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无处告别txt下载陈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2:28:56 字数作文
无处告别txt下载陈染字数作文

篇一:无处告别

无处告别

——由《无处告别》想到的

第一次读陈染的作品是在大一,虽然没有太多的人生经历,但以少女特有细腻的心,我还是可以体会文字当中的情绪,被一分流动的情绪所感染、触动。四年的大学生活,四年的思想洗礼。当我再次读《无处告别》,我更理解了那分无处告别的痛苦。我并没有探讨小说所包含的丰富的艺术魅力,写作上的技巧,我深刻体味的是黛二的悲剧所透露的生存困境。

有人认为她是性格的悲剧,但仅仅是性格悲剧吗?就像有人认为林黛玉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难道也是那么单纯?虽说黛二也天生孤僻、纤弱柔美。我想她的忧伤、孤独是面对生活的一种困惑与无奈的反映。面对现代生活与文明促成的困境,不少女性都陷于无奈、情感的困惑、失落,造成了精神空虚。精神家园没有了归宿,人文精神失落了的今天,不仅是黛二,许多人也是那样无可奈何。人与人之间缺少亲切敢,缺少温馨感,随之而来的是疏远、淡漠。许多人试图改变,可是愿意主动先走前一步的人很少,就造成了无处告别的痛苦感。这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反应。所谓现代文明,什么是现代文明呢,许多人还没有弄清之前,更多新颖的东西便蜂涌而来了。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足够的判断力识别眼前的东西。即使有一定知识文化作为后盾的人,又有多少能耐抗拒诱惑,更多人就是

这样陷于困境。

现代文坛很热闹,今天是一部耳目一新的作品问世,明天又是一场令人不知所措的文坛论争,使人觉得很疲惫的同时,亦产生无聊的感觉。当中,包含了多少烦躁、不安的成份与无处告别的思想痛苦。荣格的文艺理论认为,文学反映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反映的是一种人类普遍的情感,而不是个人的情感宣泄。陈染的小说虽称为“私小说”,但她反映的那一份“无处告别”的痛楚,激起了读者的共鸣。我不是在套理论,我们更不想这是一种文化的“积淀”的情感流露。这种无奈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的外化,产生的共鸣越多,无处告别的人就更多,社会存在的、看不到的忧虑有更多。

篇二:孤独与逃离_陈染笔下的女性形象探析

2005年

11月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Nov. 2005

23卷第

4期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Vol. 23 No. 4

孤独与逃离

:陈染笔下的女性形象探析

蒋 丽

(西北大学中文系

,陕西西安

710069)

是主人公们在不同时空中的共同体验,是小说文本中的一种弥漫性的

生存氛围。隔绝的空气阻碍着人们自由的呼吸。不管是在家庭中

,还是在社会中

,主人公们都时时刻刻

处于一种孤独的境遇中

,不仅生存个体之间无法沟通、无法交流

,而且甚至还彼此提防、窥视、诅咒着。

这种孤独来源于个体生命对现实的生存世界的真切体认

,源于女性生存现状的困惑与痛苦。她和她笔

下的女主人公们在饱经生活的磨难和世事的沧桑之后

,洞穿了日常烦忙背后的空虚冷漠

,鄙薄不满但却

无可奈何

,在现实中又经历了痛苦铭心的亲情、爱情、友情后

,又感到更加巨大无际的孤独。无论是现实

世界还是内心世界都无法满足她

,她只有孤独地逃离世俗的喧嚣、卑劣和丑恶

,退守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中图分类号

] I2071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047-05

[摘要

] 陈染是当代文学中一位重要而独特的女作家

,她以边缘人的低调自觉远离中心

,执着地探

索作为弱势人群的生存地位。通读陈染文本

,可以发现“孤独”是贯穿其作品的核心因素之一。孤独

,作

为一种生存状态

,是她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旅程的尘埃落定的诗性表达

,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陈染

对人生哲学意义的思考和顿悟。陈染的

在陈染的小说中生存着一个庞大的孤独者家族,其中的每个生命个体几乎是孤独而封闭的,如肖

倪拗拗、黛二、孤独”“

“孤独”意识对我们审视存在、质询自我

-2936 (2005) 04-

具有形而上的启发性。,

[关键词

] 陈染

;孤独

;逃离

蒙、

从现实层面上看

,陈染笔下的女主人公大多是一批生活在尘世边缘的高贵而孤独的女性

,她们身体

瘦弱削薄

,苍白灵秀

,但内心世界又极其敏感丰富

,聪慧睿智

,对现实生活有着清醒而痛楚的体认和孤独

遗世的美丽。作品中每个生命个体几乎都是在孤独封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如《私人生活》中的倪拗

,中的黛二小姐

,的寂旖小姐

,中的雨子。这首先

《无处告别》《与假想心爱者在禁中守望》《潜性逸事》

源于陈染个人的生活经历

—一陈染的孤独最早导源于她童年的记忆。对陈染来说

,

“童年时代的政治与

社会背景

,远不及父母间的婚变、破败的尼姑庵中的夏日

,更为巨大、真切地横亘在她的人生之旅上”

[1] ,

儿时父母关系的紧张给陈染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个缺乏父亲关爱的女孩子自小就养成了一

种孤僻的性格

,这在《与往事干杯》中的肖蒙身上可以说是一次精神翻版。肖蒙在那个“阴湿幽静”具有 象征意味的尼姑庵里生活

,环境的封闭、落寞气息熏染了的孤独、阴悒、甚至成为渗入她生命深处的刻骨

铭心的情怀

,二者之间达到了一种了无痕迹的契合

;而性情暴烈的父亲又给她幼小的心灵烙下深深的伤

无处告别txt下载陈染

,家庭的破裂带给她心理的羞辱和生活的无助

,让她过早地品尝到生活的艰辛和痛苦

,更陷入阴郁沉

沉的孤独。《私人生活》中倪拗拗也从小生活在粗暴的父亲的统治下

,残缺的家庭中滋生出她强烈的孤

独意识和反抗意识。童年残缺性的生命体验使陈染和她的主人公们对“家”的概念有着不同常人的理

,家没有给陈染幼小的心灵以安慰

,而是她痛苦心灵的发源地。

如果说生存环境的封闭落寞和家的残缺滋养了她们的孤独气质

,那么对完美爱情和友情的失望

,使

得生命的涵义变得苍白和虚弱。《潜性逸事》中

,雨子用了

13年的时间

,在精神上只做了一件事

:找寻爱

情。尽管在她的内心深处总是像渴望空气那样渴望爱情

,但在日常生活中

,和丈夫毫无激情的婚姻常常

使她感到一种死亡

,她身边男人的庸俗使她笼罩于“无法说清婚姻是一种获得还是一种丧失”的失望之 中。陈染正是通过呈现日常婚姻现实否认了爱与婚姻的因果关系

,决定“不再要这种飘渺的东西”。在

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中

,一个拥有清秀面容与诗人气质的男孩

——

——尹楠

,走进“我”的世界

,他于“我”没

有传统男性权威的压迫感

,努力实现着与他身体与心灵的双向交流

,然而这个唯一具有生命光亮的“我”大男孩又因不同的人生追求而选择残酷地离“我”而去 ,美丽的、童话般的浪漫爱情被摧毁了 ,尹楠的离去 ,切断了“我”对现实的感情期待 ,爱情的渴望成为“成长年华”的孤苦咏叹。在悲痛之后的大彻大悟中“,我”以一种孤独者的姿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爱情越来越失去她应有的美丽光环

,这不光是对传统意义上爱情的倾覆 ,而且是对现代人最冷峻的嘲笑。“‘爱情’一方面是源于虚空、漠然而失去精神家

园的现代人的某种灵魂深处的危机 ;另方面又是自身对于这种情形的恐惧、拒绝和反抗”[2]。陈染对爱

情的失望 ,对爱情存在本源性感到了怀疑。陈染正是通过爱情的寻求与失落 ,揭示了女性与外界相疏离

的孤独境地。

害的女性们怀着深深的失望 ,寻找着孤独的分担者 ,将情感转向自己的同性 ———女人。在《另一只耳朵

的敲击声》里黛二与伊堕人、里的麦弋与意馨、《私人生《麦穗女与守寡人》《潜性逸事》

活》中的“我”和禾寡妇 ,陈染都着力渲染描述这种爱。在黛二眼中 ,伊堕人是她盼望多年的人“禾是我;

依赖、依恋、,但陈染并没有像西方女权主义者那样驻足于“姐妹情谊”,她发现了比单真正喜欢的人”[3]

纯的同性爱更为复杂的感情,即“姐妹情谊”由于男女的思维差别的存在,使男女之间心灵交流产生了隔膜

,当爱情的守望落空后 中的李眉与雨子、,心灵饱受伤的姐妹情谊 ,同舟共济的方舟 ,能否真的使女性免于孤独之海呢

?无论是黛二还是雨子都体尝到姐妹情谊破灭后的痛楚。在《无处告别》中 ,平常黛二和缪一可以在精神领域进行迷人的、自由的沟通

,但是到的破灭。像黛二与缪一 ,雨子与李眉那样亲密默契相互交融了夜晚 ,却体会到“彻骨的孤独”。“夜晚

,她们回到房间里 ,睡在一张大床上 ,她们的中间隔着性别 ,隔着同性之间应有的分寸和距离 ,保持着应有的心理空间和私人领域

,安安静静睡过去。有时 ,黛二会忽然感到一阵彻骨的孤独 ,她知道同性之间的情谊到此为止了”[4]。《潜性逸事》中的雨子把李眉视作亲密的

朋友、神秘的知音 ,因为只有与那个“脸孔像是由光或水做成的”李眉在一起 ,她才能感觉到精神的绝对

存在。然而随着文本的深入 ,李眉却渐渐变得陌生和无法理解 ,也就是这位亲密的朋友却在最后成了丈

夫真正离开的理由。同性之间的叛卖 ,不仅意味着现实的伤害 ,更是远为深刻的心灵的绝望。小说《破

开》中那个梦中的老妇人预言般地宣称 :“你们要齐心协力 ,像姐妹一样对付这个世界 ,因为只有女人最

懂女人 ..”[5] “我”“一块呆,但最终 ,那一串具有象征意味的石珠还是断裂开来 ,滚落一地 ,的舌头也像

掉的瓦片”。异性爱与同性爱同样脆弱得不堪一击 ,姐妹之邦隐现于云端 ,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女性归所 ,姐妹之邦倒塌后的绝望又把她们逼入更深的孤独深渊。

由于没有能力去阻隔外在冲击的危险和生存境遇的困扰 ,她们在不断地逃离与投奔中往复 ,从亲情逃离到爱情 ,从爱情逃离到友情

,从此地到彼地 ,从此角色到彼角色 ,因此逃亡便成为他们最大的本领。

“我最大的本领就是逃跑 ,而且此本领有发扬开去的趋势。“”每次我都发现那不是真正的我 ,我都以逃跑告终

,耗尽了心力与体力。每次逃跑我都加倍感到我与世界之间的障碍”[6]。陈染看到逃亡是某种无力的拒绝 ,它不能给她们一处没有角色累赘的纯净处

,终成为萦绕于自身的危险的靶子 ,感到“无论在哪儿 ,我都已经是失去笼子的囚徒了”[7]。正如萧钢在与陈染的对话中所言

:《另一扇开启的门》“这是一个具有毁灭性和再生的思辨。新的价值观尚在无序状态之中 ,往前行的摸索像自我一样变化无常

,无限延伸。”[6]对陈染来说 ,逃离成就了一个多重拒绝的姿态 ,生命的逃离意味着对生存角色的不满与逃避。

篇三:第三讲 超性别的性别:陈染

★中国当代作家研究

第三讲 超性别的性别:陈染

一、陈染概况

1、生平情况

1962年4月生于北京。1982年7月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分校中文系,开始在《诗刊》《人民文学》等发表诗歌。1985年转向小说创作。1989年2月,由作家出版社著名的新星丛书出版第一本小说集《纸片儿》。1992年,创作《嘴唇里的阳光》、《无处告别》等大量中短篇小说。1994年1月赴英国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及爱丁堡大学讲学。1995年,完成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并引发中国文学界关于“私人写作”或“个人化写作”的强烈争议。香港、台湾相继出版此书,反响热烈。1996年,《陈染文集》4卷本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1997年11月,赴德国访问,交流文学。1999年,完成《声声断断》、《不可言说》两部书稿并出版。2001年3月,《陈染文丛系列》6卷本出版:《纸片儿》《与往事干杯》《嘴唇里的阳光》《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私人生活》《我们能否与生活和解》,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01年3月,与母亲一起出访美国。2003年非典时期,销毁所有私人信件、日记、一些照片以及残稿,成为一个没有“历史”的人。同时开始探索小说创作的新风格,发表《梦回》、《离异的人》等小说。

2、创作分期

第一阶段(1986-1994),此间发表的作品主要有《人与星空》、《孤独旅程》、《世纪病》、《定向力障碍》、《消失于野谷》、《纸片儿》、《与往事干杯》等,在这些小说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一篇文本中都有一个与女主人公相依相恋的男性,他们都是作者对理想之爱的一种正反两方面的表达。“我”与笔挺,“我”与流浪人,“我”与山子,“我”与老奈,其中“我”与老奈、H是反面的表达。“我”跟老奈、H之所以貌和神离,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我”与他们世俗的生活方式不能相容。事实上,这些都是成长记忆的个人经验化。

第二阶段(1995-1999),此间的代表作品有《破开》、《无处告别》、《时间不逝,圆圈不圆》。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表现知识女性的内心生活和略带病态的心

理情感,表现彷徨不定的青年人的苦闷、孤独、叛逆、寻根与自救,从而,被视为“纯文学”、“先锋小说”严肃文学女作家中的最新代表。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2000年5月,陈染推出新作《声声断断》、《不可言说》。《声声断断》在日记体文本的纪实和小说体的虚构的交织中使作家的思想如一道闪电,照亮了现实的陈染,文本中的那个神秘而偏执、寂寞而顽强的陈染被穿上了温情的外衣,而且安然睿智。貌似平淡的日子被陈染注入了无限的诗性、哲思和感悟。她那敏觉深挚的触觉和探幽索微的目光直抵生活及人性的内核,令人猝不及防、怦然心动又感怀深思。

二、超性别的“私人化写作”

1、私人化、个人化与女性写作

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批评界之特征就是肤浅的混乱。这最鲜明地体现在“私人化写作”、“个人化写作”和“女性写作”这几个概念的使用上。所谓私人化写作,一定是一种自传或半自传性质的写作,或者故意造成这样的状态;它有很强的封闭性,私人空间是它唯一的话语空间;此外,性意识在文本写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郁达夫、丁玲、庐隐等人的创作,就是以私人的姿态和方式,来表现作家个人的所谓“自叙传”。而所谓个人化写作则根本说不通,谁的写作不是个人化呢?当然,左翼小说、大跃进小说等不是个人化的,但却是很失败的小说。至于女性写作,方式就更多了,没有必要都用“私人化写作”的方式。所以说,90年代的批评界在评价陈染、林白等人的创作上,存在着很大的混乱。除了陈染直接表明自己的创作是“个人”的外,林白、卫慧、棉棉等也坚持自己的写作是“个人的秘密”。于是私人化、个人化与女性写作这些本来就没有被严格界定的概念,再次混乱起来。

2、陈染的私人经验

1)成长记忆

陈染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都是在恋父与弑父和恋母与弑母情结推动下,走向成长之途的。例如《与往事干杯》中的肖濛。肖濛的成长经验是陈染私人经验的体现。肖濛的“文革”和“改革开放”是在性爱体验中,成为女性生命时间组成部分,成为女性永恒“生命钟”的瞬间。叙事人忧伤的低语,寂寂的尼姑庵,灵秀孤寂的少女肖蒙正是从这里开始了爱欲梦幻中升腾与坠落的人生历程。孤单自

卑的童年,父亲的暴躁,家庭的破裂,在她的心灵烙上了巨大的阴影。青春期的苦闷和孤独使她陷入与邻居成年男人“误入歧途”的情爱。大学毕业后,肖蒙邂逅相恋的英俊青年竟是尼姑庵男人的儿子。她忍痛离去,年轻的恋人也因车祸死于华年。

肖蒙可以说是陈染由传统叙事朝个人化女性叙事过渡的桥梁。发生在肖蒙身上的具体爱情故事,最后都成为过去式、但已不是传统小说的故事结局,由于肖蒙的自觉反省、自叙,它们成为女性的自我书写,成为一种生之领悟:“纸页上已经涂满了往昔的痕迹。??我的内心并不感到快活,也不感到不快活。??这就对了,世界因此而正常,因此而继续。”

《巫女与她的梦中之门》,改写《与往事干杯》肖蒙在尼姑庵受年长男邻居引诱的故事,写“我”成长的心里障碍。“九月既不是一个我生命里不同寻常的时间,也不是某一位在我的玻璃窗上留下爪痕的神秘莫测的人物。”九月作为一个女人面临的界限,只有当利比多驱动潜意识重新组织回忆结构,由新的幻想、思想填平创伤,超越“九月是我这一生中一个奇奇怪怪的看不见的门”,即性别沟壑,“九月”才会成为这篇小说最重要的隐喻、意符。个人化的九月,通过叙述命名而成为女性的九月。一个女人只有在两性关系的被动、受伤状态中超越而出,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女人。这篇小说采用个人化女性叙事所决定的深度心理情节,即“我”渴望成长、成熟,为达到自我认知,自我主体获取,通过幻想战胜引诱“我”、侵犯“我”的男人,进一步战胜属于男人的时代、以及男性中心社会故事。

2)独孤

陈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尼姑庵”,“破庙 ”,“空洞之宅”等意象,这构成一种压迫性的孤独氛围。置身这样的环境,孤独构成女主人公的生存态度,一种主动的对于世界,对于他人的对峙态度。从陈染的小说《小镇的一段传说》、《塔巴老人》到《空的窗》、《时光与牢笼》、《站在无人的窗口》、《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潜性逸事》、《无处告别》、《与假想心灵者在禁中守望》,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无论年龄大小,是男是女,不论是“罗莉”,“水水”还是“ 黛二”、“雨子”等等,“孤独”是她们共同的生存体验和生命表征。

当爱人离去,“那条通住墨尔本的红色甬道已经空无一人,像通往太平间的

夹道冰冷而凋敝,仿佛世界上所有的生离死别都诞生在这里”(《巫女走不出的九月》)。对女友的背叛,雨子心力交瘁:

望着她渐渐远去的背影,仿佛是在和自己的一部分灵魂告别,仿佛是自己把自己彻底地丢落在一片荒凉的废墟之上,一片无处栖身的灵魂的旷场上……(《潜性逸事》)

门厅里黯淡的角落,一架钢琴“尘埃遍布,无人敲响,活像一只冰冷的大棺材。这时,时间仿佛猛然凝结片刻,血管里一切混乱的声音归于短暂的寂灭”。在报幕员寂旎的预感中,“未来所有的观众都将是独唱演员,用同一张嘴担任伴唱、合唱、奏乐,没有听众,每人举一把忧伤的黑伞,舞台变成了一个巨型陵墓,哀乐之声如绵绵细雨淅淅而下”(《与假想心爱者在禁中守望》)。

除此而外,陈染小说中还不断出现冰冷的太平间、哭泣的北风、布满危险的黑夜、诡秘怪异的钉子和玻璃碎片等等,这些阴冷逼人的意象往往将人物推向绝望惊遽的边缘。

我早以惯于在生活之外,倾听,

我总是听到你,听到你,

从我沉实静寂的骨中闪过。

一个斜穿心脏的声音消逝了,

在双重的哀泣的门里

只有悒郁的阳光独步,于

平台花园之上

和死者交谈。

——《与假想心爱者在禁中守望》

倾听自我是陈染独具的写作姿态,一种孤绝的倾听化作了奇特诡异的想像和茫然无告的追忆,构成了心灵文本的肌理。

《饥饿的口袋》中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的淡漠隔阂,即使在同一储蓄所的同事也互不关心甚至互不认识:“听说你要调走了,我没什么好留恋纪念的话可写。

不过既然大家同事一场,随便写吧!可是似乎真的没什么可写。”“我俩并不相熟,只是在储蓄所穿着同样的制服,走到对面时,觉得对方是同事。倘若脱掉工作服,我们肯定不认识。”在余闲时间储蓄所里,人人在排着空队,但却没有一个人在发现真相后告诉大家。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加剧了人的寂寞与孤独,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余闲时间储蓄所,试图在外在的拥挤、欺骗中去慰藉内心的空洞。

《无处告别》以年轻知识女性黛二为结构核心,环绕她的存在场或外部世界,即“黛二与朋友”、“黛二与现代文明”、“黛二与母亲”、“黛二与世界”,无一不与她处于疏离对立关系中。黛二所陷入的生存困境与存在焦虑,显然是空间意义而不是时间意义的。 “无处告别”是一部女性心灵的故事。在存在场中无法退出又无法前行的孤独的黛二,只剩一条道路——退守“女性之躯”。

《无处告别》 中黛二有两个爱情追随者:琼斯,墨非。琼斯带给了黛二以极大的情感满足,他对于这位“纤秀柔美”的东方女性极其爱慕与温情,这在分别的特定环境下,黛二也有一刹那的软弱,但就在瞬间里,琼斯一身浓重的黑毛代表异域文化的阻隔,心灵的难以契合阻止了黛二,即使日后怀念与琼斯在一起的时光,黛二也不会因躯体的迎合而放弃自我。 黛二觉得与琼斯在一起自己只是一个性器具,而内心的东西却从未曾被唤醒。传统的女性交出了身便意味着交出了心,而对于黛二,一个现代女性来说,自我精神空间的守护无疑更为重要。黛二拒绝了琼斯的爱情,正是出于女性自我意识的自觉而义无反顾地拒绝了感官与物质的享受。同样,黛二,对于另一位男人墨非的细心照料,对她的尊重, 渴望与其心灵的沟通,黛二却无动于衷,也未曾将心灵向他敞开。

黛二形象的现代意义在于,她不仅凸现了女性个人的现代处境,而且暗示了自救而不是他救的精神途径。小说一开始介绍黛二:“直到前几天,她才从一本美国人写的《女性的恐惧》中得知自己患了女人独有的压力症,这书是她去年底从纽约带回来的。书上写患此症的女人有以下几点症状,各人不一:

闭经(月经丧失)

阴道痉挛(性交疼痛)

经前期紧张(多症状头疼)

性感缺乏(阻止性唤起)

篇四:感受陈染小说中灵与肉的二元对立矛盾

感受陈染小说中灵与肉的二元对立矛盾

陈染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大多是以独居生活为背景。《无处告别》中的黛二、《沉默的左乳》中的“我”,以及《《潜性逸事》中的雨子等。她们外表美丽柔弱,但性情刚烈、坚毅。对异性怀有复杂的渴望,希望在现实生活的爱情中达到灵与肉的和谐统一。然而,失望却常常伴随着希望而来。黛二,一个原本已经对精神恋爱没有了祈求的人,却意外地碰到了那个让她找到感觉的气功师,在那里,她似乎已经感受到了性与爱相统一的美好和满足,达到了心中的理想境界,却最终发现那所谓的美好不过是黄粱一梦而已,那久违的真实爱情,期盼已久的灵与肉的交融,只是一次理想的幻灭。那个气功师冷漠带笑的话语,让她尝到了得而复失的痛苦、无奈。当温情的薄雾散去,她发现自己原来被“光秃秃地亮在空旷里”。她带着满腔的失望和愤怒拐进了一条偏僻的荒径,那代表了她理想的荒原。她是真的失望了,甚至“没有像往常那样习惯性地沉浸到悲观中,而是嘲讽地对自己笑了一下”。而她与大树枝的爱情,不过是另一次对肉体的出卖。真正的爱情对她而言,已是虚无。

灵与肉就如同鱼和熊掌,如何解决二者不可得兼的矛盾困境?在《沉默的左乳》里,女主人公是一位“经历过婚姻生活的建立与毁灭的成年女子”,也是追求灵肉统一的执著者。同样,在现实生活中,她无法找到理想的境界。在偶然一次散步时,她想“凭什么总是男人勾引女人呢?”这一叛逆的心理使她产生了去勾引阿粼的欲望。但她清楚地知道“我不可能爱上这种头脑简单的男孩儿”。“爱是需要在内心里与之发生某种有份量的碰撞及纠缠的。有什么必要拒绝我们的身体去享受生活里那些天然、本真而具体的欢乐呢?”因此,她并不以为引诱这个比她年轻至少五岁以上的阳光一般纯粹的男孩儿是一种荒唐的行为,于是,她去勾引阿粼了。但是当她与阿粼紧密相拥时,却告诉阿粼不要触碰她的左乳,因为在某一个传说中,女人的左乳是神圣的禁地,只有她的爱人才可以抚摸。爱情是神圣高贵的,在尚未寻到理想之爱的情况下,性虽然可以在退而求其次的情况下与自己不爱的男人发生,但爱却一定要留给自己心中期待的爱人即使明白那个人是远离自己的,甚至是不存在的,即使这种等待将会成为永久的空缺,却依然顽固地把它留给那个人。这无疑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精神上的慰藉和等待。

再来看看《《潜性逸事》中的雨子。女主人公雨子是个浪漫的人,渴望和丈夫有精神上的契合。她“多么想丈夫能够在她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主动地送给她一样什么小礼物呀!”其实,她并不是真正在意礼物的大小或是贵贱,哪怕只是一小枚胸针,也足以令她两眼放光。可惜,她的丈夫在这些方面是个麻木迟钝的人,他满足于过自己那世俗化的生活。这些,让追求精神生活的雨子无法忍受。尤其在与丈夫的性生活中,她为自己被动、忍耐、服从的性地位和性角色感到人格撕裂的痛苦。每到夜晚,“她渴望丈夫只把她当作一个女人来使用,当作一种物质和肉体的化身,而忽略她的复杂思想和心理”。每当这时,她常常把自己想象成小说《罗马女人》中的那个女支女阿德丽亚娜,惟此她才能缓解对灵肉合一的性爱追求未得的痛苦。“雨子的职业虽然与阿德丽亚娜的职业相去甚远,但雨子对她却没有丝毫的鄙视,反而在心理上对她产生某一种遥远的相通。这一相通来自于雨子在与其丈夫同榻而眠的某一时刻所产生的莫可名状的想象”。而这样的想法是她的丈夫所无法理解的。女主人公雨子因越来越不能忍受丈夫的粗俗以及情感沟通的困难而萌生了离异的念头。但却迫于传统观念及世俗的压力,陷入痛苦的矛盾之中。她为了维护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别无选择地忍受灵肉分离的性爱痛苦。阿德丽亚娜将肉体出卖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女支女的“合法”性职业决定了没有什么可以阻止男人扮演性的主体角色,也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女人被动、服从、忍耐的性地

位与性角色,她唯一可以做到的,只有不将其限制在一个男人身上,才能实现自己主体精神独立的追求。若只让某一个男人占有,那样就会生出喜欢上某一个男人的危险,这种危险将导致她不仅出卖肉体,而且还将出卖精神和情感。而雨子,却由于婚姻的合法性形式的存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束缚。因此会理解阿德丽亚娜的行为。对阿德丽亚娜的理解和同情,正源于雨子对自己现实生活处境的体验。这一跨越时空超越历史的想象一致性集中体现在女性从不同程度上为了生存而忍受和付出没有爱的性。“雨子为自己的想象而悲哀。没有什么比这更使她蔑视自己,没有什么比这更使她陷于人格分裂。这是她的心灵向生活、向世界所做出的最大的妥协与投降”。这是一种理想追求失败的无奈。

由陈染的小说,我们不难看出,她笔下的女主人公虽然也都如黛二、“我”、雨子一样拥有纤细而敏锐的感觉,内省的目光,多思的心,内敛的表达,沉默的独来独往的略带神秘的方式,渴望一种灵肉统一的爱情,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性与爱却是可以分离的,现实的生存困境使现代女性不得不面对灵肉对立的状况,不得不面对理想幻灭的结局。面对这种灵肉空缺的普遍现象,作者充满了理性的思考。这种思考是站在女性立场,从女性眼光出发的。就如雨子对阿德丽亚娜的理解和同情,正源于雨子对自己现实生活处境的切身体验。阿德丽亚娜和雨子痛苦的忍受和付出虽然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层次的女性身上,但它无疑源自父权制社会及其传统的价值观念。这些女性视角中性爱和谐、灵肉统一原本是理想境界,但是当二者不能统一于一体时,性就是性,爱就是爱,内心不再潜伏任何的道德自责与内疚,女人仅仅为了享受身体的快乐去主动地勾引男人,在性行为中不掺有任何的情爱成分,也没有丝毫的性爱分离的困惑与痛苦。这种性爱分明的态度是男权文化所难以理解和认同的,但也恰恰表明是对传统行为规范的彻底颠覆与否定。同时,陈染在上述小说文本中表明了为满足生理需要和感官享受,女人勾引男人与男人勾引女人是一样的,应该受到同样的道德评判。这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性道德规范对女性的歧视和限制,同时也消解了男性在两性文明中的权威地位。

个人感觉,与过去的传统小说相比,陈染的作品更能探测倒人性深层的复杂性,透析人内心的东西,具有长远的意义。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