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陈毅十大败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19:41 初中作文
陈毅十大败仗初中作文

篇一:少为人知的十大败仗

国共两党从抗战结束就开始进行摩擦,关内小打、关外大打。当时国民党军力量很强大,中共军队力量相对较弱,部队刚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多数指战员都还很不适应。所以在1947年10月以前打了很多败仗,尤其是1946年10月以前更是败多胜少。中共的领袖和将领正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提高战役战术水平,并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军队。

下面就把1947年10月以前中共军队的10大败仗列举如下:

1、归绥包头战役:1945年10月聂荣臻、贺龙指挥晋察冀、晋绥军区野战军主力将傅作义部包围在归绥(呼和浩特),并发动进攻,傅作义部凭借坚固城垣和堡垒防守,双方形成对峙局面。遂决定放弃进攻归绥,集中两个野战军主力先攻包头。11月围攻包头,久攻不下,傅作义援兵已近,决定先打援敌。结果援敌没有打退、包头又攻不下来,被迫于12月初结束战役。此战中共军队伤亡1.2万人。

2、四平保卫战:1946年4月杜聿明指挥新1军、新6军、52军、71军进攻四平和本溪,林彪指挥主力部队20万人死守,伤亡惨重,28日本溪失守,廖耀湘率新6军迅速向四平推进。5月3日四平的制高点塔子山失守,林彪下令全线撤退,国民党军猛烈追击,建制全被打乱,无法进行反击。23日国民党军占领长春,林彪退到松花江以北。此战中共军队伤亡3万人。

3、大同集宁战役和张家口保卫战:1946年7月聂荣臻、贺龙指挥指挥部队围攻大同,久攻不下。9月傅作义率军奇袭集宁,聂荣臻、贺龙主力回援集宁,双方在集宁城下激烈战斗,形成对峙局面,未能歼灭傅作义援军。13日集宁失守,攻占大同已无可能,16日被迫撤围。10月7日傅作义由集宁出动,经张北偷袭张家口,8日攻占张北,晋察冀军区边区政府被迫撤出张家口。

4、泗县战役:1946年8月粟裕指挥山东野战军第8师(何以祥)、2纵(韦国清),华野9纵(张震)进攻泗县县城。桂系第7军172师是一支善于防守的部队,粟裕指挥部队强攻2天,遭到很大杀伤,损失惨重。第7军171师又赶来增援,被迫撤围。此战仅8师就伤亡5千人左右,加上2纵9纵的伤亡,总计在7千人左右。

5、淮阴保卫战:1946年9月,张灵甫率整编74师主攻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一路突破华野在运河与洪泽湖之间设置的三道防线,到达城下,谭震林下令扒开运河大堤放水也无法迟滞74师的迅猛攻击。18日张灵甫亲临一线督战,发起夜战,从华野各纵队的结合部成功突破,用假口令诈开南门,对华野进行内外夹击,解放军反击未能奏效,全线崩溃,被迫于19日撤出淮阴。74师继续追击,又于22日攻占淮安,至此,国民党军控制两淮,张灵甫获三等云麾勋章。解放

军在华东只剩下了山东解放区,华中主要工商区两淮的丢失对于华野兵力补充、后勤补给和部队回旋都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6、涟水保卫战:1946年10月整编74师开始进攻涟水,双方争夺十分激烈,25日华野6师(谭震林)、10纵(谢祥军)紧急回援,27日全线反击,张灵甫退守马场。此战双方伤亡都在7千人左右,10纵司令员谢祥军阵亡;12月,张灵甫统一指挥国民党军整编74师等部共5个旅二攻涟水,张灵甫吸取以往教训,声东击西,以一部从西面突击涟水,守军措手不及,华野三大主力之一的6纵(王必成)奉命回师增援,在涟水城外被74师重创,6纵伤亡达6千人人以上,完全丧失了战斗力,王必成被撤职查办。由于涟水接连失利,苏皖解放区绝大部分地区被国民党军占领,华中野战军主力被迫北撤山东。

7、巨野战役:1946年10月刘伯承指挥3纵(陈锡联)6纵(王近山)7纵(杨勇)将整编11师(胡琏)包围在巨野以南张凤集地区,向11师发动猛烈进攻。11师凭险固守,刘伯承部队伤亡惨重,共伤亡被俘4400人。

8、四平攻坚战:1947年5月林彪率1纵(李天佑)、6纵(洪学智)、7纵(邓华)10万人,由李天佑统一指挥进攻四平。陈明仁率71军3万多人奉命死守,顽强抵抗,战况十分惨烈。经17天激战,

仍无法攻下四平。国民党军援军逼近,只好撤离四平,此战林彪部队伤亡1.3万人。

9、南麻、临朐战役:华野歼灭整编74师后粟裕开始轻敌,认为胡琏的整编11师是个软核桃,1947年7月由许世友指挥2纵(韦国清)、6纵(王必成)和9纵(许世友)开始攻击南麻,不想胡琏花了20余日在南麻村庄周围构筑了无数集团梅花形子母堡工事。每打下一地堡,仅仅消灭对手两三人,而自己却付出去了至少一个排的有生力量。这样进攻了3天,南麻纹丝不动,而黄百韬集团军的援兵已经到了。粟裕两面受敌,伤亡惨重,难以支撑,不得已下令退兵。国民党军损失在8千人,华野损失约1.4万人。

南麻战役失利后粟裕为了鼓励低落的士气,匆忙决定攻打

临朐的整编第8师(李弥),不想在发起进攻的时候,突然大雨倾盆,山洪爆发,河水猛涨,弹药受潮,攻城受挫,许多士兵被洪水冲走,淹死不计其数,惨不忍睹。此时蒋军各路援兵已纷纷赶到,华野不得已只得全军撤退。临朐战役中华野总共损失1.1万人,被俘约500人,国民党军损失5千余人。

10、土山集战役(曹县战役):1947年9月整编11师(胡琏)孤

军深入到土山集、大义集一带,华野急于报南麻一箭之仇,调

动5个主力纵队(华野1、3、4、8、10纵,中野11纵)设下口袋阵,欲包歼整编11师。国民党11师师长胡琏嗅觉敏锐,马上停止前进,进驻两个村庄挖掘工事固守。解放军还是老战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以3、8两纵猛攻土山集守军18旅,4纵阻击大义集增援。胡琏的18旅顽强守住土山集,经过3天激战,重创3、8两纵,同时大义集的11旅及时出击,打垮4纵阻击,猛烈攻击3纵后方,华野见势不好,迅速撤退。解放军伤亡4413人,11师伤亡3千多人。 在20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中国最出色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谱写了一部雄壮的历史画卷。在人们的印象中,无论是哪个时期的中共军队,从红军到八路军,再到解放军,都好像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实际上,中共军队的败仗数不胜数,下面说的10大败仗,有的是因为中共军队的实力太弱,有的是因为战略判断失误,有的是因为过于轻敌。

1.金门之战

1949年10月下旬,中共第3野战军下属的第10兵团28军对金门发起登陆作战。由于过于轻敌,加上没有仔细勘察金门的地形和国民党军队的守备力量,在3天的时间内,登上金门的约1万名中共军队全军覆灭。5千多人战死,其余全部被俘,此役是国共内战中,中共军队遭受的最惨重的失败。

篇二:粟裕、叶飞、陈毅等将帅恩怨之三野(华野)

粟裕、叶飞、陈毅等将帅恩怨之三野(华野)

军事情报已经成为了一门学科,密码破译,秘密潜入,派遣间谍都属于情报学的应用。共产国际对于军事情报极为重视,因为莫斯科正可谓是现代军事情报(间谍战)的开山祖师,所以中共作为第三国际的重要支部,自然对情报工开展得心应手。

一开始由周恩来领导的“特科”在国共第一次内战时做得风生水起,但在苏区被围剿并被迫长征的情景下不断受到挫折;长征中军委二局的无线侦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毛泽东完成了四渡赤水这一得意之作(不知博古、李德为何没有充分利用军委二局,难道真是教条主义作怪?);立足延安后,又策动张杨,引发西安事变,赢得喘息之机;1939年中共又成立了社会部,并逐渐建成了王石坚情报系统、潘汉年情报系统、吴克坚情报系统、刘少文情报系统等等。这些系统,除王石坚情报系统被摧毁外(王石坚情报系统中的“后三杰”曾对西北战局起到了极大作用),其余均坚持到建国,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另外,大量的潜伏人员、红色代理人,在关键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经济方面,还通过党员冀朝鼎故意扰乱了国民政府的金融政策,让国统区经济加速崩溃;而国军军事中枢中的郭汝瑰、刘斐,莱芜战役中的韩练成,淮海战役中的张克侠、何基沣、廖运周等,这些潜伏者在内战期间对中共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过,硬说胡宗南是红色代理人,可能胡宗南会觉得委屈,他虽然指挥大兵团打仗是个草包,但对国民党的忠心还是有的。

粟裕对于情报历来重视,在新四军时期,他就组建了一支专门从事无线侦听的“四中队”。他指挥的新四军一师,许多胜仗中有四中队的功劳。

在国共第二次内战期间,中共的情报系统发展到顶峰。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除了华野的能征贯战,老蒋的临阵换将等因素,情报及潜伏人员起了很大的作用。

自从饶漱石整军后,华东野战军先后取得了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两个重大胜利。他们正要进一步扩大战果之机。毛泽东决定提前发动反攻,把战场烧向国统区,于是就有了刘邓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1、莱芜战役与孟良崮战役

粟裕对莱芜战役总结报告中指出:“大兵团作战,情况瞬息万变,除非敌人实行总退却,个别部队决不能改变整个部署的决心。??大兵团作战,各纵队求缴获之心不应过于迫切,而应局部服从全部,个别服从整体。”

粟裕把缺点也列了5条之多,简述有以下几点:“部队开进紊乱,行军道路交叉,大家争路走,争房子住。这个问题主要应由我(粟裕)负责,因陈(士榘)参谋长留南线指挥,刘(瑞龙)、张(元寿)副参谋长又忙于后勤,对部队运动道路未能更精细区分”;“通信联络差”;“个别部队不注意隐蔽”;“每次战斗前几乎都有俘虏兵逃跑回去,向敌人告密”;“战场追击差”等。

打了胜仗的华野尚且有这么多的缺点和不足,那国民党军队呢?国军多级指挥,南京蒋介石、陈诚,徐州薛岳、济南王耀武,各有分歧,并且没有给战场指挥官李仙洲充分授权,反而无法发挥大兵团作战的优势。被俘的李仙洲感叹,后方的王耀武虽然坐阵济南,远离前线,但命令直接下达给师级单位,使他成为空架子。

莱芜战役中,仅60余个小时,国军损失5万余人,而华野损失不过数千。这给予国军将领很大震撼。74师的张灵甫也借口“不熟悉山地战”表示怯战。蒋介石临阵换将,以策划了皖南事变的顾祝同代替薛岳。

休整一月后,顾祝同排兵布阵,再次进攻,虽然把74师放在进攻的集团军中央位置,但华野通过准确情报,把位于中央位置的74师与周边国军分割,包围于孟良崮、坦埠一带。国军又惊又喜,希望在此情形下顺势举行决战,但张灵甫判断失误,带领这支劲旅上了绝地——没有水源、难以构筑工事的孟良崮,不但使部队得不到补及,而且还发挥不了自己重武器的优势,结果仅3天就全军覆没。华野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战斗刚结束就天降大雨。

这次战役,极为凶险,因为莱芜战役中,华东局饶漱石动员了50余万民工从事战争后勤工作,这次却是“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一旦不能快速结束战斗,极有可能被困于此不得脱身。

有资料写,本次战役中,许世友对调整总署有意见,在电话里与粟裕争辩,结果被陈毅压服。这说明陈毅、粟裕还是很厚道的。如果换成彭德怀,有下属向他提要求,不可能批评几句算完的。

2、七月分兵失利与粟谭之争

6月28日华野将下一步的作战方案上报中央军委。但当时毛泽东已经定下了向国统区主动进攻的战略。根据这一战略,6月29日,中央军委提出了留四个纵队在正面监视敌人;以五个纵队外线进军。

至6月30日,华野按照这一要求,提出分成三路的方案:一、四纵队(南兵团)、三、八、十纵队(西兵团)以及二、六、七、九纵和特种兵纵队(留守兵团)。中央军委当即同意了这个方案。7月初这一方案就被实施。

7月份天降大雨,南兵团攻滕县、邹城失利,下旬又被国军围困,艰苦向西突围。西兵团攻济宁、汶上失利,与刘邓大军在鲁西南会师。留守兵团在粟裕指挥

下,先攻南麻,败于胡涟第11师。撤出战斗未及休整又攻临朐,再败于李弥第八师。各兵团均损失重大。

为此,粟裕向中央军委发电自我批评:自五月下旬以来,时愈两月无战绩可言,而南麻临朐等役均未打好,且遭巨大之消耗,影响战局甚大。言念及此,五内如焚。此外,除战略指导及其他原因我应负责外,而战役组织上当有不少缺点及错误,我应负全责,为此请求给予应得之处分。至整个作战之检讨,俟取得一致意见后再作详报。

然而,谭震林认为这一认识不够深刻,特地写了一封信给粟裕,指出打败仗的原因是粟裕一味贪多贪大引起的。陈毅看过这封信后,特地找粟裕夜谈。 粟裕不能接受谭震林的看法,也写了一封辩解的信,陈毅看过后,认为粟裕是正确的,反过来劝说谭震林。

毛泽东代表的中央军委及饶漱石代表的华东局都对粟裕表示了支持,经过协商,陈毅粟裕率部分军队外线,与陈唐、叶陶会师,组成外线兵团,再次集中力量歼敌,许世友和谭震林率留守部队组成内线兵团,饶漱石等华东局领导随内线兵团行动。

谭震林是井岗山的老革命,在黄花塘事件中,谭作为亲历者,讲解过陈毅与毛泽东的“不合作”历史;而在谭负责的淮南军区,整风工作也有些过火,幸而接受了黄克诚等人的意见。建国后又支持吴芝圃在河南的大跃进,造成了大饥荒。然后,在文革中,谭震林却能够站出来反对四人帮。最为出名的当是 “大闹怀仁堂”时对江青等人说的几句痛心疾首的话。

当谭震林在井岗山担任茶陵县委书记时,粟裕只是连级干部,资格当然比粟裕要老得多。谭震林其人有话就说,二人之间的争议并无其它。

3、外线兵团和留守兵团的指挥人选

8月3日,陈毅粟裕请外线兵团整编为西兵团,由陈士渠担任司令员。陈粟还检讨上月的败绩,粟裕自请处分。8月4日和5日,毛泽东发四电,回复粟裕的检讨,称七月失败“不要紧”,并命令粟裕带炮兵纵队前往外线统一指挥作战。正式电报中有一句“陈唐指挥能力弱”的理由。8月5日毛泽东又电令陈士榘等人,不可轻举妄动:“5纵至少须有两星期安全休整,并待粟裕到来方能举行机动作战。”

因为两天后,即8月7日,刘邓将正式向大别山挺进,没有华野外线兵团的配合策应,这一举动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粟裕得到命令后立即与陈毅一起回复,要求陈毅同去,并要求把王必成纵队带走。因为毛泽东电报中已经给陈毅安排指挥留守兵团即东兵团的任务,并命令

饶漱石把后勤工作重心转向粟裕将去的“鲁西南”。所以对陈毅也去外线的要求有些犹豫。然而粟裕再次单独署名要求陈毅同去。

毛泽东不得已在8月6号,同意陈粟仍一起行动,多带部队到外线。改由谭震林任留守兵团的司令员,黎玉任政委,许世友任副司令。并催促粟裕迅速动身出发。

因留守兵团实力大为减弱,谭震林军事指挥水平有限,山东根据地在短时间内遭到重大挫折,华东局于8月21日提出由许世友担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共同指挥作战。中央经考虑后同意。

8月26日,华东局书记饶漱石、黎玉等人要求集中兵力,“提出9纵应即13纵靠拢,进行胶东内线作战准备,请谭震林提出东兵团作战计划”,谭震林却未按要求行动。粟裕与陈毅于8月29日致电军委并告饶漱石、黎玉,批评谭震林“往复电商,致丧失战机,形成分兵局面”。 最后,饶漱石等华东局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许世友。

4、陈毅借调中野

跃进大别山是毛泽东于1947年5月提出的外线反攻,逐鹿中原的设想,1947年5月15日,接受外线任务的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邓小平,就组织晋冀鲁豫中央局于1947年5月15日在冶陶召开会议,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向党中央建议,专门组织中原局,以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张际春、郑位三、李雪峰、刘子久、陈少敏等为中原局常委,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刘伯承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第二天中央批复。

9月28日,刘邓刚在大别山站住脚,中央即重新划分了战略区域。任命邓小平仍为中原局书记兼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薄一波为晋冀鲁豫中央局第一副书记并代理书记,陈毅为该局第二副书记。要求陈毅、粟裕、张云逸、邓子恢加入晋冀鲁豫中央局,陈、粟代表该局负责指导黄河以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淮河以北地区之党政军民工作,以利直接支援前线。张、邓代表该局指导渤海地区工作。

晋冀鲁豫中央局负责统筹刘邓、陈粟两野战军及陈谢兵团的后勤供给。在目前,除供应刘邓、陈谢两军不可放松外,应将供应陈粟野战军工作放在紧要地位。 当陈粟率领外线兵团打了一系列胜仗后,刘邓正在大别山吃苦。所幸陈粟大军与陈赓、谢富治兵团(名义上隶属刘邓,实际归中央直接指挥,个别战役划归陈粟指挥)在中原进行了一系列的胜仗,从大别山吸引了部分兵力,刘邓才缓过劲来。

刘邓、陈谢、陈粟(属下的陈唐兵团有时也直接受中央领导)三路大军经略中原,不得不重新组织中原地区的领导机构。晋冀鲁豫中央局方面,邓小平只是挂名,工作实际已经由第一副书记薄一波及滕代远、徐向前等负责。中原局书记邓小平几次三番请陈毅、邓子恢等人率领大批干部前往自己所在的中原局,加强领导团队。其中一个方案中,甚至提出请彭真到中原局来担任一把手。因为刘邓经过国军重点围剿,实力大不如前了,而华野势头正锐,在这时候,如果不调来一批大员,中原局的领导机构恐怕就不能跟着刘邓的司令部走了,即便继续维持,也很难协调三支大军的行动。

经过淮海战役前的争论,毛泽东同意了粟裕继续在中原歼敌的主张,并认为粟裕已经可以在军事上独挡一面了,因此决定调陈毅前往中原局,加强领导。这样,陈毅从晋冀鲁豫第二副书记的位子上,转任中原局第二书记,在刘邓大军中担任副司令员,并到职工作,但同时保留华野的司令员和政委的名义。

应当说,毛泽东对陈粟之间的配合是相当满意的。但这时,政治上需要陈毅前往中原局领导班子工作,而军事上粟裕也可以独挡一面,那就让他放手施为吧。 陈毅对此也表示理解,虽然他明白自己到中原局后,政治上接受邓的领导,军事上接受刘的领导。

5、许世友离开三野

济南战役期间,粟裕即向中央请求开展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一个经典战役,其中粟裕应记首功。刘邓的二野因为在大别山损失较大,因而战果不如三野。但三野中有两人未参加淮海战役,一是叶飞,因为养病;二是许世友,也是养病。 大家比较关心的是许世友,各种传言都说许世友在1948年9月16日至24日的济南战役中不听指挥,助攻变主攻,虽然活捉王耀武,虽然部队有了济南第一团的荣誉,但还是受到处分。

中央军委1948年10月30日给华东局下令整风的电报中说:“(饶)漱石同志:自中央子虞电至今已九个月,未寒电至今已两个半月,华野前委书记对于执行中央请示制度及在军队中开展反对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反对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经验主义与游击主义的恶劣作风,至今没有表示态度,亦未申明理由,在此问题上失去主动性,落在一切兵团之后,实属不合。你是华东军区及华野全军的政治委员,现责成你传达中央意旨,处理此问题,并以结果告为盼。军委三十亥。” 这一电报点名“华野前委书记”粟裕,可谓在给饶漱石施加重大压力。许世友虽然在济南战役时归粟裕指挥,但其一直隶属山东军区也即当时华东局的饶漱石指挥。粟裕在淮海战役前后就向中央建议,由“陈(毅)军长、邓(小平)政委”统一指挥淮海战役,后中央采纳其建议,成立了以邓小平为首的淮海战役总前委。井岗山老革命谭震林也成为总前委之一。山东兵团大部参战,战功显赫。

篇三:陈毅

陈毅

陈毅年少时,有一次读书读到兴奋处,误将馒头蘸墨水吃了

陈毅吃墨水

陈毅爷爷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

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竟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妈妈走进屋,看到他满嘴都是墨,吃惊地叫了起来。这时,他才发现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

妈妈一边责怪他,一边心疼地拉他去漱口。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 一般指陈毅(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更多含义请参阅 陈毅(多义词) 。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字仲弘;四川乐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文革期间,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挺身而出与四人帮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1968年,下放石家庄。1972年去世。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篇四:【十大元帅的故事】陈毅3

陈毅3

新四军军歌歌词确定下来后,交给教导总队文化队队长、作曲家何士德谱曲。何士德意识到这是党组织、军首长对他的信任和重托,抓紧时间,很快谱出第一稿。袁国平和朱镜我听了试唱后,认为第一稿曲调流畅,好听易上口,可是战斗的劲头不足。他们要求:歌词第一段“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和第二段最后一句“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均应重复两遍。袁国平还向何士德指出:“现在这个曲子劲头还不足。抗战时期的新四军,军歌的曲调应高昂雄伟,要有一往无前的进军气魄。”这对何士德修改军歌的曲子很有启发。

何士德根据袁国平和朱镜我的要求,很快谱出第二稿。1939年7月1日上午,在文化队驻地新村试唱时,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李一氓、朱镜我、黄诚等均到场,听后一致认为符合要求,当即定了下来。

就这样,由陈毅原词、集体改词、何士德谱曲的《新四军军歌》,只用3个多月时间就正式诞生,并在新四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8周年的大会上,由教导总队文化队和战地服务团正式演唱,出席新四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的代表和新四军指战员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表示拥护和赞成。

陈毅送给上海市民的“见面礼”

1949年2月第三野战军南下到达徐州贾汪的时候,陈毅司令员就找时任司令部城市政策组组长的曹漫之谈话,交代他一项重要任务,起草第三野战军《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陈老总说:自古以来,军队进入城内,住进民房,干好事的不多。我们很快就要进入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那里老百姓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对我军很不了解,我们进城以后一定要严守纪律,给他们一个好的“见面礼”。因为老百姓接触我们,首先注意的是军队的纪律,所以入城纪律是入城政策的前奏,入城纪律搞不好,以后影响很难挽回。你要好好把这份文件起草好,提请总前委领导讨论。

曹漫之接受任务后刚要出门,陈老总又把他喊回来,特别交代说:“你去找些历史书查一查,看上面有没有军队进城‘不入民宅’这句话,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 于是,曹漫之一方面抓紧时间与“秀才”们着手起草《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的文件,另一方面,每到一处就去地方图书馆查看“二十四史”等古书。谁知查来查去没有“不入民宅”这句话,他只好又去请示陈老总。陈老总笑着说:“你真是一个书呆子,书上没有的,我们就不能写吗?反正军队进城后,在没有找到营房之前一律睡马路,这一条一定要写上,否则那么多人一下子涌进老百姓家里肯定要出问题的,弄不好会天下大乱。” 毛主席电报批示“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八个大字 这份“入城公约守则”写好后,陈老总让军队及接管干部都参加讨论。接管干部这一边大多赞成这个文件,可一放到军队讨论,顿时炸开了锅。 有的同志不理解:“从红军时代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有住进民房要‘上门板、捆稻草’这一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我们都是住到老百姓家的,为什么进入大城市就不能住民房呢?” 有的同志质问:“不住民房睡在马路的水泥地上,早晚天气凉,要是战士受寒生病了,怎么打仗呀!战士睡马路,师、军指挥所也放在马路上吗?” 还有的同志担心:“下大雨怎么办?难道要我们的战士躺在水里睡觉吗?还有伤病员,在马路上怎么医治呀?!” 总之是不赞成之声居多,不仅有战士、基层干部,还有营团一级干部,都对进城睡马路表示想不通。 这些意见使曹漫之很为难,他只得向陈老总如实汇报。陈老总听后很生气,口气坚决地说:“这些困难都是可以想方设法克服的,但军队不入民宅睡马路这一条要坚决执行。就这么定了,天王老子也不能改!”于是在上报总前委得到邓小平、刘伯承同意后,上报党中央。很快就

收到了毛主席的电报批示,主要是“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八个大字。 就这样,1949年4月1日,第三野战军颁布了《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的命令。其中十项守则第二条,白纸黑字写着进城后一律“不住民房店铺”。 看到解放军不住民房睡马路,荣毅仁下定决心让工厂赶快复工。 不仅三野颁布了命令,中共中央于1949年5月16日又发布了《中央关于城市纪律的指示》,其中第七条明文规定:“军队在城市特别大城市、中等城市驻扎时,不得借住或租用民房,以免引起城市居民的不便和不利??”

首辟“围棋外交”

现任外交部长唐家璇这样说:“现在大家都知道‘乒乓外交’,我认为‘乒乓外交’之前,首先是‘围棋外交’。”这是从未见诸报端的新外交提法,它背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外交风云。

自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间便陷于冷战状态,政府间交往中断,只保持了一部分民间交流,而建国后的中日外交则面临着新的考验。50年代刚刚出任外交部长的陈毅正在寻找打开外交僵局的突破口,恰逢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这位闻名政坛的围棋迷抓住这一机会,亲自前往设在北京饭店的赛场与日本棋手对弈,并在宴会上提出,中日两国围棋界今后可以进行交流。从此,也就拉开了中日两国间“围棋外交”的序幕。唐家璇部长介绍说,陈毅正是抓住了围棋在日本的影响(日本有800万人下围棋),把围棋与外交联系起来。在陈老总的热心推动下,日本棋界名人联合发表了呼吁书,要求日本政府改变对华政策,早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西哈努克亲王的回忆

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是陈毅生前挚友。我见到他是在北京他的私人官邸。在鸟语花香、石砌玉雕的花园内,年逾八旬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向我们透露出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西哈努克回忆说,当年他的父亲去世时,恰逢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访问柬埔寨,当时两位中国领导人穿上了柬民族服装参加了国丧活动,表示出对柬民族的尊重与友好,令他终生难忘。后来,当他闻讯陈老总不幸逝世的噩耗时,提出前往八宝山参加追悼会,但这样一个起码的要求竟被当时“四人帮”一伙所拒绝,他悲恸欲绝。所幸的是,后来毛泽东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他才被通知允许前往。追悼会过程中,他始终搀扶着病弱的毛泽东,并听到了这位伟人对陈毅一生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对张茜说:“陈毅是个好同志,他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所作的贡献,是已经下了结论的。”

陈毅给湛江的美誉----“中国日内瓦”

“冬犹暖,秋如夏,凉风动,炎氛化。计经年二万,火山爆炸,留得湖光呈碧绿,闻名我亦来言驾。再十年人物与江山,难描画。”这是当年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视察湛江时写下的诗词《满江红?雷州半岛》的下半阕。

1963年2月,陈毅风尘仆仆到湛江视察。他抵达机场后,乘车前往海滨招待所,对沿途目不暇接的景物赞不绝口,甫卸行装便兴致勃勃游览湛江市容。湛江宜人的气候,迷人的景色,成效卓著的绿化,令有“将军诗人”雅称的陈毅心花怒放,不时吟诗放歌,也令他联想起大半年前出国开会到过的日内瓦。

1962年7月16日,陈毅以外交部长身份率领我国代表团前往日内瓦参加会议,在日内瓦逗留了一个星期。日内瓦是瑞士著名的旅游城市,湖光山色,引人入胜,有“世界花园”之称,很多国际性会议都在此召开,日内瓦的秀丽风景给陈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但眼前的湛江,独特的北热带风光,有很多地方可以和日内瓦媲美。他多次赞誉湛江是“中国的日内瓦”,还在海滨公园和鹤地水库种树,为“中国日内瓦”增绿添彩。

“中国日内瓦”的称号很快传遍祖国大地,连错划成右派,远在新疆劳改的诗坛泰斗艾青也有所闻。1979年2月他平反后的第20天,就到湛江采风。在湛江的所见所闻令他万分喜悦,他高兴地说:“我的确看见了‘中国的日内瓦’的壮丽风光。”并在日后的散文《湛江,

夹竹桃》中反映出来。湛江“中国日内瓦”这一美称在“文革”中沉默了十年,经艾青推介,再次向世人展示。

陈毅盛赞湛江港 《湛江新港》飞越世界

湛江港建于极其困难的建国初期,财力、物力、技术力量都非常缺乏,但湛江人民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在荒滩野岭上建起现代化的海港,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谱写了中国港口建设史上光辉的一页。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根据这段历史摄制成彩色纪录片《湛江新港》,记下这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1957年12月,制片厂为答谢湛江人民的支持,将拷贝送到湛江首映,一连好几个晚上,在霞山体育场和海滨公园免费放映。湛江第一次上银幕,湛江人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自己城市的成就,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扶老携幼前往观看,有不少人看了好几遍,为家乡拥有现代化的港口自豪。不久,《湛江新港》在全国发行,一座崭新的港口城市进入国人视野,湛江名声大噪。

1956年,湛江在全国传媒频频亮相。6月1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报道,新中国设计施工的第一个现代化深水商港湛江港投入使用;接着《人民日报》以大篇幅,两天连载通讯《旧闻新事话湛江》;《光明日报》在醒目位置刊登随笔《在建设湛江港中》;《南方日报》在头版发表特写《从塘沽到湛江》;《中国新闻》向海外转发谭真总工程师写的体会《我国人民建设起来的南方大港——湛江港》??几乎全国所有的报刊都配照片报道湛江建港的消息。湛江受到空前的推介和宣传,湛江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乘全国宣传的东风,湛江人民也用特有的文艺形式介绍自己的港口,表达自己的心声。在1959年建国十年大庆之际,湛江创作演出大型交响诗《湛江港大合唱》轰动全省。当时,市委宣传部门从阳江至东兴管辖的18个县市里,抽借130多名音乐尖子组成管弦合唱团,其中30多名乐手要自带指定的乐器。他们边创作、边排练、边修改,一丝不苟、夜以继日、全力以赴,突击半个月,六个篇章的史诗终于成功演绎,在广州举行的全省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当年负责创作和导演的原湛江市文化局副局长纪夫戎回首这段往事,仍感慨万千。

1958年2月,陈毅卸任当了9年的上海市市长职务,出任外交部部长。在一次在招待各国使节的酒会上,陈毅看到《湛江新港》一片,对湛江港为社会主义祖国的贡献大加赞扬,多次强调外事人员要积极宣传祖国建设成就,扩大中国在国际的影响。于是,《湛江新港》作为展示祖国新貌的纪录片,飞越世界在我国驻外大使馆的招待会上放映。湛江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新兴城市的典范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众多的驻华外交官和代表团纷纷到湛参观,当中有怀疑者,也有为新中国巨大成就而高兴的朋友。建设湛江港的史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既能打江山,也能建设好自己的国家。湛江港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也为日后在改革开放中,首批被列入沿海14个开放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陈毅的三次婚姻

陈毅有过三次婚姻,对三位恋人或妻子,他都爱之深挚。

肖菊英是陈毅的第一位恋人或妻子。在一次敌机轰炸中,肖菊英为掩护群众不幸落井牺牲。1931年1月,为悼念亡友(妻)肖菊英,陈毅写了下面这首诗:余友肖菊英不幸失足井死,草草送葬,夜来为诗,语无伦次,哀哉。泉台幽幽汝何之,检点遗物几首诗。谁说而今人安在,依稀门角见玉姿。检点遗物几首诗,几回读罢几回痴。人间总比天堂好,记否诺言连理枝。依稀门角见玉姿,定睛知误强自支。正当送葬归来夜,幽幽泉台汝何之?昔日汝言生者好,我今体味死去高!艰难困苦几人负,失侣中年泪更滔!

赖月明是陈毅的第二位恋人或妻子。她在家乡开展革命工作时,由于叛徒告密,不幸被捕牺牲。 1937年10月,陈毅得悉妻子牺牲的消息,遂写下一首悲愤凄凉、感情深沉的七绝诗:兴城旅夜倍凄清,破纸窗前透月明。战斗艰难还剩我,阿蒙愧对故人情。

张茜是陈毅的第三任妻子。1938年春,张茜参加新四军,在军部战地服务团工作,是演剧队和歌咏组的成员。相貌端庄约张茜以演技的高超和对革命的热忱赢得了陈毅的好感。为

了使两人的感情能顺利地发展下去,陈毅苦心经营了一首《赞春兰》的诗(那时张茜名字叫春兰):小箭含胎初生岗,似是欲绽蕊吐黄。娇艳高雅世难受,万紫千红妒幽香。

1940年春天,陈毅与张茜结合。由于残酷的斗争环境,俩人时常分离。陈毅思念张茜的绝句:足音常在耳间鸣,一路风波梦不成。漏尽四更天未晓,月明知我此时情。地动天寒西北行,山川遥共客心深。最是荒村风雪夜,思君吟咏到天明。

在十年内乱中,陈毅无论是挨批,还是遭贬,都得到张茜精神上的慰藉;无论是流放,还是身患绝症,都得到张茜的陪伴和照料。

篇五:【十大元帅的故事】陈毅1

陈毅1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

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个人履历

陈毅早年

(1901--1927)

陈毅,1901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乐至县。1916年,15岁的陈毅就读于成都甲种工业学校。他从小不满黑暗腐败的旧社会,追求真理,向往革命。1919年,在“五四”运动影响之下,陈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他因参加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被中法政府联合派人押送回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2年,他在重庆编辑《新蜀报》,同年秋,他进北京中法大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北京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1926年,他在四川协助北伐军做兵运工作。1927年,被调到武汉中央军校担任该校中共委员会书记。

革命烽火

(1927--1934)

那时,中国革命正面临一个紧要关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的“四?一二”事变,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了挽救中国革命,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战胜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条件下,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于1927年8月1日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拿起武器,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陈毅从武汉到江西,赶上了撤离南昌南下的起义部队,担任一个团的党代表。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主力在潮汕地区遭到失败。留在三河坝的部分部队,由朱德和陈毅率领,向粤、赣、湘边界转进。这时,既有敌军尾追,又有土匪和豪绅民团袭扰,部队经过长期转战,减员日多,思想混乱,处境异常困难。在这关系到能否保存起义部队的严重时刻,朱德振臂高呼:“愿革命的跟我来!”陈毅立即奋起响应,协助朱德对部队进行了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向起义军干部、战士耐心说明革命的前途,鼓舞士气,坚持斗争。在朱德和陈毅的组织领导下,保存了南昌起义部队的骨干。不久,传来了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消息。毛泽东开辟的革命道路,像灯塔一样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28年1月,朱德、陈毅与湘南地方党组织密切配合,发动和领导了湘南暴动,打起红旗,建立了工农革命军和工农革命政府,沉重打击了地主豪绅。后来部队受到挫折,在敌人重兵“围击”的紧急关头,毛泽东亲自率领井冈山部队前来接应。陈毅协助朱德率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前进,和毛泽东在砻市胜利会师,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从此,南昌起义保存的部队就和秋收起义的部队会合在一起,逐步发展壮大。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陈毅先后任师长、红4军军委书记、前委书记等职。他认真执行边区党组织的正确的政策、策略,协助毛泽东和朱德领导建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中央苏区,陈毅反对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受到了排挤、打击。但他在主持江西军区工作时,依然坚决贯彻执行扩大地方赤卫队、地方红军和扩大主力红军的路线,先后组建了红6军、红12军,并率领两支红军部队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几次反革命“围剿”。

三年游击

(1934--1937)

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作战略转移。陈毅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留在江西苏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当时,敌人采取搜山、烧山、移民、封坑、包围、“兜剿”等等手段,进行最残酷的“围剿”。陈毅和战友们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坚决依靠群众的支援和掩护,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争。

1936年冬天,陈毅在梅山被围二十余日,生命安危,系于一发。他写下“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他在险恶环境中革命到底的坚定决心。陈毅等人领导的赣粤边区游击斗争,保存了革命火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气焰,牵制和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配合了其他游击根据地的斗争,支援了红军北上抗日。毛泽东对陈毅等所领导的南方各游击区的斗争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这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陈毅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艰苦的斗争,在南方游击战斗的间隙,他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

露侵衣被夏犹寒,

树间唧唧鸣知了。

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

粮食封锁已三月,

囊中存米清可数。

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会议兵机,

交通晨出无消息,

屈指归来已误期。

立即就迁居。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

野营已自无篷帐,

大树遮身到晓明。

几番梦不成。

这组在陈毅诗词中最负盛名的作品,运用了陈毅最得心应手的《忆江南》词牌,字字珠玑,明白如话,在平淡朴素之中,把整整三年令人无法想象的艰苦斗争生活丝毫不漏、形象生动地一一再现出来。读词如读史,读画,读电视连续剧,一?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桓銮榻冢欢我黄腥酥辽畹墓适隆6帘涎诰恚腥糁蒙淼绞虼缶校匪娉乱闳计鸬拿痔旆榛稹?/p>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除去要时时提防敌人的突然袭击,提防野兽毒蛇的侵害外,没有电台、电话与中央与外界联系,没有书报可读,更没有精神文化娱乐生活。战士们每天都像野人一样,背着敌人馈赠的“土匪”雅号,昼伏夜行,日日野营。“冷食充肠消永昼,禁声扪虱对山花”。“长夜无灯凝望眼”,“持枪倚枕到天明”。此时此地,陈毅除维持基本生存所需外,尽力地扩大红军影响,不断改善游击环境,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

弯弓射日列江南,

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

脱手斩得小楼兰。

抗日烽火

(1937--1945)

抗日战争爆发后,留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几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国民党进行谈判,停止内战,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开赴前线抗日。陈毅当时既对国民党反动派保持高度的警惕,随时击破敌人企图利用谈判消灭游击队的阴谋,同时深入各游击队根据地,传达中央的指示,对红军干部、战士做了许多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服大家适应形势的转变。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武汉宣告成立,陈毅就任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第1支队司令员,不久,率新四军第1支队和第2支队挺进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任江南指挥部指挥,率部在南京、上海之间打击日伪军。继而,陈毅派部队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继续东进,直迫上海近郊。虹桥机场一战,烧毁敌机四架,震惊中外。

1939年冬和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遭到惨败之后,加紧在华中制造摩擦事件。陈毅又派叶飞、陶勇等先后率部渡江北进,开辟苏北根据地,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盘踞苏北的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第24集团军司令韩德勤依仗他的优势兵力,妄想一口吃掉苏北的新四军。苏北地区李明扬、李长江的地方杂牌军和宋子文系统的陈泰运税警部队,同国民党的嫡系韩德勤部队有一定的矛盾。陈毅坚决执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对李明扬、李长江以及陈泰运等部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做了大量工作,使他们在国民党顽固派向新四军侵犯时,保持中立。同年10月,韩德勤率领一个军又一个旅1万5千人的兵力,进攻苏北新四军部队。陈毅、粟裕利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方针,把主力7千余人全部集中,并运用“求心退却”战术一直退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在地黄桥镇,进行了有名的黄桥决战。战前,陈毅对部队进行动员,指出这一仗关系到能不能战胜国民党顽固派,在苏北打开局面,建立苏北根据地,要求部队全力以赴,进行决战。陈毅统一指挥这次决战,经过一

陈毅十大败仗

天一夜激战,全歼韩德勤主力部队1万余人。蒋军第89军军长李守维仓促逃跑,淹死在河里。我军乘胜连下海安、东台,和南下的八路军会师白驹镇,打开了华中抗日的新局面。黄桥战役是陈毅、粟裕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具体体现,是执行统一战线政策,灵活运用战略、战术的结果,也反应了陈毅有魄力、有决心,果断地将政治仗和军事仗结合起来的杰出的领导才能。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同志为政治委员,在苏北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由于陈毅和新四军其他领导运用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依靠群众,艰苦奋斗,新四军迅速发展,建立了七个师的部队,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抗击了华中地区大部分日伪军的“清乡”、“扫荡”,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进攻。之后,新四军在陈毅、饶漱石的正确领导下,由抗战初期组建时的1万多人的兵力,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发展到30万人,和八路军一样,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抗日的英雄部队。 解放战争

(1946---1949)

抗战结束后,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蒋介石,集中全力悍然向解放区进攻。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严重抉择关头。陈毅参加党的七大从延安回到华东,他坚决执行党的七大所规定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领导和组织华东解放区的军民,为解放全中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1949年改为第三野战军)成立后,陈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饶漱石任政治委员,粟裕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谭震林任第一副政委。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进犯解放区。陈毅指挥泗县战斗,遭到失败,主要原因是主攻方向兵力不足,但是成功歼敌3000多人,自身伤亡2000多人。在挺进山东前,粟裕和谭震林首先指挥华东野战军苏中部队在内线作战,以3万兵力和敌12万人周旋,七战七捷,歼灭敌人5万3千多人,即苏中战役。接着,陈毅、粟裕、谭震林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指挥华东解放军,在几个方向上迎击国民党军,取得初战胜利。尔后,逐步集中

主力,诱敌深入,在运动战中大量歼灭敌人,先后取得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等战役的胜利。鲁南一战,解放军以劣势装备首歼国民党反动派的机械化部队第1快速纵队。陈毅、粟裕坚持运用灵活的军事策略,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并认真解决部队由于大踏步进退而产生的某些思想问题。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分南北两路进攻我山东解放区。南线敌军以八个整编师进犯临沂,北线敌人以三个军南下策应。根据敌强我弱的态势,陈毅、粟裕指挥解放军以少数兵力奋勇阻击南线之敌,主力则昼夜兼程,北上莱芜,在莱芜战役,华东野战军歼击李仙洲集团。经过三昼夜激战,全歼该敌6万余人,活捉李仙洲,收复山东城市十三座,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蒋介石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遭到惨败后,被迫收缩兵力,对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实行所谓重点进攻。为了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以新的胜利配合全国各个战场的反攻,陈毅、粟裕领导华东野战军发动了“虎口拔牙”的孟良崮战役。在南征北战中,陈毅以极大的耐心,寻找战机,掌握最大限度的主力在手,等候进攻之敌发生过失,终于从正面敌人一字排开的八、九个整编师中,寻着骄横不可一世的国民党王牌军整编74师,四面包围,使用围点打援战术,各个歼灭,击毙了敌师长张灵甫。这一仗,歼敌精锐部队4万余人,沉重地打击了敌人重点进攻的气焰,气得蒋介石直呕血。陈毅在取胜后,即兴赋诗一首。

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刘伯承、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后改第二野战军)主力突破黄河,挺进中原,以大别山为中心,驰骋于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广大战场,有力地打击和大量地歼灭了敌人。陈毅也率领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进军豫皖苏,与刘邓大军配合作战,在中原大量歼敌,建立中原解放区。许世友和谭震林则指挥山东兵团留在内线坚持打击敌人。同年秋,陈毅赴陕北,尔后,即赴江淮地区与刘伯承、邓小平汇合,使两大野战军更密切地配合作战,连续歼灭了国民党军队大量有生力量,解放了大片城乡。1948年,毛泽东决定让粟裕率领3个纵队过江。陈毅和粟裕认为,这样做意义非凡,但是难度相当大,于是面见毛泽东主席,要求发起战略总决战。毛主席欣然同意。为了协同中原野战军,陈毅被派往中原野战军任副司令,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暂时由粟裕同志代职。

11月,中央军委决定,由陈毅、邓小平、刘伯承、粟裕和谭震林等五人组成总前委,指挥60多万解放军,进行淮海战役。经过六十五天艰苦奋战,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二十二个军、五十六个师共55万5千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

至此,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蒋介石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我军消灭。不久,毛泽东发出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陈毅和刘伯承、邓小平等统率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和江南大片土地,摧毁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在解放上海时,第三野战军在陈毅、粟裕领导指挥下以轻武器对阵敌30万军队,保住了上海(参看上海战役)

十七年间

(1949--1966)

在二十二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中,陈毅为推翻黑暗的旧中国,建立光明的新中国立下了不可磨灭功勋。解放后,陈毅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长。他忠实执行党的革命路线,在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斗争中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做出了成绩,他进行了优异的统战工作,顶住了美蒋机的轰炸,发展了上海的生产力和文化建设,为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1954年,陈毅调中央工作,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以后兼外交部长,还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在兼任外交部长期间,他协助周恩来总理,坚决执行党的外交路线,十次陪同周总理出国访问,团结亚非拉广大朋友,反对苏修美帝,做了许多工作。陈毅是周总理很得力的助手,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威望。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