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赏析感时花溅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32:36 字数作文
赏析感时花溅泪字数作文

篇一:唐诗名句赏析之一九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诗名句赏析之一九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杜甫《春望》中的句子。全诗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之间逃亡蜀中。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世称肃宗。杜甫闻讯,将家人安顿在都州之后只身一人前往灵武投奔肃宗,但不幸在途中被俘,后被押解到长安。在长安期间,杜甫目睹昔日繁华的帝京一片萧条零落,百感交集之下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赏析感时花溅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春天的花本应娇艳明媚,春天的鸟儿本应欢呼雀跃,但我看到春天的花开却潸然泪下,听到鸟的叫声却心惊胆战内心痛苦。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内心就越发伤痛,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情感。

篇二:《春 望》赏析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花溅泪”一语承上,以“恨别鸟惊心”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4、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赞成第一种:因为这一联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赞成第二种:因为这一联是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注意题目的变化,也可以这样命题:请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或花、鸟为“感”“恨”的主体来赏析该诗句。)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是写实。“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7、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8、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句的作用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春望》前三联都是对偶句。

篇三:八年级上册重点诗歌赏析

八年级上册重点诗歌赏析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请从艺术手法上对“造化钟神秀”一句作赏析。

答:这句采用虚写的手法,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让人产生了对神奇泰山的无限神往。“钟”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出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

2、“阴阳割昏晓”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答:一个“割”字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遮天蔽日、高耸陡峭的特点。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 蕴含的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喜悦。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诗题中的“望”字统领了哪几句诗?结合全诗内容,说说“望”字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答:统领了前四句诗。“望”字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2、作者笔下的“草木深”有何深意? 答:“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破”“深”两字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情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作用:用春草的茂盛反衬城中的萧条景象,突出了战乱的危害,表达了诗

人忧国伤时之情。

“破” 是沦陷的意思,山河虽在,但国都已沦陷,“深”是茂盛的意思,写出了长安城春天乱草遍地,树木苍苍的萧条景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两字突出了战乱的危害,以景衬情,表现了作者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4、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答:这两句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全诗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之情。

4、 如何理解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运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续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抵万金”采用夸张的修辞,突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5、分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这一句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白头”为愁所致,“搔更短”从动作上表现了诗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浑欲不胜簪”不但表明了头发稀少,而且暗示了忧愁之深。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添一层悲哀。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首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通过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以免晚年悲叹,悔之晚矣。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首联点明了时间、地点,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秋野静景,是远景,颈联写秋野动景,是近景。一片秋色在余晖中越

发显得萧瑟静谧,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氛围,使整个画面顿时活跃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动态与静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赏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句。 这一句用典,表达了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道出了内心的苦闷和惆怅。

4、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借景抒情,于萧瑟恬静的景色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态。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山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树叶飘零,大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寒气逼人。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遥隔”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3、简析“乡泪客中尽”一句中“尽”字的意蕴。 “尽”是用完,没有的意思。思念家乡的泪水已经在客乡流完。一个“尽”字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夸张地道出了作者离家之远,飘零之久。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4、任意角度赏析“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情景交融,烘托出了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途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诗的前四句描绘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抒写了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全诗借景抒情,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得到引见与任用的强烈愿望。

2、赏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这一句虚写了洞庭湖水势浩大无边的雄阔景象。其中,“混”字形象贴切地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渺与天相接的恢弘气势。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历来为后人称道,请赏析。

答:湖中水汽蒸腾,笼罩着云梦沼泽;水波汹涌澎湃,仿佛就要撼动岳阳城一般。“蒸”是“弥漫”的意思,写出了水汽蒸腾笼罩云梦泽的朦胧景象,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撼”是摇动之意,写出了波涛翻滚汹涌的气势,突出了洞庭湖的壮观。这两个字采用夸张的手法把洞庭湖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4、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一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一语双关,既说无舟渡湖,又言想出仕而无人引荐,不能在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而感到羞愧。

5、赏析尾联的艺术手法。 巧用“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露出诗人渴望出仕为官,渴望被援引的心情。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2.诗中“此地空余黄鹤楼”的“空”与“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空”意思有什么不同?请分别加以评点。 答: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3、用自己的话说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描绘的画面。 晴天之时,从黄河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数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其茂盛。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篇四:古诗赏析

30课复习题

一、阅读《归田园居》回答下面问题。

1、写诗人早出晚归,辛勤耕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诗人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

4.《归园田居》(其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赏析王维的《使至塞上》并答题。

1.本诗从体裁看是 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 ”诗;诗人在诗中以“ ”和“ ”自比,流露出诗人飘泊天涯的的悲壮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2.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赏析“直”“圆”好在哪里?

5“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三.读《渡荆门送别》,答题。

1.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2.赏析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随”“入”好在哪里?

3.颈联写近景。运用想象描绘了两幅江上美景。请分别填上一个双音节词为这两幅图画命名。第一幅: 图,第二幅: 图

4.尾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的何种情感?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

四.阅读《登岳阳楼》,回答下列问题。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只填一个字):

2.诗中引用古典,怀古伤今的一联是: ,

3.诗人效法杜甫《登高》诗的笔法,用“ ”、“ ”(填四字短语)的生活经历来表现诗人离乡背井、天涯沦落的感慨,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4.尾联中的“风霜”,“老木”,你是怎么理解的?

5“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6“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一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3.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过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4.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对污浊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二1.五言律,边塞诗,征蓬,孤雁。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描绘了开阔壮美的大漠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表现是人开阔的胸襟。4“直”字表现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描绘了边塞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并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5“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表达了作者受排挤离开朝廷时的忧愤抑郁孤寂之情。三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运用拟人“随”字真切的表现了群山与平野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状态,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形象的展现了江水流入辽阔原野,流入海外的博大气势和浩瀚境界。3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4采用拟人法,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5表写了舟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四

1.悲2.登临吴蜀横分地,洗衣湖山欲暮。3.万里来游 三年多难。4.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老木:是诗人的自喻,顾影自怜,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5.以近于直呼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悲愤。6.抒发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山河破碎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25课复习题

一.阅读《望岳》,回答问题:

1、《望岳》中表现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用孔子语句“登泰山而小天下”,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抓住景物细节表达心情激荡和眼界空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钟”在这里是___________,用一“钟”字将大自然_________,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远望中泰山的_________________.

6.赏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割”好在哪里?

7..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阅读《春望》,回答问题:

1.《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上启下,表明了诗人感时恨别的情感。

2.《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久盼音迅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首联中的“破”和“深”好在哪里?

4.、《春望》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5.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赏析“感时花溅泪”的“溅”好在哪里?

7. 《春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石壕吏,回答问题:

1、《石壕吏》中通过对比写“吏”和“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2、写战争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 。

3、侧面描写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 。

4.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一.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5.聚集 人格化 神奇秀丽 6.“钟”将大自然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写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一样,突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6.这句诗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顶峰的誓言,也是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二.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破”

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然。4.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运用拟人抒发了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深沉情感。6.“溅”字生动传神地写出诗人在国破家亡,兵荒马乱的情况下,面对花木潸然泪下的情态,充分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7.《春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

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三.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4.运用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差役的凶暴和老妇人的可怜。

篇五:八年级上册古诗词17首理解与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17首理解与赏析

第25课 杜甫诗三首

【1】望岳

1.本诗的作者是 唐 代伟大的“诗圣” 杜甫 。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字好在何处。

①“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②“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5.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一面明亮,一面昏暗,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2】春望

1.本诗的作者是 唐 代伟大的“诗圣” 杜甫 。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长安城沦陷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怀。

3.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

国都沦陷,城池残废,虽山河依旧,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这两句诗用春草的茂盛反衬城中的萧条景象,突出了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4.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 “破”“深”二字的表达效果。

“破” 是沦陷的意思,山河虽在,但国都已沦陷,“破” 字突出战乱危害,以景衬情,突出作者的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深”是茂盛的意思,写出了长安城春天乱草遍地,树木苍苍的萧条景象,“深” 字写出了战乱的危害,以景衬情,突出作者的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5.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花也落泪,怅恨亲人离别,鸟啼令我心更乱。这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6.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的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白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的无法梳髻插簪。

含义:运用细节描写,含蓄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感时忧国、忧国思家的情怀。

【3】石壕吏

1.本诗的作者是 唐 代伟大的“诗圣” 杜甫 。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对国家的担忧,对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3.本诗的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 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

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妇无可奈何自请服役。

第30课 诗四首

【1】归园田居

1.本诗的作者是 东晋 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_。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愿望或理想?(主旨、中心思想)

表达了诗人隐居躬耕,热爱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志趣。

3.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出的画面。

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4.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愿”指诗人隐居躬耕,热爱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

归隐遁世,是他消极地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太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5.说说“带月荷锄归”一句的妙处。

这是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2】使至塞上

1.本诗的作者是 唐 代著名的诗人 王维__。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被朝廷排挤不得志的飘零、孤寂、愤懑之情和远离故土的思念,以及飘泊天涯的悲壮。

3.从修辞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在叙事写景中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愤懑之情以及远离故土的思念。

4.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5.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二字的妙处。

“直”是“笔直”的意思,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 。“直”字使景物在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坚毅。“圆”是“浑圆”的意思,滚滚的黄河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圆”字给人以温暖苍茫的感觉。

这两个字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悲壮。

6.结合具体语句谈谈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色。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讲究的构图:从天边到地下、由近及远,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状,概括性极强; 第三,色彩丰富:有漫漫黄沙、白色的烽烟、橘红色的夕阳,构成了一幅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图。

【3】渡荆门送别

1.本诗的作者是 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李白_。

2.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所展现的画面。

连绵的群山随着船行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浩荡的江水奔腾不息,在无尽的原野上滚滚东流。

3.请简要分析第二联中“随”“入”“尽”字好在何处。

“随”是“随着”的意思,山随着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了,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 是“流入”的意思,浩荡的江水奔腾不息,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无尽的原野。写出了江水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

“尽”是“消失”的意思,山逐渐消失了,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4.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船轻快地顺流东下,看到月亮就像飞镜一样向西坠下去,倒映在江水中,晓雾云生,变幻莫测,好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说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中的“下”字好在哪里。

下,是“飞下来”的意思,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赋予水以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一往情深、依依惜别。

【4】登岳阳楼(其一)

1.本诗的作者是 宋 代著名的诗人 陈与义_。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一句所展示的画面。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一动不动。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破碎的哀伤和顾影自怜、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

4.谈谈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的理解。

诗人满头白发独立秋风中,面对那枯木沧波怀古伤今、生出无限悲愁。

本句景中有情,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风,又比喻严峻的政治形势;“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流露出诗人的家国之恨。

课外古诗词十首

【1】长歌行

1.从写法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把园中葵变黄了到叶衰比喻人生短暂。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老,警示人们:光阴易逝,人生短暂,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不要等到老了再伤心后悔。

2.体会“老大徒伤悲”中“徒”的妙处。

“ 徒”字是“空”“白白” 的意思。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3.本诗劝勉珍惜青春,积极进取,不要老来空自悲叹。苏轼却在他的《浣溪沙》中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联想人生也可以老当益壮,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举例说明。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选择一种讲明理由,并举例证明。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观点,可结合“少壮时期是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应抓紧时间努力奋进”来谈,正如孟郊说:“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可举历史上少年成才的事例如“年少万兜鍪”的孙权等。

而“老当益壮”的观点就从“人老心不老”、“活到老,学到老”的角度谈,可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等为例。、

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运用比喻,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生动形象地说明光阴一去不复返。

5.请再写出一句劝勉人们珍惜时光的名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野望

1.本诗的作者是 唐 代著名的诗人 王绩 。

2.发挥你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再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景象。

每一棵树都顶着一抹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脉重峦叠嶂,披上了落日的余晖。树叶黄了,落到地上,山后的太阳余晖落在山上。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3.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 孤独抑郁 的心情。

4.本诗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晚图,画面以诗人登高远望为中心,看到是落日的余辉中树叶凋零、山山错落、牧人驱犊猎马带禽返家的一派萧瑟景象,这一景象和诗句“相顾无相识”“徙倚欲何依”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落寞欲隐的心情。

5.体会“欲何依”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6.分析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表达感情,照应开头,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

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了,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伯夷、叔齐在殷亡后,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怀采薇,诗人在隋亡后入唐,有易代之感,表示避世隐居之意)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 的心情。

【3】早寒江上有怀

1.本诗的作者是 唐 _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__。

2.这是一首 怀乡思归 抒情诗。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 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 ,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3.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

秋风乍起,树叶纷纷飘零,大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涌起层层巨浪,令人倍增寒意。

4.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这两句寓情于景,把思归的哀愁和前路茫茫的愁绪寄寓在迷茫的黄昏江景之中。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了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

6.《论语·微子》里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这里作者借“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慨叹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

7.说一说“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一句写景的妙处。

作者捕捉了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树叶渐落,北雁南飞写秋意,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秋天的寒冷,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作者寓情于景,借深秋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本诗的作者是 唐 代著名的诗人孟浩然 。

2.本诗前四句描绘 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写 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 的心情。

3.描绘“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现的画面。

水汽蒸腾笼罩整个云梦大泽,洞庭湖水波涛汹涌彷彿就要撼动岳阳城一般。

4.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之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蒸”和“撼”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蒸”是“弥漫”之意,写出了水气蒸腾笼罩云梦泽的朦胧景象,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

“撼”是“摇动”之意,运用夸张,写出了波涛翻滚汹涌的气势,突出了洞庭湖的壮观。

6.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并说说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化用了“临渊羡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得到张丞相的举荐,入朝为官,报效朝廷的思想

7.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抒写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5】黄鹤楼

1.本诗的作者是 唐 代著名的诗人 崔颢 。

2.诗的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写了怎样的感慨?

抒写了诗人对于人去楼空、岁月流逝、世事苍茫的感慨。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画面。

晴天之时,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其茂盛。

4.尾联情景交融。试想象烟波江上日暮之景,体会其中融入的乡愁之情。

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染红了长江,天色愈来愈暗,何处是我的家乡?等待我的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长江上烟雾笼罩,波涛浩水,更引起作者无限的乡愁。

5.在马致远的《秋思》中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境相似的两句诗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6.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7.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浓郁的思乡之情。

【6】送友人

1.本诗的作者是 唐 代著名的诗人 李白 _。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赏析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画面)。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动静结合,以美景衬哀情,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

“横”是横卧之意,青山横卧外城北面,“横”字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青山的静姿,以美景衬哀情,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绕”是围绕之意,清澈的水围绕着东城,“绕”字,生动地描绘出白水的动态,以美景衬哀情,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赏析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天上的白云随风飘浮,就像即将远行的友人行踪难定,漂流他方;一轮夕阳缓缓下沉,似乎不忍落山,就像诗人对朋友依依难舍的心情。

运用比喻,以浮云孤飞,来去不定,喻游子之心;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6.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

诗的最后写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两匹马仿佛理解主人的心情,禁不住萧萧长鸣。马尚且如此,人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不写人而写马,将离别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切动人。用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7】秋词

1.本诗的作者是 唐 代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情景。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那凌云的白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3.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豪迈乐观之情。

4.“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因秋景爽朗明快优美,能激发诗人的灵感和激情,能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从中看出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5.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阅读。

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

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借景抒情。

6.本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8】鲁山山行

1.本诗的作者是 北宋 著名的诗人 梅尧臣 。

2.颔联“改”“迷”用的好,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改”是“改变、变化”的意思。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个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秋意浓浓之际,暮色渐渐融进了树林,一只笨重的老熊摇摇晃晃走来,缓缓地爬上树逗乐,而这时一只胆小可爱的小鹿趁夜色渐临,别的野兽都归巢之际,悄悄跑到溪边饮水。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景之中处处流露出游山的欣喜愉悦,充满野趣,表达了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5.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林中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雄鹿图。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尤其“云外一声鸡”,以动衬静,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9】浣溪沙

1.本词的作者是 北宋 著名的 豪放 _派词人 苏轼 。

2.本词通过描写清泉寺优雅的风光和环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词人虽身处困境却积极乐观、老当益壮的人生态度。

3.描绘上阕所展现的画面。

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傍晚时分,春雨潇潇地下着,杜鹃在松林间中啼叫着。

4.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中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①句意:谁说人生不能再有青春年少,你看门前溪水尚能西流,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

②哲理:人的精神方面可以老当益壮,即: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只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地面对生活,就能保持青春活力。

③情感:表现了词人虽身处逆境却积极乐观、老当益壮的人生态度。(感情)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本词的作者是 南宋 著名的诗人 陆游 。

2.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展现的画面。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诗人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睡梦中自己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过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3. 作者“僵卧孤村”,为什么“不自哀”?

因为“尚思为国戍轮台”。诗人虽年老体衰,但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4.联系前两句诗,谈谈“尚”字的表达作用。

“尚”是“还”的意思,第一句诗中“僵”和“孤”写出了诗人年老体衰,闲居乡下的生活状况,但诗人还想着去戍守边疆,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报国之情。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