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运用虚实结合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4:32:35 体裁作文
运用虚实结合的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虚实结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虚实结合 学写美景

一、 单元整体概述

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组成,分别是《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从内容、情感主题上来看,本组教材都是描绘祖国的风景名胜的。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来看,就每篇课文来讲,可教学的语文因素很多,《黄山奇松》可教学“总分总的结构”“先写实后写想”的表达方法;《黄果树瀑布》可讲“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大量比喻的运用”;《莫高窟》可教学“列提纲”等等。但细细分析三课的共同特点,我们发现作者为了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在写景时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达手法,从而把所描绘的景物写得具体生动。鉴于文本的这一特点,因此我们把本组教材的语言训练主题定为“虚实结合 学些美景”,扎扎实实地围绕这一主题实施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等写作方法介绍我们枣庄的景物。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编写提纲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整体把握课文。

2.体会重点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积累新鲜的词语和感受较深的语句,学以致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3. 体会虚实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通过朗读、想象画面、等多种方式感悟虚实结合写法的精妙,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能联系实际,结合积累的素材,虚实结合,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能透过语言文字,用自己的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但对于文章的表达特色,把握得还不够准确,运用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生把握课文的写法,掌握课文的结构,然后再迁移运用,学会用“虚实结合”等写作方法介绍我们枣庄的景物;以此提高学生能够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描写景物的能力。以“目标导向教学”为

设计理念,以开展“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体现“学——练——用”的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四、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篇二:虚实结合

代诗歌中最明显的用虚实相生手法的是哪首?

悬赏分:20 - 解决时间:2007-4-13 19:15

加急!!!

提问者: alidd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最佳答案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作者:tang310 提交日期:2007-3-25 10:01:00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转自第二教育网)

湖北省赤壁市第一中学 周一柳

虚实理论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但在我国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这一理论却被广泛运用。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一、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的关系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这都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这种现象,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通过想像来补充。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丰,有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特别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的诗多是如此。虚实结合,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二、虚实与烘托手法的关系

诗人在刻画人物或描写景物,当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之美时,常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引发读者想像,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如《陌上桑》,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又如《琵琶行》,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这两种虚实手法与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手法是相通的,但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虚和实的关系还有特殊的表现形式。

三、 实与情景的关系

1

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是虚。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历尽坎坷而最终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诗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言志,是虚。这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以上几例,作者把主观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从表达的内容看,是情和景的关系;从表现手法看,是虚和实的关系。

四、虚实与比喻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诗人用这种方法对具体景物作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比喻,把多而不绝的 “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形象地表达出来。又如贺铸的《青玉案》: “试问闲愁多几许,一川烟柳,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用带有夸张色彩的比喻,变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伤和愁苦。“一川烟柳”、“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极言闲愁之多,无法排遣。这种用比喻来抒情的写法,从虚实的角度看,是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以上四种类型虚实结合的现象实际上与借景抒情、烘托、比喻、空白等艺术手法相通,因而均不在诗歌鉴赏所探讨的范围之内,诗歌鉴赏所探讨的主要是以下的几种情况。

五、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

作者把已逝之景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表达感情的诗不少。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写法。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李白的《越中览古》、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都是通过今昔的对比,表达对历史与现实思考。

六、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这类诗常见的还有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等。

七、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 2

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感情却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常见的运用“对写法”的诗词还有高适的《除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欧阳修的《踏莎行》。这样虚实结合,沟通了双方的情感,所以,有思念有愁苦有断肠之痛,,也有温馨和慰藉。

八、客观之景为实,梦境、仙境、誓愿为虚

通过写梦境、仙境来抒发感情、表达理想的诗词,最有名的当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用瑰丽的诗句写出了神仙世界的吉祥与美丽,反衬了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憎恶。又如李清照的《渔家傲》: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塑造了一位关心民瘼的温和的天帝形象,反衬了畏惧强敌,一路逃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宋高宗以及昏庸无能朝廷。“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虽才华出众,但她却无力挽大厦于既倒。她希望到仙境去过幸福美好的生活,从而反衬了现实世界的苦难和无望。此外,常见的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梦境来写对亡妻思念,虚实结合,可见思念之深之切之苦。再如汉乐府诗《上邪》设想了“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景象,而这些景象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是虚写,女主人公把这些作为“与君绝”的条件,更突出了誓死不“与君绝”的坚定信念,这种誓愿有力地表现了

运用虚实结合的作文

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不变心。这类诗中,最奇的要数刘过的《沁园春》(斗酒彘肩)词人把与杭州颇有渊源的几位大诗人白居易、苏东坡、林逋(此时白居易过世已350余年,东坡、君复也均已作古)请到词中,饮酒赋诗,化用他们描写杭州西湖的名句入词。想象奇特,掇拾珠玉,浑然天成,千古奇文。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手法还可以从诗词的形式、诗词的声律等角度进行解读。但由于本文只是着眼于如何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中的虚实手法进行鉴赏,故不一一赘述。

参考资料:

回答者: 靠墙待红杏 - 高级经理 七级 4-8 21:27

我来评论>>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3

篇三:高考语文作文审题之虚实结合法)

高考作文审题之虚实结合法

高考作文从题目的抽象和具体这个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虚题”和“实题”。这两种题目,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审题方法。

一、虚题实写

“虚题”给出的题目或材料十分抽象,通常用某个概括、充满隐喻的概念、词语或句子来做命题材料。比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的作文题目“这世界需要你”,这是一道典型的虚题,虚就虚在“你”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充满隐喻,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对于这样的命题,我们需要把虚的地方落到实处,让晦涩的隐喻变成明确的概念。“你”可以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鲜花”“掌声”“父亲”“友人”等;“你”也可以是一个穿越时空的人物,如“李白”“苏轼”“鲁迅”等;“你”还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品质,如“诚信”“古道热肠”“侠肝义胆”等。虚题变成实题,文章就容易下手了。

二、实题虚写

“实题”给出的作文题目或材料,往往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比如2011年高考湖北卷的作文题目“旧书”,这是个典型的实题,旧书这个概念具体、明确,看到这个题目,很容易有坠入云里雾中,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觉。对于这样的“实料”,我们要化实为虚,让材料“虚“起来。我们可以想想旧书的意义、旧书的意蕴、旧书的象征意味等,材料虚化,我们就有思路了。再比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的“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也是个实题。这种实题通常以情景描绘、人物言论、故事情节等形式出现,对这种题目,我们要寻找、挖掘其中蕴涵的哲理,让实题虚起来,让具体的内容灵动起来,写作的思路就打开了。

三、虚实结合,平中见奇

还有一些题目,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内涵非常丰富。我们则要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充分拓展写作的思路。如2010年高考天津卷的“我生活的世界”这个题目,看起来既具体,又空泛,是个有虚有实的题目。对这种题目,我们既要考虑到实的内容,也要充分拓展虚的空间。实的方面,我们可以聚焦身边的凡人小事,可以写家乡的变迁,也可以写校园生活的丰富和生动??虚的方面,我们可以写凡人小事带来的温暖和启迪,可以写家乡的变化带来的沧桑,可以写校园

生活带来的成长感悟和体验??需要注意的是,审查这一类题目,虚实结合,思路才会更加开阔。如果只考虑虚的方面,则容易空虚飘渺,阻塞写作思路,增加写作难度;假如只是一味实写,文章主题会逼仄、狭窄,也很难操作。审题时,要让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才能达到“虚实相生,平中见奇”的理想境界。

篇四:虚实结合文章

团结的力量

“站好!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体育老师洪亮的命令声在校园里回荡着。

这是怎么了?难不成是要比赛?没错!过几天全城小学要比赛跑操,一向誉满全城的

间也大约有十米的距离吧。每个方阵是由八个队伍组成的,以班级为单位,绕着操场慢跑。

宛如一棵棵巍峨的松树。“我们要团结!如果有一个人松懈,很可能就会与第一插肩而

“跑步——”我不能地将手从裤缝上甩到了腰间,然后踮起脚尖,身子微微向前一倾,等候着老师的下一条命令。“走!”跑操的音乐随即响起,我的脚也猛地一蹬地,手前后摆动着,心里也喊着“一、一、一二一……” 几圈下来,我开始喘气了,可我还是不能松一根弦,因为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要是因为我一个人令全班的队伍变得像蚯蚓一般,从而影响成绩,那我不就成了一锅粥中老鼠屎?

就在这时,一颗巨大的老鼠屎出现了——六(1)班!他们被严厉的老师逐出了跑道,因为他们说话说了个不停,无形中改变了如师附全体学生跑操队的精神面貌。瞧!因为说话,分了神,他们的队伍已经变成了一盘散沙,如果这是比赛,后果将是怎样?

团结的力量 有句歌唱得好:团结就是力量,力量是铁,力量是刚。团结对我们来说却实很重要,小到班级大达到国家。没有团结的班级或国家只是一盘散沙,一枝幼芽,很容易被风吹散,

六国全都赂秦,还有几个稍微明智 。但不路者以赂者丧盖失其援,不足拒秦,终投降也。这就是缺少团结的后果,一个个所谓的国家就这样被秦国?如鱼得水,般灭掉。悲哉,;哉壮'.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成功需要克难攻坚的精神,更加需要团结协作的合力!只

有懂得团结的人才能明白团结对自己,对别人,对整个集体的意义。才会把团结当作自己篮球赛,无不透漏着团结的力量。飞人乔丹之所以成为一个传奇,一个称之为无法超越的巨人,除了天赋之力。更重要是懂的团结球队,发挥各个球员的特长。让球队成为结结实实的一个整体,力量无穷,才赢的一场场胜利。

因此团结就是力量,可以克服一切捷难,蔚蓝的创出一片天。

宽容的力量

什么是宽容?宽容无非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饶恕,它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力量。

做好朋友,把我的一切都与他分享。可在他不是我后桌之后,就拒人于千里之外了,还说了一大堆让人心凉的话。在我的逻辑里,他就是忘恩负义的家伙。 在书法课上,我还不停地想起他对我的无情和他那副让人厌恶的嘴脸。我对他充满了仇恨,恨不得吃了他的肉,扒了他的皮,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恨之入骨”。

可是,在音乐课上,我们看了一部叫《驯龙记》的电影。主人公对偷他食物的龙不仅

化为朋友。

这部电影主人公的博大宽容之心正是我应该去学习的。第四节课时我打消了报复某某

里我们就像主人公和“夜煞”一样成了好朋友。 宽容这种力量就是神奇,它可以让仇人变成朋友,真可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蜡烛

蜡烛是什么?蜡烛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颗小沙粒,蜡烛是一种平凡而伟大的力量。蜡烛在黑暗的时候燃起,在光明的时候熄灭,似乎太微不足道了。可是,我要为无私的蜡烛唱一支赞歌。

蜡烛的一生很平淡,白的、红的,五颜六色的,头上竖起一个羊角辫。生命就从羊角辫上开始。渐渐地,火苗吞没了羊角辫,开始熔化蜡烛的身体。滴滴蜡珠犹如一串串泪珠,凝固了。古人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矢志不渝的精神。是啊!

蜡烛的精神不仅是古人赞美的对象,而且是我们的榜样。

所以,蜡烛的一生是辉煌的,从生到死,始终为人们奉献着光明。在电灯走进千家万户的当今时代,蜡烛的作用好像消失了。不!

没有。在停电的时候,蜡烛仍然有着自己的用途,玉柱似的白烛安送西去的灵魂,玛瑙般的红烛喜迎新生的家庭。还有那五彩的生日烛,象征着又一岁的开始,每一根都洋溢着幸福的纪念。在微微烛光下读书,感到温暖,在微微烛光下行走,感到安适。

在赞颂蜡烛的同时,也不由得想起了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老师。他们就像蜡烛,时间的火苗熔化着老师的青春。老师是学生征程中的蜡烛,永远为学生胜利的终点,而教诲则是那不灭的烛光,永远照亮着学生的心灵。 蜡烛啊!

我赞美你,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身体!

老师啊!

我歌唱你,教导了学生,衰老了自己……

小草

今天下了一场大雨,地上都汇成了一条条“小河”。不时,狂风大作;不时又电闪雷鸣。那些娇艳的花朵可经不起这些折腾,一朵朵花儿都低下了头,腰被沉积的雨水压弯了,昔日的美丽已荡然无存。唯独只有那钢铁铸就般的小草还昂首挺胸地挺立在那里,不向困难屈服。

小草并没有这些花美丽,更不会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花香,在人们眼里,小草是平凡的,是无法与鲜艳美丽的花儿媲美的,但小草却拥有着另一种“美丽”,这种美丽是无与伦比的,那就是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就是它那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仍然坚强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比外表的美还要美丽,还要伟大! 在生活中,有些人也具有小草精神,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的工作着,为建设祖国无私奉献着,在这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但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知难而进,想尽办法克服困难,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这就是小草精神啊!也许,他们也些家境贫寒,生活艰苦,根本比不上那些大富人家,但他们那种遇到困难坚强不屈,知难而进的精神比起那些数不清数不尽的钞票,是平凡而伟大的,他们的小草精神更是高尚的,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其实,他们好比是小草的化身,他们将会不小草精神发扬光大!

我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像小草那样,敢于和困难作“斗争”,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一步步迈向成功!

篇五:虚实结合

《古代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

设计者:田建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

2、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正确运用 “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通过对高考试题中诗歌的鉴赏,总结体会如何对“虚实结合”作规范作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纯净美好的情感。

[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归纳出答题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 柳永《雨霖铃》

二、导入新课:

(一)温故知新:

《雨霖铃》中那些是实写?那些是虚写?(答案略)

(二)知识小结: 古代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一下虚实结合的相关知识。1、什么是实写?2、什么是虚写?

明确: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就是把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判断诗歌是否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找出诗歌的虚写就可以了,常考的虚写有几类:

(1)诗人想象的未来之境:“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柳永《雨霖铃》

(2)诗人联想的已逝之境:“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诗人想象的对方之境: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4)诗人想象的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实战演练:

《越中览古》 唐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问题:1.明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

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明确:1.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2.前三句着重虚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后热闹繁华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旧墟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表达了昔盛今衰、人生无常之感。

四、巩固练习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明确:运用了虚实衬托手法。前两句实写作者在客栈抱膝孤坐、形影相吊的思乡之景,后两句设想家人围灯夜谈远行的自己。以虚写实充分反映出作者孤寂思家的心情,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五、链接高考:

【2014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琅琊溪 ① [宋]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5分)

明确: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扩大了诗歌意境,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六:归纳总结答题思路:

1.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点明)

2.结合诗句说说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分析)

3.分析手法表达的情感和效果。(总结)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首先了解了古典诗歌中虚与实的相关知识,通过练习归纳出了高考诗歌的答题思路。但是,从广义来说,虚实手法还包括实的写景、虚的抒情、实的叙事、虚的议论。要对虚实手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此类题型有更熟练的发挥,绝非一节课所能达到,所以还需要同学们更多的练习。

八、作业布置:

赏析李煜《望江南》、欧阳修《踏莎行》和杜甫《月夜》三首诗词的表现手法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