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缺憾也是一种美分论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1:31:15 体裁作文
缺憾也是一种美分论点体裁作文

篇一:缺憾也是一种美

缺憾也是一种美

——米罗的维纳斯

这个世界之所以完美,就在于有缺憾,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朱光潜 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在古希腊和罗马,她是女性美的集中体现。这座举世闻名的大理石雕像《维纳斯》,是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米洛岛的一个山洞中。这座雕塑高约2米,约作于公元前150年,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美术馆。米罗的维纳斯自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塑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扬和歌颂。雕像的面部具有希腊女性的典型特征,她的眼神安详自信,双唇微笑稍露,赋予人以智慧的感觉;丰腴饱满的青春健康,显露出她内在的教养与美德。雕像的腹部形与质非常准确,在光影中甚至能令人感觉到有一种温馨的肤热,这更加使作品表现出充沛的生命活力。她的下肢被衣裙遮盖,但那恰到好处的人体内在结构,舒卷自如的衣纹,同样能传达出一种丰富无限的变化和含蓄迷人的朦胧美。而在这尊雕塑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是她那残缺的双臂,因这断臂诱发出人们的美好想象,增加了人们的欣赏趣味。

生活本身也像那些雕塑品,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也都是残缺的,也都必然是残缺的。断臂的维纳斯似乎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美学命题——缺憾也是一种美。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杨玉环因其肥而更显其雍容典雅之态,赵飞燕因其瘦而更添轻盈迷人之姿,西施因其病而更添娇媚婉转之韵;曹雪芹留下未完的《红楼梦》而辞世,却引出后世无数痴人说红楼论红楼续红楼,万古流芳。正如余秋雨在《废墟》中所说的,“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一种事物过于完美,就给人不真实,就脱离了大众的实际,与人们意念中的感觉不切合。而残缺美是一种幻想美,一种弥补美,一种在心灵里重塑的艺术。

对于米罗的维纳斯,我认为不是美在那真正残缺的双臂上,而是残缺的双臂衬托之下的完美及残缺的双臂所带来的审美想象。正是她的残缺使每个人都获得各自所追求维纳斯雕像的无比神妙的整体美,这种美是一种超越之美,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美。

因此,有些东西如果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那么我们就从中发掘这缺憾美,欣赏这缺憾美。记住: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的花正是花心的残破啊!

(无花果)“逆龄”专栏投稿

姓名:陈少芳

班级:09生科(2)班

宿舍:D北324

联系方式:15260636772

篇二:缺憾也是一种美

缺憾也是一种美

人们总是对人生抱有一种力求完美的心态,凡事都要全力以赴,事事都不能落后于人,可是人生根本没有什么所谓“十全十美”,凡事尽力而为即可,无法改变的事情就不要过度在意。要懂得从内心善待自己,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有一个女孩,她自小的梦想是成为一位歌唱家,可是她长得并不好看。她的嘴很大,牙齿很暴露,每一次公开演唱的时候——在新泽西州的一家夜总会里,她都想把上嘴唇拉下来盖住她的牙齿。她想要表演得“很美”,结果呢?她却使自己大出洋相,总也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可是,在那家夜总会里听这个女孩子唱歌的一个人,认为她很有天分。“我跟你说,”他很直率地说,“我一直在看你的表演,我知道你想掩藏的是什么,你觉得你的牙长得很难看。”这个女孩子非常窘,可是那个人继续说道:“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说长了龅牙就罪大恶极吗?不要去遮掩,张开你的嘴,观众欣赏的是你的歌声。再说,那些你想遮起来的牙齿,说不定还会带给你好运呢。”

她接受了他的忠告,没有再去注意牙齿。从那时候开始,她只想到她的观众,她张大了嘴巴,热情而高兴地唱着,后来,她成为电影界和广播界的一流红星。她的名字叫凯丝·达莉。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东西都让人满意,也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十全十美的,它们或多或少皆有瑕疵,人类亦同。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去使它更完美一些。智者告诉我们,凡事切勿过于苛求,如果采取一种务实的态度,你会活得更快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瑕的,其实缺憾也是一种美,如同断臂的维纳斯。只要你把“缺陷、不足”这块堵在心口上的石头放下来,不要过分地去关注它,它也就不会成为你的障碍了。

凡事尽力而为即可,无法改变的事情就不要过度在意,要懂得从内心善待自己,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篇三:缺憾也是一种美丽

缺憾也是一种美丽

作者:王维明

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3年第01期

“双节”过后的第一个星期天, 欧亚奥特莱斯购物中心组织会员到红叶谷一日游。早6时30分,我们一行27人乘中巴车准时从长春出发,深秋季节气温暖中带凉,太阳像调皮的孩子与我们捉迷藏,一会儿露出笑脸,一会儿又躲在云层里。凭窗远望,金黄色的玉米和随风摆动的稻浪,构成一幅迷人的乡村丰收喜悦图,令我们目不暇接,羡慕不已。

车行约3个小时,我们到达目的地——心仪已久,魂牵梦绕的红叶谷,导游小周简要介绍了本次观光景点。首先是拜谒“将军祭台”,沿路我们一边走一边欲欣赏红叶,然而大多数红叶“昙花一现”,我们错过了最佳观赏期,缺少“远观层层红叶如落霞漫天,近赏片片红叶如玛瑙剔透玲珑”的视觉冲击力。谈不上漫山遍野,红叶擎天,五彩斑斓的世界,也无法感受到那独特风韵,绚丽多姿的迷人画卷,这或多或少都是一种缺憾。间或从远处的树上零星看到分布不均的一簇簇红叶,赶紧按下快门,定格这难忘的瞬间,留作纪念。

行走15分钟后,我们来到了“将军祭台”。在红叶谷中建造的“将军祭台”是纪念清朝抗击沙俄壮烈牺牲的杨凤翔将军的。祭台上有61个台阶,象征着杨凤翔将军在世61年,阅读完碑文,伫立在祭台前,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大英雄油然而生敬意,并深深鞠上一躬。

原路返回,参观下一个景点,导游告诉我们坐在车上浏览插树岭拍摄基地,那农舍、篱笆、田园、小溪、袅袅炊烟,令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回味良久。

在去往另一个景点“庆岭瀑布”的途中,同行的朋友们热衷于“谷中谷”,但由于气温骤降的原因,为安全起见,“谷中谷”封闭不对外开放,我们喟叹不已!

不多时,“庆岭瀑布”到了,沿阶而上,景中景“珍珠泉”、“蝴蝶泉”等,美丽的传说使我们为之动容,心情颇不平静。同行的朋友们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一同向古树瀑布(卧龙泉)奔去,只见瀑布气势恢弘,蔚为壮观,不知是谁脱口吟咏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赢得掌声一片。再到近前,轰鸣作响的流水声夹杂银白色的浪花奔腾而去,正是“山给了水龙的风采,水给了龙山的魂魄”。一时间笑声、赞美声、欢呼声融为一体,我们争先恐后拍照留念,当然少不了“全家福”!

回来的时候,才发现曲径通幽,树高林密,向远处眺望,层峦叠嶂,那黄色、绿色、红色等树叶错落有致,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五花山,美到极致。恰巧一对新人正在拍摄婚纱照,与美丽的大自然媲美。我想,年轻的情侣也是借着红叶表真心、传真情,就让这山谷、森林、瀑布见证他们的爱情吧!

到了午饭时间,我们来到庆岭美食一条街吃“庆岭活鱼”。据了解,“庆岭活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取自松花湖活鱼,用庆岭山泉水烹制,厨师放入的是庆岭山间生长的野草“把蒿”,炖的时候一定要用铁锅,烧木材,这样才能味道鲜美……用餐时除了品尝“庆岭活鱼”,还有炒蕨菜、木耳蘸辣根、咸黄瓜钱儿炒土豆干、油炸鱼等,荤素搭配,纯绿色天然食品,美味妙不可言。

开始返回长春了,我们情绪高涨,畅所欲言。当望着渐行渐远的红叶谷,不由得发出感慨:红叶给人以热情,它不仅造就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丽,也能迅速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我们明年选择最佳时间相约再来,把今年的些许失望转化成新的期望,从某种意义来说,缺憾也是一种美丽!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维明,1964年7月1日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会员。从198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有诗歌、散文数百篇(首)见诸报刊、电台。多次在文学大赛中获奖。著有诗文集《心灵的倾诉》。有作品编入《世纪春光》、《瑞雪绒花》等。

篇四:残缺也是一种美

残缺也是一种美

人们似乎有着这样一种心理定势:把事物的完备、圆满、全貌看作是美的、完善的;把事物的简陋、残缺、局部看作是不美的,是令人遗憾的。其实,“残缺”有时也能表现出美感来。这个问题对于全面认识事物、拓展美感领地来说,是值得探讨的。

德国曾经产生了一门所谓“格式塔”心理学,亦称“完型心理学”。作者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型倾向”,总想将不那么完整即有所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将不那么完善即有所缺憾的事物完善化。这是一种“完型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和事物进行理想化的自我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取一种愉悦感。作者举了这样一个

例子:一个“

缺憾也是一种美分论点

”图形,人们会本能地将其“完型”成一个“”图形。人们认为这样才能从残缺实现了完美。

然而,现实世界处处存在着简陋、残缺和局部,人们的生活空间和知识领域总是颇为有限的,人们的主体意识也千差万别。所有这些,造就了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对于同一审美对象会有不同的观感,对于相互对立的审美内容也并不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在特定的情况下,事物的完备、圆满、全貌并不一定是美的;在另外一种情况下,事物的简陋、残缺、局部也并不一定是不美的。“清晰”固然是一种美,然而当它面对无比纷繁多样的世界的时候,就往往显得无能为力。这时,“模糊”反而会比较恰当地反映世界。雾里看花,水中赏月,人们所获得的就是一种模糊美。“模糊”对于“清晰”来说,似乎意味着一种“残缺”。作家往往使用“形而下”的“像”、“如”、“似”这些词语来描写他的对象,然而给人的感觉往往是苍白而无奈的。“形而上”则成为包括作家在内的艺术家的一种追求。

这样,一方面,人类在心理上存在着这种“完型”的本能和倾向;另一方面,客观世界存在着大量的“残缺”的现实。那么,如果按照传统的心理定势,便可以简单地把“残缺”排除于审美的视野之外;但是,如果从另一视角或层面来探讨问题,“残缺”有时则会给人带来别样的美感。“残缺”和“圆满”在含意上虽然相互对立,但在审美的意义上并不势不两立。圆满是一种美;残缺未必不是一种美。

不过,这容易给人造成误解:难道人的残缺的肢体也会给人以美感吗?当然不是。笔者所讲的“残缺”,是指能够构成残缺美的残缺,并不是任何残缺都能带来残缺美的。残缺美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前提和条件。

审美对象从总体上来说应当是美的,残缺不能占主导地位,甚至只是无伤大雅的小疵,只是微不足道的“白璧微瑕”。例如,对于一位漂亮的姑娘来说,一只虎牙、一颗小痣,大概不能夺其美,甚至会为其增添别样的风采。当然,那颗痣如果长在眉心,那就别具风韵;如果长在“仁中”,那就大煞风景了。审美对象从总体上如果是丑的,那就谈不上什么残缺美了。一脸脓包疮,一口黄板牙,本就令人难以忍受,那么,即便有一颗“美人痣”长在适中的部位,你无论如何也不能恭维其美了。

当然,人之美除了容貌之美而外,还有神情之美和人格之美。美女西施微笑时令人怦然心动,她皱起眉头来也显示出一种“病态美”。东施本就丑陋,误以为皱眉能增添美感,谁知适得其反,这就是所谓“东施效颦”。皱眉相对于微笑来说,虽然还谈不上是“残缺”,不过毕竟不是一种美好的表情。一位容貌俏丽、衣着摩登的女郎,因为别人无意之间稍有触犯,便破口大骂,脏话连篇。她人格的缺陷和丑陋马上抹去了她容貌的俏丽。她的这种残缺,哪里还有美感可言呢?可见,残缺和残缺美并不是一回事。人的品格只有在主流上是高尚的和健康的,那么,少许的残缺才无关宏旨。《红楼梦》里描写的史湘云的“憨”和香菱的“呆”,都可以理解为某种气质上的“残缺”,然而,都给人以美感。

由此可见,美和丑都有外在和内在两个层次。只有当两个层次全都展现于人们面前,并且经历了相互影响、彼此消长的过程之后,人们才会对审美对象做出一个“是美的”或者“是丑的”结论。著名影片《巴黎圣母院》中的3个主要人物可为例证:神甫克罗德相貌堂堂,慈眉善目,而且颇有义举,深得人心,谁知却有一颗丑陋的心。出身微贱、奇丑无比的撞钟人卡西莫多则有一颗善良的心,在是非面前,即便对他的恩人,也并不屈从迁就。美与丑在这两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被扭曲了。克罗德表面是美的,心灵却是残缺的;卡西莫多表面是残缺的,心灵却是美的。当人们从审视人物外貌入手,进而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之后,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克罗德原本是美的,却变丑了;卡西莫多原本是丑的,却变美了;只有天真烂漫的吉普赛女郎艾斯米尔拉达自始至终都给人以迷人的美。对于一个人来说,容貌上的残缺还不是最为可悲的事情,心灵的残缺则令人不齿。在这里可以试问,残缺和残缺美难道是一回事吗?

人们在生活中爱美,厌恶丑;人们在艺术中自然也爱美,有时却也爱丑。艺术中有了丑的陪衬,美的才更美。日本影片《追捕》中有了“贼眉鼠眼”的田中邦卫的陪衬,才更显出高仓健的英俊和雄健。其实,有时丑也不仅仅是美的陪衬,甚至美成了丑的陪衬。小眼光头的陈佩斯在许多小品中成了真正的主角,而浓眉大眼的朱时茂则处于配角的地位。陈佩斯在长相上可以说有所缺陷,而在这里我们却看到了缺陷带来的美。可以说,对于美和丑的理解,在生活中和在艺术中是不尽相同的,端庄未必能带来美,残缺未必不能带来美。

人们对同一审美对象作出“美的”或“丑的”截然不同的结论,其原因还在与感情的参与。感情的激动和冷漠,对于审美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感情能对审美对象进行“修缮”,使其发生一定的变形,使美的显得更美,丑的显得更丑;也许美的丑了,丑的显得美了。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说,情人是“幻想的产儿”,“能从埃及人的黑脸上看到海伦的美貌”。中国人则以非常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有了情,那么,对方或许并不怎么美,或许有所残缺,但却能看到西施的美貌。残缺美的发现和鉴赏,往往离不开感情的因素。

关于残缺美的著名例证就是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即著名的断臂维纳斯。谁也无法说清断臂的原因,1820年她在米洛斯岛上被发现时就是这个样子。为了使她完美无缺,不少雕塑家曾经为她进行“断壁再植”,“手术”似乎是成功了,可是却不能得到广泛认同。人们最终决定,永远保持这残缺的样子,让欣赏者发挥各自心灵创作的自由去想象,去补充。维纳斯虽然断臂,但她那端庄的神情、S型曲线的半裸胴体,却依然显得那么诱人,散发着青春和生命的活力,她体现着一种残缺美。

关于残缺美的另一著名例证则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由于贫寒而痴情的曹雪芹英年早逝,这部名著只写到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不过,人们对这后40回并不满意,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红楼梦续》、《红楼梦补》等等。依然未能获得广泛的认同。小说家固然要考虑情节的完整性,却也未必总是迁就大众读者的欣赏心理,篇篇造就一个“大团圆结局”。在文学中,悲剧往往比喜剧更能震撼人心。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就表现了这种“毁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也表现了这种“毁灭”。人们在悲剧中领略到的其实就是残缺美的魅力,而不是喜剧中通常表现的“大团圆”。

诗人似乎也懂得残缺美的价值。他们并不总是写一些“两个黄鹂鸣翠柳”、“春风得意马蹄疾”之类的使人感到圆满和惬意的诗句,而“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以及“人比黄花瘦”都是以其残缺的意味而传唱不衰的。

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画有一种巧妙地技法——“留白”。当画家描绘山间或水面的云雾时,并不着色,而是留下一片片空白,反而使人欣赏到真切的云雾弥漫的画面。西方的油画必须在画布上涂满包括白色在内的各种油彩,而中国画的“留白”技法实际上是一种中国式

的智慧,是一种残缺美的巧妙表现。

其实,任何美都表现为一定内容和一定形式的和谐。内容和形式失谐,也就失去了美。人们在通常情况下是乐于欣赏宏亮和悠长的铜钟声的,而厌恶那种近于噪音的破锣声。不过,街头耍猴的艺人敲着他那一面破锣逼迫他那一只瘦猴翻腾跳跃,人们顿然感到可怜而可爱了。在这里,破锣声和低俗的街头艺术取得了和谐。人们通常认为“公鸭嗓子”不好听,可是李扬配音的“唐老鸭”却创造了一个活泼、憨直、滑稽、可爱的听觉形象,给人以美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早年“倒嗓”,几乎断送了自己的艺术生涯,谁知他凭借“哑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耿直、干练、饱经忧患的艺术形象,独标一格,蜚声艺坛。这种用哑嗓取得的效果,是难以用“原嗓”所能达到的。破锣声、公鸭嗓子和哑嗓都意味着某种“残缺”,然而它们都不可思议地给人们带来了微妙的美感。不过,人们似乎无须有意地把“铜钟”憋成“破锣”,故意地将一座完整的人体雕像砍去双臂,也无须把“圆满”变成“残缺”。任何形式的美本是一种自然的创造和天真的留露,所以,东施效颦也就不美。

“残缺”一词本为贬意,却不可思议地能与美感相提并论,其原因何在呢?

其一,“残缺”表现了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真实性。这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世界上和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发现“残缺”。纯粹和完美只不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有道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和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都难免存在某种残缺,所不同的只是残缺的大小和多少而已。因此,必须明确的是,“美”和“完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没有完美,只有臻于完美。到处能发现残缺,而有的残缺却能趋向美。有人曾就“完美的女性”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这种美女应当具有:泰国人的颈项,澳大利亚人的胸脯,瑞士人的手,中国人的脚,英国人的皮肤,法国人的曲线,西班牙人的步态??然而这一切是绝不可能集中于一人之身的。真正完美的女性是根本不存在的,她只不过是人们心目中的虚幻的形象。世界上既然没有完美,那么,一定意义上的残缺就理所当然地可以进入美的领地了。

其二,“残缺”是相对于“完整”而言的。二者虽然互相对立,却也相互映衬,彼此突出和加强自身和对方的美感。中国作家周立波说过:“白天的美和夏天的美, 是被夜晚和冬天的惨淡所衬托。??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在一个从来没有看见另外一种女人的男人的眼里,会失掉她所有一切魅惑力??”世间所有的人都是所谓“永恒的双面像”,他们都是由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喜与怒、哀与乐等等互相对立的因素组成的。尽善尽美的人是没有的,一无是处的人大概也没有。法国文学家雨果说过:“任何人,即使是最坏的人,他们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上帝的影子来。”从辩证的观点来看,美与丑,整体与残缺等等这些对立的因素不仅是相互矛盾的,而且是可以转化的。整体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美的,而残缺也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丑的。这是残缺之所以能同美感相联系的第二个原因。

放眼世界可以看到:美是多姿多彩的。繁华是一种美,简洁有时也是一种美;明艳是一种美,绰约有时也是一种美;圆满是一种美,残缺有时也是一种美。这正如“月如轮”是美的,“月似钩”不也是美的吗?对于“美”来说,“圆满”如果是一种常例的话,那么,“残缺”就是一种特例。人是千差万别的,人之美也是形形色色的。物是多种多样的,物之美也并不千篇一律。我们曾有过一个时期,把文学中的正面人物写得十全十美,把反派人物写得一无是处。那既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不符合艺术的真实。残缺总是伴随着世界和人生,而且它有时会以美的形式出现。这也许是上苍给人类的一种恩赐吧,使美丰富多彩,千差万别。使原先并不认为是美的东西,却也表现出美感来。

也许长期以来人们把残缺排斥于美的领地之外,后来终于认识到它的美感价值,于是就一窝蜂地大谈“残缺美”,仿佛它无所不在。现在值得注意的则是,不能把任何残缺都与美相联系。

篇五:分论点式

“分论点式”的议论文的写法

江献忠

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确定论点固然重要,但展开论点更加重要。要将道理分析得深刻,就应该分解中心论点,得出分论点,在深度与广度上推进。

历来我们都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样)三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将这三个问题都阐述清楚,可以择其中之一,从不同侧面来展开。可以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一、分解“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就其内涵分解。如话题“偶像”可以如下分解:

①偶像是漫漫人生中挺立心中的丰碑;

②偶像是幽暗昏惑中唤醒你的曙光;

③偶像是艰难岁月里支撑你的脊梁。

2.就其外延分解。如话题“肩膀”可分解为三个分论点:

①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

②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

③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二、分解“为什么”。这是因果关系的分解,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如以“倾听之美”为题进行作文,题目已经表明了中心论点,那么分论点可以这样设计:1.倾听,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2.倾听,能引导你走出迷茫; 3.倾听,能指引你成功的方向。

三、分解“怎么样”。这是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进行分解,如话题“迷失”可以分解出:1.坚定你的信念,才不会迷失方向;2.铭记你的痛苦,才不会迷失自我; 3.存留你的感恩,才不会迷失人性。

范文

舍弃也是一种美

桃源一中2010届培训班:彭煌程

也许为了利益的最大,你在商界摸爬滚打而依旧到处碰壁,也许为了自己的名声,你会身不由己,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那么我想对你说:学学舒婷吧!舍弃也是一种美。

有人会说:舒婷封笔,不就等于放弃自己的理想吗?不,诗人最大的理想莫过于将自己最好的诗歌献给读者。当没有更好的诗歌时,“停止歌唱”更是为了对艺术的追求。如果执意写作,恐怕也难有脍炙人口的诗句。

古人云: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人生就像一张弓。虽然只有用力拉紧才能射中目标,但如果不知满足,不懂舍弃,过分用力只会使得弦断弓折,徒留人生的遗憾。

舍弃是一种美,它体现了对艺术完美的追求。舒婷那句“没有更好的诗歌给读者,自己宁愿停止歌唱”,道出了舍弃的真谛。可并非只有舒婷谙于此道,他人又何尝不知。作家毕淑敏在考上研究生后,毅然放弃了继续攻读。别人问她原因,她说:“我怕几千字的论文写下去,我就不会写作了,写不出原来那种文字了。”为了钟爱自己作品的读者,舍弃攻读,这才成就了毕淑敏清新隽永的散文。

舍弃是一种美,它是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当初,文种和范蠡共同辅佐勾践成就霸业,可在灭掉吴国之后,范蠡却舍弃了高官厚禄,选择了悄然地离开。他深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越王勾践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荣华富贵迷惑不了他的双眼,飞黄腾达左右不了他的内心。范蠡用他的离去为舍弃作了最好的诠释。而文种呢?不懂舍弃,执意留下,落得个自刎的下场,岂不悲哉!

舍弃是一种美,它体现了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纵观历史,凡是真正为国为民有所贡献的人,无不闪烁着舍弃的光辉。美国的缔造者华盛顿在连任之后主动放弃了再次竞选。他知

道自己再次当选并不能给美国带来新的民主,反而会给美国蒙上一层阴影,只有自己激流勇退,放弃竞选,才能真正实现民主与自由的理想。华盛顿用他伟大的举措告诉我们:苦苦追求并不一定能达到目标,有时反而会使我们与初衷越来越远。只有适时的舍弃,才能使人生更加完美。

舒婷“停止歌唱”,只怕自己“嘶哑的喉咙惊扰了读者” ;陶渊明舍弃官场,成就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松龄舍弃名利,成就了神奇怪异五光十色的《聊斋》。他们舍弃了世俗的功利,实现了人生的理想。

当你在人生路上发现自己的追求并非自己最初的理想时,别忘了:舍弃也是一种美!

文章以三个分论点“舍弃是一种美,它体现了对艺术完美的追求”“舍弃是一种美,它是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舍弃是一种美,它体现了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阐释中心论点“舍弃也是一种美”,是从“为什么”的角度分解中心论点的。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一篇议论文,要让读者明白一个道理。分论点以分解“是什么”“为什么”居多,但道理显而易见时,分解“怎么样”也未尝不可。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分解,几个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应当科学严密。

此外,还得注意几点:1.一篇议论文至少要有三个分论点;2.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几个分论点字数大体一致;3.分论点句子的结构要一致,中间几段构成排比或准排比段;4.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话题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5.几个分论点应尽量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分解。

另外,还有一种化抽象为形象的分解方式,论点不直接表明,而是用喻体表明观点,使文章显得含蓄又有底蕴。当然这不是论点分解的主要形式,但别有一番情趣,可以增加作文的形象性。如话题“读”,有考生将中心论点定为:读,一把钥匙。然后分解为:1.读,一把钥匙,一把可以打开心灵的钥匙;2.读,一把钥匙,一把可以理解别人的钥匙;3.读,一把钥匙,一把探知未知世界的钥匙。

分论点结构的议论文与块状结构的记叙文有相似之处。只不过议论文着重说理,记叙文着重描写,语言上一个重概括,一个重形象。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