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人文情怀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2:28:00 作文素材
人文情怀是什么意思作文素材

篇一: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

作者:陆良荣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5年第04期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已多年,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语文教学过于强调了知识性教育、工具性教育,结果导致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导致语文教学陷入了纯粹的“技术性分析”的泥淖中。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激活课堂,赋予语文教学新的内涵,教学中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价值,对学生倾注人文关怀的教学,加强人文教育,以解放学生的主体情感,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人文情怀,真正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人文关怀 人文魅力

语文是充满浓郁人文精神的“显性”学科,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通过教学传递着“爱国主义的思想、人格的价值观念、人际和谐的思想、社会的责任观念”。因此,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无疑担当着重要的责任。语文教学除了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关注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人文情怀。 那么,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价值,解放学生的主体情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感情,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这样的语文教学观: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从而导致教材中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也使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情,使许多经典美文成了空洞的说教,自然也谈不上进行人文教育了。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课文的人文价值,重视学生的主体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要善用教材,凸显人文魅力。现今语文教材的选编,大多立足于“真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想”这个基本立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的人文空间,或沉淀着历史的精华,或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或散发着生活的气息,或融入了人间的真情。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范本,也是学生立身做人的范本。如同一道道独特而瑰丽的人文风景,教材从不同方面陶冶学生的情趣,升华学生的灵魂。范文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并且在涵养性情,陶冶健康个性和审美情操上有特殊的作用。

2.要解放思想,发展学生个性。人文精神首先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它标志着人对物、对自然的超越,标志着人具备自我意识,标志着学生具有主体感情。在“教育必须关注人”这一语文教学基本原则的指引下,教师迫切需要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帮助每个学生解放主体情感,发展个性,提升精神。在人文性的语文教育中,我们应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教师应打破课堂中的“权威主义”和“话语霸权”,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与学生平等对话,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让人文关怀如同三月轻拂的和风,又如似曾有无的天籁,弥漫于整个语文教学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课堂上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3.要提高修养,尊重学生情感。首先,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但由于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文章人文内涵的理解,难免会产生偏差,这就要求教师适时的点拨。教师如何把握教材的取向,将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中能否正确引导,关系到学生汲取什么样的精神食粮。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具备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丰富的人文底蕴,积淀一定的人文素养。

其次,作为教师必须搞清楚自己工作的价值取向,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考试的要求,照着“标准答案”去教,教学中失去自主意识,那么这样的教学既不是为了学生,也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者启迪智慧,而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分数,这样的教师成了分数的奴隶,绝不能“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这样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二、加强语文的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不爱学语文,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语文教育人文底蕴、人文价值的严重流失。长期以来,过于理性的语文教学不断把语文推向绝路:用语法分析代替了形象感染;用抽象说教代替了美的鉴赏;用零打碎敲的讲析代替了艺术整体的把握;用条分缕析和逻辑推导代替了心灵世界的感悟,使文章固有的灵动和韵致几乎扼杀殆尽。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许多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被搁置一边,留在学生记忆里的只剩下了一些干巴巴的说教。这样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学生怎么会喜欢呢?这样的语文课上得越多,学生的个性、自主与创新意识就越发萎缩,甚至泯灭。

1.加强人文教育,让学生爱学、乐学语文,从而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如,教学小说,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浸润于语言深处的情感的体悟;教学诗歌,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教学戏剧,是用综合艺术人生世相的一种细微体察。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得起学生潜心揣摩,学生也在潜心揣摩之中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如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学生可以欣赏到美丽的世外风光,品味流畅的言语,把握“现实”与

“理想”的情景反差,体味光明安定生活的可贵,使学生在灵与肉的碰撞中会心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油然生出百读不厌的感受。这种人文熏陶所传递出的力量,是那种纯粹的理性分析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2.加强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与作品中的对话之中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主动的阅读者。教师要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有思考的机会、有表达的权力;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发散性思维;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质疑。教师要给予学生的话语权,注重发挥学生有个性的的思维和见解;要通过开放性题目的设计,让学生在阅读、思考、问答中各抒己见。当学生有新颖靓丽的答案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感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使他们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主动的阅读者,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为重要。

3.必须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重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感悟,培养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教材中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阅读、感知、赏析、评论,结合作品所产生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活遭遇等,“知人论世面谈诗”,透彻领悟作品中的人、事、景、情,深刻品味作品的文化底蕴,认识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复杂与人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作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人除了有物质追求外,还要有精神上的追求,要充满灵性和热情,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对未来充满神往和想象,对人类怀抱一种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正如巴金所说的“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这就是语文文学教育的魅力和功用。

三、给予人文关怀,提升语文课的人文魅力

现代阅读则提出了发展思维,明确了获得审美体验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情意发展过程,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体系传播过程,教师要把文本(阅读对象)作为一种生命主体对待。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是人与人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就是人与人之间确立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的,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这一点正体现了现在所强调的人文关怀。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给予学生人文关怀,才能更好的提升语文课的人文魅力。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在语文课堂上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可以彰显语文课堂的人文魅力。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愉悦自己,产生浓厚兴趣,也实现自我价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一方面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人文知识,另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师也收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达到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赋予了语文课堂的全新内涵。对人文的关注可以让语文教学变得更为精彩。只有倾注人文关怀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也只有倾注了人文关怀的教学,才能激活课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生生不息的生命之舟。

篇二:什么是人文关怀

什么是人文关怀?

什么是人文关怀?

这是个新概念,其实,在很早的时期,人们就这样做了,只是没有这个词语。

“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人既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主体,又是自身存在的价值主体,人不同于一般的“物”,它的根本是“内在”而非“外在”,因此,从一个社会制度来讲,要文明建设,其根本就是精神。人文精神倡导把情感看作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社会要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需求,避免人的异化。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物质文明的进步使人们的衣食之忧得以解决。社会市场化为人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与物质的享受,但市场经济的实用性与功利性特征,又导致了人文精神的严重弱化和消解。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一方面是人们对精神情感关怀的迫切需要必将替代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却是这种需要与社会所能提供的可能之间的深刻矛盾。因此,1994年1月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对针对宣传工作着重提出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让舆论先行。这一思想立足于人的自身建设,尤其是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体现出了最高领导者的远见卓识,具有深远的意义。当然,新闻报道作为最重要的宣传途径和最常见的文化载体,应当担负起这一历史的重任,极力宣传人文关怀的思想。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要深化新闻主题、扩充新闻内涵、提升报道品味、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从而完成新闻信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双重构建,使新闻报道赢得更多的读者,为自身的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而从政府与

社会来讲,人文关怀应当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作为社会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来抓,来体现。

作为一个企业来讲更是如此。人文关怀搞好了,企业就发展,就壮大,就持久,否则就衰落,就止步不前,就消亡。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然而,就目前来说,人文关怀在许多企业做得太不够,甚至谈不上。这就危乎哉!

篇三:人文情怀,生态社区

人文情怀,生态社区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山市西区中心小学的设计,提出结合环境育人的理念和多种设计方法,塑造出一个具有丰富人文情怀的生态校园社区。

[关键词]项目概况;设计理念;规划手法;立面特征

一、项目概况

1、项目用地位置:

中山市西区中心小学位于广东省中山市西区彩虹片区,西南为22米规划路,北为15米规划路,东靠规划文化用地,狮窖河沿岸规划25米滨水绿带近在咫尺。周边地段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和生活设施齐全。

2、项目规模:

本项目基地东西长约156米,南北长约250米,面积38927㎡(58.39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8352㎡。项目由12幢1-4层低层建筑组成,沿用地东侧设4幢教学

楼形成独立安静的教学区。靠北侧用地安排体育运动区,余下的西南角用地布置办公艺术区和主次入口。规划班数为42班。

二、项目定位与设计理念:

中山市西区中心小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项目定位为省一级学校社区。设计贯穿环保生态的概念,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校园设计为目标,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以整个校园生态环境到单建筑内部,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立足与提高修养,陶治情操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在把自然美景融入建筑的同时,也试图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将社区融入到城市规划的肌理当中。高低错落又有序变化的格局、方整围合又层次丰富的庭院,庄重又典雅精致的立面等无不对周边环境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创造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浓郁校园气息的社区氛围。

三、规划设计

中山市西区中心小学由12幢1-4层低层建筑组成组成,多为南北朝向,有利于日照采光、通风对流。规划中,教学楼之间,艺术楼与办公楼之间,合班教

室、艺术楼连廊之间呈围合半围合状态,这样,有效地形成既各自独立互相联系的层次丰富的交流校园空间。通过课堂内外交流环境的潜移默化,促使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总体格局上连廊将教学区、办公艺术区、体育馆串联起来,形成高低错落有致建筑群体,表现出宏大的气势和均衡的视觉效果。

* 错落

建筑群体高低错落的同时,建筑形体随庭院空间气氛起舞,由严谨向自由灵动过渡,形成校园的个性化特征,丰富的天际线也成为城市景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 连廊

校园4层连廊穿插在教学区与办公艺术区之间,是各建筑间联系的一条重要交通轴。办公艺术区活泼灵动。作为宁静教学生活的延伸和对比,连廊沟通了教学区与办公艺术区的脉络,处处显示出活力和生气。

 通透

校园艺术楼、办公楼面向中心广场部分则设计为各种架空活动场地,学生娱乐、

教师社区活动等布置其间,并形成围合廊道,创造了各具特色的通透空间。有利于增进邻里交流,增加社区的归属感觉。半室外的丰富空间与中心广场、前广场、后广场、教学区各庭院互相呼应,穿插渗透,空间富于层次感和生活气息。

* 交通

校区于南、北、西侧设计了师生出入口,消防车道沿建筑周边布置,停车安排在西、南侧靠近主次入口,提高便利性并减少干忧。从而使校区内部成为纯步行教学生活空间。校区步行流线沿着前、中心、后广场的东西向、南北向景观轴线而组织,构成了区内步行道路系统的主干,有效地串连起绿化、水景、广场、。庭院,并让景观主轴、生态景园穿插其间,创造了人性化的交通组织。

* 景观

建筑群南面为狮窖河沿岸规划25米滨水绿带,项目为呼应河畔景观,景园中大面积利用绿化,营造怡人的社区及延续滨河生活的整体感觉。景观设计融合绿化布局,结合草坪,配以乔灌木,随着地形起伏,形成流畅的空间曲线。建筑旁设计各种台地、绿地、休闲及运动设施,并有意使水景、台地高低错落,营造

视线的层次感,增添了景观的趣味性。

四、立面设计

人文情怀是什么意思

1、现代风格的明快典雅

地处中山市西区彩虹片新区,为与周边建筑相呼应,同时也体现新社区的品质特征,设计借鉴了现代建筑的表现风格,强调整体构图,大量运用水平线条,少量垂直线条穿插其中,达到立面简洁纯粹,造型舒展流畅的效果。注重竖向划分及优雅比例,利用实墙与窗户营造出虚实对比,突出的方形圆形体量转换变化,高低起伏,形成了建筑标志性的特色,处处彰显出明快、典雅的气氛。

2、材料、质感、光影的刻意追求

在运用现代手法的同时,设计也强调运用现代材料中玻璃、石材、砖材、铝材、不锈钢等不同质感。局部淡黄色砖墙的采用,为校区增添质朴亲切的格调。同时,有意增大的窗户,突出玻璃等轻盈材料,既满足了采光、通风、观景等功能要求,又使校园有了一种精致现代的典雅美。楼梯则充分运用了实墙和玻璃相互穿插的不同质感,通透晶莹和严整光滑互为对照,构成丰富的虚实光影关系。

3、细部造型的个性化雕琢

现代风格的建筑形式对细部造型和比例有着严谨的要求,这需要设计过程不断地推敲和雕琢。设计中,线条形体比例和谐,色彩光影的勾勒,尤其圆形大胆运用及其线条的优雅细巧穿插,使空灵的感觉从校内向外延伸。有序的开窗更凝聚着建筑的韵律美。局部的百叶窗有效隐藏了空调架,也增加了材质的变化。细部造型的各种技巧处处表现着现代风韵的精巧、典雅,也共同构筑了中山市西区中心小学中山市西区中心小学这一新社区丰富的内涵和优雅的人文氛围。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篇四:人文情怀

“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

今天的讲座是罗小维老师给我的“命题作文”:《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我想,既然是网上交流,我也就不正儿八经地讲,就漫谈吧!

先从钱梦龙老师谈起。大家知道钱梦龙老师的学历吗?对头,是初中毕业。但他后来成了语文教育的泰斗,因为他自身的追求,自己的人文素养非常高。我曾经对钱老师说,只要教师个人素质高了,他怎么上课,都叫“新课改”!我还说,什么叫“素质教育“?高素质教师所进行的教育,就叫”素质教育”!

但是,问题来了:这里的“高素质”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我们可以说有爱心呀,专业基本功呀,教育智慧啊,课堂技能呀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针对现在的教师状况,我们更强调,教师的人文情怀。

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是一个有人文底蕴的人,是一个文人!

大家知道马小平老师吧?据他八十年代的一个学生回忆,马小平老师只用一年的时间教学生应试,其余时间都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大量讲述鲁迅、卡耐基及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而课外,马老师还经常和他们下围棋、国际象棋,打桥牌,打篮球。他更多的时间是给学生开阔视野。马老师之所以能够这样做,前提是他自己的视野就非常开阔。

这个学生回忆道:“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我们尚显稚嫩的心灵模模糊糊感知到了诸如自由之思想、平等之精神的概念,开始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追寻意义 和价值,知道了自信的重要,以及做自己喜欢的事更能激发潜能。在这些层面,马老师从不直接给我们答案,而只是启发我们的思考。”

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有这样潇洒自由的教学?有这样开阔恢宏的视野?

于漪老师说:“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这里的“学做”,就是一辈子的人文追求。

今天是谈人文素养,谈人文追求,但我不打算对“人文”的概念做严格的学术解释,我只谈谈我的理解。我的理解不全面,甚至不一定严谨,但是我切身的体验,是富有个性的理解。

我理解的人文素养,至少包括:情感与理想,风骨与良知,视野与思考,学识与胸襟。

情感与理想。情感,这里当然指对教育和语文教育的情感。我们是不是对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我曾亲耳听有语文老师在我面前抱怨:“我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来教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他还说,教书,又不是教数理化,如果教数理化那多好呀,可以当家教赚钱,而教这倒霉的语文,谁请你做家教呀?

2000年,我写过一段话——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份情感,就是最基本的人文素养!

有了情感,自然会有追求,就是我刚才说的“理想”。现在谈理想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情。因为如果你给别人谈理想,很可能被认为“假得很”“有病”,而且“病得不轻”。

我这里的所谓“理想”,就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卓越的“我”!因此,“情感与理想”,是我说的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第一点。情感与理想,是做老师,包括做语文教师最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是第一前提!没有情感与理想,就别谈其他什么素养。

好,接下来我谈第二点,“风骨与良知”。教师是知识分子,语文教师,我刚才说了一定要有文人气质,而知识分子的气质,就包含了风骨。知识分子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是别人的应声虫,而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

当年毛泽东有一句话,他告诫所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切不可书生气十足。”这话大错特错。因为“书生气”其实是一种非常可贵的人文品质,不迷信,不盲从,坚持独立人格,不玩权术,正直不阿??毛泽东一生要做的就是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结果是造成一代知识分子风骨的丧失。当年写《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郭沫若沦为了御用文人。而少数知识分子,如果顾准等人还保留着风骨。

回到语文教师, 所谓风骨,就是独立思考,就是不被世俗的风气所左右。再具体些,不迷信权威,包括不迷信李镇西——虽然我并不是权威,不迷信教参??当然,有风骨不只是愤世嫉俗,他首先是一个积极的建设者。

还有,在当今这个物质化金钱化的时代,不苟且!我建议大家去读王栋生书的书。当然,也许大家已经都读过不少他的文字了。王老师的书,通篇都写着两个字:“风骨”!

再说良知。所谓“良知”,通俗地说(我不做概念解释),就是随时都想着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孩子就是一切,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当学生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当然要维护学生的利益!我经常都这样做的。为了学生,我曾经(当然是很多年前,年轻时)得罪了领导,得罪了同事,但我无所谓。这是良知使然。虽然我失去了一些“好处”,但我觉得值得。良知,还体现在不要把孩子当做牟利的工具。

有一年我去山西某地讲学时,应某中学要求上一堂语文公开课。上课前走进教室我发现只有40名学生,我开始还以为他们当地的教学班就这么多学生。后来经了解才得知,因为怕“效果不好”,便把20 来个成绩不好的学生“淘汰”了。我当即表示,把另外的学生全部叫齐,“一个都不能少”!否则这课我就不上了。后来所有学生都坐在教室里了,我才开始上课。下来后,许多人都说我“很正直”,即使上公开课也不弄虚作假。我说:“不,这首先不是我是否弄虚作假的问题,而是我是否尊重这个班的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这样的公开课,哪怕缺一个学生,对这个学生来说,他的权利都受到了侵犯,他的尊严都受到了伤害!”在这里,如果我为了自己“上课效果更好”,我当然觉得校方的安排很好。但我就把学生当成我表演的工具了。就是没良知。

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就是因为“违背良知”并不一定是看得到的很明显的“恶”,而有时候是不知不觉的微小的大家甚至已经习以为常的“恶”。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是不知不觉的违背了良知。那种体罚学生的事,毕竟是少数。但更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也在侵犯着学生。包括最近给成都十二中的学生讲《理想》。如果我不顾学生,而炫耀自己的学识,在我看来,就是违背良知。而处处想着学生,而不必顾忌听课老师怎么样,这就是良知。同样,一味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炫耀自己的博学,自己的深刻,而博得满堂喝彩,却完全不顾学生是否理解是否明白??这也是违背“良知”。现在一些教师上课,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所谓精彩,却忘了为什么上课,为谁上课。

但是,我还要澄清一个误解,处处想着学生,绝不是迁就学生。毕竟我们是教育者,还有一个引领的责任。所以,我经常说,语文教学,最考水平的就是处理好“尊重与引领”的关系,把握这个分寸感。是的。一方面我们说不能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另一方面我们又说,不能只讲学生明白的东西——学生懂了还有必要讲吗?这就是“尊重与引领”的艺术。学生懂也好不懂也好,关键是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总之,我说这些,重点是强调尊重学生(不是简单地迁就学生),这就是良知。

我们再谈“视野与思考”。首先是专业视野。我们读不读教育学著作?读不读语文教育专业著作?读不读语文教学专业杂志?当然,对本群的老师,这都不是问题。大家正是因为有共同的事业和视野,才聚到一起的。我相信,大家非常关注语文教育的专业杂志和著作。大家一定要关注语文教育研究的最新最前沿的成果,这就是专业视野。对此我不多说了。

比专业视野更重要的是人文视野,当然从逻辑上说,人文视野自然包括语文专业视野,但我这里想单独说说,以示强调。 对于国际国内富有影响的思想家的著述,包括人文知识分子的著作,你阅读了多少?对于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你凝望了多少?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你思考了多少?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和民众的生活,以及各种暗流汹涌的思潮,你关注了多少?对于天下风云变幻,你牵挂了多少???这都是语文教师胸中应该装着的。

我有个不太严谨但可以仅供参考的比例,就是一个语文教师,对本专业书的阅读,只占他阅读量的百分之二十;对教育学心理学著作的阅读,占阅读量的百分之三十;而人文阅读:历史的,哲学的,文学的,经济的,包括人物传记??应该占百分之五十。 书读的越多,你就越不会被蒙。最近刚刚去世的曾彦修,不知有多少语文教师关注他的文字。曾彦修,著名杂文家,笔名严秀。

只是阅读而不思考,就是两脚书橱。但我这里指的阅读,当然是伴随着思考的阅读,这是默认前提。不必我强调。为什么现在网上那么多的年轻人狂热歌颂文革?很难说他们有多么“邪恶”,相反,他们中

有些人其实很善良,很单纯,但他们书读少了,我说的是文史书,所以不了解过去的历史。我最近几年反复推荐的《南渡北归》,我觉得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读。

好了,说了视野再说思考。其实,刚才说了,对于一个会读书的人来说,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思考。但我这里还是想单独说说。我想强调,对常识的思考。刚才有老师谈到读自由主义的书,说“不要中毒”。其实,我想说,即使我们一本自由主义的书都没读过,也可以凭常识知道,民主是个好东西,自由是个好东西!这就是常识!因为民主自由符合人的本性和本能,就这么简单。我不能容忍别人来侵犯我的权利,我希望我自己做主,这难道还需要读什么自由主义的的书才知道吗?难道这是“中毒”吗?不是,这是常识。

刚才有老师说:“天下没有绝对的自由。”这话本身就是问题的,是不懂常识。因为“自由”的概念本身就排除了所谓“绝对”二字。马克思说:“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每个人所能进行的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界限是由法律规定的,正像地界是由界标确定的一样。”孟德斯鸠也说过:“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有这个权利。”这都是常识。

说回语文教师的教学。常识,就是自己是怎么学语文的,就把这个经验体验告诉学生。我们经常给学生讲这个方法那个方法,但我们自己从不用这些方法来读来写,这就违背了常识。比如,我自己的体验,学好语文,就三点:多读,多背 ,多写。多读(尽可能多地接触语言材料)、多写(尽可能多地实践语言技能)习惯,多背(尽可能多地在脑海中储备祖国灿烂的古典诗文),在不断地熏陶、感染、领悟中形成对语言的敏感和敏锐(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语感”),语文学习这就么简单!当然,有老师会说,还有“多思”呢?我说,所谓“思”都包含在前面三点中了。这就是我自己当年语文学习的经历,我想可能也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有过的体会。我们何不把这些质朴的道理告诉学生,并设法让他们也具备这样的语文学习习惯——实际上也是生活的习惯呢?当然,思考显然不只是思考常识,但因为时间的原因,我就强调一点,尊重常识。让语文回归常识!

关于“学识与胸襟”。应该承认,我们这一代人是半文盲。我说“半文盲”一点都不夸张,包括我,尽管我是所谓的“博士”,但我哪敢说自己是“博学之士”?我中小学时代是“文革”,哪有什么文化积淀呢?有人说我“虚心”,不,我是“心虚”。说这话,我参照的对象是老一辈知识分子。我经常说,和老一辈大师相比,我们连学者都谈不上!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最后说胸襟,我们一定要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站在社会的高度看教育,站在人生的高度看社会,站在星空的高度看人生!这就是我说的胸襟。

我的发言完毕!

“教育是慢的艺术。”特别是语文老师不能那么功利,不能将语文课理科化。拜读李老师的大作,受益匪浅!学习李老师的“处处想着学生,绝不是迁就学生。”看到李老师的在公开课上召回另外的20来个成绩不好的学生,让我看到您将阳光撒到了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向您学习!康平曾说“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李老师的文章,点亮了一群语文人。 能有这样的高大情愫,足以说明,历练阅历之深,顿悟之强,对教育的执着,境界宏远,令人钦佩,真正吃透了教育和人生的真谛!情感与理想,风骨与良知,视野与思考,学识与胸襟。“所谓“良知”,通俗地说(我不做概念解释),就是随时都想着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孩子就是一切,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当学生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当然要维护学生的利益!我经常都这样做的。为了学生,我曾经(当然是很多年前,年轻时)得罪了领导,得罪了同事,但我无所谓。这是良知使然。虽然我失去了一些“好处”,但我觉得值得。良知,还体现在不要把孩子当做牟利的工具。” 中国人不爱读书也是好事,因为很多书有害甚至有毒,比如说儒家书,宣扬的都是封建思想、传统的遗毒。

儒家式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培养更多的阿Q,更多的范进,更多的孔乙己,更多的闰土,更多的杨二嫂,更多的假洋鬼子,更多的脑 ? 残,更多的侏 ? 儒,更多的抑 郁 症 患者,更多的冷?血?动物,更多的药 ??家? 鑫式的暴 徒??培养出来这么多相互残害的货色,对人民百害无一利,对封建统治者最好,这一些货色不会造?反!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所谓的分层教学,比较集中地被强调了几点:①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②分层次;③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综合各家观点,分层教学在西方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十分流行,一般在中学实行,有些学校在小学高年级实行。

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

1.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又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2.分层走班模式

根据学校进行的主要文化课摸底结果,按照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三个或四个层次,组成新的教学集体(暂称之为A、B、C、D教学班)。“走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只是在学习这些文化课的时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课。“走班”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3.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

知识与能力的分层教学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先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根据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这一形式参照了国外的“核心技能”原理,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在认识社会及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条件与阶段目标科学地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因材施教”。在教学上,此模式同时配合有“分层测试卡”(即分层目标练习册),由于“分层测试卡”是在承认人的发展有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多层次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应有的肯定。实施这一评价手段,对测试内容应当重在对当堂所学内容的检测(只要认真听就可达标),注意对学生新旧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的检验,较高层次的学生则侧重于创造能力和检测(要求动脑筋,有创新精神)。

4.“个别化”学习的模式

“个别化”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分层。它基于网络的“个别化”教学,关键是设计适合各类学生,又方便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训练材料及考评资料等素材。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循序渐进的分层学习,每达到一个目标就自动进入下一个知识模块。由于计算机数据库储存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教学进度,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5.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模式

“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这里的“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首先,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人际互动,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

6.定向培养目标分层模式

这种模式多限于职业教育。指按照学生的毕业去向分层分班教学。具体做法是:入学时进行摸底调查,既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又了解学生对就业与升学的选择,在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同时,也反馈学生自身的学业情况,正确定位。然后,以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为依据,分成两个层次,升学班与就业班。两个班的主要文化课安排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进度,只是教学的目标和知识的难度有区别,升学班更注重

应试能力的训练,就业班则突出文化知识与职业实践的结合。当二年级学生参加水平测试并合格后,学校又给学生提供第2次选择,升学班进一步强化文化课与主要专业课,而就业班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

分层依据:以美国部分州为例,主要依据智力测验分数、学习成就、教师意见和家长意见决定分层。 分层范围:通常在主要科目实行分层,如数学、英语、科学、社会。

分层管理:一般实行弹性机制,分层不是固定的,每学期或每学年要进行调整,层次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如进步显著就可以上调,学习吃力则可以下调。

因为是按照科目分组,实际上所有科目都在A组或所有科目都在D组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是不同的科目在不同层次的组中学习。

分层教学的优点是,由于增加了智力测验和成绩作为依据,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一般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由于不同科目各自分组,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

国内外分层教学的研究概况

20世纪初分层教学被引入学校教学以来,将班级进行分层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从1916年开始,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也大量展开.分层教学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它经历了一个"马鞍型"的发展过程. 分层教学最先出现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面对着大量移民儿童的涌入,为了教育这些背景各异的新生,教育官员认为有必要按能力和以前的学习成绩对他们进行分类(分层).到50年代,英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在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到不同的层,并且始终待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开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平等的区别对待的方法,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而对"高能儿童"则给予特殊照顾,助长了他们自高自大的骄傲习气.同时,由于分层,使得学生之间的隔阂加深了,易造成社会矛盾,是一种不民主的教学组织形式.由此,分层教学陷入了低谷. 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使得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对教育制度进行抨击和反思,产生了要加速培养"尖端人才(精英)"的紧迫感,从而恢复了对分层教学的重视,并开展了再实验,再研究,现评价,形成了对分层教学新的研究高潮.经过再研究,教育家们发展儿童之间智力和能力客观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再加上在高度民主工业化国家高度社会分工需要各式各样具有不同能力,资格和水平的人才.据调查发现,60年代中期,英国的小学存在96%的教师都在分层后的班级里教书.法国政府70年就要求在初中三,四年级进行分层次,开设向职业教育分流的技术班.70年代~80年代中期,对分层教学的研究呈现出两大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持赞成的态度,认为教师对分层后的同质班级进行教学更容易,对学生也产生积极

的效果.另一种是持反对态度,认为分层教学对差生不公平,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没有显著的效果.

到了9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对精英人才和学术成就的重视,大部分学校重新回到分层教学的实践当中.据美国1993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86%的公立中学仍在实施分层教学,只不过方法上有所调整.根据现有的研究,至今对于分层教学是好是坏的问题仍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结论.不同教学目的价值观使得人们对分层教学的评价有赞有贬.

美国的"分层教学"与"小班化"教学,"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相结合,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形成走班的选修制.但是我国的学校多数是大班额超负荷教学,盲目地照搬国外的分层教学模式确实行不通.因此,在中国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值得探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国内各省市都有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例子.各地在实施英语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都总结出了不少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像北京十一中英语学科分层教学的教育实验取得显著的效果,在当时造成很大的影响.90年代初上海率先提出实验.1993年福州八中英语学科的教育实验,平行分班,分层授课,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东莞塘夏理工学校1999年实施以升学和就业进行分层的教学实践,连续两年都有170多名毕业生通过高职和普高高考.青岛经济职业学校2001年在英语,数学两学科实施"走班制"的分层教学管理,效果显著.(摘自《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3日13版)

山东威海第二职业中学在2001级学生数学,英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实验,将数学,英语都分为A,B两个层次,变原来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为固定班级授课制+流动的A,B两个层次教学制.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英语平均分差异不显著,但优秀率明显高于入学时;虽然A层(中差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许多,但是A层次教学压力很大.

篇五:关于人文情怀的名言

关于人文情怀的名言

1、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明优薛瑄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5、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是劳动锻炼。没有劳动就不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卢梭

6、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使用浓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

8、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9、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0、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

1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12、不能专己而非人不敢讳短而疾长。

13、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当是清白的,身体上是洁净的。---契科夫

14不要无事讨烦恼,不做无谓的希求,不做无端的伤感,而是要奋勉自强,保持自己的个性。---德莱赛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6、勤奋加智慧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郭沫若

1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美坡,雪楼

18、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19、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经过许多失败的经历而成功的。---华罗庚

20、通过思维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双手的精确动作再实现同样精确地设想,就使少年们变成聪明的思想者。

----苏霍姆林斯基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