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海洋世界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1:19:14 作文素材
海洋世界书作文素材

篇一:书是知识的海洋

书是知识的海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使你我放飞梦想的翅膀。 ――题记

出生再20世纪90年代的你我,在走向21世纪中,对古老的民族和悠久的历史文明有多了解?当你看到东起嘉峪关、西至玉门关、长达万余里的雄伟长城时,你知道这一世界奇迹、靓丽的风景线是谁建造的吗?

带着疑问和好奇,想要进一步了解历史时,书,来到了我的身边。他让我知道秦始皇如何吞并六国,统一了中国,如何建造了长城。汉武帝如何改革让西汉逐渐强大,并开辟了丝绸之路。更让我了解了清朝末年昏君卖国求荣,是中国陷入黑暗??书,让我了解了过去。 我爱读书,我喜欢借助书的力量登上进步的阶梯,更喜欢在书中尽情畅游知识的海洋。我爱读书,我知道“书山有路勤为径。”从我第一次接触书时,便于它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拼命的买书,拼命的读书,家里书架上所有的书我册册都看。尤其是“四大名著”和金庸的武侠小说,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直率、猪八戒的懒惰、沙和尚的憨厚、唐僧的单纯,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金庸笔下的英雄更有鲜明的个性:张无忌的狭义胸怀、杨过的嫉恶如仇、郭靖的忠厚老实、乔峰的英雄气概等等,让人为他们陶醉。

我爱读书,因为书让我了解到两亿年前地球的主宰――恐龙的灭绝;让我知道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让我懂得了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如果再破坏环境,美丽的地球将无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一滴水??书让我学会珍惜,珍惜文明、珍惜生命;是书让我学会保护,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是书让我学会挑战,挑战自我、挑战未来。

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他会带给我梦想。我要插上书的翅膀,飞翔在知识的海洋上;我要插上书的翅膀,飞向更高的成长阶梯;我要插上书的翅膀,让他带着知识,伴我飞向未来的梦想

篇二:书是知识的海洋

书是知识的海洋,读书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它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品德,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铸造一个人的灵魂。通过读书,让我们学会了本领,掌握了技能,得以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生存的资本,通过读书,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情怀。 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社会化的时代,只有读书,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促进专业发展,超出“匠”的局限。

读书,能够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唯有读书。

书籍会使教师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读书,才能消除“职业倦怠”、生命衰微,使教师具有充实的灵魂和不断生长的精神。书籍中,那些大师充满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语,超脱的情怀,会使我们变得特别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总是难以潇洒起来的,惟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享受读书的乐趣;当我们交往的时候享受读书带来的文雅和气度;当我们创造教学生活和生命的时候享受读书而获得的魅力。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书中那金子般的思想和奇妙的灵智是支持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育家的成长历史,就是他的读书的历史。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必须伴随着读书而发展而超越自我。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读书是课改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师生共同探讨新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作为课程具有的自主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确定

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个娴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配者、智者、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

不读书,就不知道当今教育观念变化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观念落后到什么地步,自己过去的教学是多么可悲、可笑。只要一读,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心里就会敞亮多了。

要读教育改革的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读哲学,读文学,读历史,读科学……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

书读多了,认识提高了,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神奇。教育需要知识渊博的教师,教育要培养出智慧的人材,而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

让书的精髓融入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富有活力,那就让我们多读书吧。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建议,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现在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育故事,就像长河里的涓涓溪流,平淡而又长远;教育故事,平常中包藏着经典,蕴含着永远。每天,每周,每月,记录一个小故事,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呈现出来,可以帮助更多的老师拓宽视野,提升修养。让我们一起,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一个个教育故事,提升自己,更为他人提供一个范例。相信我心一定有收获。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做为年轻教师的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教师只有再度做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不是一个终结点,而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使我对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

假期里我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如何成为最好的教师?引用编者的话就是:“我们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修炼教师之贤,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我想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

一天有进步,(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海洋世界书)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倘若当教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随时输入于学生,如此则学生受益较多,即当教师者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教员的,也要真正做到学而不厌”。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分别进行了阐述,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作为老师的我也不由地思考了从教十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并将其与读完本书后的感悟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一种体会,即“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最基础、最根本的是要做到两点:(1)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

(2)始终坚持将这种爱付之实施的心态与行动。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都说人没当母亲之前看学生是一种心态,当了母亲之后又是一种心态,以我的理解,可能当了母亲,有了自己的孩子,对待学生便有了孩子自己母亲的心境。不管听话的、不听话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聪明的或是不聪明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都是有无数优点的。我们常说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想,如果有了母爱之心,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种“闪光点”无处不在。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种对学生的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那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而应该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和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差生”。并且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这种带有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必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爱。同时,这种爱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内容,如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怀着一颗爱才之心;对淘气、不守纪律的学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怀着一颗关怀之心??这些爱是成为最好老师的基础。作为班主任的我,要从“喜欢学生”向“爱学生”发展!要为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对于怀着“做最好的自己”心愿的老师们,为达成所愿“做最好的教师”,还应该把这些爱化作“润物细无声”的“爱心之雨”通过教学实践“洒向”所教授的所有学生。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因此,只有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始终如一地把对学生的爱进行到底,才能真正地“做最好的教师”。

在现实生活中,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想当,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当上,这是为什么?难道说做最好的老师、成为名师真的就这么难吗?我想不是这样的,只是我们缺少了勇气与自信,更缺少了作为纯粹教育人的那种激情!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的未来服务!

由此我也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学会适时适度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快乐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面对你的学生和家长,只有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你就会感动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充实幸福的。

篇三:书是知识的海洋

书是知识的海洋,而我是一叶小舟,自由的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我们天天和书打交道,书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我最好的朋友。

记得有一次,是在我小时候。我从爸爸的书柜上找了一本《红楼梦》。那书很厚很厚,封面上那两个美丽的主角便吸引了我。那书不仅厚,而且还很重,我使出吃奶的劲才把她翻开。但是,那书里的字我一个也不懂,看来是白费力气了。上次表姐看了以后,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掉下来,我很不甘心,表姐能看懂,我为什么看不懂?我问了爸爸和其他人,都是同一个回答:“你还小,不太识字。”我苦苦哀求爸爸,爸爸才愿意买本“彩图注音版《红楼梦》”……时光流逝,现在都已把《红楼梦》看了好几遍了。回想起来,还有点可笑。

记得还有一次,也是在很小时,母亲便教我念诗歌。让我通过诗人的眼睛看世间万象,通过诗人的耳朵听人间万籁。“上学多好啊,有书读,可以知道好多东西。”从那时起,“我要读书”的种子便深深埋在我幼小的心里。

现在,一间卧室,一张书桌,一本好书,对我而言,读书,就像吃东西一样,甜甜的,味道好极了。所以,读书的滋味在我心中永远是甜的。而不仅仅是我,在我们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因为在星期二、四早上,我们都有一个“快乐阅读二十分”的读书时间。

“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与话说得太好了。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置身于书中,不禁为唐朝昌盛叫好,为清朝腐败而伤心……读书,让我领略今日中国的风采,科技发达,国力强盛……作业遇到困难时,《新华字典》总会教我知识感到不开心时,《老夫子》总会惹我发笑。也许,读书是我最大的快乐。

冰心曾说过:“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释放自我,陶我情操,让我们在书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吧。

书,一个多么简单而又平凡的眼啊!但是,它却在我心目中占着特高的地位。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书的故事”在我的脑海里涟漪着,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捧起一本本包着书皮的书时,心里又不禁想起了往事……

书,对于我又是多么重要的啊!如果我认定生命排第一,那么,书肯定是仅次于生命一—排名老二了。我曾经为书哭过,为书伤心过,那也许就是我对书的依恋。每当看着一本本书“退休”时,我会感到无比的悲痛,那好比是把我的肉挖去了一半。我把书小心翼翼地藏进书柜里,我不忍心挖出自己的肉呢?

不仅如此,我还为书“卖过命”呢?说起来倒也难以相信,不过,那绝对不是谎言,而是出自肺腑的真心话。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哥哥为我习了一本书,我非常喜欢它。但是由于我的知识还不够渊博,看起来非常费劲——总得查字典。一天,我坐在一个很浅的小池的岸边,夕阳无限美好,但我无心欣赏,双手还是捧

着那本书看着,可当我留心注意查字典时,那本珍爱的书就在我不经意的时候,“偷偷溜走了”,“啪”的一声掉在那池里。一刹那间,我就像一只失了魂的动物,一下子把头扎进池里,想去抢救那本落了水的课本,书是摸到了,可是那令人遗憾的事情又发生了,我不公游泳啊!我身体又不高,难以踏着地。我搂住书在池里挣扎着。也许就是天意,大兄就在这时出现了,我得救了。但是,回家后又是挨打又是挨骂的。我哭了,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痛苦与忧愁,但是,那并不是因为那一顿打,而是对那本书的不幸遭遇而感到忧愁。书都浸烂了,翻开书面,眼见的是那浑浊的一片……我又哭了。也许你会取笑我的行为,但是,如果你我有了同感,那恐怕你也会情不自禁。

书,我一生的梦想就是拥有全世界的书。我是连做梦都想,但也许这是难以实现的愿望。不过,我不感到绝望,因为,在度过每个春夏秋冬中,是书,它培养了我的情操,陪伴着我成长、生活,因此,我无比欣慰。但是提醒一点:那全都是健康的,有意义的书!

从我看她的第一眼起,我的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她与我有缘。”以后的日子里,我便千方百计地接近她,试图了解她,时间不长,渐渐发觉,我已深深地爱上了她。 也许是厌倦了苦燥无味的ABC,也许是为了逃避令人窒息的x+y,我一次又一次地约她出来,从她那泛着清香的扉页中,走向一个陌生而又新鲜的世界。 不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不求“书中自有颜如玉”,不为功利,不为分数,不为文凭,不为学历,只为心中那份渴望,只为心中那片怡人的“绿地”。 她的知识是那样的广阔无垠,她的话语是那样的富有哲理;她的目光是那样地温暖,好像能融化世界上所有冰冻的心田,她的双手是那样的温柔,好像能抚平人世间所有的伤口…… 当我因失败而痛苦迷惘时,她总这样对我说:“真正的光明并不是永远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远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并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不为卑下的情操所左右罢了;当你要战胜外来敌人时,首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要你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当我因小小的成功而手舞足蹈时,她总这样对我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真正的强者,不但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还要经得起成功后糖衣炮弹的洗礼,当你沉浸在幸福的甜蜜里赏花赏月时,只怕别人已到了峰巅了。” 当我因“微微的困惑”而不能自拔时,她总这样对我说:“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有的是流星,有的是恒星。流星是美的,可它终究是一颗流星,流星的意义在于瞬间即逝,流星的美也只源于刹那间。流星毕竟是流星,若追寻长久,只能等待属于自己的那颗恒星,死死地抓住这瞬间的美,痛苦只能是自己。” 当我畏首畏尾踌躇不前时,她会送来这样的诗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是啊!这就是她,不管是树荫之外喧嚣着浮躁的热浪,还是窗外肆虐着凛冽的寒风,

只要和她在一起,她就会在热浪之中营造一片清凉,在严寒之中托出一份温暖。 她就是书,这就是我和书的故事。

篇四:书是知识的海洋

书是知识的海洋,读书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它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品德,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铸造一个人的灵魂。通过读书,让我们学会了本领,掌握了技能,得以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生存的资本,通过读书,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情怀。 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社会化的时代,只有读书,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促进专业发展,超出“匠”的局限。

读书,能够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唯有读书。

书籍会使教师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读书,才能消除“职业倦怠”、生命衰微,使教师具有充实的灵魂和不断生长的精神。书籍中,那些大师充满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语,超脱的情怀,会使我们变得特别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总是难以潇洒起来的,惟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享受读书的乐趣;当我们交往的时候享受读书带来的文雅和气度;当我们创造教学生活和生命的时候享受读书而获得的魅力。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书中那金子般的思想和奇妙的灵智是支持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育家的成长历史,就是他的读书的历史。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必须伴随着读书而发展而超越自我。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读书是课改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师生共同探讨新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作为课程具有的自主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个娴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配者、智者、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

不读书,就不知道当今教育观念变化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观念落后到什么地步,自己过去的教学是多么可悲、可笑。只要一读,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心里就会敞亮多了。

要读教育改革的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读哲学,读文学,读历史,读科学……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

书读多了,认识提高了,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神奇。教育需要知识渊博的教师,教育要培养出智慧的人材,而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

让书的精髓融入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富有活力,那就让我们多读书吧。

学习《刘可钦与主体教育》的体会

抚松八中 韩迎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教师在学历上并无差别。可是,有的教师教了一辈子书,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处于“推磨式”状态,跟孩子打了一辈子交道,师生关系不亲不密,不了解学生,也得不到学生的爱戴,更谈不上有什么幸福感。而有的教师出道时间并不长,便崭露头角,跟学生打成一片,亲密无间,在工作和生活中充满了幸福感,加之又肯于学习,勇于进取,不断地“螺旋式”上升,成为了教学骨干、优秀教师,有所作为,成绩斐然。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呢?近日读了《刘可钦与主体教育》一书,受到了启发,我认为最本质的是师德使然,对教师来说,热爱不热爱教育事业,爱不爱自己的学生,是首要的、核心的、第一位的价值取向,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有作为的标志和分水岭,这是所有优秀教师的本质特征。

刘可钦不仅具有优秀教师的高尚品格,而且对工作充满了幸福感,达到了人生的幸福境界。什么是幸福,刘可钦在《追寻教师的幸福》一文中说,“财富的积累并不是教师人生的幸福,教师的幸福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的工作和生活中,繁忙中感到很充实,紧张中也很从容”,诚哉斯言。

论学历她并不高,中师毕业,但是学习使她幸福而充实:刚参加工作——在繁忙与辛劳中,刘可钦体会着教育的甘苦、感悟着教育的真谛。

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向教育名家学习”,“博览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拿出一个半月的工资复印一本书”——直到现在,她的导师周玉仁依然记忆犹新:“她那充满喜悦、渴望的目光、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至今历历在目??”孜孜的学习,浓浓的书香,刘可钦感受着教育的美妙。

参与主体性教育实验——“一项为构建跨世纪的基础理论体系开辟通道的实验”,刘可钦得到更多的是快乐与幸福:“不苦不累的意义:是实验带来的挑战与乐趣,是专家学者们道德风范的感染,是与孩子们心心相印的幸福,是与同事们同舟共济、默契配合的快乐??”

这便是幸福的境界!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过得充实,过得从容,生活不是为了单纯在活着,这就是幸福的真谛。”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要自己创造的! 6年不寻常的主体教育实验之路,在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的理念的不断冲突与融合中,刘可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需要充分的关怀与尊重”“,尊重学生的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性”便是这种思想的核心!

“举左手的故事”,“让他打队牌吧”,“我要成为最佳的我”——淡化学生人际间的比较,尊重学生个性,感受自信、激励、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体验;“学生可以坐到讲台上听课”,“学生可以对教师说‘不’”“,将秧田式座位变为马蹄式或梯形式”,是开放、民主、平等的教育观,让学生体验自由、尊重与信任;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建立合作学习规则,训练交流合作的技能,标志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也意味着对教育理解的深入:自主、合作、探究本身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萧伯纳认为,“如果你不能建筑幸福生活,我们就没有任何权利享受幸福,这正如没有创造财富无权享受财富一样。”刘可钦就是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去追寻、去创造人生幸福的。其中有两个形象的做法给人们的印象特别深刻:一是笑着做教师。刘可钦说,一个不会笑的教师,学生是不会喜欢的。教师发自内心的微笑是在传递内心对学生的爱,爱是追寻和创造教师人生幸福的一座心桥。没有爱就没有真诚的交流和沟通,就不会产生认知及情感上的互动和生成的过程,师生之间也不会感觉着快乐和幸福。正如古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所说,“爱,而后有真知。”

二是蹲着看学生。刘可钦说“:蹲着看学生,蹲成与学生个子一般高,意味着童心回归。”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啊!教师们的童心回归,就是从成人回到儿童那里,以童心换童心,心里装着儿童。教师蹲着看学生,不只是肢体上的距离缩短,跟儿童接近,追求形式上的平等,而是体现心灵上的跟儿童的平等。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真诚的平等是对话,即使是这样,由于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经验上的储备不同,地位和角色也不同,事实上也是不平等的,如果教师以大人自居,居高临下看待儿童,横在师生之间的那堵“师严道尊”的墙必将阻挡教师通往幸福人生的路。

刘可钦追寻、创造教师人生幸福的方法很多,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记得贝利在《浮士德村镇》中说:谁的思想丰富,谁的感情纯正,谁的行为高尚,谁的生活充实,谁获得了自尊,谁就是幸福的人。刘可钦就是这样的人。我要以刘老师为榜样,以教书育人为幸福之源泉,为新课程做出贡献。

在这个暑假,天天闲来无事,便随手拿了一本书《刘可钦与主体教育》。我向来是对教育方面的大作是不太感兴趣的,但翻了翻这本书,越让我爱不释手,一直看了下去。

这本书中,讲了刘老师的成长历程和教育教学思想的概述。其中有幅漫画深深地吸引了我,图的内容是:一个小孩对另一个小孩说:“我教小狗吹口哨”,这时,另一个小孩俯下身子,听小狗吹口哨,但是他根本没有听到小狗吹口哨,这个小孩说:“我说教小狗吹口哨,但是我没有说教会小狗吹口哨!”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学生整整齐齐地坐在教室中,老师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教法把知识教授给学生,不管学生是否听懂,老师只是一个劲的给学生灌输,讲的老师口干舌噪,效果却不是很好。长此以往,两极分化逐渐凸显起来,有些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于是乎,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到学习是有用的。学习到底有没有用,不是靠老师说一说就能实现的。

那么,物理是什么?有人说,物理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的一门科学。也有人说,物理就是悟理。我认为,悟理只是物理的一部分,而并不是全部。在学习物理知识时,还学习它的研究方法,一种思想,科学家的精神。物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中可能很少应用,但是方法、思想却让你受用终生。教师的责任就是让这些问题得以实现。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常见的一些观念就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按学习成绩简单地把他们分成好、中、差三部分,很少去关注学生潜在的发展和对技能、方法的培养,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这样使得一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由于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鼓励和帮助,往往过早地失去了对物理学的兴趣,逐渐地厌倦了物理。

波利亚曾说过:“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想了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启发学生在允许的条件下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同时,我们应该给学生恰当的帮助,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有何应用,对社会的利与弊等,要启动学生自己的思维器官去探索物理学的奥秘。

在上课过程中,常对学生说,学习物理重在理解,听不懂的地方就来问老师。但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学生经过两次、三次,没有懂再问??,表面上来看是近似好学,但实质上是让学生把希望寄托于“去问”,自己

懒于动脑,缺乏思维的主动性。

所以,我们应该把物理学的兴趣作为启发学生学习的一个良方,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懂得自己是最可靠的力量。

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寻找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的途径。比如在引入问题时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多问为什么,引发学生的兴趣,或是带领学生做探究性实验或家庭小实验,或是说些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见解,让学生猜测。当他们表示出某种猜想后,就会进一步追求猜想的对与错,从而对物理热心起来。

教师应当在生活中多发现物理的现象,利用手中的数码相机或者是数码摄像机把它们记录下来,整理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感受物理学的内在魅力,好像把学生带进花园内部,而不是在门外赏花。鼓励学生对物理问题多加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一旦成功,就会心怀喜悦,信心倍增,兴趣也自然会随之增长。

我们还要建立融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以及学生间情谊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要重视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师过多的责备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这就更要注意教育艺术。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每当我拿起一本书,我会先看下目录,选择喜欢的先看,当我拿到《刘可钦与主体教育》和《从原点出发》这两本书时,刘可钦那平易近人的照片,以及浅浅的咖啡色封面,让我有先睹这本书为快的欲望。翻开扉页,就被她的简介惊住了:出生于六十年代的她,不但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海淀区中心学区副校长,而且还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的兼职教授、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的核心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出版多本专业论著。真了不起啊!

虽然这本书,我还没读完,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因这刘可钦老师是一位数学老师,她所进行的主体教育实验研究也是关于数学的,书中引用的大量数学案例,让多年没教数学的我阅读速度变得很慢。但是,即使这样,我一有空就会重拾这本书,在书中圈圈点点,被深深地吸引了。

品读刘可钦校长,觉得她实在是一位用心做教育的人,因为用心,所以她总是比别人看得更远,总是比别人先行一步。与多数人一样,她之所以选择师范,觉得当老师挺好的,工作稳定,每年还有两假期的。但当她走上讲台至今,却始终没有过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先是一直教毕业班,每年寒暑假都要补课。后来,参加主体性教育实验,要学习、交流、研讨等等,都得利用假期来完成。再后来,做了校长,又参加国家课标的研制和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又将整个假期撑得满满的。在繁忙与辛劳中,刘可钦体会着教育的甘苦,感悟着教育的真谛。对于业务上的逐渐熟练,刘可钦并不满足现状。学生一天天长大,世界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刘可钦迫切地感到自己也要“变”。于是,1990年9月,刘可钦跨进了在许多教育人士心中是一方“圣地”的北京师范大学的大门,成了第一个来北师大教育系进修的小学教师。“向教育名家学习”、“博览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拿出一个半月的工资复印一本书”――孜孜的学习,浓浓的书香,刘可钦感受着教育的美妙。刘可钦在不断地“成长”着。在1992年,她就开始进行主体实验,形成了我们在课改阶段才接触到的诸多教育理念,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是重要的”、“创设多向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分享教学的决策权”等,而这一切,都缘于她的勤学、善思和勇于创新。

在她的眼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无法替代的的个体,这种差异和独特是每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例如,调皮可爱的当当,每次的考试总是那么一点点得不了满分,却又渴望得到100分。于是,刘可钦和同伴们发明了“A100”、“B100”这样特殊的分数。考试时,如果学生

一次全部答对了,就可得“A100”;如果做错了,还有一次重做机会,若做对了,就可以得到“B100”。这种方法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孩子们做错了题都非常愿意拿回去重做,培养了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自我纠错的能力。刘可钦深有体会地说:“在一切教学行为中,教师要细心维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地方。教师要时常听听学生的心声,站在学生角度想想每件事应该怎么做,这样会给我们的教师生涯添上亮丽的风采!”

《刘可钦与主体教育》一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亮丽的语言,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使我深受感动,我们要从感受教育开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去思考自己的困惑,去改进自己教学中的每一个不足之处,从而使自己不断的进步,感受教育的快乐。教育是爱,爱就要真正进入孩子们的心灵,凡事为孩子着想。 最后以刘老师的一段话来鼓励自己:一位老师只有经常地学习,积极地实践,自觉的反思调整,用研究的眼看看待日常工作,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才能在平凡的教学实践中寻找不平凡的感受,寻找教育的真谛。这才是教师工作兴趣和工作灵感的源泉,才是我们尽享教育创造之实的源泉所在。

读《刘可钦与主体教育》有感

怀着好奇的心情,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我的成长之路”这部分感触很深,刘可钦是在用心的做教育,“既然做了,就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也就是因为那么的认真和用心,使她总是在机遇来临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机遇眷顾有准备的头脑。同时刘可钦还是一个很善于反思的人,从一件很小的事情都能想到很多,这在她进行主体教育实验时,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周玉仁教授的一次听课,她认为自己上了一次“四不像”的课,但是失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看待失败,刘可钦当时是经过了及其认真的反思的,一节失败的课给她带来了新思考,那么这堂是有很大价值的。就是这样刘可钦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着,就是她这种精神使她最后真正的能脱颖而出。读了刘可钦的故事,再看看自己,不禁深感惭愧,学校每次说要开课,很多老师都推脱不上,我也不例外。这学期在领导的安排下,要我上一节示范课。在知道没办法推脱下,我才开始准备了。从准备到上完课我觉得收获很多。一节课可以逼你学习一些制作课件知识,督促你学习一些教师语言的艺术,让你不得不学习如何和学生配合得更有默契。

读到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这一部分最吸引我了,也感触很深。刘可钦每接一个班时,都会和孩子一起在黑板上写自己的名字,那种感觉轻松自然。课堂提问,如果叫学生起来不会,就有好几种不同处理方式。刘可钦的第四种处理方法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如果站起来说错了,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发课堂精彩的辩论,让这个同学和其他人充分发表意见,问题弄清之后,老师说,是谁引发了我们精彩的讨论啊,哦,是他,来我们谢谢他。我在班上也试过一次,感觉还不错,叫起来的那个学生更有精神,更积极听课了。刘可钦举左手的故事,。我觉得很好,触动也很大。爱就是真正要走入学生的心灵。检查学习效果时,刘可钦很少说:“不明白的请举手!”而是说:“听明白的点点头”、“完成任务的笑一笑”。我觉得方法很是新颖。也准备在班上用一用。刘可钦的我要成为最佳的我,这一部分中的处理考试订正时的方法也很不错。一次性把错题订正了对了,就有机会得100分。“A100,B100”。我也在班上试用过一次,发现学生对改错题的积极性更高,很多学生都在说我一定要一次性改全对,学生也比以前更认真订正了。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增强自我纠错的能力。我想我应该坚持用一用。

读书心得

读刘可钦的《刘可钦与主体教育》

篇五:海洋环境科学类书籍

海洋环境科学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