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浪漫主义诗人,拜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2:31:21 体裁作文
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体裁作文

篇一:以拜伦为例说明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以拜伦为例说明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课题指导教师:庞绍伟

◆课题组组长:姜琳琳

◆课题组成员:罗茗兰 孙悦 叶梦颖(四川省江油中学2013级31班) ◆所属学科:历史

◆涉及相关学科:语文 英语

◆研究报告摘要:

拜伦的诗歌通过运用大量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入发掘人类的情感世界;构思想象力丰富,情节跌宕起伏。为读者营造了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阅读氛围,为世人展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独特的精髓。

研究报告关键词:拜伦诗歌 浪漫主义文学

◆研究的背景: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历

史教科书中有关浪漫主义文学的

部分有了浅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为

了能够深层次地掌握并熟练地运

用这一部分的知识,我们选择了这

个课题———以拜伦为例说明浪

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

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拨;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繁,动乱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 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主要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中,塑造了一批人物形象鲜明的“拜伦式英雄”,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阐释了浪漫主义文学构思想象力丰富、戏剧情节跌宕起伏的特点。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有利于激发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

2.有助于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默契,提高能力。

◆课题组成员分工:

姜琳琳:选择课题,整理资料,赏析诗歌并完成结题报告; 罗茗兰: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赏析拜伦诗歌;

孙悦:赏析拜伦诗歌并总体汇报;

叶梦颖:查阅相关图片资料并赏析拜伦诗歌。

◆研究方法:

1.查阅法(资料):进行网络查询或图书报刊查阅;

2.交流法:我们小组成员聚在一起,进行交流讨论,了解各成员对拜伦诗歌的分析与理解,赏析诗歌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研究成果展示:

我们的课题———以拜伦为例说明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对拜伦的精选诗歌片段进行鉴赏,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我们的研究成果就从对诗歌的评析进行阐述: 诗歌选段介绍(中英文对照):

(一)

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

拜伦

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

消磨这幽深的夜晚,

尽管这颗心仍旧爱着,

尽管这月光还是那么灿烂。

因为剑能够磨破了剑鞘,

灵魂也把胸膛磨得难以承受,

这颗心啊,它得停下来呼吸,

爱情也得有歇息的时候。

虽然这夜晚正好倾诉衷肠,

很快的,很快就要天亮,

但我们已不在一起漫游,

踏着这灿烂的月光。

So We'll Go No More A-Roving

---George Gordon, Lord Byron

So we'll go no more a-roving

So late into the night,

Though the heart still be as loving, And the moon still be as bright.

For the sword outwears its sheath,

And the soul outwears the breast,

And the heart must pause to breathe,

And love itself have rest.

Though the night was made for loving,

(二) And the day returns too soon, Yet we'll go no more a-roving By the light of the moon.

我看过你哭

拜伦

我看过你哭——一滴明亮的泪

涌上你蓝色的眼珠; 那时候,我心想,这岂不就是 一朵紫罗兰上垂着露; 我看过你笑——蓝宝石的火焰 在你之前也不再发闪; 呵,宝石的闪烁怎么比得上 你那灵活一瞥的光线。

仿佛是乌云从远方的太阳 得到浓厚而柔和的色彩, 就是冉冉的黄昏的暗影 也不能将它从天空逐开; 你那微笑给我阴沉的脑中 也灌注了纯洁的欢乐; 你的容光留下了光明一闪,

篇二: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

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

乔治·戈登·拜伦

生平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出生在伦敦一个古老而没落的贵族家庭。童年时代,曾随同被遗弃的母亲度过了一段艰辛而不幸的生活。贵族社会的歧视和家庭生活的酸楚,使拜伦从小就形成了忧郁、孤傲和倔强的性格。1799年拜伦继承了伯父的男爵爵位和领地,生活开始出现了转机。1801年人哈罗中学读书,几年后升人剑桥大学深造,于1809年毕业。在上学期间,拜伦不仅酷爱文学与历史,并且接受了伏尔泰、卢梭等人的启蒙思想影响,开始了文学创作。拜伦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十岁时,拜伦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纽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为拜伦第六世勋爵。哈罗公学毕业后,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刻苦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拳击等各种活动。 拜伦的创作

《闲暇的时刻》(1807)

《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

——针对《爱丁堡评论》和“湖畔派”的保守倾向而作。

《唐·璜》的艺术特色

《唐璜》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诗人在作品中时时离开故事叙述,直接与读者倾心交谈,或针砭社会时弊,或抒发战斗豪情,或寄情于异域风光,或倾诉心中的积郁,描写中夹以精辟的议论和强烈的抒情。另外,《唐璜》采用了辛辣的政治讽刺艺术,不论是对威严的女皇、滥施淫威的皇后、献媚取宠的朝臣,还是对专横跋扈的将军和腐化堕落的王公贵族,亦叙亦议、亦庄亦谐的嘲讽,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唐璜》的语言也具有革新的性质。诗人大胆地突破了当寸公认的诗歌语言的格律与风格,自觉摒弃了陈词滥调,从现实生活中大量地筛选、吸收生动活泼、流行于民间的新鲜词汇,用反语代替痛骂,用揶揄代替憎恶,用自由自在的闲谈趣味去代替形式主义,用千变万化的插话去代替平板和单调,用劳动人民的俗语和比喻去代替大道理的说教 。这些都使《唐璜》的语言更为奔放流畅,醇厚自然,富于哲理。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浪漫主义特色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作品。在诗中,情节的发展,诗行的奔泻,只是在表面上与那位站在作品中心的主人公发生联系,实质上却完全是由诗人奔放的激情和自由翱翔的思想所规定,这就形成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点——作者主观因素的决定地位。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拜伦只是通过“名称奇妙的艺术形象”传达出“自己高傲心灵的叹息”。

篇三:外国文学史19C浪漫主义诗人

-----------------------------------------------------英国--------------------------------------- 华兹华斯、P173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生于律师之家,1783年他的父亲去世,他和弟兄们由舅父照管,妹妹多萝西(Dorothy)则由外祖父母抚养。多萝西与他最为亲近,终身未嫁,一直与他作伴。

拜伦;P179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P181被逼离开英国 ,认识了雪莱,成为知音

拜伦式英雄P180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这些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拜伦式英雄”。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The Corsair, 1814)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

雪莱;P168英国

----------------------------------------------------俄国--------------------------------------------

莱蒙托夫;P171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英文译名:Lermontov,MikhailIurievich)俄国诗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小贵族家庭,卒于高加索。3岁丧母,在奔萨省外祖母的庄园度过童年。上中学时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课余写了近300首抒情诗和几首长诗,绝大多数在生前没有发表。1832年因参与反对保守派教授被迫离开大学,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到近郊骠骑兵团服役。

普希金;P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2月10日(俄历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青铜骑士”。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创立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出生于贵族家庭,童年开始写诗,在沙皇政府专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皇村高等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后来发表的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普希金的主要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1837年在一次布置的决斗中遇害。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深刻。[1]

---------------------------------------------------德国---------------------------------------

诺瓦利斯;P

诺瓦利斯(1772-1801)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抒情诗代表作有《夜之赞歌》(1800),《圣歌》(1799)等。他还写过长篇小说《海因里希·冯·奥弗特丁根》,书中以蓝花作为浪漫主义的憧憬的象征,非常著名。

---------------------------------------------------法国---------------------------------------

拉马丁;P

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1869)法国十九世纪第—位浪漫派抒情诗人。1811年秋漂泊意大利,在那不勒斯认识了一个叫格拉齐拉的姑娘,后来为她写了一部小说《格拉齐拉》。1816年秋,他在法国东南都温泉区疗养,认识了一位老科学

家的年轻妻子,两人相恋。她次年的病故给他带来懊丧的回忆,写下了许多悲叹爱情、时光、生命消逝的诗篇,后结集为《沉思集》,1820年发表后获得上流社会的热烈欢迎而一举成名。他还著有诗集《新沉思集》、《诗与宗教和谐集》,小说《一个女仆的故事》、《圣普安的石匠》等。拉马丁长于抒情,诗歌语言朴素,节奏鲜明,但情调低沉、悲观。他认为诗是心灵的语官,是感情充溢时的自然流露。代表作《沉思集》给人以轻灵。飘逸、朦胧和凄凉的感,觉着重抒发内心深切的感受。

缪塞;P

阿尔弗莱·德·缪塞(Alfred de Musset,1810—1857)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出身贵族。早期受雨果影响,曾加入浪漫主义文社。缪塞的诗热情洋溢,想象丰富,他比其他浪漫主义诗人更注重诗句的形式美,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富有音乐感。他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四大诗人之一。十四岁开始写诗,18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西班牙和意大利故事》。

---------------------------------------------------美国---------------------------------------

惠特曼;P212

惠特曼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民主诗人。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职员。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编入《草叶集》。惠特曼的创作分三个时期。南北战争前,他的诗歌主要是反对奴隶制和民族压迫,歌颂自由和民主,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描写大自然和人。

爱伦·坡。P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其作品形式精致、语言优美、内容多样,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爱伦·坡被尊崇为美国浪漫主义运动要角之一,以悬疑、惊悚小说最负盛名,被公认为推理小说开创者、象征主义先驱,甚至被视为科幻小说的奠基人。

篇四: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主要诗作有诗集《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晦涩,充满神秘色彩。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与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他们也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华兹华斯的主要作品有《抒情歌谣集》《丁登寺旁》《序曲》 《革命与独立》《不朽颂》《远足》。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年10月21日-1834年7月25日),英国诗人、文评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古舟子咏〉(亦可称作〈古舟子之歌〉)(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一诗成为名家,其文评集《文学传记》(Biographia Literaria)以博大精深见称,书中对想像(imagination)与幻想(fancy)的区别尤其著名。一生作诗不缀,但中年时自称弃诗从哲,精研以康德、谢林为首的德国唯心论。

罗伯特·骚塞(1774—1843)是“湖畔派”三诗人中才气较差的一位。年青时代思想激进,饱读伏尔泰、卢梭的著作,在威斯敏斯特学校学习时曾因撰文反对校方体罚学生而被开除学籍。进牛津大学后,他更醉心法国大革命,写史诗《圣女贞德》歌颂革命,后来还与柯尔律治计划在美洲的森林里建立乌托邦社会。但中年后骚塞的政治态度却变得十分保守,还热衷于趋附权贵,成了统治者的御用文人,并因此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号。1821年他以桂冠诗人身份作颂诗《审判的幻景》颂扬去世不久的英王乔治三世,攻击拜伦、雪莱等进步诗人,称他们是“恶魔派”(撒旦派)。拜伦作同名讽刺长诗一首,对乔治三世和骚塞作了尽情的揶揄奚落。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拜伦是多产诗人。拜伦著名的诗还有《当初我们两分别》《给一位淑女》《雅典的女郎》《希腊战歌》《她走在美丽的光彩里》《我见过你哭》《我给你的项链》《写给奥古斯塔》《普罗米修斯》《锡雍的囚徒》《给托马斯·穆尔》

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William Wordsworth曾称其为“One of the best artists of us all”,同时期的拜伦称其为“Without exception the best and least selfish man I ever knew”,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

诗作有:《爱尔兰人之歌》《战争》《魔鬼出行》《麦布女王》《一个共和主义者有感于波拿巴的倾覆》《玛丽安妮的梦》《致大法官》《奥西曼迭斯》《逝》《一朵枯萎的紫罗兰》《召苦难》《致玛丽》《伊斯兰的反叛》《1819年的英国》《饥饿的母亲》《解放的普罗米修斯》《罗萨林和海伦》《钦契》《含羞草》《云》《致云雀》《自由颂》《阿多尼斯》《一盏破碎的明灯》

剧本有:《倩契》《暴虐的俄狄浦斯》《希腊》

论文及散文有:《无神论的必然》《自然神论之驳斥》《关于把改革付诸全国投票的建议》《诗的辩护》

译著有:柏拉图《会饮篇》 荷马《维纳斯赞》等 但丁《地狱》篇部分 歌德《浮士德》部分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与雪莱、拜伦齐名。他的人生只有二十几年,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诗人 拜伦

运动的杰出代表。作品有《仿斯宾塞》、《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等。

这一时期英国还有著名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理智与情感》 《傲慢与偏见》 《爱玛》 《劝导》《曼斯菲尔德庄园》 《诺桑觉寺》

篇五:英美文学名词解释 浪漫主义 湖畔派诗人 十四行诗 拜伦式英雄 无韵诗

1.Romanticism浪漫主义

1)a movement in literature, philosophy, music and art from late 18th century to early th19 century in Europe.

2)emphasized individual values (个人价值)and aspirations(志向,抱负) above those of society.

3)started from the ideas of Rousseau(卢梭) in France and from the Storm and Stress movement (“狂飙突进”文学运动) in Germany.

4)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manticism(浪漫主义文学特色):Passion / emotion ,Individualism

5)Representative writers(代表作家):

France:Hugo, Lamartine, George Sand

Germany: Geothe, Schiller

Russia:Pushkin, Lemontove

America (30 years later): Irving, Cooper, Emerson, Thoreau

2.Lake Poets湖畔派诗人

Wordsworth,Coleridge and Southey were known as Lake Poets because they lived and knew one another in the last few years of the 18th century in the district of the great lakes in Northwestern England. The former two published The Lyrical Ballads (抒情诗谣)together in 1798, while all three of them had radical

inclinations(主要的喜爱,倾向) in their youth but later turned conservative(保守的) and received pensions(退休金) and poet laureateships(桂冠诗人) from the aristocracy(贵族,统治阶级).

3.Sonnet十四行诗

1)A sonnet is a 14 line poem that follows a very specific rhyme scheme(特殊的韵律组合).

2)Sonnets are traditionally love poems.

3)There ar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sonnets:

- Italian or Petrarchan Sonnet( 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推广的彼特拉克十四行诗): Named after Francesco Petrarch, an Italian poet from the 14th century –English or Shakespearean Sonnet:

Created by Henry Howard in the 16th century

4.Ballad meter民谣诗歌音节 Ballad meter is a type of poetry that uses alternating (交替的,轮流的)lines of iambic(抑扬格的) tetrameter(四音部诗) and iambic trimeter(三音格,三音步), with a rhyme scheme of A-B-C-B.

5.Byronic hero拜伦式英雄

1) The Byronic hero is an idealized (理想化的)but flawed (有缺陷的)character exemplified in the life and writings of Lord Byron, characterized by his ex-lover Lady Caroline Lamb as being "mad, bad, and dangerous to know".[1] The Byronic hero first appears in Byron's semi-autobiographical epic narrative poem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1812-18).

2)Characteristics

The Byronic hero typically exhibit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high level of intelligence and perception ,cunning and able to adapt ,sophisticated and educated self-critical and introspective ,mysterious, magnetic and charismatic ,struggling with integrity ,power of seduction and sexual attraction ,social and

sexual dominance ,emotional conflicts, bipolar tendencies, or moodiness,a distaste for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norms ,being an exile, an outcast, or an outlaw ,"dark" attributes not normally associated with a hero[citation needed] ,disrespect of rank and privilege ,a troubled past ,cynicism ,arrogance ,self-destructive behavior

6.Blank verse 无韵诗

is poetry written in unrhymed(无韵律的) iambic pentameter(五音部诗行). It has been described as "probably the most common and influential form that English poetry has taken since the sixteenth century"and Paul Fussell has claimed that "about three-quarters of all English poetry is in blank verse."The preeminent(卓越的) dramatic(戏剧的) and

narrative(记叙的) verse form in English and also the standard form for dramatic verse in Italian and German. Its richness and versatility (多面性)depend on the skill of the poet in varying the stresses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caesura (pause停顿) in each line, in catching the shifting tonal (音调的)qualities and emotional overtones (弦外之音)of the language, and in arranging lines into thought groups and paragraphs

The first documented use of blank verse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was by Henry Howard, Earl of Surrey in his translation of the ?neid (c. 1554). He was possibly inspired by the

Latin original, as classical Latin verse (as well as Greek verse) did not use rhyme; or he may have been inspired by the Italian verse form of Versi Sciolti , which also contained no rhyme. The play, Arden of Faversham (circa大约 1590 by an unknown author) is a notable (显著的)example of end-stopped blank verse.??

Christopher Marlowe was the first English author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potential of blank verse, and also established it as the dominant verse form for English drama in the age of Elizabeth I and James I. The major achievements in English blank verse were made by William Shakespeare, who wrote much of the content of his plays in unrhymed iambic

pentameter, and Milton, whose Paradise Lost is written in blank verse. Miltonic blank verse was widely imitated in the 18th century by such poets as James Thomson (in The Seasons) and William Cowper (in The Task). Romantic English poets such as William Wordsworth, Percy Bysshe Shelley, and John Keats used blank verse as a major form. Shortly afterwards, Alfred Lord Tennyson became particularly devoted to blank verse, using it for example in his long narrative poem "The Princess", as well as for one of his most famous poems: "Ulysses". Among American poets, Hart Crane and Wallace Stevens are notable for using blank verse in extended compositions at a time when many other poets were turning to free verse.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