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墨迹文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20:32 体裁作文
墨迹文艺体裁作文

篇一:墨迹文艺(9.5王爱华)

墨迹文艺

9.5 王爱华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随着书的内容不同,我们就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从书中,我们能感受到最真实的人性,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我虽然没有亲身体验,但却清晰地感觉到了人们呼唤和平的声音,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人们都不要战争,人们在战争中发出呼唤:再也不能让人类之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

从书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历史,还认识了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迁客骚人,他们也都喜欢读书、写文,这都是他们发泄情绪的一种表现,在他们的文字中,有他的悲痛,他的悠然,他的洒脱??

在书中,我感受到了南唐后主的无奈、寂寞和无限的离愁别绪。随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呵斥,他的心中布满了忧愁。李煜是多情的,多情的你不应该成为皇帝,处理政务不是你的理想。南唐终了,你被囚禁在他国的皇宫,你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惆怅,深深的打动了我,你的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感慨,使你昔日的臣子们纷纷泪流满面。在你的世界中,你有“剪不断,理还乱”的遐思。你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了你的满怀忧绪。这些诗词注定你是一位心慈手软的皇帝,也注定你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诗界精灵。

从书中,我认识了“诗仙”李白,一个寒窗十载一朝成名的诗人,推开那纸醉金迷的虚幻繁华的大门,便很难走出来。你以为自己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却不料朝庭是官官相护的地方。纵然你有高力士脱靴,贵妃研磨,御手调汤,却依然掩不住内心的寂寞和不安的才气。“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冲破封建的那堵高墙,你为盛唐添加了别样的浪漫光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醉卧长安,为何茫茫然环顾左右?你翩然而行,大道坦荡如青天,为何惊叹行路之难?一壶酒醉了天下,从此你洒脱远走,酒为友、剑为伴、诗歌为知己,消失在众人眼前。

感叹书籍,造就了那么多人的成功。

我们从书籍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知晓了很多名人背后的故事。书,不想做一双大手,扶着我们前进,却给了我们一双翅膀,让我们自己飞翔!

曾有人说过:“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你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与书籍为伴,让心灵在一次次的洗礼中得到升华。很多年之后,你会发现,你心灵的故乡是那么亲切和实在,你的人生是那么美好和纯洁。

(指导老师:蹇丽华)

篇二:文艺文档

你说,夜浅灯深,伴君夜话。后来,一地月华,寂了天涯。 你说,碧水蒹葭,厮守白发。后来,青丝成雪,空劳牵挂。 你说,血染此画,为尔作嫁。后来,宫门高墙,掩尽繁华。 你说,阳关古道,两人一马。后来,漫天黄沙,墓冢斜插。

你说,江山马踏,白骨为家,容华谢后再品茶。

后来,城垣倾塌,生死无话,剩谁抚泪画朱砂。

你说,花前携手,此生不换。后来,花落彼岸,墨凉酒暖。 你说,雨夜读诗,灯前长伴。后来,临窗听雨,遥念君安。 你说,执子之手,万水千山。后来,音容渺渺,青鸟难传。 你说,一筝一琴,竹林参禅。后来,长吟长啸,月柔星叹。 你说,羽化流年,幻作容颜。后来,岁月变迁,沧海桑田。 你说,凤凰浴火,永世眷念。后来,孟婆汤饮,奈何桥边。 你说,三途河畔,回忆深陷。后来,曼陀花开,寂灭时间。 你说,星光记下,多少誓言。后来,血雨漫天,云霞蔽掩。

你说,轮回忘川,碧落黄泉,哪一世才能相恋。

后来,一梦黄粱,三生无缘,终究是漠然擦肩。

你说,岁岁年年,同途并肩。后来,命运操控,陌路沦陷。 你说,收拢红线,紧握指间。后来,侧脸模糊,好似云烟。

你说,万人簇拥,多少艳羡。后来,一人孤独,墓底长眠。 你说,金字塔点,守望永远。后来,谎言凝固,影射终点。 你说,相濡以沫,幸福蔓延。后来,各怀心愿,彼此擦肩。 你说,清茶淡酒,唱晚渔舟。后来,孤帆远去,江水悠悠。 你说,青衫明眸,公子风流。后来,白衣薄袖,换谁长留。 你说,如花美眷,愿为君守。后来,韶华不复,雪漫眉头。 你说,金榜题名,不负温柔。后来,前程锦绣,不见回首。 你说,功成名就,冠诩故里。后来,魂断异乡,缥渺无依。 你说,迢迢千里,一心相系。后来,碧落黄泉,阴阳两地。

你说,关山雪满,遥寄寒衣,愿君凯旋重相聚。

后来,今生不遇,未有归期,只盼来世再相惜。

你说,我总不懂,爱恨这谜题。

后来,募然回首,却不再遇你。

你说,愿效西厢,此生相许。后来,曲终人散,北雁南离。 你说,纸笔为信,磐石不移。后来,宣纸泛黄,干枯墨迹。 你说,三八夏至,共结连理。后来,夏至已至,君忘归期。 你说,此曲天籁,知音难觅。后来,伯牙绝弦,唱尽别离。 你说,红尘百寂,愿作知己,吾生之年伴你如衣。

后来,烛火冷清,无人相忆,他还在演那场痴迷。

你说,开篇剧本,缘定三生。后来,殊途浮沉,故事委顿。 你说,相思九泉,累世情深。后来,坟冢枯冷,终是转身。 你说,现世安稳,相守莫分。后来,各自壁垒,斑驳年轮。 你说,奋不顾身,共你沉沦。后来,太过炙热,心字烬焚。 你说,万里觅侯,应趁年少。后来,血染疆场,望断缥缈。 你说,剑指天山,利刃出鞘。后来,折戟沉沙,狼烟喧嚣。 你说,睥睨千军,煮酒醉笑。后来,断墙倾倒,万马如潮。 你说,同去天涯,同穿素缟。后来,相思海角,一生难逃。 你说,与卿相见,思念几重。后来,青灯古佛,大梦成空。 你说,画眉杨柳,依稀面容。后来,经筒转世,幻影风中。 你说,携手拉萨,厮守布宫。后来,命运轮回,聚散匆匆。 你说,我本禅门,奈何情种。后来,情深不寿,徒留孤冢。 你说,老酒街巷,醇厚飘香。后来,青苔依旧,布满风霜。 你说,梦中家乡,别来无恙。后来,归途疲倦,他城流浪。 你说,痴痴怀念,少年时光。后来,重归故里,鬓发苍苍。 你说,供销社店,戏园唱腔。后来,回忆不过,伤感诗行。

你说,所有你的模样,都印烙在我心上,多么难忘。 后来,隔着世故荒唐,交谈都不再爽朗,掏空想象。

你说,亭台楼阁,梦中长安。后来,怅然失措,迷失方向。 你说,炊烟渐散,告别村庄。后来,家乡模糊,万里怅惘。

你说,青瓷如水,琴声相和。后来,霖铃雨夜,唏嘘几多。 你说,宛转试腔,静听台歌。后来,归思离愁 无语脉脉。 你说,钱塘繁华,阑珊灯火。后来,残照孤影,夜色如墨。 你说,自命风流,烟花巷陌。后来,杨柳岸边,看尽离合。 你说,一壶浊酒,旧词斑驳。后来,黄粱梦醒,霜华渐没。 你说,起笔风雨,炙热山河。后来,江山易主,谁唱旌歌。 你说,征程漫漫,无心对错。后来,尘土飞扬,皆成过客。 你说,北斗星下,前路曲折。后来,显赫荣耀,徒说奈何。 你说,荆棘血路,几番取舍。后来,万人敬仰,相拥几个。

你说,所有人间烟火悲欢离合,日月星辰会记得。

后来,荼蘼花开彼岸却无了你,红尘又几多寂寞。

你说,有一个图神斩化身历世,有个人从开始到现在,记得我爱你,记得你陪伴,记得老子唱给你的歌。

你说,你们一直在听。这就是我告诉自己坚持写下去的全部的理由。

你说,爱便爱着,恨便恨着,我一直在这里。

你说,不见诸天神佛化解人间苦难,凡间却连恨,都成了信仰。 后来,你可知那一笑,倾不尽天下,却要倾尽酴釄一生。

<<青春的颜色>>

花儿流着泪会枯萎虽然美时光悄然飞逝抹去了香味

我们不再追追着谁拖着谁只是年少亲狂留下的疲惫

风儿伴着月冷的夜白的雪饮着曾经沧海岁月酿的醉

你的那个谁我的谁靠着谁如今天涯海角成了谁的谁

逃不脱别恨离愁,记忆变腐朽。

重新解释的理由,是红尘看不透。

只有内心的安静勇敢,才能在外在气度上表现的处变不惊!!! 生命应当有所坚持,生活可以随遇而安!!!

成大业者忘怀宠辱。。。自己的小悲伤不要耿耿于怀,向上再向上!!!

篇三:文艺日记

文艺日记

《坦园日记》

杨恩寿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内容简介:此书共有四部分,即《郴游日记》、《北流日记》、《长沙日记》和《燕游日记》。他的这些日记,涉及当时社会生话的方方面面,文笔简约,文采斐然,读来极有兴味。主要记述他聆赏各种剧曲的内容,其中对湘剧的批评尤多。他本人是个“颇有戏癖”的戏迷,常常是无论远近,不分寒暑,不问晴雨,都要去观戏,日记中记载两年中观戏总数有70多次,130多出,对每回观戏的具体地点、戏班和剧目全部加以记录,还有不少赏析文字。内容涉及剧情、艺人的表演和剧目等。

墨迹文艺

《秋篱剧话》

袁励准

内容简介:主要记述的也是京剧演出的史料,所演剧目和简单的剧评,部分内容还涉及文明戏。

《“孙悟空”的成长日记》

著者 六小龄童

海燕出版社 2005

内容简介:本书语言亲切,充满童趣,以六小龄童童年的日记为载体,以励志为主题,展现了一位艺术家在儿童时代对于艺术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

《阿英日记》

著者 阿英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

附:阿英,原名钱德富。笔名钱杏邨、钱谦吾、阿英等,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学史家、作家。青年时代参加过“五四”运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进入上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曾与蒋光慈等人发起组织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于1930年当选中国左翼作家聊盟常务委员。阿英一生笔耕不缀,著作丰富。对中国近、现代的文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研究,成就斐然。

《蔡楚生文集 . 第三卷 , 日记卷》

著者 蔡楚生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不仅反映了一位艺术大师的精神之旅,而且从一个侧面浓缩了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是蔡楚生留给后人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值得我们认真整理研究和学习传承。

《陈长芬数码摄影日记》

著者 陈长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内容简介:《陈长芬数码摄影日记》是由我国著名摄影艺术家陈长芬先生编写。从2009年1月1日开始,他开始坚持每天拍摄数码摄影日记,《陈长芬数码摄影日记(上)》就是从2009年上半年数码摄影日记中精选出来的照片,并配上精彩的背景文字,摄影爱好者能够从中了解陈长芬是如何观察和思考的,更能了解这位艺术家独特的艺术眼光。

《陈范予日记》

著者 陈范予

学林出版社 1997

《重返家园 : 日记书信卷》

著者 朱文华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2

本书选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应修人、徐志摩、郁达夫、鲁迅、胡适、陈独秀、蔡元培、郭沫若等的日记和书信三十九篇。

《郭小川1957年日记》

著者 郭小川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内容简介:1957年是不寻常的一年。从郭小川的这部日记中即可透视出当年文艺界的风风雨雨及诗人本人的心路历程。

《何绍基书种竹日记》

著者 陈松长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8

内容简介:名家书法墨迹,尤其是手札,历来为研究书艺者所宝爱,因为这些 经意中所挥写出来的文字,乃是最自然生动地反映书者的性情、志趣和书艺风格的载体。因此,这类手札墨迹既是文献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书法艺术研究的最可靠的原始材料。

《胡风全集 . 第10卷 , 日记》

著者 胡风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附:《胡风全集》系迄今为止在国内首次出版。它收录了已搜集到的胡风先生的全部著译作品,包括“三十万言书、书信和狱中日记,共分10卷。 各卷编次,如胡风先生生前曾结集出版过的作品,依原貌记录(第1、2、3、4、8卷),未曾结集出版的作品,按体裁、

内容和时间分类辑录。每卷前有整理者所写的说明,简要介绍各卷的内容和编辑情况。

整理者对胡风著作的各种版本的歧异之处作了必要的校勘;对原版本中错排误排处予以改正;对原作有疑问处未有充分证据的一般不作改动,以俟有机会时再作整理;个别用字和译名按现代汉语的习惯予以改动,如表示领属关系“底”字,除特殊情况外一般都改为“的”字。 本全集的注释一般不解释原作的内容,只对作品最初发表的时间、刊物,作品中涉及的人物、事件等尽可能地予以简注;有些应注释的地方因缺乏必要的资料,尚待今后补注;对作者、译者、编著原注一律予以保留。为以示区别,分别在注释后面注明“编者注”或“作者原注”及其他情况的注释。

《羁旅 : 病中日记》

著者 李世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寄园日记 : [手迹]》

著者 齐白石

河北美术出版社 1985

《陆上行舟 : 一个摄影师的旅行日记》

著者 杨晓春

三联书店 2006

内容简介:这是一个摄影师的旅行日记。国内外兼有。内含许多作者自己亲手实地拍摄的照片,通过这些文字和照片,我们可以充分领略作者足迹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和美妙风景。某年冬天,在维也纳的美丽殿大酒店(Le Meridien Wien A+T)里等待我回国的机位,看到一本他们酒店的小册子,上面第一句话这么说:“生命如同一本书,若你向来足不出户,你就永远只停留在第一页。”我在世界无数不同角落拍下过不同种族孩子们的笑脸。这些孩子们,不管他们在什么地方,仿佛都是同一个天使的不同面孔。我喜欢看到这些天使们的笑脸。要我说,美好生活,他们是基本的组成部分,是生活另一半令人沮丧部分的良好解毒剂。生命如旅行,最有趣的部分往往就在这个Detour当中。Detour是印得中规中矩的人生铅字正文旁加的手写注释,最能看出旅行的品质和趣味。

《品剧日记 : 1997-2004》

著者 廖奔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

内容简介:这套“思想与文化研究丛书”,以“人文情怀、学术精神、赓续传统、面向未来”为主旨,以思想与文化研究为重点,以当代大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力求熔思想品格、文化品性、艺术品位、科学品质和社会品行养成于一炉,使大学生在道德情操、人文情怀、艺术情调、科学情趣和社会情愫的陶冶上有所提升。本书为《品剧日记(1997-2004)》分册。

《茹志鹃日记 : 1947~1965》

著者 茹志鹃

大象出版社 2006

附:茹志鹃(1925—1998),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幼时家贫,曾被送进孤儿院。1943年参加新四军,当过演员、文工团分队长及创作组副组长。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由部队转业到上海,先后任《文艺月刊》编辑、《上海文学》主编等职。1960年起从事专业创作,以短篇小说著称,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及长篇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等。曾任上海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主席团委员等职。

《忘山庐日记》

著者 孙宝萱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内容简介:孙宝瑄《忘山庐日记》包含看戏评戏的丰富记录,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戏剧审美情趣。他一方面强调戏剧要以忠孝感人,另一方面又强调戏剧要有韵味,揭示“诙谐”与“严重”两种性质,作出了某些带有近代意义的思考。他给优秀戏曲艺人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又不脱与乾旦交往的旧习,但其中又体现了对人的某种程度的尊重。他欣赏京剧,又欣赏民间曲艺和外国演出,体现出审美情趣上雅俗、新旧、中西的接近与融合。这一切都与近代中国特别北京、上海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徐志摩全集 . 5 : 书信?日记集》

著者 徐志摩

《徐志摩日记书信精选》

著者 徐志摩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1

《徐志摩全集 . 补编 . 4 , 日记、书信集》

著者 徐志摩

上海书店 1994

《徐志摩全集 . 9 : 补编 , 日记?书信集》

著者 徐志摩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5

《徐志摩未刊日记 : 外四种》

著者 徐志摩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

《徐志摩小说?书信?日记》

著者 徐志摩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

《徐志摩全集 . 第五卷 , 小说 戏剧 日记》

著者 徐志摩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徐志摩文集 , 小说?日记?书信卷》

著者 徐志摩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

《杨沫文集 . 卷6 , 自白——我的日记》

著者 杨沫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4

内容简介:著名作家杨沫自幼就有记日记的习惯。随着岁月的流逝,早期的日记已荡然无存。珍藏下来的起始于1945年。在此《杨沫文集》第6卷里,收集的是作者自1945年至1965年的日记。这些日记,透过作者本人学艺、做人、励志的记叙,既绘出了时代历史的真实画幅,也生动地记录了作者从一个女学生成长为革命战士、作家的艰苦历程。应该说,它也是一部生动的作家传记。日记的价值在于真实。在这部吐露真言的日记中,作者的愁苦、欢乐、理想、爱情、失败、成功、荣誉??以及作者憨直、纯真的独特个性在字里行间闪烁,十分感人。

《阳翰笙日记选》

著者 阳翰笙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5

《艺风老人日记》

著者 缪荃孙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余绍宋日记》

著者 余绍宋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

内容简介:余绍宋(1883—1949),著名学者、书画家。日记起自民国六年元月,迄于民国三十一年二月,所记内容包括书画鉴赏、书画经眼、读书心得、朋友交往、山川记游及少许时事等,兼具近现代文史资料、书画史纪要、书法艺术观赏等方面价值。正如专家学者所言,研究历史人物“传记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在余绍宋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将其珍贵的劫余日记手稿影印出版,无疑将为余绍宋生平建树及相关史实的研究提供十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本套书共十册。

《俞曲园先生日记残稿》

著者 俞樾

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 民国二十九年六月[1940.6]

篇四:文艺美学

生活的审美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经验不仅包含着原生态生活,更要包含对这种生活超越,不仅包含必不可少的快感,更要包含体现人类生存之精髓的意义. 审美经验:在美学中,指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审美态度: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心理定势或心理状态.审美态度是在审美主体的审美需求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以静观的方式去观照对象 感官愉悦: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获得的感觉器官上的舒适和愉快,这无疑属于浅层次上的审美快感。

优美:通常亦称为美,指以和谐为基本特征,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可亲可爱的审美对象和审美类型。

美的旋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指人类按自己内在的要求和理想对审美对象变形和加工的旋律,和谐并且符合形式美的原则是其基本的内涵。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就是不同的表象根据某种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的联结。

内部语言:是主观心理意识与外部言语表现之间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它没有完整的语法形态,却具有强大的活力。它是把人的心理内部的主观意思转化生长为外部扩展性语言的一种机制。

艺术传达:是以情感为目的,以塑造物质化艺术形象为具体内容操作性行为过程. 文本(狭义):是在文学范围内使用的,指作家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则书写出来或者印刷出来且没有经过读者阅读的语言产品。

有意味的形式: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论题,指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核心观念。一方面由主观情意与客观物镜融合构成,另一方面又通过情意与物镜的虚实相生触发、唤起接受者无尽的审美想象,从而产生“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的审美效果。

审美:审美是这样一种活动,它通过对对象的外观、形式、结构以及从中体现出的和谐关系的观照与感知,感受到一种心理或心灵层面上的快感和精神层面上的愉悦。

审美愉悦的自由性:是指艺术接受审美经验能够把人从日常功利意识中解放出来,达到一种暂时的、由艺术对象所激发的自由状态。这种自由状态与康德强调的审美的非功利与无利害性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状态下的主体,可以体验到一种轻松感与和谐感。

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德国当代美学家姚斯接受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一部作品之前对此作品的显示方式的一种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建立在读者先前的文学经验和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并预示了理解的可能的限度 艺术的逻辑分类体系:是从某种统一的原则或标准出发对艺术世界所进行的整体的、系统的、合乎逻辑的划分。

绘画:是以色彩、线条、透视、构图等为媒介,在二维平面塑造艺术形象,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思想感情的艺术样式。

建筑:是通过物质材料进行空间实体的造型和结构安排,达到适用、坚固和美观的要求,体现工程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立体造型艺术。

工艺:是指在外形、色彩等方面打上艺术家审美经验烙印,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造型艺术。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的人体动作姿态为表现手法,表达审美感情和反映生活审美属性的艺术形式。

戏剧:是一种以剧本为基础的,通过演员的舞台表演,并融入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种艺术的综合艺术。

影视艺术: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通过银幕或屏幕来塑造声画合一、时空一体的艺术形象。

古典主义:泛指建立在朴素辩证法基础之上的,以调和矛盾、强调平衡、回避冲突、向往和谐为主要特征的美学原则。

艺术传播:就是指艺术作品创作完成后,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传递给艺术消费者的行为和过程。

⒈简述文艺美学学科的定位?

①文艺美学学科具有一种新的视角②文艺美学学科包含一种新的时代精神③文艺美学学科的发展凭借着新的资源④文艺美学学科的建设发展运用新的方法⑤文艺美学学科将努力建立不同于传统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的新的体系。 ⒉简述审美经验现象学方法有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①审美态度的改变性②审美知觉的构成性,这是对于审美经验兴起的阐述③审美想象的填补性,这是对于审美经验完善性的论述④审美价值的形上性,这是对于审美经验内涵提升的论述,包含着浓浓的人文精神。

⒊为什么说审美经验是最基本的审美事实?

我们认为,我们所从事的一切艺术的审美活动,无论是创作的审美活动,还是欣赏和接受的审美活动,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审美事实之上,这就是在所有的审美活动中都会发生的审美经验,而且这种审美经验是任何一个活动主体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的。因此,我们就把这种“审美经验”视为最基本的审美事实。 ⒋如何把握创作审美经验和欣赏审美经验的区别?

①这两种形态的审美经验的心理过程是相反的.创作审美经验的过程就是从最深层的“意蕴”到“形象”再到表层的“语言”,而欣赏审美经验的过程则是从表层的“语言”到“形象”,再到最深层的“意蕴” ②与心理过程的相反有关,这两种审美经验的心理指向也不一样,创作审美经验指向于作品的生产,欣赏审美经验指向于作品的接受③两种审美经验形态虽有着相异的运行过程和心理指向,但又不是各行其是,互不相关的,而是以作品文本为中介相互联结和相互交流的 ⒌审美心理的运行过程一般认为历经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间的关系如何? 审美心理的运行过程一般认为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审美情感的激发,第二阶段是审美能量的释放,第三阶段是审美愉悦的享受。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划分,实际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常常是三个阶段之间会出现交叉和重叠,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次序,而且审美情感的激发要有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知觉作为基础,而审美愉悦的程度也是与审美能量释放的大小成正比的。 ⒍古希腊美学初步探讨了优美的哪几个特点?

①优美是可以感知和感受的②优美是令人愉快的、可亲可爱的③优美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或者说内容统一于形式。

⒓简述文本和作品的关系?

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①文本是一个敞开的世界。作品是个还原的历史世界。②文本是与接收者联系起来的概念。传统意义上的作品与作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③文本是具有多义性的存在。人们一般认为作品有着明确的主题,这种主题是作者赋予的,欣赏者的任务就是挖掘作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意思。

⒎简述优美的表达机制及其审美意义?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优美是所有艺术类型、历史上不同阶段的艺术,以及世界上不同民族和族群都存在的审美经验类型和艺术元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优美是一种人类生存、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理想形态的体现,是人类曾经拥有或在想象中拥有,但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丧失和缺失了的审美体验。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优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状态的对象化投射。

⒏简述喜剧性的基础何在?

人的感性存在、现实生活本身是无限丰富、无比复杂的、充满着生命力和创造力,任何语言、规则、习惯、制度甚至人生经验都只有具有相对的意义,但现实生活本身要求语言、规则、习惯、制度等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因此,在一定的时候,一定的场合,内容与形式的这种关系会发生错位或矛盾,将其加以放大和夸张性地表达就产生出喜剧效果。

⒐简述符号的特性?

①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并不当时在场或即刻出现②符号所表征的是观念的、想象的东西,而不像信号所代表的东西是物质的、行动的③信号带有约定俗成的性质,符号在此之上更带有文化的色彩,它不仅要在形象外观上来得更加鲜明、生动、简洁、明快、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根柢,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意蕴和民族心理④信号只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主体、信号、客体,而符号比信号多一个“概念”要素,因此,符号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的联系比信号更富于主观色彩。 ⒑为什么说灵感的性质彰显了内觉的深刻的底蕴?

灵感的性质彰显了内觉的深刻底蕴,即潜在的情感和理智活动。首先,灵感虽然从表面看似天外落想,如有神助,并非有意搜求所能招邀,但是它的发生却必须以紧张的意识活动作为前提,而这种紧张的意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采取内觉的形式在暗中进行的,深沉的情感律动和艰苦的理智探寻是其主要内容。其次,出发灵感,推动内觉向创造活动的实际操作转化的偶然性因素,必须是使得艺术家在情感和理智上产生强烈反应的事物,这是像焦点一样被引入艺术家长期的深思和兴奋之“场”中的一个新颖而简单的要素,使其处于内觉状态的情感和理智活动趋于完型的触媒。再次,一旦创造的进程超越了内觉阶段继续向前发展,便会在实际操作中建立起许多新的联系,这仍然要以内觉中潜在的情感和理智为标准,尽管这种潜在的情感和理智不能被明确体验和察觉到,但是为它们所充实的直觉却能对这一清理工作提供一种基本正确的判断。 ⒒简述传达在由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这一创作进程中的意义?

首先,它具有自我确认的意义,创造主体将自己的观念、情感、态度、意向外在化、物质化,使原先模糊易逝的心理之流直接呈现出来,让主体有充分的时间面对自身。其次,它是一种具有定型化、对象化、系统化特征的操作性行为,主体通过操纵和运用可选择的符号系统或结构去创造客观化的物性对象,把纷繁复杂、缥渺无形的审美意象整理成为具有固定形式的艺术形象。再次,它还具有情感同化的意义,创造主体塑造形象的目的,是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其中,经由形象的传递,达到创造主体与接收主体之间的情感连接和情感呼应。

16.意大利学者艾柯认为对文学文本进行解释时涉及哪几个方面的因素?

①文本的特性(比如它那建立在语言文字符号基础上的线性展开方式)②读者的特性(比如它总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期待视野进行解读)③读者与文本所处的文化环境而形成的阐释关系的特性(比如理解某种特定语言所需的“文化百科全书”以及前人对此文本所作的各种各样的解读)。

⒔为什么说文本概念的提出,为我们理解艺术的审美经验提供了新的视域? ①对于文本的理解需要以“前见”作为前提,理解要在前见的基础上展开,解释者和文本之间有一个特殊的视界.理解不可能不受到“前见”或“偏见”的影响.因此,对文本理解的前见是一种判断,其中有肯定的价值,也有否定的价值②对于文本的理解不能离开语境.语境就是一种存在发生的“场所”.语境有两种:一种是作者创造文本时的特定语境,这种语境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失了,另一种语境是读者阅读文本时的语境,它构成了艺术文本阐释的基础③对于文本意蕴的获得不能靠分析,而是要靠体验.文本的意蕴可以用体验反思来获得.一方面,体验与经历不同.另一方面,体验不能分析,而只能通过直觉完成.体验是某种不可忘却、永不枯竭的意义生成.在艺术的体验中存在着意义的丰富性,它代表了生命意义的整体

14.作为符号,艺术文本有何特殊性?

首先,在符号性质方面,如果说一般符号是概念性的,那么,艺术符号则是表象性的。其次,在符号与意义的关系上,如果说一般符号是外指性的,那么,艺术符号是内指性的。再次,就符号形式来说,艺术符号具有一种构成性。这一符号包含两方面意义:第一,艺术文本是构形性创造的结果。第二,艺术是对情感的符号形式的表现。最后,就符号的存在来看,艺术符号具有一种透明性

15.艺术接受审美经验的特征是什么?

艺术接受审美经验的直接性指的是它对对象的感性直观的把握方式,这种把握方式具有直觉特点.艺术接受审美经验的情感性指的是审美过程中主体体验到的愉悦之情.作为一种精神性的愉悦,它不同于纯粹的生理快感,它比日常情感蕴涵着更为丰富、深刻的人生内容.审美经验的沉思性指的是审美感知活动中,欣赏者之主体感觉一种集中状态.在美学术语中,这种集中感觉沉思状态又被称为“观照”

17.胡塞尔结合丢勒的铜板画《骑士、死神、恶魔》分析了艺术品哪几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以常态知觉对象存在的“作为物的铜板画纸以及上面的墨迹”,胡塞尔称之为“形象载体”;第二层面是用“知觉意识”把握的由线条勾勒出的形象。第三层面是由“审美观照中的意向作用”所把握的“有血有肉的骑士”的层面。

18.简述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

①瞬间性。当摄影者进入创作现场时,一系列思维活动都得在瞬间同步进行,摄影艺术的瞬间性是双重的:它不仅每次只能完成一个摄影对象的拍摄活动,而且它的创作过程也只能在瞬间完成②多层次的价值判断。当摄影者进入拍摄现场进行创作时,他必须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价值判断。首先分析是具有艺术价值,新闻价值,还是实用价值的判断。然后便是进入摄影艺术本体价值的审美判断③宽广的再创造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毫不费力的利用电脑和相应的软件,修改自己创作的照片,对作品进行编辑处理,再创造,直至满意为止。

20.举例说明常见的戏剧分类方法?

①按作品的样式、类型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②按作品的容量大小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戏剧小品③按表演的方式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木偶剧、诗剧以及皮影戏等④按作品的题材分为历史剧、现代剧、儿童剧、神话剧等。

22.简述中西方古代艺术的文化内涵?

尽管“古典主义”艺术创作决定了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以朴素和谐为共同属性的审美特征,但其相异的社会背景又决定了其各自不同的艺术内容,以及审美对象背后的文化支撑.西方古代社会可称之为“宗教社会”,宗教神学成为整个社会精神支柱,因而在艺术内容上强调的是“人神之和”;中国古代社会称之为“宗法社会”,世俗伦理成为整个社会精神支柱,因而在艺术内容上强调的是“人人之和”

19.简述建筑艺术整体和谐审美特征的表现?

首先,建筑艺术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充分体现了整体和谐。整体和谐不仅是指形体上的合比例,给人和谐的视觉感受,而且包括着适用的需求。其次,建筑的群体组合是根据不同的适用目的和美的规律进行的。再次,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也要和谐。建筑一旦完成,就长期地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其三维空间实体必然与周围的一切发生关系。因此建筑离不开环境,环境能反衬建筑,而人与建筑环境更是处在辩证的关系之中。

21.简述古代人的艺术实践和审美理想的基本特征?

①在艺术实践上,古代人通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相统一的古典主义的创作方法②在审美理想上,古代人一般都向往以“优美”和“壮美”为类别特征的素朴和谐的美的艺术③尽管相对而言,中国与西方在上述艺术创作和审美追求上各有偏重(西方古代在艺术创作上偏重于客观再现,中国古代在艺术创作上偏重于主观表现),但二者只是有所偏重,而不是偏废。换言之,追求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的统一,是其共同的价值理想。

23.以建筑为例,简述现代艺术的文化内涵?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宗法文化”,还是西方传统的“宗教文化”,通通被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现代文明所取代。这样一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加剧,中国与西方艺术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了趋同的现象。仍以建筑为例,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无论是中国的建筑,还是西方的建筑,都不再负载更多的伦理和宗教内容,而是以科学的理性手段来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就在现代建筑之文化内涵渐渐稀薄的同时,其固有的民族特色也在不断减少。科学化必然带来标准化,标准化又必然带来模式化,这便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一大悖论。

25.如何理解中国艺术审美理念发展史上的尚意论?

“尚意”论是一个起于晋宋时期而盛于唐、宋的中国艺术核心命题.从内涵上分析,“意”比“情” 、“志”更偏于内心的、精神的、意念的层面,其艺术意蕴也更宽泛、更虚灵、更无限、更自由,因而也具审美韵味.因此,“尚意”论比“缘情”说,一方面大大淡化了个体之情的感性化、个人化色彩,另一方面大大拓展了主体的内心体验和审美意趣,因而是一个更加丰富深广的主体性、写意性美学概念

26.请概述亚里士多德“摹仿论”艺术观的主要观点?

①音乐、舞蹈、美术、史诗、剧诗、颂歌等都是“摹仿”现实的艺术,所不同的只是它们摹仿所用的媒介、所取的对象、所采取的方式有别②艺术的摹仿根源于人的天性,因为“人和禽兽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这就将“摹仿论”建立在人性必然的哲学基础之上③人们之所以用作品来摹仿现实,是因为“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这又赋予“摹仿论”以必然的生理——心理学依据④人对于摹仿的作品为什么会产生快感?那是“因为我们一边在看,一边在求知”.这样,亚里士多德就将建立在人性必然基础上的“摹仿论”诗学同认识论哲学最终结合了起来,从而构造了雄霸西方文艺美学二千余年的一个基本思想传统

28.简述电子媒介艺术突出的特征及其不利影响?

电子媒介艺术突出的特征是感性形象突出,它能够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使观众在视觉、听觉和心理上都获得丰富的感性享受。电子媒介艺术对人类的审美经验也有不利的影响:一方面,电子媒介艺术往往过于追求感性的享受,其精神意蕴则显得相对贫弱。另一方面,电子媒介过于逼真的声像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观众的想象和思考,造成了艺术接受的被动性。而这些对塑造大众丰富完满的审美经验显然是不利的。

篇五:启功先生的书法墨迹

启功先生的书法墨迹发布时间: 2009-5-20 8:18:32

启功(1912),姓爱新觉罗,字元白。满族。北京人。历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出版有《古代字体论稿》、《启功丛稿》、《汉语现象论丛》《启功书法选》、《启功书画作集》等。

笔者第一次见到启功先生的书法墨迹,是70年代末在一个翻译朋友家。这是一件意临董其昌书法的条幅,写得中正安舒,气古雅,当时令我激动不已。此后很多年来,这件书法的印象总是那么深刻,以至于每见到启先生的作品,总要不自觉地与那件作品发生“意象”上的比较,比较的结果,却往往令我失望,因为先生的书法到80年代中期前后越写越“熟”了。

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批评,并不可能始终不变,其间的变化有时便是否定——肯定——否定,或者肯定——否定——肯定的不断起伏变化的过程。在现代书家中,我对于齐白石和启功的书法便都经历过类似的理解过程。

启功书法的成就主要在于行楷方面。先生于书法一直是沉浸在简牍一脉的“帖派”传统中。二王法帖、欧阳询《九成宫》、赵孟俯《胆巴碑》、柳公权《玄秘塔》、智永《千字文》以及宋之米、黄,明之董其昌,还有《淳化阁帖》等,便是先生学书的基础和几十年的主要值对象。以至有人称其书为“现代的馆阁体”,据说先生对此欣彩笑纳。众所周知,启先生书法在现代书坛始终以一种近乎固定冲式样面世,确实显得单调和缺少风格变化,体现了一种。动理上的趋稳定结构。先生书法历来主张师法墨迹反对取法碑版,对追求碑刻一脉的刀斧痕十分不以为然他有诗道:

少谈汉魏怕徒劳,简陵摩享未见遭;

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

在诗中,先生明确提出“师笔不师刀”,别诗中亦有“学书别确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的名句,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先生的中法便保持了一种纯正的“帖”风。先生的人生智慧与文化眼光也此可见一斑。从先生的大部分作品来看,先生对于传统审美的村验与理解主要是通过唐碑、《阁帖》来进行的,区别于前人的馆阁书的重要一点,就在于他还要“透过刀锋看笔锋”,不是只从梨枣间讨消息,同时要以帖解碑,来理解探寻笔法的真面目。这是启功中法高明于翁方纲等前人的地方。这种学习方法与创作观念当然自于先生精深的金石与碑帖学知识,也就是说身为著名学者、鉴定家的启先生,书法的观念与他的考证思想至为密切。这种别人雅以比肩的条件,对于启先生书法来说当然是极有好处的。它使先生的书法渊源有自,可以排除“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种种误入歧途,可以直追古人书法的真貌所在,可以不强柔毫之所难。事实上,这些可能性已经在启功书法中得到完善的体现。但是,这种过于视碑帖之学——考据意义的书法实践,同时也带来了书法审美视野上的某种局限性。对于一些后天因素造成的碑版效果,启功书法概不纳入,先生喜欢明洁干净顾不喜欢斑驳苍毛。如比,先生是黄牧父,而不是吴缶老。先生对于古典的沉涵与研究愈深,就愈是不可能接受新东西——我指的是新的审现在对于碑学传统和清人书论的成见。对于“美学”问题的讳莫如深,除了体现出先生的学者的谦虚胸怀,似乎也流露出先生对于陵术思潮和文艺理论的某种冷漠态度。这种态度来自于先生对睑文化的精深广博的理解,也来自于先生已然形成的文化心理习惯和审美定势——先生是由里到外的传统型文化人。

先生的主张与为人、治学都是极为传统的。先生的许多见解都与众不同,透机锋:“正如我不喜欢吃辣的,但并不反对别人吃辣的,因为辣是一种趣味。由此联想到先生的书法,与此口味不同的人可品出不同的道,或甜、或咸、或酸,就是没有辣味。人康德说“审美是超功的”,又说“趣味无争辩”。以启先生之谈饮食及于其书作,也不得不说,启功就是他自己。他实而圆融碍。

展和艺术主精神的创造性价值来看,启功书法是“书法”的典型代表,先生一惯主张的书法不能脱离汉字应该是正确的传统书法规,但是因此先生过于强调书写的技术性、熟练化,便使先生的书法缺少了一种宏深的美学追和更高旷的艺术品位,时有千篇一律之憾。在书法家自身和作这一载体的统一性与自我完善乃至完美化方面,启功书法取得相当的成功。那种纯推平和的艺术表现就像先生的品性为人一样,无疑是十分亲切的。亲切手和之中透着一种自我的高雅与夭矫不俗。

先生书法富于传统气息,但更具有翩翩自得的个人风范——文雅而娴熟、清冷而端丽,不不履而极儒雅。实际上先生之作,佳者远过明清馆阁体之上,而不佳者实在是平实得欠缺风韵气象。虽然如此,也不影响先生书法作为现代古典派的代表性的大家地位。那种清雅的文品格——书卷气息现当代书法没有几家。然而,启功先生书法的余韵实在有点过于直白有类白居易诗了?但不于我素所敬重的启先生而言,这苛求算不算堂突?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