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模仿与不模仿,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0:27:16 作文素材
模仿与不模仿,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小学生作文模仿与创造

1、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

茅盾说过:“‘摹仿’是创作的第一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一切创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胜于蓝之青,何尝不是出于蓝?模仿为学生的继承和创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石。教无定法,写亦如此。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善学者,得鱼忘筌(音qúan,竹或草编的渔具);不善学者,刻舟求剑。” 意思是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掌握了方法,就忘了本来依靠的工具。仿写中的“忘筌”也不是真的记不起来,而是形成自己的方法后对原有方法的一种不自觉地无视。

模仿正是教会了学生从范文中先学到法,即从无法到有法;然后在不断的模仿中得到并领会精神实质,养成习惯进而形成能力,忘掉方法,即从有法又走向无“法”,从而完成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一认知飞跃。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模仿性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思维也较少受到束缚,敢于尝试,敢于批判,敢于超越。如果我们能够在他们有关写作的思维模式定型之前把握这一时机,进行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教育。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范文进行模仿,让他们在模仿中体验创造的乐趣,领悟写作技能的诀窍,受到立意构思的启迪,得到遣词造句的点化,掌握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模仿创新的思维,收获仿写成功的喜悦,那么,孩子们将受益终生。笔者曾教过的

一个学生在仿写出《扩张药水》后曾惊喜地说:“文章原来可以这样写,创作原来是这样的!”

2、历代名家关于模仿创新的论述。

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证明着应该怎样写。(鲁迅) “摹仿”是创作的第一步。(茅盾)

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终于独创。不模仿打不起根基,模仿一辈子,就没有了自我??从模仿中蜕化出来,艺术就得到了新的生命——不傍门户,不落窠臼,就是所谓独创了。(叶圣陶)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

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吕叔湘)

初学写作是经过有意或无意的模仿阶段,从中学会写作技巧。(何其芳) “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也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张志公)

善学者,得鱼忘筌;不善学者,刻舟求剑。(袁枚)

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朱熹) 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读得韩文熟,便做韩文的文法;读得苏文熟,便做苏文的文法。(朱熹)

“虽自此脱胎,而实有出蓝之妙。” (王国维赞秦观的名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

人从孩提时代就有摹仿的本能,而艺术就是出自本能的摹仿。(亚里士多德) 可以说,人是语言的动物,更是模仿的动物,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相互模仿。(亚里士多德)

这些名家的经典论述,为模仿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渐远式仿写”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3、古今中外模仿创新举例。

回顾人类的写作史,模仿创新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这里随手拈来几例。 毛泽东主席的名句“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取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团)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一唱雄鸡天下白”脱胎于李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从三国时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演化而来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沿袭了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笔者大致统计了一下,在毛泽东的诗文中,此种情形不下二十处。伟人的雄才大略和坦荡胸怀,岂是一个“模仿”了得?

鲁迅《狂人日记》带有果戈里原作的一些痕迹。他有一首政治讽刺诗《崇实》,是模仿唐人崔颢《黄鹤楼》写的;还有一首讽刺诗《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结构、章法都是模仿西汉张衡的《四愁诗》。

欧洲许多第一流作家起初也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勃朗宁曾模仿过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过雨果。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谈起自己是如何学习写作的:首先,在书报杂志中随便地找出一篇篇文章的小片断,耐心地读,达到快要背熟的程度。然后拿起笔进行不断地仿写。如此练了一个阶段,然后筛选国内外的名篇精粹,读、默、背之后照上述办法仿写,写完一遍对照一次原文,一直练到和原文大致相似为止。然后,再重新挑选一篇文章??最后,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初唐四杰之首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传颂至今;李白仿汉乐府《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更被赞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秦观的名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就是模仿温庭筠“雨后欲斜阳,杏花零落香”所得,因此才得到王国维的称赞。像这样因袭点化而出的名句堪称神来之笔。无怪乎能流传千古,原句反倒无人问津了。

古人讲究诗文“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字无出处”。而这“来历”与“出处”便是后人拿来模仿的“范文”,其中不乏“袭而愈工,若出于己者”(《隐居语录》)。如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即是模仿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名句,不仅被王安石袭用“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也被陈后主模仿“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而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是从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化出来的。

在我国妇孺皆知的《西厢记》,最早出自唐朝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金人董解元据此创作长篇讲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再后来被元代王实甫改编为杂剧《西厢记》。到了今天,《西厢记》已不知道有多少个版本了。还有,古代名著哪一部没有后传或后补?有的从原文中的一个人物或一个情节生发开去,写成什么“XXX后传”或“XX新传”,如《金瓶梅词话》即借《水浒》中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情节续写而成,并开创了我国以家庭生活为素材创作长篇小说的先河。《红楼梦》就颇受其影响,从中继承借鉴了许多手法。影视界时下流行的重拍名著以及许多中外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也属此列。这些作品的每一次改编都是一次再创造。单是笔者看过的《基督山伯爵》就有英、法、意等国拍摄的四个版本;再如《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星光灿烂猪八戒》等影视剧,除

篇二:小学生作文从模仿起步

小学生作文从“模仿”起步

【引言】

有这样的一条消息,爷爷教孩子说中国话,妈妈教孩子说英国话,爸爸教孩子说日本话,结果孩子说的话谁也听不懂,后来出现了语言的障碍。这个例子说明,儿童学习语言模仿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的语言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语言的规律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的规范性的意义,就是要保证人与人之间能够正常的交流。语言的特殊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长期的积累而成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创造自己的语言。

【摘要】

模仿与不模仿 作文

作文是语言的重组与建构,表达的思想是个性的,但怎样表达是有规律的。孩子表达能力从模仿而来,实践证明,仿写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之法,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仿写可分为仿结构式的“面仿”和仿表达方式式的“点仿”。模仿的重点是语言形式的表达,注意多元化的模仿,防止单一的训练。作文内容追求自然与真实,鼓励创新,但不苛求创新。作文从内容入手,走向形式,形式从模仿而来。

【正文】

一、为什么要模仿——作文的起点在于模仿,情感的发展代替不了写作的发展。

作文是语言的重组与建构,表达的思想是个性的,但怎样表达是有规律的,就像婴儿学说话一样,中国人说中国话,美国人说美国话,儿童必须在一个稳定的语言环境才能发展语言。因此,作文的起点是模仿,而不是创新。例如,写人有写人的方法,写景有写景的规律,说明文有说明文的要素。学生建构的作文不能是不伦不类的,谁也读不懂。也必须得有一定的框架与规律。从儿童的认知结构上看,他们的情感是自然生成的,而怎么表达却需要训练,表达也是作文的难点。我们也有这样的认识,孩子对某事物很容易产生情感,你和他们对话交流的时候,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可是你让他们把要说的话写出来,他们就陷入了为难的境地,多数孩子不能很好的表达,还有一些孩子表达不出来。这说明情感是一回事,表达是另一回事,情感是内心的活动,表达是外在的表现,对于儿童来说,不是协调统一的关系。所以我们强调情感的创新,而忽视表达的训练,最终孩子不会形成作文能力的,情感的发展代替不了作文的发展。

二、模仿的作用——读写结合,学以致用,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同步提高。

孩子表达能力从哪里来,当然从模仿而来。写字,要描红;绘画,要临摹。描红,可以依照字帖,写出间架结构匀称的字;临摹,可以从别人画的图画中学习绘画的技法。同样的道理,作文可以模仿,只要模仿得法,可以从范文中学习规范的语言和正确的写作方法,可以使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好办法。

实践证明,仿写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之法,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只要教师把规律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它,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学生开始学句的时候,要让他们明白怎么说是一句完整话,怎么说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例如,要训练学生:什么是什么,谁怎么样,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对于这样的语言规律的认识,虽然现在的做法不强调机械的训练,主张在语言环境中感悟,但实质是让学生边模仿边感悟。我们教孩子课文,淡化文章结构与写法的教学,强调的是让孩子自我的积累,但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孩子也在边读边模仿。他们读的多了,模仿的多了,积累的多了,感悟的写作方法也就多了。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孩子是不会写作的。主张自由表达作文,前提是孩子掌握众多的写作策略,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自主的选择,而写作的策略,不是孩子创造的,是他们模仿和积累而来的。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是孩子"自身之物"不可强求,它是自然的生成的,虽然我们鼓励富有个性的思想,但它不是孩子作文的难点,难点在作文的表达形式。要让学生模仿语言表达的形式,把真实的情感写出来。我们强调真实,不要求刻意的创新,强调创新而忽视真实,这是不良的倾向,真实的就是自然的。创新是富有挑战性的,我们不应该给孩子太多的挑战,这不符合儿童思维的发展。

三、怎样模仿——学会仿写,仿结构,仿表达方式。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通过模仿来表达真实的情境,而不是为了创新而标新立异。我们要让孩子在读写结合中学会仿写。

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

从这一概念来看,仿写可分为仿结构式的“面仿”和仿表达方式式的“点仿”。

(一)“面仿”

“面仿”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我们学的课文都是精选的名篇名段,课文中一 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写《我爱故乡的山水》,可全面模仿《桂林山水》一文的写法: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结构全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的景物,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又如学习《三味书屋》后,可安排学生以《我的卧室》和《我的小房间》、《我们的教室》等为题进行仿写。要求按空间顺序描写和介绍,并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这样,便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达到了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

(二)“点仿”

点仿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局部模仿,内容较多,范文较广,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但应指出的是,不是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断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而是需

要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进行仿写练习。换句话说,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找准和把握仿写之“点”。这仿写之“点”,就是范文中将被模仿的地方。因为一篇文章或一段话,可仿之“点”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也很多。哪些该仿。哪些不该仿,模仿哪些“特点”,怎样模仿等,都需要教师细细指点。例如有些课文中的片断,或是属总起分述段,或是属分述总结段,或是空间叙述请楚,或是细节描写形象??像这样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断,就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点”进行仿写。仿写时,同时告诉学生这种片断在写法上的规律,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只要觉得某个地方写得好,不论是句还是段,都可模仿。当学完《鸟的天堂》

第8段后,弄清了“先总写后分写”的写作方法,就不妨以“画眉鸟唱得多么欢快”为内容,具体描写一下画眉鸟唱得如何欢快,这样不仅体会到“总分式”结构的写法,还能锻炼把话写具体。同样,学完《火烧云》,可模仿第4.5.6段再补写一段与这几段呈并列关系的话;学习了《观潮》,可按时间顺序写一段话; 学习了《颐和园》,可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写几段话。可模仿的地方太多了,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只要你觉得写得好,都可以学着尝试运用,在实践中领会掌握。

综上所述,儿童作文的历程始于模仿,在模仿中创新,模仿的重点是语言形式的表达,注意多元化的模仿,防止单一的训练。作文内容追求自然与真实,鼓励创新,但不苛求创新。作文从内容入手,走向形式,形式从模仿而来。

篇三:怎样模仿作文

怎样模仿[小学作文辅导讲座第十七讲]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录入:Admin 更新时间:2009-7-12 10:33:39 点击数:0

【字体: 】

作文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好的作文一定要有好的创意。我们不提倡抄袭、简单的模仿、人云亦云——“照葫芦画瓢”。但是,积极的模仿、创造性地模仿、通过模仿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照瓢画葫芦”,却是我们所提倡的。它是中学生(特别是写作能力暂时不高的同学)提高写作能力的好的方法之一。“瓢”和“葫芦”比较,葫芦是难画的,但是画葫芦可以从瓢上得到启发,从瓢的形状、颜色想到葫芦的形状、颜色,从死的瓢想到活的葫芦,进而想到葫芦的枝蔓、花朵、叶子,可以画出一幅活生生的葫芦图来。这个假设的例子,就是一个积极模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画者就有创新,但也有模仿。 模仿,是人类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一个基本技能。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在模仿越剧的一些曲调基础上创作的,日本的一些新的工业技术就是在模仿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一些技术基础上发展的。回忆我们小的时候学说话、学走路、学穿衣,一直到学写字、学骑车、学滑冰,有谁离开过模仿呢?所以,我们在学习作文时,不要害怕别人说自己模仿,同学们买来那么多作文选,读了那么多课文、范文,完全可以大胆地模仿,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我们曾经读过孙博宇写的《做饭》(见附文1)一文,以后金钊又写了《第一次为妈妈做饭》(见附文2)。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篇作文,我们会发现,这两篇作文有相似之处:材料相

似,都是写自己第一次做饭,人物都是妈妈和“我”,行文的语言口气也相似。但是能不能说金钊抄袭或者简单模仿了孙博宇的作文呢?不能。首先,金钊作文的情节是妈妈生病了,自己为妈妈做饭,与孙博宇的不同;由此进一步分析,金钊作文的主题就比孙博宇的深了一步,除了通过做饭体会到妈妈平时做饭的不容易之外,还增加了懂得了关心妈妈的内容。如果说,金钊模仿了孙博宇的作文,那他就是积极的模仿,这是值得表扬的(但是,金钊作文在语言上仍然没有孙博宇的那一篇好)。 那么,我们怎样来练习积极的模仿呢? 首先,要会阅读,能够找到所要模仿的作文的优点。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古代一位姑娘看见西施很美,她想模仿西施,使自己也很美,但是她没有找到她可以学习到的西施的真正的优点,而是模仿西施生病时皱眉的样子,结果不但不美,别人看起来,反而更不受看了。(这个故事老师忘记了它的名字,请大家来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模仿别人,首先要找到自己可以学到的别人的真正的优点。读了一篇好文章,要知道好在哪?哪一点对自己启发最大?哪一点适合于自己去模仿?“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逐渐地看出越来越多的文章的“门道”,把作文与阅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积极地模仿好的文章。 模仿可以由浅到深,由字词句到篇章。在扩写人的智慧的那篇童话故事时,我们事先读过一篇范文,范文的最后引用了明代刘基的一句话:“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有的同学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引用了这句话,只要引用得当,不是照搬范文,就是可以的。我们在阅读中,遇到了精彩的语言、句子,可以把它记下来,在自己作文时加以模仿使用。比如有的文章描写某一景物的语言很好,

在你的作文中写到类似的景物时,就可以模仿、引用。但是要注意,一定要为你的作文所用,让人感到引用的恰到好处,与其他语言是有机结合的,不能让人感到是硬“粘”上去的一块,而不是“长”出来的一块。 篇章模仿,包括立意、结构、选材、情调等,前面说过的金钊的作文就是在选材上的模仿。篇章模仿,不要全部地模仿另一篇文章,只是改一改词句、人名什么的,这和抄袭没有多大的区别。最好抓住一个特点加以模仿,这样才能避免犯抄袭、简单模仿的毛病。 积极的模仿最主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在模仿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要力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采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利用模仿为自己的作文服务。你的立意很好,可是结构安排不好,正好有一篇文章结构好又可以为你所用,你就可以模仿那篇文章的结构;同样,如果是先读了一篇文章受到启发,比如它的选材很好,你可以模仿它的选材,但争取在语言、立意上超过它,有自己的创造,这就可能写出一篇好文章,而别人绝不会说你是抄袭。 最后,要逐渐减少模仿的分量,力争自己独立地构思出一篇优秀作文。就像小孩子逐渐长大,不但不用模仿大人如何发音说话,而且会比大人说得更好。把这个简单的例子所包含的道理搞明白,你就知道积极模仿的作用、也会积极地模仿了。 (颦:皱眉) *练习* 分析下面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讨论)?模仿这篇文章的结构,根据下面的材料,通过联想和想象,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有两颗蓖麻籽,一棵种到了花盆里,一棵种到了花园里…… 由粉笔被折断想到的 沭阳县青少年宫作文辅导班 赵海虹 一支粉笔被老师轻而易举就

折断了, 几乎是悄无声息。 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它本身的软弱。不难看出,它只是由一些细软石膏粉,经过简单的加工而成的,它没有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经历,当然比不上坚硬无比金刚石;二是它数量太少,有且只有一根。一根筷子与一把筷子相比,其承受力当然不同,外力作用的结果自然不一样。 由此我想到:“打铁还须自身硬”。一个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苦练基本功,首先使自身具有适应竞争的能力。这样在外界打击或考验面前,才能承受得住,保全自己。一个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了旧中国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随人欺凌,任人宰割,上演了一出出火烧圆明园式的民族的历史的悲剧!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这两句话道出了团结的重要。粉笔的悲剧就在于势单力薄,任何一个想搞个人奋斗的人,其结局都可想而知。这方面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有无穷的力量,才有搏击风浪的机会,才能体验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喜悦。“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一个团体里面,尽管个个都是尖子人才,若不能合众为一的话,恐怕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 综上所述,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技能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同时还要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附文1: 做饭 吉林 孙博宇 唉,都六点了,我的肚子早就开始打“内战”了,饿得咕咕直响,可妈妈还没回来!嗯,对了,妈妈不是老说我小,我干活她

不放心吗,今天就让我替妈妈做顿饭吧,也好让她瞧一瞧! 虽说立下了“雄心壮志”,可毕竟是头次下厨,我连要做什么都想不出来。正在发愁时,一回头,看见地上有又紫又亮的茄子,眼前顿时一亮,不禁叫出声来——“烧茄子!” 说干就干。洗好茄子,再动手切。我系上围裙,放好菜板,右手紧紧握住刀,左手死死按住茄子,一刀一刀仔细切起来。这一道“工序”顺利通过,下面就要进行最关键的操作了——点火烧茄子。我像是要完成什么神圣使命似的,心里嘣嘣直跳。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又吐出来,定了定神,然后点燃了煤气炉,坐上锅。可该倒多少油呢?我犹豫了一会儿,就随便倒了一些。突然我想起葱花还没切呢,又赶紧去切葱花,就在我切葱花的时候,油已经冒起烟来,而且越来越大,我慌忙抓起一捧茄子倒进锅里,又把葱 花,一些五香粉,一股脑全撒进锅里,随后便用铲子把茄子翻来翻去。烟压下去了,可那些茄子块好象故意跟我做对。我想往左翻,它却往右溜,我想往右翻,它却朝左跑,有的茄子块可能嫌锅里太热了,还老想往锅外跳!有一块茄子趁我没注意,竟然蹦了起来,“嘣”地一声,差点儿崩倒我身上。嗬,好家伙,真没想到茄子还会“跳高”,都快成“运动员”了,我们班老师不在的时候也没这些茄子闹得厉害!怎么办?俗话说的好——急中生智,我灵机一动,不翻了,改用铲子压。这一压,果真见效,茄子们都服服帖帖地了。我又往锅里放了半勺盐,倒了一些水,用围裙擦了一把头上的汗,赶紧跑到楼下小铺买了几个馒头。待我回来时往锅里一看——呀!茄子已经烧糊了! 此时,什么饿呀、累呀,全忘记了,只剩了一个字——急,这可怎么办呢?此刻,我心里真不是个滋味,只是烧个茄

篇四:谈写作中的模仿与创造完整

谈写作中的模仿与创造

内容简介: 本文围绕学生写作中的“模仿与创造”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首先态度鲜明的指出,“模仿是一条通向作文成功的捷径”,然后从国内外多位文学家和书法家的成功实例加以论证。又从理论上,如何正确对待正处在习作阶段的学生的模仿问题加以剖析论述。 关键词: 模仿创造、广泛师承、取法众善、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柳公权《玄秘塔》字帖后附文,书法家介绍。 正文: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水平的整体体现。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长期以来成为师生苦苦探索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写作是一种技能,那么这种技能的形成就必须遵循技能的生成规律。从技能形成的过程来看,无一不是从模仿开始的。无数事实证明模仿是一条通向作文成功的捷径。

学生从模仿到创造本来是一个渐进的学以致用的过程,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似乎很难完全离开模仿,只是不同年级有着不同程度的模仿罢了。但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很多教师不同意学生去模仿,尤其不同意高年级学生去模仿。前几年的一次高考后,不是也曾因一位学生的模仿写作而展开过社会性的大讨论,而且也因此遭到一些权威人士的指责吗?

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往往要求学生“不要依葫芦画瓢,不要模式化”。当然“模式化”是要不得的,但学生习作中,可不可以让学生依“葫芦”画个“瓢”——去模仿优秀文章的写法呢?这个问题

有不少人是认可的。

模仿是从范文中学习写作方法,学习新的表现形式的一种手段,是达到创新的重要途径。不要说在奠基础的学生应该“模仿”,即使一些写作水平较高的作者,甚至成名的作家也还要从“模仿”进行借鉴学习和运用。这是无可非议的。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就有着数不清的从模仿到创新的例子。著名的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仿北朝时期庾信的“落花跟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写出了《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李白从屈原的作品中吸取精华而写出一种新风格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学西汉杨雄的《解嘲》而作《进学解》。柳宗元仿《水经注》而作《永州八记》。

在现代作家中,也不乏这类仿效点化的例子,著名文学家鲁迅活用崔浩的《黄鹤楼》诗写出了“阔人已乘黄鹤去”的诗句,又借用果戈《狂人日记》的题名写成《狂人日记》。这些都是著名的例子

学生的习作模仿亦与艺术家的模仿没有什么不同。艺术的模仿也绝不是艺术的创造,但对初学者来说,模仿是艺术创造的必经之路,一个书法家或绘画家,无不总是先临帖临画,先领悟其中的笔法,然后才进入个人风格的创造。唐朝书法家颜真卿先模褚遂良后模六朝慕子容的书法从而独创一格,另成一家。当代国画大师齐白石,四十岁以后,他参考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和清代八大山人的画法,画风大变。以后又参考了吴昌硕的花卉笔意,六十岁后,他的风格又变了。直到七十岁以后的画,个人独特的风格才全部显现出来,成为我国画

史上的一位著名画家。

由此可见,无论文学家还是艺术家都遵循着:“从幼期模仿”到“成熟创新”,即由“不似”到“相似”,又有“相似”到“不似”,这样一个规律。

“模仿”不是剽窃,也不是“模式化”。教师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横加指责,一切对对模仿者的批评不应是针对学生和初学者的。或许有人会说,鲁迅先生说过“依傍和模仿绝不是产生真正的艺术”。巴金也曾经批评过虚假和模拟的流弊。但是,鲁迅和巴金批评的是那些用模仿来代替创作,把模仿当做永恒方向的人说的,与我们谈的对象是不同的。

模仿优秀的作品去写作,绝不是一味的抄袭剽窃,而是通过学与练加以精化,逐步掌握它的规律和方法,形成熟练的技巧。模仿也不是墨守成规,拘泥不化,而是广泛师承,取法众善,推陈出新。教师只有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才能使学生得其门而自入,才能不感到写点东西难得可怕。才能使学生能像雏鹰一样,在低空中学飞,在一举一动的模拟仿效中逐渐羽翼丰满,振翼长空,自由飞翔,飞得高,飞得远。

但必须指出,模仿和师承都不能引起真正的创作冲动。创作构思的产生终究源于生活,是学生感情长期积累的结果。他人之作只不过是媒介,是思想火花的导火线。若永远停留在模仿上,不去创新,就不是我们提倡的模仿了。

篇五:以模仿为话题的作文

以模仿为话题的作文

以模仿为话题的作文

天下有道,礼乐制度是孔子对尧舜禹的模仿,他才成了中华五千年文化史上的圣人;《鹦鹉洲》是李白对崔颢的模仿,他创造了文学史上的一段千古佳话;果蝇的杂交是摩尔根对孟德尔的模仿,他发现了生物遗传的真谛。

模仿,我们也要杜绝盲从;模仿,我们也要明辨是非;模仿,我们也要仿出自己的风格。材料中的鹦鹉只是现炒现搬而已。我想那不是模仿,是盲从。

模仿不是跟风,不是做潮流的追随者。模仿中我们要有是非之心,要择善而从之。中国15岁的少年要去韩国做整形手术变成“都教授”,据说连本山大叔也要跑到韩国,请韩国男神加盟《乡村爱情8》拍摄。如果模仿无底线,缺少自我,最终只能把自己弄成邯郸学步,走着去,爬着回来,狼狈不堪,遭人耻笑。只有在模仿中保持一份灵台的空明,才不会在未来的生活中迷失自我。

模仿不是用已有的经验,去生搬硬套,而应了解实际情况,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目的性地模仿。不然只能想那头驮着棉花的驴,淹死于河道,亦或如东施效颦被人耻笑千年,最后只好在历史河畔留下一个捂着胸口,紧锁眉头的“美女”形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适当地借鉴模仿不但无害,反而能事半功倍。但若是生搬照抄,恐怕会如博古、李德一样,受千夫所指了。模仿一定要对症下药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才能创造并推动历史的发展。

模仿要学会触类旁通,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这样我们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显示自己的个性。尽管蒸汽机在瓦特出生前就已经问世,但“蒸汽时代”却是在瓦特模仿兵该井蒸汽机后才跚跚而来的,瓦特在模仿中给蒸汽机烙上了自己的独立个性。个人如此,社会亦如此。当年中国效仿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加以改进,使之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如今,苏联早已解体,中国的社会主义却越来越焕发生机,中国在模仿中开辟出自己的新天地,成为大国、强国,在国际上越来越举足轻重。

模仿中要常常三省我身,盲从乎,知是非乎,创新乎?不然,就像那只鹦鹉,等着被人送进医院吧! 《以模仿为话题的作文》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