一次性奖励。制定中国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投诉举报奖励办法,经查证属实的,对投诉举报人给予100元的现金奖励。

三是塑造品牌,彰显美丽。坚持四美原则,彰显移步换景、移景辨村的独特魅力。①尊重自然美,提升生态禀赋。充分彰显自然的生态环境特色,抓自然布局,融自然特色。比如:报福镇、章村镇、山川乡、天荒坪镇4个乡镇以整村打造区域景区为抓手,着力建设休闲、度假、养生圣地;鄣吴镇上堡村借南宋古道金鸡岭之遗韵,明确“古驿西塞”建设思路等。②侧重现代美,拓展产业功能。培育现代产业,拓展功能品位。研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实施意见》,注重农村新型业态的开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景观农业,加大林地、土地的流转力度,规范提升农家乐布局经营,加快一产“接二连三”、

“跨二进三”进程。围绕县域乡村大景区建设,以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以村庄景区化为路径,全力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启动尚书垓、高家堂等7个村为建设首批乡村旅游示范村,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12年全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次875.9万,旅游总收入68.1亿元,门票收入1.6亿元。③注重个性美,发掘文化内涵。建成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了36个地域文化展示馆。加大对乡土文化的挖掘,威风锣鼓、鄣吴金龙、迂迢书画、昆铜化龙灯、大河皮影戏等一批特色文化得到开发,其中昆铜化龙灯更是挤身奥运,跨出国门。发挥生态优势,成功拍摄《卧虎藏龙》、《夜宴》、《蜗居》、《如意》等几十部影视巨作,安吉成为央视生态影视拍摄基地。④构建整体美,扩大品牌效应。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指标体系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成为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安吉也成为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示范区,33类58件“美丽乡村”商标成功获国家商标局注册商标。连续四年举办中国美丽乡村节,成为国家农业部、旅游局联合命名的首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被民革中央授予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基地。

四是调动主体,激发活力。把创建工作和创先争优结合起来,按照“谁受益、谁投资,谁参与、谁享受”的原则,在积极引导基层群众参与创建地同时,进一步树立了镇村干部的威信。①紧抓民生民本。全面优化农村生活环境,所有乡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已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达152个;建立了“户定点投放、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垃圾收集运模式;引入低碳生活理念,实施农村沼气系统建设、农房节能改造,推广农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