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湘潭秋瑾故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4:34:38 作文素材
湘潭秋瑾故居作文素材

篇一:2015023秋瑾故居陈列方案定稿

漫云女子不英雄

——秋瑾生平事迹陈列内容方案

株洲大雅文物产业有限公司

2015年1月

目 录

一、陈列指导思想 二、陈列原则和要求 三、前言

四、第一部分:秋家有女初长

第一组 少年立志 一) 二) 三) 第二组 一) 二) 第二部分:身在槐庭忧天下第一组 一) 二) 第二组 一) 二) 三) 第三组 一) 二) 三) 第三部分:只身东海挟春雷第一组 第二组 一) 二) 秋瑾家世 幼时教习 侠义初显

随父入湘

游历长沙 随父赴任

嫁入王家

奉命成婚 槐庭生活 崇尚变法

内忧外患的祖国 接触湖湘新政 同情变法志士

向往革命

株洲民间反清运动 坚定反帝爱国意志萌发民主革命思想 东洋求学 投身革命

结交同志 组织演说会

三) 生死明志 第四部分:闺装愿尔换吴钩 第一组 揭露黑暗 第二组 创办女报

第五部分:拼将十万头颅血 第一组 响应萍浏醴起义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六部分:千秋万代铸侠名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策划光复军起义 英勇就义

前赴后继讨伐清廷秋冢九迁 缅怀英烈

一、陈列指导思想

秋瑾是中华民族觉醒初期的一位先驱人物,她是一位先觉者,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反封建主义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业。陈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人物放进晚清时期大的历史背景中去,放到人物所处的文化环境中去,力求准确生动地反映秋瑾的性格特征、情感内涵和生平业绩,突出展现她的革命精神、人格魅力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教育、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争取早日实现中国梦。 二、陈列原则和要求

1、对史料运用坚持科学真实的原则。把握好与秋瑾有关的官方史料、民间史料及民间调查材料的准确性,与历史大背景有明显矛盾的史料、存在争议的史料、猎奇的史料和离奇的传说不用。

2、生平事迹内容坚持全面反映、重点突出的原则。全面反映秋瑾的一生,即以秋瑾生平活动为脉络,揭示秋瑾作为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的丰功伟绩。重点突出她在湖南、在株洲的人生经历,包括秋瑾少年时代在湖南的所见、所感对人生成长的影响,包括她婚后在湖南、在湘潭、在株洲、在家庭中与社会、与友人、与百姓、与家人的种种联系,以及对她性格、情感、志向、行为产生的影响。

3、陈列中结合秋瑾的革命活动,用适当笔墨反映其作为富有才华的女诗人和演说家的特点。

4、处理好生平业绩陈列与故居复原陈列的关系,陈列内容分工适当,不重复,不累赘。两个陈列做到各自主题鲜明,又能互补。

5、高度重视陈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革命人物陈列的思想性准确把握的前提下,结合秋瑾特殊的家境和特殊的人生经历,力求有自己的陈列艺术风格。

序厅

塑:秋瑾像 表:秋瑾年谱

字:秋瑾代表性诗词

1、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2、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3、莫重男儿薄女儿, 平台诗句赐蛾眉。 吾侪得此添生色, 始信英雄亦有雌。 4、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前 言

秋瑾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著名的女诗人。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于浙江绍兴古轩亭口,时年30岁。

1893年,15岁的秋瑾随父亲赴湘任职而迁居湖南,辗转在长沙、常德、湘潭以及湘乡等地生活。这期间,她耳闻目睹了那个年代三湘大地上政权的腐朽与衰败,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并树立了胸怀天下的大志。1896年,秋瑾的父亲做主,将她嫁入湘潭王家,婚房即今天的株洲秋瑾故居(当时归湘潭县管辖)。在这里,秋瑾生儿育女,体察民间疾苦,

篇二:家乡景点

家乡名胜古迹

我来自湖南湘潭,在我出生的地方,听老人家说起,在他们的记忆中还是有几个遗留比较古老的古迹,可是当我实际去看过的时候,还是很遗憾的了解到有一些古迹因为保存的不好,已经损毁了,下面我来简短的说下我的家乡的一些名胜古迹:

<一>昭山

昭山位于湘潭市东北20公里的湘江东岸。为长沙、湘潭、株州三市交界处。相传周昭王南征至此,故名。清乾隆《长沙府志》载:?秀起湘岸,挺然耸翠,怪石异水,微露岩萼,而势飞动,舟过其下,往往见岩牖石窗,窥攀莫及。?原山顶有朝阳寺等建筑物,红檐瓦,古木参天,下为昭潭,深不可测。明末王夫之《昭山东省孤翠词》也有?日落天低湘岸杳,迎目茏葱,独立苍峰小,道是昭王南狩道,空潭流怨波光袅?之句。

昭山其实并不高,海拔185米,却是旧时?潇湘八景?之一,自古以来米芾、王船山等等,名人题咏很多。据说周昭王南征蛮邦,一直打到这里,结果掉到山下的深潭里淹死了,因此称为昭山。这也许暗示了当时地域文明之间的冲突,不过,将名山大川与古代帝王扯到一起总是一种陋习,很乏味的。另有两种传说便有趣得多。其一是?昭?与?招?同音,含招唤之意,因此这座山总是在向远离家园的湖南人呼唤着及早返乡——?湘有昭山,客子不乐久游?,湖南人去了外省,不管是做生意或者旅游等等,一旦完事,便会在冥冥中受到这座山的招唤,日夜兼程地赶紧跑了回来。

还有一个传说见于严怪愚先生的《中秋雅集湘潭赏月记》:?到了昭山,周翊襄家的坐在船边自叹自息:‘女人一般的昭山!好美丽的昭山!’陈华说:‘周太太一般的昭山!好胖的昭山!’周翊襄家的说:‘我比昭山还胖!’其实她不见得那样胖,昭山也不见得那样瘦……?——山川草木是与人相互作用、圆融一体的,这看法也许真的不错 。

昭山名声大震,得益于北宋著名的书画家米芾画的一副《山市晴岚图》,传说米芾到此,十分敬慕这里的景色,即兴绘成《山市晴岚》图,并配诗一首:"乱峰空翠晴犹湿,山市岚错近觉遥。正值微寒堪索醉,酒旗从此不须招。"写尽了昭山山市晴岚的姿色,该画对昭山的烟雨碧波、晴空朗翠作了传神描绘,从此昭山被列为?潇湘八景?之一。明末王夫之为长沙岳麓书院生徒时曾郊游至此,留下了咏昭山的佳作:?终古石自碧,深春花欲红,澄潭凝一色,云末出双虹?。

昭山,山峻、水秀、洞奇、滩美。《图书集成〃职方典》对昭山的险峻作了绝妙的描写:昭山?绝岭而奔,秀起湘岸,亭然翠立,怪石磅礴,异木层阴,微露岩萼而无倾落之势,舟过其下,隐隐见岩墉石窗,窥攀莫及。?昭山携凤形山、虎形山于一体,山岭广植松、茶、柏、竹,铺锦叠翠,生机盎然。昭山脚下的龙洞,大洞套小洞,有48张门之说,迄今没有人走到过尽头。昭潭乃湘江中的一深潭,《水经注》载:其深不可测,该处的水特别地碧绿。昭山对面的白沙滩,水清沙细,堪称为内陆的北海银滩。

昭山之巅的昭山古寺有上千年的历史,给人以幽静清雅空灵之感。禅寺邕建于唐代,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臵产重修,内设玄帝宫、王皇宫、观音宫、观音堂、关圣殿等,有僧人住持,一年四季香火缭绕,钟磬之声不绝于耳,与山前滔滔湘水,山后凫凫炊烟相应成趣。

传说古寺里住的是南岳圣帝的哥哥玄帝。玄帝的法力没有圣帝那么高,前来朝拜的人也没有那么多,但玄帝并不在乎,总是和善待人用和熙的春风吹拂过往游人的身心,使人心情舒畅。所以前来昭山游玩的游客,无论心情多么的不好,一上山便觉得心旷神怡。民谚说:?湘有昭山,客子不乐远游?,就是因为有玄帝在此不断亲切地召唤游子。

<二>望衡亭

望衡亭、江山胜迹位于湘潭市上十八总。亭筑于湘江岸边的石嘴脑上,1928年凿基,1932年建成。全系麻石结构的三层石亭。亭上有联:?地维天柱此孤石,岳色江声萃一亭。?系湘潭文人何衢(又名何特循)所撰。还有一联?九面云山收眼底,满江风月落樽前。?系湘潭文人谢鼎庸所撰;?江山胜迹?字凿于沿江西路旁的岩崖处,每字一米见方,为隶书,系当时整理街道委员会委员长王捷俊题,湖南警政学堂副校长朱德裳书。两景均为拆屋让街纪念所建。

相传陶侃曾在此屯兵,在江边建有?望岳?、?钓鱼?二亭,元御史燮理浦化曾题《望岳亭》诗:?十载重来一凭栏,光阴不改旧江山。亭高下瞰龙藏室,天远遥观虎拜斑。耕钓每怀生处乐,驰驱未许老来闲。雄风入座披襟好,静看渔舟上锦湾。?后来,该亭几经兴废,此处又出现过黄叶亭、观湘楼、陶公亭等。皆不存。

1932年,由王捷俊将军筹资在陶公亭原址兴建新亭,建成后,登高远眺,南岳衡山隐约可见,岳麓红枫历历在目,因仰陶公?望岳?之义,故名?望衡亭?。

湘潭秋瑾故居

据《建筑湘潭县望衡亭碑记》记载:?亭以石为基,步石磴以登至亭楼。石栏周环,凭栏四顾,江干风景掩映眼中。自楼亭左旋,循铁梯而上,为亭之中层,再上则平台矗立。南望衡峰,朝阳碧色,隐约于烟云缥缈间;而大江环绕,逦迤以达于麓山。叠障层峦,出没于风沙望里。上下波光,帆鸟翔集,蓼渚芦汀,参差夕照。风景如斯,诚足乐也。每值四时佳日,游斯亭者,凭高远瞻,万里孤怀,触感兴亡,尘念俱寂,能不有江海无涯之慨乎,益令人不能忘情于斯亭者矣!?

据《亭碑》记载:香港九龙英工部局长跟湖南官员说:中国先筑屋故零乱,各国先修路故宽整。湖南让街之议,始于宣统二年。当时规定:新建房屋让出三尺。但这个规定忽然遭到慈禧太后的取缔。所以民房使道路狭小的情况,不能怪民众。至于拆屋让街是更有利于民众。如石嘴头虽蹴而去之将复何惜,陶士行张南轩何云从之余烈未尝灭也。1928年(民国十七年)2月,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四师在籍驻防,师长王捷俊(王振寰)针对湘潭县城正街、河街、后街存在的自由成市、市道零乱的状况,集父老议事有提议整理市道者,8月复建议于县务会议设湘潭整理街道委员会,县长刘振群等10人为委员,王捷俊为委员长,臵秘书处,配8人司其事。风声所被,群以大和,拆屋让街,争先恐后,甫二月,城总正街规模备矣。后街、河街、要巷亦只有四月。壶山石嘴脑,盘错临江,贫民百户依崖以立,因据资为之起屋,而后凿石开道,既平且直,刻?江山胜迹?于陶侃故居——陶公寺下、狮子口侧。该处未凿路前,为岩石并铁链、石柱至望衡亭。书写者朱德裳(字师晦,又作子佩),1874年出生,祖籍湘潭县九华人,自幼聪明好学。1903年,他以湘潭县第一名的成绩,被清政府选送到日本学习警政,与杨昌济、陈天华、刘揆一等34人同行,参加同盟会。归国后任清政府民政部警视厅右丞、北京官医院监督等职,并主办湖南警政学堂。他为官廉洁,工书,著述颇丰。1936年病逝。

1929年7月,王捷俊有事江右。刘县长继任委员长。不久,王捷俊病死,设衣冠墓于亭基前。曾在1922年(民国十一年)8月至1923年(民国十二年)10月驻军湘潭的湖南陆军第二师师长、时宁乡师长鲁涤平、长沙师长朱耀华、宁乡旅长洪振楚集巨金以促成新亭。因石嘴脑为园林,昔共游赏。晋陶士行驻兵于此,曾作两亭,岁月迁除,传闻渐矣,今仍筑一亭名之日望衡,从其朔景遗行也。明代李腾芳的《陶公山纪胜》云:?陶公山有石数十丈,据江拥沙而起者,陶公之钓石也。?又云:陶侃在石嘴脑建二亭,?一以望岳,一以渔钓?。元御史燮理溥化曾题《望岳亭》诗:?十载重来一凭栏,光阴不改旧江山。亭高下瞰龙藏室,天远遥观虎拜斑。耕钓每怀生处乐,驰驱未许老来闲。雄风入座披襟好,静看渔舟上锦湾。?唐时此处则为湘江亭,李群玉、郑谷皆有诗。五代孟宾宇《湘江亭》诗:?独宿大中年里寺,

樊笼得出事无心。寒山梦觉一声馨,霜叶满林秋正深。?宋张拭题《唐兴寺湘江亭》诗:?寺废苍岩耸,江回远岸明。风雷摧翰墨,岁月老丝緍。兀坐知茶味,闲行忘去程。长哦伊水句,回首若无情。?唐韦迢曾在此以诗唱和《早发湘潭寄杜员外院长》:?北风昨夜雨,江上早来凉,楚山千峰翠,湘潭一叶黄。故人湖外客,白首尚为郎。相忆无南雁,何时有报章。?故后,又有黄叶亭以为纪念。明清间则有观湘楼是为嬗递。

望衡亭与江山胜迹建成后,成为湘潭人民休闲览游的场所,同时也吸引了不少中外知名人士前来观光。如十大元帅中的叶剑英,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几次在多层警护下,来此远眺、沉思……

<三>唐兴桥

唐兴桥位于上十八总与正十九总相汇处,系清初邑人肖俊义捐修,因邻近唐兴寺得名。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和光绪年间进行过两次大修。桥身系单孔石拱结构,净跨12米,宽6米,桥栏柱头饰以狮、象、鹿、兔等动物,形态生动,意趣逼真。旧时为湘潭城通往湘乡、邵阳以及花石、衡山等地的必由之道。该桥能保存至今,一是本身结构坚固,二是古人采取了很多维护措施。如:顺治进士,玉山知县唐世徵曾撰写《重修唐兴桥记》于此。又如:清光绪七年(1881年)七月初十立护桥石碑所刊湘潭县令的朱判全文:?唐兴桥上陶桥侧所沤粪塅,去年曾经饬令已沤之粪,着俟春水涨泛,一概将粪运开,以凭填护两岸而保桥梁,取具各结在卷。乃张三胆敢仍在滨港一带盘踞沤粪,似此刁抗,殊属目无法纪,着予笞责示儆,现据结恳,三日后将粪运开。所有滨港一带基地,所凭载种树株,培护两岸桥脚。又据举人甘澍生出具切结,滨港一带基地,永不起造、锄园、沤粪等情一并粘连附卷,张三着交原差有胡寿等具保,如再宕延违抗,仍着交案重办不贷。?

1950年9月与1983年,经政府组织,又两次进行维修。漫步桥头,只见湘江碧透,舟墙林立,杨梅绿洲、江心浮现,石嘴迎风,雄伟屹立

<四>海会寺

海会寺位于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大湖街(旧名大墨巷),元僧璞忠建立,为十方丛林,清朝屡经重修,大殿旧有楹联:?鹿苑早传灯,信般若真如,涅槃妙谛,大千界恒沙浊世,相期普渡菩提,村化七家余,数桐叶为秋,几历罡风销浩劫;龙华今与会,溯南湘佛地,元朝禅宗,五百年沧海桑田,何幸重新莲社,堂开三个后,看绿荫无恙,好凭香火结良缘。?

民国元年,兴办僧学堂。民国五年改为海会小学,复式班二间教室,面向社会招生,由海会、西禅、白云峰、大杰、龙岩等寺分摊经费,1949年后并入公立小学。抗日战争时期,因敌机滥肆轰炸,房屋遭破坏。1949年后,住持僧灵悟回原籍,后参加剧团工作。

1952年,尼僧莲藏、绍宗为首,集资350元,湘潭市人民政府民政科拨款1000元予以支持,在紫云宫开办?僧尼生产自救工厂?。随即工厂迁回海会寺,改称?红旗棉织厂?,有工人52人(其中僧尼32人)。次年改组,非僧尼工人退出,由僧慧明、尼绍宗任正副主任。1956年,全厂僧尼加入?湘潭市织布供销生产合作社?为社员。1957年,中共湘潭地委批准,地委统战部拨款修复大殿,像匾装饰一新,改名为?海会织布生产合作社?。僧拂云任理事会主任,社员43人(其中僧尼34人),有手摇织机25台,月产棉布780尺。先后有宗禅、苍生、碧悟、悟戒、定圆、拂云、悟觉、碧定、运藏等在社内评为劳动模范,定圆、运藏评为先进生产者,1959年,与热爱制线合作社合并成立?大信线带厂?。1964年改为?湘潭市线带厂?。?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像遭到破坏,僧众受到冲击,后改为?湘潭市丝绸厂?,稍后丝绸厂分出,仍恢复为市线带厂。房屋由工厂和相邻剧院占用。工厂为僧

尼职工建宿舍楼,凡17套间,僧尼工人全部退休。

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宗教政策,线带厂于1987年迁出,所占用房地归还寺庙管理,相邻剧院所占用的房地(13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付给人民币二万元,作为海会寺的补偿。90年代发来,在政府支持下,迄1998年止,海会寺先后兴建和整修了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等;新塑了高四米的释迦牟尼佛坐像以及观音和弥协菩萨像;还有阿难尊者像、迦叶尊者像、韦驮护法像、四大天王像等。

<五>秋瑾故居

位于湘潭市十八总由义巷。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瑾女士与王延均结婚,居于由义巷源当。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瑾去北京。于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牺牲于绍兴。原有房屋十间,为两层砖木结构,其中七间在民国33年(1944)毁于日机轰炸大火中,所剩三间保存至今。为湘潭市文物保护单位。

<六>关圣庙

湘潭关圣殿,位于市十一总正街,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66平方米,清 康熙时山西众商公建。当时既为祭祀关羽的场所,又为山西、河南、甘肃、山东、陕西北方五省旅潭商人的会馆,称北五省会馆。又因明末本邑张嘉言进士捐金在九总兴建了大?关圣殿?,清初广东商人在十二总兴建了广东?关圣殿?,此殿后起,所以人们称它为新?关圣殿?。后来,前两殿俱废,此殿独存。

现存的关圣殿,初建时不仅有山门前殿、春秋阁和后殿等宫殿式建筑,而且山门外河边还建有码头,殿后有田土、菜园、水塘等。清乾隆以来,多次进行全面整修,规模更加宏伟。1956年,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定关圣殿为首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次年部分修整。?文化大革命?期间,关圣殿遭到破坏。1983年省人民政府重申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始了较大规模的修复,重建了钟鼓楼、牌楼等。

关圣殿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进。前进自成一个院落,前栋为山门和戏台,可惜后被拆毁,现在的牌楼为1986年所重建。牌楼正门楷书?关圣殿?,两侧门分别楷书?河岳?、?日星?二字,牌楼上浮雕有?二龙戏珠?、?童子望月?和?刘海戏金蟾?等人物故事。中进为大殿春秋阁及钟鼓楼等附属建筑,南北与前后进相接,东西为高耸的封火墙所阻。

大殿为宫殿式建筑,高16米,长24米,宽14米,盖黄绿两色琉璃瓦,全部花岗岩台基。殿内供奉关圣帝,亭柱上刻有对联三副,分别为:?天地一完人,文武才情忠义胆;古今几夫子,英雄面目圣贤心。??大义秉春秋,辅汉精叫悬日月;威灵存宇宙,干霄正气壮山河。?、?扶汉仰侯功,一心一德,浩气直吞吴魏;伏魔崇帝号,乃神乃圣,明威尚震华夷。?

关圣殿的最精彩之处在中进春秋阁。它矗立在一米高的花岗石基座之上,前后左右均有石阶登达。阁前石阶斜卧一条蟠 龙,两侧分列一对巨型石狮。巨狮各背负一只幼狮,幼狮搔首贴耳,娇憨之态可掬。殿阁为方形,四周檐廊用祁阳白石砌成栏杆,栏杆上雕刻着古朴精美的花鸟虫鱼走兽。

殿阁分为两层,高大富丽,气魄雄伟。上以琉璃瓦盖顶,金碧辉 煌,飞檐兽脊,凤舞鸾翔。阁顶内侧倒悬着一条木雕贴金巨龙,口含丹珠,神态 飞扬。四周板壁透雕着人物故事,犹如一部形象的史书。攀木梯登上二楼游廊,只见江中百舸争流,街上车水马龙,满城风光,一览无余。

如果说春秋阁是关圣殿的龙宫的话,那么阁前一对汉白玉镂空龙柱就是镇宫之宝。龙柱矗立在阁门两侧,上顶檐廊之极,下抵白玉狮座,高4.8米,圆周约1.5米。柱 为整体,

龙为整形,龙绕柱旋,龙、柱一体。雕龙昂首翘尾,似腾云驾雾,如翻江击浪,造型生动,呼之欲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雕工采用镂空技法,一鳞一爪,一须一珠,丝丝入扣,极为精巧细腻,游人无不为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所折服。据介绍,这件镂空龙柱属国内罕见的珍品,除山东曲阜孔庙外,此处仅有

<七>齐白石纪念馆

齐白石纪念馆位于湘潭市白马湖风景区。为纪念杰出的人民艺术家、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1983年中宣部、文化部批准在湘潭修建齐白石纪念馆,历时10年,于1993年竣工落成,同年五月二十三日举行开馆庆典。馆址用地10000平方米,主体建筑2000平方米。馆内收藏齐白石国画作品和早期雕花作品数十件并收藏了近、当代名家书画作品数百件。纪念馆周围风景秀丽,是湘潭市的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的建筑,宛如江南民居,精巧、典雅,透出一种别样的平和与亲切,成为湘潭市一个新的旅游观光点。纪 念馆大门额上黑石镏金大字?齐白石纪念馆?熠熠生辉。进入齐白石纪念馆内,你不仅可欣赏到白石老人精妙绝伦的30余幅绘画原作及早年木雕、竹雕、石雕作品,也能欣赏到齐氏后人及弟子对老人艺术的继承与发扬。各个展厅婉转相连,宽敞明亮,又如在江南农居漫步,与白石老人绘画艺术的那种稚朴、天真的农家气息相映成趣。更具匠心的是,在纪念馆中间精心设计了小桥流水,棚架漏荫,使得整个纪念馆在清澈的流水中透出一种流动的灵气。

齐白石纪念馆系两层楼仿木砖瓦庭院式建筑群,具典型的湖湘民居风格,精巧、典雅,透出一种别样的平和与亲切。小桥流水,棚架漏荫,使得整个纪念馆在清澈的流水中透出一种流动的灵气。硬山飞檐,白墙青瓦;回廊曲院,抱水依林。虾姿戏藻,抚格扇之雕花;竹影摇风,窥漏窗之新月

<八>彭德怀纪念馆

金碧辉煌的仿古牌楼,巍巍矗立的彭德怀铜像,玲珑别致的彭德怀纪念馆,座落在翠绿的乌石峰麓,淋漓地展示了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和谐统一。彭德怀纪念馆被列为全国文物系统十佳陈列展览精品之首,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陈列了700余件珍贵文物、历史照片、艺术展品。江泽民主席题写了馆名。

1978年12月24日,彭德怀平反昭雪,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1996年12月,彭德怀亲属遵照彭德怀同志的遗愿,请求中央批准同意,彭德怀骨灰安葬在乌峰麓。苍松翠柏,庄重肃穆。墓墙为巨型花岗岩长城造型,墓体为黑色花岗岩棱形造型。

<九>韶山风景名胜区

位于韶山境,面积115.3平方公里。韶山历史源远流长,古属荆楚,相传虞舜南巡至此,赏心悦目,遂与妻臣在山上奏起〈韶〉乐,引得凤凰来仪,百鸟和鸣。韶山因而得名。她原本是一条狭长而灵秀的山冲,数十里山川相互成趣,一谷清风,与常青韶峰,浑然一体,精微质朴。

这是一块山明水秀的地方,一直到近代它都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伟人毛泽东就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韶山山水溢清气,钟灵毓伟人,境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更因孕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而名扬天下。清代乾隆间,韶山附近湘乡级的一位举人戴炯,在给《中湘韶山毛

篇三:鲁迅秋瑾故居游记

鲁迅秋瑾故居游

记高科所第三党支部绍兴游

下了车走不多远,便看到印有巨幅鲁迅先生画像的影壁墙,影壁墙之后就是鲁迅故里了。我们一行人沿着鲁镇大街往前走,街旁江南水乡典型的青瓦白墙映入眼帘,不多时就见到鲁迅先生笔下的咸亨酒店,以及穿长衫,站着喝酒,一只手伸向身旁那盘茴香豆的孔乙己铜像,课本里描述的情景渐渐得到重温,让人油然生出一种亲切感。

鲁迅先生的故居位于街口稍里的位置,是一个很有层次的深宅大院,院内有几处颇有讲究的亭台楼阁。过堂前、卧室、厨房,我们在院子北面的墙上看到鲁迅先生的族谱以及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贿赂案的史料。自从周福清因科场案被投入狱,鲁迅家族更加快速衰败,而因此鲁迅有了从小康人家堕入困顿的经历,更加深刻地体会了残酷的现实。这段经历是鲁迅先生后来创作《呐喊》等作品,弃医从文唤醒民智不得不提的背景。在鲁迅先生故居的最北,就是百草园了。在这里我们看到菜畦中的幼苗,高大的皂荚树和桑葚树,听到在树叶里长吟的蝉鸣,在这里少年鲁迅寻找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冬天用竹筛捕鸟,听长妈妈讲赤练蛇的故事,度过了快乐的童年,而之后从这里走向了三味书屋。

出鲁迅祖居向东就是鲁迅纪念馆。馆内用图片和鲁迅先生文章的节选,按时间顺序依次描绘出鲁迅先生的一生,我们也在此回顾了先生弃科举赴新学堂,东渡日本学医而后看到民众的麻木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毅然弃医从文,在铁屋子中呐喊,寄希望于唤醒一部分人来毁坏这铁屋子的心路历程。摇旗呐喊,激情孤愤,我们更加佩服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所指的勇气,以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情怀。先生不愧为民族的脊梁。 随后我们步行不远,到了为辛亥革命做出伟大贡献的秋瑾的故居。相传秋瑾年幼时就爱看武侠故事,常到屋后的塔山顶上习武。1900年秋瑾随赴京做官的丈夫来到北京,之后目睹了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的惨状,一心谋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随后不顾丈夫反对,冲破封建对女性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从事留日学生革命活动,归国后,她积极办报、办学堂,提倡妇女解放、民族解放、

发展革命武装。1907年,秋瑾被清军包围,被捕后坚不吐供,作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慨叹,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绍兴拜访鲁迅先生和秋瑾的故居,空间的接近更拉近了情感的距离,我们领略到那一代人的志趣和情操,更在脑海中刻下他们忧国忧民又救国救民的斗士形象。

篇四:秋瑾

秋瑾

开放分类:中华名人中国人中国历史人物中国革命家书法家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卯时生于福建厦门,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秋瑾 别名:秋闺瑾

籍贯:浙江绍兴 出生地:福建厦门

性别:女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875年11月8日 去世年月:1907年7月15日

职业:政治 革命家 毕业院校:日本青山实践女学

代表作品:《秋瑾诗词》

vicker女侠当的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目录[隐藏 ]

1 人物生平

2 个人感情

3 主要影响

4 代表著作

5 故居景点

6 十葬秋瑾

秋瑾 - 人物生平

秋瑾

秋瑾出1875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秋瑾兄妹四人,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但她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在很小的时候就写下这样的诗句:“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她从小不仅仰慕英雄豪杰,而且还立志要做巾帼英雄那样的人。 1904年,她只身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秋瑾积极地投入了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斗争。

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后,她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秋瑾还联络当时留日的女同学,组织“共爱会”,自己任会长。清政府勾结日本政府,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压迫留日学生,秋瑾愤然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

秋瑾

1906年,她由徐锡麟介绍,加入了光复会。她和一些同志在上海设立革命机关,并主持《中国女报》 ,第一个提出创建“妇人协会”的主张,为近代妇女解放吹响了第一声号角。 1906年,秋瑾返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大通学堂原为徐锡麟、陶成章等创办,是光复会训练干部、组织群众的革命据点。在大通学堂,秋瑾为了进一步训练革命力量,成立了“体育会”,招纳会党群众和革命青年,进行军事操练,并积极联络浙江各地会党,组成“光复军”,推举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任协领,积极地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

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但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7月6日,徐锡麟仓促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也被捕牺牲了。

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危急,同志们劝她暂避一时,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因寡不敌众,秋瑾不幸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

秋瑾牺牲后,她的挚友徐自华、吴芝瑛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杭州西湖西冷桥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墓前修建了秋瑾烈士墓。在她的牺牲地绍兴轩亭口矗立着秋瑾纪念碑。她居住过的和畅堂被人民政府辟为“秋瑾故居”,国家出版了《秋瑾史迹》、《秋瑾集》等,以示永久的纪念。

秋瑾 - 个人感情

1904年始,秋瑾开始着男装

1894年,秋瑾20岁时,她的父亲秋寿南调任湖南湘潭厘金局(税务局)总办。湘潭有一个叫王黻臣的富商,家里开有当铺、钱庄、茶号。秋瑾的父亲本来就与王相识,到湘潭后经常来往。一天,秋寿南的好友李润生来到秋家,满脸堆笑。原来,他是受王黻臣之托为其儿子王子芳向秋瑾提亲的。王子芳比秋瑾小4岁,曾就读于岳麓书院。王子芳生得面目俊秀,潇洒风流,颇有文名,获得了秋瑾父母欢心。秋瑾的父母,认为两家门户相当,就把秋瑾嫁给了王子芳。秋瑾对王子芳并不了解,也不愿嫁给王子芳。但是,当时男女婚配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秋瑾只得从命。

王子芳虽读过书,但胸无大志。而秋瑾的婆婆也是思想顽固,性情暴躁,对秋瑾要求非常苛刻。结婚以后,秋瑾每天都要早晚两次去向婆婆请安,一举一动都要严守家规,稍有不慎,婆婆就要当面指责。1899年戊戌政变后,王子芳花了上万两银子捐了一个户部主事的京官。全家搬到了北京后,王子芳整天忙着迎官拜客,还结交了几个贝子、贝勒,他们夫妻越发疏远冷淡。1904年,她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秋瑾 - 主要影响

秋瑾

秋瑾在日本留学期间,在紧张艰苦学习的同时,她尽一切可能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的各种活动,尽己所能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中国留学生,并开始了爱国反清的革命活动。无论是浙江同乡会,还是湖南同乡会的活动,她一次不落,不仅参加,还登台慷慨演讲。她热情真挚的演讲,使听者感动万分,热泪盈眶。时间不长,秋瑾就成了留学界的知名人士。她与许多革命人士,著名人物,如鲁迅、陶成章,湖南籍的宋教仁、王时泽,广东籍的何香凝、冯自由等有过不少交往。

秋瑾认为,爱国反清必须联络群众,广交爱国志士。当时有一个留日女学生组织了一个“共爱会”,但人数少,活动少。秋瑾明确提出“反抗清廷,收复中原”的口号,将“共爱会”改组为“实行共爱会”,这是中国妇女最早成立的一个组织。

在秋瑾赴日留学期未满之时,日本政府根据清政府的要求,颁布了《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当时,清政府已内外交困,得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宣传革命,非常恐慌,多?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笕毡菊鹆羧罩泄?000名留日中国学生立即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并组织敢死队与日本政府交涉。秋瑾担任了敢死队队长,坚决主张回国。

秋瑾为了更好地宣传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唤起民众,特别是妇女的觉醒,她到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经过艰难努力,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第一期问世。

秋瑾 - 代表著作

秋瑾精于诗词,著有《感怀》、《感时》等,其著作辑录计有《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秋女烈士遗稿》、《精卫石》(小说)、《秋瑾遗集》、《秋瑾女侠遗集》、《秋瑾史迹》、《秋瑾集》等数种。

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秋瑾 - 故居景点

一、浙江省绍兴市城南塔山南麓——秋瑾故居

轩亭口秋瑾纪念碑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城南塔山南麓和畅堂十八号的秋瑾故居,它曾是明代大学士朱赓的别墅,五进屋宇,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秋瑾曾经在此习文练武,度过她的少女时代。1906年回乡后,这里又成了她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建国以后,对秋瑾故居进行了几次整修,并把它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浙江省 秋瑾故居

故居大门上面悬挂着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题的“秋瑾故居”匾额,笔力遒劲,情意内蕴。进入故居,就是一个石板铺成的小天井。越过天井是三间坐北朝南的平房和一间小楼,当中的堂屋里挂有“和畅堂”的堂匾,笔调清峻,字迹挺拔,显示了主人不凡的性格。西首一间陈设着圆桌、方椅等简朴的家具。

与餐室毗连的耳房为秋瑾的卧室,里面的古式雕花木床和书桌都是烈士用过的原物。书桌上还放着秋瑾当年使用的文房四宝和她牺牲前几天的遗墨,以及刻有“鉴湖雌侠”、“秋闺瑾印”的象牙印章。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挂着的秋瑾男装照片,英姿焕发,神采动人。

穿过堂屋,走过植有花木的明堂,前面是三间平房,现已辟为秋瑾烈士文物陈列室。第一室介绍秋瑾诞生的时代背景及其青少年时期的情况,第二室陈列秋瑾留日时的诗词、文稿、信札、照片和生前用过的物品,第三室反映秋瑾回国后从事革命活动的业绩。

二、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秋瑾故居

湖南秋瑾故居位于荷叶镇神冲街口。曾国藩的姐夫叫王鹏运,秋瑾丈夫王子芳的曾祖叫王择远。据最新研究史料表明:秋瑾婚前,即拜曾国藩之长孙曾广钧为师,学习书法、诗词。因此,秋瑾婆家与曾家还是有密切的关系。且两家相距仅五华里。秋瑾故居现仅残存一角,计划在2010年前予以修复。

秋瑾 - 十葬秋瑾

秋瑾烈士墓

秋瑾(1875~1907),中国近代第一女豪杰。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浙江山阴县轩亭口被当街斩首,几日后此事在江浙一带掀起轩然大波。那时报业已经颇为发达,新闻自由程度也比较高,上海《申报》日发行量已在万份之上,当时各报纷纷报道了此事。引起人们关注的主要原因,是清朝妇女被判死刑后,最重的就是绞刑,杀头很少见,这样一种当街斩首女子的血腥方式激起了公愤。另外,秋瑾牵涉徐锡麟刺杀恩铭一案,她是在大通学堂被捕的,但被捕后没有一句供词,只留下一纸,上书“秋风秋雨愁煞人”7个字。因此,“秋案”既让人同情,又让人起疑,引起了当时舆论界的广泛关注。

当时的报纸记录下了秋瑾就义的场面,“女士身穿白色汗衫,外穿原色生纱衫裤,脚穿皮鞋,钉有铁镣,两手反缚。由山阴县署至轩亭口,一路有兵防护。临刑时女士不发一语。”秋瑾遇难前,已经通知其家人防范,亲属被疏散到了附近乡村。当她遇难的消息传来后,亲属纷纷躲进深山,害怕遭到株连,所以当时秋家无人收尸。后来,秋瑾的遗骨由绍兴同善局草草

成殓,葬于绍兴府城外的卧龙山西北麓。这便是秋瑾的首葬。

秋瑾遇难后,其家人因未能让其入土为安而深深自责。两个月后的1907年10月,秋瑾的兄长秋誉章秘密雇人将秋瑾的遗体挖出放入棺木,迁往绍兴常禧门外的严家潭殡舍暂放。可是不久,殡舍主人得知这是“女匪”秋瑾的棺木后,便令秋誉章将其迁走。万般无奈的秋誉章只好将棺木移至附近一荒地,用草扇盖在上面掩遮日晒雨淋。这便是秋瑾的二葬。

秋瑾生前结拜了两个姐妹,叫徐自华、吴芝瑛,她们得到秋瑾的死讯后哀痛欲绝,发誓遵秋瑾遗愿,“卜地西湖西泠桥畔,筑石葬之”。1907年,秋瑾死后几个月,刚刚经过丧女之痛的徐自华抱病孤身赴杭州,她在西湖边上买了一块地,随后又赴绍兴秋瑾家安排迁葬之事。1908年2月,秋瑾的尸骨落葬于杭州西泠桥西侧,吴芝瑛亲自在墓碑上写下“鉴湖女侠秋瑾之墓”。此为三葬秋瑾。

1908年10月,清廷御史常徽上折奏请平秋瑾墓、严惩营葬发起人吴芝瑛与徐自华等人。很快,从北京发出了“廷寄浙抚,查照办理”的朝旨。吴、徐二人闻之毫不畏惧,吴芝瑛发电给两江总督端方,声言“因葬秋获谴,心本无他,死亦何憾”,并称“彭越头下,尚有哭人;李固尸身,犹闻收葬”,只求“勿再牵涉学界一人,勿将秋氏遗骸暴露于野”。后清政府没有惩办具体人,但强令秋墓迁葬。1908年12月,秋瑾家人被迫将西湖畔的棺木迁回绍兴城外严家潭暂放。第二年秋天,由秋瑾的夫家出面,秋瑾的棺木被远迁到了湖南湘潭昭山,与秋瑾的丈夫王子芳合葬。此为秋瑾的四葬和五葬。辛亥革命成功后,在长沙岳麓山修建了烈士陵园。1912年夏,湖南政府很快把秋瑾的墓迁葬于此,后来黄兴、蔡锷等也相继落葬那里,这便是秋瑾的六葬。

但是浙江革命党人没有忘记秋瑾,陈破空亲自找到在南京任临时总统的孙中山,要求将秋瑾归葬西湖原址,徐自华也到处呼吁。后经民国政府批准,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秋瑾的遗骨至浙。1913年秋,秋瑾又被重新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的原墓地,人们还修建了风雨亭和秋瑾祠堂。这算是七葬秋瑾,人们都认为秋瑾之灵终于可以安息了。

50多年后的1964年,随着阶级斗争的升温,有些人提出“不能再让死人占据美丽的西湖”,于是就对这些“死人”采取了“革命行动”,把他们的墓迁到西湖的“边陲”——冷清的鸡笼山去了,秋瑾墓也难逃此劫。这是秋瑾的八葬。但是这件事很快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第二年,有关部门又悄悄把秋瑾墓恢复。秋瑾遗骨遭到第九次折腾。一年后,在随之而来的“文革”中,这位已经故去60年的鉴湖女侠墓被平掉,尸骨被草草处理,所以这次不能算一次迁葬。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们才想起了浙江的女英雄秋瑾,记起了西湖旁的那座让人魂牵梦绕的墓穴。有人上书邓颖超,重建秋瑾墓一事被排上了日程。当时唯一的线索,只知道秋瑾的遗骨移葬于鸡笼山东边山脚下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园附近。由于时间已经久远,原来的辛亥革命烈士墓地已种上了庄稼和树木。有关文物管理部门在原烈士陵园后面挖到一只陶罐,里面装的正是一具女性尸骨。附近一位路人正巧路过,当得知他们正在寻找秋瑾的遗骨后,告诉文物管理部门:“秋瑾的遗骨埋在山下边。”根据路人的介绍,文物管理部门在一处棕榈树丛的一株柏树旁挖出了一只陶罐,将遗骨拼接后,确认为女性。因秋瑾是清政府用刀杀害的,所以颈部的骨骼与常人死亡不同。经有关部门严密鉴定,该遗骨属秋瑾确凿无疑。第十次,秋瑾再次葬在了西湖之畔。[1]

秋瑾对联轶事

“鉴湖女侠”秋瑾是著名的女革命家,也是近代屈指可数的杰出才女之一。她工诗词,善联对,撰写的对联不仅语句流畅,用典自然,而且气盛势强,情透纸背,无丝毫纤弱女气,足见其侠女风格和过人才思。

秋瑾爱国救民之心萌生于少女时代。1904年她以惊人的行动,冲破封建礼教和家庭束缚,只身东渡日本,毅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当时有人对她以“闺房弱女,岂能奢谈革命”出言相讥,对此秋瑾是义愤填膺,她振臂铭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并当众狂草一联曰:“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充分表达了自己甘愿舍小家为大家,誓为中华献热血的浩然正气。

新昌县天姥山有一座动石夫人庙,传说是金兵进攻南宋时赶到天姥山下,这时山上古庙里的娘娘大显威灵,忽然地动山摇,巨石滚滚而下,金兵被砸死无数,最终不敢前进。之后当地百姓把庙里的娘娘称为“动石夫人”,并重修庙宇和塑像,以彰扬其退敌保家的功绩。1906年秋瑾从日本回到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并以此为据点,秘密组织浙江各地会党准备武装起义。一天,她骑马路过天姥山,听庙中老僧讲起娘娘显灵退敌的故事,想到任人宰割的家国河山,因此不禁感慨万分,当即挥笔题写了“如斯巾帼女儿,有志复仇能动石;多少须眉男子,无人倡议敢排金”的对联,抒发了其巾帼不让须眉,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冲天豪气。

秋瑾的母亲单氏,系浙江杭州萧山人,秋瑾是她的第二个孩子,从秋瑾牙牙学语时起,秋母就开始教她识字读书,稍大一点又教她学做女红和诗文,直到秋瑾出嫁,两人在一起生活了22年,母女情深。1906年底,正当秋瑾与陈伯平等人在上海秘密筹划响应萍浏醴起义之际,秋母在绍兴老家和畅堂病逝。噩耗传来,秋瑾非常悲痛,她匆忙从上海返回绍兴奔丧。在国事、家事的交集之中,她写下了一副哀切而又悲昂的足以传颂千古的挽母联:“树欲宁而风不静,子欲养而亲不待,奉母百年岂足?哀哉数朝卧病,何意撒手竟长逝?只享春秋六二;爱我国矣志未酬,育我身矣恩未报,愧儿七尺微躯,幸也他日流芳,应是慈容无再见,难寻瑶岛三千。”其中上联中的“树欲”句出自《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吾请从此辞矣。”用典颇为精当。下联中的“瑶岛”是古代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是西王母所居住的地方,此句是说母亲去世后到瑶池西王母那里去了,再也难以见到。全联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堪与古今怀人佳作媲美。

秋瑾主持大通学堂期间,在筹备反清起义之余喜好书法和击剑,她的草书横幅“读书击剑”成为了学生们的摹本,其中有个叫冯翊的学生把她的字学得几乎一模一样。一天,冯翊学她的字体写了一副对联送秋瑾指教,联曰:“击剑尽杯酒,读书挑夜灯。”秋瑾看后非常高兴,当即赠给冯翊一方随身佩带的心爱玉印章“读书击剑”和何绍基、怀素等几位名家的字帖。随后,秋瑾又将冯翊所撰的对联改动两字,叫冯翊重写一遍悬于自己的办公室,改字后的对联是:“击剑尽樽酒,读书贪夜灯。”这一改使联意气魄更大,文藻更佳,充分地表达了秋瑾为革命苦练武艺,勤学文化的豪气和信念。

篇五:湘潭市旅游宣传片策划案

湘潭市旅游宣传片

策划方案

湘潭电视台公共都市频道荣誉出品

目 录

1、摘要?????????????????????? 03

2、概述?????????????????????? 04

3、导演思路阐述?????????????????? 05

4、宣传片创意??????????????????? 08

5、宣传片拍摄制作流程??????????????? 12

6、公共都市频道优势???????????????? 13

7、公共都市频道获奖纪录片简介??????????? 14

8、宣传片拍摄硬件及预算?????????????? 15

客户名称:湖南省湘潭市旅游局

项目名称:湘潭市旅游形象宣传片

质量指标:高清晰 1024*768

成片长度:12分钟(根据客户要求可增减)

成片格式:高清带 蓝光DVD

制作手段:拍摄、三维

伴随着国内各地旅游业的兴旺及各种旅游交易会、招商引资旅游推介会等大型展会活动热火朝天的盛况,旅游业越来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并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就在这股旅游热潮兴起的同时,旅游形象宣传片这种集影、视、声、光、电于一体的生动形象的宣传方式,在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中脱颖而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旅游管理部门、大型景区和广大游客所接受。许多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纷纷采纳旅游形象宣传片这种影音形式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积极整合推广,目前央视二套、四套、七套、十套及国际新闻频道的诸多栏目每天都在播放着大量地方旅游形象片的广告。旅游管理部门以高质量的旅游形象片为依托,即可用于参加各种大型旅游节庆展会,又可用于到外地推广吸引游客,还可以在网络电视媒体上进行发布,甚至用于港台及国外招商引资,一部经典优质的形象片在将宣传效应最大化的同时,也必定能为当地政府带来更丰厚的回报。旅游宣传片已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营销手段,一把在旅游市场中披荆斩棘的阔斧,备受各地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青睐。

导演思路阐述

———“湘情·乡爱·缘来如此”

湘潭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自古商贾云集,是全国著名的“米市”、“药都”,素有“小南京”、“金湘潭”、“中国湘莲之乡”的美誉。人杰地灵,也是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往今来英才辈出。远至蜀汉大司马蒋琬,“一代文宗”国学大师王闿运,近有晚清“中兴名臣”、儒家大师曾国藩;到了近代,湘潭名人更是灿若繁星,这里既有共和国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一代开国元勋彭德怀,文武双全的陈赓大将,谭政大将等红色革命前辈,又有世界文化名人、国画大师齐白石,国际诗人萧三,人民音乐家吕骥,著名作家张天翼等文人墨客,正因为他们才铸就了湘潭的悠久的历史文化。

湘潭这个影响中国和感动世界的地方,无论是人文还是自然景观,湘潭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市有110多处重点旅游资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游览胜地。有韶山、昭山、东台山、隐山、水府庙等著名景区和景点;有毛泽东故居、彭德怀故居、齐白石故居、湘乡云门寺、湘潭县五龙山大杰寺、南宋仿钧窑、关圣殿、文庙、望衡亭、秋瑾故居、鲁班殿等众多名胜古迹。因此,怎样将湘潭旅游宣传片做精致,我们有以下的思考和建议:

1. 创作理念:

我们要将这众多的甚至有些凌乱的旅游景点有序、有?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ǖ?/p>

呈现在电视屏幕上,并且要给观众直观、美观、有层次感的视觉欣赏效果。就如同珍珠需要丝线的串联才能产生叠加的力量和美感一样,我们将各景点进行有序串联,根据景点的不同,借鉴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手段,运用微电影拍摄的手法以人物组合为中心,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