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第一次直奉战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1:18:11 字数作文
第一次直奉战争字数作文

篇一: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

一、影响第一次直奉战争结局的因素首先表现在政治方面。

1、直系在政治上处于人心所向的优势地位。

正如马干里所说“昊佩孚大得全胜, 无论中外人的视线, 全都集中在吴佩孚的一身了。有说他是大英雄的,有说他是中国之栋梁柱石的,对于他恭维的, 赞扬的, 是很多, 甚至于有看见过某报另外载吴氏阵亡而大哭的,甚至于有听见吴氏战胜约集友朋把酒庆贺的。”国际舆论亦倾向直系。

直系为什么能取得舆论的支持而奉系却不能呢? 这是因为直系军队纪律好过于奉系。当京师商会赴长辛店欢迎直军时, “吴氏再三声明不准直军一兵一将入城。”而奉军在此方面就差多了。“ 奉军之蛮横, 则尤过于安福, 曾有一仅及十龄之幼童, 声言奉军大败, 为奉军侦探所获, 立即枪毙, 其惨无人理如是。” 奉军三路溃退山海关内外, “均住铺房、民房, 民人躲避不及, 被派民夫, 妇女不得避, 须与炊饭, 违者遭其拳打, 张使到关令万县代雇民夫五百名, 自带锹镐, 每日工资五角, 系为挖战壕之用。”

直奉军纪差异只是人心向背的一个影响因素, 另外还有其它原因。吴佩孚声称不向列强借款, 这使他赢得了人民的同情。”而奉张却不同, “华盛顿协定签订以后, 张作霖和梁士治拱手让日本银行通过向现政府贷款控制国家收入,日本公开霸占胶济铁路, 北京现政府根本不加反对。”这就是使奉张为舆论所谴责

2、从全国各派政治势力的分合看, 也对奉系不利, 从而使之孤军对直作伐, 直致溃败。奉张与孙、段的联合, “为同床异梦之结合。

二、直胜奉败的第二点原因表现在军队素质上。

1、直军与奉军相比, 无论在士卒的“效死之心” 与军官的勇猛有谋方面, 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直军士兵多属北洋嫡师, 训练有素, 久经战阵, 其中“老兵油子” , 平时严守纪律, 战时颇具死战精神, 尤其是第三师凶悍无比, 经历大小数十仗, 从长春打到京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与四川。军队素质颇高, 打起仗来, 按部就班, 不惊不慌。面临特殊情况, 不待上司发令即能自行妥当处置。直军士兵不仅勇猛有序, 且内聚力强。“直军应战时实欠晌九月,吴氏百计筹划, 无款以应, 兵士闻之, 同声曰“ 匈奴不死, 何以家为, 吾辈当先为人民除去巨害, 庐墓田产, 得以保全, 即吾辈之身家性命亦得保全, 时机迫切, 个人生命尚不暇计, 又安能计及薪晌耶。”直军军费的筹措比奉军困难得多, 但为激励士气, 直系也不惜重赏以求勇夫,赏银共用去100多万元, 几占直军军费的十分之一,这对士气的鼓舞大有裨益。

反观奉军士兵则相差甚多。奉军是从高粱地里拉出来的部队, 尚未脱离“绿营兵” 、“ 马匪” 习气, 士兵目不识丁, 部队漫无纪律, 平时绝无训练, 闻败则喜, 被虏更乐, “ 已可以保全性命, 又得优待, 比在战线时, 安乐多得多。此亦可见军人心理之一斑。”许步青、尚致祥在致北洋政府的报告中说“ 敌人

退却之原因、军心涣散, 兵无斗志, 长官无统辖之能 。士兵多半变成士匪, 滦县、昌黎、乐亭等多被其抢掠。”

2、从军官素质相较看, 直奉之间亦存在很大距离。

直军总指挥吴佩孚是一员优秀的军事家,作战十分勇敢, “从军以来, 无战不在火线内指挥, 迫奔逐北, 进退起伏, 自团旅长以至兵士,无不惟吴氏之马首是瞻, 至短兵相接, 或隔重围, 兵士中弹饮刃, 纷纷僵倒, 中下军官相顾无人色, 左右差弃, 死伤过半, 仅有存者, 挺身尽力以推挽吴氏, 使之隐蔽, 相持不可, 则环泣长跪, 请其自重, 而吴氏之勇气绝不为之少沮。从容自若, 视枪炮弹如无物, 尝语兵士曰, 枪炮弹有眼, 决不伤我也, 是以无论若何赢弱畏死之兵士, 一经吴氏指挥, 则无不勃勃有不欲生之概, “吴氏临战之最激烈、最危险, 而其勇气亦最盛。”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 吴佩孚坚忍耐劳的性格亦表现得十分突出。“ 吴氏对于此次作战, 有七昼夜未睡眠, 一切排阵计划, 煞费苦心。在战期间, 亲临前敌指挥。当其攻下丰台时, 有西人某渴吴, 见其衣服多泥土, 并有二昼夜无饱食, 而吴氏仍不失常态, 可知英雄作事, 其忍耐劳苦, 不与庸人同。”不仅如此, 吴佩孚在关健时刻还能与士兵同甘共苦。“ 奉军之在前敌者, 饮食丰美, 一般士兵均喜形于色, 牛肉饼干汽水各种俱备, 直军则几至不饱, 然而毫无怨言, 且精神愈振者, 则以吴氏亦亲临前敌, 与兵士同受甘苦, 兵士不饱, 吴氏亦忍饿也。吴氏之治军严肃, 秋毫不犯者, 全在其持躬廉洁, 自奉节约, 饮食服用, 一如寒素。”

直军中除了吴佩孚外, 还有猛将张福来, 陆军大学高材生王承斌, 以及勇敢善战的冯玉祥、肖耀南等。比如冯玉祥率所部师亲临前敌, “方其剧战长辛店时, 曾见士兵稍向后退, 冯即力呼曰“诸弟兄们, 你们后退,是入地狱, 进攻是到天堂,于是士卒感激其言, 仍奋勇猛攻, 卒操优胜云。”

反观奉军统帅张作霖虽以完颜亮、成吉思汗、努尔哈赤自诩, 但对于前敌作战, “徒巡阅军队, 而自不身先前阵, 见少挫而令退兵, 其师虽众, 终不能与吴抗也。”

“诸将士类多不学无术, 未经良好训练, 所以射击虽精, 而战法蒙昧。闻其兵士多自胡匪出身, 仅知向前猛攻, 不知退伏引诱, 以诈取胜。此奉军所以屡战屡败, 死伤无数也钦’ 奉军高级将领中除李景林外, 其他均属泛泛, 而前线指挥如张景惠、邹芬、鲍德山等将领, 畏吴佩孚如虎, 与直军通款, 倒戈反奉或弃军逃走。奉军“下级军官升调太速, 殊少军事经验。每与晤面, 一谈升迁, 则眉飞色舞, 一谈战事, 则闭口无言。”

同直军将领相比, 奉军“人才差逊耳。其高级军佐, 于战略战术, 亦远逊于直军将领。” 而且奉军军官于前沿阵地附近村庄藏有妇女,一些官兵还随携家眷孩童。这如何作战?

从上可知, 在官兵两方面奉军与直军相比, 都有很大差距。

三、反观奉军, 战略战术颇多失误之处, 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第一是联合粤、皖共同对直的全国战略破产。

奉张通电率兵入关之时, 其内部在对直是否发动战争意见不一, 奉张本人希望通过兵临城下, 以兵威压直屈服, 或由粤、皖方面率先行动, 自己坐收渔利, 并策动河南赵倜、赵杰兄弟内应, 山东皖系势力暴动。但形势发展出乎奉张预料, 广东陈炯明牵制了孙中山势力北伐, 从而使直系对闽、赣无忧, 浙江卢永祥为江苏齐燮元所制不得行动,山东皖系势力准备不足, 无法暴动, 故而表示有利于直系的“善意中立” 。河南赵氏兄弟为冯玉祥所败, 内应不起。在吴氏电报战攻势下, 奉张势成骑虎, 只好率兵进入直军腹地与直军作战, 犯了兵家大忌。

2、奉军的第二大错误是兵阵问题。

奉军布阵取” 一字长蛇阵” , 兵力长列于山海关直至天津以南的马厂、大城县、白洋桥等。直系部队取“三角阵” , “按兵法云, 三角阵破不了一字长蛇阵, 何者击其首则尾至, 击其尾则首至, 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故不易破也。而昊居然以三角破矣。一来在乎运用, 二来奉军不知阵图, 非真长蛇也, 故一击即破。当吴击其中心, 而伊首尾不至, 两头失去联络。若两头回卷, 岂不将吴包围矣。而伊两头一失联络, 不败何待’ 。

3、奉系所犯的第三个错误在兵种的使用方面。

1922年5月5日,王永江在给杨宇霆的密信中说 “此次最误事者, 为骑兵集团。许司令本不长于骑兵, 亦不谙骑兵之作用,而其所用之常参谋长, 亦系不晓军务之人, 且于总部计划亦不明了故。总部原计划骑兵必须集团者, 其目的在绕出敌军战线, 或扰其侧面, 或扰其后路。今许司令乃用为正面作战, 大城白洋桥一役, 直将骑兵作成无用之物, 与原计划全相违背, 岂不可惜?设使吴督管领绝不至如此失败也。”

以上是奉军战略战术上的三点失误。当然, 奉军还有许多失当之处, 如“西 路三十六师不可靠原在意计中” , 却将之放在前线作战, 以致王永江发出“ 今已如此, 复何言哉” 的哀叹。等等。

四、外交上,日本的态度。

张作霖对日本势力十分重视, 他在直皖战后积极与日本打交道, 并向日本关东军司令官立花小一郎表达了问鼎中原的愿望, 还提出愿意维持南满铁路日本势力的意向。 此外, 张作霖多次派于冲汉作为特使访日。日本政府出于满蒙的考虑, 对满蒙地区的实力派主导力量—奉系十分重视, 原敬内阁还定下了与张作霖“融洽相处, 使其安心”的对策。但是到了1921年5月16号原敬内阁及其它日本要员举行东方会议, 会议决定不赞成其向关内扩张。当昊佩孚攻击亲日的梁内阁时, 日本当局却认为其动机只是为了弹幼梁内阁, 未必意在反日, 表面骂日本的未必是真正的“反日派” 。日本对张作霖拥梁阁, 倒有人认为其野心不可小视, 内田外相致电小蟠公使说, 日本固然想支持亲日的梁内阁, 同时也对奉张欲望的日益膨胀有许多疑虑。对于于冲汉提出的以所谓讨伐满洲马贼名义提供军火的要求, 日本政府认为其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况且还有列强对华武器禁运决议。出于种种考虑, 日本政府决定对直奉战争双方取“ 公正态度” , 内田外

相要求日本驻奉总领事会见英美驻华外交官, 以“ 详细说明日本对中国时局的公正态度” , 并与之商议对直奉战事深入后的共同措施。当时日本内阁的对华政策并非全都为各方赞同, 如关东军参谋长福原佳哉少将,但未能说服内阁。内阁外相为统一行动, 告诫在华日本官员, 在武器等援助问题上, 不要采取与政府矛盾的方针。由于日本政府的这一态度, 使奉系缺乏日本的援助, 这也是奉系在直奉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当然, 这并不是说奉张一点也未得到日本的援助, 事实上, 由于日本内部对奉意见不一, 一部分日本势力出于为本国利益考虑,对奉张提供了援助。日人秘密与奉通讯, 接济弹药, 炮兵多系日人指挥,但由于力量、范围有限, 故作用不大。

第一次直奉战争以直胜奉败告终, 日本对此十分后悔,尤其是日本军界, 他们担忧此后“英美将支持吴佩孚驱逐日本在华势力, 并导致日本丧失在华的权威, 以至日本在满蒙的特殊权益有被根除的危险。”故而, 日本政府逐渐改变政策, 转而全力支持奉系势力。

日本政府采取“公正” 立场对待直奉战争, 与直系、英美势力的牵制有关。 吴佩孚“ 深恐直奉战事发生后, 日人出面干涉, 故于战前即通告外交团, 谓直军对奉作战, 系以国军剿除土匪, 外人应严守中立, 英美又根据九国协约以监视日人, 日人乃不敢公然袒奉。”日本军方对华政策较为强硬, 而内阁、军方之间争权斗争又十分激烈, 故双方行动, 认识时有不一致之处。在第一次直奉战争时期的对奉问题上, 日本陆相山犁半造的口径就与日本内阁决定不一致。当日本宪政会会员征询其对华方针时, 山犁辞意间即表示东三省不准有战事发生, 而只许奉军攻入关内, 不许直军进攻关外, 其袒奉之意, 显然易见。” 但是, 由于直军“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 于数日间将关内奉军之势力根本削除, 使日本不得因兵连祸结借口干涉, 不然则其所谓相当考虑者, 将以暗中之援助,变而为公然之举动, 则关以外, 将为西比利亚矣。”事实确是如此, 如果直军不能速决取胜,战争拖延时间一长, 那么, 日本驻华军队出兵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篇二:直奉战争

直奉战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在中国北方进行的两次战争。第一次以直军获胜告终,第二次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干预下。直系遭到了惨败。 名称: 地点: 时间: 直奉战争 中国北方 1922年,1924年 参战方: 结果: 主要指挥官: 直系军阀,奉系军阀 第一次直军胜,第二次奉军胜 吴佩孚,张作霖 目录

战斗背景

1920年直皖战争后,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权。并共推靳云鹏组阁。后来,张作霖又迫使靳云鹏辞职,支持亲日的梁士诒任国务总理。受日本支持的奉、皖两系开始重新合作,并联络孙中山为首的广东政权,组成反直“三角同盟”。

第一次直奉战争

背景

1922年1月,受英、美支持的直系军阀吴佩孚,联合六省军阀,通电攻击梁士诒内阁媚日卖国,迫梁离职,直、奉矛盾日趋激化。4月上旬,奉军开入山海关与直军对峙,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以张作霖为总司令,率领四个师、九个旅,约十二万人,分东、西两路沿津浦、京汉铁路向直军发起进攻,直军以吴佩孚为总司令指挥七个师、五个旅约十万人迎战。两军在长辛店、琉璃河、固安、马厂等地展开激战。5月3日,吴佩孚出奇兵绕道攻击奉军后方,使卢沟桥奉军腹背受敌;吴还分化奉军内部,使奉军第十六师临阵倒戈,造成全线溃退。5日,张作霖败退出关。后经英、美传教士调停,双方停战。此后,奉系在日本援助下重整军备,并与段祺瑞共同策动冯玉祥等直系将领倒直,伺机卷土重来。 直系取胜后,完全控制了北京政府,继续推行“武力统一”政策,其首领曹锟于1923年10月以贿选手段当上总统,曹遭到国人反对,加之内部各派争权夺利,财政濒于破产,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

1922年4月28日

直奉战争爆发

1920年直皖战争后,直系和奉系军阀共同控制北京政权。直系取代皖系,反映英、美

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扩张和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受挫;日本不甘心失败,扶植奉系,并促使奉、皖两系重新联合,对抗直系。在内阁问题、对待华盛顿会议提出的山东问题等,双方矛盾剧烈,导致关系破裂。

1922年4月28日,奉系张作霖自任总司令,设司令部于落垡,率12万名奉军官兵发动总攻击,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以吴佩孚为总司令,以保定为大本营,分头抵御。双方在马厂、固安、长辛店激战。5月3日,吴佩孚改守为攻,将主力迂回作战,绕至奉系后方芦沟桥,致使奉军腹背受敌。5日,奉军张景惠部第十六师停战倒戈。芦沟桥、长辛店等要隘被直军攻占,中路奉军退至天津。张作霖下令退却,率残部出关。10日,徐世昌总统下令免除张作霖东三省巡阅使等职。

6月17日,在英帝国主义干预下,直奉两系停战议和,签订和约。双方自19日始将军队撤退,终结战争。

第二次直奉战争 背景

1924年(民国十三年)9月至10月,直系军阀吴佩孚部与奉系张作霖部在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地区为争夺北京政权而进行的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积极推行其企图以武力统一中国的政策,并通过贿选使曹锟当上大总统。奉系军阀也尽力扩军备战,准备再次与直系争夺中央政权。在政治上为了对抗武力统一政策,段祺瑞,张作霖,孙中山建立了三角同盟。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系与沪浙皖系、广东孙中山、冯玉祥国民军联手对抗直系把持的中央政府。

爆发

1924年9月,直系江苏军阀齐燮元与皖系浙江军阀卢永祥爆发了江浙战争。9月3日,张作霖通电谴责曹、吴(即直系)攻浙,并以援助卢永祥为名,组织“镇威军”,自任总司令,将奉军编为6个军;总兵力约15万人,于9月15日分路向榆关(即山海关)、赤峰、承德方向进发,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战争过程

为抗击奉系军阀的进攻,吴佩孚于7月18 日晚10时宣布,自任总司令,并以王承斌为副总司令兼直隶筹备司令,彭寿莘为第1军司令,王怀庆为第2军司令,冯玉祥为第3军司令,张福来为援军总司令,还有海、空军各一部,总兵力近20万人,依托长城组织防御,并对各军的作战任务作了具体区分。当时,直军企图从海上登陆葫芦岛,合围奉军,但由于奉军海军的抵抗,更重要的是英国进行了干预,直军被迫放弃了计划。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直军

丧失了战争主动权,陷入被动。9月15日到22日,奉军第2军、第5军,兵分两路,分别由阜新、通辽向直军防地攻击前进。奉军在攻占开鲁、朝阳后,又乘胜向凌源发起进攻。接着,奉军的骑兵队也由彰武出动,陆续攻占直军控制的建平、赤峰等地。是时,直军第3军司令冯玉祥,因不满吴佩孚排除异己,正与援军第2路司令胡景翼、北京警备司令孙岳等密谋倒戈,在古北口一线按兵不动。9月28日,榆关方面的战事日趋激烈。直军虽然居高临下,但奉军精锐张学良、郭松龄的部队却前赴后继地奋勇仰攻,双方都遭到很大的伤亡。奉军在正面进攻未能奏效后,侦知九门口直军的守备力量比较薄弱,便转而集中兵力猛攻九门口,并于10月7日攻占,直军的长城防线被打开了一个缺口。吴佩孚在九门口失守后,急调后援部队开赴前线,并于12日亲临榆关组织直军进行反扑,一度曾将九门口夺回。奉军在直军反扑面前全力抗击,与直军进行了反复的争夺,终将直军的进攻击退,再度攻占九门口。在20多天的反复争夺战中,双方战死者达一万余人。 10月9日奉军攻占了赤峰。15日,赤峰被赶来前线的直军第3军二部夺回。时冯玉祥在古北口举行会议,认为倒戈回京的时机已到,便电告孙岳,叫他迅速将驻防大名的军队调至北京南苑,同时下令部队,将后队改为前队,于10月19日回师北京。

北京政变

23日,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人,联名发出了呼吁和平的漾电,发动 “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贿选总统曹棍的反动统治,占领了北京。25日,冯玉祥等人在北京北苑举行会议,决定组织中华民国国民军,推冯玉祥为总司令兼第1 军军长,胡、孙二人分任副总司令兼第2、第3两军军长。“北京政变”后,吴佩孚把前线指挥交给张福来主持,亲率其嫡系第3师、第26师各一部,共约七八千人,于10月25日乘车回救北京。26日,吴佩孚命令部队开往杨村一线布防,对冯军采取守势。企图等齐燮元、孙传芳的军队沿津浦铁路北上;李济臣、萧耀南的军队由京汉铁路南来。再在这两路援军的支援下,从冯玉祥的控制下夺回北京。到10月28日,由平泉、冷口入关的奉军张宗昌部,攻占滦州,截断了榆关直军的退路和榆关;天津之间的交通线,直军纷纷溃退。31日,奉军占领了榆关和秦皇岛,缴获直军的枪支达3万余件。直军主力丧失殆尽。从10月31日到11月 2日,冯军先后攻占了杨村和北仓,并俘虏了北上援吴的鲁军旅长潘鸿钧。吴佩孚见大势已去,率残部2000余人由塘沽登舰南逃。 战争结果

张作霖、冯玉祥等随后在天津曹家花园召开会议,决议成立中华民国执政府与善后会议以取代国会,并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统总统与总理之职,政权落入奉系军阀手中。

评价

军事意义上,直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海军、空军参加并取得重大作用的内战,新式武器如坦克等纷纷登场,重炮、重机枪、地雷的使用均为之前战争所罕有,死伤特别惨烈。

政治意义上,直奉战争以奉系胜利而告终,从此直系军阀基本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北

洋政府开始了张作霖时代。

篇三:民国时期战争列表

武昌首义之役 ( 1911 . 10 ) 二次革口命(赣宁之役) ( 1913 . 7—9 ) 广东讨袁之役 ( 1913 . 7—8 ) 四川讨袁之役 ( 1913 . 8—9 ) 护国战争 ( 1915 . 12---1916 。 6 ) 沪纳之战 ( 1916 . 1—5 ) 滇桂边之战 ( 1916 . 1—3 ) 綦江之战 ( 1916 . 2 )

湘西之战 ( 1916 . 2—4 ) 桂军入粤之役 ( 1916 . 9 )

刘(存厚)罗(佩金)之战 ( 1917 . 4 )

刘(存厚)戴(戡)之战 ( 1917 . 7 )

护法战争(南北战争) ( 1917 . 8---1918 . 5 )

广东讨龙(济光)战争 ( 1917 . 11---1918 . 4 )

靖国战争 ( 1917 . 11---1918 . 1 ) 粤军援闽之役 ( 1918 .南雄之战 ( 1918 . 4—6 ) 四川倒熊(克武)之战 ( 1920 .|

直皖战争 ( 1920 . 7 )

靖川之战 ( 1920 . 8—10 )

第一次粤桂战争 ( 1920 . 8—10 )

云南倒唐(继尧)之战 ( 1920 . 12---1921 . 2 )

孙中山第一次(桂林)北伐 ( 1920 . 12---1921 . 3 )

四川驱刘(存厚)之战 ( 1921 . 2—3 )

湘鄂战争 ( 1921 . 6—9 )

黔军援桂之役 ( 1921 . 6---1922 . 1 )

第一次桂粤北流之战 ( 1921 。 6 )

粤军入桂之役 ( 1921 . 8 )

唐继尧返滇之役 ( 1922 . 2—3 )

定黔战争 ( 1922 . 3—6 )

第一次直奉战争 ( 1922 . 4—6 )

直豫战争(河南战争) ( 1922 . 5 )

四川一、二军之战 ( 1922 . 7—8 )

孙中山讨陈(炯明)之役 ( 1923 . 1 )

四川一、三边军与三、七、二十一师之战 ( 1923 . 1—3 )

滇军再度入黔之役 ( 1923 . 3 )

国民政府平定沈鸿英叛乱 ( 1923 . 4 )

四川讨贼之战 ( 1923 . 4---1924 . 3 )

谭(延闿)赵(恒惕)之战 ( 1923 . 6—10 )

孙中山第二次(韶关)北伐 ( 1923 . 9 )

国民政府平定广州商团武装叛乱 ( 1923 . 10 )

桂系桂林之战 ( 1924 . 1—8 )

孙传芳入浙之役 ( 1924 . 9 ) 江浙战争(齐卢之战) ( 1924 .第二次直奉战争 ( 1924 . 9—10 )

中原大战 ( 1930 . 4—10 )

亳州之战 ( 1930 . 4—7 )

桂粤衡阳之战 ( 1930 . 5—7 )

第二次滇桂战争 ( 1930 . 5—10 ) —8 ) —7 ) —10 ) 1 3 9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五次“围剿” ( 1930 . 12---1934 . 10 )

一.二八淞沪抗战 ( 1931 . 1—2 )

四川北道之战 ( 1931 . 2—5 )

讨石(友三)之战 ( 1931 。 7 )

青藏战争 ( 1931 . 6---1933 . 4 )

韩(复榘)刘(珍年)之战 ( 1932 . 8—9 )

王(家烈)犹(国材)之战 ( 1932 . 11---1934 . 1 ) 四川二刘(刘湘、刘文辉)大战 ( 1932 . 10---1933 . 9 ) 四川省门大战 ( 1932 . 11 )

四川沱江大战 ( 1932 . 10—12 )

四川荣威之战 ( 1932 . 12 )

热河抗战 ( 1933 . 2—3 )

长城抗战 ( 1933 . 3 )

四川毗河之战 ( 1933 . 5—7 )

四川岷江大战(安川大战) ( 1933 . 8—9 )

蒋介石讨伐察哈尔民众抗口日同盟军 ( 1933 . 7—9 ) 蒋介石讨伐十九路军之战 ( 1933 . 12---1934 . 1 ) 盛(世才)马(仲英)之战 ( 1934 . 1 )

四马拒孙(殿英)之战 ( 1934 . 1—3 )

河西战役 ( 1936 . 10---1937 . 4 )

百灵庙之战(绥远抗战) ( 1936 . 11 )

南苑抗战 ( 1937 . 7 )

岓口保卫战 ( 1937 . 10 )

太原保卫战 ( 1937 . 11 )

南京保卫战 ( 1937 . 11—12 )

鲁北抗战 ( 1937 . 11 )

台儿庄战役 ( 1938 . 3—4 )

武汉会战 ( 1938 . 6—10 )

上党战役 ( 1945 . 8—10 )

察绥战役 ( 1945 . 10—12 )

邯郸战役 ( 1945 . 10 )

津浦路战役 ( 1945 . 10—12 )

苏中战役 ( 1946 . 7—8 )

定陶战役 ( 1946 . 8—9 )

宿北战役 ( 1946 . 12 )

莱芜战役 ( 1947 . 1—2 )

临江战役 ( 1947 . 1—3 )

延安战役 ( 1947 . 3 )

孟良崮战役 ( 1947 . 5 )

正太战役 ( 1947 . 4—5 )

鲁西南战役 ( 1947 . 7 )

沙家店战役 ( 1947 . 8 )

清风店战役 ( 1947 . 10 )

石家庄战役 ( 1947 . 11 )

胶东战役 ( 1947 . 9—12 )

宜川战役(瓦子街战役) ( 1948 。 2—3 ) 洛阳战役 ( 1948 . 3—4 )

临汾战役 ( 1948 . 3—5 )

晋中战役 ( 1948 . 6—7 )

襄樊战役 ( 1948 . 7 )

济南战役 ( 1948 . 9 )

辽沈战役 ( 1948 . 11---1949 . 1 )

淮海战役 ( 1948 . 11---1949 . 1 )

平津战役 ( 1948 . 11---1949 . 1 )

渡江战役 ( 1949 . 4 )

京沪杭战役 ( 1949 . 4—5 )

太原战役 ( 1949 . 4 )

西北战役 ( 1949 . 5—9 )

兰州战役 ( 1949 . 8 )

福州战役 ( 1949 . 7—10 )

衡宝战役 ( 1949 . 9—10 )

广东战役 ( 1949 . 10 )

广西战役 ( 1949 . 12 )

西南战役 ( 1949 . 11---1950 . 3 )

昆明保卫战 ( 1949 . 12 )

海南战役 ( 1950 . 4 )

解放舟山群岛战役 ( 1950 . 5 )

补充: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太原会战 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 徐州会战 1938年1月——5月21日

兰封会战 1938年5月21日——6月

武汉会战 1938年6月——10月

随枣会战 1939年5月1日——20日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9月14日————10月 桂南会战 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枣宜会战 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豫南会战 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上高会战 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晋南会战 1941年5月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9月————10月1日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浙赣会战 1942年4月——7月28日

鄂西会战 1943年5月——6月

常德会战 1943年11月2日——12月

豫中会战 1944年4月——5月25日 长衡会战 1944年5月——8月

桂柳会战 1944年8月——12月10日 湘西会战 1945年4月——6月

篇四:东北历史纪要

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沙皇俄国和清朝于1860年(咸丰十年)11月14日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使清政府确认了《瑷珲条约》的合法性,并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李鸿章《中俄密约》:《中俄密约》,即俄国与清政府订立的秘密条约,1896年6月3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沙俄利用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困境﹐藉口“共同防御”日本﹐诱迫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鸿章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

财政大臣维特在莫斯科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防御同盟条约》。一般称为《中俄密约》。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第一次直奉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

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

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为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

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

略野心;而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三国干涉还辽”:三国干涉还辽,发生于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1895年4月17日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六日后,俄国、德国与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日本为此深感屈

辱。是日俄战争的原因。

日俄战争:《日俄战争》是指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朝鲜、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

扩张受到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东北地区,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三方在这场战争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奉系军阀建立:奉系军阀是北洋军阀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领张作霖出生在奉天(祖籍河北),故称奉系。奉天即现在的辽宁省,省会沈阳亦称奉天。1907年,清政府将东北地区改建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行省,称“东三省”,徐世昌为总督,

调北洋新军一部分分驻各省。驻奉天省新军为第二混成协,奉天省原有旧军八路四十营,1909

年改为中、前、左、右、后五路,统由巡防营务处节制,张作霖任中、前两路统领。后巡防营中、前两路改编为第二十七师,张作霖任该师师长。如果

因此以为张作霖是个行伍出身的军人,那就错了,对于他的身世和发迹,还须细细道来。 直奉战争:1922年4月28日,奉系张作霖自任总司令,设司令部于落垡,率12万名奉军官兵发动总攻击,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以吴佩孚为总司令,以保定为大本营,分头抵御。双方在马厂、固安、长辛店激战。5月3日,吴佩孚改守为攻,将

主力迂回作战,绕至奉系后方芦沟桥,致使奉军腹背受敌。5日,奉军张景惠部第十六师停战倒戈。芦沟桥、长辛店等要隘被直军攻占,中路奉军退至天津。张作霖下令退却,率残部出关。10日,徐世昌总统下令免除张作霖东三省巡阅使等职。

6月17日,在英帝国主义干预下,直奉两系停战议和,签订和约。双方自19日始将军队撤退,终结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积极推行其企图以武力统一中国的政策,并通过贿选使曹锟当上大总统。奉系军阀也尽力扩军备战,准备再次与直系争夺中央政权。在政治上为了对抗武力统一政策,段祺瑞,张作霖,孙中山

建立了三角同盟。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系与沪浙皖系、广东孙中山、冯玉祥国民军联手对抗直系把持的中央政府。

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身亡:皇姑屯事件是日本关东军谋杀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事件。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30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孔桥时,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

日死去。因在皇姑屯火车站以东,史称皇姑屯事件。

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东北实行易帜;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东北易帜”。

9·18事变: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满洲事变。指1931年9月18日中日之间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此次事变后,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为抗日战

争的全面爆发埋下了导火索。中国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并利用投靠日本的前清废帝溥仪在东北建立了满洲国傀儡政权,实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使东北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东北义勇军:东北义勇军是最早站出来与日寇战斗的自发武装,为创建东北抗日联军提供了条件和经验,推动了东北抗日斗争的发展,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东北义勇军的兴起和发展,得到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的积极支持和援

助。在日军强大兵力的进攻下,缺乏统一领导而又成分复杂的义勇军,坚持到1933年下半年即大部陷于瓦解,只有少部分继续坚持斗争,为东北和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

命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他们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马占山江桥抗战:1931年11月4日,发生在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镇的哈尔戈江桥阻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虽然在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指挥下失败了,江桥抗战被评为中国军队有组织、有领导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第一枪,也被评为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伪满洲国:伪满洲国(Manchukuo,后称伪满洲帝国)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东北建立的存在于二战期间的傀儡政权。建国初期为共和体制,不久后日本侵略者扶持前清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为元首,初期称号为“执政”,年号“大同

”,后称皇帝,年号“康德”。领土范围包括东北全境(除伪关东州,即大连)、以及内蒙古东部与河北省承德市(原热河省)。伪都“新京”(即长春)[1]。日本侵略者实行“日满一体”的经济政策,使此地区的经济沦为日本经济的附庸以及

掠夺的对象,使东北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端贫困与痛苦。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日本战败;同年8月17日,溥仪在通化宣读《退位诏书》,伪满洲国灭亡。伪满洲国政权未得到世界普遍的承认,中国南京国民政府和国际联盟不承认这一政权

731细菌部队:731部队是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关东防疫给水部,对外称石井部队或加茂部队。731部队罪证遗址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该单位在二战期间由日本侵略者石井四郎所领导。731部队也是在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日本法西斯于日本以外领土从事生物战细菌战研究和人体试验相关研究的秘密军事医疗部队的代称,也是日本法西斯侵略东北阴谋发动细菌战争期间(从1931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屠杀中国人民的主要罪证之一。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篇五: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部分

直皖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英、日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它们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日益激化。日支持皖系段祺瑞,把持着北洋军阀政府;美英支持直系曹锟和吴佩孚与段祺瑞相对抗。1920年7月,直系军阀联合奉系张作霖对皖系段祺瑞发动战争,皖系失败,段祺瑞被迫下台。直奉两系共同把持北洋军阀政府。

直奉战争

北洋军阀直、奉两系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争夺中央政权的战争。日本在失去皖系军阀这个工具后,转而扶植另一个工具奉系与直系对抗。1921年12月,张作霖进京支持亲日派官僚梁士诒组阁。卖国行为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吴佩孚和直系各省督军乘机逼迫梁士诒下台。由此引起直奉战争。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正式爆发,5月5日,直军在长辛店获得大捷,随后张作霖率残部出关。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了和约。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开幕,在上海和浙江嘉兴举行。大会通过了党纲,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私有制,直到消灭阶级差别;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党的组织纪律;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中共一大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使命,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工人阶级政党。

“二七”罢工/二七惨案

1923年2月7日中国直系军阀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的流血事件。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各站工会代表在郑州召开总工会成立大会。吴佩孚丢弃“保护劳工”的假面具,命令军警用武力加以阻挠和破坏,并封闭总工会会所。总工会当即组织全路2万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2月7日,曹锟、吴佩孚等派大批军警分别在长辛店等处进行血腥镇压,林祥谦被捕后,拒绝下令复工 ,慷慨就义。施洋也在武昌被杀害。

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了,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党章和改组的具体办法;同意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正式决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大会还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使之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革命进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黄埔军校

1924年5月成立,是国共合作的产物,仿效苏联红军的培养模式,同时注重对学员政治教育,孙中山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中国共产党选派周恩来等先后到军校任职。黄埔学生军曾参加东征、南征等战役及北伐战争,为革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卅运动

1925年5月30日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爆发的以工人为主体的有全国各阶层人士广泛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标志着革命高潮的到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国民革命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改订新约运动

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列强用条约的形式,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

西山会议派

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1925年11月23日,谢持、邹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因而得名。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党部的强烈反对。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通令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等口号,恢复了谢持、邹鲁的党籍,西山会议派从而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戴季陶主义

1925年6、7月间,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反对容共政策的理论。戴季陶主义的出现,是革命高潮到来之际资产阶级力图分裂统一战线的征兆。它不仅促使国民党新右派形成,为其反共夺权作了理论与舆论上的准备,而且助长了国民党老右派的反革命活动,并从思想上把国民党的新老右派联合起来,对革命统一战线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戴季陶的反动观点受到共产党人的猛烈抨击。

《整理党务案》

蒋介石策划中山舰事件后,1926年5月15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届二中全会。蒋在会上提出,内容: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各高级党部的委员比例不得占1/3以 上;共产党员不得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国民党员不得加入共产党;共产党须将其加入国民党之党员名单交国民党中央保存;第三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指示,均须先交国 共两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等。

“整理党务”即国民党右派为限制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的正当活动,破坏国共合作采取的组织措施。整理党务案被通过,蒋乘机篡夺了党权、政权和军权。

四一二政变

蒋介石背叛新三民主义和北伐大革命的政治事变。1927年3月蒋到上海后与帝国主义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及青洪帮头目等直接勾结,密谋用暴力手段清除共产党。但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者却未作应付突然事变的准备。4月12日,蒋派兵收缴上海工人纠察队武器,大规模捕杀工人和共产党员,封闭上海总工会和其他革命团体。18日,蒋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这次反革命政变为蒋介石建立反动的南京政府扫清了道路。

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 ,张学良在中国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毅然于1928年底通电全国,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中原大战

1930年5月-11月,蒋与阎 冯 李三派间的军阀战争,历史近7月,投入兵力近百万,战线绵延数千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大规模军阀战争。蒋取胜,暂时统一国民党各军事集团,战争破坏性极大,百姓遭难,将集团掌握主动权,为其独裁奠定基础。

《训政纲领》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纲领性文件。宣布在国民党的领导下实行“训政”。训政时期统治权归国民党独揽,政权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在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托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治权亦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的“指导监督”下由国民政府行之。确立了国民党一党专制。

法币

法币是在中国1935年起由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法币的发行,结束了中国使用接近五百年的银本位币制。11月4日,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初期对经济发展有一定作用,后期,滥发法币作为敛财工具,造成通货膨胀,掠夺了民间的财富,使民众的储蓄化为乌有。

“四行二局”

国民党政府通过控制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不仅完全主宰了全国的金融业,而且直接操纵着全国的经济。号称“四行两局”。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为反击国民党当权派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挽救革命,在江西省城南昌发动的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问领导的带有全局一一的第一次武装暴动。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第一次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紧急会议。它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巨大贡献。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党中央的委托,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秋收起义。10月抵达井冈山。从此,这支起义武装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

遵义会议

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贵州遵义举行的扩大会议。否定了第四次反围剿以来博石等人左倾的军事错误,肯定了毛的战略主张,确立毛在党和红军中的低位。也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延安整风

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1941年5月,毛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始;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止。通过延安整风,中国共产党不仅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将苏共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且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三制

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边区的民意机关和政府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遇事共同商量,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以后。其他抗日根据地也陆续建立起“三三制”政权。

减租减息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提出了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随后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发布关于《中央土地政策决定的讨论提纲》,对地租、佃权、债务和特殊土地处理等问题,提出具体意见通过减租

减息,削弱了农村封建势力,保障了农村基本群众的既得利益和政治优势,抗日生产热情普遍提高。

? 中共七大

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主持大会并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大会通过的新党章确定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选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共七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五四指示》

是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 该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五四指示》揭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指明了方向。“五四指示”发出后,各解放区根据指示精神,迅速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到1947年2月,各解放区已经有2/3的地区,解决了土地问题,极大地巩固了解放区和加强了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支援。历史的发展证明,没有亿万获得了土地的农民的支援,解放战争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7月中共中央颁布,10月在解放区内施行。主要内容是: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 性剥削的土地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通过土地改革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挖掉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巩固了根据地;农民分到土地,为了保卫革命果实,积极参加解放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对中国侵略战争的头幕。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路段,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进军东三省。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刺激下掀起抗日救亡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均具重大影响。 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为侵占华北制造一连串侵略事件。1935年6~7月,《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签订后,中国在河北和察哈尔的主权大部分丧失。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又策动汉奸制造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使冀、察、绥、鲁、晋五省脱离中国。10月,日本在河北省的香河指使汉奸暴动,占领县城。11月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12月,国民党政府指派宋哲元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华北事变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

八一宣言

1935年8月1日,红军在长征途中,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在莫斯科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八一宣言是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文件,意味着中共关门主义的结束,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开始。

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作了全面深刻的说明。

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9北平数千学生在中共领导下,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共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东北的阴谋,打击南京政府对日的妥协政策,有力宣传了中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东北抗日联军

简称“抗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部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先后组织起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同盟军、反日联合军等抗日武装。1936年2月统一改称东北抗日联军。并编成第一、二、三路军。抗日战争胜利后,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

西安事变

又称双十二事变,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后经过中共及多方努力。西安事变最终以和平方式解决。蒋介石被迫联共抗日。事变结束了中国十年内战,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促使第二次国共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一个中队在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洛川会议

为贯彻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纲领、方针和政策,1937年8月22—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举行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指出必须坚持抗战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任务和基本政策,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战的正确方向,对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建设一个新中国,具有重大的意义。

《抗战建国纲领》

1938年4月1日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它是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全面政治纲领,包括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民主运动、教育等各方面的政策,共32条。纲领提出了“抗战救国”的总口号,并说“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强调全国抗日力量在国民党蒋介石的“领导之下”,实行“政治之统一”。这个纲领在主张抗日上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和消极因素,它没有提出抗战到底,驱逐日本出中国,没有提出战胜日本的军事策略,在很多政策上都具有两面性,总之它是国民党片面抗战的纲领,是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表现了国民党既要抗战,又害怕人民在抗战中发动起来的矛盾状态。所以说他与中共全面抗战的纲领有本质区别。

淞沪会战

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中国政策对内立足抵抗,对外争取支援。全国各界支持上海抵抗。标志中日两国全面战争的开始。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和胜利的信心,为沿海工业内迁赢得了时间。

平型关战役

发生于1937年9月中旬,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奉命开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机。最终以八路军取得胜利告终。此次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板垣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歼灭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