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艽野尘梦,陈渠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2:28:54 字数作文
艽野尘梦,陈渠珍字数作文

篇一:艽野尘梦白话(原版)

西藏生死恋

——《艽野尘梦》白话译本

——湘西王陈渠珍的西藏传奇之旅及荡气回肠的凄美爱情

那些美好理想,那些妙曼爱情。藉藉黄沙吹过,回首从前,人生,宛如那香花遍地的无边草原上,一场依稀仿佛的缥缈梦境……

最沉重的伤痛,总是深藏于内心。

陈渠珍,字仲谋,号玉鍪。湖南凤凰人,出身军人世家。把持湘西军政二十年,是不折不扣的湘西王。人生宗旨虽是:“三分成竹,七分冒险”。但在其主持湘西期间,却一直奉行保境安民的基本政策,所部军队除剿匪及平叛之外,境内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以至于直到老蛮的少年时代,家乡耆老对“陈老总”的威名仍时有提及。

《艽野尘梦》是陈渠珍写的一部回忆录,记叙他在1907年入川进藏,以及辛亥革命爆发后,从西藏绕道青海回到内地的一段往事。

书中,着重记叙了对波密野人的平叛之战,及其在一次偶然的家宴上,认识了藏族少女西原。西原当时为客人表演马术,那矫健的身影和灿烂的笑容使陈渠珍驻目流连,称赞不已。筵席上,西原的叔父加瓜彭错笑着说不如将西原许配给陈渠珍。当时,陈渠珍以为只不过是一句酒桌戏言,也就在微醺中漫然答应。孰料,几日后,彭错竟将盛装的西原送来,由此,便开始了一场不离不弃、生死不渝的传奇爱情。 在平定波密野人之战中,西原不避危险,随夫从军,曾几次从危险中救回陈渠珍的性命。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西藏后,援藏军中的哥老会组织发动兵变,杀死统领罗长裿。陈渠珍在复杂局面中,带领湘黔籍官兵115人企图返回原籍。因川藏线被叛兵所阻,陈渠珍等只得取道青海返回内地。西原此时也告别父母,跟随夫君同行。却不料在青海戈壁中迷失道路。

风雪迷途,食粮殆尽,沿途茹毛饮血,全靠有着高原生存经验的西原照应,陈渠珍才没有葬身雪域。七个月之后,抵达兰州,随行幸存者仅剩七人。

苦旅之后,囊空如洗。陈渠珍和西原流落西安,等候家中寄来川资。战火阻隔,这一等又是数月。其间,因水土不服,西原患上天花,临终弥留之际,拉着陈渠珍的手说:“西原万里从君,只想与君白头到老。不曾想竟然病入膏肓,不得不与君中道诀别。然而君若有幸能得到帮助,脱离此地,我死也瞑目了。如今算来,家中书信应该不日即到,愿君南归途中,一路珍重,西原已不能随行了。”说完,长叹数声,盍然而逝。陈渠珍抚尸痛哭,几乎气绝。清醒后检点行囊,仅剩钱一千五百文。

陈渠珍借钱装殓西原,葬于西安雁塔寺。含泪回到居处,恍然中已不见西原踪影,只觉满室凄清,纬帘飘飞,想起西原追随自己的种种艰难,不禁仰天长哭,泪枯声竭。

全书至此,也嘎然而止。用陈自己的话说:“述至此,肝肠寸断矣。余书亦从此辍笔矣。”

在陈渠珍自1907年入川进藏之后的100年,也就是2007年,老蛮也由湘入川。并且有幸在重庆读到这本回忆录。

边塞苦战、爱情凄美。红颜薄命,英雄穷途。我读完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总序 第一章 成都至察木多 第二章 腊左探险 第三章 昌都至江达 第四章 收复工布 第五章 进击波密 第六章 退兵鲁朗及反攻 第七章 波密兵变退江达 第八章 入青海 第九章 过通天河 第十章 遇蒙古喇嘛 第十一章 至柴达木 第十二章 噶尔厅至兰州

后记

总序

西藏,汉朝时期称为西羌,唐朝叫做吐蕃,明朝称为乌斯藏。当地居民素来信奉佛教,在最开始的时候推崇红教,喜欢研究符咒以及吞刀吐火那些很神奇的法术。后来有位叫宗喀巴的尊者,进入大雪山中苦修数年,得道之后,便矫正戒律,排除了以前红教中的那些幻术成分,并由此而创立黄教,黄教一经创立,立即风行整个藏区,原先的红教便慢慢衰落下去。

宗喀巴有两位弟子,其中一位叫达赖,也就是当时的藏王,他驻在拉萨,握政、教权力于一体,统治着整个西藏,与罗马教皇类同。第二位叫班禅,驻在后藏,但仅仅只有一个教皇的名号而已,没有实权。

清朝初期,朝廷即设立驻藏大臣督办西藏事务。但真正开始掌握西藏政权,是在乾隆皇帝平定廓尔喀(尼泊尔)之后。

后来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大英帝国的军队也直抵喜马拉雅山麓。这时,俄国的势力也已经逾过帕米尔高原,预谋侵夺中国领土。英、俄两国对中国势力范围的争夺加剧。于是,英人想要得到西藏,进而窥伺西康和四川,以完成其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而俄国人也同样想得到西藏,再将印度变为附庸,然后逾过葱岭,夺得新疆,最后席卷整个蒙古高原。

英国人自从失去北美殖民地之后,则更加依赖印度这块天府宝地,唯恐俄国捷足先登,因此先发制人,以利诱惑达赖,支持承认西藏为独立国家,与西藏唐古特政府直接签订英藏新约。当时的驻藏大臣有泰也在条约中逼迫署名。自此以后,大清朝廷自救不暇,更没有能力和精力顾及天高地远的西藏事务了。 达赖既被英人所掌控,驻藏大臣,又都是昏庸老朽之辈,加上清朝当时皇帝孱弱,太后专权,不知列强有得寸进尺之心,应该首先固守藩篱。

达赖后来也渐渐知晓英人并吞西藏的阴谋。他的属下,藏王边觉夺吉对沙俄心存幻想,见到英国人对西藏领土虎视眈眈,便想得到俄国的支持来抵制英国。因此借祝贺俄国沙皇加冕为名,游说俄国牵制英国。 英国人听说这个消息后,大为恼怒,当即派遣数千精兵,逾过喜马拉雅山侵入中国领土。

达赖从来以活佛自居,到这个时候还通过建亭寺护法跳神问卜,幻想通过神示来决定是和还是战。 护法的占卜显示:佛祖能保佑我西藏,能够打败敌军并且可以缴获他们的枪械,请示决战。

达赖竟相信这样的无稽之谈,调动藏兵数千在庆喜关外抗击英军。由于英军骄傲大意,以为不会遭遇抵抗,冒险深入,以致遭遇藏军伏击,仓促应战,在死亡百余人后,稍稍退却。

西藏上下,拍手相庆,都认为是神言灵验,英军果真不堪一击。而这时,英军经过整顿之后,继续攻

击西藏,藏兵因为都是临时召集的农民作战,缺乏训练,终于导致大败,于是在英军的进攻面前,藏军望风披靡。

达赖知道大势已去,于是逮捕建亭寺护法处以磔刑。并将其母亲囚禁在工布的头波沟,而自己则携带珠宝珍物数百驮,率千余人逃往哈喇乌苏。因驮运队伍过于庞大,行动甚为缓慢,担心被英军追上,只得将宝物封存在喇嘛寺中,派兵留守,达赖自己则率百余人企图奔入俄国求援。

清廷在得知这件事以后,多方拦阻,前后达一年之久,这时达赖才逼迫进京求援。在达赖离藏之后,清廷先后派遣张荫棠、联豫等入藏办理善后事务,直接掌握西藏政权。面对西藏当时的复杂局面,联豫奏请从四川调兵一协入藏驻防,以起到震慑反侧的作用。

我当时任川陆军六十五标队官,就是在此时进入西藏的。

我从长沙军校毕业之后,担任湖南新军第一标队官(相当于现在的连长)。

湖南的新军,是由当时的湖南巡抚端方创办起来的。以原来老式的巡防军改编为一、二两标,但老式军队的缺点就是:士兵的思想都幼稚顽固、很不开化,将官们也多是从行伍中拔擢起来的,保留了许多旧军队的习气。

只有我所统领的这队士兵,刚刚从我的家乡湘西招来,都是一些思想先进的青年学子,相当一部分还是公费生。

当时,革命思潮已经在内地开始萌芽,湖南的革命风气在全国各省之中最为激昂。但是襁褓中的革命,是那样的脆弱不堪。因为缺乏经验,那些革命的先进者们不断遭到失败。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训中,革命者们明白,中国的革命必定将采取暴力手段,不联络军队不足以颠覆满清政府。于是,在革命领导者黄兴的家乡--长沙,设立了同盟会支部。

我也看清了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上下失心,外夷列强们对中国不断侵凌蚕食,中国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所以当时也特别醉心于政治改良革命。

我的部下都是些青年俊秀,是当时真正意义上的新军。平时除军事训练外,还教授国文、史地、测算等科目。

可新式的学法也容易让人接触新的思想。事情的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一年之后,整支部队思想为之一变,其中的大部分人都加入了同盟会。他们曾经在天心阁城楼上秘密集会,抨击朝廷,慷慨激昂。对积弱国家前途的担心、以及对满清朝廷无能的愤慨,这些情绪日益增涨。 这种结果,无疑与在他们身上花了无数气力、寄托了无限希望的朝廷统治者们背道而驰,越来越远。大清这驾无法羁驶、即将行向末路的马车,注定了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我从小读的是圣人之书,本来希望借助革命思想来使民众们能够积极进取,从而使国家得到复兴,而不是以暴力手段进行惨烈的改朝换代。可是,在列强压迫、政府无能的现状下,国人们早已对腐朽的朝廷失去了信心,山雨欲来,一场天翻地覆的大改变在所难免。

事情的发展与初衷越来越远。遥想着即将来临的天下大乱,我在极度失望之际,作出了辞职回家的决定。

我在家乡凤凰赋闲了一年时间。到了第二年,有同学约我一起去湖北拜谒当时的湖北巡抚赵尔巽,以寻找发展的机会。

赵尔巽在清朝的封疆大吏中,算是最为明白通达的。当初在湖南巡抚任上,就曾将所有的老式学院改办为新式学堂,并且锐意操练新军。我们当时就读长沙军校时,都曾受过他的培育教训,也可以算是他的学生。

我们到达武汉,得知赵尔巽的弟弟四川总督赵尔丰,正在受命处理川滇康边务,一旦落实,将会有川边之行。正亟需人才。出于对我等的赏识,当然更多是出于对西藏局势的担忧,赵尔巽愿意资助我们入川,希望我们能在川边有所作为,为垂暮的大清王朝尽上一份力量。

哪知到了成都之后,就因为湖南革命风气最为浓烈,保守的赵尔丰对湘人素有成见,因而怀疑湖南人个个都是革命党,并没有立即擢用我们。

我在入川时,带了新婚不久的妻子,还有一些亲戚子弟,一时依靠无着,只好暂时租住在成都,等待机会。

幸好过了不久,赵尔丰被正式任命为川边大臣,由赵尔巽移接四川总督。我也因此被任命为川军六十五队标队官,隶属于协统钟颖。紧接着被派遣防守百丈驿。

百丈驿属四川名山县,是是西藏通往四川的重要途径,出川入藏的商贾宦旅往来频繁。我在这之前就听说英国人正急于图谋西藏,所以利用军中的闲暇时间,向那些去过西藏的部下了解西藏的山川形胜以及风俗习惯。并参照一些与之相关的地图书籍,加以修正和理解,也算是对西藏情况有所了解。

正好这时,统领钟颖奉旨组织军队进藏。作为军人,见到有打仗立功的机会,自然心中激奋,于是,我向钟颖递上一份西征计划书。因为平时细心搜集,书中对于如何进军西藏规划得颇为详尽。钟颖正急需了解藏情的人才,看过以后,大加赞赏。马上召我回到成都,一番长谈之后,委任我为援藏军一标三营督队官。

可是,有了这样的机会,我却犹豫起来。此去西藏,气候恶劣,前途未卜,自然不能携带家眷。而妻子在成都又没有固定的住所,留下来没有依靠,送回去无人陪同。弱质娇妻,山高路远,一旦出塞,征妇怨曲,又将重谱。怎么叫人放心得下。想到这些,我只得极力推辞这份难得的机会。

三营的管带林修梅也是湖南临澧人,又与我一同入川,连着几天苦劝督促,希望我能一起入藏。钟颖在了解到我的情况后,又送来很多钱财,作为我亲属在成都的生活和安置费用,并且许诺月俸从优。 既然如此,我也很感谢他们的盛情和殷切。钱财固然是身外之物,但是知遇难求。于是下定决心入藏。 当时,革命思潮遍布于中国的南部省份。四川虽然相对偏僻,但是从我来四川的一年之中,捕拿革命党、破获革命机关的事情也经常听到。那些有理想的青年志士,也慢慢感染了革命思潮,纷纷来发起排满运动。

我虽然下定了入藏的决心,但在快要动身的时候,准备随行而去的侄儿却生起了大病。妻子又年少,将他们两个留在成都,显得格外凄凉。他们听说我即将远征西藏,不禁都牵着我的衣角痛哭。

见到这种情景,我也禁不住一时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但想到钟颖待我仁厚,不好辜负他的期望,又觉得汹汹而来的革命潮流,大势所趋,革故鼎新终究在所难免。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茫茫的中华大地,到底哪里才是和平安乐的避风港。

我在军中,谨慎操持,除了军务之外根本就远离那些是是非非,但四川当局还是将我当做革命党来看待。况且长时间地滞留异乡,得不到发展,终究也不是长远的打算。西藏地方偏远,民俗质朴,即便有什么变故,一时也难以波及。在这山雨欲来之时,不如借这次出征塞外的机会,当做一次躲避祸乱的行程,也算是两害相侵取其轻了。

于是只好千方百计地安慰妻子侄儿,将家中事情一一整理妥当,于万般缱绻不舍中挥泪而行。 出发时间,是宣统元年(1909年)的秋天,阴历七月十六日。

第一章 成都至察木多

援藏军的出师计划,经过长时间的筹备,算是极为周密的了。但是部队一经开拔,却障碍横生。尤其是军需夫役的频繁逃亡,最是让人烦扰。

大军行进路过的地方,因为要随地拉夫,人们早就望风逃避一空。何况我所在的三营负责殿后,夫役逃亡的情况尤其严重,行李辎重沿途遗弃。因为是远出塞外,虽然军队愿意出重金招募,却找不到一人可以雇佣。军队的纪律也荒废松弛,已不是以前那样号令严明听从节制了。

以前读唐朝人那些应役出塞的诗句,只觉得无比悲壮苍凉。如果不是今天身临其境,哪里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辛酸和用词的贴切呢。

从成都出发四天之后,到达雅州(今四川雅安),因为还是成都平原的边缘,沿途的风景都和内地相同。但过了雅州之后,前面的气象就完全不一样了。山岭陡峭,几乎全是些羊肠鸟道,势如秦岭的剑阁一般险峻。四周的土地荒凉贫瘠,沿途居民寥寥可数。

部队出发是在阴历七月,成都平原正是盛夏天气,穿着一件单衣,尚且汗流不止。但过了雅州之后,则凉气袭来,恍若深秋,官兵们都穿上了夹衣。此后,越往西走,越觉得寒冷,必须要穿上西藏的那种厚毪子衣了。

翻越大相岭、飞越岭那些崇山峻岭时,那种险峻,是我以前从没有经历过的。峰峦叠嶂,似乎一直连接到了天上。往下俯视,白云升腾,盘旋在脚下。

大相岭,相传为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开凿,由此得名。最险峻的地方称虎耳崖,陡壁悬崖,危坡一线,俯视河水如带,清碧异常,听闻波涛汹涌,让人骇目惊心。道路极为狭窄,宽度还不到一米。一边悬崖没有依托,一边则壁如刀削。

我的坐骑,是上品的良马,是从成都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到了这里,却吓得遍身流汗,仍你如何鞭打也不肯前进一步。老兵们说,一般内地的马,到了这里都作不上什么用场的。

历来攀登大相岭,据说不能相互交谈,否则山神会降下冰雹以示惩罚。

我在过大相岭的时候,竭尽全力,乃至精疲力竭才爬上山顶。见到山顶有块石壁题刻,上半部被积雪掩盖,看不真切,用马挝拨开积雪后,原来是雍正时果亲王的摩崖题碑诗。上面有几句,我至今还记得: 奉旨抚西戎,

冬登丞相岭,

古人名不朽,

千载如此永。

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亲王允礼奉旨赴泰宁(世传六世达赖灵童降生之地),代表清政府主持六世达赖的坐床(继位执政)大典,以及“送达赖喇嘛还西藏,循途巡阅诸省驻防及绿营兵”。果亲王经四川入藏,此行加强了当时西藏与中央朝廷的关系,责任和意义都很重大。从这些诗句的表意看来,是景仰先贤,实际上却是允礼以此自诩。

我只顾着看这些碑文,却不料被拉下了一大段距离。部下们走到前面,回头见我还没跟来,于是便大声呼唤。后面的士兵也跟着答应。一时,各种声音交作,嘈杂吵嚷。

只见这时,天色突变,阴云四起,果真洒下冰雹,有的甚至如拳头般大小。我见状一阵急跑,躲过冰雹袭击。但跑在我后面的官兵,有很多被冰雹砸伤。大概是因为山高峦多,空气又相对潮湿,大队人马经过,山顶聚积的寒气经过下面升腾的热气冲动,冰雹也就随之落下。因此,我并不认为是什么山神显灵,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物理现象罢了。

翻过大相岭,再行军六日,是泸定桥。

泸定桥是入藏的必经之路。位于大渡河的下游。夹河两岸,居住着六七百户人家。河面宽约七十余丈,河水汹涌奔腾,澎湃之声,震荡山谷。桥以手指般粗细的铁链七根,凌空架设,铁链上面覆盖着木板,第一次走在上面,大家都很小心,生怕掉了下去。

过了泸定桥,又走了两天,部队便到了打箭炉。

打箭炉,是四川和西藏的交通枢纽。

相传是在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孟获的时侯,曾经派遣大将郭达在这里设炉造箭,由此而得名。

这个地方,三面都是高山,终日阴云笼罩、浓雾弥漫,狂风怒号不停,气候也冷冽异常。山巅积雪终

篇二:艽野尘梦一二

《艽野尘梦》网上搜索,乃知“艽野”词出《小雅》,《毛传》释为“远荒之地”,正指西藏。“尘梦”的意境,则像是在说“往事并不如烟”。

作者陈渠珍亦出凤凰,生于光绪年间,自少随军,曾入同盟会,后经国民革命、抗战等役,功绩卓然,名声显赫。因曾统治湘西一带数十载,人称“湘西王”。但在故事开始的1909年,他尚是清军中的一名管带,鼎革之际,惧祸之将至,率了一百一十五名湘西(及滇黔籍)子弟兵,集体地开了小差,于辛亥年十一月间从工布江达出发,北上青海,却走入了无人的绝域,一行人餐风宿雪,日有死亡,待到第二年六月获救时,只活下来七人。

所可歌可泣者,期间陈渠珍结识一藏族女子西原,陈氏原有妻子,娶西原未必非出于军旅无聊之心,而西原之勇敢高尚,如暗夜之灯,一路之生死与共,亦足锻造真情。获救后过西安,西原染天花,一病而逝。陈氏既葬西原,“入室,觉伊不见。室冷帏空,天胡不吊,厄我至此,又不禁仰天长号,泪尽声嘶也。余述至此,肝肠寸断矣。余书亦从此辍笔矣”。

篇三:陈渠珍简介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106有用

+1

51

陈渠珍

编辑

陈渠珍(1882—1952),号玉鍪(móu),祖籍江西,后迁入凤凰。16岁入沅水校经堂读书,1906年毕业于湖南武备学堂,任职于湖南新军。曾加入同盟会。是一位经历汉藏传奇婚恋,写出《艽野尘梦》这种痛彻心扉爱情的传奇官人,一位九十多年前就已徒步穿越青藏高原的奇人,他就是与民国总理的熊希龄,著名文人沈从文并称凤凰三杰的湘西王。 中文名

陈渠珍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南凤凰

出生日期

1882年

逝世日期

1952年

职 业

军人

毕业院校

湖南武备学堂

目录

1简介

2岁月

3经历

4人际关系

5艽野尘梦

6起义决定

7人生终点

1简介编辑

背景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地方本来叫镇竿城,后改凤凰厅,民国后才改名凤凰县。凤凰古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景秀美。这里的风景已经被无数游人赞美过了,只想说一说这里的“人杰”。在中国的军队中,有一支由同乡原籍世代习武的族裔组织的职业兵团,那就是出自湘西——主要是苗汉古城凤凰的“竿军”。

明嘉靖三十三年,负责弹压湘西苗疆的镇竿参将从麻阳移驻至此;清顺治三年,镇竿参将升为副将;康熙三十九年,沅州镇由芷江移防凤凰,改称“镇竿镇”;康熙四十三年,统领湖南三府一州军务、政务并直辖三厅的辰沅永靖兵备道亦由芷江移驻凤凰,自此凤凰成为湘西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竿军”的形成

不断的移民,不断的战争,逐步形成了近代的苗汉分界线,几百年来不断的苗汉冲突和战争使这里常年拥有一支军队。屯丁分田到户,且耕且守,战丁专事操练,由屯田佃租中拨粮关饷,数以万计的凤凰人就这样被屯田的绳索牵在封建朝廷和旧中国的战车上,以致使当兵吃粮成了世代传统。因此地名镇竿,故称这支军队为“竿军”。乾嘉年间苗民起义后,清政府在已损毁的南方长城沿线修建汛堡、屯卡、碉楼、炮台、关门一千几百座,其中凤凰境内修筑了八百余座,征得屯田六万亩,养屯丁四千,战丁一千,苗兵二千,共计七千人之多,加上朝廷绿营总镇约四千人的兵额,当时凤凰十万左右的人口,就有一万人常年兵役在身,这个比例恐怕在其他地方都难以出现。当凤凰古城还处在边防要塞位置的时候,军旅的粗犷气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湘西人。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了看兵营里的士兵舞枪弄棒,喜欢看大人猎取野猪或豹子宰杀了来分肉,喜欢看杀人割下耳朵挂在墙上,还喜欢看宗族家长把不守妇道的年轻媳妇绑来沉潭,甚至还会看到活剥人皮!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凤凰人尚武成习就毫不奇怪了。竿军在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护国护法、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中都有激动人心的表演。大大小小的战争在凤凰这座小山城里,制造了许多的军人世家,制造了凤凰人特殊的地方荣誉感。

古城文脉

抗战期间,1937年11月以凤凰籍官兵为主组成的国民革命军第128师,赴浙江嘉善狙击侵华日军第六、第八两个师团,及以后的南昌会战、宜昌反攻、荆沙争夺、长沙会战以及洞庭湖南岸的据点争夺等一系列抗日战役中,每一硬仗苦战都有竿军参加。抗战前夕的凤凰,大约不到一万户人家,却拥有三千左右连排下级军官,以及五个师的兵力储备。经过八年殊死征战,到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的1945年,凤凰二十五岁以下的男丁死伤数目惊人,至少有三千位少妇守了寡,上万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老无所依…… 湘西“竿军”绝不仅仅是只是挥舞着铁血大旗冲锋陷阵的猛夫,他们骨子里涌动着的古城文脉让他们高人一筹。

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短短的36年间,就从“竿军”里选拔出20位提督,其中7个成为朝延重臣封疆大吏,21个总兵,43个副将,31个参将,73个游击等三品以上军官。民国时期,“竿军”又诞生了7个中将,17个少将,230个旅团以上军官。而它的最后一位“舵爷”龙云飞自杀,已经是一九五零年的春天了。新中国的军队中,从“竿军”、湘西籍人成长为将军、干部的大有人在,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的朱早观将军,位居中国武装警察部队政委的李振军将军就是杰出代表……

竿军的第一任大佬田兴恕,道光十六年出生于麻冲乡的一个苗族家庭。16岁参加了竿军,作战勇猛。22岁时当上副将、总兵。24岁任贵州提督,诏赐钦差大臣。25岁兼任贵州巡抚。军权民政集于一身。1861年,因不满传教士在贵州的非法活动,先后将天主教传教士文乃尔及教民四人凌迟处死。在法国大使馆的压力下,1865年,田兴恕被革职发配新疆,“永不赦免”。到了兰州,所幸被陕甘总督左宗棠接收。左宗棠起用田兴恕带兵征剿,屡获全胜。左宗棠奏请光绪帝,请求将田兴恕释放回原籍。1873年,田兴恕回到故乡凤凰,田兴恕的故居门口悬着对联:人杰地灵文经武纬,物华天宝提督军门。四年后,年仅四十一岁的田兴恕英年早逝。四十年后,田兴恕的第三子田应诏因在辛亥革命担任光复南京的敢死队长、护国将军的英勇表现,又成为国民党中将,湘西镇守使。但是他很快厌倦了这种生活,1920年将统领湘西军政大权让给时年38岁的陈渠珍。

2岁月编辑

简介

正因为“竿军”的起源和独特的地域民风,成就了最具竿军性格又能长久在湘西叱咤风云的人物,莫过于民国时代雄霸一方,人称“湘西王”的陈渠珍了。三朝元老陈渠珍的传奇一生,如同链条一样将晚清至新中国的若干历史事件与人物都能连接起来。

陈渠珍

陈渠珍,号玉鍪,祖籍麻阳,1882年9月22日生于凤凰镇竿城。原来在家族中的名字叫陈开琼,7岁入私塾读书,后在本县学馆芷江明山书院就学,16岁入沅水校经堂读书。其心高气傲,抱负不凡,便改名“渠珍”以喻珍宝空遗沟渠,因古书上有“古者有鍪(武士头盔)而绻领,以王天下者矣”,故又自号“玉鍪”。

经历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毕业于湖南武备学堂并加入同盟会。年仅24岁的陈渠珍分配在新军第四十九标任队官,在协统钟颖辖下驻军四川百丈邑。由于在同盟会的反清活动被人怀疑,1907年经湖北巡抚张学簪介绍,偕同乡、旧学友林修梅投奔川边大臣赵尔丰,任新军六十五标队官。在四川西藏从军时,陈渠珍多次提到的湖南同乡林修梅,(他的堂弟便是延安五老之一的林伯渠。)1903年5月,林修梅入长沙的湖南陆军武备学堂第一期学生,从此结识了陈渠珍。毕业后出任湖南陆军速成学堂主持人,湖南新军炮兵营长,湖南陆军速成学堂区队长等职并以公费委派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年12月,林修梅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随即回国被派往四川新军任职,陈渠珍也同时进入川军队伍。

宣统元年(1909年)英军入侵西藏,达赖十三世向清廷求援,复又恐清军入藏,令藏军阻截。时清军已集结成都,陈渠珍上书《西征计划》,得上司赏识;七月,钟颖率部进军西藏,陈渠珍被任命为援藏军一标三营督队官,参加了工布江达、波密等地战役。林修梅部被编任第三营管带(是陈的上级)一同进藏。有一次,林修梅批准了陈渠珍请缨外出的侦察活动,在这次侦察中陈受伤被藏军捕获,以其智勇赢得藏人钦佩,送归汉营。川边大臣赵尔丰抵昌都,责其贪功冒险,受谗迁罪于林修梅,遂撤销林的管带职务,委陈渠珍取而代之。而林修梅因此辞队经印度、缅甸、渡南海而归,后任孙中山大总统府代理参军长、陆军上将。1921年10月病逝于广州中法韬美医院,时年仅四十二岁。陈渠珍则进军驻守工布江达,偶遇藏族姑娘西原,由此生出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传到西藏后,进藏川军中的哥老会组织积极响应,其部属还杀死了协统罗长琦。陈渠珍为同盟会员,深知形势危殆,于是策动手下湘黔籍官兵115名,取道羌塘草原,翻越唐古拉山入青海返回内地,却因误入歧途,迷困荒漠,断粮挨饿,茹毛饮血,绝地辗转七个多月,直至民国元年(1 912)6月,历尽艰苦方到达西宁,全队仅七人生还。藏女西原追随陈渠珍走出大沙漠,却不幸病卒长安。

1912年陈渠珍回到湘西,地方让他督办开河工程,田应诏保奏他开河有功,却因政府查办在西藏时协统罗长琦被杀案,有人诬告陈是主谋,被逮解送京。陈渠珍力辩得直,又得傅良佐担保,方得脱案。回湘西后仍得田应诏赏识,在军中任副参谋长,主办军官训练团。民国2年(1913)任湘西镇守使署中校参谋。1917年升参谋长,兼任第一梯团团长。1918年护法战争兴起,湘西镇守使田应诏组织护法军第一路军,命陈为参谋长兼第一梯团长,旋又代

理第一路军司令。民国9年(1920年)接过了田应诏原任的湘西护国联军第一军军长大权。次年(1921年)又兼任湘西巡防军统领,移驻保靖。他提出“保境息民”的口号,整军经武,剿抚兼施,统一湘西,在老家关起门来建设湘西独立王国。民国14年(1925),省长赵恒惕任命陈渠珍为湘西屯边使。民国16年(1927)唐生智任命陈为第十九独立师师长,陈回驻凤凰。为培植地方武装势力,他兴办了军官教导团、经武学校和国术训练所等机构;亲自编著了《军人良心论》等教材。在财政上,他极力扩充税源,加收盐税、木关税、特税(大烟税)、火坑捐(户口捐)等约五六十种苛捐杂税,掌管湘西全部屯租,还兴办了湘西农村银行,票币发行量达10万元,流通于湘西14个县。还先后在凤凰县办起了造枪、皮革、木器、印刷、毛笔等工厂。

凤凰城里西北侧的西门坡有座“朝阳宫”,是陈渠珍之兄陈炳、陈开藩在民国四年(1915年)发动族人捐资兴建的,原名陈家祠堂。民国12年(1923年)时任湘西巡防军统领的陈渠珍又扩建戏台一座,经常在此聚会听戏。应该说,民国年间,这里是最热闹的地方。由于国内军阀间的暂时休战,北京、上海和各省报纸正热烈地讨论“兵工筑路垦荒”、“办学校”、“兴实业”的有关国内建设问题。感受着时局的影响,陈渠珍主持湘西军政后,打着“保靖息民”旗号,开始实施“湘西自治”。陈渠珍草拟了一份计划,将湘西13个县划分为100多个区乡,试行“湘西自治”。经过几次各县县长和乡绅代表会议讨论、协商,就着手实施。于是,单在保靖,就设立了一个师范讲习所,一个联合模范中学,一个中级女学,一个职业女学,一个模范林场和六个小工厂。学校教师和工厂技师,都是从长沙聘来的,薪水比本地人要高。加上原来的一个军官学校,一个学兵教练营,六个军农队,湘西一时呈现出兴旺而有生气的景象。当时的《巡防军军歌》的歌词就有此豪言:“湘西西上五竿好河山,论疆域,连黔带蜀,级级有雄关。澧兰沅芷,纵横直荡,地势本天然。三军忠勇,十县团结,千里靖烽烟。”为促进自治,他还在保靖置办了一部印刷机,设立报馆,筹办一个定期刊物。还组织了一批湖湘子弟去山西观摩考察阎锡山自治下的“模范村”。就是到了1937年,熊希龄临终前,挂念家乡的织锦业工艺,他写信给陈渠珍,请他给与扶持。陈渠珍接信后立即照办,马上成立了凤凰工艺厂。

湘西王

各行业的迅速发展,使湘西一度出现辛亥以后最好的局面。这时,国内联省自治口号喊得极响,有人比喻陈是“湘西土酋长”,陈渠珍便仿阎锡山在山西做土皇帝办法,以“湘西王”自居。陈渠珍的“湘西自治”兴办的各种教育、民生、经济等事业,是湘西历史走向近代的重要一页。当然,土皇帝往往不是改革家,陈也有保守的一面。在内部管理机构上不实行变革,沿袭清代绿营屯田制老例,人民承担赋税极重;对外又不思进取。他根据湘西各自然村寨多系同姓家族的特点,效法古代部族制进行统治:以同一家族组成大保或联保;其下为若干同姓的自然村寨,相当于一个大家庭,大家庭以下又编为“十户一联”的所谓小家庭;若干部族联合组成行政乡,乡长由陈渠珍直接任免。这样层层设网,最后由陈总揽控制。

民国23年(1934)11月,红军二、六军团攻克永顺县城,时任湖南省主席的何键早想控制陈渠珍,于是借此形势逼迫陈部接受改编,任国民党十四师师长,其部队改由顾家齐、包轸率领开出湘西,命令陈渠珍死命拖住贺龙、萧克。红军退出城北山三十里的十万坪地区设下埋伏圈,陈渠珍的三个旅约一万多人,堕入红军伏击圈,陈部向何健请求增援,何健乐得陈的力量消耗,置之不应,令陈部死伤、被俘三千余众(年前有电视剧《雄关漫道》描述此战役中的陈渠珍,也是陈首次出现在文艺作品中)。民国24年(1935)春,何遂以败军之将罪责陈渠珍交出兵权,改以“湖南省政府委员”“长沙绥靖公署总参议”之空衔移居长沙,从而第一次结束了陈渠珍在湘西的割据局面。民国25年(1936),被迫赋闲的陈渠珍得以细细追忆廿四年前从军入藏,高原征战,结藏女情缘的传奇经历,写成《艽野梦尘》一书。 东山再起

民国26年(1937)9月,陈渠珍对一向看不起它的何键怀恨在心,在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贺耀祖的支持下,利用凤凰苗胞抗租反屯的炽热情绪,于幕后策动屯务军指挥龙云飞等力量,乘机攻入乾城,震动了湘西,加上国民党上层互相倾轧,由此迫使何键被调离湖南。1939年,薛岳将其旧部改编为新六军,他任军长,辖两个师,准备投入抗战序列。陈渠珍以年老请辞,到重庆面见蒋介石,被委任为“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设计委员会委员”,任驻四川,实际上是软禁在南川县,他就在当地自办“三一纺纱厂”从事实业。

陈渠珍期间结识了工程师张远志,将自己的新作《艽野梦尘》交以阅读,张大为赞赏推荐,遂得陆续外传并在1940-1942年间的《导康》月刊上连载。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得以离川,居贵州印江、湘西凤凰。1948年国民党纠集股匪,扰乱湘西,频生事变,致使湘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1949年3月2日,沅陵发生兵变,湘西局势一片混乱。陈渠珍趁机组成了凤凰县防剿委员会,重新掌握了全县军政大权。陈为了控制湘西局势,又先后接受了宋希濂和湖南省主席程潜委任的“湘鄂边区绥靖副司令”及“沅陵行署主任”的职务,并移署乾城,在所里(今吉首)召开了“湘西善后会议”组建湘西自卫军,人枪共约3000余。于是陈又东山再起。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部队向大西南挺进。陈渠珍由乾城退避凤凰县黄丝桥。中共湖南省委、湘西区党委及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曾多次派员来凤凰策动陈渠珍和平起义。陈在权衡得失后同意起义,10月中旬,赴乾城正式与湘西区党委洽谈和平解放凤凰及旧沅陵行署的接交等有关事宜。1950年6月任第一届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应邀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会议,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由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介绍加入民革,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1952年2月因患喉癌病逝于长沙,终年71岁。

3经历编辑

陈渠珍在竿军、在湘西之所以出众,之所以能称王,和竿军的土壤——湘西的民风有很大关系。陈渠珍中等个子,长得一表人材。不留胡子,脸面常年光洁清爽,黄黄的眼珠,很有威严。平时穿长袍,不戴帽子,留分头,后面拖个尾巴。俗话说,“黄眼珠不认人”,陈渠珍治事严厉,却也猜忌多疑,想是历经风雨打磨的本能反应吧。

辛亥革命后他在湘西镇守使田应诏手下当参谋,因无实权,常被同僚所讥笑。有次中营游击滕某宴请军政要员,在席间戏谑陈说,参谋参谋,就是参事参非谋衣谋食。陈一怒之下当场揪住这位上司,饱以耳光,事后不得不弃家而逃,跑到四川去投奔江湖上的朋友。后由田应昭出面摆平才返回老家。

孙中山在广东谋划第一次北伐前,曾派代表与陈渠珍联系,委以“第一师长”职务。陈渠珍请一次客,送代表两千元路费,委任状却压在被褥底下毫无作用。他不愿接受别人的指派。 1938年,自清朝武备学堂兵目队学员算起,陈渠珍在军队中的履历足有三十五年,已是中将军衔在肩。随着抗战时局的变化,国民政府将撤往陪都重庆,蒋介石想到川黔屏障的湘西此时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张治中得知陈渠珍在湘西的影响力,希图利用他来巩固湘西这道可能成为抗日前沿的防线,于是电召陈渠珍到武汉一见。陈渠珍兴冲冲的前去谒见,不料蒋介石见到他只是三言两语,居高临下说了一套国府要迁重庆,湘西就成了西南大门,地位极为重要,你过去干得不错,今后更要好好干等例行公事的话,不等陈渠珍有所表示,就翩然而去。此等官场应酬让这个性情高傲的湘西人很不舒坦,自尊心大受伤害。他愤然取消了拜见陈果夫、张群、何应钦、陈诚等人的计划,立即返回湖南,取出那一叠不曾派得用场的介绍信还给张治中说:“委员长待人太轻侮,我有点受不了,别的大人物我也不想见了。”张闻说惊道:“多少著名人物欲求见蒋一面而不得,他能接见你且加以勉励,可谓特别了”,陈以沉默表示不以为然。陈渠珍当然知道“得低头时须低头,得弯腰时且弯腰”是官场上的金科玉律,可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会被个性的本能趋使,什么都不管不顾。

篇四:马丽华 《如意高地》的历史书写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1 前言?????????????????????????????2

一、日常生活史、情史的书写???????????????????2

二、融现代与当代于一炉?????????????????????5

三、对西藏题材历史小说的开拓意义????????????????10 结语?????????????????????????????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2

论马丽华《如意高地》的历史书写

吴凤

(湖南城市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湖南 益阳,413000)

摘 要:《如意高地》是马丽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书写了非常经验下的西藏历史。它以蒙太奇闪回的方式将西藏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交相转换,完成了对日常生活史和情史的书写。它融现代与当代于一炉,具有新历史小说的特征,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即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利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凸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对西藏题材的历史小说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关键词:马丽华;历史小说;情史书写;西藏 The Historiy Writing in Ma Lihua’s Ruyi Highland

Wu Feng (Chinese Language School,Hunan City University,Yiyang,Hunan,413000)

Abstract: Ruyi Highland, Ma Lihua’s first full-length novel, acts as a transition of her writing in a new century. Impressed by the highlands and the attitude and based on her very experiences, she wrote the forklore of Tibetan. The novel is comprised of 13 chapters. By montage and flashback, the history of Tibet and its real life are intermingled together. The singular chapters are the narration of the present , while the dual chapters write about the past. The peaceful life of the present appears alteratively with the unsetting scences, and the novel is completed further by the writing of daily life and love affairs. The misture of past and present , one of the features of neo-historical novel, reflects the modern mental trend---a trend that refuses to study history at the perspectives of political interests, but to highlight the true color of folklore as much as possible. Thus this historical novel of Tibet is of pioneer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 Ma Lihua , historical novel, narration of romance, Tibet

前言 作为新世纪的转型之作,马丽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如意高地》以高地、高势如意取法,以“写非常经验”为诉求。展现了不一般的西藏历史风情,《如意高地》的时空转换幅度大,远至清末民初,古人今人,一并写入了传奇。 马丽华以其在藏生活多年所积累的丰厚资源、西藏文化熏陶而成的慧眼、修炼而成的心态,在看似忠实的记录中悉心建构与解构,在匪夷所思的想象中机巧整合,引领读者将百年间酷烈而不乏奇幻的风景一路看过。

27年的西藏生活使马丽华拥有了独特的人生阅历,拥有了最为深厚的情感积累和最为独特的文化积累,也铸造了她的底层本色、苦难意识和诗人的激情与气质。马丽华的创作源于对西藏这片土地以及西藏各民族人民的热爱。她以真挚的笔墨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性格独具的西藏人物群像,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浓郁的奇丽风景。马丽华以女性身份,感悟西藏,思考西藏,写意出自己独特的风采。

《如意高地》共有十三章,以蒙太奇闪回的方式将西藏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交相转换,单数篇章为现世,双数篇章为过去,现世舒缓自如,与乱世波谲云诡的情节交替出现。

一、日常生活史、情史的书写

对于历史,如何书写?在不同的作家笔下,有着不同的风景。现实主义作家往往把历史看成是不同时代政治风云的产物,现代主义作家则立足于历史的当代性思考。马丽华便是后者,她把目光投向切近的历史——清末民初在藏地活动过的一些人物,发生过的一些事件。这些人和事是由一本名为《艽野尘梦》的旧书牵出,那个叫做陈渠珍的清末将领所遭遇的苦难超出常人想象,尤其是他带领部下从藏北无人区向西宁逃亡,两百多天里九死一生,115人最后只剩下11人。更让人扼腕的是,那位追随陈渠珍的藏族女子西原,一路上对夫君百般照顾,到西安后却染上天花遽然谢世。这部作品的内涵不是爱情两字所能囊括的,它让现实穿越历史,让自然环境的雄伟险峻与社会风云的严酷无情交

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恢弘的文化追问。但就在这时空辽阔的叙述中,陈渠珍与西原的爱情却像是一支燃烧的火炬,让那些严寒黑暗的日子有了温暖和生机。西原这个纯真的女子所表现出的爱情更像是一种普泛的爱,她也是一位拯救者,她的拯救让我们感觉到了希望。作者在“重说”陈渠珍中带入了自己的合理想像和个人理解。尤以对他的藏族妻子西原的耿耿情怀与默默奉献的描写,使血腥又冰冷的历史充满人性的温暖,也使陈渠珍的苍凉人生不失情感的温馨。由此,作品以文学的方式温热了一段历史,吟咏了一曲泣绝哀婉的爱情绝唱。

但这只是其中的一条故事线索,与陈渠珍同时代的那些人——无论政界、军界、宗教界,无论藏族、汉族、满族——那些多舛的命途、苦海中的沉浮,皆被作者举一反三地从遗忘中发掘出来,由此,动荡大时代里的个人命运、群体命运得以突现。马丽华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重写了那段历史,“让活过的重新活过,让死去的再死一回”。同时她还匠心独运,把“我”和几位当代人寻觅前辈生命影迹的过程穿插其中,这几位当代人的经历也是多有磨难,匪夷所思,令人拍案称奇。马丽华从《艽野尘梦》这部爱情经典中取材,写了陈渠珍与西原的爱情故事,同时又把当代与现代人物的情史融入文本中,小说中陈渠珍与西原的故事,刘先生与杨庄的故事,夏徽与噶雪的故事,范丽与罗丹的故事,谢国梁与央吉玛的故事,构筑起战乱纷飞的历史长河中的浪漫之旅,演化出进藏途中人性的真与善。小说在大跨度的叙述中充满诗人的激情与史学家的理性思考。民歌、民谣穿插其中,小人物与大群体的命运相交叉,寻找者与被寻找者在西藏的生活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小说是用文字很恰当记录下来的人和事,它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现象,是说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种种关系;一是梦的幻想,便是说人的心或意识的单独种种活动。单是第一部分容易成为日常报纸记事,单是第二部分又容易成为诗歌。必须把人事和梦两种成分相混合,用语言文字来好好装饰剪裁,处理得极其恰当,才可望成为一篇小说。 《如意高地》在情史的书写中,贯穿了普通的日常生活琐事描写。小说以《艽野尘梦》的情节为引,参考中国现代藏学先驱者任乃强先生对此书的校注,

包括人们很少注意到的时任边军查阅了大量的清末民国初年的有关西藏史料,

将领、民国年间为蒙藏委员会委员刘赞廷所写的《波密日记》、《西南野人山归流记》等,将十三世达赖喇嘛与清廷交恶、同驻藏大臣(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艽野尘梦,陈渠珍)联豫水火不容乃至远走印度的前因后果,汉藏武装几番交战几番言和的来龙去脉,麦克马洪线划分前西南宣抚使夏瑚在辛亥年间对喜马拉雅山南侧绵延千里的“野人山”勘测西抚经历的刻画等,有条不紊地将这些错综复杂的历史敏感事件随着故事的展开铺排开来。边务大臣赵尔丰、进藏川军统领钟颖、协助藏军对抗汉军的边军将领谢国梁等后世众说纷纭的人物陆续登场,展示他们在清末内忧外患至辛亥革命胜利后的大环境下,无所适从、进退维谷的困境。在尽力客观的故事讲述中,马丽华让我们看到了在历史巨变改朝换代的大环境下如泥沙般被裹挟的英雄、枭雄、人杰、人渣,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信仰与现实面前的艰难挣扎,看到了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在飓风般的历史变革下身不由己力不从心的渺小身影、无奈抉择。

小说重点描绘了刘先生在平行世界的一世三生——拉萨的刘先生、那曲在藏北草原从事畜牧业的刘先生、那曲在藏东南山林考察的藏学专家刘先生。刘先生70年代毕业于民族学院藏语专业,对藏地文化充满热爱,胸怀大志,一生都在孜孜以求写出“刘氏藏地秘史”系列,天生温柔多情,吸引众多女性追随。马丽华以此为前提,开始了刘先生的不同命运的探寻。他在现实世界中的第一种选择是毕业直接分配在拉萨,时代与个人的原因使然,历经坎坷最终在西藏文联从事整理西藏民间文化的课题;第二种人生命运源于一个意外,刘先生大学毕业时已被内定留在拉萨,各地政工前来领人时,拉萨政工由于拉肚子,被那曲政工抢了先机,刘先生的另一人生图本便在那曲展开,种种原因使得他成为热爱藏地文化的畜牧专家;第三种命运展开也是偶然机缘使然,那曲的刘先生由于某种原因被调离,返回拉萨的路上,在林芝巧遇北京的一个社会历史调查组,为他们作翻译,由此成为一名民俗学家。

小说以刘先生的三世三生为线索,勾连了一系列与刘先生生活相关的人物,从而完成了对日常生活的书写。

二、融现代与当代于一炉

马丽华的《如意高地》穿行于历史真实与现实想象之间,形成了一个互文

篇五:书

《从一到无穷大》 (美)伽莫夫 / 暴永宁 译 / 科学出版社

《物理世界奇遇记》 (美)伽莫夫 / 吴伯泽 / 科学出版社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美)艾斯奎斯 著,卞娜娜 译/中国城市出版社

《我在美国教中学》 方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杜威教育名篇》 杜威/教育科学出版社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尹建莉 /作家出版社

《不跪着教书》 吴非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 王晓春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 王晓春 / 华东师大

《学习的艺术》 [美] 乔希·维茨金 苏鸿雁 、谢京秀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什么是数学》 [美] R·柯朗 H·罗宾 著 / 左平 / 复旦大学出版社

《费马大定理》 (英)西蒙?辛格 / 薛密 / 上海译文出版社

《苏非的世界》 挪威)乔斯坦·贾德 / 萧宝森 / 作家出版社

《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 (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林经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历史深处的忧虑》 林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高铭 / 武汉大学出版社

《民主的细节》 刘瑜 / 上海三联书店

《我们台湾这些年》 廖信忠/重庆出版集团

《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人民文学出版社

《论扯淡》 [美] 哈里·G·法兰克福 / 南方朔 / 译林出版社

《少有人走的路》 [美] M·斯科特·派克 / 于海生 / 吉林文史出版社

《乱世华尔街》 渔阳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野火集》 龙应台/文汇出版社

《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寻路中国》 [美] 彼得·海斯勒 / 李雪顺 / 上海译文出版社

《酥油》 江觉迟 /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布拉格精神》 (捷克)克里玛 / 崔卫平 / 作家出版社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捷克] 米兰·昆德拉 / 许钧 / 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间词话》 王国维著;吴洋注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 安意如 著/天津教育出版社 《追寻记忆的痕迹》 [美] 埃里克·坎德尔 / 罗跃嘉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别做正常的傻瓜》 奚恺元 / 机械工业出版社

《走吧,张小硕》 张小砚 / 文化艺术出版社

《暗时间》 刘未鹏 / 电子工业出版社

《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 慕容雪村 著/珠海出版社

《原谅我红尘颠倒》 慕容雪村 著/珠海出版社

《艽野尘梦》 陈渠珍 / 西藏人民出版社

《浮生六记》 (清)沈复 / 人民文学出版社

《长征》 王树增 /人民文学出版社

《湘西1949 》 朱新开 , 倪进 /新世界出版社

《林海雪原》 曲波 /人民文学出版社

《桥隆飙》 曲波 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雪域求法记》 邢肃芝(口述)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苏)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著;梅益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悟空传》 今何在 / 湖南文艺出版社

《赖宝日记》 赖宝 著/接力出版社

《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白鹿原》 陈忠实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尘埃落定》 阿来 / 人民文学出版社

《活着》 余华 / 南海出版公司

《荆棘鸟》 [澳] 考琳·麦卡洛 / 曾胡 / 译林出版社

《挪威的森林》 (日)村上春树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闯关东》 高满堂,孙建业 著/万卷出版公司

《白门柳》(共3册) 刘斯奋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京华烟云》 林语堂 著,张振玉 译/群言出版社

《黄金时代》 黄小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平凡的世界》 路遥/人民文学出版社

《老百姓的中医书》 都市熊 / 吉林文史出版社

《问中医几度秋凉》 艾宁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胖补气,瘦补血》 胡维勤 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不生病的智慧》 马悦凌/江苏文艺出版社

《求医不如求已》 中里巴人/江苏文艺出版社

《与未来同行》 李开复 著 人民出版社

《沸腾十五年》 林军/中信出版社

《追随智慧》 凌志军/ 湖北人民出版社

《我是一只IT小小鸟》 主编 胡江堂/电子工业出版社

《人性的弱点》 (美)戴尔·卡耐基 / 刘双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影响力》[平装] 罗伯特?B?西奥迪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隐藏的逻辑》(美)马克·布坎南 著,李晰皆 译/天津教育出版社

《时间简史 》 史蒂芬·霍金, 许明贤 , 吴忠超 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乌合之众》 [法] 古斯塔夫·勒庞 / 冯克利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谈谈方法》 [法] 笛卡尔 / 王太庆 / 商务印书馆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 (法)卢梭 著,高煜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地球编年史第一部:第十二个天体 》 (美)西琴 著,宋易 译/重庆出版社

《忏悔录 》 (法)让-雅克·卢梭 著,陈筱卿 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忏悔录》 (古罗马)奥古斯丁 著,任小鹏 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国富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 , 富强 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太空天文探测器》 约瑟夫·A.安吉洛 / 宋涛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倒计时-航天器的历史》赫彭海默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天文学简史》 G.伏古勒尔 / 李珩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群、海(套装)》 (德)施茨廷 著,朱刘华,颜徽玲 等译/中国三峡出版社 《 外科医生手记》 (美)努兰 著,林文斌,廖月娟 译/海南出版社

《消失的地平线》 (英)詹姆斯·希尔顿 著,吴夏汀,朱红杰 译/上海三联书店 《一九八四 》 (英)奥威尔 著,孙仲旭 译/上海三联书店

《人生不过如此》 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黑天额》

《怪诞行为学》《异类》《错觉》《伟大的博弈》《千年一叹》《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 《解放战争》 《纳兰词集》

《》《》《》

《战争与和平》

《美国世纪》

《人*岁月*生活》

《切*格瓦拉之死》

《香料传奇》

《熊猫的拇指》

《拉丁美洲史》

《考古的故事》

《在华五十年》

《》

《》

《》

《》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