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27:58 体裁作文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体裁作文

篇一: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

在这里我要讲一下贝多芬及他的作品《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

一.奏鸣曲

奏鸣曲(Sonata)是种乐器音乐的写作方式,此字汇源自拉丁文的sonare,即发出声响。在古典音乐史上,此种曲式随着各个乐派的风格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曲式结构第一乐章:快板乐章,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变奏曲式、复三或自由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复三段式。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有时,作品会根据需要省略第一或第二乐章,形成三乐章的结构。

钢琴奏鸣曲是一种钢琴演奏的套曲,它是欧洲古典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大型的、多乐章的钢琴作品结构形式。这种乐曲形式经过二百多年历史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结构。在海顿、莫扎特时代,钢琴奏鸣套曲往往由三、四个乐章组成。这些乐章的安排大体上是: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共三个乐章);或是: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共四个乐章)。在速度上,各乐章之间形成了:快--慢--快的对比。按照常规,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大都采用奏鸣曲式的结构。

在钢琴音乐方面,尤其在钢琴奏鸣曲的发展中,贝多芬是有突出贡献的。他年轻时是个出色的钢琴家,尤其擅长即兴演奏。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上,他特别重视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把它们摆在同交响曲一样重要的地位上。他的老师和前辈海顿、莫扎特等人,大都把钢琴奏鸣曲当作教学的教材,但是贝多芬却把它们当作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他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并通过这种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要求钢琴奏鸣曲具有更宽广、更富有戏剧性的音乐效果。因此,他不仅扩大了钢琴的演奏音域,增强了力度的对比,提高了手指的技巧,而且还加强了奏鸣曲式结构内部的对比因素,扩大了展开部的矛盾冲突和发展的动力,使得他的钢琴奏鸣曲远远地超过了前人,创造了他自己的独特音乐风格。由于贝多芬对钢琴奏鸣曲的卓越创造与贡献,使钢琴艺术的创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的发展中,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二贝多芬生平介绍

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他创作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是跨两个世纪,连接古典乐派和浪漫两种乐派的巨匠。其创作牢牢扎根于古典传统,具有音乐逻辑感,结构均匀感和宏伟音乐的气概。由于社会变革的要求和自身的才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成为浪漫乐派的源头。

贝多芬父亲从小就逼迫他学琴.他13岁任宫廷乐队大键琴手,14岁任宫廷管风琴师,18岁任歌剧乐队中提琴手.1792年,海顿见到他,获准成为起学生.1795年首次在维也纳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1798-1800年除教授钢琴外.埋头作曲.1800年4月举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音乐会,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此时,听力逐渐衰退.因耳聋的恐惧和失恋,1802年欲自杀.后终于克服危机,振奋精神,继续作曲。此后10余年经历了思想和生活的激烈动荡(拿破伦称帝.数次失恋等).至1819年完全失聪,任以顽强的毅力写下了第三至第八交响曲,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反映出动荡不安和矛盾冲突.晚年生活仍多不幸,疾病缠身,经济困难,但仍写出《庄严弥撒曲》、第九交响曲等杰作。他经历了三个阶段:(1)早期[波恩时期;1782-1792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可以看到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并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2)中期维也纳时期;1793-1808此时创作的奏鸣曲和管弦乐曲,大大加强了小说诗歌

文学作品的戏剧性,充分发展和完善了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和功能,显示出贝多芬的创作已完全成熟,并具独特的个性。(3)晚期维也纳后期;1809-1827音乐风格有明显的转变。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规模缩小,主题带有歌唱性,增强了抒情性。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的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交响曲9首,序曲3首,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1首,弦乐四重奏19首,弦乐五重奏4首,钢琴三重奏8首,小提琴奏鸣曲10首,大提琴奏鸣曲4首,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变奏曲20首, 钢琴小品24首,进行曲3首。此外,还有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弥撒曲、歌曲等。

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奏鸣曲在贝多芬的发展下,奏鸣曲体裁又向前迈了一步,就乐章数量来看他的作品包括三个乐章,有的扩展为四个乐章(创用小步舞曲,稍后用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在发展规模上接近交响曲结构;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为这种体裁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标志着奏鸣曲进入成熟的发展时期。这里《月光》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曲》《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奏鸣曲之一

1、月光奏鸣曲的创作

《月光》钢琴奏鸣曲写于1801年。那一年贝多芬在信中承认他对耳疾的恐忧。他在一封信中还写道:“我现在正过着一种稍微愉快的生活,这种改变是一个爱我,也为我所爱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带来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这个阶级的人,而且目前我还不能结婚。 信中所说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岁的朱丽叶塔,她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她可能还是贝多芬作品第十八号之一弦乐四重奏中慢板乐章灵感的来源。 这首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关于此曲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描写当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当时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无论如何,“月光”这个名称使这首奏鸣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2、作品曲式、情感分析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象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连连的跳脚声。 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

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一般来说,如要遵循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3演奏技巧

我觉得月光3个乐章都各有特点,要能够表达出很完美的意境来都是比较困难的.

其实这曲子的第一乐章确实不是很简单,因为是个3声部的曲子,很注重手指能力,如果弹不好就会变成练习曲了,你在练的时候应该分手练,左手的音是8度,你下键不要猛,力度要掌握好,右手的3连音要平均,也是不能太响,要稳稳的过渡,而最主要的就是右手的主旋律,基本都是由右手的5指来承担的,最后是用高抬指来弹,下键注意音色要稍微亮一点。

技术上第一和第二乐章在技术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第三乐章挺难的,总的说来力度也比较强第一乐章要求极其细微的手指控制能力.这个乐章第一主题就需要右手4,5指的力量和独立性和前三个手指均等才能弹好.中间段的左手的震音也不是可以轻易搞定的东西.

这首曲子主要是手指的控制力。左手八度的控制、右手两个声部的控制(要学会用两种不同的触键方法)。

4对曲子的理解

贝多芬最为世人赞叹的月光奏鸣曲。创作这首作品时,他正处于热恋中。有向往的朋友都去看一部电影——《永恒的恋人》,是一部传记式的描写贝多芬一生的电影!这样可以更好、更有体会的去欣赏他的作品。当然,大部分人听过不同版本的这首作品,总觉得她是一部恋曲,是部悲情为主的作品,或者就是通过全世界都看得到的月亮来诉说“但愿人长久”。在这里就不多说大家都熟悉的第一乐章了,有弦律,有节奏,有诗情画意,有思念,又惆怅??!接下来的两个乐章第一乐章是这么的缓,让人觉好像被捆着,生怕呼吸声打扰了深夜的宁静,六分钟呢!叫你这么长时间不呼吸你受得了吗?所以来了轻快短小的第二乐章,拖蹋中带着跳跃,柔情蜜意中带着刚毅,听这一乐章是不会觉得有任何负担的,抛开了第一乐章的缠缠绵绵,随着音乐的深入,高潮来了,啊,一阵阵的双手交叉和弦,是否感到内心的触动?轻柔的结尾之后,迎来了急促的第三乐章,这好像和第一乐章对比的太过分明,现在你明白了第二乐章的恰到好处了吧!音乐的弦律总是从低到高,你的心也随着乐曲的进行不由自主的移动。继续听下去,7分钟是长了点,但是每一个音符都是那样有味道!到了月光的结尾处,他又在敲击我们的心灵了,贝多芬是这么善于打击(不是打动)人的心!就好像有人说听莫扎特的音乐会开发智力。快要结束时,几个连续的大八度高山流水,飞流直下,然后又是还没等你喘过气就又把你带到天上,会感叹贝多芬到这个时候还戏弄你。人生百态,尽在其中。作品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启迪,这就是我对作品的理解。

以上就是我对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认识,推荐大家可以在月光下静静的欣赏一下这部传世佳作。

篇二: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

(1112873 行政管理 栗心澄)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称“月光奏鸣曲”,“月光”一名并非是贝多芬自己提上的,而是因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斯塔布将第一乐章形容为“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而得名。贝多芬自己称为“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

这首曲子创作于1801年,贝多芬31岁那年。也是贝多芬到维也纳的最初十年(1792—1802)之间的作品。这首曲子是贝多芬献给他的初恋——朱列塔?圭恰迪尔的,朱列塔是一位贵族小姐,十五岁时来到维也纳跟贝多芬学钢琴,不久贝多芬就爱上了这位小姐。但不幸的是这位小姐在1802年时爱上了一位伯爵,并在次年结婚,这件事使贝多芬伤心不已。这首曲子作于他们热恋的1801年。曲子的第一乐章奠定了一个略带悲伤的基调,那么热恋中的人怎么会流露出悲伤呢?对于这个问题也许我们能在贝多芬给朋友的书信中找到一些答案。

1801年11月16日贝多芬在给魏格勒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在这两年中,过着多么悲惨孤独的生活,你必能想象到。但现在不同了,我这次的变化是因为一个非常可爱、有吸引力的女孩而起,她爱着我,我也非常爱她。两年来第一次有幸福降临在我身上,我心里产生有结婚后一定会很幸福的预感,这可以说是生平的第一次。我的青春好像从这时候突然出现,最近我的健康状况也好多了,哦,人生若能活上一千岁该有多少美好!只是很遗憾的,我们的身份不同。”

第一乐章采用持续的慢板,用三连音营造了一种冥想的氛围,此时的贝多芬也应处于无尽的想象之中了吧,幻想着那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幸福。尽管处于热恋之中,然而已经习惯苦难的贝多芬对这种幸福产生了一些阴暗的预感。尽管倔强的贝多芬一向对身份的差别不以为然,然而这次同朱列塔的身份差别却给他带来一些遗憾与无奈。虽然想到了结婚的美好,但他却无法确定这种美好被实现的可能性。第一乐章虽整体上是平静的,而主旋律在音区上的变化以及节奏的变化却反映了贝多芬内心的波澜起伏,从幻想开始平静的进入,经历了美好的希望又演变成无奈的感伤,再进入想象中的幸福,又有些不安的预测,这样几种情感反复交替,最后又平静的结束了。

第二乐章采用了小快板,有一种温暖而愉快的感觉,这种积极和愉悦就像阳

光一样,更符合贝多芬热恋中的心情,也许此时的贝多芬被幸福的片段所萦绕,内心单纯而快乐,就像信中描述的,真的沉浸在这两年来第一次的幸福之中。

第三章采用激动的急板,奏鸣曲式。这个乐章中贝多芬的热情仿佛一下子爆发出来,激动无比,并无限的蔓延开来。虽然中途有几次渐渐趋于缓和,但都没有平静下去,随之而来的是一波接一波的心潮澎湃。源源不断的音符流淌着热情,果断的节奏则表现了坚定的意志。表现了典型的贝多芬式的热情,不被任何困难所击倒的倔强,展示了一个不屈不挠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贝多芬从26岁就开始受到耳聋的侵扰,此时的他已经31岁,应该已经进入了耳聋的状态,这时他的创作灵感应该更加发自内心,音乐对于他已经成为语言,用来反映内心的真情实感。如果用写作来比喻的话,这首曲子对于贝多芬来说与其说是一篇精美的作文不如说是一篇真实的日记,记录此时贝多芬内心交织着的平静、伤感、愉快、热情与坚定。既朴实自然又热情洋溢。

虽然这首曲子不是产生于贝多芬创作最成熟的时期,也不是贝多芬本人最喜爱的作品,但依然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完整的贝多芬,时而平静细腻,时而轻松愉悦,而更多的则是慷概激昂,不屈不挠。贝多芬一生都充满着苦难,而贝多芬的灵感也正产生于同苦难搏斗的过程中,同样,贝多芬的伟大也正体现在他与命运较量时从不屈服的顽强精神之中。

篇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分析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分析

论文摘要:被命名为《月光奏鸣曲》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伟大作曲家贝多芬的名作。本文从创作背景、创作风格、曲式调性、演奏技术等方面对贝多芬的《月光奏呜曲》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创作风格,演奏技巧,风格,技巧

引言: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他创作的 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在音乐文献中,研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资料种类繁多,本文运用这些理论研究及技术分析贝多芬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的创作风格和演奏技巧,望能为钢琴演奏的理论和实践有所借鉴。下面就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背景,创作风格,演奏技巧进行分别论述。

第一部分: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背景材料

(一)贝多芬

(二)奏鸣曲

(三)月光奏鸣曲简介

第二部分:《月光奏鸣曲》的创作风格

贝多芬作品27 之2 的# c 小调奏鸣曲, 即《月光奏鸣曲》, 是贝多芬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创作于1801年,那年他三十一岁。这首作品是目前在听众中最为流行的钢琴奏鸣曲之一,而它的颇具文学色彩的标题也给人带来了无尽的遐想。该曲在创作上是一个新的探索与尝试, 他摆脱了古典乐派奏鸣曲的快慢快的模式, 把第一乐章写慢板, 把高潮改置于最后乐章, 使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无缺的境地。据说《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自己最偏爱的一部作品, 因为他为了它的出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它与他那备受摧残的心灵一脉相通。

第三部分:《月光奏鸣曲》的演奏技巧:

下面从演奏角度对作品《月光奏鸣曲》作进一步的分析

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篇四: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钢琴谱(完整版)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篇五: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钢琴谱 已整理可直接打印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