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古诗赏析,晏词,王之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9:26:20 高中作文
古诗赏析,晏词,王之涣高中作文

篇一: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臷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澹澹?是形容 水波动荡 的样子,?竦臷?是写 山岛巍然屹立 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 生机蓬勃 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B )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观 ?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 六 句是实写,后 四 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臷 ?;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 树木百草 ,次写海面上的 秋风洪波 ,最后写天空中 日月星辰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海水呈青苍色

4、这首诗的主旨是 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1、A 2、C

3、示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初、早、新、渐、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提示:一要点出特点,二要写出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并作适当分析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 钱塘湖初春

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在湖边骑马春行的情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臵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深秋晚景图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游人孤寂悲苦的心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一生著作颇丰,是宋代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作品在当时颇负盛名他的词以抒写闲情雅致著称,作品沿袭了晚唐、五代词柔靡哀婉的遗风,多抒写酒足饭饱之后的娱宾谴兴和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之主题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其为:?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籍,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其无比?此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晏殊词作品的风格特色上面这首词作品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抒发闲愁的词由于晏殊少年得志,生于承平之时,仕至宰相,政事之外,过着?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征歌逐舞,以诗酒消遣这样的地位、生活、思想感情,所以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温润秀洁,字里行间只有些许淡淡的闲愁上面这首词作品所抒发的即是悼惜残春之感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新词对酒的优雅闲适生活和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惆怅,抒发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富贵难久的?闲愁?,表现了作者生活的优裕和精神生活的寂寞空虚,典型地反映了北宋前期达官显贵们的精神状态

词的上阕主要写持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此时感到光阴的流逝,不可追回,虽有富贵,犹有不足,因而未免深深叹息

现在让我们分句来细读,先读上阕的首句?一曲新词酒一杯?,这句词让我记起白居易的一首诗,?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长安道》),晏殊在自己这首词中是化用白居易这首诗之意,以诗酒作自我排遣再读下面二句?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二句是说景物依旧,季节、园子、亭台均与去年相同,但过去的一切,都像夕阳西下,一去不复返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说,人已经不是去年的人了,虽然景物没有变,但人却在变,隐然有一种惜春叹老之情

词的下阕主要抒发春残花落,美好事物的衰亡不可抗拒,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但燕子去而复返,在春天来临之时,依恋旧巢,人们见到它,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青春却一去不归,酒阑人散之后,作者带着莫名的闲愁在花园的小路上独自徘徊

下阕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是这首词作品的灵魂所在,这首词作品也因这二句而著名,成为流芳千古的佳作,由于作者自爱其工,又将这二句另组织在一首七律作品中这二句的意思是,春残花落,是时序推移的自然道理,虽然触景心伤,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燕子春去秋来,依恋旧巢,不忘故主,人们见到它,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通观这首词的整个层面,它的构思精巧,选景典型,作者善于捕捉自己那一刹那间偶然为外物所触发的真实情感整首词处处是写景和写个人的活动,但处处又是抒情,由景及情,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交融

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语言工巧,清丽而自然整首作品委婉含蓄,语浅情深,集中体现了晏词?富贵气象?的风格特色而妙手偶得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更使这首词作品流传千古,这是这首词作品最成功之处

1.本文的体裁属于 词 ,浣溪沙是 词牌名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①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

②商女:卖唱的歌女

③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亡国之音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

篇二: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澹澹”是形容 水波动荡 的样子,“竦峙”是写 山岛巍然屹立 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 生机蓬勃 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B )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观 ”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 六 句是实写,后 四 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 树木百草 ,次写海面上的 秋风洪波 ,最后写天空中 日月星辰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海水呈青苍色

4、这首诗的主旨是 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1、A 2、C

3、示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初、早、新、渐、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提示:一要点出特点,二要写出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并作适当分析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

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 钱塘湖初春

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在湖边骑马春行的情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深秋晚景图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游人孤寂悲苦的心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一生著作颇丰,是宋代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作品在当时颇负盛名他的词以抒写闲情雅致著称,作品沿袭了晚唐、五代词柔靡哀婉的遗风,多抒写酒足饭饱之后的娱宾谴兴和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之主题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其为:“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籍,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其无比”此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晏殊词作品的风格特色上面这首词作品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抒发闲愁的词由于晏殊少年得志,生于承平之时,仕至宰相,政事之外,过着“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征歌逐舞,以诗酒消遣这样的地位、生活、思想感情,所以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温润秀洁,字里行间只有些许淡淡的闲愁上面这首词作品所抒发的即是悼惜残春之感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新词对酒的优雅闲适生活和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惆怅,抒发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富贵难久的“闲愁”,表现了作者生活的优裕和精神生活的寂寞空虚,典型地反映了北宋前期达官显贵们的精神状态

词的上阕主要写持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此时感到光阴的流逝,不可追回,虽有富贵,犹有不足,因而未免深深叹息

现在让我们分句来细读,先读上阕的首句“一曲新词酒一杯”,这句词让我记起白居易的一首诗,“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长安道》),晏殊在自己这首词中是化用白居易这首诗之意,以诗酒作自我排遣再读下面二句“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二句是说景物依旧,季节、园子、亭台均与去年相同,但过去的一切,都像夕阳西下,一去不复返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说,人已经不是去年的人了,虽然景物没有变,但人却在变,隐然有一种惜春叹老之情

词的下阕主要抒发春残花落,美好事物的衰亡不可抗拒,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但燕子去而复返,在春天来临之时,依恋旧巢,人们见到它,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青春却一去不归,酒阑人散之后,作者带着莫名的闲愁在花园的小路上独自徘徊

下阕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是这首词作品的灵魂所在,这首词作品也因这二句而著名,成为流芳千古的佳作,由于作者自爱其工,又将这二句另组织在一首七律作品中这二句的意思是,春残花落,是时序推移的自然道理,虽然触景心伤,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燕子春去秋来,依恋旧巢,不忘故主,人们见到它,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篇三:人教版 六年级古诗词及释义

六年级下学期古诗词

1、《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1.黄四娘家花满蹊:黄四娘,人名。花满蹊,指花多得已经占满了小路2.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3.寻花:找到花仔细欣赏。4.蹊(xī):小路。5.娇:可爱的。6.恰恰:这里形容鸟叫声和谐动听。7.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8. 江畔:江边。9.恰恰:象声词,这里形容声音非常和谐动听。

诗意: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嬉戏流连的彩蝶不停地飞舞,黄莺叫得十分和谐动听。

2、《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原本.破岩:破裂的岩石.磨:折磨,挫折.击:打击.坚劲:坚韧、刚劲.任:任凭.尔:你们.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无论你刮的是什么风.

3、《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5、《七步诗》

【三国】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鼓(gǔ):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6、《两小儿辩日》

【孔子】论语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词语解释)(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论。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离。 (6)日中:中午。(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15)孰:谁,哪个。 (16)汝:你。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7、《浣溪纱》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①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②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③夕阳:落日。

④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⑤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⑥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⑦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⑧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⑨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译文)

篇四:2012全国十七套高考母题,诗词鉴赏详解及赏析

2012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整理:诗歌鉴赏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4分)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7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2)(4分)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鉴赏】

这是一首以落叶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首联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落叶翻飞的情景:一场秋雨过后,庄稼已经收割了,闲臵着的田地显得格外空旷,只见深红色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里飞舞。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落叶的心理活动:落叶思绪翻飞,一心向往着春日,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颈联描写落叶飘零的动态情景:有的翻飞着随流水而去,有的在暮色苍茫的河边盲目地飘荡。尾联直抒胸臆,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

?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

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

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颈联继续回到写落叶:落叶或随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苍茫中在河边的上空飘零,一个“乱”字耐人寻味秋风中“乱”舞于空中的落叶,岂能不让人心情也“乱”?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有时和“落叶”何异!

尾联诗人再次转折,将“落叶”和“松”对比,落叶飘零,而青松挺且直,面对秋风甚至寒冬,而依然翠绿如常!

诗歌写物图貌,用笔灵活多变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视角写秋雨之后的落叶,为实写;第二联从“落叶”的视角着笔,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翻思”、“肯信”及“只应”二句的议论抒情,均为虚笔视角、笔法的变化,使诗歌变化多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值得借鉴。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以及表达技巧的赏析。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去作答即可。

【易错点拨】作用不能应从形式和内容量方面去做答,即不能从表达的情感上和描写的画面上入手。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情到至极,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以致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古诗赏析,晏词,王之涣)

【易错点拨】不理解意象之间的关系,作者所选的意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赏析】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

这首词后人评为?痴人痴事?。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首句由物候点明季节。三、四句指在怀人。下片承?千里念行客?一句,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弹泪。下章三句,似秋语出平淡,却深挚动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这两句总括晚秋景物,兴发感秋情怀。?红叶?、?黄花?意象,既是现景描写,又借现景以寓深情;?红叶?自古便是男女传情的信物,让人联想到唐代卢渥与宫女借红叶题诗传情而结连理的故事,而词人在《虞美人》词曾抒发?应恨不题红叶寄相思?的感慨,暗示出词人与行客?曾舒畅红叶传情,惜良缘未结,人已远去今见红叶,能不角动相思季恨??黄花?,则暗示词人正当黄花节, 即重阳节登高怀念,触发对?行客?的思念。而?黄花?又与宋元以来对处女俗称?黄花女儿?的暗合,也寓有睹划时黄花而思佳人之意。这便?秋意?的真正内涵。?晚?者,兼融别之久与别绪之深。本词抒写闺人伤秋念远之情,用语本色,情感真挚。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

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安徽卷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赏析】本诗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诗题直接言明?最爱?,表达情感取向。 本诗语言浅俗,但用字讲究。尤其是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一个?软?字,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而一个?涌?字,更是化静为动,赋予画面以动态之感,增添情趣。

这首诗原题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诗人在题目中用?最爱?二字,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第一句?只知逐胜忽忘寒?,写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第二句?小立春风夕照间?写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这两句写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立于风中,在夕阳中欣赏美景的形象,把一个因爱美景而不顾寒冷的?痴人?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

第三句?最爱东山晴后雪?直言自己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而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则为全诗最妙的景语,在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其中?软?字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是那么的柔和细微,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另一个?涌?字则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有化静为动的奇功。

【译文】

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在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预报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内容上题干已点明--写出了山水的变化,题干主要是要结合诗歌分析其表达效果。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答会更好。

【答案示例】: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理解诗歌从诗句开始,然后从整体上思考。

【答案示例】: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在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

【赏析】

上片:写景。开头两句,不是在点明写作地点么?秋天深了,落叶已要飘尽,在关塞看见了大雁南归。见大雁南归,是不是就想到自己也应该归家了呢?古人写诗都这样吧?作者在边关,那肯定是想还家了。 接下来的这两句写景。是眼中景还是想象之景?我倾向于是写的想象之景,因为我臆测这是他家乡之景。即使是眼前的景象吧,也可以。反正这儿是在暗转了,暗示要转到下片家乡之景去了。

下片:抒情。一、二句不直接接景物,先写自己。自己已经老了,不再有机巧之心了,就是在暗示不想做官了,想叶落归根了,这不是与第一句暗相照应么?第三句虽是写景,实际上还是是用典写人,写自己无机心,哪怕与沙鸥相对沙鸥也不会被惊飞的。 第四句,一下写到柳溪。这个地点无论如何也不是边关之景了,应该是作者家乡之景。家乡父老怜?我?,这怜?我?,是爱?我?,还是哀怜?我??我认为是哀怜?我?,因为他们哀怜的是后面一句的内容,一句话分成了两截。最后一句写道:溪南头钓鱼的地方,很久没有去钓鱼了,都荒却了。不说自己很久没有去钓鱼了,荒却了钓鱼台,很令人哀怜。反说家乡父老哀怜?我?荒却了钓鱼台。实际上还是表现自己想回去再钓鱼。从对方入手写,这种手法见得多了,作者是瞒不住我们的。 钓鱼那是有典故的,严子陵钓鱼,就是不想做官嘛。现在老了,想回去了,不想做官了。这个意思很清楚的,在诗中是一贯的。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解析

1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答案参考】:(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答案及解析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答:“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2分)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2分)

【译文】:

西城的杨柳逗留着春天的柔情,使我想起离别时的忧伤,眼泪很难收回。还记得当年你为我拴着归来的小舟。绿色的原野,红色的桥,是我们当时离别的情形。而现在你不在,只有水孤独地流着。

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时停留,离别的苦恨,何时才到头?飘飞的柳絮,落花满地的时候我登上楼台。即使江水都化作泪水,也流不尽,依然有愁苦在心头。

【赏析】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标准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欣赏评解】 《梦江南》是温庭筠的名作。写思妇的离愁别恨。第一首,写思妇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第二首,写思妇白日倚楼,愁肠欲断。两首词以不同场景塑造同一类人物。一个是深夜不寐,一个是晨起登楼,都写得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揭示人物心理,细腻、逼真,足见作者技巧纯熟,既擅雕金镂玉的瑰丽之作,又有凝练的绝妙好词。

第二首:女子早起梳妆后,独自豋江边小楼望远以待爱人远行归来。看了无数只船,都不是爱人所乘的,直到黄昏(从?斜晖?可知),仍只有江水相伴。望着长满白苹的水中汀洲,不禁泪下,并轻轻唱起了?哭沙?。那沙,就是往日与爱人一道在那洲上漫步时带回,怎不触物生情!

以女子一日之生活为线索,可想象日日如此,其哀怨可知。从时间上,从早到晚;从空间上,从眼前之洲到极目之远帆;从情绪上,从希望到失望;从程度上,从一帆到千帆,从每一帆之小失望到黄昏之最后之失望,气氛渲染到高潮,然后以旧游之处结束。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语文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②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边塞 诗 (2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案〗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篇五: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

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

(精校完整版)

【说明】

这已是连续第六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了从2007年开始,每年高考结束,

我都要试着编写这份资料,不为别的,目的是能为广大备考的师生提供一点有用的资料而已

上传网络后,许多网站无偿转载使用,未获任何报酬但愿使用时请注明出处,仅此而已

特别说明:诗歌的解析,有来自网络的资料,有的选自一些辞典,还有个别诗歌无任何资料

可供参考,只是本人的个人解析(均已署名),时间关系及个人学识所限,谈不上成熟,仅

供参考,不宜苛求,谢谢!(黄平科)

一、全国卷(广西、贵州、甘肃、青海、西藏)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 叶

修 睦 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2.(1)答案:“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

的季节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2)答案:对比,突出 对落叶的感叹

【简析】“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

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

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

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

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

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

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

视野,引人遐想

颈联继续回到写落叶:落叶或随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苍茫中在河边的上空飘零,一个“乱”

字耐人寻味秋风中“乱”舞于空中的落叶,岂能不让人心情也“乱”?世事变迁,人生无常,

有时和“落叶”何异!

尾联诗人再次转折,将“落叶”和“松”对比,落叶飘零,而青松挺且直,面对秋风甚至寒

冬,而依然翠绿如常!

诗歌写物图貌,用笔灵活多变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视角写秋雨之后的落叶,为实写;第二

联从“落叶”的视角着笔,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翻思”、“肯信”及“只应”二句的议论

抒情,均为虚笔视角、笔法的变化,使诗歌变化多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值得借鉴(黄

平科)

二、全国新课标卷 (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内蒙古、山西、云南、宁夏、新疆、海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

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

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

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作品赏析】

《思远人&8226;红叶黄花秋意晚》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

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

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

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

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

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

“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在,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

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

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

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

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

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

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

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

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

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1]

【附】本人2009年设计的题目(已刊用)

14.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

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词的上片是如何借景抒情的?请加以简要分析

(2)“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首句以“红叶黄花”起兴,蕴含别离之意和别绪之深;“飞云”三句,写

云飞雁过,云雁无踪,流露出托云雁传书落空的失望惆怅之感

(2)“滴泪”还要临窗,且眼泪和墨而研,作书遥寄千里之外词人化用孟郊诗意,通过动作

(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情感为思念折磨而泪流不止的闺中女子形象,有力地表现了念远

怀人之情

三、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 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长堤;“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写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

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 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 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 刘子翚《海棠花》)

D.暖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 邱睿《都城春日》)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入选上述诗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诗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

关系(不少于150字)

【参考答案】

10、

①【答案】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

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吟咏的对象写重点五六两句也

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

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

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答案】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

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

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悖?,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

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

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

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参考示例】

用诗来说理的例子,比较著名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

看不到事件的真相虽是说理的诗歌但是写出自己在庐山中的感受,《惠崇<春江晚景>》中的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是富有哲理的名言它不仅写出了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给人以

启迪:鸭之所以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他们长年生活在水中,春江水暖的变化,首先知道的当

然是它,这句话在赞美先知的鸭子中,蕴涵着对人生哲理的思索这种把艺术的美感和人生哲

理融合成一体的写法,不但扩大了诗的境界,而且还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探索苏轼的《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由自然界月亮的变化,推广

到人事之理,给人以无比的慰藉,令人唏嘘不已再像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有一村”都是富有哲理的名句一般来

说宋诗是讲究理趣的,但在唐人诗歌中也不乏理趣之诗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

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本是写春雨在夜里随风而至,滋润着万物而现在表达出思想工作者

做思想教育工作要循循善诱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销愁愁更愁”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叶绍翁的《游园

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都是含有哲理的名句由于诗歌的理总是与情交融在一起的,因而它的呈示必然

模糊而多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以上蕴涵在诗歌中的哲理,常常只是一种寓意,一种暗示,

一种象征,一种符号,读者只能在反复体味中悟而得之

【附注】

本题中的“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命题人注作者、出处为“宋&8226;杨维桢

《燕子辞》”不确作者杨维桢(1296—1370)应为元末明初诗人,注为元或明都未为不可,

但是怎么也算不得宋人其诗作《燕子辞》绝句共4首,这两句是第三首中的两句整组诗如下:

宜男草生春又归,美人春病减腰围

何如使君堂前燕,将得春雏入幕飞

燕子将雏春又深,不堪春思似秋心

东郊春入车前景,荡子马蹄何处寻?

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

鸳鸯一生不作客,夜夜不离双井塘

燕子楼头是妾家,燕来燕去入容华

只应韩重相思骨,化作潮中并蒂花

【参考资料】

金銮(明)(1506?~1595?)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人,侨居建康生卒年均不详,约明武宗

正德初前后在世明代散曲家,性任侠,喜交游往来淮扬两浙,与盛时泰、吴怀梅诸人交谊颇

笃銮工诗,风流婉转,得江左清华之致,(钱谦益语)有徙倚轩集又解音律,善填词,好作

嘲调小曲,有箫爽斋乐府二卷又尝取古词,辩其字句清浊为一书,为后人所宗

金銮 人物简介

金銮(1506?~1595?),明代散曲家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今属甘肃)人正德嘉靖年间随父

侨寓南京淡泊名利,结交四方豪士游吴楚淮阳之间,与金陵盛时秦、吴怀梅诸人相交颇笃工

诗,钱谦益说他“诗不操秦声,风流宛转,得江左清华之致”(《列朝诗集》)所作散曲,名

重一时

金銮 文学成就

金銮散曲写情之作固多,而针砭时事嘲笑讽刺之作也不少,如《水仙子》、《广陵夜泊》、《醉

太平》、《漫兴》、《河西六娘子》、《闺情》、《点绛唇》、《八十自寿》、《黄莺儿》、《咏燕》等,

体现了他达观怡情、物我忘机的坦荡襟怀和宽柔博茂的风格;讥时疾世的作品较为泼辣,如

《沉醉东风》、《嘲王都阃送米不足》,及《落梅风》、《咏蝇》、《咏虱》、《咏蚊》和《咏蚤》,

借物寓意,富有现实意义而所写的男女风情之作,如《沉醉东风》、《风情嘲戏》、《胡十八》、

《风情嘲戏》等,无时人□艳粗率之病,而是以深挚娇婉、委曲传情见长他的曲作虽以萧爽

清丽著称,但也兼有俳谐之趣何良俊说:“南都自徐髯仙后,惟金在衡鸾最为知音,善填词

其嘲调小曲极妙,每诵一篇,令人绝倒”(《曲论》)王世贞称他:“颇是当家,为北里所贵”

(《曲藻》)吕天成又说他的散曲“响振江南”(《曲品》)金銮的曲作有《萧爽斋乐府》2卷

有明万历刊本、武进董氏刻本,还有饮虹□刻本所著尚有《金白屿集》、《徒倚轩集》、《萧爽

斋(一作“阁”)词》

四、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参考答案】

14.津亭

15.D

16.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

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

中有景,情景交融

【补充注释】①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语出《诗&8226;大雅&8226;生民》:“实发实秀” ②相鲜,景色鲜丽,相互辉映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③

“征路”二句: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 ④那,怎,何 ⑤春心,指春

景引发的意兴春,《全唐诗》注:“一作乡”按:作“乡”非黄叔灿云:“作‘乡心’,与通首

绝无关会”(《唐诗笺注》卷一) ⑥渺,一作“眇”渺然,幽远貌作者《题画山水障》诗:

“对玩有佳趣,使我心眇绵”渺然,犹眇绵之意 ⑦“兴来”二句:言此中佳趣只可心会,

却难用言语表达宋唐庚《春日郊外》诗:“疑此江头有佳景,为君寻取却茫茫”陈与义《春

日二首》之一:“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都是写刹那间的创作感受,可以参读 ⑧

只自.副词犹言独自自,词缀,无义 ⑨佳处,一作“佳气” ⑩薄暮,黄昏时分津亭,

渡口边的驿亭

【简析】

张九龄的《春江晚景》和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不一样

张九龄喜欢清澹的景色,一般是色调素洁,如月光、白云、青山、淡水,他的笔下没有浓艳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