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湖南湘江风光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3:25:09 作文素材
湖南湘江风光带作文素材

篇一:长沙湘江风光带

长沙湘江风光带位于长沙市湘江大道,沿湘江南起规划中的长沙湘江黑石铺大桥,北至月亮岛北端。湘江风光带建于1995年,它由十余个休闲健身广场、绿化带以及历史文化景观组成,集防洪、观光、旅游、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 是长沙的母亲河,它滔滔南来,汩汩北去,过昭山而进入长沙城,经三汊矶又转向西北,至乔口而出望城县,再过岳阳入洞庭。流经长沙市境约25公里。湘江两岸赤壁如霞,白沙如雪,垂柳如丝,樯帆如云,构成了美丽的长沙沿江风光带。 湘江一桥即长沙橘子洲大桥,修建于1971年,潇湘大道从其西侧桥下通过,并在桥下与银盆岭路连成一线。潇湘大道南段主车道宽约60米、双向6车道,但到湘江一桥下却不得不紧急缩成10米宽,因为这座桥下目前只有唯一的一处宽不到10米的桥孔用于通车。按最新规划,湘江一桥将在桥下新增一个桥孔。新桥孔将和原桥孔一道,成为连接现潇湘大道和银盆岭路的纽带,湘江一桥也将因此向西延伸27米。

热烈祝贺长沙市湘江东岸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长沙湘江风光带荣获建设部授予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建人居环境 展“山、水、洲、城” 构和谐社会 长沙市湘江东岸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长沙湘江风光带纪实 长沙,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湘江,东方的莱茵河。千百年来,这是星城人民的母亲河,不知流淌了多少如歌岁月,演绎了多少动人故事,留下了多少美丽诗篇。伴随长沙激越铿锵的前进步伐,又一道如诗如画的旖旎风景飘然依恋于她的岸边,托起了古城崛起的希冀与梦想。 ——湘江风光带,你让星城人民腾起无尽的豪情与憧憬…… 你展示了建设者宏大气魄。二零零一年以来的大规模建设,五载春秋,投资近二十亿元,建成了北起浏阳河口,南至南郊公园,绵延十一公里的锦绣玉带。巧夺天工的雕塑,异彩纷呈的广场,匠心独运的园林,无不彰显出我们星城建设者的胆识。 你展开了长沙悠久文明的历史画卷。湘江两岸,集山水之灵,得人文之胜,三千年的湖湘文明像奔流不息的湘江水,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湖湘学子,吸引着无数天下志士。从屈原到贾谊,从朱熹、张栻到王船山,从黄兴到毛泽东,传承恒远的历史文脉光耀千秋。 今天,登上新修建的杜甫江阁,面对橘子洲头,高歌湘江北去;远眺千年学府,喜闻琅琅书声;遥望贾谊故居,回荡无限情怀。而这座流彩溢霞的江阁,更让人惜诗圣之不遇,感今天之美好。 你构筑了绿漫星城的生态长廊。伫立风光带上,岳麓山葱茏俊秀,湘江水清澈澄明,橘子洲浮碧江心,浏阳河逶迤曲绕,尽来眼底。两岸画廊,芳草如茵,绿树婆娑,犹如一条锦绣飘带,把星城装点得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你营造了留连忘返的休闲乐园。漫步湘江两岸,奇石、曲径、亭台、楼榭、雕塑、喷泉,一步一景,诗情画意,美不胜收。尤其是华灯齐放之时,泛舟湘江,桨声灯影,如梦似幻,清风徐来,波光闪闪,其乐无极。 湘江风光带是如此美丽迷人。让我们好好珍惜她、爱护她,让她陪伴着我们度过美好的每一天。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 梅克保(手写体) (登谭仲池欣然作的诗) ——中共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谭仲池欣然为湘江风光带作诗 风吹岸绿天无尘,杜阁雄峙壮涛声; 诗吟桔岛闻新韵,日照江城四时春。 ——题湘江风光带 (手写体) 长沙,位于洞庭之南,衡山之北,三湘之中。麓山作画屏,湘江缠玉带,长长桔洲浮碧江心,是一座集“山、水、洲、城”为一体的、独特的自然景观城市。由于这里地势低平,湘江穿城而

过,水情是长沙最大的市情,为彻底根治水患,1995年至2005年间,长沙市委、市政府历时10年,耗资20亿元,对湘江东岸老城区7公里长的防洪大堤进行了彻底的新建和整治,其新建的混凝土防洪墙按抵御200年一遇的洪水和7级地震的标准组织实施。同时,分期同步在沿江100米左右宽范围内修建了38万平方米的高品位、开放式展示沿江城市景观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长沙湘江风光带。该项目的建成,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区内洪外渍的问题,而且美化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城市文化品位和人居环境质量,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及千秋的德政工程。 以人为本建美景 万丈长堤缚苍龙 湘江风光带建设项目实施前,沿江主要由破旧落后的货运码头、沙场、棚户区以及用土垒筑的防洪堤和10米多宽破旧的沿江道路组成,老城区八大公沟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湘江中。建国后,虽经多次整修,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落后的状况。每当洪水来临,房屋破旧密集,到处杂乱无章的堤内近五万户居民,六十万平方米的建筑物,饱受水患危害,居民无法安居。同时,更影响到城内数十万居民生活和生产,严重地制约了长沙经济的大发展。因此,到了非彻底根治不可的时候。 早在1995年8月,长沙市政府批准将沿江堤防整治和沿江景观建设作为城建重点工程。特别是1998年,湘江特大洪水后,大规模的对湘江河东主城区沿江7公里范围内的防洪堤及沿江景观工程进行了整治和实施。

作者: xjdd2006 2006-4-13 11:33 回复此发言

2 热烈祝贺长沙市湘江东岸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长沙湘江风光带荣获建 199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回长沙家乡视察,面对湘江沿江景观发出了“江山依旧”的感慨,更坚定了长沙市委、市政府对湘江沿江景观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决心。湖南省计委于2001年3月批准了《长沙市湘江大道交通建设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0年至2005年,长沙市政府将湘江风光带及防洪工程和配套的道路建设工程列入到当年的城建重点工程项目。在决策之初明确要求:要将风光带建设工程与城市防洪排渍,沿江景观、道路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组织实施。特别要求要在风光带建设工程中,充分注入“古城长沙”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创造有历史文化、有现代品位、有优美自然生态的人居环境的沿江城市景观,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强化领导统筹规划 落实资金完善功能 在工程前后实施的1 0年时间里,长沙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对湘江风光带的建设高度重视,进行统筹规划,重点组织实施。并以每月一次调度会的形式,召开有关会议,研究重大决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共投入19.9亿元,其中自筹资金3.98亿元,与国家开发银行进行战略性长期合作,组织建设资金十多亿元,申请外国政府贷款折人民币5.08亿元,确保了拆迁补偿资金、工程建设资金的及时到位。 建设者们始终坚持高标准的规划,于1995年、2000年、2003年,先后3次组织了湘江滨水地区规划环境景观设计方案的招投标工作,使规划方案涵盖了湘江东岸老城区沿岸10公里长的范围。围绕长沙市“青山、绿水、碧洲、古城”的自然风光特征,以突出体现“以人为本”,实践“三个代表”为宗旨,以充分展现沿江景观,形成集堤、路、房为一体的城市沿江风光带为目标,

稳步推进规划建设,着力为全市人民提供环境优美的理想生活空间。 湘江风光带建设具备如下五个特点:一是与城市防洪排渍工程相结合,二是与治理江河污染相结合,三是与美化环境相结合,四是与相邻的交通道路进行整治相结合,五是与棚户区改造相结合。通过精心设计,科学施工,采取“堤内多层上升造景,堤外梯级下降连江”的建设模式,解决了全国许多沿江城市建设防洪堤后,因堤顶较高而影响城市景观的问题,开拓性地探索出一条集人文、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沿江开放式城市景观建设的发展新思路。通过改善人居环境,准确地找到了由“美化沿江一条带,塑造长沙新形象”的改善城市环境战略性发展切入点。 弘扬湘楚文化 构建和谐人居 2000年12月,在长沙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建委具体组织实施了长沙湘江风光带建设工程。工程建设项目全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同时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按标准进行监理、监督、指导和验收。其中:位于风光带北段1160米长的亲水平台改造工程,获国家水利部授予的“水利风景区奖”;展览馆路至轮渡码头段680米长的风光带建设工程,被省建设厅授予了“园林绿化省优工程奖”。 风光带的规划设计建设,无一不体现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54米宽的沿江道路与城区14条道路相通,3座地下人行横道,一座观景平台与风光带相连。旅游、观光车道、停车场、停车道、电脑导游系统、无障碍通道均为人性化设置。亮化、小品、直饮水、背景音响、厕所、电视监控等设施配套齐全。景区主体广场相联,特色景点相串,园林风格统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亲水平台延伸至江边,风帆广场内的活动风雨无阻;沙滩广场,欢声阵阵;夜游湘江,心旷神怡;现代冷雾,人间仙境;空中玫瑰,挥洒夜空;多层叠水,如诗如画,人们慕名而来,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风光带建设工程对沿江60多万平方米建(构)筑予以拆除,对污染湘江的城市污水进行截流处理。新建主题广场、景点、历史文化工程128处,栽植了百余种苗木,绿化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如今的风光带,空气清新,风光秀丽,人居环境优美,生机盎然。 气势雄伟的杜甫江阁,凸显了深厚的长沙历史文化。邀请沈鹏等100多名全国书法名家创作的杜甫在湖南留下的诗篇84首,以及从全国征集的颂杜楹联38对书法作品。其中,59块杜甫诗碑景石,以纪念杜甫度过的59个春秋,特别是在湖南最后三年颠沛流离的人生。 潇湘八景——时隔百年,如今以浅浮雕的手法予以再现。 四羊方樽——长沙最具特色的出土文物,在龙门架的陪衬下,栩栩如生。 朱张渡广场——重现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张栻相见论道的渡口。 长沙电厂遗址——记录了长沙近代发展变化的轨迹。 锦绣长沙披玉带 盛世欢歌颂太平 如今,长沙湘江东岸老城区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是湘江大堤得到了彻底的整治,增强了城区防洪排渍能力,确保了城区的安全度汛,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障。1998年以来虽然经受了多次洪魔袭扰,水位最高达到了38.38米,超危险水位2米,城区都安然无恙。 二是沿江景观逐步完成,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成为展现历史文化古城,特别是挖掘展示地方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用强烈的文化意识,建设和展现长沙优美自然风光的最重要景点,成为了长沙“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以及“再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的标志性建设, 成为了长沙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及城市的重要地标,受到市民高度赞扬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三是为广大市民营造了一个很好的休闲、游乐环境。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时,每天吸引十万游人前来观光、游览、休闲,或吟咏诗词,或翩翩起舞,或品评字画,各种文体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风光带

的建设将两个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起点高、品位高,不仅充分满足了市民休闲、休憩的需要,而且最充分的体现了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展示了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形成了既抗洪又供人观赏的风光带,大大提高了长沙的知名度,成功地展现长沙优美、自然的沿江风光,在优秀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创建中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极大的推进了长沙城市建设及全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 (本版组稿单位:长沙市建设委员会)

篇二:湘江风光带

湘江风光带:扮靓新湘潭 融通长株潭

“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从一大桥沿湘江风光带开车去昭山上班。”9月20日,家住体育中心附近的王涵谈及湘潭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号工程——湘江风光带的建设,面露喜色。他说,风光带不仅道路通畅,而且一江两岸风景尽收眼底,他的每一次出行都像是一次郊游。湘江风光带集防洪、交通、生态景观、文化、经济于一体,不仅仅是湘潭确保防洪安全的民生工程、提升城市品位的核心工程,更是文化传承、“两型”展示的平台。作为长株潭一体化实质性推进的首个项目,湘江风光带又融通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见证长株潭一体化

“关于湘江风光带的规划建设最早要从10多年前说起。”湘潭市“两型”办副主任、市湘江风光带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龙正辉介绍,早在1997年,长株潭一体化就进入了规划先行的阶段,编制了长株潭三市的交通、环境等方面单线规划;到了2003年,省里组织编制了《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整体规划》,作为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两大重要规划之一予以重视。(另一个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4年,项目建设与规划编制同步进行。“湘江生态经济带”作为长株潭一体化实质推进的第一个项目启动。随后,引进世行贷款、设计、招标、施工有序进行。

“如今,长株潭湘江风光带被列入全省重点推进的13个重大项目和重点调度的50个重大项目,省委、省政府已明确将该项目作为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和长株潭新型城市化的重点工程。”龙正辉告诉我们,风光带建设见证了湖南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到2020年全面建成湘潭段风光带

湘江风光带在长株潭三市的建设快慢不一,长沙最早启动,2004年就利用世行贷款,推动了沿江风光带的建设。由于种种原因,湘潭到2007年才正式编

制整个湘江风光带的概念规划。 2008年,风光带作为市重点项目,利用世行贷款资金加快了建设防洪景观道路步伐,吹响全面建设的号角。

湘潭湘江风光带北接长沙,东连株洲,两岸全长约87公里,总计10个工程段,总占地面积约77.52平方公里。其中,河西部分起自长沙坪塘,止于易俗河与株洲交界处,自北而南分为九华、万楼、河西旧城、河西郊野、易俗河等5段;河东部分起自昭山,止于法华山,自北而南分为昭山、岳塘新城、河东中心城区、湘钢、高新区等5段。

“风光带按‘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统筹管理,分段实施’的原则建设,自2010年7月17日开工以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龙正辉介绍,目前,全部完成昭山和近郊段13.6公里的世行贷款项目防洪景观道路,以及河东中心城区段风光带建设;九华段工程正在进入全线施工阶段;岳塘新城段、昭山段已完成单线道路;河西旧城段已开始启动施工;其它段也分别完成初步方案设计或开始进行前期工作。

至2013年,湘潭将完成一大桥下游两岸的风光带建设,与长沙对接;2015年将完成二大桥上游的风光带建设,与株洲对接;2020年将全面完成湘潭境内风光带建设任务。届时,一条集防洪带、交通带、景观带、文化带、经济带“五带合一”的湘江风光带将展示在世人面前。

“湘水一虹”让湘江更具魅力

“建好的河东沿江风光带既是湘潭的城市新亮点,又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湘潭市规划局规划编制研究室负责人介绍,湘潭湘江风光带河东城区段的整体设计名为“湘水一虹”。“虹”与“红”谐音,既衬托伟人故里的红色文化背景,又寓意新生命的孕育和欣欣向荣的气象,昭示在省委、省政府“将湘江打造成中国的莱茵河”的战略背景下,新的发展机遇给湘江两岸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命。

如今,在河东烧窑港和铁路桥之间,虹滩湿地公园、新天水韵广场、红色新天地、炫舞时代风情区、“虹韵湘情”民俗文化公园5大片区,相互交融,相互辉映。河东沿江风光犹如一条生态休闲走廊铺设在湘江之滨。长廊中,城市地标“湘潭之光”熠熠生辉,亲水平台、生态湿地浑然天成,休闲酒吧一条街尽显都市繁华。

一江两岸风光好

湘潭湘江风光带最终会建成什么样?

湘潭市规划局负责人介绍,从2007年,湘潭市人民政府开始组织编制滨江风光带的城市设计,至2010年底,各区段滨江规划编制基本完成。但在编制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指导和充分衔接,各区段制定的风光带规划不仅功能定位重合,特色不够鲜明,而且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影响整个风光带效果。 为了“圆梦东方莱茵河”的构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湘潭湘江风光带建设成为具有湘潭特色,彰显湘潭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与生态长廊,并将湘江风光带的整合提升规划工作列为2012年城乡规划工作重点。在前期完成湘江风光带历史和文化策划等工作的基础上,《湘江风光带整合提升规划》方案即将出台。 “这个方案将风光带全段的核心主题概括为:‘湖湘名城,实至名归。韵、灵、古、野、灿,秀、远、文、重、新’。”该负责人透露,10段的分主题分别为:九华区段——“九韵风华”,万楼区段——“万楼雄姿”,河西旧城区段——“古城印记”,河西郊野区段——“莲邑乡风”,易俗河区段——“易俗古韵”,昭山区段——“山市晴岚”,岳塘新城区段——“新城远景”,河东中心城区段——“宝塔文风”,湘钢区段——“工业之源”,高新区段——“科技之光”。一旦建成,整个风光带将成为具有湘潭特色、体现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与生态长廊。

“风光带还将打造成湘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展示平台。”龙正辉说,按照湘潭市委书记陈三新“要把湘江风光带建设成为文化传承和‘两型’建设的展

示平台”的要求,风光带不但将成为湘潭历史文化的生态长廊,还将在规划建设中融入“两型”理念、体现“两型”特色、应用“两型”技术、推广“两型”产品。

“最重要的是,风光带的建设带动了两边土地的升值,改善了一江两岸城市环境和生态环境,提升了湘潭的城市品位。”湘潭市城建投负责风光带建设的负责人表示。

篇三:长沙沿江风光带解析

浅析长沙沿江风光带

有长沙“外滩”之称的长沙湘江风光带,已经成为长沙继湖南烈士公园之后的第二大市民公园。它位于长沙市湘江大道,沿湘江南起湘江黑石铺大桥,北至月亮岛北端,湘江风光带由十余个休闲健身广场、绿化带以及历史文化景观组成,集防洪、观光、旅游、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风车、酒吧、各色游人,成了潇湘大道上一处独特的风景.

从地形上看,长沙沿江风光带位于湘江沿岸,江边地形较为平坦,土质疏松,不宜设置较多大型建筑物,所以风光带主要以结合地形,在狭窄的带状空地内,以为市民提供休憩的舒适环境为主旨

1. 小型广场 在风光带宽敞的地段间断地设有不少小型广场,有的以台阶为过渡形式,对地形进行下沉处理,并且增加小型水体

及旱喷,增加景色的活力,使游人在放松

身心的同时增添游玩的乐趣。其中风光带

还对毁于“文夕大火”的湖南电灯公司进

行原址保留。使用石砖将其包围,合理使

用原有的资源,使游园活动又具有肃穆的

纪念意义。

2. 道路绿地 在适当的地形处理也非常重要。

风光带中的道路有些并不是平坦延伸的,有时蜿蜒曲折,有时起伏不平,成“龟背”状,不仅能增强道路的连续性,方向感,丰富地面的景观层次,结合植被配置,还以配合美妙的地形的曲直节奏变化,增

强风光带的韵律美。

3. 园路 风光带中对园路设置地形,以

形成适当的起伏,或用步道台阶缓冲

平坦的路面,可达到调节游人步伐,

缓解疲劳的作用。园路两边的地势呈

起伏状,既满足了排水,又使道路具

有流动性和方向性。采用不同材料点

缀路面,用鹅卵石或大理石砖拼成图案,从色彩、造型上丰富了园林景观,还有助于健身。

从水体上看,风光带本身沿江打造,毗邻奔涌

的湘江,这是大型水体景观。游人走近,临江眺

望,胸中顿生豪迈之情,工作学习的压力顿时消

失。而沿江搭建的亲水平台,为游人提供了融入

自然的机会,更添游玩的乐趣。除此之外,风光

带中还不时穿插有小型旱喷,人工水塘,点点睡

莲置于其间,精致可爱,使都市人在城市

一隅照样能感受到处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树林湖泊的野趣。小型旱喷,利用了水体

的声音美和动态美,水声不仅在一定程度

上掩盖了城市的喧闹与嘈杂,又为忙碌的

人们提供了轻松休闲的氛围。另外,在夏

天炎热的高温下,沿江风光带中的喷泉和

小池塘也使酷热降了几度。

不过,沿江景观虽然大气磅礴,令人心旷神怡。来往船只还是造成了湘江水体的污染,细看时,印象分不免大打折扣。希望有关部门在造景的同时,也要注意日后对美景的维护,这样,才能为市民提供长久的休憩场所。

从园林植物上看,植物配置对于

风光带景观的打造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中,它采用了大量本地的树种装

饰风光带,并且将乔木,灌木,藤

本和草本有机地搭配,打造了多样

的景观形式。有藤本缠绕的木质花

架,有修剪有型的小乔木作为硬质

铺装为主的广场的点缀,有利用地

势起伏起着引导视线作用的灌木丛,有四季颜色变化的大乔木,还有配合水景 的水生植

物……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质感,各种各样的植物组合在风光带中起了不同的作用,也造就了丰富多彩,富于变化,迷人眼的亮丽景观。

湖南湘江风光带

从园林建筑与小品方面分析,他们在园林的布局,组景,赏景,生活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杜甫江阁作为风光带中最吸引眼球的建筑物,

是长沙政府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杜甫而修建的大

型仿唐建筑。它位于两条道路的交叉口处,其

体量之大,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吸引路人前来游

览休憩的作用,同时它临江而设,登其阁上,

可眺望与其隔江相对 的橘子洲头,想必景色

美不胜收。而且,杜甫江阁也是风光带的景色

分区的一个节点,成为这段大型诗篇的情感高潮。

风光带中,园林小品也凭借其巧妙的构思,精致的

造型起到烘托气氛,加深意境,丰富景观的作用。例

如造型古朴的路灯,融入周围的环境,并且中国红的

颜色也使游人在绿树丛中眼前一亮。又如波浪形的

坐椅,在满足游人休息的功能之外,造型独特,更

添游玩趣味。

长沙沿江风光带是市民工作学习之余放松休闲的

好去处。在作为都市人的公共集会场所之外,它还沉淀了湖湘文化的精髓,丰富人们的精神活动。这些都是值得发扬的。同时也应注意管理,时时完善公共设施,是游人真正享受到游玩的乐趣。

篇四: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景观设计说明书

前言

在十五计划纲要报告的指引下,湖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提出建立湘江生态经济带的构想,强化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轴的功能。

为加速长株潭一体化的进程,株洲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东提西拓,合拢三角”的城市建设思路。同时株洲湘江经济带作为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一个子项目已经启动,而株洲湘江风光带的建设也已在紧锣密鼓的筹划当中。

为力争将株洲湘江风光带打造为一流的城市型滨水风光带,使株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新型滨水城市和湘江景观带上的风光胜地,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在现状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剖析总体规划要求,针对株洲市和滨水区的自身特点,融合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和城市生态学的原理,探讨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活力体现。

我们期望看到的是:

——带动城市发展的活力地带

——展现城市魅力的滨水走廊

——连续有机的整体城市空间

——安全、宜人的城市生活场所和景观环境

——??

为此,我们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且全力以赴。

1.规划区现状概况与分析

1.1地理位置

湘江,江涛如雪,白沙如玉的自然风光带,她滔滔南来,又汩汩北去,是湘楚文化的历史之源。 株洲,我国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一个联系华东、华南、西南的经济纽带城市。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核心区段,一条集自然、人文、城市景观为一体的绿色生态走廊和风光经济带,她的建设,将伴随着株洲的发展,成为株洲辉煌未来的见证者。

1.2自然条件

株洲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无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C至18°C,是名副其实的膏腴之地,适宜各种植物生长。湘江河床水面宽阔,水质优良,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1.3规划背景

沿江经济带的建设是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莱茵河经济带、塞纳河经济带、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经济带等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沿江城镇群的快速崛起,成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心脏。在十五计划纲要报告的指引下,湖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提出建立湘江生态经济带的构想,北起长沙月亮岛大桥,南止株洲空洲岛,全长 128公里的湘江风光经济带的建设将起到强化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轴的功能。

沿江风光带根据所处地段,分为城区段和市际连接段。城区段遵循湘江风光经济带总体规划基本原则,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由三市各自为主建设。为加速长株潭一体化的进程,株洲市委政府提出了“东提西拓,合拢三角”的城市建设思路。同时株洲湘江经济带作为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一个子项目已经启动,而株洲湘江风光带的建设也已在紧锣密鼓的筹划当中,力争将其打造为一流的城市型滨水风光带,使株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新型滨水城市和湘江景观带上的风光胜地。

1.4规划范围

株洲湘江风光带河西段设计范围由衡山路以南200米至庐山路以北200米地段,全长5.3公里,为路堤与河床间宽为20~100米不等的带状用地。

1.5沿江现状用地岸线评价

现状地形:沿江现状用地以防洪路堤为界,是一条宽为20~100米不等的带状用地,其间地形有平坦有陡峭,岸线残存有大面积的天然沙洲,还有菜地及一些水塘。

现状建筑:岸边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多为临时建筑或厂房、仓库,还有少量新建的住宅楼。

现状景观:现状岸线景观为典型的当前中国城乡结合态的水域景象,除了近年种植形成的苗圃外,该地段上尚有少量建筑以及大量的沙石码头,整体空间呈现出一种城郊自发无序开发建设的杂乱状态。环境质量较差。

现状绿化:目前,休闲带植被主要有公路绿化植物和江滨坡地的针叶林,阔叶林,防洪林等。植物景观上,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并存。林内灌木、藤本和层间植物较为丰富,部分林份景致优美,但由于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许多地方作为农田,导致植物群落破碎,景观凌乱。以株洲大桥为分界线,株洲大桥以南地段意大利杨树生长良好,林相整齐,株洲大桥以北地段则长势明显减弱,排列稀疏,林相较为凌乱。另外,该休闲带原生草坪面积较大,品种以狗牙根为主,总体生长情况良好,但部分地段由于周边人群的放牧、采矿等人为因素的破坏,造成部分特定区域草坪的不完整。此外,水生、湿生植物非常少,只有一些池塘分布有凤眼莲、蝎尾蕉、水杉等少数水生和湿生植物,这对于有着较大水体面积的休闲带来讲,无论是从景观上还是生态上都远远不够其丰富性。

水文情况:湘江洪、枯水期水位变化较大,最高洪水位44.2米(设计),常年水位30.6米,枯水位27.5米,

历史最高水位曾达44.59米(1994年), 2002年平均水位34.23米。

1.6 现状交通条件评价

湘江风光带河西段交通条件较为便捷,现状有路堤结合的滨江北路和已建成通车的株洲大桥,虽株洲新城区内的大部分道路及联系湘江两岸新旧城区的红港大桥、芦淞大桥以及曲尺大桥,尚处在规划建设之中,但在未来的城市整体规划中,将有五条垂直于湘江风光带河西段的城市主干道为这条景观长廊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覆盖范围遍及整个城市新区。

1.7生态概况

城市滨河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具有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以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她不仅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为城市提供各种用水,同时也是大量鱼类、鸟类、水生植物以及微生物的栖息生境和迁徙廊道,这一点不同于城市内部核心区的人工生态系统。除此之外,由于城市河道同时还能为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如渔业、运输以及居民的休闲活动)提供场所,所以,与城市外围的流域相比,城市滨河地带的自然生态系统又属于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现场踏勘以及大量资料中,我们发现规划区段的湘江岸线残存有大面积的天然沙洲,但此时却正在遭受各种挖沙作业船的蚕食。河道沙洲是野生鸟类和水生植物栖息、繁衍的乐园,沙洲以及依托于沙洲生存的野生鸟类和水生植物是城市最为宝贵的自然生态资源,也体现了南方城市滨河地带的景观异质性,对他们的处理方式得当与否直接决定滨江景观规划设计的成败。

2.地方特色的认识与体现

2.1城市历史

株洲,古称建宁,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唐太宗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潭。古时,当地多槠树,湘江过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称槠洲。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

株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与黄帝轩辕氏并称的炎帝神农氏就葬于此地,同时,多年的考古发现,远古时期株洲地区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因而株洲还是人类永远的财富——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

近代株洲又是革命发源地之一,株洲人民在革命战争中,不仅谱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灿烂篇章,还留下了大量的革命纪念圣地。

作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母亲河的湘江,地处长江南岸,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湘江发源于广西省灵川县海洋山,经全州斗牛岭流入湖南。湘江沿岸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古迹众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方南来北往的水上大通道。区内现建有3个千吨级的港口,与依江而建的公路、铁路共同构成水陆联运,对保持两岸的经济繁荣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2城市文化

热土潇湘,人杰地灵、英雄辈出,不负"惟楚有才、于斯为甚"的盛名。湖南在华夏历史长河中一直才俊辈出,各朝各代的杰出思想家、诗人以及近代的革命思想家层出不穷,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精神」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湖湘文化精神的一种写照。

2.3城市特色

株洲山川秀美、俊才辈出、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悠远流长,有着持续发展两千年的城市历史,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造就了这个我国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在中国交通贸易发展史上曾占有重要地位。株洲是一个重工业城市,机械、冶金、化工、建材是株洲工业四大支柱。在全国72个主要工业化城市中优质产品产值率名列第七位。今天在城市建设发展的浪潮中,株洲市政府审时度势,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将城市功能定位为南方重要交通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基地、中南地区重要的商贸和现代物流中心。

规划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一流的城市型滨水风光带,使株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新型滨水城市和湘江景观带上的风光胜地,同时要使其成为受人民欢迎的场所,应具备以下特点:具有活力、场所感和可达性。

有活力 有活力意味着具有生命力和延续性。城市滨水区既要保证人类城市生活的活力,又要保证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其它生物物种的健康并维持其多样化。有活力的城市滨水区反映在城市用地布局上是建立滨水综合功能区,保证城市空间的活力和景观的多样性,在河边建办公、商业、居住、娱乐和服务设施,让人民无论在白天、夜晚、节假日都集聚在这里,充分激发城市的活力。另外滨水区的自然和生态设计是保持滨水区生态系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具体体现在滨水护岸的设计和滨水绿化的配置上。

场所感 人们对空间的感受能力通常取决于空间的形态和品质。最简单的感受形式就是“地方特色”,即“一个地方的场所感”。城市滨水区可为人民提供独特的滨水感受:开阔的视野、新鲜的空气、享受水的意境和聆听水的声音,为人们提供一个亲水、乐水的场所。人们在此能享受到在其它地方享受不到的乐趣,这也是城市滨水区观光旅游业兴旺发达的原因。

可达性 城市滨水区要成为人们喜爱的场所就应具备便利的可达性,以开敞的绿化系统、多样的交通方式,把市区的活动引向水边。因而滨水区应特别注重街道的设计而不是个体建筑的设计,注重滨水视线走廊,保持从市中心到水边的视线通达性。滨水区的街道对比城市的其它道路要更加强调吸引力和步行道设计。从街道的尺度、形状、个性和绿化等方面着手进行设计,使城市空间和滨水区空间有一个自然的、柔性的过渡。

另外,城市滨水区要鼓励多种交通方式的运用,包括陆地和水上交通方式。地面交通应方便步行者、

公交使用者和乘小汽车者都能方便地进入滨水区,并提供合适的停车场。水上交通可采取水上巴士、水上游艇和水上步行桥等方法。

3.滨水开发理念与滨水设计构思

3.1 滨水开发理念

——处理好滨水区开发与整个城市的发展关系

在规划中运用城市生态学的原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城市滨河生态系统为对象,贯彻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既要划定、预留完整的滨河自然生态发展空间,阻止城市滨河生境的丧失和片断化,保护城市滨河生物多样性,同时又要根据城市滨河地带的自然环境承载力,布置满足不同需求的市民活动空间及设施,创造人与生物共生的滨河开放空间。

——把滨水区建成为“城市的标志”和“人民的场所”

株洲市经过50来年的建设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由河东的旧城区扩展到河西的新开发区,形成了山环水抱的城市格局,因而,湘江滨水区是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发展应与城市的总体布局相关联,要考虑滨水区开发对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方面的影响。从世界各个成功的滨水区开发与设计的研究,我们得知对滨水区开发应从大局着手,要站在一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使滨水区的开发建设起到不仅能引导新城建设,还能促进旧城改造的作用。

3.2滨水设计构思

——考虑滨水地区与城市的关系

滨水地区是城市的一部分,在规划时应注重考虑它与城市的关系。在空间布局上,要力求用一个开敞空间体系将滨水地区与城区联结起来,在交通系统组织上要布置便捷的公交系统和步行系统。 ——考虑滨水地区的共享性

确保滨水地区的共享性,综合考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设置舒适优美的公共步行道,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促进滨水区的开发。采用分段式设计手法,创立不同主题景观带,使滨水区成为一个多功能综合区,以创造一个生动多样的滨水环境。

——考虑滨水地区开发与防洪设施以及环保的关系

和水文部门密切合作,认真研究开发工程可能对湘江的蓄水以及泄洪能力的影响,采用不同高度的台地的做法,维持其自然状态,同时提高滨水地区及水体自身的环境质量。

——考虑滨水地区设计的点、线、面、块结合问题

一个“景点”的设计,必须放在整条“景观带”的层次来考虑;一条“景观带”的设计,必须放在整

篇五:湘江风光带景观设计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前言

为了更加形象具体的认识景观设计,对湘江风光带的规划设计,环境条件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了解其现状和景观设计详情。针对湘江风光带的部分地区进行了调查。

一:景观现状分析

(1) 风光带地理位置

长沙湘江风光带位于长沙市湘江大道,沿湘江南起规划中的长沙湘江黑石铺大桥,北至月亮岛北端。湘江风光带建于1995年,它由十余个休闲健身广场、绿化带以及历史文化景观组成,集防洪、观光、旅游、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

(2) 风光带概况

湘江风光带中沿湘江南起规划中的长沙湘江黑石铺大桥,北至月亮岛北端,长约26公里。 湘江风光带建于1995年,主要以休闲长廊和雕塑为主景,配以形式

各异的小广场、景观小品、灯光亮化等配套设施,组合种植了多品种乔木和灌木,体现了江水两岸相互映衬的独特景色。湘江风光带全线风光带充分体现了湖南自然风光,环境优美,

是游人观光小憩的好去处,也是市民晨练晚游的佳境。湘江是长沙的母亲河,它滔滔南来,汩汩北去,过昭山而进入长沙城,经三汉矾又转向西北,至乔口而出望城县,再过岳阳入洞庭,流经长沙市境约25公里。湘江两岸赤壁如霞,白砂如雪,垂柳如丝,樯帆如云,构成美丽的长沙沿江风光带。

(3) 道路分析

湘江风光带面向湘江中路景观空间开阖口20个,其余路段以景观带绿化隔离视线,每处景观口距离平均约为270米,以平均车行速度40公里计算,车辆每20多秒左右就能行驶至一处景观口。

风光带作为湘江中路靠西一侧的沿线景观,具有道路景观的意义,应该属于改路段道路景观的范畴。景观带靠东侧种植大量行道树,形成规律的道路景观,

景观节点形成的景观空间开阖口既作为风光带在湘江中路非机动车道的入口,也作为道路绿化带的分割,使道路景观连续中产生视觉焦点。

二:景观功能分析

景观分布图:

(1)平面图

(2)景观植物分析

湘江风光带景观植被的栽种有针对性的安排,对不同的景观区域采用了不同的植被设计。

下层植被绿化、行列栽种的乔木,保持视线的通透,确保广场空间在视觉上的延伸。

滨江休闲景观带结合硬质铺装,整齐种植阔叶乔木,形成林荫的空间,起到避雨遮阴、容纳人群、营造绿色活动空间的作用。滨江园林景观带体现植被的自然群落式生长,根据不同景观节点和连贯于景观节点的景观通道的特点,体现自

然群落植被的层次和结构,采用分层的植物群落进行种植,为游人提供曲径葱幽,绿意盎然的植物群落空间。

湘江风光带中植被种类以株型优美、绿化效果好、成活率高、管理方便的本土植被为主。经资料显示,整个湘江风光带中,上层植物有:香樟、杜英、广玉兰、雪松、法国梧桐、含笑、桂花、马褂木、二乔玉兰、合欢、樱花、桃树、垂柳、红树、龙爪槐、鸡爪槭、银杏以及竹类等;中层植物有:法国冬青、石楠、月月桂、山茶、木芙蓉、石榴、海桐、紫荆、紫薇、春鹃、红叶李、碧桃、罗汉松、红桎木、苏铁等;地被植物有:沿阶草、结缕草、百慕大草、麦冬草、葱兰、铺地柏鹅掌揪、金叶女贞、细叶女贞、红继木、金边黄杨、洒金珊瑚等;藤本植物有:爬山虎、迎春花等。

三:优缺点分析

优点:

湘江风光带又称长沙湘江水利风景区,是国家水利风景区。整个工程以湘江为纽带,集防洪、生态绿化、旅游为一体的道路与景观。湘江风光带的主要功能可以定位为生态绿谷、景观项链和经济走廊。作为长沙市区沿江主要交通干道的湘江中路,湘江风光带是这条道路的主要道路景观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天然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沿路风光成为长沙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典范。

由于历史原因,长沙城区历史文化遗迹存留很少,湘江风光带新建了杜甫江阁、潇湘八景、朱张渡、四羊方尊等各种主题广场、景点以及历史文化工程128处,其中,重点反映长沙历史文化的景点37处,重塑了长沙历史文化名城形象,体现了长沙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城市居民逐渐消失的本土文化归属感得以回归

缺憾:

湘江风光带硬质铺装较多,大多使用花岗岩、大理石等石材作为铺装材料,没有考虑环保、再生或人造材料代替,较为浪费资源;公厕配置没有满足使用要求,导?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绻獯诤芏嘁蔚投擞胁晃拿餍形鱿郑缓芏喾裆枋?/p>

造型缺乏美感,无法体现良好的景观效果;由于防洪工程的需要,风光带沿江大部分为堤坝,所以观水平台与水面落差较大,使景观的亲水性得不到良

好的体现;风光带的日常维护不到位,有许多灯光和隐蔽性的音响设备已废滞。湘江一桥以南湘江中路大部分路段,由于风光带场地竖向设计的原因,阻挡了道路与江面的视线,驾车行驶者无法从行驶路面上看到江面景色,不得不说是体现滨江道路景观的一个遗憾。

四:总结

通过对湘江风光带的调查和景观设计的学习,体会到现代设计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简约简洁重视文化底蕴和绿色设计是现代设计的一个打趋势,尽量少的设计也是达到良好效果的一个要求,用最少的设计元素达到最大的使用功能,寻找最佳契合点。设计需要对话,需要通过设计使景观作品与周边环境和游人的关系产生尽量多的可能性。作品最重要的意义是提出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