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不应有恨的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32:17 体裁作文
不应有恨的意思体裁作文

篇一:人生不应有恨

人生不应有恨

湄江中学八(3)班 李钰

咫尺天涯皆由缘,不应有恨。 -——题记

我想,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每个人为什么会存在于世间?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都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我们因爱而生。而生活中,爱与恨常交织在一起,在亲人、朋友、恋人之间也时常有。而我却想说,因为有爱,人生不应有恨。

诚然,人生在世,要经历许多,尝试许多,还要承受许多。在相聚与相离之中,在得到与失去之间,在喜怒哀乐里,又有谁能铭记自己是因爱而生。种种莫名的诱惑,无言的误会,不经意的伤害总会将我们引进仇恨的深渊,掩埋了爱的力量。

人生总在少年时讥笑童年的幼稚,在中年时悔恨少年的冲动,在老年时惋惜年轻时的不成熟。而在人生的尽头,我们是否会后悔自己一生中错过的情感呢?也许我们发现曾经遗失得太多,挥洒得太多。那些自己曾刻骨铭心的事,都永远埋没在岁月的车轮中。忏悔也罢,伤痛也罢,弥补也罢,都无济于事。难道一定要带着遗憾走进另一个世界吗?

是的,人生不发返程车票。当我们蓦然回首,才发现那些我们曾恨之入骨的所谓敌人,大多数都是与自己亲密无间,甚至心有灵犀的人。或许正是因为彼此的了解,才有过那么激烈的唇枪舌战,甚至

诽谤污蔑。而我们为何不能将这种了解化为沟通彼此交往的润滑剂呢?

在自然万物中,人类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情感和思维。而上帝赋予我们这一切,并不是要我们在生活中处心积虑、勾心斗角、仇恨满天,而是要我们学会谅解,学会宽容,学会关爱。

也许,你恨你的对手,视其为心腹大患,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然而,对手何尝不是我们前进路上的一剂强心针,一副助推器,一个加力挡,一条警策鞭?

也许,你恨你的同学,因为你和他性格各异,志趣有别,观点不同,而上天却让我们欢聚一堂。听听运动场上我们同样的呐喊声,看看“学海”之路上我们同行的点点滴滴,想想受外敌欺负时我们个个挺身而出。

这一切的一切岂能将一个“恨”字用在同学的身上? 也许,你恨你的亲人,总认为他们不知我心,不解我情,他们有太多的错误。然而换个角度,我们又能理解亲人生活的酸楚和心灵的困感?或者,他们正在用一种无言的爱养育着你。

不应有恨,是一种让生命坦然的修养;不应有恨,是一种永葆集体主义的情感;不应有恨,是一种超越界限的爱的力量。

(指导老师 肖 康)

湄江中学新风文学社推荐

篇二:古诗词赏析

泊秦淮

词语解释:选自《樊川诗集》。烟笼寒水月笼沙:迷蒙的夜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商女:歌女,旧时以歌唱为业的女子。江:指秦淮河。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南朝后主陈叔宝所作艳曲之一,其辞轻荡,而其意甚哀,后多用以称亡国之音。

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这是秦淮河美丽的夜景,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非常淡雅。连用两个“笼”字,用字妥帖而有韵味。烟、寒水、月、沙,都是最能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夜泊秦淮近酒家”点明“夜泊”,交代写诗的时间、地点,以“近酒家”三字引出下文“商女”。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全诗意旨所在。”“后庭花”作为亡国之音历代是忌讳唱的,但在秦淮河美好的夜色里,“不知亡国恨”的歌女偏偏唱这不祥之音。诗人在此用了曲笔。试想歌女所唱还不是为取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听歌的这帮家伙。“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一个“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

这首诗一直被看做杜牧七绝的代表作,情景交融,含蓄蕴藉,极具神韵。

无题

词语解释:选自《李义山诗集》。百花残:百花凋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只有到死的时候才会停止抽丝,蜡炬只有化成灰的时候才会没有了泪水。丝,双关语,与“思”谐音。蜡炬:

蜡烛。泪:指蜡烛燃烧时流下的油脂。晓镜:早晨照镜子。但愁:只担心。云鬓改:指青春容颜逐渐消失。殷勤:热情而周到。探看:探寻、察看。

李商隐的诗以含蓄隐晦、精美典雅著称,这首《无题》诗大约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相见难,所以想别之时就更加难舍难分了。两个“难”字,凸现两人情深意厚。“东风无力百花残”,是以景渲染、烘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景语亦情语。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警句,向来为人称道。春蚕吐丝,到死才吐尽;蜡炬成灰,烛泪才流干。运用双关语不露斧凿之痕,“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达了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而巧妙。

颈联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既担心自己容颜变老,又担心男人在外,夜读时为寒气所侵,其中隐含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

尾联是强作宽慰之语。

整首诗曲折深婉,构思精巧,感情沉郁。

浣溪沙

词语解释:选自《珠玉集》。晏殊,宋代词人,字同叔,福州临川人。香径:铺满落花的小径。

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语言字字珠玑,圆润有声,坦诚

明丽,意蕴深广,能给人以哲理性启示。这首词通篇写景,但字字皆情。而这情又难以确指,带有一股只可意会的朦胧。“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起句即由景触情,无端的伤感弥漫在字面上。时值暮春,目睹小园的一切,难免触发对“去年”所经历的类似境界的追忆,和今年的暮春相比真有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似乎一切都在变化,让人捉摸不透,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里涌出千古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这无限美好的夕阳,西下了何时回来重现斜晖异彩?夕阳西下是眼前之景,但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无可奈何”表现对落花的深深叹息;“似曾相识”则表现出对归燕带着迷离的思绪,词人似乎失去了什么,又似乎拥有了什么,似虚似实,意味深长。“燕归来”与“花落去”为实笔,但一经与“似曾相识”、“无可奈何”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无限扩展,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就在这惋惜和欣慰的交织中,深蕴着生活的哲理。结尾句更为直接地抒发寂寞和忧伤。“独徘徊”,可见词人独自一人,独自饮酒,独自伫立亭台。句中“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词所有的思绪都是由这“独”字而来。

这首词语言平淡却隽永耐读,意境优美,虽写个人感受,却带着

普遍的意义——在人生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每个人都会有过和词人相同的感受。

水调歌头

词语解释:选自《东坡乐府》。把酒:举起酒杯。把,举,拿着。归去:回去,指到月宫里去。何似:何如,怎么比得上。恨:遗憾。绮户:彩绘雕花的门户。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总是当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何事,为什么。婵娟:形容月色明媚,这里指代明月。

词前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全篇。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

词一开篇连发两问,一问:天上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二问:月亮上“今夕是何年”?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把酒问月,并相像着月宫今夕的情景;但当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起来,于是词人转而安慰自己;在天上起舞只有清冷的影子相随,怎比得上留在温暖人间呢?词中隐约透露出在现实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绪。

词的下片,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沉思、探求。 下片除开头写月光转移外,以下全是内心独白。第一句就把月光拟人化,写出了月光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带出因离愁别苦而“无眠”的月下人。月圆了人却不能圆,词人不禁埋怨起一轮圆月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意思是,月亮你不应有什么憾事,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的时候显得格外的圆?此设想甚奇,但词人又调转笔锋,作了一番宽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

人生和自然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实在用不着特别伤心。这样层层推进,逾进逾深,释却离怨,于是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能够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惟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

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并不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仍处处可见。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应当指出,词人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在经过一番认真探求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示。可见,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这首词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词几乎句句写月,词意优美,令人玩味不尽。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绪。 滁州西涧

词语解释:怜:爱。幽草:幽深地方的草丛。深树鸣:在大树茂密的枝叶间鸣叫。野渡:野外的渡口。自横:(船在水流的作用下)横于水面,随波飘荡。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的景色:隐蔽沉静的野草生长在涧水边,岸上茂密的树林里有黄鹂啼鸣。傍晚带雨的春潮流水更急,无人问津的野渡小舟自然摆横。这给了我们一种淡远幽静的意境。诗中似乎还寄寓有作者对那些无声息者的同情,这从“独怜”句可看出;作者还好像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找一点自由和安静,这从“春潮”“野渡”句可看出。这也许是作者当时心境的表露。

篇三:2012上海浦东新区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2上海浦东新区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8分)

公共空间与公共意识

①众所周知,“公”是相对 “私”而言的,公共空间自然应该不同于私人空间。一家人坐电梯下来,电梯就是你的私人空间,一到大厅,有了外人,马上就进入了公共空间,应该小声说话。为什么?怕干扰到别人。这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可是,即便在文明程度很高的今天,我们还是到处可见抽烟、吐痰,甚至在公共场合大声讲话,大声打手机??餐馆里的众声喧哗就更不用说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总是将其归因于未能把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区分开来。

②这□□是没错的,但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也不是我要强调的重点。

③所谓“公共空间”应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日常公共生活的“公领域”,在这一领域中“私”是无所作为的,只要遵规矩、按常理、循旧俗就行;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思,就是一个将各种各样的私人意见、看法、观点等汇集为公意的地方。没有这样一个“公共空间”,就不会形成真正的“公共意见”。当然,在这一“公共空间”中,需要的是理性,要让人说话,同时要辩论。

④中国人的古训是在公共场所“莫谈国事”,而康德却说只有在公共场所,你才应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在私下里,你倒真应该执行你作为一个合法公民应尽的义务,要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但所有的不满与意见都应该在“公共空间”得到发泄与表达。有学者指出: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就开始意识到了自己是“国民”,“盖国家者,成于国民之共同心”,再以后,到1897年,就有人提到了“社会”这个词,专指国家之外为某种目的自行形成之组织。于是“社会”就成了“绅士”表达其个人意愿的公共空间。而立宪运动一开始就存在着“皇帝”和“绅士”两个主体,正是这两个主体之间日益尖锐的冲突,导致了清王朝的崩解灭亡。

⑤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就叫“公共意识”。有了“公共空间”的意识,也就是有了公民的意识,知道我应该遵守公共秩序,知道我可以也应该在公共场合表达出我个人的不同见解,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场合,我个人的想法才能形成公共意见,获得别人的承认。“公民”,按其本意,指的是一个人意识到了他对这个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及所享有的权利。一旦“意识到”,就可以在这个公共空间里把本属“私”的东西变成“公”。

⑥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也曾提出了以家族为本位的公共空间的设想。他主张设立学校,并且认为,设立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是使学校成为议政的场所,从而起到限制专权的功效,使学校成为绅士的公共空间。有意思的是:他心目中的公共空间还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私”所指的并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家族,家族的代表就是绅士。

⑦这当然很有中国特色,但我个人对此还是心存疑虑,害怕家族完全取代了个人,害怕家族中的“家长制”蔓延为全社会的行为规则,然后又成为国家统治秩序的正当性依据。家国一体,社会的伦理秩序就是国家的政治秩序,这是一种人们业已习惯了的生活态度。 ⑧但不管怎么说,有了公共空间,有了对公共空间的意识即公共意识,中国的社会变革才有了根本前提。

1.联系上下文,填人第②段空格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2分)

A.或许 B.大概 C.诚然 D.其实

2.第③段的加点词“说话”的含义是 。(2分)

3.依据文意,“公共意识”的具体表现是:(1) (2) (3分)

4.选出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开头列举在公共场合抽烟、吐痰、大声喧哗等现象,是为了批评人们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

B.文中所说的“公共空间”就是指需要遵规矩、按常理、循旧俗、汇公议的公共生活场所。

C.第④段画线句强调,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D.对第⑦段画线句中人们把社会伦理秩序与国家政治秩序混为一谈的“生活态度”,作者并不认同。

5.作者在第④段和第⑥段都援引与中国历史有关的材料,但目的不同,请联系上下文作简要分析。(4分)

第④段:目的是

第⑥段:目的是

6.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人在公共场所“莫谈国事”这一“古训”的看法。(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菩 提 树

朱千华

①菩提本非树,菩提本是树。读《五灯会元》,这样的偈语比比皆是。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于宗教的兴趣。我精读过《大唐西域记》。那实在是部奇书。它吸引我的地方,主要是它描写的异域人情世俗,让我闻所未闻。菩提树,就是读此书知道的。

②多年来,我一直四处寻找菩提树。奇怪的是,行遍北方大地,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才知道,菩提树只适宜热带和亚热带生长。两年多来,我穿越蛮烟瘴雨,进入岭南腹地,终于

有一天,在邕城良凤江畔,看到了向往已久的菩提树。满树满树的红丝带在风中舞飞,刹那间,有一丝白莲花般的亮光闪过我的心际,一种奇怪的感觉在我心里触动。

③玄奘在书中详细介绍过那棵佛陀菩提树。此树原也是极平常的,生长在印度一个偏僻村野。两千五百多年前,乔达摩·悉达多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人世困苦的灵丹妙药。他风餐露宿,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后来到了一个野村,悉达多独自走到一棵枝叶繁茂的毕钵罗树下盘腿静坐,凝神静思。经过七天七夜的朝思暮想,他获得大彻大悟,终于成为一代伟大的教主,毕钵罗树亦从此称作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以后的佛教一直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而这个小野村,从此名扬四方,叫做菩提迦耶。目前在菩提迦耶小镇上的那棵菩提树,虽非佛陀当年原物,却是从当年原树枝叶辗转传承下来的。据说,那棵菩提树自然落下的一片叶子,在黑市上可以卖到十美元。[来源:skyjiao.Com]

④丁亥正月初五,我们驱车去良凤江。来此之前,我曾听好多人说过,良凤江有棵非常奇异的菩提树,至于如何的奇异,多数语焉不详。我决定亲自寻访。良凤江在邕城西南,约七公里。满目翠绿迎面扑来,良凤江的草木山色淹没了我们。沿一条泥泞小路,攀上小山坡,坐在草丛里,凭眺远望。远处有一棵大树,满树满树的红丝带。那里好像是个村庄,小村背后,是长满青翠的山冈。树在村中兀自挺拔,周围是绿色的灌木丛。远远望去,云烟缭绕,一派空濛。

⑤我没想到,和菩提树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相遇。

⑥树干十分粗大,约要五个成年人张开双臂才能合围。树的模样,给人感觉总有些特别,对它凝视半天,才明白,这是一棵合抱树。原是两棵,时间长了,一棵树把另一棵树搂紧,不再放开,形成了一棵树。我被这种奇特的造型震撼。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紧密的拥抱,密不透风,以身相许。我们只有在树叶上才可以区分这是两棵树。树枝分叉;有两部分,一边枝节直挺粗大,是大树叶,另一边,枝节小巧,柔媚多姿,是小树叶。风一吹,大小树叶互相摩挲,耳鬓厮磨,窃窃私语,说不尽的恩爱衷肠。

⑦有人告诉我,这是国内惟一的阴阳菩提。正是正月头上,菩提树下,香烟缭绕,观音像,香炉,果品,点心,层层堆叠。据我观察,由于南方人口音差异,阴阳树,会听成姻缘树。这样岂不更好?难怪树下聚集了许多青年男女,他们焚香祈祷,神态虔诚,把写着愿望的红丝带,一条条抛在菩提树上。丝带千丝万缕地挂着,满树通红,若不是偶尔看到青枝绿叶,真让人会误以为这是一棵火红的枫树。旁边就是静静的良凤江。那里

不应有恨的意思

有个古渡口,很多人从渡口走上岸来,又有一些人走下去。上上下下,人生就这样沉浮。世上多数人并不快乐,就要来找寻,要梦想成真。那些快乐的人呢,又想佛祖保佑。就这样,菩提树上年复一年地系满了红丝带。

⑧出于好奇,我想看看那些红丝带上,都写着什么。风一吹,就有红丝带从树上掉下来。心头一紧。我捡起一条看,上面写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心里掠过一丝不安。能写这几句话,应该是位书生吧。有一天,他与她来到良凤江的菩提树下,两人的海誓山盟,系在菩提树上。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红丝带掉下来了。他们现在还好吗。我的心中,忽然觉得难过。

⑨其实,我们不必固执地去寻找菩提树,也不必相信那些姻缘寄托。如果佛祖当年坐在榕树下,那么,榕树又会成为佛树。只要你心中有菩提,则山川草木皆是佛。事实也是这样,我在南方,看到很多古老的榕树上,同样系了许多红丝带。那些榕树盘根错节,苍老得让人产生敬畏。若只迷信那些所谓的姻缘树,任你把红丝带系满了树枝,也无济于事。 ⑩正想着,一片碧绿的菩提树叶轻飘飘落下来,落在我的身上。多么美丽的叶子。叶片心形,状如水滴。我把这片菩提树叶带回家。夹在书中。不几日,叶片干枯。吹去叶皮,得到了一片清晰透明、薄如蝉翼叶脉。我叫它菩提纱。

7.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触动”用得是否恰当?请简述理由。(2分)

8.第⑤段作者为什么用“猝不及防”’来表现与菩提树的相遇?(3分)

9.第⑦段中的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2分)

10.第②段说“多年来,我一直四处寻找菩提树”,第⑨段又认为“我们不必固执地去寻找菩提树”,这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菩提本非树,菩提本是树”既照应题目,总起下文,也强调了佛教“觉悟”的重要意义。

B.本文善用伏笔和照应,如第②段“一种奇怪的感觉”与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前呼后应。

C.第③段用插叙交代菩提树的得名由来,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使主旨得到了升华。

D.第⑧段刻画了作者“不安”和“难过”的心理,委婉表达了对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遗憾。

E.文中多处提到系在树上的“红丝带”,意在用细节描写来突出南方人对佛教的顶礼膜拜。

F.作者按知菩提、寻菩提、观菩提和悟菩提的顺序组织全文,线索明晰,思路流畅。

12.最后一段耐人寻味,请联系全文进行赏析。(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6分)

[注:任选6空,若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1)言者无罪, 。(《诗经》)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孟子》)

(3)大行不顾细谨, 。(司马迁《鸿门宴》)

(4)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6)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7)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

(8) ,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秦楼月

向子諲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释】①向子諲:南宋初年词人。②乾龙节:北宋钦宗赵恒的生日。古人以“乾龙”喻帝王。

14.从艺术风格看,这是一首□□词。(1分)。

15.对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芳菲歇”既交代了时令,又为全词定下了感伤的基调。

B.“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句融人了词人悠远的惆怅之情。

C.上阙在表情达意上虚实相生,富于变化,增强了可读性。

D.全词造句平实,用语浅近,篇幅虽短,但内蕴深厚丰富。

16.本词与柳永《雨铃霖》都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二者表达的情感不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①孙奇逢,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

②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名士多附焉。天启初,逆阉魏忠贤得政,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左光斗等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与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③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其后畿内盗贼数骇,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

篇四:遗憾乎?怨恨乎?

遗憾乎?怨恨乎?

作者:邹海峰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4年第09期

近来组内教研,学习了初三的一节语文复习课,在复习到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者将词中的“恨”释意为“怨恨”。笔者对此产生了质疑。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就编选了北宋大词人苏轼的这首中秋咏月词。“恨”字就出自词的下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教材下面的译句为: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对照译句,可知教材将“不应有恨”的“恨”释义为“怨恨”。再翻阅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书上面也如是释义的。教者可能就受此影响。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两书对“恨”的解释均非妥帖,都不符合原文的解释,贴切的解释应为“遗憾,不满意”。下面就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弄清楚在古代汉语中表示“怨恨”与“遗憾,不满意”意思的各是什么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不同的字来表示“怨恨”与“遗憾,不满意”的意思。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我们可以查到,表示“怨恨,仇恨”意思的字是“怨”。如《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史记·商君列传》:“是积怨畜祸也。”《墨子·尚贤》:“举公义,辟私怨。”上述三类中的“怨”都是“怨恨或仇恨”之意。

而表示“遗憾,不满意” 之意的字是“恨”。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它没有第二个义项。如《史记·李将军列传》:“吾尝为陇西太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这里的“大恨”指“最大的遗憾”不是指“最大的怨恨、仇恨”。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长恨”就是“永久的遗憾”之意。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的“长恨”也是这个意思。《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报任安书》:“恨私心有所不尽。”《汉书·苏武传》:“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明代的杨仪有“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这几句话里的“恨 ”都是“遗憾,不满意”之意。

从“怨”与“恨”的释意中也可以看出在古代汉语中,“怨”的感情色彩重于“恨”。如《淮南子·缪称》:“一恨不足成非,积恨而成怨。”再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 这里的“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意思就是怨恨大将军卫青让自己的父亲带着遗憾而死。这两个字一起出现句中,就更容易让人辨别其意思与感情色彩了。可见在古代汉语中“怨”是“怨恨、仇恨”之意;“恨”是“遗憾,不满意”之意。它们的用法有着严格的区分,都表示各自的意思。

其次,要弄清楚“怨”和“恨”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各是什么意思。

为了方便辨别,请看下面表格:

可知,《现代汉语词典》中“恨”字有两条解释:一是仇视,怨恨,如成语“恨入骨髓”,“恨之入骨”;二是悔恨,不称心。《现代汉语词典》对“怨”的解释也有两条:一是怨恨,如抱怨、结怨;二是责怪,如任劳任怨、事情没办好只能怨我自己。在现代汉语中就第一义项来看“怨”与“恨”是同义词。由此可以推断,教材在解释“不应有恨”的“恨”时,可能是受其在现代汉语中两字释义相同的影响,再加上教材编者可能没有在意到“怨”和“恨”在古汉语中的用法有严格的区分。这样,就很自然地将古汉语中“不应有恨”的“恨”释义成现代汉语中的“怨恨”之意。 造成这种释义张冠李戴的结果,可能是教材编者的疏漏,但是这种疏漏却持续了这么多年,编者们就是没有注意到。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在汲取貌似正确,但实际上是错误的知识。这不得不让人心中感到遗憾。古人写文章遣词用字是极其严肃讲究的,这个地方该用这个字来表达意思,就用这个字,绝不用那个字来代替。

在此,我要特别呼吁:真心希望编者们能以古人为榜样,不要让站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无所适从,将教材中对“恨”的解释更正为“遗憾,不满意”吧。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05.

[2]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98.

[3]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下册).语文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篇五:五年级必背古诗词

1、《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盛爱 一作:甚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2、《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3、《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译文:

你难道看不见?

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

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掉头返回。

你难道看不见?

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

早晨的满头青丝,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

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

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

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

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

只希望长驻醉乡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

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你可知道,

斗酒万千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

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

都让令儿拿去换美酒来吧。

让我们共同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4、《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通:馐;直 通 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5、《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 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6、《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7、《杂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辱 一作:只)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8、《观沧海》

魏晋·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9、《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事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一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祷卦鹿拿烙衿龀傻穆ビ睿懿蛔「咚示盘斓暮洹t骠嫫鹞柰嫔妥旁孪虑逵埃榉翟鹿醣鹊蒙显?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