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三国人物的理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2:31:41 体裁作文
三国人物的理想体裁作文

篇一:三国人物的四大理想

三国人物的四大理想(超级暴笑)曹操的四大理想: 天下子民皆姓曹, 军队多得不想要. 刘备不再唱反调, 孔明明天变傻帽.孙权的四大理想: 大乔不再跟我闹, 曹操再来被我烧. 关羽明天死翘翘, 荆州重回我怀抱.刘备的四大理想: 天下人人说我好, 阿斗不再冒傻泡. 献帝天天下血昭, 叫我起兵扁曹操. 关羽的四大理想: 天下猛将入我刀, 孙权吕蒙进我牢. 诸葛村夫被我笑, 还要大哥复汉朝.诸葛亮的四大理想: 老婆整容梦里笑, 装酷要把羽扇摇. 魏延反骨天天敲, 司马变成大人妖.周瑜的四大理想: 孔明被我骑着跑, 曹仁拉弓折了腰. 孟德遭殃落了草, 天子派我带兵剿.魏延的四大理想: 曹操门牙提前掉, 自家反骨无声消. 扬仪乖乖喊求饶, 我自纵马子午道.吕布的四大理想 骑着赤兔全国跑, 抱着貂禅屋里倒, 振臂张辽陈宫到, 走哪都有干爹罩.黄盖的四大理想:周瑜落草我来剿, 灭了孙权称大王. 天下人才这里跑, 招人招到不想要 .夏候杰的理想 跟著曹操混混好 攻打赤壁立功劳 活捉赵云轻松搞 长板一呵张飞倒 献帝的四大理想?? 奸臣国贼全翘翘,?? 皇叔刘备把朕罩,?? 孔明郭嘉来报到,?? 江山谁也别想闹董卓的理想 何进曹操都完蛋, 王允要把貂禅献 挥师虎狼下江南 大乔二乔一块玩。姜维临死前的理想: 后主刘禅早死掉, 再把黄皓肉来嚼. 再出祁山发发飚, 打得邓艾喊姥姥.貂蝉的四大理想: 盼望董卓早死掉, 抱着吕布睡大觉, 世间不建白门楼, 关羽没有揠月刀。张飞的理想 黑夜里边不象碳, 万人面前把爷赞。 最恨裁缝拿刀剪, 追的大爷团团转!司马懿的理想 不豁被曹请出山, 总得找点大事干。 退孔六次出歧山, 替儿把那王位窜。王允的理想 上司面前老好人, 背后使拌是高手。 若是董吕不强大, 貂禅早进老夫房。鲁肃的理想 哪天我也能强大? 收复荆洲交主上, 过江把那孔明耍。?? 不再龌龊让人骂。廖化 蜀中无大将, 我是急先锋. 你们都别来, 让我逞威风!孙坚 不想吾儿成气候, 没能享受老来乐. 若是说我的理想, 向天再借五百年! 马谡的理想 纸上谈兵我最行 属下建议不用听 还有一点最重要 要和丞相好交情小乔的理想 美周郎长命百岁 丑孙权快点退位 铜雀台上开舞会 貂禅都说我最美张飞的理想 桃圆结义当老大, 孔明三番来拜师. 吕布见爷尿裤裆, 小桥见爷踹周郎.赵云的四大理想:阿斗成材心不焦, 诸葛弄计把火烧, 长坂一战群雄倒, 一身是胆哈哈笑。大乔 小乔: 周俞孙策死得早 我也要把二爷搞 勾引诸葛耍曹操 带着司马入晋朝诸葛谨的理想 都怪自己没大脑 还怪爸爸心不好 生个弟弟那么好

气的自己快挂掉诸葛亮的理想 黄氏丑女不可交 每天要把作业抄 呕心沥血全白费 不如当初抱二乔 甄姬四大理想 袁家兄弟把命丧, 曹操大人抿嘴笑。 天天曹丕把我抱, 三国选美我最俏。??赤兔马 自古良驹配良将, 这句不就是夸我. 走了董卓去吕布, 至今又有新东家.典韦 主公泡妞我偷看 从此不在门外站 曹公不该睡张婶 我的下场被人干吕蒙 鲁肃保我当大将 不收荆州不像样 收了山河逐关羽 叫你麦城人头降庞统 我与卧龙是一对 龙凤呈祥成绝配 当日我若骑黑马 汉室江山准归备徐庶 忠一不二数罕见 一言不发无计献 赤璧大战现才华 连环计上玩锁链

篇二:三国人物的四大理想

三国人物的四大理想

三国名人们的理想

三国名人们的理想——

曹操的理想:天下子民皆姓曹,军队多的不想要。刘备不再唱反调,孔明天天变傻帽。 孙权的理想:大乔不再跟我闹,曹操再来被我烧。关羽明天死翘翘,荆州重回我怀抱。 刘备的理想:天下人人说我好,阿斗不再冒傻泡。献帝天天下血诏,叫我起兵扁曹操。 诸葛亮的理想:老婆整容梦里笑,装酷要把羽扇摇。魏延反骨天天敲,司马变成大人妖。 关羽的理想:天下猛将入我刀,孙权吕蒙进我牢。诸葛村夫被我笑,还要大哥复汉朝。 张飞的理想:曹操见我想求饶,孙权见我吓出尿。百姓见我都说好,孔明说我不傻帽。

篇三: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多方面:诸如人物形象描写;战争描写;语言艺术;历史小说创作经验??其中,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有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诸葛亮、关羽、曹操被称为《三国演义》中的“三奇”或“三绝”。 清代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毛崇岗认为,《三国演义》的成功,首先要归因于小说描写了这三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曹操形象分析:

(一)曹操形象的总体特点——曹操是《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典型的“奸雄”形象;在小说中曹操被视为“乱臣贼子”的代表,正与刘备的仁主、明君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二)历史人物曹操的特点——历史上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扫平各地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混乱局面,统一北方,使广大中原地区的和平发展得到保证,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曹操在历史上虽然有其一定的局限,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发挥过积极作用、应充分肯定的重要人物。

西晋陈寿《三国志》对曹操的功过有较为公正的记叙和评价,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

后来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所采取的各种材料中已有不少民间传记故事,已经不再忠于历史原貌,而这些传说性内容往往为后代艺人所吸收。

在民间艺人手中,曹操一步步由历史上的正面人物变成艺术作品中的反面人物,这一倾向在《三国演义》达到顶点。

(三)小说人物曹操的特点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作者成功塑造的一个典型的“奸雄”形象。作者注意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并没有把这个形象简单化,而是肯定他思想性格的多面性,在强调他“奸”的同时,也刻画出他的“雄”。

A.曹操之“雄”

曹操雄略冠时,智谋出众。作品注意揭示其智慧和谋略,并时时与其豪爽、豪迈的气度相联系,刻画出一代枭雄的典型形象。

1、气度豁达,志向远大

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对刘备坦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具有超乎常人的自信、勇气,具有敢为人先、勇于承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曹操历数二十多年来自己讨董卓、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等功业,称“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表现出超拔的雄豪之气。

2、知人、爱才

历史上的曹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小说中对此虽然作了重大改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写出曹操知人、爱才的一面;如善待关羽、敬佩赵云,等等。

3、富有文采,诗风雄放

历史上的曹操富有文学才华,其诗雄浑奔放、古劲苍凉,小说对此多也有表现。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在气氛紧张的赤壁之战前,穿插描写曹操诗酒豪放,充分展现其

雄豪情怀。

B.曹操之“奸”

由于曹操信奉“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所以其高才

往往与恶德相结合,因而小说最将其塑造成为一代奸雄。《三国演义》多方展示曹操的狡猾奸诈、诡计多端、凶狠残暴、虚伪自私、飞扬跋扈、荒淫无耻,把他写成一个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成为一个恶德集中的箭垛式人物。

1、许劭评赞

小说一开始在曹操第一次出场时,曾借许劭之口,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为曹操的形象作了基本定位。

2、“捉放曹”与杀吕伯奢

事见《三国演义》第四回。小说通过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之事披露曹操“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并以此为基础,设置具体情节,展示其“奸雄”的各个侧面。

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操在历史上确实因为多疑而杀了吕伯奢家人,但由于当时吕伯奢外出,吕伯奢本人并未被杀。小说为了突出曹操的自私残忍,虚构了曹操杀死吕伯奢的情节。 历史上的陈宫与曹操杀吕伯奢之事没有任何关系,小说作者却把陈宫与曹操杀吕伯奢之事联系起来,把陈宫写成一位见证人,通过陈宫捉曹、放曹、随曹、弃曹这一逐渐变化过程,展示出曹操残忍奸诈的面目。

3、许攸问粮

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许攸是曹操旧友,袁绍谋士。官渡之战中他截获曹操书信, 知曹操粮尽。初降曹操时,曾探问曹军粮草虚实。曹操一连四次说谎,最终不肯吐露实情。作者借此极写曹操之奸诈。

4、“借头欺众”

事见《三国演义》第十七回。《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往往不择手段,常有灭绝人性的欺诈残暴之举,借王垕人头欺骗众人、收买人心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作者由此说明,曹操一生的功名是建立在对士兵和将领的欺骗和愚弄基础上的,是以他人无辜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此事历史上并无记载,完全出于作家的艺术虚构,以展示曹操残暴奸诈,与小说中爱民如子、宅心仁厚的刘备形成鲜明的对比。

5、忌杀杨修

小说写曹操爱才与刘备爱才截然不同,刘备爱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体现了信任和尊重,他对诸葛亮的态度可作明证;曹操爱才则是自己高高在上,充满了猜疑

和欺诈,不容他人超过自己。因此,小说一方面写他爱才,另一方面又写他嫉贤妒能。杀杨修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事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历史上曹操杀杨修是因杨修介入曹氏父子的内部争斗,而且有违曹操意志,小说则将此完全归因于曹操对杨修过人才华的嫉妒。

写曹操杀杨修之前,作者还历数数事,写曹操嫉妒杨修的过程:杨修曾破解曹操的“阔”、“一盒酥”、“梦中杀人”之谜,最后又窥破曹操“鸡肋”之意,于是曹操找借口处死杨修。

6、妄意二乔

铜雀台本建于赤壁之战以后,与东吴二乔无关,小说却把铜雀台建筑的时间提前到赤壁之战以前,并在第四十四回、四十八回写到曹操对二乔美色垂涎已久,极写其好色之丑行。小说写曹操驱使无

数军民南下作战,目的在于夺取美女,这完全是为丑化曹操而进行的艺术虚构。

曹操形象小结:小说中曹操的形象已与历史人物曹操有很大的距离,作者进行大量艺术虚构,以夸张的手法表现曹操作为“奸雄”的各个侧面,并处处与刘备形成鲜明对比;

作品由此表现出基本的思想主题: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望。

二、 刘备形象特点(详见课件):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被描写为“仁”的化身,“义”的体现,是作者理想中的“仁君”、“明君”形象。

(1)“仁君”的表现之一:爱民

(2)“仁君”的表现之二:爱才

(3)“仁君”的表现之三:义气

刘备形象的缺憾

作者多从概念出发,把刘备“仁”、“义”的主要特征过分夸大,造成失真之感。

对此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曾批评道:“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三、关羽形象特点:

关羽是《三国演义》众多武将中最有光彩的人物,是理想化的英雄、义士形象。

关羽之“义”——“义释曹操”最为典型。

关羽之“勇”——“刮骨疗毒”,“单刀赴会”

关羽之“傲”——作者以“傲”烘托其“勇”,

但作者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也展示出:“傲”正是关羽这一人物形象的致命弱点。关羽身上体现着“义”、“勇”、 “傲” 三个方面,史书对他的“傲”多有微辞,而小说则着重于其“义”、 “勇”,并对此大加渲染;尤其对他的“义”大作夸张,使他成为“忠义”的化身,成为理想化的义士和英雄。关羽形象在民间长期流传,受到民众喜爱,甚至被逐渐神化。究其原因,不仅由于历代统治者强调他的“忠”而不断予以尊崇、追封,更由于广大民众敬佩其“义” 而对他无比崇敬。

四、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1)历史人物诸葛亮的特点

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位杰出政治家,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他擅长行政管理,严于法律,对开发西南地区、改善民族关系作出突出贡献。他“长于巧思”,有许多创造发明。在历史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及他的行政才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诸葛亮在当时得到了刘备的充分信任,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为人称道。

(2)小说人物诸葛亮的特点

诸葛亮这一形象集中反映出作者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三国演义》把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优点进一步充实、渲染、铺陈、放大,把他塑造成一个智慧而忠诚的形象:一方面是“智”的化身,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忠”,其“智”总以“忠”为基础,以“忠”为归宿,由此他成为古代理想的“贤相”典型。

1、三顾茅庐

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五至三十九回。既写出刘备求贤若渴,也写出诸葛亮的高洁品格和绝世才能。作者通过“隆中对策”写出其智慧。诸葛亮同意出山,一是出于对刘备的感恩,同时也出于他以苍生为念的社会关怀。他并不追求个人功名,甚至在出山之前就提出自己将来要功成身退。

三国人物的理想

2、博望烧屯

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历史上诸葛亮入刘备营后并未直接指挥战争,小说却写他成功地指挥了几次重大战役。博望烧屯等多次诸葛亮指挥的战争的描写,展示了他筹帷幄的军事才能,奠定了他在刘备军中的威信。在历史上,这场战争实际是刘备指挥的。

3、赤壁之战

事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至五十回。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绝世的智慧才能得到最为集中的体现,但历史上并没有他曾参加此战的记载。历史上的火攻计本是周瑜采用黄盖的计策,草船借箭则是赤壁之战许多年之后孙权的故事,借东风更无现实依据。但小说作者通过舌战群儒、巧说孙权、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火攻计、借东风,把诸葛亮写成夺取赤壁之战胜利、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最为关键的人物。

为了衬托诸葛亮足智多谋,作者还改动了周瑜的形象来与诸葛亮形成对比。历史上的周瑜宽宏大量,富有才干,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并无忌妒和加害诸葛亮之举,周瑜之死亦与诸葛亮无关。但在小说中,周瑜的形象被大大改变,他一方面精明强干,智谋过人,另一方他又嫉贤妒能,气量狭小,因此处处与诸葛亮作对,两人形成一对矛盾,两人斗智也由此展开。

4、三气周瑜

事见《三国演义》第五十一至五十七回。这部分文字承袭赤壁之战的余波,继续

写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结果依然是诸葛亮大获全胜,东吴陪了夫人又折兵,刘备既得到了夫人,又保住了荆州。小说作者通过改动周瑜形象,以周瑜的智慧正衬诸葛亮的智慧,以周瑜的狭窄心胸反衬诸葛亮的坦荡胸襟。

5、白帝城托孤

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展现诸葛亮对刘备、对蜀汉事业的赤胆忠心。由此可以看到小说中诸葛亮形象的发展变化。此时他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答刘备,而不再像当初出山时所说的要功成身退,保持自己清高隐士的形象。

6、七擒孟获

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七至九十回。既写诸葛亮的智慧,更写他仁厚、开明,淋漓尽致地表现其胸襟开阔,气度豁达,神机妙算,高瞻远瞩。

7、失街亭、斩马谡、空城计

事见《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这是作品中描写的诸葛亮与司马懿第一次正面的斗智斗勇过程。失街亭本来是诸葛亮一生中最严重的失败,但他临危不惧,从容不迫,胆大心细,最后转危为安。斩马谡又写出他既宽于待人,又执法严明。

8、遗恨五丈原

事见《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作者以悲壮之笔渲染诸葛亮崇高完美的人格,表现其忠心耿耿、克己奉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由此,作者最终完成了诸葛亮这一智慧完人兼道德完人的形象的塑造。

诸葛亮形象的缺陷

《三国演义》有关诸葛亮的描写的缺点在于对他的智慧过分夸张,以致某些描写脱离了生活真实,缺乏现实依据。对此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曾批评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篇四:三国演义理想人格类型

《三国演义》中的理想人格类型

摘 要:本文就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和诸葛亮人格类型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主要从曹操的雄才大略与远见卓识及胸怀若谷与求贤若渴的性格,诸葛亮的性格特点等方面分析,可以看出诸葛亮既是智慧的化身,还是道德的化身。他情趣雅致,为人清高,注重精神层次的愉悦。但是,诸葛亮一生谨慎、执着,导致蜀国居然后继无人,在国力匮乏的情况下,六出祁山,国都空虚,最后被魏国所灭。诸葛亮反映了旧社会知识分子心目中向望儒士的代表形象以及能够为国效忠、实现自已毕生抱负的良好愿望。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诸葛亮;形象

目录

引 言?????????????????????????????????????1 一.曹 操?????????????????????????????????????1 (一)雄才大略与远见卓识?????????????????????????1 1雄才大略??????????????????????????????????1 2远见卓识??????????????????????????????????1 (二)胸怀若谷与求贤若渴??????????????????????????2 1胸怀若谷??????????????????????????????????2 2求贤若渴??????????????????????????????????3 二.诸葛亮????????????????????????????????????3 (一)诸葛亮的性格??????????????????????????????3 1谨慎?????????????????????????????????????3 2执着?????????????????????????????????????4 (二)诸葛亮的形象??????????????????????????????4 1

2

3

4

5顺应时势、观其大略?????????????????????????????4 不谋私利、廉洁奉公?????????????????????????????5 料事如神、超人一等?????????????????????????????5 创新发明、技术领先?????????????????????????????5 能言善辨、临机应变?????????????????????????????6 结束语??????????????????????????????????????6 参考文献????????????????????????????????????6 致 谢??????????????????????????????????????7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众多,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社、刘禅、孙权、周瑜、鲁肃、袁绍、曹操、曹丕、杨修、吕布、姜维、貂蝉、董卓等,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各人有各人的特点,本文就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和诸葛亮人格类型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

一.曹操

(一)雄才大略与远见卓识

1.雄才大略

《三国演义》第一回里写了一个善于“知人”的许劭(不是算命先生),曹操自己去见他,问他:“我何如人也?”许劭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闻言大喜。一点也不生气。曹操身处汉末乱世,他终于如许劭所言,成了一个“奸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他奸诈、残忍的同时,又生动地展现了他思想性格的另一面,即作为政 治家和军事家的一面,在作者笔下,他是一个反面人物,却不失英雄本色。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曾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军事上,曹操对各路英雄的战略战术、人力物力均了然于胸,力求做到知己知彼。所以他在军事决策上时时会料事如神,他拥有军事家特有的本能。如十二回曹操用计大破吕布于定陶。曹操率兵至定陶,连日不战,引军退四十里下寨。正值麦熟。操即令军割麦为食。吕布闻讯引军赶来。将近寨,见左边一望林木茂盛,恐有伏兵而回。操知布军回去,乃谓诸将日:“布疑林中有伏兵耳,可多插旌旗于林中以疑之。寨西一带长堤,无水,可尽伏精兵。明日吕布必来烧林,堤中军断其后,布可擒矣。”第二天,吕布不出曹操所料,果然中计战败,落荒而逃。此战,可见曹操对敌人的心理分析,以及对作战地形的观察已面面俱到,所以能料事如神,行军布阵井井有条。曹操无论在谋略还是战术方面,都能运用自如。在战略方而,曹操能集中部属智慧。例如当他与吕布争夺充州,相持不下时,陶谦病死,曹操采用谋士之计,平定了兖州,继而征服了徐州,然后囊收了冀州。

2.远见卓识

曹操具有远大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非常重视人才,极力搜罗,加以重用,胸襟开阔,豁达乐观。

在尔虞我诈的争战中,为获得最后胜利,曹操很明白顺应民心的重要性。他为换取人心,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用尽一切手段,能人所不能。第十六回曹操明明已经意识到刘备是自己日后的劲敌、死对头,是自己日后争天下的极大阻碍,但他总想把刘备留在自己的营垒中,他身边的谋士们多次建议要寻找机会杀掉刘备,程昱谏曰:

“刘备终不为人之下,不如早图之。”操曰:“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想争取百姓的民心、士子的忠心固然是曹操做如此决定的一个原因。而只要有一丝争取的希望便不肯下辣手,这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小说第十八回里写道:宛城之战中,曹操爱子曹昂被乱箭射死,侄儿曹安民被砍为肉泥,心腹爱将典韦被杀死,甚至连曹操自己右臂也中了一箭,所骑之大宛良马也连中数箭而死。如此深仇大恨,然而曹操为了大局,派人游说张绣,张绣愿降,曹操见了张绣,乐不自禁,好像以前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过,不但封他为扬武将军,而且后来干脆结为儿女亲家。为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曹操能人所不能。曹操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发起的大小战役不计其数,但他每次的战争都是出师有名,打着天子的旗号,都说成是去“讨伐逆贼”,他的政治手段是无人可比的。

曹操之谓政治家,他的目标是结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场面。实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愿望。当董卓作乱,群臣措手无策,只是痛哭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操便出了个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但刺卓未获成功,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当各诸侯争势夺利,迟迟不肯进兵,曹操便问:“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又曰:“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却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矣。”这是何等精妙的分析,可惜,各诸侯各怀异心,否则,这段历史又将是另一种写法。

(二)胸怀若谷与求贤若渴

1.胸怀若谷

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来说这一点无一不清楚,但刘备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见其博大胸襟。李卓吾评“云长胆大,孟德量大。真都是英雄。”关羽被迫“降汉不降曹”时,曹操曾企图收买其心。但云长不为所动,还是挂印封金、斩美而去。当时程昱劝曹操“追而杀之,以绝后患”。但曹操深有感触地说:”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在第四十一回,赵子龙单骑救丰,曹操的爱才之心洋溢于表。其时,曹操在山顶观战,但见赵云所到之处,威不可挡。操日:“真虎将也!吾当生禽之。”遂令飞马传报各处:“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因此赵云才能够逃脱此难。在你死我亡的战场上,曹操非常欣赏赵云的神勇,对自己能构成很大威胁的敌方将领,曹操可以发出“不准杀死赵云”的命令。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爱才、惜才的心胸是如何的博大,其志向也可见—斑。反观其他军阀,如袁绍指挥军队宽松、不严厉,法令就无法建立;吕布勇敢但没有计谋,不慎重、不稳重,言而无信;刘表对军事不熟悉,不钻研,只知道保护自己的领地;袁术骄奢、无礼,一点都没有善良之心。相比之下,

曹操将他们各个击破,是迟早的事。

曹操能够从长远打算。不计前嫌,确实是统帅之才。因为作为统帅,必须兼收并蓄,最大限度地吸引和使用人才。包容是必须的,曹操的这种气度和胸襟,使许多原本是对方阵营里的人才心悦诚服地投奔了曹操,曹操也以坦诚和谅解的态度对待他们,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作者尽管对曹操有“成见”,却也客观地描写了他将才的一面,使得曹操的形象逼真充满血肉。

2.求贤若渴

在古代政治家中,三国时的曹操是目光深邃,气魄宏大,很有作为的一位。曹操的不同凡响之处,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人才思想上。为了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曹操提出了“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的方针。 “为国失贤则亡”,这是曹操的深刻认识。为此,他在掌握朝政大权后,曾三次下令求贤。

曹操的重视人才,更重要的表现在他对人才有个辩证的看法。他深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对人才求全责备,就无人可用了。他在第一次求贤令中说:“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第二次求贤令中又说:“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在发出的第三次求贤令中,曹操说得更加明白无误了。此令名为《举贤无拘品行令》,令中直截了当地提出,即使“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也要大胆地选拔使用。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曹操对那些曾经反对过他,但后来改悔的,他也能不计前嫌,不念旧恶,一如既往地加以重用。像在袁绍手下的陈琳,曾为袁著文骂曹操及其父祖,后归曹操,曹操“爱其才而不咎”,仍予以信任,让他起草重要的文书。《文史天地》写到:“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堪称曹操的文胆,阮瑀被曹操网罗的过程,颇有戏剧色彩,当初,曹操雅闻其名,征召他出来做官,不应,连连逼促,阮瑀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颗火热的心,不肯罢休,使人放火烧山,阮瑀招架不住如此热情,只得出山。投其门下,这是说他求才不择手段,却可看出他“求贤若渴”。 不止如此,像敌方的徐庶、周瑜、关羽他都想聘用。他曾以强力将徐庶聘归营帐,而徐庶却不献一策。

二.诸葛亮

(一)诸葛亮的性格

1.谨慎

公元228年诸葛亮初次北伐时,魏延曾献计进行奇袭,诸葛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仔细分析当时的形势,一是魏延兵一万众需10天陈兵长安;二是万众运行子午谷险道不能走漏半点消息; 三是主将夏侯楙必须不战而逃,长安城内文官不足以守城; 四是曹魏军守将来不及坚壁清野,留下供给蜀军; 五是曹魏援军集结需20天之久,而诸葛亮大军当于此时日

篇五:三国演义人物刻画

《三国演义》的人物刻画

一、诸葛亮

第35回水镜曰:“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 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寻章摘句之流,非经纶济世之才也。”这经纶济世之才就是诸葛亮。

(一)诸葛出山

1、第34回蔡瑁捏造刘备反诗:“数 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2、第35回引苏轼古风一篇, 单咏跃马檀溪事。诗曰: 老去花残春日暮,宦游偶至檀溪路;停骖遥望独徘徊,眼前 零落飘红絮。暗想咸阳火德衰,龙争虎斗交相持;襄阳会上王孙饮,坐中玄德身将危。 逃生独出西门道,背后追兵复将到。一川烟水涨檀溪,急叱征骑往前跳。马蹄蹄碎青玻 璃,天风响处金鞭挥。耳畔但闻千骑走,波中忽见双龙飞。西川独霸真英主,坐下龙驹 两相遇。檀溪溪水自东流,龙驹英主今何处!临流三叹心欲酸,斜阳寂寂照空山;三分 鼎足浑如梦,踪迹空留在世间。

3、水镜曰:公闻荆襄诸郡小儿谣言乎?其谣曰:八九 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

天飞”。

(二)三顾茅庐

见单福作歌而以为孔明;

闻报水镜来而以为孔明;

见崔州平而以为孔明;

见石广元、孟公威而以为孔明;

见诸葛均、黄承彦而以为孔明;

评:正如永夜望曙者,见灯光而以为曙也,见月光而以为曙也,见星光而又以为曙也。又如旱夜望雨者,听风声而以为雨也,听泉声而以为雨也,听漏声而又以为雨也。《西厢》曲云:“风动竹声,只道金佩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玄德求贤如渴之情,有类此者!孔明即欲不出,安得而不出乎?

此卷极写孔明,而篇中却无孔明。盖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写其人如闲云、野鹤之不可定,而其人始远;写其人如威凤、祥麟之不易睹,而其人始尊;且孔明虽未得一遇,而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秀;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旷逸;见孔明之丈人,则极其清韵;见孔明之题咏,则极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毛评:淡泊宁静之语,是孔明一身本领。淡泊,则其人之冷可知;宁静,则其人之闲可知。

天下非极闲极冷之人,做不得极忙极热之事。后来自博望烧屯,以至六出祁山,无数极忙极热文字,皆从极闲极冷中积蓄得来。

(三)隆中对——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 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 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 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 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 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将军欲 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 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

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四)赤壁之战

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到第50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小说用了8回的篇幅写“赤壁之战”。这既是为了充分的表现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突出这场战役在“三国鼎立”中的关键作用;也是为了充分展示诸葛亮的“智绝”。

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和周瑜,草船借箭,定计火攻,七星坛祭风,智算华容。

周瑜只是诸葛亮的侧面陪衬,蒋干中计、苦肉计都被诸葛亮识破,此后三气周瑜,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

(五)七擒孟获

评:孙权之兵,曹丕所欲借以攻蜀者也;孟获之兵,亦曹丕所欲借以攻蜀者也。孔明之通吴,非注意于东,而注意在北;孔明之征南蛮;以非注意于南,而注意在北也。 “七擒孟获”是北伐的前奏。

(六)六出祁山

骂死王朗;空城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造木牛流马;上方谷地雷阵;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等。

司马懿屡屡称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吾不如孔明也”。 诸葛亮临终前说: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

作者的理想是仁政、明主、贤相、英才相结合的理想社会。但这个理想在强大的“天意”面前被击得粉碎,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幻灭,道德的失落,价值的颠倒所感到的一种困惑和痛苦。诸葛亮最后壮志未酬,饮恨而终,成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在诸葛亮身上,寄予了作者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也是一部悲剧。

二、关云长

“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

下邳降曹:曹操赞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

华容释曹:后人诗赞:“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

三、曹操

曹操“奸绝”表现之一:政治上玩弄权术

曹操“奸绝”表现之二:奸诈残暴、嗜杀成性: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