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秦统一六国顺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7:21:46 作文素材
秦统一六国顺序作文素材

篇一:秦统一六国的经过

秦统一六国的经过(“秦王扫六合”1课时)

从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用了十年时间进行统一六国的战争。秦首先从六国中最弱小的韩国开刀。公元前230年,派内史腾率兵进攻韩国,俘虏了韩王安,把所得韩地置为颍川郡,韩国灭亡。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赵国发生大地震和大灾荒之机,派王翦领兵攻赵。赵派李牧、司马尚领兵抵御。王翦用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使赵国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加剧,结果赵王杀死李牧,引起军队不满,战斗力涣散。王翦乘机大举进攻。公元前228年,秦军长驱进入邯郸,赵王迁被迫献出地图降秦。赵公子嘉率其宗族几百人逃到了赵的代郡,自立为代王。公元前222年,王贲攻下代城,俘虏了代王嘉,赵彻底灭亡。秦军在追逐赵公子嘉时,大军接近燕国西南边疆,燕国面临灭亡的威胁。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政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辛胜领兵攻燕,在易水以西击败了燕军主力。公元前226年,王翦领兵攻下了燕都蓟,燕王喜逃到辽东,只得杀了太子丹,把太子的头献给秦军求和。由于已到深冬季节。大雪封山,行军不便,秦王政便把北方的军队撤回,向南方用兵。公元前222年,王贲攻下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燕彻底灭亡。公元前225年,王翦的儿子王贲领10万军队攻打魏国。秦军包围了魏都大梁,掘开河沟,三月后大梁域城,魏王假投降。魏亡。公元前224年,秦派王翦率60万军攻楚。王翦选择有利地势扎下营盘,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战、麻痹敌人、以逸待劳的战略,秦王政动员一切人力物力支援前方。这样过了一年多,楚军的斗志渐渐松懈,而且粮草不足,难以支持。“乃引而东”。王翦乘楚军撤退时率秦军追击,迅速消灭了楚军主力,接着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公元前222年,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君,设置会稽郡,楚国亡。秦国长期以来对齐国的笼络是很成功的,齐王建在位40多年,“事秦谨”“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直到五国灭亡后,齐国统治集团才慌了,“发兵守其西界”。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命令王贲在灭燕后率军南下,一路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不几天功夫就打进齐都临淄,齐王建投降,齐国亡。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注:关于秦灭六国的顺序,因取舍标准不同,故有几种说法。本课采用六国彻底灭亡时间为依据,故其顺序应为韩→魏→楚→燕→赵→齐)

秦统一之初行分封与行郡县之争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纣之五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技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

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十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篇二:秦灭六国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教你个谐音记忆法:喊赵薇去演戏)

也论秦灭六国顺序

目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在全国有多个版本,其中对于秦灭六国的顺序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很不统一。如人教版认为:“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人民版认为:“公元前230年,秦军攻破韩国,俘虏了韩王安。此后十年间,秦国连年用兵,先后攻灭赵、燕、魏、楚、齐等国,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而岳麓版则认为:“经过100多年的奋斗,它先后消灭韩、赵、魏、燕、楚、齐等国。”三种版本三个说法,这给很多中学历史教师造成了困惑。然而事实上,关于秦灭六国的顺序在说法上还不止这些,如果加上杨宽先生在其所著《战国史》中认为的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魏、楚、燕、赵、齐的意见,那么关于这个问题至少有四种不同的说法。面对如此众多的意见,如何判断其优劣是非呢?笔者以为,这还要从诸家所采用的六国灭亡标准上去找原因。

根据史实:

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韩王安,建立为颍川郡。

公元前228年,秦大破赵军,在东阳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出奔代,自立为王。 公元前226年,秦攻下燕都蓟,燕王喜迁都辽东。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围攻魏都大梁,决河和大沟水灌大梁,大梁城坏,魏王假降。 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蒙武大破楚军,楚将项燕自杀。秦设上谷郡、广阳郡。 公元前223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秦设置楚郡。

公元前222年,秦平定楚江南地,设会稽郡。

秦将王贲攻取燕的辽东,俘虏燕王喜。

又攻取代,俘虏代王嘉。

公元前221年,秦派王贲从燕南攻齐,俘虏齐王建。

可以看出,人教版是以六国国君被俘或者投降秦国作为灭国的标准,人民版是以六国的国都被攻陷作为灭国的标准,而杨宽先生则是以六国的残余势力被全部剿灭作为六国破灭的标准。至于岳麓版,其灭国标准则划分得不是很清楚,因为韩、赵、魏、燕、楚、齐的灭国顺序无论从哪个标准去看都存在矛盾,都有解释不通的地方,所以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最缺乏合理性,可以最先将其排除。

对于剩下的三种观点,虽然它们都有一套自己的判断六国灭亡时间的标准,但笔者认为,这三种标准中还是应当以六国的残余势力全部被秦国剿灭、也就是杨宽先生的说法最为合理,理由如下:

首先,一个国家如果只是国君被俘虏或者投降,其实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必然灭亡,因为其剩余的力量还可以重新选立首脑、组织政府,换一个国君重新立国。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很多见,其中以晋、宋两朝为最典型。公元316年,匈奴族刘曜的军队围困长安,“(晋愍帝)使侍中宋敞送牋于曜,帝乘羊车,肉袒衔璧,舆榇出降。” [①]晋愍帝虽然拱手投降了,但此时说晋朝已经灭亡显然为时过早,因为琅琊王司马睿次年便在建康称帝,重建了晋政权,

又将晋朝的统治延续了一百多年。同样的还有宋朝,公元1127年,金军攻陷北宋都城汴梁,虏走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但宋朝也并没有因此而立即灭亡,康王赵构在宗泽等大臣的支持下,又在南京称帝,重建了宋政权,将宋朝的统治一直维持到1279年,左丞相陆秀夫“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宋遂亡。” [②]

其次,一个国家如果只是国都被攻破,那也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即刻灭亡,因为被攻陷的一方卷土重来的例子也不少见,以唐朝为例,这样的情形就发生过两次。公元756年,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己亥,(安)禄山陷京师。” [③]但安史叛军对于长安的占领并不长久,唐军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的率领之下很快收复了长安,并于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乱,唐的统治得以继续。公元880年,黄巢领导的农民军再次攻入长安,并建立大齐政权,唐僖宗仓皇逃往成都,但黄巢军队对于长安的占领也不过只有三年,唐僖宗很快集结军队和藩镇进行反扑,黄巢兵败自杀,唐朝的统治又维持了若干年,直到公元907年朱温篡位,唐朝才算真正灭亡。

由此可见,如果用上面的两条标准去判别一个国家的灭亡,那么就都有可能被反例推翻,而反例的存在正说明这样的标准是存在问题的。而如果以这样的标准去判断六国的灭亡,那么也就不会有《史记?燕召公世家》 所讲的“三十三年,秦拔辽东,虏燕王喜,卒灭燕” [④]以及《史记?赵世家》所讲的“秦进兵破嘉,遂灭赵以为郡” [⑤]了,因为当人教版认为赵王迁被俘虏、赵国已经灭亡时,赵太子嘉正在代地称王,于赵国大夫的支持下组建政府、准备反攻;而当人民版认为燕国的蓟都被攻破、燕国已经灭亡时,燕王喜正在辽东召集旧部力量准备复国。

所以,判断一个国家的灭亡与否,还是应当以这个国家的有生力量是否都被消灭为标准,当残余势力都被肃清,其自然不再有翻身之力,说它彻底覆灭也就顺理成章了,具体到秦灭六国的问题,当然是杨宽先生的说法最科学也最合理了

我不赞成楼主的意见。

一个朝代的灭亡,没有一个统一不变的标准。也不可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

依楼主的意见,一个朝代的灭亡以其残余势力,或者说是以残余的有生力量的消灭为标志的话。那么,五代中的“后汉”,被灭之后,其残余势力退缩在太原一带,为什么史称之为“北汉”?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其在大陆的军事力量仍有三、四百万之众,算不算是有生力量?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朝代的灭亡,应当看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如何。如果其残余势力对历史无影响,即使在是有生力量,最终都是要被历史所吞没,毫无意义。

所以,一个朝代的覆灭,要综合看,主要看其残余对历史有无大的影响。

各方分歧之处是在赵、燕两国。我简单的说说。

秦军攻下邯郸后,赵国残余在代继续苟延残喘,但是,代对历史发展并无大的影响,其失败只是迟早的事情。而秦军主力挥师北上,攻下燕国国都蓟,为什么不能说燕国灭亡呢?因为燕王喜东逃到辽东,而秦军要彻底吃掉燕国残余,必须要继续东进。占领辽东,也对中国统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辽东,也是秦长城的东端。而且,秦军灭齐的主力部队也是自北南下而来。所以,综上所述,燕国的灭亡是在公元前222年,而不是公元前226年。而同样有残余势力的赵国,则早在公元前228年就被灭掉了。

不同意,一个朝代确实不能以都城的攻陷来判定灭亡,但可以该国正统力量消灭为标志,这从两个事例就可以看如。如东汉灭亡是以献帝禅让为终结,而不将刘备建立的蜀汉灭亡日期作为终结,辽朝灭亡也以金国攻破国都俘获辽帝为结束,而不把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灭亡日期作为终结,再者楼主应当明白一个道理,无论是东晋西晋,南宋北宋,划分时起朝代的时候都是分开来讲,也就是说北宋1127年灭亡,南宋建立,虽然二者有这密切的联系性,但无论是从统治疆域和政治意义上来讲,二者已经有了明显性区别,显著特点就是从全国性政权变为地方性政权,这在政治和历史意义上具有重大作用,是作为某朝灭亡的重要标准

秦王政一十五年(前230年),内史腾率兵灭韩国,俘韩王安,所得韩地置颍川郡,韩亡。 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 秦王政一十八年(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秦王政一十九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杀太子丹求和,燕破。 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王贲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 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4年),王翦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一年后,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灭越国置会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投降,齐亡。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灭韩 公元前230年,秦军击破楚军后休整了两年,秦王政派内史腾率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韩国灭亡。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灭赵 公元前236年,秦王乘赵国进攻燕国之际,分两路大军攻赵,拉开了统一战的的序幕。秦军攻占了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邺(今河北磁县南邺镇)和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等9座城池城,赵国的实力大减。 公元前234年,秦王赢政担心秦灭韩时,赵国仍有助韩的可能,再度攻打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斩首10万,大败赵军,并杀死赵将扈辄。赵国经过秦国数年的攻击,再无组织进攻能力了,仅能退守邯郸自保,秦军才转向攻打韩国。 公元前232年,秦军分两路进攻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亦被李牧击败(番吾之战)。公元前231年,赵国代地发生地震。公元前230年,赵国遭遇饥荒。 公元前229年,秦灭韩后第二年,秦军乘赵国遭受旱灾之际,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十九年(前228年),破赵军,攻占邯郸,俘赵王,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好残部自立为代王。 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俘代王嘉。 灭魏 秦国先后灭韩、赵和重创燕国以后,地处中原的魏国孤立无助,

公元前225年,秦国将领王贲率兵出关中,攻占了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于是引黄河水灌入城内。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魏王投降,魏国灭亡。秦在魏国地区设立砀郡。 灭楚 公元前226年,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20万秦军攻楚,楚将项燕率军抵抗,秦军攻下平兴(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寝(今河南沈丘县东南)进兵到城你(今河南宝丰县东),项燕反击,大败秦军,李信败逃。 公元前225年,秦王命老将王翦率60万大军再次伐楚,两军在陈相遇,王翦以逸待劳,按兵不动,楚军多次挑战,秦军亦不与交战,项燕只好带兵东归,秦军趁楚国撤退之时迅速出击,并在蕲大败楚军,杀楚将项燕。 公元前224年,秦军乘胜追击,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荆州),俘虏楚王,楚国灭亡。秦在楚地设郢郡。 灭燕 秦军破赵以后,王翦屯军中山故地,准备下一步攻打燕国。燕太子丹派荆轲赴秦,准备以献督亢的地图和秦国逃将樊于期的首级之名刺杀秦王,幻想造成秦国混乱,以解被灭亡的危险,结果阴谋败露,荆轲被杀。秦王以此为借口,于公元前226年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大败燕军和前来支援的代军,攻陷蓟,燕王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往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歼了逃到辽东的燕军,俘虏燕王,燕国灭亡。 灭齐 秦国重金收买了齐丞相后胜,使齐国即不合纵抗秦,也不加强战备。齐王建听信了后胜的主张。秦国灭五国后,齐王才顿感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21年,秦王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不战而降,齐国灭亡。秦在齐地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1、挥师灭韩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虏了韩王安,在韩国故地设置了颖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县),韩国宣告灭亡。韩国的灭亡是秦统一战争全面展开的标志。

2、破赵逼燕。秦灭韩之后,第二个目标就是赵国。公元前229年,赵国接连发生大地震和大饥荒,秦始皇再次命王翦、杨端向赵国发动全面进攻。王翦施行反间之计,用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大肆诽谤李牧等人,说他们要谋反,促使赵王将李牧杀害。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攻克邯郸,俘获赵王迁,占领赵国本土。接着挥师北上,屯于中山(河北定县),逼近燕国。

3、攻破燕国。秦军逼近燕国,引起燕、代一片恐慌。燕国的太子丹收容秦国叛将樊於期,并通过燕国勇士田光结识了刺客荆轲,企图刺杀秦始皇,但荆轲未能杀掉秦始皇,反而激起了秦始皇对燕国的愤怒。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占燕都蓟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

4、占领魏地。秦军攻克燕都蓟城后,把打击的矛头指向了魏国。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儿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去攻打魏国。王贲看到大梁城地势较为低下,又离黄河、鸿沟不远,遂令秦军开渠,将黄河、鸿沟之水引至大梁城下。三个月后,城垣崩塌,秦军攻入大梁。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杀,魏国灭亡。

5、大举伐楚。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李信率军攻楚。李信轻敌冒进,先胜后败。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亲请老将王翦,令率60万大军伐楚。大破楚军于蕲南,杀楚将项燕,占领楚国大片领土。公元前223年,王翦与蒙武合攻楚都寿春,俘获楚王负刍。次年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楚国的江南地区,降服百越之君。楚国宣告灭亡。

6、吞灭齐国。楚国灭亡后,秦始皇派王贲率军深入东北,扫除燕、赵残余势力。公元前222年,王贲攻占辽东,俘虏了燕王喜。接着攻下代城,俘虏了代王嘉。燕、赵两国彻底灭亡。至此,东方六国中就只剩下齐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贲率秦军从燕国边界南下进攻齐国。王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猝然攻入齐都临淄(山东淄博)。齐王建入秦投降,齐国也被纳入秦国的版图。

篇三:秦朝灭六国的顺序

秦朝灭六国的顺序

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秦朝简介:

1、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毒掌管。

2、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并着手进行统一六国之策略。

3、前230年,秦派内史腾领兵攻韩,俘虏韩王玻 鹜觥?

4、前229年,秦派将军王翦领兵攻赵,前228年秦军进入邯郸,赵王献出地图投降,赵国遂亡。

5、前225年,秦派王贲领兵攻魏,引河水和沟水灌魏都大梁, 魏王假投降,魏亡。

6、前223年,秦派王翦领兵六十万攻打楚国,楚王负伤被俘,楚亡。早在前227年时,燕太子曾派荆轲前往刺杀秦王,未成,秦乘机于前226年攻下燕都苏城,燕王喜迁到辽东,至前222年,秦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

7、前221年(秦王政26年),秦派王贲领兵由北向南攻齐,俘虏齐王建,齐亡。

8、至此,秦终于全部并吞了六国,完成了一统全国之大业。建立中国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中国历史上诸侯割据纷争达五百余年的春秋战国时代终告结。 为了加强全国之大一统,使秦帝国长治久安、万世不移,嬴政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始皇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过其事业系在残酷压榨民众的条件下,于短短的十来年内集中完成的,故秦朝之统治不免带有苛急、暴虐之特点。在始皇当政的十二年间,其为政之苛暴业已暴露无遗。

篇四: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说课稿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教法,教学流程和课后反思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 教材分析:

1、 本课是教材第二单元《夏商西周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封建社确 立的阶段,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推动、磨合、适应的阶段,是中华民族几百年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时代,它上承《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下启《秦始皇建立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其地位非常重要。

2、 鉴于课本知识的重要性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达到

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商鞅、李冰、嬴政等历史人物的学习,了解他们胸怀大志、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精神。为改造社会,推动历史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转变促进我国封建制度形成、确立。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这一学科,有教浓的学习兴趣,但学习方法比较单一,且认 知水平不高,对事物认识比较肤浅,难以辩证看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学习。

三、 教法学法:

在本课中我将采用如下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图表对比法和情境创设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

四、 教学流程:

A、 商鞅变法

采用情境导入法:欣赏历史剧《商鞅舌战旧贵族》,请同学仔细留意商鞅的对话,思考:为何商鞅能舌战群雄取得秦孝公支持推行变法,秦国为何从春秋时期并不看好的小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六国都无力抗衡的强国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以提问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直观深刻的感受到秦国为什么要变法,变法为何能有如此功效?从而使学生对变法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顺利的进入下一环节。

B、 商鞅变法的内容:

1、 采用问题设置、自主学习法:请学生抢答变法的背景、时间、目的、内容

2、 采用表格归纳法:以表格的形式填写商鞅在政治、经济领域变法的内容,

3、 采用合作探究法:讨论商鞅采用的这些内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而达到了怎 样的目的

4、 采用分组讨论,辩证法: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车裂为变法献身,那么商鞅

之死是否意味着变法的失败。

设计意图:首先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变法的相关知识,表格归纳后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变法的内容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对号入座,明白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最后用分组讨论辩论的方法简述商鞅为改革而献身的壮举,让学生明白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不在于改革者的生死而在与改革的目的是否达到,影响是否深远。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

点,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一环节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C、 铁器牛耕、都江堰

问题设置法:原始农耕采用哪些农具?铁器牛耕的推广比较以前有哪些优越性?

图片展示法: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讲授法:讲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凸显铁器牛耕的优越性,通过图

片使学生更直观的认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防洪原理,从而认识到兴修水利的重要性和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美称的由来。在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铁器牛耕是生产领域里划时代的变革,生产力的进步势必将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确立封建制度。

D、 秦统一六国

自主学习法:了解亲灭六国的时间、顺序、意义

探究法:总结秦灭六国的原因

设计意图:采用以上方法培养学生全面总结、归纳的能力,从而升华本课主题

E、 拓展延伸:完成导学案材料题

F、 板书设计:

商鞅变法:

政治:划定爵位,论功行赏 兵源充足 战斗力增强

全国31县,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免 加强中央集权 国富

经济:土地自由买卖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奖励耕织 提高生产积极性 兵强

铁器牛耕:使精工细作成为可能,大大增加土地开垦

都江堰的修建:防洪运输,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生产力提高

五、 课后反思

以上教学板块,其设计思路都是为了体现“自主学习——指导——探究”的课堂理念. 在教学中我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设情境等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交流中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

篇五: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教案

第七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学习目标:

1、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3、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及作用。

4、了解秦统一六国的时间、标志及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1、重点:①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②秦统一六国

2、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1、由“南门立木”的动画MV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

(一)请同学们结合学习目标,大声自读33—34页上面的黑字内容,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电视屏幕出现商鞅头像)

1、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

2、商鞅变法的时间是什么时间?

3、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

4、商鞅变法的作用是什么?

(二)请一部分同学大声读第二个标题内容“铁器牛耕”的黑字内容,思考:

1、铁制农具使用在何时?

2、牛耕最迟在何时使用?何时推广开来的?

3、铁制农具、牛耕的作用如何?

(三)请另一部分同学大声读第三个标题内容“都江堰”的黑字内容。思考

问题:(电视播放都江堰图片)1、 都江堰是谁领导修建的?

2、都江堰的作用?

3、都江堰的影响?今天还有没有用?

(四)“秦统一六国”挑一名同学起来读,其他边听边思考:

1、秦统一六国的标志是什么?

2、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五)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10分钟后检测。

三、出示自学检测题,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检测题:

1、公元前356年,_________支持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在政治方面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经济方面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鞅变法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商鞅变法是___________(填“成功”失败)了。

3、铁制农具的推广是在______________。

4、我国最早使用牛耕是在______________。

5、在______中游________(人物)修建了防洪灌溉工程______________其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秦朝统一的中国的时间是_________ , 统一的标志______________。

7、秦统一六国的意义:结束了_____、_____ 时期长达数百年的混战局面,在我国历史上建立起了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封建国家,把中国古代的历史推进到了一个新的___________。

四、后教:

(一)指名学生板演。

(二)公布答案,学生互改。

(三)教师点拨、指导。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秦统一六国顺序)

五、 拓展延伸

(一)各抒自见: 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二)历史思考:本课的铁制农具、都江堰内容和商鞅变法、秦统一六国有无关系?

六、学生学习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疑惑:

七、教师归纳总结及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老师很高兴,收获也很大,了解了要发展一定要改革,改革一定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的变法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得秦国在后来的一百多年间迅速发展,最终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建立了。 了解了商鞅、李冰、秦王嬴政这些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后随着我们的逐步学习,希望同学们建立历史知识体系,理解记忆,学以致用。我在教法等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希望领导、同事们给予帮助、指正!

八:当堂训练:题在《练闯考》第七课。

九、板书:

背景:

时间:

商鞅变法 内容:

作用:

铁器时代:

铁农具及牛耕的推广 牛耕的推广: 意义:

修建者: 都江堰 工程作用

影响:

时间

秦统一六国标志:

意义: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