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坐看云起时,王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1:47:00 作文素材
坐看云起时,王维作文素材

篇一:唐诗名句赏析之九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诗名句赏析之九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王维《终南别业》中的句子。全诗如下: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加上诗人思想上受佛教思想的浸淫,他早已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大约四十岁后,诗人即开始吃斋奉佛,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终南别业》描写的就是诗人退隐后自得其乐得现实生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说的就是诗人在山间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最后溪流不见了,似乎再也无路可走。诗人好不失望,反而感到眼前一片开阔,索性坐下,闲看天上的风起云涌。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随性。

王维的诗极富禅机禅意,这两句也不例外。在修佛人眼中,天上的云往往象征着“五常心”“无住心”,因此,“坐看云起时”还蕴藏着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空”。一个人如果能够去掉执着心,像云一般无心无住,就可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进得达到自在之境。诗人在这里一坐、二看,其实已经到了禅宗所说的“顿悟”之境。这水、这天、这云,已毫无分别,一切

都是“空”。这种物我一体的境界,加在一位山间老人的身上,显得是那么美,那么美。

篇二: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非常喜欢王维的那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水穷处,没有水的地方,也就是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绝境。魏晋时的阮籍率意驾车,至无路处,恸哭而还。大概他想到的是人生的穷途末路吧,王勃对此有自己的看法:“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还是陆游比较通脱,在山重水复中看到柳暗花明。而王维的眼前没有陡然展现令人惊奇的景观,但他索性坐了下来,看到云从山头、心头冉冉、袅袅飘起,象一种飘逸的思绪。仿佛此时的他也变成一丝白云,正乘着风从草尖飘过,浑然物我两忘,心境澄澈。

不见流水,总会有行云。绝处不一定都能逢生,就看你采用何种姿势了。王维这一坐,不知不觉就使自己雄踞人生的制高点。水尽的地方,

坐看云起时 王维

山不是很高吗?那更好,有了一个俯瞰人生的高度。

水果真消逝了吗?该处可能为山涧的发源地,水掩于地表之下,或在岩石罅隙,或在草根润处。即使水在这里完全干涸,抬头望天,原来水蒸腾为水气上了天了,幻化为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云是雨的胚胎,有云,就有水的希望。

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汇聚而成的,有云起来,在空中汹涌,就表示水快来了,即将在山涧中澎湃。

想起人生过程,难免会碰到障碍。有的是身体的障碍,有的是心理的障碍,有的是环境的障碍。你在爱情、事业、学问等山峰上勇往直前,到后来竟然发现脚下是一条绝路,危岩耸立,荒草萋萋,山穷水尽悲哀失落的心境难免出现。但这不是穷途末路。地上没有路,就抬头望天空,身临绝境,心灵还可以拥有畅游的天空。

官不当,可以做林泉的主宰。松风竹露比玉液琼浆清淡,但味永。我爱的人离开了,爱我的人可能就出现了。治学至焦头烂额,有时会豁然开朗。王国维不是借用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比喻做学问的境界吗?

不是要看水吗?等待云在空中聚集,有云总会有下雨的一天。即使没有下雨,还可以从葱茏的草色感受水的无处不在。你能说,一棵草,不是一片直立起来的水吗?

并不是人人都要悟禅,人生只须有那么一点感悟。无路可走时,找一块石头坐下来,看云起云涌。

篇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看到,一读到这句话,就会有不可抑制的喜欢,然后藏在心里,慢慢嚼嚼,兴许嚼的次数多了,有些感想在里头,但还是无法摹状,又觉得有些深邃,

无法理透,刚才的想法又被自己否决了,有些东西就是这样,让人心生疑惑。

权当是一种心境吧,确实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心境,泰然乐之,坦荡豁达.....

正当我苦恼无法解答时,有一人给了我很好的提示,她说这是一句诗,搜索一下,竟然是王维的《终南别业》,遂把它摘抄在这里:“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佛”,他的诗往往都富有禅机妙义,人生哲理深刻。

“其实,山水本身并不能感染人,感染人的是那份徜徉于山水间的情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情怀是独到的,不仅仅是一般的闲适,而是一种深刻的禅理境界。

水穷则无路,在常理看来,已然山穷水尽,意味着终结,在王维这里,?行?却是在终结之处才现出生机。?云起?则视界模糊,一切乌有,景致不再,应该是背离了游者的初衷,但心意随缘的话,坐看云起恰是领会自然变迁之趣的过程。

水穷处,就是水的源头,一切归于本源,这是在暗喻,彻底穷尽世间尘劳,才能回到真实,回到我们的?自性?的源头。云起是自然现象,不必在意,也不必苛责,外在的蒙蔽无损于内心的光明,内心不动,云卷云舒一般惬意。

云散可看,云起也可看,一个禅者不为外境所惑、不执着于诸物的修持,于此显现。不被凡尘琐事所羁绊,无论任何地点、时间,都闲适自如,自得其乐,如此境界,就是禅的境界。

一种事物熔融贯通,周而复始的过程,看水看到尽头,正是看云的开始。

王维的高妙之处在于:“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篇四: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浅谈禅宗对唐山水田园诗的影响

【摘要】禅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代表着唐诗创作崇高艺术成就的山水田园诗,无论在思想内涵、审美意境和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深浸着禅宗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禅宗 唐代 山水田园诗 影响

隋唐时期,禅宗兴起,表明佛教传入中国300余年后已经与中国本土文化深度融合。禅宗产生后,佛教逐渐超越了儒家和道家,在民众的信仰和精神文化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至盛唐时期,社会高度繁荣且极富艺术气息,在我国文学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唐诗,更是以思想之丰富,意境之开阔创造了后人所艳羡的“盛唐气象”。在这个诗化的时代,作为宗教的禅与作为文学的诗,二者之间的融合应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正是淫浸着禅宗思想的影响,体现了唐诗创作的崇高艺术成就。清人姚那对禅宗与唐诗之间的关系做过评价,他说:“盛唐人诗固无体不妙,而尤以五言为最。此体中又以王、孟为最,以禅家妙语论诗者,正在此耳。”①从这段话里,我们约略可以看出禅与诗,尤其是五言诗之间的关系;而五言诗正是山水田园诗见长的诗体形式。本文试图从思想内涵、审美理念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分析禅宗对唐山水田园诗的影响。

一、 禅理与诗境——禅宗对山水田园诗思想内涵的影响

(一) 识心见性,物我为一

禅宗认为,人皆有真如佛性,亦即自性,人的自性本来是纯真、① 清,姚那《五七言今体诗钞序目》。

洁净、无烦恼、无迷妄、无污染的,这种纯真的自性便是佛性。人只要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便是觉悟,便能成佛。六祖慧能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①然而自性虽然本净,但人自出生后,由于不断接触外界,所以受到污染,尘劳妄念逐渐遮蔽了人的自性,众生不得了见清净的自性,故堕入烦恼不得解脱。只有去迷、去执,才能识心见性,超脱尘劳,成就佛道。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禅宗认为只有从大自然的景象里得到启发,才能感悟人生,获得佛学的真谛。“法身无象, 应物现形”②, 即是说“法身”并无固定的形象, 而是赋予万物之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法身”所在。唯倍禅师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有了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了休歇处,如前般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了。”③这三个阶段实际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由分离到融合的过程。在其未参禅时,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完全是常人的见解,而不知山水所蕴含的“意”。 当其学参禅以后,而知山水无非是“法身”的变现,山水仅虚有其形。当其大彻大悟之后,才认识到“色空一如”、形意相融的道理,才抛弃了见形不见意,意不见形的偏见,复认为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经过这么否定之否定的认识后,这山水已和前两次的山水有质的区别, 而达到了心与自然合一、人天圆融的境界,也是禅宗美学的最高境界。

唐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正是以此禅理入诗,增添了山水的灵性、睿智及蕴藉之美,为诗歌的意境美增添了魅力。如王维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尊。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山涧里, 云蒸霞蔚般的芙蓉花纷纷的开放,又片片的消① 《坛经》

② 《五灯会元〃卷第三》

③ 《五灯会元》卷十七

陨,自开自落, 自生自灭, 不知已几许寒春, 世人不知道它的存在, 它也不知人世的变迁。这种泰然宁定的情趣,显示的是一种芙蓉出于污泥不染,开在山中不染世情的一份高洁自得。在自由无碍的氛围中,诗所呈现的“自荣自落,何怨而何谢”的空寂自然之趣,令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①。王维耽于禅趣的空寂之境,正暗示精神上的毫无人为干扰,生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的一份生命的超然境界。在客观中体现主观,形成了物我浑然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再看孟浩然的名作《题义公禅房》,是一首题赞义公的诗,也是一首出色的禅诗: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诗中的“空”字,既指外在空寂的环境,也指出由义公习禅到寂静,照见“空”的境界,透露出四周的宁静。义公习禅,体会出空寂的世界,诗中充满浓厚的禅趣。作者与义公相若,以空观空,外界的事物与作者的内心已融成一体,物我两忘,诗禅结合,达到无我的境界。最后诗人直抒胸臆,若能看到莲花清净,就知道自己的心不受外界染污。莲花在佛经中常见,表示清净无漏,一尘不染的意思。《华严经》说:“一切诸佛世界,悉见如来坐莲花宝狮子之座。”诗人也从中表现了自己的向往,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理趣。

(二) 任运自然,随遇而安 ①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

禅宗的理论核心是“佛性论”,可以说,整个禅宗理论都是论证如何通过彻底的去缚去累达到“明心见性”。慧能提出了“一行三昧”的禅修方式,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种修行方式全面深入地渗透到禅人的一切日常生活运行当中,被称为“无修之修”。《六祖坛经》说:“但行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唐代一位著名的禅师说:“坐亦禅,行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认为一任主体心性的坦然呈现,当下即是妙悟,即是成佛。也就是一任主体心性的自然流露,而不受任何外界束缚。在这种精神状态中,主体既是无比自由的,也是怡然自得的。

王维有一首《终南别业》最为著名: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锤。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不仅象征着王维这位隐逸诗人典型的生活方式,而且也经常成为后世禅师们挂在口边的“口头禅”。它表现的是一种完全摆脱了一切拘束限制,独来独往,无比自由知音的精神状态,把禅家的任运自然,随遇而安的处世哲理体现的淋漓尽致。这种精神状态是最符合慧能南宗禅核心思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的,所以最能得禅之真髓。相传王维向禅宗大师神会请教佛法要秘:“若为修道得解脱?”神会道:“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①。王维听此理论,如醍醐灌顶。从此,他在在处处、再不执着。而当他将这一思想作为禅学①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

与文学的结合表现在诗歌里时,就真正达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玲珑透彻,不可凑泊” ①、“不用禅语,时得禅理”②的境界。李泽厚先生说:禅宗常说有三种境界,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描写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情况。第二境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描写已经破法执我执,似已悟道而实尚未的阶段。第三境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就是描写在瞬刻中得到了永恒,刹那间已成终古。在时间是瞬刻永恒,在空间则是万物一体,这也就是禅的最高境地了。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所表达的意境正是公认达到了“禅的最高境地”,也因此成就了王维“诗佛”之名。

二、静默观照与空明灵动——禅宗对山水田园诗审美意境的影响 怀着禅念歌咏山林生活,赞美大自然的和谐,其人与自然合一的宇宙观直接引发诗人对山水自然的审美追求,从而使山水田园诗在审美意境上体现出自然清新、静逸和谐、豪壮率性之美。

(一)自然清新之美。

最著名的当推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在这首千古传颂的名诗中,诗人表达了对自然时节变化的感悟和沉思。在甜美的春睡中,朦朦胧胧听到吱吱喳喳的鸟鸣,睁眼一看,满目春光。想起了昨夜的风雨声,亦不知吹落了多少花瓣。这诗本身并不用禅语,或者说它本非禅诗。但不是禅诗却胜似禅诗,有一个叫朴翁铦的禅僧读了之后,却由此联想到《圆觉经》,认为此诗正显示了禅者的“三昧正受”、“身心寂灭”的境界。诗人在简单清纯的山居生活中,发现了一任自然天性的美,一种令人忘却人间种种不平与烦恼①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②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

③ 李泽厚《漫述庄禅》

篇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多家解释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是什么意思?

2007-6-26 19:40

提问者:红魔石头 | 浏览次数:287844次

2007-6-26 19:55

最佳答案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美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 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防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两种境界在其中。第一种,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另外,据说现在北京樱桃沟的一处山亭上还刻着王维的这两句诗呢。有兴致的话可以去看看,亲身领略一下这两句诗的意境。

倪旭 | 一级

这是王维的五言律诗<终南别业>中的诗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就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来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

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诗句.通过这一行,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

参考资料:唐诗鉴赏辞典

出自王维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注解】:

1、胜事:快意的事。

2、值:遇见;

3、林叟:乡村的老人。

4、无还期:无一定时间。

【韵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

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

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

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

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评析】: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

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以上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终南别业》

联系全诗请参考百度百科。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诗句的意思;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人们也常用来自勉或勉励他人,遇到逆境绝境时,把得失放下,也许会有新的局面产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 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防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两种境界在其中。第一种,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人总是会有些感触的,不分哪个时间和哪种情况,都说可以共患难,却很少能同享福。每天不同的新鲜事可以让你既感慨社会万象,又遗憾青春就消逝在行走中了。而现实里,不同的追求让人与人之间很难产生共鸣,而无奈总是能更加深刻地诠释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我们披星戴月地一路向前,可是到后来竟然发现没路了山穷水尽没法再走下去了,这时候悲哀吧?失落吧?绝望吧?可是有句话说的 “上帝在关上门的同时必定也开了一扇窗”,你看连上帝都跟你说还不是绝境呢,穷嚎个什么啊?

也许,我自己也没有“行至水穷还能坐看云起”那种心境,但也相信山穷水复之时,必有柳暗花明之日。

这个是表面上的意思

随意而行,然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引申意义就比较教育人了:在生命的饿过程中,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这句话告诉我们,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就是表示不要放弃希望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圣严法师著

问:唐朝诗人王维有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千古传诵。人们常用来自勉或勉励他人,遇到逆境绝境时,把得失放下,也许会有新的局面产生。如果从禅的立场来看这句话,会是怎麽说呢?

答: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麽?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後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於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是下雨之後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乾涸了。这个登山者走者走者,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巅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的过程中,不论是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等,你勇往直前,到後来竟然发现那是一条绝路,没法走下去了,山穷水尽悲哀失落的心境难免出现。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有路可走了,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还可以很自在、很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再也不会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两种境界在其中。第一种,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的是身体的障碍,有的是心理的障碍,有的是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麽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修行的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