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打铜锣补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0:29:39 初中作文
打铜锣补锅初中作文

篇一:善“补漏”者能“补天”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善“补漏”者能“补天”

纪东冲

2015年05月19日04: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有一类职业,不事创造只为修补,以延续事物的生命,确保秩序的运行,镶补百姓的日子。比如旧时走街串巷“打铜锣补锅的”,今时从事各种修理的,不妨称之为“补漏者”。从性质和特点看,今天的很多工作其实也属于这种“补漏”。

有修路的,就有养路的。有“出嫁”的,就有“作嫁衣”的。有写美文的,就有为之编辑校对的。一言以蔽之,有“开创者”,就有“补漏者”。二者和谐相生,相辅相成,前者开红花,后者绽绿叶;前者唱主角,后者担配角;前者能出彩,后者保障不出事。这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也是事物发展的本分。

然而,对于“补漏者”来说,所取得的最大成绩也不过是平安、如常、有序。企业违法排污,人们首先想到环保部门失职;城市“看海”,市政管理部门首先会被问责;煤矿发生事故,安全保障部门难辞其咎。但当这一切没有发生,“补漏者”的功劳又容易被忽视。拯斯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往往被奉为英雄。但“补漏”于平时,不致发生水火、狂澜,谁又认为其价值可与英雄比肩?在“补漏者”那里,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又该如何弥合二者之间的差距?

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评判“补漏者”的功劳与价值。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海拔有8844.43米,但马里亚纳海沟的水深达1万多米。万物一理,如果说“开创者”是从零开始“创造高峰”,那么“补漏者”却是从水底开始“填平海沟”。尽管“补漏者”的最好价值看起来只是零,但实际创造价值却未必输于“开创者”。对二者的评价,又怎么能以零为起点?一些地方的项目之所以出现安全事故,就在于只看到“创造高峰”的价值,忽略了“填平海沟”的能力。如果不致力于“填平海沟”,把各种安全隐患“归零”,一旦发生事故,把所有创造的“高峰”填进去,恐怕也填不满,岂非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般而言,很多事故、错误、失误的发生属于“小概率事件”。“补漏”工作没有做,或应付了事,有时事故也没有发生。但这只表明,发生事故的条件没有齐备。一旦齐备了,真“补漏”者就会万无一失,假“补漏”者则会一失万无。想起那位“史上最牛校长”叶志平,如果没有多年来引导学生进行安全疏导训练,汶川特大地震中,又怎么会有2200多名师生1分36秒内全部安全转移的“零伤亡”奇迹?从叶志平反观当下的社会:有几所学校如他这样注重安全疏导?有多少场所的安全隐患没有排除?又有多少人真正重视起“补漏”工作?

“补漏”就像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多些补漏、补位、补牢、补齐,就多一分“后方稳固”,“前方开创者”也才能更好地冲锋陷阵。勿以“补漏”是陪衬而觉低微,勿因“补漏”不显山露水而向隅叹息。善“补漏”者能“补天”。

《人民日报》( 2015年05月19日 04 版)

篇二:守得安静,才有精进(悦读) 文档

守得安静,才有精进(悦读)

倪志良《人民日报》(2015年05月19日 05 版)

91岁的叶嘉莹女士曾表示:她喜欢多些安静的时间,多读些好书,多些静思,多些与先哲的神交。百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守静功力更是了得,她和钱钟书春节时一样专注学问,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暄几句,没有让客人进屋,有些不近人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超常守静的功力,才铸成大美之作。

“动静等观”。人的生命与动密不可分,生活中要有动态美,但不能过,更不能变味。追求动态美更不能演变成:公共场所的喧嚣,极尽显露能事的夸张动作,声嘶力竭的吼叫,酒桌上的推杯换盏,资讯的有量无质。这都属于厚动薄静,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守静能安。韩国的一项长期跟踪实验显示:长期身处节奏过快、喧嚣的环境,少年易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等疾患,成年人逻辑推理能力会弱化,主管短期愉悦的细胞会更活跃。美国的脑科学研究也证实:长期守静有利于神经细胞轴突的延长,有利于信息在脑细胞中的存储、分辨、比较与联系,有利于提升记忆力、分析力、判断力与决策力。这些恰恰应验了“水静极而形象明、心静极而智慧生”“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等诸多中华古训。

守静以削冗举要。信息爆炸的当今,削冗力、举要力至关重要。此力不举,个人就无法从杂乱的海量信息中甄别出主信息与有效信息。此力足,主信息得以甄别,有效信息得以链接,创新性认知易得,大美之作可成。而削冗力、举要力、甄别力、链接力的提升无一不需要守静。万万不可因占有信息的过于求多而挤没了“思”的时间,车多而不管理堵路,信息多而不整理堵心,学而不思则罔。过多的信息缺乏整理,带来的只能是负效用。只有在“不窥牖,见天道”的守静中方能带来创新与突破。

守静以求“信息一致”。神经生物学进一步证实,注重整理信息使头脑中信息得以一致,不但有益于认知创新,而且有益于提升积极情绪占比。杨绛百岁时感言: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谁得“内在信息一致”之法,谁就得“真实幸福”之道。

守静而“无不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杨、叶两位大师因守静有了大为,并得人生之大乐。“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环境略显喧嚣时,多些静,或许更好。(摘编自5月18日《天津日报》,原题为《生活中多些恬静,或许更好》)

善“补漏”者能“补天”(人民论坛)

纪东冲《人民日报》(2015年05月19日 04 版)

有一类职业,不事创造只为修补,以延续事物的生命,确保秩序的运行,镶补百姓的日子。比如旧时走街串巷“打铜锣补锅的”,今时从事各种修理的,不妨称之为“补漏者”。从性质和特点看,今天的很多工作其实也属于这种“补漏”。

有修路的,就有养路的。有“出嫁”的,就有“作嫁衣”的。有写美文的,就有为之编辑校对的。一言以蔽之,有“开创者”,就有“补漏者”。二者和谐相生,相辅相成,前者开红花,后者绽绿叶;前者唱主角,后者担配角;前者能出彩,后者保障不出事。这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也是事物发展的本分。

然而,对于“补漏者”来说,所取得的最大成绩也不过是平安、如常、有序。企业违法排污,人们首先想到环保部门失职;城市“看海”,市政管理部门首先会被问责;煤矿发生事故,安全保障部门难辞其咎。但当这一切没有发生,“补漏者”的功劳又容易被忽视。拯斯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往往被奉为英雄。但“补漏”于平时,不致发生水火、狂澜,谁又认为其价值可与英雄比肩?在“补漏者”那里,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又该如

何弥合二者之间的差距?

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评判“补漏者”的功劳与价值。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海拔有8844.43米,但马里亚纳海沟的水深达1万多米。万物一理,如果说“开创者”是从零开始“创造高峰”,那么“补漏者”却是从水底开始“填平海沟”。尽管“补漏者”的最好价值看起来只是零,但实际创造价值却未必输于“开创者”。对二者的评价,又怎么能以零为起点?一些地方的项目之所以出现安全事故,就在于只看到“创造高峰”的价值,忽略了“填平海沟”的能力。如果不致力于“填平海沟”,把各种安全隐患“归零”,一旦发生事故,把所有创造的“高峰”填进去,恐怕也填不满,岂非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般而言,很多事故、错误、失误的发生属于“小概率事件”。“补漏”工作没有做,或应付了事,有时事故也没有发生。但这只表明,发生事故的条件没有齐备。一旦齐备了,真“补漏”者就会万无一失,假“补漏”者则会一失万无。想起那位“史上最牛校长”叶志平,如果没有多年来引导学生进行安全疏导训练,汶川特大地震中,又怎么会有2200多名师生1分36秒内全部安全转移的“零伤亡”奇迹?从叶志平反观当下的社会:有几所学校如他这样注重安全疏导?有多少场所的安全隐患没有排除?又有多少人真正重视起“补漏”工作?

“补漏”就像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多些补漏、补位、补牢、补齐,就多一分“后方稳固”,“前方开创者”也才能更好地冲锋陷阵。勿以“补漏”是陪衬而觉低微,勿因“补漏”不显山露水而向隅叹息。善“补漏”者能“补天”。

文学高峰何以可能(读书论世)

谢尔·埃斯普马克《人民日报》(2015年05月19日 24 版)

本土语言也会因为借用外来语而变得丰富,可以学习到其他语言的成熟与气魄,许多不可替代的杰作就是在外来影响与本土元素的会面中得以酝酿产生。

在全球化的时代氛围中,很多维护民族或者地区特性的呼声也在高涨。在欧洲,有很多国家紧密合作,只为保护欧洲电影,应对来自好莱坞的巨大压力。法国也已立法保护自己的语言,以对抗英语的入侵。

为了维护本土语言和文学而投入的这类努力,并非新鲜事。冰岛语很长时期就一直反对借用外来语。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同仁都曾努力维护自己的语言,抵制西方的影响。文学研究者们也赞同语言纯洁派的看法,所以丹麦文学史家维尔赫尔姆·安德森认为,19世纪丹麦文学的黄金时代是因为诗人和作家都努力摆脱了外来影响,找回了本土特色。到了近晚时期,在很多国家也能看到类似的反应。

即使我们意识到本土语言也会因为借用外来语而变得丰富,可以学习到其他语言的成熟和气魄,但这种维护自身语言的持续努力,依然值得人们尊敬。用相应的方式,我们可以赞赏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保护,尤其是民族文化处于劣势、要对抗强大的国际性潮流的时候。

但是,对本土文学的维护却不能忽视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许多不可替代的杰作就是在外来刺激与本土元素或语言的会面、激荡中产生的。

在20世纪最有活力、最重要的文学中我们到处可以找到例证。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诗人T·S·艾略特具有突破性的诗歌贡献,而这正源于来自19世纪法国的象征主义与来自17世纪英国本土早期诗歌传统的会面。艾略特一方面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启示,

另一方面则受17世纪早期英国的所谓“玄学派”诗人的影响——艾略特由此得以进入一种新的诗歌境界。

199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用相同的富有成果的方式,把从法国超现实主义那里得到的启发,与从墨西哥印第安人诗歌中受到的影响结合起来。而叙利亚出生的阿拉伯诗人阿多尼斯也用自己的方式在近代法国诗歌与古典阿拉伯语传统的会面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对拉丁美洲文学的“繁荣”来说,福克纳富有幻想的文学方法与拉美本土口头文学传统的交叉渗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不同的案例都显示,从外部来的影响如何与一种本土传统互相激荡,从而孕育新的艺术可能。

瑞典文学中也能找到例证,我们可以举两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瑞·马丁松和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例子。马丁松多年当轮船锅炉工,漂过七大洋,当1927年开始登岸生活时,已经拥有了非常丰富的文学素材,对于传统瑞典诗歌也满怀信心。不过他当时笨拙的文学尝试说明他还缺少一种表达丰富经验的语言。后来他从美国诗歌中得到启发,发展出他自己需要的语言。其结果就是,他创作了非常接近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作品:

在海上我们感到春天或夏天只是一阵风。

漂流的佛罗里达水草有时在夏天开花,

而某个春夜里一只琵鹭朝着荷兰飞去。

仅用一两个富有内涵的意象,马丁松就再现了一个广阔的背景,不同季节在大海上的“呼吸”。美国现代主义给予了他灵感,使他既可以充分使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素材,又能够正确呈现瑞典人的敏锐与感性。

而如果法国超现实主义与真正的瑞典传统没有会面,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恐怕也难以产生。他有一首诗的开头是这样的:“十二月/瑞典是一条被拖上岸的/憔悴不堪的船/它的桅杆斜立着/朝向黄昏的天空。”他把风景描绘成一条拖上岸的船,这个意象贯穿了整首诗歌,于是风会抓住“橡木的全套桅杆”做一次穿越时代的航行??这种类似电影化的文学展现手法,是特朗斯特罗姆从拉格纳·图尔谢那里学来的,也正是在图尔谢那里,法国超现实主义与瑞典的本土传统会面了。图尔谢通过不同途径和法国超现实主义发生联系,从而使写作打开了通往无意识的阀门,释放了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荒诞图像的洪流。但是,图尔谢同时又对有强烈视觉感的电影艺术很感兴趣,也对以一种社会结构为言说对象的形象心理学很感兴趣,在这样的背景里,晚近的瑞典诗歌从图尔谢身上开始萌芽。

有意思的是,马丁松和特朗斯特罗姆很快超过了他们的老师。但如果没有这种国际影响和本土传统的会面,他们的成就恐怕无从谈起。

相应的情况在中国当代文学里也是存在的,在莫言的创作里我们就看得很清楚。当人们试图描述莫言的创作特点时,已经有人指出过他与威廉·福克纳、加西亚·马尔克斯之间的关联性。不过,重要的是,莫言在与这两位外国文学大师的精神联系中同时又具有独立性。莫言本人就公正地谈过这种“对话”的关系,那是穿越时代的一种对话:“每当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时,就与福克纳交谈一次。”但是,对话不仅仅是建立在莫言所说的“相当亲密的

私人关系”上,莫言甚至可以这样说:“我编造故事的才能绝不在福克纳之下。”

如果说福克纳有什么可以启发中国同行的话,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造了一个自己的文学乡土。相对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莫言也创造了他文学中的高密东北乡——这个地方在现实中是存在的,这一点与福克纳不一样。

不过,关键的区别在于,莫言以一种和他的美国先驱完全不同的方式,让他的微观世界——“那块像邮票那样大的地方”——能够概括地呈现这个国家20世纪的整个历史。这个历史从义和团一直延伸到现在的市场经济,这些历史都被装进了围绕少数乡村人物而发生的故事里。

文学家的重要任务在于创造“广阔的视野”。这种创作雄心不仅是美学上的,也是道德上的。正是因为这种目的,莫言在自己的乡土风景中也糅合了世界其他地方的地形特征——现实中的高密并没有山脉、沙漠和沼泽。在这种糅合中,莫言创造了他自己的文学天地,并再现了事实上存在过的历史,他的文字终于引起了这个世界的注意。

(本文刊发时有删改。作者系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打铜锣补锅)。万之译)

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

杨振宁《人民日报》( 2015年05月19日 24 版)

科学与艺术,都与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广泛存在于科学与艺术之中,但美的类型却不相同。科学发展的阶段性非常明显,人们对于科学之美的认识,也是逐步攀升的。比如虹和霓,几乎人们都见过,而且初见之下,连小孩子都会觉得美,因为这是一种直观的审美感受。然后,人们才逐渐了解虹霓的物理理论,发现那是太阳光照射到水珠里发生的光的折射现象。再进一步,到了19世纪中叶,麦克斯韦方程组问世了,人们用这组方程式彻底解释了一切折射现象的根源,对于美的认识更上层楼。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又了解到,原来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结构就是纤维丛,这就标志着人们的认识又进入到更高的本质的境界:世界上非常复杂、非常美丽的现象,最后的根源都是一组方程式。

今天我们可以说,方程式里包含了人们所能看见的一切。大到宇宙星云,小到一个粒子,久远到一百亿年,短暂到一瞬一秒??一切的一切,无不受到方程式的控制。这难道不是一种大美吗?这些方程式简直就像造物者的诗篇,它们用最浓缩的“语言”,表达了这个世上最无边无际的存在。所以,诗人们写下了很多赞誉科学之美的诗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曾写道:“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不过是刹那时光。”这诗句有点近似于中国古代陆机的名句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他们都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了对于宇宙洪荒的美的认识。

但是,科学之美是一种客观的美,无我的美,换言之,这种美不因人类的存在才存在。远在没有人类的时候,那些方程式就已经在支配着宇宙间的一切了。而艺术之美则不同,艺术里的美是一种主观的美,有我的美,它是因为人类的存在才存在,并且因为人类的参与而升华的。从那些存世的青铜器上我们可以发现,3000多年前的商朝铸造师对于美的感受与领悟就已经达到了极高境界,甚至丝毫不逊色于今人。那些青铜器所显示出来的或狞厉或朴重的美,都暗示了它们的身上凝结着古人的信仰与情感,它们都与人的参与密不可分。唐朝画家张璪说艺术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两句话概括地描述了艺术的真正精髓,也道出了人类是如何感受乃至创造艺术之美的。

西方艺术几千年来的发展大致是朝着写实的方向,而东方艺术则是朝着写意的方向。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其实也反映了东西方对于美的不同理解。西方直到19世纪才开始探索写意的美中所包含的丰富意义,由此发展出了印象派,以及19世纪以后种种新的艺术流派,

也从而产生了更多元的艺术审美观。值得注意的是,艺术之美是无法用方程式囊括的,这也是艺术之美不同于科学之美的地方,但这并不代表两者之间没有共同点,相反,在某种意义上,人们需要对艺术之美与科学之美都建立充分的了解与认识。

一个学科学的人想要对艺术之美多一点了解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一个学艺术的人想要多学一点科学则比较困难。这是现实存在的现象,却并不是因为个人的问题,而是出于社会的原因,因为我们社会关于科普的工作做得实在很不够。好的科普工作可以帮助人们很小就建立起对于科学之美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对于美的更为全面、更为准确的理解。所以,那些既擅长写作、对于科学又有较深认识的作者,真不妨把科普创作当做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此文由本报记者张健根据杨振宁在中国美术馆“大师讲大美”学术讲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访谈马凤芝、苏菲、刘时粘、张金龙、意西泽仁

修身齐家 和谐致美(对话价值观(32)(最美家庭 何以最美)·寻找最美家庭)

《人民日报》(2015年05月19日 06 版)

引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5月15日第二十二个国际家庭日前夕,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用数据呈现中国家庭发展的基本状况;14日,全国妇联主办的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揭晓:晒出343万张幸福照片,征集好家风好家训121万多条,近70万场家庭故事会、分享会,133万群众自荐、他荐参与,经过近3个月全国范围内的寻找,100户家庭脱颖而出??

千秋家国梦,家和万事兴。中国是世界上家庭数量最多的国家。调查显示,我国家庭平均规模为3.35人。家庭人口数量以2人或3人为主,2—3人的小型家庭已经成为主流家庭;几世同堂、儿孙满堂的大家庭呈减少趋势。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家与国间找寻意义、构建价值,留下无数经典,绵远悠长至今,成为国人最深厚的心理积淀。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倡导家庭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价值观宏大高蹈,必落于细微,方能浸润心田。如何落小、落细、落实?从“齐家”始。

在改革开放剧烈变动的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年轻人,能在工作中冲锋陷阵,却陷入家庭纠结的泥淖中愁苦万分;也有诸多父母、老人感慨与儿女见面越来越少,且不知如何沟通是好;更有受多元文化影响,无数家庭不时发生基于价值观的冲突??本期“对话价值观”从全国群众票选的“最美家庭”中择取4名入选者,与专家共议“最美家庭”为何最美、怎样造就更多“最美家庭”、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最美”??

向上向善 方成最美

“最美家庭”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与现代家庭价值观的精华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家庭可成为“最美家庭”?

篇三:善“补漏”者能“补天”

善“补漏”者能“补天”

纪东冲

《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19日 04 版)

有一类职业,不事创造只为修补,以延续事物的生命,确保秩序的运行,镶补百姓的日子。比如旧时走街串巷“打铜锣补锅的”,今时从事各种修理的,不妨称之为“补漏者”。从性质和特点看,今天的很多工作其实也属于这种“补漏”。

有修路的,就有养路的。有“出嫁”的,就有“作嫁衣”的。有写美文的,就有为之编辑校对的。一言以蔽之,有“开创者”,就有“补漏者”。二者和谐相生,相辅相成,前者开红花,后者绽绿叶;前者唱主角,后者担配角;前者能出彩,后者保障不出事。这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也是事物发展的本分。

然而,对于“补漏者”来说,所取得的最大成绩也不过是平安、如常、有序。企业违法排污,人们首先想到环保部门失职;城市“看海”,市政管理部门首先会被问责;煤矿发生事故,安全保障部门难辞其咎。但当这一切没有发生,“补漏者”的功劳又容易被忽视。拯斯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往往被奉为英雄。但“补漏”于平时,不致发生水火、狂澜,谁又认为其价值可与英雄比肩?在“补漏者”那里,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又该如何弥合二者之间的差距?

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评判“补漏者”的功劳与价值。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海拔有8844.43米,但马里亚纳海沟的水深达1万多米。万物一理,如果说“开创者”是从零开始“创造高峰”,那么“补漏者”却是从水底开始“填平海沟”。尽管“补漏者”的最好价值看起来只是零,但实际创造价值却未必输于“开创者”。对二者的评价,又怎么能以零为

起点?一些地方的项目之所以出现安全事故,就在于只看到“创造高峰”的价值,忽略了“填平海沟”的能力。如果不致力于“填平海沟”,把各种安全隐患“归零”,一旦发生事故,把所有创造的“高峰”填进去,恐怕也填不满,岂非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般而言,很多事故、错误、失误的发生属于“小概率事件”。“补漏”工作没有做,或应付了事,有时事故也没有发生。但这只表明,发生事故的条件没有齐备。一旦齐备了,真“补漏”者就会万无一失,假“补漏”者则会一失万无。想起那位“史上最牛校长”叶志平,如果没有多年来引导学生进行安全疏导训练,汶川特大地震中,又怎么会有2200多名师生1分36秒内全部安全转移的“零伤亡”奇迹?从叶志平反观当下的社会:有几所学校如他这样注重安全疏导?有多少场所的安全隐患没有排除?又有多少人真正重视起“补漏”工作?

“补漏”就像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多些补漏、补位、补牢、补齐,就多一分“后方稳固”,“前方开创者”也才能更好地冲锋陷阵。勿以“补漏”是陪衬而觉低微,勿因“补漏”不显山露水而向隅叹息。善“补漏”者能“补天”。

篇四:韶山民间风土人情

韶山民间风土人情 丧葬:境内死了人办丧事叫白喜事,治丧先成服。丧主在死者初终时,散发以麻系之,戴三楞冠,持孝棍或称哭丧棍,着白色布孝衣,肩披麻布,腰缚草绳,脚穿草鞋,儿媳有头髻的解散披麻。孝子报丧时,迎接吊唁者行跪拜礼,受拜者不回拜,只作一般答礼表示。死者停放在家,要办吊席。治丧请礼生道士或和尚超度。吃食上,儒道两家不避荤,每天一次正席;佛教用斋菜。亲友送礼多为纸金银锭钱纸香烛香饼箱贡挽幛和挽联等,孝家答以白布一方,叫散白。散白须视亲疏辈份,规矩甚严,俗谓红喜事难尊客,白喜事难散白。晚奠过后约亥初始唱夜歌子,彻夜守灵。送殡一般向仪仗坊租用虎头牌以及锣鼓细乐等,灵柩用两匹白布拖起,称拖丧,孝家和送殡的亲友都走在拖丧里面。送葬的队列前由一人沿途抛散钱纸,称买路钱。穷困人家衣食尚不足,丧事就简陋多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境内治丧仍做道场,但一般规模不大。年代,道场一度被取缔,改开追悼会,风气为之一新。年代以后,丧葬旧俗又一度恢复。但丧礼一般以被面衣料或毛毯为挽幛,以现金包好作丧仪,出殡也无送葬仪仗。后又改超度活动为唱戏奏乐或放音乐磁带,从简者孝子戴黑纱或白纱帛。近年来用火葬的逐渐增多。

韶乐:韶乐是上古舜帝之乐,是远古的宫廷雅乐,具有礼乐教化娱神等功能,也是王公贵族享用的高雅精神产品,可惜后来失传。经国内外多名音乐舞蹈文学史学专家历经多年的挖掘研究,年月日,在韶山纪念毛泽东诞辰周年活动高潮迭起的浓浓氛围中,在新落成的古朴典雅的韶乐宫里,首次公演了空灵婉转如丝如缕的瑰丽古乐韶乐。

图片:邵乐

今日的韶乐,是在浏阳古乐韶山山歌和宋代琴谱等基础上进行研究整理和开发出来的一部集诗乐舞为一体的史诗性乐舞。它由祭司部落战争箫韶九成南风歌关雎湘夫人缶韵潇湘水云中和韶乐九部分组成。总长分钟,由多人同台演奏,使用的乐器有种多件,有编钟磬足鼓箫埙琴瑟等,可说是集夏商乐器之大成。舞蹈有干戚舞羽舞等古代舞蹈。失传多年的韶乐重现人间,国内外多家媒体竞相推介,来韶游客争相观赏,好评如潮。

龙灯:以竹篾扎成龙头龙节和龙尾,加上手持的木棍,龙头龙尾糊纸后加彩绘,以布联结龙节并加绘龙纹作龙身。龙灯于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五配以锣鼓唢呐游耍。

图片:龙灯

花鼓戏: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人。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

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据年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传统剧目各地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年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音乐曲调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类:川调。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打锣腔。又称锣腔,曲牌联缀结构,腔流数板结合,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和,有如高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戏主要唱腔之一。

图片:花鼓戏

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表演特点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砍柴打铁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等。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表演艺术也有所丰富,如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了武功表演。行当花鼓戏的行当分工也更趋细致,不但由三小发展到生旦净丑,而且三小中也有更细的分工。以长沙花鼓戏为例,小丑又分褶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烂布丑奶生丑;小旦又分正旦二旦花旦闺门旦;小生又分正小生风流小生武小生烂布小生奶生子等。

来源:韶山旅游网www.517shaoshan.com转载请说明出处!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