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故乡的野菜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2:38:31 字数作文
故乡的野菜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赏析《故乡的野菜》

浅析《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虽然周作人和鲁迅是两兄弟,但是性格上自小就属截然相反的两类。鲁迅正直敢为,不平则鸣,在是非间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周作人则和顺平静,用心专注,不爱惹事,即使在不良的环境中也能随遇而安。这一点从周作人的散文《故乡的野菜》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的名作之一,创作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发表于同年四月五日的《晨报副镌》。这篇散文仅一千二百余字,记述了故乡的三种野菜,言简意深,意味深厚,典型体现了周作人美文的特点,也成为散文大师最初的“言志”经典之作。它是周作人人小品散文的名篇之一,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整篇文字就像一位长者在静静讲述,淡泊安详,但平淡的背后却有着用心的经营。

周作人善于世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皆成风趣。《故乡的野菜》便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文章的开头极力申述对故乡并无特别的情份,是一个“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周作人的这种极力的淡化感情的做法,其根本就在于他的审美标准,表现在文学上就是“爱好天然、崇尚简素”,也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生活态度和审美理想,从作品来看,文中并非无情,相反地常常是有有一种情切温暖。

文章中,作者不厌其烦的介绍了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文中的用笔及其简练明净,从而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以质朴的语言对民俗的东西忠实的记述,以存野趣,以独特的审美标准去表现,使得周作人的散文野趣转化为雅趣。文章字虽少但引文却极多,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江的民俗放置在一个横向文化比较的剖面上,也使文章带有明显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 本文将民谣童谚、中外典故不露痕迹的将其点缀在短小的篇幅中,语言简洁,联想丰富,选材从平凡琐碎处着手,加之作者心境的平和冲淡,使本文显出周作人小品文一贯的平和冲淡的风格。

此外,本文将民谣童谚、中外典故不露痕迹的将其点缀在短小的篇幅中,语言简洁,联想丰富,选材从平凡琐碎处着手,加之作者心境的平和冲淡,更使本文显出周作人小品文一贯的平和冲淡的风格。

读完这篇《故乡的野菜》,像是跟作者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说说故乡那些

事儿。温和的文笔令人舒服,趣味性的叙述却又能驱走沉闷。由浅入深的布局,更是有一种登堂入室的惊喜,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就是周作人散文的功力深厚之处,在平和的小舟中摇曳到故乡的回忆中,过去的一切都重短短的一千余字文章中重现。

篇二: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

时间: 2013-04-08 阅读: 4282次 来源:

作者向卫华

野菜,在我的词库里,是一个苍凉和忧伤的名词,因为它和我的童年有关,和我的故乡有关,还和我的娘有关……每次想起“野菜”这个名词,酸甜苦辣就会涌上心头。 我的故乡叫树栖柯,那是个长野菜的好地方。

“嫩绿柔香远更农,春来无处不茸茸。”立春一过,地米菜、白花菜、鸭脚板、香春芽、红旱菜、水芹菜、蕨菜……就陆续从泥土里、枯草中钻了出来,在房前屋后和坡前坳后,摇头摆脑,初绽芳菲。在春天的舞台上,最先登场亮相的野菜是地米菜,“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荠菜即地米菜,春天的脚步刚来到乡村,它就迫不及待地钻出地面。此时,迎春花的枝条还在沉睡中,连苞儿都还没有鼓出来,而地米菜已经开花了,在春风中折射着墨绿油亮的光泽,摇曳着袅娜多姿的身段了。完全可以说,地米菜才是报春的使者。正是由于地米菜的登场,我的营养补品才开始丰富起来。

我是吃野菜长大的,因此对野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野菜是造物主对乡下人特有的恩赐。立春后,还没有到春耕大忙的时候,因此生产队收工比较早,大概在下午3点种左右。而这时正闹饥荒,家家户户揭不开锅,为了充饥,或者为了活命,大人、小孩都到山里挖野菜。这样,娘每天收工后,就领着我到杨家河、剪刀溪、大岩板、黑草坪等地方去挖野菜。天黑前,可以挖一背篓。回家后,娘将野菜洗干净,

切细。然后从坑架上取下一块腊肉,在烧红的锅子里抹一圈,又将腊肉放回坑架,这就是说这块腊肉不是吃的,而是用来做油的。之后,娘就将辣子、野菜倒进锅里,撒点盐,打几个滚……就成了下饭的还菜。不过,野菜更多的时候和米一起煮稀饭,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菜糊糊”,在当时是一种难得的佳肴。娘做的菜糊糊很香,我就是吃这种菜糊糊长大的。还有,就是用野菜做草粑粑。清明前,白花菜出来了,娘就领着我挖回一些,将白花菜和糯米粉用水合成浆状,用手捏出一个个圆坨坨,白绿相间。然后放多锅子里煮,煮数后,由于草多米少,颜色和形状和狗屎都一样,乡下人就叫“狗屎坨坨”,名字虽然很俗,但却是那时一种难得的“美味”。

蕨菜是故乡的山里最见的一种野菜,也是我童年时吃得最多的菜,至今记

故乡的野菜作文

忆犹新。冬天,人们为了做草木肥,就放火烧便坡上的芭茅、土墙条和其它小灌木。到了春天,被火烧过的地方就长出蕨菜来,又肥又大,有铅笔那么粗。那时,娘经常领我去偏坡一带扯蕨菜,一扯就是一麻袋。有一次,娘领我到燕子坨扯蕨菜,天黑前已扯了一麻袋。回家后,娘就烧开水,撩蕨菜;撩好后,又将蕨菜撕开,摊在筛篮里。娘做这些的时候,我就坐在旁边看,有时也给娘帮一点小忙。等娘做完这些后,鸡已叫头遍了,娘才将我抱上床……蕨菜扯得多了,一时吃不完,娘就做干,留到秋冬相交之际吃,那时春夏种的蔬菜已经过季了,山里的野菜也不见了踪影,干蕨菜就成了这时的主打菜。我记得那年秋冬之际,我家吃了足足半个月的干蕨菜,不过娘的手艺高,做出来的菜花样百出。再就是背到供销社卖,换几个油盐钱。那时正是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不许社员养鸡鸭,养牲猪,根本不存在什么“养鸡为油盐,养猪为过年”的说话。有一次,娘背了一麻袋干蕨菜到供销社卖,3分钱1斤,娘卖得3块多钱,除买了油盐外,还剩一些,娘就扯了1米白卡叽布,给我逢了一件白衬衣;还给我

称了半斤水颗糖,我足足吃了半个月,惹得同年的小伙伴馋涎欲滴,回家哭着要娘去扯蕨菜卖。

野菜当中,味道最好的要数枞菌。枞菌到底算不算野菜?我不敢下这个定义。农历九月后,枞菌出来了,可这时正是农忙季节,打谷子、晒谷子、摘油茶、捡桐籽……大人根本没有时间到山里捡枞菌,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小孩子的头上。于是,娘到山里打谷子时就把我带上,娘和其他社员到田里打谷子,我就到田边的树林里捡枞菌。当娘打完谷子后,我也捡了半提篮枞菌,收获不小。回家后,娘就是再苦再累,也要给我弄吃的,娘离开我后才明白,娘疼儿疼在肉里。于是,娘把枞菌洗干净,从碗柜里取出上场到供销社肉食站称的肉,砍一寸长的那么一截,割成薄片,和枞菌一起煮。吃饭的时候,娘只泡了一点汤吃,而肉和枞菌都让给我吃了。不过,我捡来的枞菌是不能全吃的,得卖钱,因为枞菌是一种山珍,城里人最爱吃,出手后可以换点零用钱;于是,乘赶场的机会,娘就将枞菌托熟人偷偷地卖到饭店里,那时是不能公开做买卖的,被抓到了就是“投机倒把”,要开群众批判大会进行斗争。每次枞菌出手后,娘就高兴地抱起我,亲了又亲,夸我是个乖孩子。

还有胡葱。胡葱的生长期与其它野菜多少有点区别,胡葱冬天就有了,不过比较细,葱头埋在泥土里,一扯就断了,因此冬天的胡葱很少有人扯。到了春天,经风雨一滋润,胡葱竟长的有筷子那么粗了,一尺都高,像地里的大蒜或火葱。这时,已到春耕时节了,大人开始忙了起来,为了让我挖更多的胡葱,娘叫铁匠专门给我打了一把小挖锄。于是,每天我就跟在娘的后面,娘在田里忙着,我就在田坎边蹲下来挖胡葱,胡葱遍地都是,一锄头挖下去就能挖出一大把,将葱头上的泥巴抖掉,放进提篮里。收工回家后,娘将我挖的胡葱择好、

洗净、晒干,然后灌进坛里做酸,以备往后没菜时,打汤泡饭吃。有一次,家里没有蔬菜了,干蕨菜也吃得嘈心了,由于营养不良,我已饿的面黄肌瘦,娘就从坛里抠了一碗胡葱酸,打汤让我吃,我竟然一口气吃了三大碗胡葱汤泡的“菜糊糊”,三碗菜糊糊下肚后,脸上也就有了血色。

故乡的野菜很多,远不止我上面说的那几种。

有人说,野菜是上苍赐给我们的天然美味。可是,在我童年的时候,野菜却是充饥的粮食,用故乡的话来说,就是“野菜半年粮”,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野菜是乡亲们的主打粮食。有一次,大队放动画片《小号手》,“……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里面的这首歌一下子在村里传唱开来,每次吃饭的时候,不仅大人唱,小孩子也唱,至今我都没有忘记这几句歌词,有时到山里挖野菜,不知不觉地就哼了起来。故乡的野菜养育了我,我只所以能长大成人,野菜是功不可没的,可以说没有野菜就没有我,至今我肚里的野菜屎还没有屙完,让我始终不会忘记生活的苦,也让我更加懂得和珍惜生活的甜。

如今,好多年过去了,为了换换口味,尝尝味道,有时我也到山里挖点野菜,尽管油盐很足,佐料也很足,可总是吃不出童年的那种味道了。不过,跟娘挖野菜的情景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每次吃野菜的时候,我就想起了娘,好像娘就坐在我的对面,默默地注视着我……

我常想,只要故乡的野菜还在生长,娘就永远不会离我而去!

篇三: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

[教学要点]

1. 了解作者冲淡平和的散文特点。

2. 体会本文的感情。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

一、 作家作品

周作人人格的堕落与自我的失落:中庸主义、个人主义、叛徒到隐士到汉奸。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号起孟,后改作起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作家、学者。周作人的早期散文创作也就印刻着他人格的两个侧面:一方面是反叛旧社会、旧思想的印迹,他称这为“叛徒”、“流氓鬼”,另一方面是沉静自守、消极遁世、远离尘世的色彩,他称这为“隐士”、“绅士鬼”。鲁迅认为周作人是最好的散文杂文家。

(一)周作人的早期文学活动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至1928年11月发表《闭户读书论》为止,其间,他在1923年9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自己的园地》,以后陆续出版了《雨天的书》(1925)、《泽泻集》(1927)、《谈虎集》(上、下册)(1927)、《谈龙集》(1927)、《永日集》(1929)六部散文集。自从1918年《新青年》开辟“随感录”专栏以后,周作人就在上面发表针砭时弊的批判文章。或抨击封建伦理道德、迷信思想、封建文化,张扬科学、民主与个性解放;或揭露军阀、官僚对人民的压迫、残杀,表达作者的愤激之情和对于被摧残者的人道主义的同情。这类文章,内容广泛,事无巨细,举凡婚姻恋爱、妇女问题、儿童教育、爱国运动、时事政治、社会新闻、迷信习俗、落后意识等,都有议论和针砭。

在文艺观上,周作人主张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个性文学。

(二)周作人是“美文”的倡导者,他早期的散文谈自己,谈自我的情致、意绪和心境之作,也就是他内心矛盾和思想轨迹的剖白。这就是他曾多次提出的生活艺术化的主张,在他看来,生活的艺术化就是一种把“叛徒”与“隐土”两方面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调剂在一种艺术的平和冲淡之中。周作人在1925年11月写的《雨天的书·自序二》里说:“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但是看古代或外国文学才有此种作品,自己还梦想不到有能做的一天。”尽管他说生在中国这个时代,“实在难于能够从容镇静地做出平和冲淡的文章来”。事实上,他在这两年间写的反映故乡民俗风情的“美文”就是在追求那种“田园诗的境界”。 他认为生活在黑暗的中国,必然会有许多不满和不平,在正直人的心中,这种不满和不平郁积不开便成为无法排解的“痞块”。如果不设法排开,“痞块”梗结,总有一天会断送你的性命。唯一的办法就是“消毒”,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是第一要紧”,不烦闷,不激烈,不怒火中烧,在精神上保持冲淡,在对人对事上保持平和与冷静。周作人很注意“度”的把握。他对于现实的漆黑与恶劣,并没有无节制地愤恨而导致个体被恶劣所吞食。他往往把愤恨限制在一个严格的“度”之中,即冷静地透视漆黑的社会,把沉静自守和猛烈出击调和起来,既从容不迫,又不失攻击之力。周作人在描写个人生活经验、个人情感经历的散文中也是努力追求一种“平和冲淡”的境界,避免任何感情的极端形态。在“四·一二”政变后的腥风血雨的时代,周作人的创作倾向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他写了大量的有关草木虫鱼的文章和读书笔记,创作风格愈加走向闲适。他不禁神往于“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的生活”,意驰于“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的“游戏或享乐”(《北京的茶食》);不禁沉湎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的优游闲谈的意趣,过着一种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喝茶》)的闲适隐遁的生活。

(三)周作人散文的平和冲淡的风格的演变与形成,以及他“叛徒”与“隐士”二重人格的

显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1.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批一批以反封建开始,最后以退隐和封建文化思想相结合的近现代知识分子都走向了复古倒退的道路。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胡适、林语堂、刘半农等,周作人更是一个典型。他一方面受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思想的影响,赞赏欧洲及日本对人性、人情的重视,深恶中国国民的愚昧落后;另一方面,他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又受道家“出世”观念的浸濡,因而封建士大夫阶级的避世、闲情逸致以及中庸之道深植于他的思想深处。旧性剔除未尽而新的思想又未能扎实生根,这就决定了周作人人生哲学的二重性,即“叛徒”与“隐士”并存的独特的人文性格。所以,在对待现实问题上,他既傲世又顺世。他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积极“人世”,叛逆社会,有着极高的理想追求,愤世嫉俗,对现实的昏暗、庸碌极为鄙视,充满着牢骚和不平。但一旦置身于现实的重压之下,他又不能像鲁迅那样立志反抗,只能走向“闭门读书”的乐天安命的顺世,这二者的结合便构成了他的老庄式的游世。即“外化而内不化”“顺人不失己”,“内直而外曲”,似乎在精神层面上保持人格的独立、个性的自由,但在现实中又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依违于无可无不可之间。这种二元的处事态度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只能使他逐渐由“流氓鬼”(叛徒)走向“绅士鬼”(隐士),最终连那一点“内直”也丧失而附逆变节。在对待文学问题上,他也由革新走向了倒退。他认为中国现代散文是明代“公安派与英国小品文两者所合成。” 他发现不了中国的脊梁,因而倒退复古,钻进草木虫鱼之中、沦入“平和冲淡”之境就成了历史的必然,也为他最终的变节埋下了根基。其次,偏狭忌歧的个人主义心理。周作人的个人主义和“唯我”思想是十分严重的。他像钟摆一样永远在利己至少在不损己的振幅里摆动。“流氓”性上升时,要不失“绅士”风度;“绅士”风高扬时,又不失“流氓”精神:于己有利无险时,他则“兼济天下”;于己不利有险时,他就“独善其身”;没有风险时,他出入于“十字街头”;有了风险时,他钻进“临街的塔”里品茗闲谈。这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使他一改“五四”时期的“浮躁凌厉”,日益显得平和冲淡、温良敦厚起来,成为不问时事的现代隐士。

2.最后是学识传统、外来影响、时代环境、美学思潮等,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自己的思想禀赋和个性气质。

第一是文化观念的认同,有明显的亲日倾向,从汉奸作家的个人经历看,他们大多曾留学日本,明显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汉奸作家大多表现出典型的亲日态度。周作人是著名的日本通,他特别迷恋于日本文化。他说:“我们去留学的时候,一句话都不懂,单身走入外国的都会去,当然会要感到孤独困苦,我却并不如此,对于那地方与时代的空气不久便感到协和,而且也觉得可喜,所以我称东京是我的第二故乡,颇多留恋之意。1911年期间,所作古诗中有句云‘远游不思乡,久客恋异乡’,即致此意”。[3](P155)当年,他一踏上日本的土地时,就曾津津乐道于日本的“赤足之美”,后来又不断寻觅日本的吃食之美。从学习日语开始,周作人就在日本“落语”(说笑话)中发现了日本民情与语言文学中的谐趣,后又对日本民间文学的滑稽趣味、文人文学中的“俳偕”以及浮世绘(绘画、著色画、本刻画)中的市井风俗产生浓厚兴趣。这种心理,使周作人爱物及乌,娶日本女人羽太信子为妻,在她身上必然体现日本文化与日本精神,也显然无时无刻不在增加着周作人与日本之间的亲情,而逐渐成为一种潜在的已经深入灵魂深处的情愫。从这个意义上讲,周作人已经堪称半个日本人,所以,当历史无情地把“日本”作为敌人推到面前,并且要在祖国母亲与第二故乡情人之间作出选择时,他是十分为难的,他无法简单地把感情与理智的天平倾向于某一方。在他看来,无论选择哪一方,似乎都在情理之中,都说不上背叛与忠诚、变节与守贞。更何况自1923年11月与鲁迅失和后,他就一直生活在由羽太信子一家构成的日本人包围圈中。与周作人类似的还有刘呐鸥、陶晶孙。刘呐鸥生于台湾,但长于日本,对日本文化精通,而对中国文化近乎一无所知,他的亲日更是自然。陶晶孙十岁随父到日上小学,后入九州帝国

大学,毕业后到仙台入研究院学医,是创造社作家中留日时间最长的一个。这样的经历,使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特别的感情,媚俗丧志,东洋味十足。

第二是消极颓废、悲观失望的审美情趣和心理。决定周作人由新文学先驱———都市隐士———汉奸变化的重要原因,是周作人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失败主义。他相信历史循环论,认为“天下久合必分,久分必合”。既然如此,一切挣扎都是徒劳的,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的。他认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一切都是旧的重复,没有希望,也没有新生。他甚至在《永日集·历史》中断言:“我读了中国历史,对于中国民族和我自己失去了九成以上的信仰和希望”。由历史空虚主义导致民族自信心的丧失,由民族自信心的丧失产生了民族悲观主义。正因如此,“七七事变”后,大批文人纷纷南迁,周作人却拒绝许多的劝告,自诩要当现代苏武,毅然留京。其真正的动机是认为抗战必败,人间永无乐土,走与留结果都是一样。其他作家张资平、刘呐鸥等大多崇尚颓废的审美情趣。张资平,三角恋爱专家,他擅长以低级、庸俗不堪的“三角”“多角”恋爱色情小说取悦读者,有明显的媚俗倾向,作品中明显散发一股颓废之气。刘呐鸥打着现代派的旗号,在大胆引进西方现代技巧的同时,也明显受西方现代派文学消极颓废情调的影响。他的小说热衷于描绘都市文化的时尚特征。他写的多是影戏院、赛马场、舞会、酒馆、霓虹灯、火车等热闹而摩登的场面,但其中往往没有正常的道德评价与善恶判断,而是充满着对感官刺激和肉欲享受的欣赏与玩味,以及自我暴露和本能发泄的满足。

第三是自私、怯懦的性格。鲁迅、周作人兄弟两人,在同样的文化背景下,一个成为“民族魂”,一个却成为汉奸;一个终生思考着民族的生存,一个却殚思竭虑地维系着个人安危。周作人的性格是懦弱的作为长兄,鲁迅对周作人可谓关怀备至。为了不让他成为一个“破脚骨”,鲁迅带他南京求学;为了他将来能出人头地,鲁迅又帮他考官费留日生;为帮他解决终身大事,鲁迅毅然中止学业,回国谋生;为让他能安身立命,鲁迅又托友人将其推荐北大任教。对大哥的恩情,周作人不但不思图报,反而听信妇人之言,恩将仇报,将鲁迅逐出家门。对大哥如此,对母亲亦是如此。在动荡的年代,周作人首先想到的是保全自己,“苟且性命于乱世”。他认为在这时代“最好还是坐在角楼上,喝过两斤黄酒、望着马路吆喝几声、以出心中闷声,不高兴时便关上楼窗,临写自己的《九成宫》,多么自由而且写意”。[8](P97-98)“以后应当努力,用心写好文章,莫管人家鸟事,且谈草木虫鱼,要紧要紧”[8](P

34),流露出对民族命运的冷漠不屑之情态。然而,在那空前尖锐、激烈、复杂斗争的历史时期,在新与旧、抗战与妥协的生死搏斗中,周作人追求的中立几乎是不可能。于是,苟且偷生、甚至不惜投敌卖国,便成为自私而懦弱的周作人的必然选择。

二、关于本文

周作人善于摭拾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故乡的野菜》即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不惮其烦地介绍了习见于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而文中引述的“荠菜马兰头,姐姐嫁在后门头。”“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野趣也真沸沸十足。这正如周作人自己所说:“王阮亭评梦梁录,亦谓其文不雅驯,盖民间生活本来不会如文人学士所期望的风雅,其中不能中意自是难怪,而如实地记述下来,却又可以别有趣雅,但此则别为他们所不知者。”然而如果全部“如实地记述”,大概要夹杂一些恶俗的东西,这就需要作者笔下长眼,要有分寸,要有取舍:“浙东扫墓用鼓吹,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不家虽没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紫云英与杜鹃的花束,”用笔极其简练明净,从而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由此可以见出,以质朴的语言对民俗的东西忠实地记述,以存野趣;以独特的审美标准去芜存精,是这篇散文以及周作人若干散文野趣为雅趣的契机之一。还不仅仅如此,周作人往往把浙东的民俗推广

到深厚的文化背景里去。《故乡的野菜》虽然只不过千二百字,引文却占据了将近六分之一。其中他征引了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顾禄的《清嘉录》,以古证今,把浙东民俗提高到文化史的层次从而古今打成一片。由于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中土比附印照,譬如主到黄花麦花果时即以日本的“御形”做比,“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而在记述紫云英时又引证《诽句大辞内》充分体现了作者渊懿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置一个横的文化比较的剖面了。这样,也使作品带有明显的笔记体散文的特点。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人小品散文的名篇之一,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文章的开头极力申述对故乡并无特别的情份,是一个“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周作人的这种极力的淡化感情的做法,其根本就在于他的审美标准,表现在文学上就是“爱好天然、崇尚简素”,也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生活态度和审美理想,从作品来看,文中并非无情,相反地常常是有有一种情切温暖。

2 知识性和趣味性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周作人是富有的,他的知识不仅在于丰富的书本知识,更在于他丰富的生活常识。文中不仅介绍了故乡三种野菜,更介绍了与之相关的风俗民情,所以文中表达的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吃了,而是一种吃的文化,是“吃文化”背后的故乡的风俗和内在的文化含义。实现了野趣和雅趣的结合

3 此外,本文将民谣童谚、中外典故不露痕迹的将其点缀在短小的篇幅中,语言简洁,联想丰富,选材从平凡琐碎处着手,加之作者心境的平和冲淡,使本文显出周作人小品文一贯的平和冲淡的风格。

巧化野趣为雅趣

周作人善于摭拾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故乡的野菜》即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

——简析《故乡的野菜》一文中引用的作用

《故乡的野菜》一文主要谈的是野菜,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既有野趣也不乏雅趣,这得益于作者在文中的广泛引用。

全文虽不过千二百字,引文却占了近六分之一。引用《西湖游览志》和《清嘉录》,以古证今,把吴地和浙东一带民俗提高到了文化史的层次,从而古今打成一片,增加了文章的雅趣。由于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与中土比照,如说到黄花麦果时便以日本的“御形”作比较,“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在记叙紫云英时又引用《俳句大辞典》里的有关记载,强调了紫云英的可爱,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到一个横的文化比较层面上,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品位。

赏析

这是一幅淡雅悠远的风俗画。故乡,家居时不曾感觉,背井离乡的人却很容易感到于那一方山水的独具魅力。作者对故乡三种野菜饶有趣味的追忆,就洋溢着浓烈的乡土气息,但故乡风物负载着的沉甸甸的乡情,却都隐匿在平白朴素的言语背面。

话题从故乡的辩识打开,故乡被推为遥远背景上朦胧的一幕,强烈的乡情从而淡化,给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妻子不经意的一句话竟勾起作者遥远的记忆,荠菜、黄花菜和紫云英从记忆的深层到意识的表层。

作者用白描的文笔介绍了故乡的野菜,它们的形状、特点、俗名、学名、用途以及文献的记载,旨意当然不在做纯植物学的研究,而是努力从中挖掘出故乡特有的生活情趣。故乡的野菜很多,作者单单举此三种,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进程中,这三种野菜不再仅是区

域特产,它们身上积淀着乡土习俗,构成了特有的区域文化景观。

写荠菜,作者首先抓住人们常见、常吃它的特点,仔细描写了妇女小儿边采食边歌咏的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这是浙东特有的生活享受。接着,分别引述了《西湖游览志》、《清嘉录》中有关荠菜花的民风民俗,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用黄花麦果制成的黄花麦果糕或茧果也是浙东的特产,作者引用了一首浙东方言的儿歌来赞美,恰切地传达出浙东儿童那种天真的馋相,读来令人忍俊不禁。用茧果做扫墓的供品也是浙东特色吧,作者从而联想到日本的“草饼”的风味,于是发出“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的慨叹。紫云英最显眼的是花,作者写了花的传闻,尤其写了小孩对花的欢喜之情,富有浙东的区域色彩和乡土气息,当然,更具文化意味的还是紫云英作为上坟船的装饰,在这种文化仪式中,紫云英明显地被剥去了物质外壳,获得一种符号的意义,这个符号是相对浙东文化系统而言的,只有放在这个特定系统中,才能有正确的解码。

作者把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来考察,从中透视浙东特有的乡土风味,这对远在北京的游子来说,别有一种意味。笔下是故乡的野菜,心头实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情,纠缠在对故乡风物的欣赏与赞美之中,但回顾总有种“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的有遗憾与依恋。欣赏与赞美越多,遗憾与依恋越深,这份乡情也就越发醇厚、深沉。周作人笔下无一“情”字,也无抒情笔致,却写出了血浓于水的乡情,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从取材上显现出的平和冲淡 其散文取材随便,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苍蝇虱子、品茶饮酒、谈狐说鬼、评古籍、玩古董等,内容驳杂,以其趣味性和知识性来吸引人。而且写法随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娇揉、不造作,没有感情与笔墨的夸张,意蕴深远,需要读者细细品味。《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名篇所写都是平平常常的事,平平常常的生活,虽无多大的思想意义,然其中另有一番情趣和哲理,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他所看中的是通过平凡的事物的描写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这是周作人的生活艺术在他的言志小品中的表现。这种将雅趣与野趣融合,提炼而成的闲适冲淡的艺术趣味,是周作人散文的个性和灵魂。一切都贯注着周作人的艺术趣味,一切都因艺术的精炼而冲淡平和,连“杞天之忧”也只是淡淡的忧思,连写初恋也只是淡淡的相思。这就是周作人独立于人生的“人生艺术”,一种有着鲜明风格、自我表现的言志的艺术。而在这类散文中,也展现了作者学识之丰富。试想,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没有接触到广泛的生活,怎能写出如此生趣盎然的作品。虽然后期的散文有“掉书袋”之嫌,但足可见作者的渊博学识。

淡语家乡情味长

——简析《故乡的野菜》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故乡的野菜》通过对故乡几种野菜的介绍,描绘了浙东乡间的民情风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想和对童年的眷恋。

第一段先用淡淡的笔墨掩盖起浓浓的乡情。表面看,作者对故乡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其实,“故乡”、“家乡”界定,已经撩起故乡之思。第二段由妻子说西单有荠菜,引起对故乡的追忆。小儿关于荠菜的歌谣,极富地域特点。吴地与浙东风俗不同,凸现了“故乡”的与众不同。第三段介绍黄花麦果时,既写了黄花麦果糕的制作过程和浙东用茧果作贡的独特风俗,又写出了多年不见黄花麦果的惆怅,表达出一种追怀过往的故园深情。第四段写紫云英的白花可治痢疾的传说,这种知识得之于乡间,“故乡”二字隐含期间。调皮小孩听到上坟船鼓吹声或发现棚窗下的紫云英(还有杜鹃),就带着好奇和新鲜的冲动去追看,生活情趣非常浓郁,对故乡的怀想和对童年的眷念可见一斑。

全文淡笔浓情,意味深长。

篇四:梦回童年忆故乡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梦回童年忆故乡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梦回童年忆故乡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故乡,也叫做家乡,是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这个地方曾是我们的根,我们的童年或少年时代就是在这个叫做“故乡”的地方度过的。或许,你的家乡在农村;或许,你的家乡远在外地;或许,你到现在从没离开过家乡,你一直就在这里,但是,你现在的所在,与你小时候的家乡已是大不一样了。

那么,你的记忆中,你的童年时代里,你的家乡是怎样的呢?有些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让你难以忘怀呢?放飞你的思绪,一起来回顾童年家乡的温馨与美丽。请以“故乡”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回忆故乡的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题解】

话题作文,可自拟题目,其实这样更能自由驰骋你的思绪,拓宽你的写作范围,你可以写景,如《我爱家乡的四季》、《我爱家乡的小河》等;你也可以写物,如《故乡的汤圆》、《故乡的野菜》等;你也可以写人和事,如《故乡往事》、《童年在故乡》、《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等。

不管写什么,只要你饱含着对家乡深深的爱和眷恋,你的笔下自会流淌出一股股暖暖的思乡之情。

童年与故乡,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因为故乡一般就是我们出生的地方,是我们童年居住的地方,也是一方我们毕生难忘的乐土。

几乎每个大作家都曾对自己的童年和故乡作过魂牵梦萦的回忆和如诗如画的描绘。我们课本里就曾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萧红的《祖父和我》、牛汉的《滹沱河和我》等,为什么我们很喜欢这些文章,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百草园里的生机勃勃、捕鸟雀时的小心翼翼、三味书屋里摇头晃脑的老先生和刻在桌子上的那个“早”字;和祖父在后花园里锄地、种菜、捉蚂蚱,将水洒向空中的那种肆无忌惮和无忧无虑;那条神秘的被我称作“我的本命河”的与我有着相同倔强脾气的滹沱河等等,无不是童年和故乡一段又一段难以磨灭的回忆,一张又一张镌刻在记忆深处的照片。

那么,如何来写出你对自己故乡的怀念呢?

当然,每个人的故乡是不尽相同的,童年的故事也是各具特色的,你首先要寻找出你对自己家乡印象最深的内容,然后再根据不同内容来写出你对家乡的感情。

一、如果印象最深的是景:

写故乡的景,如《我爱家乡的四季》、《我爱家乡的小河》等,那么,就要注意观察,写出景物的特点。

如写《我爱家乡的四季》时,就应按时间顺序分别写出家乡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物特点,同时抒发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如写《我爱家乡的小河》,可以写出小河不同状态时的样子,比如干涸时的小河和涨水时的小河是截然不同的(可参考牛汉的《滹沱河和我》一课),也可按方位写出河流不同地方的景物,如河边——杨柳依依,妇女洗衣;河中——“春江水暖“,鸭子嬉戏,小船荡漾,推开波浪;河底——清澈见底,鱼儿穿行。按一定顺序,娓娓刻画(可运用景物描写和多种修辞手法),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多么美的故乡小河之景啊!

再如《我爱家乡的水蜜桃》,可以从水蜜桃的形、色、味等不同方面,写出“我”对家乡水蜜桃的喜爱之情。

总之,写故乡景物的回忆文章,重点在于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事物的特点,这样才会让读者身临你的故乡,与你的情感共鸣。

二、如果印象最深的是人和事:

写人记事的文章,我们已写得很多,其实写回忆故乡的人和事的文章,与一般写人记事文章的要求几乎无异,也就是,刻画人物时要用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来写出人物的性格、思想特点,写事时要有细节描写来突出事情的关键内容,从而体现人物思想和文章主旨。

但由于是回忆类文章,所以一定要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突出自己的感怀之情,如鲁迅《社戏》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作者对童年的感怀之情,溢于言表。

综上所述,无论是写故乡的景和物,还是写故乡的人和事,除了写作技巧之外,你必须具有一颗对故乡和过往怀念的敏感的心灵,充满了对它们的留恋和感怀,那么,你的“故乡”已不仅仅写在文中,更是镌刻在你的心中。

【语段一】

曾记得,春天的河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野花,还有几棵大柳树,细长的树枝随风摇摆,仿佛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河边梳头。村民们每天清晨都会从河里挑一桶水,给树、花浇水,在河里洗衣服。村民们是多么喜欢这条小河啊!

夏天,树木更加茂盛了,大家都坐在柳树下乘凉,小伙伴们玩了一整天,非常热,于是便一个个都跳进河里游泳,他们嬉戏、互相泼水,快乐极了!太阳照在河面,水面闪闪发光,像金色的丝带,很耀眼。伙伴们一头扎进水里,就像一群鸭子在水中玩耍,孩子们是多么喜欢小河啊!

到了秋天,大树、小野花都枯萎了,一片片的落叶像一只只金黄的蝴蝶,在空中飞舞。它们都飘到小河上,又像一条条小船,慢慢地驶向远方。花草树木是那么喜欢这条小河啊!

下了一夜的雪,大地都披上了银白色的大衣,把整个村子变成了白色的世界。河结了冰,大家往河里扔雪球,在小河旁打雪仗,堆雪人。大家脸上都露出了喜悦,我们是多么喜欢这条小河啊!

【摘自《怀念家乡的小河》】

篇五:家乡野菜情1

家乡野菜情

灌云县小伊中心小学 刘伟 刘雷

一、活动背景:

“二月二,挑荠菜,荠菜包饼筋拽拽,不吃不吃两三块。”中午刚进入教室,就听到孩子们吟唱的童谣。听着童谣,一下子让我想到了童年。想起了孩时的我一到春天就挎着个小篮,带着把镰刀,到田埂地头去挖野菜??想着想着,仿佛闻到了那带着泥土芬芳的野菜清香??“老师!老师!”一个清脆的声音将我的思绪打断。我将视线落到了实处,见到臧丹正站在我的面前,一脸的希翼。“怎么了?”“老师,您吃过荠菜包的饼吗?”“吃过呀!”“好吃吗?”“恩。”我边回答边看着他,只见他的小脸蛋上充满了向往之情。看着他的小脸,我不禁疑惑起来,这个孩子怎么会有这种表情?荠菜谁没有吃过呀?难道真有好多孩子没吃过这些玩意儿?还是先调查调查吧!

“孩子们,静一静,我想问一下,你们都吃荠菜吗?”

“吃过,可好吃了!”“没有,不知道荠菜是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纷纷陈述自己的情况。

“吃过的有多少?举手!”统计一看,还不过半,真是挺少的。 “挖过荠菜吗?”结果大多数的孩子表示没有挖过荠菜。

这是怎么回事?对于我们孩童时的常见物,现在的这些孩子怎么都不懂呢?我思索起来。既然孩子们不懂,那他们想知道吗?

“孩子们,荠菜是野菜,除了荠菜,你们还知道哪些野菜?”

“野葱。” “小蒜。”“马野菜。”“香椿。”“蒲公英。”??嗬,看来他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呢!

“老师,这些野菜都能吃吗?怎么吃???”好多问题接踵而至,让我应接不暇。看来野菜的魅力还真不小呢!我看大家提到这么多的问题,便引导大家说:“大家提的问题很好,野菜为什么这么有魅力?这是个新问题,值得探讨。” 班长谢春逸眼睛一亮,马上说:“咱们开展个活动,来解决这些问号好不好?” 同学们立刻响应:“好!”

基于孩子们的兴趣,我们以“家乡野菜情”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孩子们的讨论下产生了。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不就是在孩子们兴趣的传接中,在大自然、社会生活和他们自我体验的范围内寻找一个个有趣的主题吗?而我们又地处于农村,而这些主题让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于实现,培养他们质疑的能力,化知识为智慧,善于创新和超越自我。

二、活动时长:

本次主题实践活动预计完成的时间为六课时。(其中课内指导交流三课时、课外探究三课时。)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活动准备,制定方案;2、搜集资料,有序整理3、互通信息,汇报评价。

三、活动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设计参与并亲历各种活动,开展力所能及的体验性学习,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

2.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自主制定活动主题和活动目标,产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学会合理安排事情;促进自我了解,培养自信,发展兴趣与专长。在活动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进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现实,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家乡、国家的重大变化,形成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获得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4.在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同时,通过访问、调查,增强与他人合作、交往、沟通。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活动真正走近了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环保意识,热爱生活,陶冶情操。

四、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1)准备一些相关的野菜的图片以及影像资料,为第一阶段有效开展创设情景。并对野菜的种类、使用方法、药效等方面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展开活动。

(2)事先要通知学生家长,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3)针对外出活动进行安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纪律教育。

2、学生准备:

(1)在确定子课题前,要充分进行讨论,子课题不宜定得太大或中途换题。

(2)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合,组内各组员要充分合作;小组之间也可以合作交流。

(3)活动前要制定行动计划,设计好行动方案,准备好搜集资料工具,如笔记本、照相机等,也要准备好挖野菜的工具,如小刀、铲子、标本盒等。

五、适用年级:

本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对象是五年级学生。

六、活动过程:

《家乡野菜情》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融合在一起,重视以学生为本,通过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来搭建学生外部现实背景和内心需要的桥梁。在活动开展中,学生不断收集积累,将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运用,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练与发展。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制定方案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野菜,采集天地灵气,吸取日月精华,是大自然的精髓之一,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我国采集和食用野菜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野菜从古至今就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正值春季,万物复苏。田间、地头的野菜正值旺季,我们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田间、地头的野菜十分熟悉和感兴趣。于是,我们决定开展一次关于野菜的主题研究活动,和同学们一起研究野菜,了解野菜,揭开野菜的神秘面纱。

(二)讨论并确立子课题。

1、教师先讲选题的原则和方法,提醒学生注意避免选题出现过大的问题及课题的可操作性。最后根据学生的讨论,最终确定出六个子课题,分别是:

(1)野菜的种类和特点。

(2)野菜的食用方法。

(3)野菜在全国的分布。

(4)野菜的营养及价值。

(5)野菜的价格和市场需求。

(6)与野菜有关的诗词文化与民俗风情。

2、分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自由分组。可按板书内容进行分组,并给自己的小组取一个富有特色的组名和口号。

学生自由形成探究小组,教师发放表格。

(三)制定活动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活动计划,以表格形式明确活动内容、各自的分工及完成的具体时间,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注意做到两个方面的指导:一是在小组成立过程中,能力强的学生凭借其优良的素质,很有可能成为主宰整个小组的核心人物,教师多给予能力较弱缺乏自信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发现其长处,扬长避短,对能力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他们对其他学生提供帮助。让每一个人都对研究活动有所贡献,学会相互欣赏,体验获得研究成果的快乐。二是对研究活动小组的计划进行指导,以确保研究活动的进程、方向、方法和质量。

在确立主题后,我对搜集资料的手段没有讲的太细,充分地给予学生一个在实践中摸索的机会,在出现问题后再进行指导。通过充分地讨论,本次选题克服了以往容易偏题、选题过大的问题,学生对研究内容有清楚明确的认识,为顺利开展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初步调查知野菜:

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分成几个小组,运用访谈、上网、书籍查询等方法围绕“野菜”这个主题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

1、去图书馆查阅书籍和各类报刊,作好内容摘录。

2、采访小组先设计好采访问题,回家询问身边熟悉的人,作好记录。

3、利用双休日,上网查找自己感兴趣的相关野菜的资料,要求人人会“复制”、“粘贴”在一个新建的文本文档中,并给文件命名。

4、制作观察表格,深入观察,及时记录。

(二)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

1、各小组在组内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

2、对小组资料进行整理。

3、呈现资料——出主题小报

(三)小组合作出主题小报(每人完成一张)

1、教师指导设计小报:

筛选资料,分好小版块;确定主题(位置),设计版面;插图、花边等美工;内容誊写;润色。

2、学生各自出报,资源共享。

(四)教师指导全体学生学会调查方法。

1、了解调查的方法有访问、问卷、座谈等。

2、请第一调查小组说说调查前所作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明确访问前先要设计好访问的对象、时间、问题。

3、怎样进行访问?观看访问组录像:讨论哪些地方给你启示?需注意之处?引导学生明确访问的要求和注意点。

4、请访问的小组成员谈谈访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怎么解决困难的?或未解决的请同学一起出点子帮忙。

5、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问卷的基本构成,提出修改意见。

6、学会汇总调查结果,并做好统计。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一些小组很快发现,利用网络查找的资料有很多,也很杂,同时还有许多内容网络没有涉及到,此时就需要教师适度的补充信息,引导方法,如推荐书目(向野菜在全国的分布这一小组推荐《中国的野菜》《中国野菜资源学》等书)、介绍获取信息的其他途径(询问父母亲朋或调查问卷等)、采用各种形式的材料(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照片、食物等),这样,各小组大多都找到了所需的资料。

学生在查找资料时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想法,找到的资料五花八门,较为杂乱,在进行资料最后的筛选时,也各有自己的想法,我在此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材料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选择,指导他们在关键时刻要学会牺牲局部利益保长远利益。同时还特别注重引导各组组长综合协调小组成员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结协作,互相鼓励,共同解决问题。

第三阶段:互通信息,汇报评价

在主题活动进入总结和展示阶段之前,作为教师要注意:(1)敢于放手,尽量保证学生经历完整的的实践过程。(2)指导学生写好研究记录,即使记载活动情况和个人体验,对研究的内容形成结论。

活动展示程序:(1)选出一名同学作为主持人;(2)各组制作多媒体可见,课前将课件存放在多功能教室的电脑内,以防在课件展示时磁盘或U盘出现状况,影响效果;(3)每组选派代表介绍各自的研究成果;(4)邀请其他老师、别班同学观摩本班级的研究成果。

第一小组主要是针对野菜的种类和特点进行汇报,他们用实物、图片的形式给大家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如野菜的品种有藻菜类、菌菜类、苗菜类、叶菜

类、根菜类、茎菜类、花果菜类、芽菜类。

第二小组介绍了野菜的食用方法。他们不仅向我们呈现了许多野菜大多食谱,还在现场给我们露了两手,品尝着他们的手艺,在场的人是啧啧称赞。

第三小组展示汇报野菜在全国的分布情况,将全国分为几个不同的地区并例举出这一带的野菜资源。最后得出初步的结论: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决定了不同的野菜分布的区域和范围,适应性较强的种类分布比较广、数量多;适应性较弱的种类分布范围比较窄、而且数量少。

第四小组汇报野菜的营养及价值。他们根据野菜的口味将野菜做了分类,有酸味野菜、苦味野菜、辛味野菜、甘味野菜、咸味野菜和淡味野菜六种不同的类型。然后又围绕不同口味的野菜的特殊功效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得出初步结论是:苦味野菜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碱,它不但能刺激人的味觉神经,使人增加食欲,胃口顿开,还可促使肠胃加强运动,利于消化,具有良好的清泄五脏之热、利水消暑、清热解毒的功效,这类野菜有蒲公英、苦菜等。酸味野菜:如酸酸草之类。富含维生素C和有机酸,具有生津止渴、滋阴补液的功效,还有止血作用,这类野菜宜生吃或做成凉拌菜。辛味野菜:如香椿芽、艾蒿之类。其味辛辣,含有辣素、挥发油,有通经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可防治感冒、风湿性关节炎、气滞腹痛。

第五小组汇报了野菜的价格和市场需求。通过他们的调查,发现野菜的价格普遍比普通蔬菜要贵。荠菜10元~12元/公斤、野葱10元/公斤、土芹菜10元/公斤。价格最高的要属新鲜的香椿芽,每公斤的价格要80元,比猪肉价格高出不少。现在又许多农民利用现在人们爱吃野菜的特点,在自家的土地上大量的种植野菜,让他们的生活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六小组汇报与野菜有关的诗词文化与民俗风情。拿荠菜来说,荠菜之名最早见于《诗经·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至宋代,它仍是人们喜欢的菜品,经常见于诗词名家的作品中,如苏轼赞美荠菜:“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陆游称颂荠菜:“寒荠绕墙甘若饴。”辛弃疾对荠菜特别钟爱:“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在孩子们汇报完后,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为下次的活动最铺垫。既然野菜有如此之多的价值,现在又深受老百姓的喜爱,那我们该如何让对待野菜?过去,许多野菜生长在荒郊野外或森林深处,人们对其采摘也只是小规模的进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污染的加重,以及过度的采摘,使野菜的正常生长受到了威胁。我们应该合理的开发和保护野菜,让老百姓的菜篮子丰富起来。我们还如何进行开发和保护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我们的“野菜”研究。

七、活动成果:

本次活动的成果的展示贯穿于实施过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独特方式展示成果,或采用小组形式,或采用个人形式。活动成果有分组计划调查表、观察日记、手抄报、野菜标本、主题板块展示、活动照片等。

八、活动评析:

通过这一活动的实施,让学生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设计并参与各种活动,开展力所能及的体验性学习,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学生拖过发现问题,自主指定活动主题和活动目标,形成发现问题的意识,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学会合理安排事情,促进自我了解,培养自信,发展醒悟和专长;学生通过进入社会情景,接触社会现实,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家乡的重大变化,形成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进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康、进取的生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