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新疆的巨大变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25:57 体裁作文
新疆的巨大变化体裁作文

篇一:新疆这十年的发展变化真是令人惊喜的

新疆这十年的发展变化真是令人惊喜的,更是来之不易的。我想作为一名新疆人,没有谁不为新疆的繁荣与发展感到骄傲而自豪。十年前,无论从吃、穿、住还是行,都和今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后,我们的新疆无论是从经济上、科技上、还是在民生问题上,都得到了稳步提升。特别是中央新疆座谈会召开以后,19省市援疆启动以来,给我们的新疆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遥远的地方”不再遥远

“交通基础建设的奇迹实际上就是新疆这10年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缩影。”新疆交通条件的改善和飞速发展,

新疆铁路建设也令人瞩目,2008年10月,“兰新第二双线”开工建设,兰新第二双线建成通车以后,乌鲁木齐到北京的时间将由42个多小时缩短到11-12个小时,实现朝发夕至。”新疆还是我国直线机场最多的省份,现在运营的机场有14个,到2010年将增加到17个。

有了这些交通条件的变化,相信遥远的新疆将不再遥远。

新疆矿产资源丰富,近些年来已依托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开发建成了一批带动新疆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新疆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和石油化工基地,成为我国第二大原油产区;天然气产量从2006年起跃居全国第一位。依托煤炭资源发展的煤电煤化工项目全面推进。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

西部大开发一开始遵循的就是“基础设施先行,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的道路,这也是新疆今后未来开发和发展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要对得起我们的子孙后代。”

文化繁荣,教育优先为新疆发展添后劲

“因为有国家对新疆的支持和厚爱,新疆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免一补’政策,到2009年,经过15年的努力,我们在全疆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就是要给学生创造安全的、安心的读书环境。”

从经济发展“洼地”跃升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如今,新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认识到新疆自身的资源优势之外,新疆出口周边的商品70%来源于内地,新疆真正成为我们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

篇二:新疆的变化

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是我国不平寻常的30年,这30年是我国迅猛发展的30年,这30年是我国发展变化最大的30年,这30年更是农村发生翻天复地的变化。

青河县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边缘,东、北两面同蒙古国接壤,是一个典型的“少、边、穷、牧”多灾易灾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属新疆五类地区之一。2007年该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亿元,是1978年的104倍,年均递增17.37%;实现农牧民人均收入3311元,是1978年的21.6倍,年均递增11.17%,人们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

衣:从“基本穿暖”到“名牌包装”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30年前青河县群众穿衣的真实写照,蓝、灰、黑是那个年代衣服的主色调。改革开放被期,一件衣服往往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一件衣服总是补了再穿,破了再补,经常是老大一直穿新的,小的一直穿旧的。

“孩子高兴着过年了,父母逼着胡旋了。”这是当时生活真实写照。孩子们只有在春节才有希望穿上一件新衣服,父母却为给孩子定做新衣服没钱而愁眉苦脸。随着生活的逐渐改善,人们穿新衣由每年春节穿向过节穿新衣迈进,从穿新衣服向选颜色和款式迈进。而现在,青河县服装店遍布城乡街道,品牌服装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人们对服装不仅仅追求样式新颖,更多的开始有了对品质的追求,再穷的人身上都看不到补丁衣服了。以前,在商场车站从衣服穿戴可以辨别每个人的职业,现在根本辨别不来。

食:从“填饱肚子”到“吃出营养”

30年前,出门常用的问候语是“吃过饭了吗?吃的什么?”之类的话。当初青河县农村还“吃大锅饭”,人们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每天随着生产队长的吆喝声,老辈们每天天不亮就上工,晚上半夜才能回来,全天迈力地干活仍然过着吃不饱饭的穷日子,全年分的粮食还不够半年吃。当时家家户户吃的是玉米面馍,喝的是玉米弄成小颗粒熬的汤。平常吃的菜以野菜为主,偶尔吃点用盐淹的韭菜、白菜、辣椒、萝卜等。如果有贵重亲戚来了,才做一顿麦面馍或者拌面。吃肉简直不敢奢望,平时根本吃不到肉,只有过春节的时候家里才买点肉,而且少的可怜。现在的农村,人们的经济状况好了,鸡鸭鱼肉,什么都有,啥时候想吃就啥时候买,和城里人没有什么区别了。庄户人家上购物的时候,随便下馆子炒几个菜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农村人儿子结婚、孙子过满月,也就到乡镇街道的饭馆包几桌。逢年过节,“吃”也已经不再是永恒的主题了。

住:从“地窝子”到“生态家园”

77岁离休老干部李仲江,他1966年从甘肃庄浪县落户到青河县,在他当时的记忆中,全家六口人住的地窝子,地窝子里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晚上照明点的还是煤油灯。1978年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逐渐改善,部分村民勉强盖起了土木结构的房子。就这,还是全村子里住房条件最好的人家。随后的几年间,青河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成这个样子。现在,全县农村砖木、砖混结构的房屋已经占到了一半以上,相当一部分人家还建起了抗震安居房,有些村民还建起了大院子,院子里种上蔬菜等经济作物,成了名副其实生态家园。有些村庄居民还用上了自来水,个别家庭用上了洁净沼气做饭,有些人家烧水还用上了太阳灶,洗澡也有了地方。家家有优雅敞亮的客厅,配有沙发、茶几、电视机和电话机等,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也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就是在田间地头干活的农民,也不忘随身带上手机。

行:从“马背出行”到“开私家车”

“交通完全靠马背和骆驼”这是改革开放前青河县农村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前,人们都戏称步行叫“11号车”,骑马和骆驼戏称“出嫁”。因为人的两条腿像阿拉伯数字11,结婚经常用马骆。无论多远的路程,都靠步行和马背:上工干活步行,远牧搬家靠马拉骆驼骆。改革开放后,极个别家庭有了自行车,大家都羡慕的不得了。那时候,全县也没有几条像样的柏油路,村子里的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没有雨伞,上学的时候就把“尿素”袋子往头上一披,遮风挡雨。现在,脚下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平,乡村公路四通八达,部分村庄还铺了柏油路,大部分村道都铺上了沙石。现在的青河农村,自行车已经过时,摩托车也不再新鲜,有许多人家还买上农运两动车。购物进城走亲戚,摩托、私家车一开,别提有多神气了

居民构成上:整体人就很少,一共可能就不到600万人吧,以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和哈萨克为主,还有不少的回族,另外就是柯尔克孜族,塔吉克,以及不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一小部分汉族(不超过30万人)少量的俄罗斯族,白俄罗斯族。当时汉族在新疆才算的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

文化上:伊维吾尔人自己的伊斯兰文化为主导,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中宗教色彩很重

政治上:新疆虽然在清末建省,行政上是隶属中央,但依旧中央对其鞭长莫及,何况当时的中国本身就军阀割据,政治动荡,但少数民族在省级上的政治影响不大,主要是在自己的聚居区各自形成类似“土司”的政治体系,后者类似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地方酋长。主要是游走于俄罗斯(后来是苏联)势力和民国政府的军阀掌控着政权。典型的人物就是死在建国前的盛世才。

经济上:除了少数民族传统农牧业,部分的对外贸易外基本上一穷二白,能说的上是个城市的也就是迪化(乌鲁木齐),公路基本没有,从兰州到新疆是建国后的十年才修好的铁路。 自然环境:这个当时来说,新疆对于现在很多地方来说简直就是天堂,当然现在也没破坏太多,但野生动物就少多了。

天山网讯 10年前,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做出西部大开发重大决策。10年间,新疆奋起直追,从中国最西部的经济“洼地”一跃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实现全国资源合理调度的战略性工程陆续建设并开始发挥效应,同时新疆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也取得重大进展,新疆步入了发展速度最快、成效最好、各族人民受益最多的时期。 记者申洁:“这里是中亚天然气霍尔果斯尾站,中亚天然气于去年12月中旬建成并正式通气,目前日输气量已突破1000万立方米,中亚天然气经过这里源源不断的输送到我国的大江南北。”

“西气东输”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之一。中亚天然气作为西气东输二线的主供气源,管道总长1833公里,是中国引进的第一条天然气跨国能源通道。据统计,2010年前4月,经霍尔果斯口岸进口天然气54.85万吨,实现进口贸易额1.9亿美元,占霍尔果斯口岸进口贸易额的90%以上。与此同时,当地百姓也能享受到实惠,1到2年内,中亚天然气将通达伊犁河谷千家万户。 伊宁市民:“我们就要用上又经济实用又方便的天然气了,这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随着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中哈石油管线、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等工程建设,新疆作为全国重要的战略能源基地和国际能源安全大通道的地位就此奠定。而新疆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也吸引了大批大企业、大集团抢滩新疆,为新疆的快速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西部大开发的十年,也是新疆基础设施大建设的十年。在乌鲁木齐碾子沟长途客运站经营长途客运的任军是一个有着15年驾龄的老司机。他从1辆客车跑起,如今已经拥有了16辆大客车。几乎跑遍南北疆的他,对新疆公路建设的变化感触颇深。

司机任军:“以前比如像我们跑南疆、跑库尔勒,都要两天才能到达。现在整个是高速,车况也好了,乌鲁木齐到库尔勒6个小时就能到达。”

10年来,新疆公路、铁路、民航三位一体的综合运输网络日臻完善。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特色产业快速兴起,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新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5645元增至2009年的1212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618元增至2009年的4000元,均创历史新高。

新疆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宁:“通过西部大开发,大的水利、交通、铁路、民航等等这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际上对新疆来说等于投资环境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今后如何来实

新疆的巨大变化

施跨越式发展,西部大开发实际上为新疆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条件。”

西部大开发助推新疆快速发展

□ 李敏/文

统计数据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今年上半年总计实现生产总值为1718.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0.7%,增幅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8.19亿元,增长3.9%,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1%,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944.83亿元,增长13.3%,贡献率为67.4%,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05.04亿元,增长8.5%,贡献率为29.5%,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2个百分点。上半

年新疆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其实是新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缩影。自2000年起实施的西部大开发,至今已经整整10年,而这10年,正是新疆历史上发展最好的10年。

社会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新疆经济发展速度已连续6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2000-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8万亿元,占改革开放3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0%。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363.6亿元增至2009年的4273.6亿元,年均递增10.3%。新疆地区生产总值从1000亿元增长到2000亿元用了7年,从2000亿元增长到3000亿元用了2年,从3000亿元增长到4000亿元用了2年,呈现出加速度。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0年的79亿元增至2009年的388.8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22.6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222.2亿美元,增长了近10倍。

在人民生活方面,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5645元增至2009年的12258元。 农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618元增至2009年的4005元,创了历史新高。初步核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58元,比上年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05元,增长14.3%。2000年,新疆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约为70亿元,到2009年达到了948.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0.3%。大量财政用于民生,使得新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如今的新疆,粮食、棉花、特色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其中棉花产量目前已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38%,番茄酱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90%,成为全国最大的番茄制品加工出口基地。同时,新疆已发展成为全国羊肉第二大主产区,全国最大的甜菜糖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原油产区,天然气产量2008年居全国第一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新疆地处我国通往中亚西亚的交通要道,对于地处要冲却地广人稀的新疆来说,交通设施基础落后一直是其多年来的发展瓶颈。西部大开发的10年来,新疆大力投资交通设施建设,10年中,新疆交通系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亿元人民币,先后开工和新建改造了乌鲁木齐至奎屯、奎屯至霍尔果斯、托克逊至库车、星星峡至吐鲁番等高等级公路。目前,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9万公里,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达到2300多公里,农村公路已经达到了10.5万公里。 新疆现已初步形成了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以国道干线为骨架,环绕两大盆地,辐射地、州、市、县、乡和农牧团场,东联甘肃、青海,南接西藏,西出中亚、西亚国家,北达蒙古国的干支线结合的公路交通网。利用这个网络,新疆目前已开通国内客运班线3000多条,开通直达出入境汽车客货运输线路105条,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一条条公路、铁路在广袤的土地上不断延伸,使得长期以来制约新疆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得到大幅度缓解。

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推进粮食、棉花、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明显。在西部大开发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资金等项目的支持下,2009年新疆农业增加值达691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4倍。新疆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棉花总产、单产和人均占有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传统畜牧业快速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27%。林果业每年以百万亩的速度递增,到2009年种植规模已达到1450万亩,形成了南疆环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和伊犁河谷、天山北坡三大特色林果业产业带,林果总产460万吨,产值达到128亿元。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止到2009年已超过100余家。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能源化工产业也在突飞猛进。新疆煤炭资源预测储量为2.19万亿吨,约占全国的40%,而资源探明率和开发程度却不高, 储量巨大的资源自然会引起国内外能源大企业集团的普遍关注。随着国内能源供应趋紧和产业升级的发展需要,

篇三:新疆六十年的发展与巨变

六十春秋铸辉煌明珠闪耀映天山

——新疆六十年的发展与巨变

新疆,古称西域,素以优质丰盛的物产、灿烂悠久的文化、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丝绸之路古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历史上的新疆同祖国一样,几经荣辱、几度兴 衰。直至1949年五星红旗插遍天山南北,新疆迎来和平解放,新疆的历史才翻开了新的一页。在195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周年之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告成立,从此掀开了新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六十年来,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奋进,众志成城,全区经济总量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国民经济铸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新疆,这颗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愈加璀璨夺目。

一、经济发展成就辉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六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 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 攻艰克难,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来,全区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宏观 调控政策,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 的良性轨道,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1952年,全区生产总值仅为7.91亿元,1978年发展到39.07亿元,1985年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之后,以乘风破浪之势发展,1997年突破1000亿元,2004一年达到2000亿元,2006年超过3000亿元,2008年跨越4000亿元大关,达到4203.41亿元,比1952年增长86.5倍,年均增长

8.3%。人均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66元,提高到2008年的19893元,增长16.8倍,年均增长5.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因 社会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 1952年的64.7:22.O:13-3,调整到1978年的35.8:47.O:17.2,2008年进一步优化为16.4:49.7:33.9,表现出由 “一、

二、三"到“二、一、三”,再到 “二、三、一"的演变过程。显现出第一产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

业比重逐渐提升,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财政实力日益雄厚。经过六十年的积累,全区财力大为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构建稳步增长的收入机制,大力培植财源,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税源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财政收支规模迅速扩大。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50年的0.2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61.06亿元,增长1640.2倍,年均增长13.6%;与此同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也由1950年0.6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059.36亿元,增长1580.1倍,年均增长13.5%。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6.0%,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长26.8%。

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解放前我区农业经济极端落后,1949年农业总产值仅有

5.86亿元,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全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济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设施农业、高科技农业的历史性跃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四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粮食:自1989年以来,粮食连续20年获得丰收,2008年,粮食产量达到909万吨,比1949年增长9.7倍,年均增长4.1%,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30公斤,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棉花:2008年,棉花产量301.55万吨,比1949年增长590.3倍,年均增长11.4%,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40%。棉花总产、播种面积等7项指标连续16年位居全国首位。水果:以南疆环塔里木盆地为核心的特色林果业产业带总面积超过1450万亩,林果业已成为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畜牧业:我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牲畜存栏由1949年的1038.22万头(只),发展到2008年末的3746.11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14.74万吨,比1949年增长21.7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27.O%,成为我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特色农产品享誉国内外。我区是闻名遐迩的“瓜果之乡", 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2008年,全区园林水果产量 450.87万吨,是1955年的34.1倍,年均增长6.9%。同时,

我区又是全国最大的啤酒花、红花产地,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0%和60%以上。工业番茄产量619.56万吨;工业辣椒产量80.97万吨;构杞产量1.11万吨;核桃产量8.06万吨,居全国第三位。目前,我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初步形成,以哈密瓜、库尔勒香梨、吐鲁番葡萄,库车白杏、和田石榴、巴旦木,伊犁蟠桃等为主导的十大产业区,不仅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产业化进程步伐加快。全区农业种植布局结构经过不断优化 调整,已形成了南部棉、粮、果,北部粮、油、糖,中部粮、棉、 糖等多元化产业种植带。2007年,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96.5%、87.8%、35.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跨入全国农业机械化大省行列。同时,依托特色优势产品,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功能,由农户、企业、政府三方联手,把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环节连成一体,推动全区棉纺、粮油加工、制糖、酒类.、瓜果、番茄、红花以及奶业等为支柱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中粮屯河、香梨股份、新疆天业、啤酒花、新天国际、天山纺织、新农开发、伊力特、新中基、新疆天宏、冠农股份、天康生物等100多家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4家。

三、工业经济迅速壮大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解放前,我区工业极为落后,没有一座像样的工厂,简陋的官办“工业”也仅有14家。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工业依托本地优势资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集群建设为引擎,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大企业发展为支撑,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如今,形成了以石油勘探开采、石油石化为主导,以煤炭、纺织、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食品等为支柱,符合区情特点的工业体系。

工业实力稳步提高。1952年工业增加值仅有1.09亿元,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未,我区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不断推进和深化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工业经济步入跨跃式发展阶段。1992年突破100亿,2003年跨越500亿,2006年超越1000亿,2008年达到1790.70亿元,比1952年增长273.9倍,年均增长10.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13.8%提高到2008年的42.6%。经过六十年的改

革与发展,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全区规模以上企业1 859个。其中,大型企业29个,中型企业244个,小型企业1586个。随着工业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企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2008年,番茄制品产量达到56.58万吨,番茄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约占全国的90%,出口量占全国的60%以上;原气油产量达到2715.13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天然气235.8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位;原煤产量由1949年的1 8万吨提高到6763.41万吨;发电量由1949年不足100万千瓦时提高到489.17亿千瓦时;钢材产量由1952年的600吨提高到576.79万吨;化肥(折纯)产量由1966年的264吨提高到160.94万吨;纱产量由1952年的458吨提高到38.99万吨;成品糖产量由1959年的900吨提高到53.77万吨。

集团企业阔步前进。我区企业集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历程。特别在“十五"期间,企业集团快速发展,迅速成长壮大。涌现出以特变电工、汇通集团、友好集团、美克集团、广汇集团、博湖苇业集团、天山建材集团、麦趣尔集团等为代表的产业龙头企业。截至2008年末,拥有企业集团154家,拥有固定资产2031.37亿元,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297.17亿元,利润总额66.16亿元,出口销售总额60.66亿元,累计对外投资75.24亿元。企业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工业园区经济快速发展。

四、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将我区确定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省区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区将扩大有效投入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着力推进房地产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投资规模空前扩大。1955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仅有2.62亿元,1978年达到13亿元,比1955年增长4倍,年均增长7.2%。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总量明显扩大,1991年投资总量突破100亿元,1998年突破500亿元,2003年突破1000亿元,2008年又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259.97亿元,年均增长18.8%,比改革开放前的年均增速快11.6个百分点。

进入“十五"以来,我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和项目支持,投资规模进一步加大,2001~2008年累计投资10712.81亿元,占1950年以来投资总量的71.3%。 基础设施全面改观。六十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大量建设资金,加强了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1950年一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4990.57亿元。建成了以克孜尔水库、和田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大型水利工程,目前全区共有水库367座,库容量达到53.27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66.12万公倾;相继建成了新疆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石油、西北石油四大油田公司,初步形成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独山子、库尔勒、库车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基地;在2004年建成“西气东输”一线的基础上,于2008年投资1435亿元,开工建设“西气东输"二线,此项工程于2011年全线贯通。届时,我区运输管道总长度净增加4859公里,年供气能力由120亿立方米提高到300亿立方米,受益省区由目前的10个,增加到14个;以准东、吐哈、伊犁、库拜四大煤田为重点的煤电煤化工基地以及新型工业化建设正全面推进;自“十五"末以来,国家对铁路建设进行了大规模投资,铁路建设超常规发展,2004年底开建了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拉开了本世纪铁路建设的序幕。目前,在天山南北进行施工的还有乌精二线、奎北铁路、吐库二线、乌准铁路、喀和铁路、南疆铁路库阿二线、兰新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库俄铁路、乌准铁路二期工程等9条铁路,在建铁路达4000多公里,总投资超过千亿元。2009年又开建了5条铁路,其中.总投1200亿元的第二条兰新铁路客运专线,建成后将乌鲁木齐至北京的运行时间大为缩短。这样的建设规模和速度,在我区乃至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尚无先例;在民航方面,将投资43亿资金,新建、改建和扩建7个机场,届时,区内通航机场数量由目前的17个拓展到21个。另外,邮电通信建设项目也有了迅猛的发展。随着大批重点项目的不断建成,为我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房地产业欣欣向荣。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区房地 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住房分配商品化制度全面实施,特别是各级政府针对我区地震多发的实际,实施了大规模的城乡“抗震安居工程“,2004年起已累计投入412亿元,共新建、加固抗震安

篇四:新疆城市百年巨变:数量与规模

新疆城市百年巨变:数量与规模

作者:何一民

来源:《民族学刊》2014年第01期

[摘要]20世纪是一个巨变的世纪,新疆城市在这百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以来,新疆城市出现快速的发展,首先是城市数量大幅度增加,北疆的城市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在规模方面都超过了南疆;其次是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规模扩大,一方面表现为人口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表现为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大,乌鲁木齐成为特大城市,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天山北路城市带;一大批在20世纪之初仅为数千人的小城镇经过百年发展成为数十万人的大城市或中等城市。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新丝之路战略的实施,新疆城市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疆城市不仅要在数量方面有大发展,而且还需要优化城市结构,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带动区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新疆城市;城市数量;北疆;南疆;乌鲁木齐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4)01-0028-15

新疆位于中国的西部,西凭葱岭,东扦长城,南接西藏,北蔽蒙古,居亚洲大陆之中心,为中国西北之屏障,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正如左宗棠所指称:“重新疆所以保蒙古,保蒙古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蒙古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即直北关山亦将无宴眠之日”。[1]新疆在汉代称西域,汉武帝时纳入中国版图。新疆历史悠久,汉代时就已经形成了36个城郭国家,这些以城市为主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南疆。但在其后几千年间,由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巨大变迁,新疆城市也变化甚巨,汉唐时期的城市绝大部分至今不复存在,只有那些在荒漠中耸立的残垣颓壁还向世人展示昔日的辉煌。元明以后也仅有少数城市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而20世纪以来新疆城市大部分都是从清代开始建立的。因而20世纪新疆的城市发展起点低,数量少,规模小,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完善。

20世纪对中国是一个巨变的世纪,中国从半殖民地国家转变为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从落后的农业国家开始向现代的工业国家转型,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成为20世纪中国的发展趋势。新疆作为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所发生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尤其是作为文明载体的城市出现了巨大变化,因而有必要对新疆城市百年巨变进行深入研究。城市与其他事物一样,是质与量的矛盾统一体,并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状态中,因此,城市的发展、变化必然呈现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量变转化为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把城市推向前进。因而研究新疆城市百年巨变需要既考察量变,也要研究质变,本文主要从城市量的变化——城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来考察研究,而有关城市质的变化研究则将在另文中进行。一、20世纪新疆城市数量的变化 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首先表现在量的变化方面,只有当量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质变。因而研究新疆城市百年巨变,首

先要关注城市的量变。城市的量变表现在多方面,而集中表现在城市数量的变化和城市规模的变化。

(一)20世纪上半叶新疆城市数量的变化

20世纪新疆的城市①大多数是在清代形成的。清初,新疆天山北路地区以游牧经济为主,仅有少量规模极小的城市;南疆地区以农业经济为主,因而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带形成了多个城市,号称南疆八城,即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库车、阿克苏、乌什、喀喇沙尔、和阗,另有少量的城堡。乾隆二十年(1755),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不数年也平定了南疆,新疆再次被纳入中国的版图。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清政府在新疆驻兵屯田,修城筑堡,由此推动了乾隆时期新疆城市发展的第一次高潮。首先在伊犁河谷地区修筑了以惠远城为中心,包括惠宁城、绥定城、广仁城、瞻德城、拱辰城、熙春城、塔尔奇城、宁远回城在内的“伊犁九城”。其次在塔城地区修筑了塔尔巴哈台雅尔城、绥靖城;在乌鲁木齐地区,修筑了迪化城、巩宁城、镇西城、会宁城,以及在乌鲁木齐东北路修筑了13座城堡,即惠徕堡、屡丰堡、辑怀城、阜康城(为阜康县治)、惠来堡、育昌堡、时和堡、恺安城、保惠城、孚远城、古城汉城、靖宁城、木垒城;在乌鲁木齐西路,连库尔喀喇乌苏在内,共筑16座城堡,即宣仁堡、怀义堡、头屯所堡、宁边城(昌吉县治)、宝昌堡、乐全堡、芦草沟所堡、景化城、康吉城(绥来县治,地名玛纳斯)、绥宁城、靖远关、绥来堡(库尔喀喇乌苏)、庆绥城、遂城堡、丰润堡(即精河)、安阜城;乌鲁木齐南路包括土鲁番城在内筑有3个城堡,即嘉德城(喀喇巴尔噶逊)、土鲁番(广安城)、辟展。由于南疆长期以来农业较发达,人口较密集,商贸较兴盛,因而城市数量较北疆多,城市基础设施较北疆好,因而清以后主要是在原来已有城市基础上修筑或扩建。如雍正五年在哈密旧城之外另行修筑了哈密新城,乾隆二十七年在喀什噶尔原旧城西北修建徕宁城,乾隆三十一年在原乌什城的基础上重筑永宁城,乾隆四十年扩建了英吉沙尔旧城垣。[2]清政府在新疆较大规模的修城筑池使新疆的城市数量较前大大增加,特别是在北疆修筑数量较多的城池,改变了历来新疆地区开发重南轻北的局面,天山北路城市超越天山南路城市的发展势态已然初步显现。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此一时期新疆(特别是北疆)所修筑的城或城堡,其中有不少还不能称为城市,一是规模很小;二是功能不完善,不少城或城堡只具有军事功能。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这些城或城堡在清中期还不是完整意义的城市,却成为以后新疆城市发展的基础,对20世纪新疆城市的兴起产生了直接和影响,其中有不少城或城堡就直接发展成为现代城市,成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伊犁九城之一的宁远城在20世纪下半发展成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

同治年间,新疆发生变乱,南疆各地相继建立多个地方政权,互相攻伐,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率军进入喀什噶尔,先是扶持布素鲁克(布士尔克)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其后又建立“洪福汗国”,自立为王。阿古柏将战火燃遍整个新疆,不仅南疆全部为其所占,而且北疆大部分地区也为其所控制。俄国也趁新疆混乱清政府无力西顾之机出兵侵占伊犁。在阿古柏之乱时期,新疆城市遭到巨大破坏,尤其是迪化城和伊犁九城几乎都化为瓦砾。光绪二年

(1876),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兵新疆,大败阿古柏乱军,并于次年收复除伊犁地区的全部新疆领土。其后,清政府通过谈判,以巨大的代价收回伊犁地区。光绪十年(1884),清廷在新疆建立行省制,废除了军府制和伯克制,在行省下实行与内地相同的府县制,削弱了伊犁将

军的权限,加快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其后数十年间,新疆“生齿日众,边境安谧,岁事屡丰,关内汉、回携眷来新就食、承垦、佣工、经商者络绎不绝,土地开辟,户口日繁”,②新疆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到清末新疆人口逐渐增加至200余万。

从新疆建省到清末新政时期,新疆被破坏的城市不仅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而且由于推行府县制,设治城市的基础设施不仅得建设,而且经济和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出现了乾隆以后新疆第二次设县建城高潮。光绪二十八年(1902),新疆全省“设道四、府六、厅十

一、直隶州二、州一、县二十一、分县二”。由此初形成了以省会和镇迪道治所迪化为中心,以伊塔道治所宁远县城、阿克苏道治所温宿县城、喀什噶尔道治所疏附县城为三个次中心,以南北疆各府县城为区域中心的多层次城市行政等级体系。表1晚清新疆城市行政等级体系一览表

清季,新疆的建置城市数量虽然不多,但却奠定了其后城市体系的基本格局。新疆城市行政等级的确立和其后的不断变化对于城市的兴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民国建立后,新疆的地方行政建置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总的趋势是二三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行政建置的密度较前加大,但仍然低于全国发展水平。20世纪上半期,新疆与中国其他各省区一样也经历了政治的变动,战争的破坏,社会的动荡等历史巨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中华民国成立,新疆也转换旗帜,拥护共和,成立新伊大都督府。民国建立后,即依照建国大纲及训政约法之规定,改革清朝的地方行政建置,废道府,实行省县二级建置。新疆地方当局以新疆孤悬塞外,地域广阔,情形特殊为由,请求保留道制,以便使分散孤立的县城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此请获得中央政府批准。1913年新疆废府州厅制,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

从1913年到1928年,杨增新治新时期,新疆出现了自乾隆以来新疆第三次设县建城高潮,此一时期先后共设置了21个县。1913年增设立了哈密、镇西、焉耆、阿克苏、吐鲁番、库车、乌什、疏勒、巴楚、蒲犁、英吉沙尔、莎车、精河、和田、塔城、乌苏等19个县。1914~1922年,新疆省又陆续新设置了且末、沙湾、额敏、布尔津、墨玉、木垒、博乐、泽普、麦盖提、布伦托海、承化等11个县;1928年又设置乾德县。1914年8月直隶于中央政府的阿尔泰办事大臣改为阿尔泰办事长官,驻承化寺(今阿勒泰市)。1919年6月1日阿尔泰并入新疆省,从而使新疆建省行政区划发生重大变化,省域扩大,城市数量也随之增加。1928年,杨增新遇刺身亡,继任者金树仁于1929~1933年设置了8个县:策勒、新和、柯平、阿瓦提、伊吾、哈巴河、吉木乃、巩留县。这样,1930年代初,新疆南北两路共扩展分为8个行政区,55个县,11个县佐。[3]表31930年代初新疆地方行政建置和县城一览表 行政区1县城数1县名区

(治迪化 )1131迪化、昌吉、绥来、阜康、孚远、呼图壁、乾德、奇台、木垒河、哈密、镇西、鄯善、七角井伊犁行政区

(治伊宁)171伊宁、绥定、博乐、精河、巩留、霍尔果斯、特克斯塔城行政区151塔城、沙湾、乌苏、额敏、和什托落盖阿山行政区

(治承化)151承化、布尔津、布伦托、哈巴、吉木乃阿克苏行政区

(治阿克苏)191阿克苏、温宿、拜城、库加、沙雅、乌什、托克苏、阿瓦提、柯坪喀什行政区

(疏附)1111疏附、疏勒、英吉沙、叶尔羌、沙单、泽普、巴楚、麦盖提、伽师、蒲犁、乌鲁克恰提和阗行政区

(治和阗)181和阗、墨玉、策勒、于阗、洛甫、叶城、皮山、赛图拉焉耆行政区

(治焉耆)181焉耆、轮台、尉犁、婼羌、且末、叶鲁番、库尔勒、托克逊洪滌尘:《新疆史地大纲》,正中书局,1947年,第10页。1933年,新疆发生政变,开始了盛世才执政新疆时期(1933~1944)。在此一时期,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与变化,同时建置城市数量也有所增加,一是将部分准县级的地方提升为县,如托克逊、和静、库尔勒、等即是如此;二是将部分地域较大的县分析为两个县,或分出准县建置——设治局,如特克斯、昭苏、乌恰、尼勒克,河南、温泉、清河、富蕴、裕民、阿图什、和布克赛尔、岳普湖等县,这些县大部分位于边境地区,地域广阔,管理不易,因而将其一分为二。此为乾隆以后新疆第四次设县建城高潮。据中华民国内政部统计,1947年新疆省共有82个地方行政建置单位,分别为1市,75县,6设治局。[4]这些市县行政机构所在地大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城镇),由于成为一定区域的行政中心,因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并为20世纪下半叶新疆城市格局奠定了基础。

晚清民国时期,新增地方行政建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区域的管辖和对人民的统治,不少县城实际规模甚小,功能也极不完善,所能发挥的区域中心功能也十分薄弱。据洪涤尘和其他时人考察,新疆能称之为重要都市的不过20余个,南疆主要有哈密、鄯善、吐鲁番、焉耆、轮台、库车、阿克苏、乌什、巴楚、疏勒、疏附、英吉沙、莎车、叶城、和阗、于阗、且末、婼羌等18个;而北疆的重要都市仅有迪化、奇台、镇西、绥来、乌苏、伊犁、塔城、承化等8个,全疆共计26个。因而新疆地方行政建置数量虽然较多,但实际上具有一定规模和具有较强中心聚集力与辐射力的城市数量较少,这也反映了此一时期新疆经济的落后和社会的不发展。据国民政府统计,1947年新疆全省的面积为171万平方公里,共有县级以上(包括县治所在镇)建置的城镇共82个,其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0.48个;行政建制市仅有1个,设市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0.006个。同一时期浙江全省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有县级以上(包括县治所在镇)建置城镇78个,其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7.8个;行政建制市也只1个,但其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0.1个。1947年新疆全省人口为373万,其人口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2.18人;同期浙江省的人口为2116万,其人口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211.6人。由此可见,新疆地广人稀,城市空间分布稀疏,因而对区域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二)20世纪下半叶新疆城市数量的变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20世纪下半,在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出现了巨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族平等政策的执行和社会政治的民主改革,使新疆的现代社会结构得以逐步确立。在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和内地各省市区的大力帮助下,现代工业文明被移植到新疆,新疆的现代工农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建立起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与此相应的是新疆城市获得了空前发展,一是小城市发展迅速,从几百人或千余人的城镇发展成为几万人,甚至十余万人的城市;二是中等以上城市开始崛起,大城市出现,到20世纪末形成了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中小城镇相互联系的多层次城市体系。城市经济逐步在新疆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为21世纪新疆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下半叶,新疆城市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发展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1950~1957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新疆城市初步发展阶段。此一阶段,新疆城市的发展首先表现为设市城市数量增加,先后增设了喀什市和伊宁市。其次表现为随着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对首府城市乌鲁木齐市进行了重点建设,并开始新建石河子、克拉玛依两个城市,前者以农业开发为主,后者以石油资源开发为主。第三表现为各行署、自治州所在地的城镇人口显著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和现代工商业、交通都有所发展。

1958~1965年,是新疆城市发展大起大落阶段。此一阶段,由于左的路线影响,新疆也出现大跃进运动,城市规模迅速膨胀,城镇人口急剧增加,1958~1961年的三年时间内新疆城镇人口净增85.97万人,全区达到180.04万人,年均增长24.15%,分别比总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年均增速(分别为7.14%和2.95%)高出17和21个百分点,城市人口比重猛增到

26.23%。1961~1965年,由于政策失误和自然灾害,国家采取调整方针,压缩城镇人口,动员城镇人口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到1965年底,新疆城市人口下降到147.6万人,城市化比重为18.67%,相当于1957年的城市化水平。

1966~1977年为新疆城市缓慢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新疆增设了石河子、奎屯、库尔勒、哈密四个建置市,全疆设市城市达到8个。但是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城市工业急剧萎缩,大批干部被错划为“右派”而被遣送到农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切都使得城镇人口发展缓慢。截止到1977年,新疆城市人口总数为276.44万人,年均增长5.38%,分别比全区总人口和乡村人口年均增长速度高1.78和2.2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为22.87%。

1978~2000年为新疆城市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相继设立了昌吉、塔城、阿尔泰、吐鲁番、阿克苏、和田、博乐、阿图什、阜康、米泉等设市城市。中共11届3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经济、社会获得空前发展,城市作为改革放开的前沿得到巨大的发展,20世纪末新疆省会城市乌鲁木齐成为自治区内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200万人的特大城市。城市人口超过20万的中等城市达7个,即石河子市、伊宁市、克拉玛依市、阿克苏市、

篇五:论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布局变化的原因

论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布局变化的原因

作者:王利中

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2期

摘 要:1949年后,新疆地区的工业布局经历了一个重大变化,即以南疆地区为重心转变为以北疆地区为重心。其中,以首府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北疆中部区工业聚集度最高。影响新疆工业布局变化的因素主要在于政府经济政策、自然资源的分布、人口分布的变化、交通条件等,这其中,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开发对新疆工业经济增长和布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疆;工业布局;北疆;南疆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096-03

1949年以来,新疆的工业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对新疆的工业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新疆各区域的工业经济规模也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长期以来,新疆的工业布局并不是均衡的,而是受到资源、交通、经济政策、消费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文拟对这些因素进行逐一的分析。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布局的变化

传统上,新疆以天山山脉为界,被分为南疆和北疆两个部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条件的迥异,造成新疆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差距。1991年5月23日,新疆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制定并通过的“八五”计划纲要中,正式划分了新疆的经济区域,即全新疆被划分为北疆中部、北疆西北部、南疆东北部、南疆西南部和东疆五个经济区。这里北疆中部区是指以首府乌鲁木齐、昌吉回族自治州、石河子、克拉玛依、奎屯等地为主的地区,也称天山北坡经济带;北疆西北部是指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南疆东北部是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等地;南疆西南部包括喀什、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东疆区包括哈密、吐鲁番两地区。

新疆经济布局的划分客观上体现了新疆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是长期演化的结果。据统计,1949年,新疆各地工业规模比较中,南疆地区居第一位,该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疆的48%;北疆以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为主的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疆的43.83%;北疆伊犁、塔城地区和东疆地区只占很小的比例[1]。

1949年后,随着新疆工业化建设的逐步开展,工业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布局重心也经历了一个自南而北演化的过程。1949—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在迪化(今乌鲁木齐)等地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工业,使迪化市的工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1952年,迪化地区

工业生产总值达到了3 243万元,仅次于伊犁州(包括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居全疆第二位。1953—1966年,随着“一五”和“二五”计划的实施,大批现代化的工矿企业在新疆建立起来。1955年,乌鲁木齐的工业规模已跃居全疆首位。此后,随着军垦新城石河子和石油新城克拉玛依的出现,从乌鲁木齐直到克拉玛依市形成了一个工业经济带,这一地区逐渐成为新疆工业最集中的地区。1965年,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克拉玛依等地的工业总产值已占全疆的49.5%,居二、三、四位的分别是北疆西北地区、南疆地区、东疆地区[2]。“文革”时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布局状况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疆的工业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新疆工业布局状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吐哈油田、塔里木油田的开发以及南北疆铁路的延伸,南疆的库尔勒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以及东疆地区石油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两个地区的工业规模迅速扩大。1995年,南疆的东北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便已超过以喀什为首的西南部地区,成为新疆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2000年,东疆地区的工业总量又超过南疆西南部地区。2007年,新疆各地区的工业规模比较,位居第一位的是北疆中部区;第二位的是南疆东北部地区,排列在三、

四、五位的分别是北疆西北部地区、东疆地区、南疆西南部地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的工业布局已形成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乌鲁木齐至奎屯和克拉玛依沿线为重点,铁路和公路干线为骨干,向南北疆依次展开的较为合理的区域工业布局结构。南北疆铁路和公路沿线11个城市,集中了全区66.7%的企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区的80%。其中,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奎屯、克拉玛依5个城市为代表的北疆中部地区工业聚集度最高。2004年,这5个城市的工业总产值约占全新疆的66.2%[2],这种工业布局,充分利用了各地的资源优势,促进了新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影响新疆工业布局变化的因素

(一)经济政策因素

1950年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新疆开始了工业化建设,由于新疆地域辽阔,有限的投资不可能在各地区平均分配,只能选择重点地区进行建设,这样就造成新疆各地工业发展的不均衡。

首先,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及新疆地方政府确立了以首府乌鲁木齐为工业重点投资地区。

1949—1952年,以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为主体的建设队伍,创办了新疆第一批现代工矿企业,如苇湖梁电厂、六道湾煤矿、八一水泥厂、十月汽车修配厂等。1952年底,人民解放军将其中的13个工矿企业移交给新疆省人民政府管理,这些工业企业全部分布在首府迪化市,这些厂矿的总投资占这一时期新疆工业总投资的三分之二。

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新疆扩建、新建了石油、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缫丝等一批现代工业企业169个,初步建立起新疆工业基础。这一时期,工业建设的投资额计划安排1.79亿元,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的近47%,其中,工业投资的64.2%安排在迪化。 1958—1962年,新疆的工业建设进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区用于工业建设的投资达到11.91亿元。在地区工业投资分配上,乌鲁木齐地区仍占主要地位。其中,建材工业共投资26 182万元,其中的14 043万元安排在乌鲁木齐,机械行业在乌鲁木齐投资15 280万元,准备兴建和扩建7个大中型机械制造骨干企业,占整个行业投资的29.4%,纺织行业在乌鲁木齐投资12 700万元,占整个行业投资的25.5%,煤炭行业计划在乌鲁木齐地区新建和扩建的生产能力为1 296万吨,居全疆第二位,仅次于哈密地区。后来,由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经过经济调整,一批建设项目下马,但乌鲁木齐地区仍旧是工业集中地区。据统计,1965年,乌鲁木齐市煤炭产量达到176.45万吨,占全疆的45.6%[3]。纺织行业22家企业中,乌鲁木齐地区就有9家,钢铁企业5家企业中,乌鲁木齐地区就有4家。

其次,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石油需求的日益增长,中央组织各方技术力量在新疆地区开始石油勘探。1955年,克拉玛依油田被发现,全国各地的石油技术人员、工人、复员军人汇集克拉玛依,进行石油开发。1958年,克拉玛依油田正式投产,当年生产原油33.38万吨。1959年2月,该油田生产的第一批原油运送至兰州炼油厂进行加工,支援国家建设。1960年,克拉玛依原油产量达到163.67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39%[4],是大庆油田发现以前全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

第三,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央开始把新疆作为能源开发重点区域。1990年12月,中央在“八五”计划中提出要适当集中力量加强西部新油区主要是塔里木、吐鲁番地区的勘探和开发工作。1991年初,吐哈油田和塔里木油田的开发建设相继开始,当年便生产出原油输往内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也在“八五”计划中提出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根据这一战略,新疆地区加快了石油、煤炭资源的开发。这也带动了日后东疆地区和南疆东北部地区经济的发展。1995年,南疆东北部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已经位居全疆第二位。

(二)消费市场的变化

1949年后,由于大量内地移民的迁入,使新疆地区的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人口分布和消费人群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疆工业布局的变化。1949年,新疆地区人口分布中,南疆地区人口占全疆总人口的70.14%,北疆地区为24.77%,东疆地区是5.09%。南疆绝大部分人口中少数民族又占绝大多数,全新疆汉族人口比重不到7%。1949年,新疆工业总产值中,手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2.8%,而新疆的手工业又主要分布在南疆地区。据1954年的调查,南疆地区个体手工业户占全疆的70.1%[5],这些手工业户主要生产的是民族风格的手工业产品,如维吾尔族的花帽、铜壶、挂毯、艾德来斯丝绸,乌孜别克族的花盘等,适应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消费需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央开发新疆的计划引导下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使得内地大批人口(主要是汉族移民)向新疆迁移,参与新疆的经济建设。随着迁移人口的增多,新疆地区的人口结构开始发生变化。1966年,新疆的汉族人口达到了309.94万人,占新疆人口的比重达到40%。内地大批汉族人口迁移入疆,主要集中在北疆地区。1982年,新疆地区人口分布中,北疆地区人口占全疆人口的比重已上升到47.14%,东疆地区是5.98%,南疆地区为46.28%。此后三十多年,这一人口分布状况变化不大,特别是北疆中部区(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占全疆的比重从1949年的8.32%上升到2005年的29.14%[6]。这些移民主要是干部、技术人员、工人、大中专毕业生、复员军人、支边青年,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这些地区现代工业的发展,建成了许多工业城市,如克拉玛依、石河子、奎屯等。截至2004年,北疆地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达974个,占全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68%,南疆地区只占22%,东疆地区的比重为10%。其中,天山北坡经济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疆企业数的比重为49%[2]。

(三)交通区位因素

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沟通生产和消费的作用,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市场交易的规模和效益,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疆,面积广阔,交通条件的好坏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根据测算,1976—2007年,新疆交通货运周转量每增长1%对新疆经济的推动作用为1.74%,货运量的发展对新疆国民经济的贡献是可观的。其中,在铁路、公路、管道三种运输方式中,铁路占第一位,它承担着长距离的疆内和疆外的客货运输。2007年,新疆铁路货运周转量占整个地区货运周转量的53.6%[7]。因此,在同内地兄弟省区进行经贸往来,从减少运费的角度上来看,工矿企业设立于铁路沿线,尽量缩短与内地市场的运距,这也是新疆工业布局所要考虑的重要一面。

1952年,兰新铁路开始修筑,1962年底,铁路铺轨至乌鲁木齐。铁路沟通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乌鲁木齐离甘肃省会兰州铁路运距近1 900公里,这使得以乌鲁木齐为主的北疆中部区相比南疆喀什、库尔勒地区,离内地市场更近,在这些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并对内地开展贸易活动,具有明显的交通便利。20世纪50年代以来内地移民以及工矿企业的设立均是沿着这条线路展开。1985年,兰新铁路西线工程开工,1990年,铁路经阿拉山口与苏联铁路相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得以贯通,北疆中部区所具有的地理优势更加明显。通过亚欧大陆桥铁路线,可以实现新疆地区向西与中亚各国开展贸易交流,并充当中国与中亚各国进行交往的桥头堡,这一变化使北疆中部区的经济发展更为迅速。相反,南疆喀什、和田等地区由于受青藏高原、喀喇昆仑山、天山以及荒漠的阻隔,与内地的交通联系不便,同时缺乏石油等国家急需的战略资源,工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成为新疆最为贫穷的地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区。

(四)自然资源

一般而言,具有良好的农业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地区往往是工业生产布局的重点地区。北疆天山北坡经济带面积仅占全疆面积的7.6%,其水土条件优于南疆地区。20世纪50年

代以来,新疆广大军民对北疆地区天山北麓和伊犁河谷地的水土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1964年,北疆地区的粮食产量就超过了南疆地区,特别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的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在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沿线的土地开发,不仅使北疆中部地区的绿洲连接成片,而且形成了一批小麦、棉花、红花、番茄等农作物的生产基地,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这使得北疆中部地区一直成为新疆工业布局的首选地。

新疆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是近年来新疆经济增长的引擎,凡是富含油气资源的地区,工业发展一般都比较快。如早期的克拉玛依地区,它的发展与这一地区属于准噶尔盆地的油气资源聚集地有关。20世纪90年代后,塔里木盆地又成为中国石油开发的主要地区之一。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南疆库尔勒至库车、拜城沿线地带,这一地带集中了塔里木油田99%以上的原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产量,因而成为近年来新疆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2006年新疆工业行业中,工业增加值占前十位的行业依次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这10个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3%[8]。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及其开发对新疆工业经济增长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石油资源,而这也是南疆以库尔勒为中心的东北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所凭借的重要因素。因此,石油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开发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疆工业发展的空间差异。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布局经历了一个由北轻南重到北重南轻的变化。这表明了新疆工业化发展地区间的不均衡,也带来了新疆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在这一过程中,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工业首先得到发展,成为区域的经济增长极,而南疆的东北部地区成为近几年来新疆工业发展最快的地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以及中央有关新疆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央和内地各省市加大了对新疆地区的支援力度,特别是注重了对南疆地区的石油资源开发对当地社会经济民生的改善带动作用。这对于缩短新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实现新疆工业的均衡布局,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一丁.新疆区域经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4.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五十年(1955-2005)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398-598.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通志·煤炭工业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371.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通志·石油工业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7.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