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1:18:23 作文素材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作文素材

篇一:浅析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

【摘要】刘备军事才能不及孙权,更不及曹操;计谋与此二人更不能同日而语。尽管这样,他所到之处还是受到许多人的尊重和款待,这和他礼贤下士的作风是分不开的。刘备起自微贱,完全靠他坚忍不拔的主观努力,而借乱世而成英雄,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一份执著的追求而成就霸业。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形象

《三国演义》叙写了公元184年到公元280年的历史故事,艺术的再现了汉末魏,蜀,吴三国之间90余年的历史。作者以刘姓为正统,违反了《三国志》“帝魏寇蜀”的历史真实,而通篇小说是通过“尊刘抑曹”来体现出尊善抑恶的本质。通篇以蜀汉为中心,小说反映出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计争,通篇竭力吹捧刘备。客观的反映出刘备的人物形象。

一、刘备的仁义

刘备中仁义这个典型在当时是人们对君王的理想要求,恰好和背负着“奸臣”、“歼贼”形成对比,就更能显示出刘备之“仁义”。而刘备之所以能和曹操,孙权抗衡,最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就是因为他凭借着“仁义”之心去赢得了“人和”。

(一)兄弟之义

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就是一个典型的事情,为后世学习和效仿,成为一个范本。自结义后,始终都是以义为先。关张二人忠心耿耿的追随刘备打天下,刘备也待二人如亲兄弟,甚

至比亲兄弟还亲,后来他们三人实际上是兄弟,名义上是君臣。刘备曾说:兄弟入手足,女人如衣服。我们不管刘备是真心的还是为了收买此二人之心,但这话毕竟是从刘备嘴里说出来的,也确有其事。从日后也可看出,当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杀了以后,刘备未得此噩耗时,做了一梦,梦见二弟关羽哭泣相告,愿兄起兵,为他报仇。《三国演义》中第八十一会对此有详细的描述。后来得到这一死讯,刘备先是先杀了不肯发兵的孟达和刘封,而后就大兵攻吴,被陆逊所败,退守白帝城。刘封虽不是他亲生的,但始终有儿子的名分,而刘封都被他杀了,对此,不难看出他对兄弟的情义。连平时最听诸葛亮的话的刘备,而这次却一意孤行,誓为兄弟报仇,最后为吴所败,七十多万大军被陆逊一把火就给烧了,从此蜀就成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了,刘备白帝城拖孤,也随兄弟而去了,由此可见他对兄弟之情之深。

(二)君主之仁

陈寿《三国志》里记载“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高祖之风,英雄之气也”。刘备从小就对旁人言“我为君主,当乘此车盖”。他一直清楚“国以民住本”的思想。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备携民渡江”。百姓都闻刘玄德之仁义,不论其成败,都绝对跟随于他。而对当时刘备而言,带走百姓本身就是一种负担。连自己都很难立足。但至少说明了刘备得民心。但刘备却始终坚持“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也正因为有了这一点,才有了立足之本——人和。徐州牧陶谦病危,

想让位于刘备,刘备三番五次推脱,徐州百姓听说了都跪拜府前说:“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由这句话道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道出了当时领导者的不仁,更是说明了刘备的仁义,并且是刘备坚定了自己以民为本,做一名仁爱之军的想法。

(三)刘曹对比

我们在读《三国演义》时,所抱的思想都是“拥刘贬曹”的。在书中所描绘的曹操是一个“奸雄”,体现出他的“奸”,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狂”。这些与刘皇叔的“仁爱”相比。就更加鲜明了。“曹操梦游杀侍从”“错杀吕伯奢一家”都说明其残忍。与刘备连刺客都不忍心杀他相比形成很大的反差。而在整本书中对曹操花了大量的笔墨,那些似乎是为刘备服务的。

二、刘备能忍

关于刘备的忍,在三国时期是很少见的,不说他是中山靖王之后,为贵胄,肯屈居人下,甘心受人驱使。就他身上所具有的英雄气概,雄心壮志,能在二十多年的隐忍中不露,这份忍术都值得后人对其另眼相看。

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曹操煮酒论英雄,曹操的那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从曹操这句话中我们看出了曹操对刘备的赏识,认为他是真正的英雄。但当时的刘备也是屈居人下,再跟着曹操,于是,听说了此言,手中匙就掉到地上,当时正打雷,他说被雷声給吓掉了,曹操也没起疑。这些作为帝

室贵胄无不是忍也。第十四回中,刘备屯兵徐州,吕布兵败去投,刘备念起穷途来投,将其收与小沛。而当刘备讨伐袁术之时,吕布乘隙攻取徐州,而刘备暂居小沛,并且他的老婆和孩子都落在吕布手中,而他还是忍了。像这种忘恩负义之人,在旁人看来,人人得而诛之,可刘备却对吕布说:“备欲让兄久矣”。这直接是不可思议。难道刘备真有相让之意,或者说刘备真的啥都不计较。其实,是不以为然的。在刘备心里,“小不忍则乱大谋”。是非常值得人称道的。因为在当时他根本没有把握夺会徐州,因此只能忍了,在慢慢的寻找机会。,正因如此他才没有被吕布怀疑而危及自身,像吕布这种三姓“家奴”乃小人也。后来刘备借刀杀人,利用曹操使吕布白门楼殒命。足以见其忍功不一般了。

三、刘备的智慧

他比起曹操来没曹操通晓兵法,也没诸葛亮那样运筹帷幄的军事谋略能力。但是值得称道的是哪些用兵如神的人都能为其所用,而起是死心塌地的跟随,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成为他成就霸业所采用的高明手段。这就表现出他高明的智慧

(一)收民心之智

在“刘玄德携民渡江”一事中是最具典型性的。在那样危机四伏的情景下,连自己妻儿都照顾不了,丢下不管了,但刘备却偏偏就是要带着老百姓一起逃跑,可以想像一下他做到这一点的难能可贵。但事实证明他走“人和”这条路是对的,他收民心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后人说:先主弘毅宽厚,这不是吹出来的。

(二)收“人”心之智

这里这个“人心”不是指“民心”,而是指“人才之心”。在当时,刘备手下是文武众多,人才济济。这不是因为他的势力比曹操,孙权强,而最关键的是,刘备能给他们发展空间,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更好的服务于自己。从赵云来说,赵将军是在当阳被刘备彻底收买的,就那么一个似真“摔”的动作,使这个三国时期晓勇的常胜将军赵子龙非常感激,无以为报,只能死心塌地的跟随他报知遇之恩了。再一个就是诸葛亮了,刘备对其是言听计从,对他信任到了极点。“三顾茅庐”最让人们所熟知,他三次于草庐中才请出诸葛亮,在“火烧博望坡”一战中,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只有二十多岁,还是把军符交给了他,他则一战就出名了。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程度之深。他甚至有时侧旁而坐,让诸葛亮坐中,可见他的收“人”之智。

(三)用人之智

刘备账下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不逊色与曹操。刘备拥有当时奇才和怪才的孔明和庞统。武将方面有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每一个都能勇冠三军,取上将的首级如探囊取物。之后有魏延和姜维。可见刘备确实做到了用人的政策。也说明了他独到的用人风格。

1、重用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出了诸葛亮。并且立刻让其当了军师,执掌军权。因初出茅庐,刘,关对他的权力是不服的,并且还得

篇二:浅析《三国演义》之刘备

浅析《三国演义》之刘备

摘要】读罢《三国演义》,人们免不了想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忘不了给他们或褒或贬的情感定位,如曹操奸雄,刘备英雄等。刘备英雄!这也许是尊重原著情感的缘故吧,笔者却有与之相悖的看法:刘备奸雄也。

【关键词】三国;刘备;英雄;奸雄

“刘备何如人也?”操曰:“沛郡小辈,妄称‘皇叔’,全无信义,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也。”瑁曰:“刘备先从吕布,后事曹操,近投袁绍,皆不克终,足见其为人。”布大骂曰:“是儿最无信者。”此乃刘备的对手曹操、蔡瑁和吕布对刘备的评价,当然不足为据。但笔者认为刘备是三国中最大的奸雄则不为过。编辑:www.11665.com 。

何谓奸雄?奸雄就是用狡诈手段谋取大权的野心家。刘备能从“织席贩履”的一介布衣,最终成为蜀国的皇帝,靠的就是他的奸雄手段。

由于原著作者抑曹仰刘观点,曹操自然成奸雄。但屡阅“三国”,刘备奸雄的形象跃于纸上,而曹操实在不应该“荣膺”奸雄称号。看看刘备的一生:吞刘璋,迫刘表,坑吕布,骗曹操,懵袁绍,伐孙权,摔阿斗,嘱孔明,迎张松,欺袁术。无不体现其奸雄的性格。 翻开“三国”,刘备每逢生人时,忘了说“我乃汉室宗亲”一句。在那时,人们的心的中正统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外姓都可以纷纷割地称王,拥兵自重,“汉室宗亲”更是理所当然,现代善于自我包装。他这一招,还真管用。曾记得,第一次见到张飞,就把张飞给镇得服服帖帖;张飞又一说,关羽也老老实实跟着;进位汉中王、升为蜀汉皇帝,无一不是用的这一招。

且看三让徐州。徐州的陶谦本想巴结一下曹操,让手下保护路过的曹操的家属,护送一程。谁知手下不配合,半路上杀了曹操的老爹和全家。曹操岂能罢休?发誓株杀徐州百姓。若刘备此时接手徐州,曹操岂不迁怒于他?且刘备当时的千把人手,岂敢和曹操的几十万大军作对。再说,徐州四面受敌。对于急于壮大力量的刘备来说,徐州并不是理想之地。于是就发生了陶公祖“三让徐州”。

刘备受吕布攻,欲投曹。刘备胸怀大志,又怕曹操看出来,就每天在后园浇水种菜,以为韬晦之计。有一次,操与备“煮酒论英雄”,操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备“惊”,“手中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直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遂不疑玄德”。曹操还是看出了他的“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此后,刘备就整天寻机脱身。“煮酒论英雄”隐“鸿鹄之志”,刘备“奸”也!

操擒吕布,用杀犹存,急之备也:以操驭之能,可控吕于鼓掌之中,且操吕连拱,乃毁吾大志矣。

于是,出现了精彩的一幕:吕布被绑缚在地,趁曹操出去的一会功夫,吕布向当时曹操的座上客刘备求情,刘备点头答应。待曹操回来,问刘备吕布怎么处置,刘备却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这二人都被吕布先认作干爹后又亲手杀死,曹操当然知道。那吕布听了刘备的回答,气得破口大骂:“是儿最无信者”。而曹操上了一当,还以为刘备是为他好。 刘备和曹操打仗,赵云在长坂坡于百万军中舍命救得阿斗,血染征袍,精疲力尽的赵云将正在怀中熟睡的阿斗双手递给刘备,刘备接过阿斗,却一下摔在了地上,并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见了忙跪于地,哭着说:“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当时的刘备没权没势也没钱,只有用“摔阿斗”的办法来感激和奖励赵云。其实,刘备的用意,正如歇后语里所讲“刘备摔孩子——买人心”。

刘备被曹操击溃后,要到荆州依附刘表。刘备初到时,还规规矩矩,刘表一度认为他是个至诚君子。一次,表备酒酣,备失口曰:“表碌碌无能矣”。言外之意,他要是有刘表

的荆州九郡之地,将会大展雄才。根本就没把刘表放在眼里。刘表听了,不仅非常不满,而且也开始提防刘备了。最后只得把刘备派到外地去驻守备栖身袁绍处,关羽却在曹操处杀死袁绍资深爱将颜良和文丑。袁绍得知:关羽是刘备的拜把兄弟,急唤刀斧手,推出玄德欲斩之。刘备忙曰:“天下同貌者不少,岂赤面长须之人,即为关某也”“何不察之”。袁绍一听,马上放了刘备,还责备沮授说:“误听汝言,险杀好人”。于是袁绍又派大将文丑进攻曹操,文丑又被关羽斩了,这一次,已经弄清杀人者就是关羽。袁绍又令把刘备推出斩之,刘备不慌不忙,又说:“曹操素忌备,今知备在明公处,恐备助公,故特使云长诛杀二将,知公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杀刘备也”。袁绍一听,有理。反而责怪部下几乎使他受害贤之名。刘备又说要写封信给云长让他来投袁绍,袁绍听了,心里很高兴,说:“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也”。其实刘备此时最想如何从袁绍处脱身,怎会还把关羽往这里拉呢。备依刘表、栖袁处何不“奸”乎?

再说刘备迎张松。张松乃蜀中刘璋手下谋士,卖主求荣。张松出卖西蜀于曹操不成,欲逃回。可因事前说了大话,没法回川交待,听说刘备在荆州,欲取道荆州探刘备为人。刚到郢州界口,见刘备派大将赵云带五百来人来迎,到荆州界首,关羽又领人马来迎,上马前行了三五里,刘备领着诸葛亮和庞统,亲自来迎。整理:WWW.11665.COM 。

张松好不感动!张松真的那么重要吗?意在西川也。张松在荆州,一连三天,全是宴请,刘备绝口不提川中之事,张松临走,刘备依依不舍,甚至潸然泪下,张松终于被感动得不行了,亲口将西川交给了刘备并答应做内应。可见,刘备早在荆州时,就已把在西川的“宗亲”刘璋视为猎物了,满口的“宗亲”不过是欺骗路人的谎言。

至于刘备夺了刘璋基业,把“宗亲”发配荆州、讨东吴、灭袁术、嘱咐孔明辅阿斗、命侄子拜孔明为义父等等,笔者不一一细说。总之,纵观三国人物,刘备真正的奸雄!

篇三: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1)江渚上(2),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篇《临江仙》把我们带入了奇妙的三国世界,在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个性十足。先来说说蜀王刘备吧。 刘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明君”来描述的人物形象。作者重点刻画了他的宽仁爱民、敬贤爱士和足智多谋等性格特点。

一、宽仁爱民

在《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

二、敬贤爱士 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其中就有三顾茅庐的故事。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演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刘备不辞辛劳,不顾两位义弟的埋怨,锲而不舍地三次往访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扑了空,途中每遇到诸葛亮的亲友,就误以为是诸葛亮本人,前后达四次之多。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足智多谋

刘备投靠曹操时,曹一时兴起,曾邀刘备煮青梅酒以论当世英雄。当曹一再请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时,刘备先后指出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这里刘备为什么不提自己呢?因为按曹操的观点,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英雄当是不甘屈居人下者。刘备若自称英雄,就等于表明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对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无出头之日,还将有性命危险。

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使《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明君”范型。

篇四:三国演义-刘备分析

论刘备之“枭雄”

谭冲(09级汉语言文学200903505017)

摘要: 《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塑造成一位胸襟开阔的,十足的明主形象,然而就历史自身而言,刘备仅仅是为了在乱世之中求得一席之地,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手段,虽然不是十分的光彩,然而却是正常的行径,处于乱世,就要有这种枭雄的性格,才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三分天下。

关键词: 刘备、狡诈、权术、枭雄。

我们从刘备坎坷的前半身之中看得到,刘备最开始跟随的是幽州太守刘焉,再随公孙瓒,陶谦,然后是吕布,曹操,袁绍,刘表,最后是刘璋,辗转多人,可以说刘备混过的足迹,几乎遍布当时的全国,然而这些当中人除了曹操,都非死即败,而刘备自己却是安然无恙,如此一个人物,怎能看不出他内心里潜在的野心和抱负。从刘备的出生看,没有本钱,只是一个以卖草鞋为生的破落皇族,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根本就没办法与“挟天子以令诸侯”,文武有盖世之能的曹操相比,也不是历尽三世,坐拥江东险地的孙权在同一个级别。所以,刘备想要白手起家,只能凭他自己,凭他的枭雄的性格,不断依附群雄,期间不断网络天下志士,当人们意思到刘备的威胁时,早已经羽翼丰满,成为了蜀国集团的首领。

一. 刘备的狡诈之处

在小说当中,刘备就是典型的出尔反尔之人,如当初为了自己的生存,就对吕布不讲信用。他告密吕布说曹操要杀他,并将书信给吕布看了,与吕布称兄道弟,并发誓说“兄长无忧,刘备决无此意!”由此换来了吕奉先射戟辕门,解袁术攻打刘备的危难。而后面,当曹操欲与刘备合谋杀吕布的时候与书刘备,他却在回信中写到“丞相兴大师,备当为前驱,谨严兵整甲,专待钧命。”虽有情势所趋之嫌,但最终在白门楼下与曹操合伙,杀了吕布。

刘备在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忽闻曹操所指,“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吓得手足失措,巧借雷声掩饰了内心的惊慌,正是怕曹操看穿了自己

的志向,而吓得惊慌失措,以至次日借袁氏兄弟之祸,乘机逃脱。如他自己所说“吾乃笼中鸟,网中鱼,此一行如鱼入大海,鸟上青宵,不受笼网之羁绊。”他的野心在明显不过了,因而一出曹营,如同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当关云长为曹操所获之时,曹与袁绍正值兵戎相抗,云长先是替曹操斩了颜良,当袁绍要杀刘备报仇时,刘备却巧言辩解,“天下同貌着不少,岂赤面长须之人,即为关某也?”当第二次文丑也被关云长所杀,已经怒骂“大耳贼”又要杀刘备,也再一次的为自己辩解,说这是曹操借刀杀人之计,为的就是杀掉自己。终于又脱身免祸,逃出一劫。

在刘备兵败曹操,来投降袁绍时,跟袁绍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孤穷刘备,久欲投于门下,奈机缘未愈。今为曹操所攻,妻子俱陷,想将军容纳四方之士,故不避羞惭,径来相投。望乞收录,誓当图报。”说得全是废话,久欲投于门下,何不尽早来投,手段之狡诈,也只有袁绍这等莽夫才相信刘备之言,这全是他的托词,仅仅是为了暂得庇护,待机会成熟,便自行奔走而去。

上面所举例子,皆是在遇孔明之前,刘备所用的计谋,在那个时期,情势因为十分的复杂,瞬息万变,但我们不难发现,刘备所用的种种手段都十分狡猾,基本上都是为了明哲保身,让自己能够“保身”、“免祸”而用的狡诈手段,这也与刘备当时的处境相关,屡战屡变,处处寄人篱下,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只能明哲保身的办法,也是为了防止他人的蚕食,所以刘备最先拥有的本领,就是如何避免遭人吞食,而保存实力。因此,才会有枭雄的一个特征展现出来,就是拥有小强般的生命,

二. 刘备的雄才与权术

当“刘豫州败走汉津口”,刘备派孔明出使东吴,使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孔明谏言“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若北军胜,则我乘胜以取江南可以。”刘备用了四个字赞同“此论甚高”。这不就是乘人之危吗。在小说当中,真正描写到刘备的雄才之处很少,主要是为了衬托他身边的已经被神化的人物,诸葛孔明。在取益州时,较为具体的描写了刘备结张松,再图刘璋,最后取得西川的经过。这都没有写到刘备在重大政治事件上的才略表现,仅仅是简单的一个表态,而在去西川的经过,也是根据孔明隆中决策,取西川,成鼎足之势的方针。纵观小说对刘备的才略描写,如当阳、彝陵两次战败,给人的印象是在重大政治

军事指挥上,毫无建树,也无谋划。

对小说来说,罗贯中没有写到刘备的枭雄,没有具体的雄才大略,这似乎成了一处败笔。然而历史并没有忘记,记载了刘备的非凡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在博望,刘备使用火攻大破曹军“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在赤壁之战中,也是刘备顶住曹操大军南下“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纸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等等,历史之上还有许多描述刘备的才能。

然而小说中,刘备之所以能成为蜀汉之主,靠的并不是他的雄才伟略,靠的是刘备的“仁义”。他打着“仁义”的旗号,却是明目张胆的收买人心,玩弄权术,使文武百官跟随他。结义兄弟关羽、张飞“情同骨肉”、“生死与共”,对孔明、庞统、赵云、徐庶等人表现出一种“知己”的情义出来,如“摔子慰赵云”、“伐树送徐庶”、“托孤招孔明”,而关云长千里走单骑、长坂坡赵云救少主、徐庶走马荐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不说明了刘备收买人心是的成功。

所以小说中,百姓们都愿意跟随刘备,归服与刘备的“仁义”,而他自己也时刻以“仁义”来约束自己,随时准备着以身殉义。刘备似乎深受“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的影响,只要他没有走到绝路,就处处为天下百姓着想,把大义放在一切的首要位置,以至于在新野时,民间就流传一首歌谣“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陶谦三让徐州,他就三辞徐州,是恐陷于不义;他不肯乘危难夺荆州,是不忍做不义之举;当有机会取得益州时,又因与刘璋为同宗,也不愿陷自己与不义。我们现在看来,刘备似乎仁义得有些过了头了,简直就是妇人之仁,与其说是妇人之仁,倒不如说他是为了把自己的招牌察得更亮。

不得不说,刘备玩的一手权术太漂亮了。起初,我们刘备是什么身份出现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这句话作用可不小,在见汉献帝时,让他混到了刘皇叔的头衔,自此刘备名正言顺,民心所向,即使在落魄潦倒,到哪都能收到百姓的拥戴,而曹操却是汉贼,人人都想除去曹操,由此可见,刘备一句话,占领了多大的便宜。又当阳长坂坡一役,刘备败走,失散了自己的老婆和儿子,赵云杀回曹军,如入无人之境,救回了儿子,却被自己的老子当场掷与地上“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这句话让赵云感动得,一生为他效犬马之劳,乃至以七旬高龄力斩五将。当时的刘备哪能想到

这么多,长坂一役,连自保都是问题,哪能想到后来阿斗还会继承他的基业。还有一出,当刘备稳定基业之后,诸葛亮等人用计逼得刘备称帝,当时刘备就说“陷孤于不义,皆卿等也!”之前百官就请他称王,却遭到了严厉的拒绝,让人感觉刘备就是一心只想光复汉室,绝没想过他自己要称帝,他都这样说了,难道手下那帮人还不为他肝脑涂地。其实刘备自己很想当皇帝,当年小时在树下玩耍,就曾指着树说“我为天子,当乘次车盖。”后来他收过一养子,名为刘封,后面生的一个儿子叫刘禅,合起来不就是要“封禅”,他的心比司马昭还有明显。在白帝城托孤这节,刘备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城都之主。”这就是刘备玩的心理战术,以前对张飞赵云用的效果十分明显,在死之前还要用一次,更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想如果孔明真的废了刘禅,后人该怎么评价诸葛亮,就因为这句话。诸葛亮七禽孟获,六出祁山,最后劳累过渡,累死在五丈原,等等之处,小说里描写得不可谓不精彩。

刘备以弱者的身份开始出现在小说中,最后达到可以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三分天下,其中的艰难险阻,我们暂且不提,单单就看刘备的成长道路,我们就明白,刘备起家多么的不容易啊,而且还要整天把仁义道德挂在口中,时时不忘记自己处事的原则,这种坚持不懈,就值得我们肃然起敬。这就是刘备,仁义与狡诈皆具,这就是枭雄,转千载而流万古。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第二版.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

[2]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专》[M].湖北:辞书出版社,2010

[3]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4]王鸿芦.《〈三国演义〉论文集》[A].见:宋常立编.理想与现实之间[C].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140~146

[5]马植杰.《三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3~88

篇五:论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的塑造

德州武城 张艳美

指导教师 吕高超 潘庆玉

关键词:三国演义 刘备 重德尚义 礼贤下士 计谋过人 坚韧不拔

摘要: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霸道昌而王道衰,诸豪强为了夺取天下而攻城略地,杀人盈野,弃仁义而不顾,凭恃的是实力、武力和暴力。《三国演义》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与诸豪强相比,刘备势单力薄,既无实力,又无地盘。尤其是与曹操、孙权相比,劣势明显。曹操占尽天时,孙权占尽地利;刘备几乎是靠白手起家来与他们争天下,依靠的主要是人谋,即以仁德忠义来争取人心,招揽人才,扩充实力。刘备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更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而从起事之初就刻意树立自己的仁德宽厚形象,并由此广泛地赢得民心。作为“采小说,据正史”的《三国演义》,虽然如实地描写了历史人物的主要经历,但却不囿于正史和某些历史著作,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的艺术虚构的方法,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审美情趣,塑造了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等上百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其中又以刘备最为突出. 罗贯中极力在《三国演义》中塑造刘备胸有大志、重德尚义、仁德爱民等方面的理想化的封建仁君形象,以“仁德”赢得了民心,人民纷纷归附他。罗贯中对刘备仁义之师,仁政之举,可以说是尽情颂扬彰显。同时又抓住其礼贤下士、重用人才、慧眼识英才等来塑造刘备的善于用人。他聚揽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臣武将,特别是感动了诸葛亮出山辅佐,竭忠尽智,死而后已,最终奠定刘备三国鼎立有其一的基业。作者对刘备“仁君”形象的塑造寄托着儒家的仁政爱民理想。也反映出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年代里,百姓渴望贤君明主的出现,渴望太平盛世的到来。这部文学作品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封建统治者的价值观以及正统思想在封建社会对人们价值取向的影响。

同时,作者在塑造刘备“仁德”形象的同时,还向读者呈现出善于审时度势,精于谋略的天下“枭雄”的 形象。刘备打起“汉室宗亲”的旗帜,标榜正统,使其自然成为他与群雄争霸的一张王牌,为自己赢得在政治上的优势。同时,作品又赋予刘备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各路军阀穷兵黩武、逐鹿中原的时候,他还是位卑职小,势单力簿,无处安身,只得带着兄弟寄人篱下,委曲求全。他先从吕布,再事曹操,又投袁绍,后依刘表,直到曹操统一北中国、孙权坐领江东之时,他还几乎没有什么势力,更没有一块地盘,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虽连遭挫败,但刘备败而不馁,折而不挠,不懈奋斗,拥有雄心壮志的刘备何时何地都坚持“忍”为上策。他暗暗积累力量、蓄势待发,就为有朝一日复兴汉室。

绪论《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它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段历史中,政治事件风云变幻,战争场面惊心动魄,谋士如云,猛将如雨.《三国演义》在曲折紧张,舒展自如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等上百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给人印象深刻,其中又以刘备最为突出. 本文就罗贯中如何在《三国演义》中塑造刘备的重德尚义,礼贤下士,计谋过人等性格及其成因加以分析论证,旨在进一步了解人物,感知社会,认识历史,借鉴历史.

一、少年刘备虽贩履织席为生,但胸怀大志

《三国演义》开篇置当时诸多显赫人物于一边,首先将后起的、出身孤寒、名不见经传的刘备作为第一英雄推向读者,以期收到先入为主的效果。渲染他的出身,描绘他的异形怪貌,凸显他的远大志向,预示他将获得成功而贵为天子,进而不断完善他的形象,提高他的身世。

(一)据《三国志》陈寿记载,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是汉景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备少年丧父,家道衰落,与母亲贩履织席为生。在刘备家东南角有一棵高五丈多的桑树,远远望去,“童童如小车盖”,刘备儿时与一群小孩在树下游戏说“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1】可见少年刘备虽出身贫寒,却胸怀大志。家境清贫使得刘备没有纨绔子弟的坏习气,反而坚定了他的志向。他“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时,立誓要“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兴复汉室。自桃园三结义至白帝城殒命,刘备为实现大济天下、兴复汉室的理想壮志,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二)出身于皇族

首先在书中编造了宗族世谱。《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编造了一个自汉景帝到刘备共十九代的直系传承世系,虽然祖父、父亲未及封侯,但使刘备出身皇族的“世爵之家”在书中得以明确。其次,让皇帝认刘备为皇叔。《三国演义》第二十回记载: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候。自此人皆称刘皇叔。

二、“仁德爱民”形象的塑造

作者用艺术虚构的技法来塑造刘备“仁德”形象,体现其“收民心之智”罗贯中在塑造刘备“仁君”形象时,始终让其“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贯穿于小说始终。首先, 刘备是以(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仁”立世的。刘备的“仁义”是众所周知的,他在汉末诸强施虐时以宽仁誉满天下,感召百姓,聚拢英才,从而建立帝业。 是“仁义”使刘备成为东汉之末的乱世的人心所向,由一个贩履织席之徒

而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天下枭雄,成为蜀汉开国的贤君仁主。

作者从生活小事和心理言行等微观方面来塑造刘备的“仁德”

任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入主益州后“开仓赈济百姓”, 因此当督邮来到安喜县要淘汰刘备时,五六十个老人一齐到督邮馆驿为刘备苦告求情。后来刘备遭到严重挫折不得不投奔荆州刘表,受命屯驻新野多年,他以安民为务, “军民皆喜,政治一新”,因而受到新野百姓歌颂:“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刘备的一生始终牢记“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结义誓言,即便到了穷途末路,也心系百姓。在生死关头,刘备表现出的仁德爱民品德更为感人。当他由樊城经襄阳向江陵撤退时,十几万百姓愿追随他渡江,因而只能日行十余里,曹兵追来,情况危急,众将劝刘备“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竟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民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行至当阳,果然被曹操率兵赶上,十余万军民顿时大乱。刘备在张飞保护下且战且走,至天明,身边仅剩百余骑,他不禁大哭道:“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这一仗,刘备在军事上虽遭到惨败,但在道义上却赢得了极大胜利。从此,刘备的“仁德爱民”更加名扬天下,远得人心,近得民望,成为刘备迥别于其他创业之君的最大的政治优势。因而刘备入川时,其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扶老携幼,满路瞻观,焚香礼拜”。刘备虽无权无势,但他靠自己对百姓的“仁德”征服了百姓。

(二)同时,作者还从人心所向、为人处世、教导后世等宏观大方向塑造刘备的“仁”。刘备的仁德品格给他带来了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凝聚力。原本被曹操打散的军队很快又集结到他的身边,参加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已归顺曹操的很多刘表的部下又纷纷投奔刘备,短时间之内,刘备的势力迅速崛起,形成三国鼎足之势。甚至刘备临终时仍不忘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个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他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也自然成为历史上最有人缘的平民皇帝了。

(三)作者除了注重塑造刘备的“仁德”,还着重塑造刘备的“义”。

1、由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需要而正史中又没有依据的内容,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是采用民间传说为蓝本进行再创作,来展示刘备集团的向心力、凝聚力,颂扬他们的“义”。[2] 自桃园三结义刘备对结义弟兄关羽和张飞,视如手足,同食同寝,情同骨肉,患难与共。即使当了皇帝也从来不摆架子。为报关羽张飞之仇举全国之兵攻打吴国,后被吴国儒将陆逊火烧七百连营,大败蜀兵。刘备遂退兵白帝城,卧病不起。从"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到"雪弟恨"兴兵伐吴,为义而死,履行了当初桃园三结

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

2、在整个三国时代,刘备的人气和号召力是第一的,这无可置疑,因为他重情重义.化名单福的徐庶刚投奔刘备,曾试探刘备的仁德之心,说刘备所骑“的卢”马妨主,让他将此马先送给意中仇人。刘备闻言变色,斥责徐庶“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刘备对徐庶坦诚相待,拜他为军师,打败吕旷、曹仁之后,刘备更视徐庶为天下奇才。而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要辞别刘备时,刘备虽然难以割舍,但为顾全其母子之情,允其离去。刘备拒绝了孙乾所设留住徐庶的计谋,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挥泪送别,甚至"伐树望徐"。可见刘备爱才之深又仁义之极。

3、曹操攻打徐州时,公孙瓒应徐州太守陶谦的求助,派刘备带兵解了徐州之围,陶谦让刘备接掌徐州之印。关羽、张飞等都劝他接受,刘备一再推辞,认为这是陷他于不义。刘备对同宗刘表父子也表现出大仁大义。曹操南征荆州,适逢刘表病死,刚刚继位的少子刘琮不战而降,诸葛亮建议刘备攻刘琮而夺荆州,刘备垂泪答道:“吾兄临危托孤于我,今若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复见吾兄乎?”于是决定走樊城以避曹操。这体现了对同宗兄弟的“义”。

4、作者除了正面直接描写刘备讲义气,还从刘备集团的“忠”侧面烘托、刻画刘备的“义”。如在第二十七回和二十八回,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张飞与见面怀疑他背叛兄弟投降曹操。而刘备相信兄弟,见了关羽也丝毫没有责怪。从侧面来看,关羽愿意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追随刘备而去,以及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的金钱美女所动。以及公孙瓒败落后收了赵子龙、赵子龙救阿斗杀了七进七出和马超投向刘备,诸葛亮为其呕心沥血,死而后已等事例,刘备集团的“义”,都从侧面烘托了刘备的“义”。是刘备“义”的感召,使部下甘愿为其抛头颅,洒热血。树立“仁德宽厚”的形象,争取人心。刘备曾对庞统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此段话清楚地表明刘备之所以行仁履忠,是出于一种反曹操之道而行的政治智慧或曰权谋,是以仁义忠厚为招牌,争取天下人心以达到自己夺取天下的目的。”

三、用人之智

历史上的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天下英杰和蜀汉政权的开创者,既是靠“仁德”来服民心,同时又是靠计谋来来立世的。既有“仁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作者罗贯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刘备“谋略大智”

的。

(一)礼贤下士 尊重人才

说起礼贤下士,尊重人才,大家自然会想到“三顾茅庐”。作者在描绘这一故事时善于铺陈,使妙笔生花.例如,为塑造刘备礼贤下士,求贤如渴的性格时,将史书中有关情节的简略记载渲染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凡三往乃见”几个字,至《三国志平话》也只是简单讲述了三谒卧龙的经过,且文字粗率,缺少文采。而《三国演义》则对此进行精心构撰。先是以司马徽、徐庶等人的评论和推荐,使诸葛亮人未出场以经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时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3]且看对此事件的精雕细琢:初见孔明,刘备见其仰卧在草堂几席上休息,便不顾关,张二人的劝阻,愣是拱立阶下半晌;听罢隆中对策,先是"避席拱手谢,"继而"顿首拜谢";但闻孔明"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当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及至孔明答应辅佐,又不禁"大喜".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渲染铺叙,生动的刻画出刘备思贤如渴的情怀。从“三顾茅庐”到“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始终敬重,委以重任,君臣之间可谓肝胆相照,如同鱼水。他临终之时,殷殷托孤于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对此,西晋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末曾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4]感恩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出山后,感恩戴德,励精图治,鞠躬尽瘁,为刘蜀集团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慧眼识英才

1、知人善任的政治情怀和美好品德在《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刘备形象上也有充分体现。对几经周折而追随他的赵云,刘备予以重用,危难时刻也深信不疑。长坂坡惨败,糜芳见赵云冲入曹阵,他和张飞都说赵云是投奔曹操寻求富贵去了,而刘备却坚信赵云“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也。”果然赵云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寻救出阿斗冲杀回来。

2、在对魏延马谡的认识和任用方面,刘备更表现了超出诸葛亮的知人之明。魏延原为勇略过人的荆襄名将,刘备兵败投襄阳刘琮,魏延违背刘琮之意开城门迎刘备,后又在长沙斩韩玄、救黄忠、投拜关羽。诸葛亮主观地认为魏延有反骨、久后必反而欲杀之。刘备不仅救下魏延,而且用其长避其短,大胆委以镇守汉中的重任。史载“刘备为汉中王还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可见刘备对魏延的重用。马良之弟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