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读鲁迅阿q正传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15:56 字数作文
读鲁迅阿q正传有感字数作文

篇一:鲁迅阿Q正传读书笔记

与灵魂对话

——读《阿Q正传》有感

读鲁迅的文章,总会感觉有一种很别样的感觉,因为从他的笔端倾泻而下的文字,总是充满着各种当时的生活的现状,当时的人,当时的事,当时的点点滴滴。

读他的《阿Q正传》,里面也充满了当时人们麻木,无奈,愚昧的感觉,这种感觉填满了他的整篇文章。文章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显得是那么微妙,有人可以肆无忌惮地横行在一个地方,并且备受敬仰,但是有的人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有点却最底层都不如,因为在那一层里面的人,又分三六九等,于是人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进入了恶性循环。

读《阿Q》,有些地方可以让人警醒,也让我或多或少地明白了一个人拥有一个正常的(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读鲁迅阿q正传有感)灵魂的重要性。阿Q独有的精神治疗法,曾经被我认为是一个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典例。因为他在受尽一切侮辱之后,可以用自己独有的精神治疗方案——“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样的世界真不像样......”。如此这般的心理暗示之后,就会觉得自己的心情很愉快,并且很迅速地回归到之前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了,这种状态在他本人眼中是很惬意的,可是立足当时的国情,却又是那样的可悲。

在阿Q的世界里,一个人的身体可以被摧残,灵魂可以被剥夺,生命可以被唾弃,他只守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他自己理解的时空中存在,心神都是麻木的,又何来的与灵魂之间的交流。文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他所求的不是这类东西了;他所求的是什么东西,他自己不知道。”

阿Q在“求食”的路上,对于所有熟识的东西,他都视而不见,至于自己到底要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这种状态让我很吃惊,也让我反思了很多。有时候我自己的状态也是这样,自己想去追求一样东西,可是面对曾经的种种,却总是让我无法驻足,问自己的时候,也只能用单调的不知道来打发自己无用的行程。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样要在路上。这是一篇旅途日志当中所记载的一句话,我觉得用这句话来呼应我的标题,很贴切,因为行走在自己的人生当中,要时刻记住身体与灵魂之间的对话,明白自己更深一层的需求,并且为它努力奋斗。阿Q的精神,适合存在失意之时,但在失意之后,就要为自己打点好一切,随时准备出发,而不是用一种精神来麻痹自己的意识与灵魂。

篇二:《阿Q正传》读后感

读《阿Q正传》有感

读完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脑海里浮现出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的场景。鲁迅先生笔下的小说中,一个闭塞落后的未庄,一群愚昧的农民,一场看似轰轰烈烈的革命,引发了我对那个时候关于中国的思考。

《阿Q正传》刻画出一个独特的阿Q形象,再通过主人公阿Q的个人活动贯穿全文,描绘了旧中国的农村生活,以及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贫苦落后的生活。

《阿Q正传》通过对不同群体的人对待革命的态度的描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原因。刚开始,白举人在面对自己的亲人参加革命时,不惜大义灭亲;赵太爷、钱太爷由害怕革命,到投机革命,充当未庄革命的急先锋??这些本应是革命的对象,却投机革命,顺利将自己的封建腐朽的一面隐藏起来,成为伪革命者,成为屠杀先进平民的刽子手。反观最低层人民,由于受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根本无法了解革命的真谛;同时,也没有人发动他们革命,打破封建压迫。他们认为“革命就是造反”,更多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指向封建压迫的枪已经打响。即使有少数农民,像阿Q,迫于阶级压迫的现实参加革命,也是处于革命了自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目的。农民作为封建压迫的受害者,本应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者,反而进一步沦为被屠杀的对象,这更是辛亥革命的可悲之处。所以,辛亥革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领导阶层忽视了广大农民,没有将革命思想传入广大农民中间,没有激起农民的革命热情造成的。

读完本文,除了此间深刻的意义,阿Q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先,阿Q作为千千万万旧中国农民的一员,有着旧时农民的愚昧,封建,穷困,自私自利,懦弱等特点。阿Q上无片瓦,下午寸土,只能靠给别人打短工维持生计;他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跑到尼姑庵偷萝卜,和闲人争着给赵太爷家干活,并且为之大打出手,显示出阿Q的自私自利;阿Q在在封建势力面前显得十分懦弱,对土保的敲诈勒索忍气吞声??阿Q体现出的旧中国农民的共性进一步注定辛亥革命的失败。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还不够强大,要想单独消灭封建压迫十分困难。资产阶级只有发动广大农民,才有可能彻底消灭封建压迫。但旧中国的广大农民由于受上千年的封建思想的控制,对封建压迫已经麻木,再加上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利于发动农民革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也正好深刻揭露了这一点: 要想赢得辛亥革命的成功,只发动农民群众远远不够,给广大农民进行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势在必行。

阿Q最显著的特点当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别人打他,他会以“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安慰自己;别人笑他穷,他大声夸耀自己“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在面对自己老婆也没有的无奈境况时,他还能说出“我儿子会阔多了”的狂言??总之,阿Q总能通过自己的思想的作用,将自己想象成为一个胜利者,即使自己是一败涂地。

在我看来,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象征着当时的清王朝的精神胜

利法。当时的清王朝统治处于风雨飘摇的地步,清王朝内忧外患;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不断蹂躏中国土地的时候,清王朝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思进取。甚至,当时还有不少妄自尊大的人,和阿Q一样,认为“这是儿子打老子”,聊以自我安慰。《阿Q正传》也正是对清王朝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揭露与讽刺。

把《阿Q正传》放在今天来看,它同样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深刻的启示:

首先,辛亥革命不发动群众,最终导致革命失败,让我们明白,无论一场什么样的革命,或大或小,都不可能脱离人民大众。脱离人民的结果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失败。于是,后来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大力发动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是对鲁迅先生思想的最好诠释。

其次,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小农思想的根深蒂固,直到今天,封建意识或多或少的还影响着当今的人,特别是在农村;而当年扎根在阿Q一类人心中的落后思想也不能因为社会的进步而在短期内铲清。所以,今天对于农村的建设仍需要重视。加强三农“建设”,加强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传统的农民摆脱愚昧,成为有素质,讲科学的新农民。

最后,我们在嘲笑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自欺欺人与无聊的同时,或许还可以从中找到精神胜利法值得借鉴的一面。当我们面对别人盛气凌人,无理挑衅时,我们应保持应有的克制,可以用“儿子打老子”来安慰自己,然后冷静处理问题;当我们面对财大气粗的人时,我们

可以用一句“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暗示自己,而不要对别人的豪车豪宅嫉妒不已??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于一名旧中国的农民来说,用得过多,就代表着他的愚昧与懦弱;而对于当今物欲横流,社会浮躁的时代,适当用点精神胜利法也可以算作一种优化社会风气的良药,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它所塑造的阿Q形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而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仍需我不断地挖掘。我想这也正是《阿Q正传》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以至于它的伟大,它的不朽。

篇三: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

一、女性观

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论时则是后者的一套论调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啊!男人对女人,一面是轻蔑,一面是追求,连屈辱不堪的阿q面对静修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骂”,或“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并说着下流话,但同时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对女人的无限联想并出现了对吴妈的调戏。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人是奴隶,当男人也成为奴隶的时候,女人便成为物品,连人也称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二、传统习惯

“从来如此,便对么?”作者借阿q这一人物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墨守成规,反对变革,排斥异己。凡有变化的,他都要加以排斥。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自然也是异端,因而成为他最厌恶的一个人;因城里人将长凳称为条凳、煎鱼用葱丝不合未庄老例而不满意;对革命他一向就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传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习惯有好坏之别。尊**幼,文明礼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些都是好传统、好习惯,值得发扬光大;至于女人缠足,男人脑后留条长辫子,虽是传统习惯,则不是什么好习惯,确确实实是有弊无利。

三、革命观

阿q的革命畅想曲——报私仇、分财物、讨老婆,这些是他的自我设计,是他对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向往革命的目的。对“威福、子女、玉帛”(权力、女人、金钱)的追求反映了农民为了“生存和生活”的合理要求,这也是

中国封建社会中“大小丈夫”们的最高理想。因此,我们可以想见: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也将只会以自己为核心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社会,这也是历代农民起义的结果。

四、奴隶性

鲁迅对国民精神弱点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个双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见了狼,自己就成为羊;见了羊,自己又变成狼”,这是阿q性格中最为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赵太爷这些“狼”面前,阿q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虽然不甚服气,并试图获得胜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动了气同他打起来的时候,他又软下来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弱者的哲学,也是由狼变羊过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这样一种两面人:“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

五、看客态度

鲁迅在一系列小说中描写了神情麻木不觉醒的看客形象:《药》、《示众》里鉴赏杀人场面时,“一堆人”“竭力伸长了脖子”“嘴张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写“回”字、偷书被打;《祝福》中鲁镇上的人们拿祥林嫂额上的伤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十分得意的笑”着调戏小尼姑时,“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未庄的人们十分“欣然”地听阿q讲杀革命党的事,阿q游街示众时“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看客们露出“闪闪的像两颗鬼火”的狼一样的眼睛。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弱点的大暴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的一面明镜。

篇四: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

一、女性观

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论时则是后者的一套论调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啊!男人对女人,一面是轻蔑,一面是追求,连屈辱不堪的阿q面对静修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骂”,或“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并说着下流话,但同时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对女人的无限联想并出现了对吴妈的调戏。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人是奴隶,当男人也成为奴隶的时候,女人便成为物品,连人也称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二、传统习惯

“从来如此,便对么?”作者借阿q这一人物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墨守成规,反对变革,排斥异己。凡有变化的,他都要加以排斥。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自然也是异端,因而成为他最厌恶的一个人;因城里人将长凳称为条凳、煎鱼用葱丝不合未庄老例而不满意;对革命他一向就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传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习惯有好坏之别。尊**幼,文明礼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些都是好传统、好习惯,值得发扬光大;至于女人缠足,男人脑后留条长辫子,虽是传统习惯,则不是什么好习惯,确确实实是有弊无利。

三、革命观

阿q的革命畅想曲——报私仇、分财物、讨老婆,这些是他的自我设计,是他对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向往革命的目的。对“威福、子女、玉帛”(权力、女人、金钱)的追求反映了农民为了“生存和生活”的合理要求,这也是

中国封建社会中“大小丈夫”们的最高理想。因此,我们可以想见: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也将只会以自己为核心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社会,这也是历代农民起义的结果。

四、奴隶性

鲁迅对国民精神弱点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个双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见了狼,自己就成为羊;见了羊,自己又变成狼”,这是阿q性格中最为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赵太爷这些“狼”面前,阿q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虽然不甚服气,并试图获得胜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动了气同他打起来的时候,他又软下来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弱者的哲学,也是由狼变羊过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这样一种两面人:“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

五、看客态度

鲁迅在一系列小说中描写了神情麻木不觉醒的看客形象:《药》、《示众》里鉴赏杀人场面时,“一堆人”“竭力伸长了脖子”“嘴张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写“回”字、偷书被打;《祝福》中鲁镇上的人们拿祥林嫂额上的伤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十分得意的笑”着调戏小尼姑时,“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未庄的人们十分“欣然”地听阿q讲杀革命党的事,阿q游街示众时“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看客们露出“闪闪的像两颗鬼火”的狼一样的眼睛。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弱点的大暴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的一面明镜。

篇五: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

一、女性观

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 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论时则是后者的一套论调了,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啊!男人对女人,一面是轻蔑,一面是追求,连屈辱不堪的阿Q面对静修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骂”,或“伸出手去摩着伊新 剃的头皮”并说着下流话,但同时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对女人的无限联想并出现了对吴妈的调戏。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人是奴隶,当男人也成为奴隶的时候,女人便成为物品,连人也称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二、传统习惯

“从来如此,便对么?”作者借阿Q这一人物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墨守成规,反对变革,排 斥异己。凡有变化的,他都要加以排斥。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自然也是异端,因而成为他最厌恶的一个人;因城里 人将长凳称为条凳、煎鱼用葱丝不合未庄老例而不满意;对革命他一向就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传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习惯有好坏之别。尊老子幼,文明礼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些都是好传统、好习惯,值得发扬光大;至于女人缠足,男人脑后留条长辫子,虽是传统习惯,则不是什么好习惯,确确实实是有弊无利。

三、革命观

阿Q的革命畅想曲——报私仇、分财物、讨老婆,这些是他的自我设计,是他对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向往革命的目的。对“威福、子女、玉帛”(权力、女人、金钱)的追求反映了农民为了“生存和生活”的合理要求,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大小丈夫”们的最高理想。因此,我们可以想见: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也将只会以自己为核心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社会,这也是历代农民起义的结果。

四、奴隶性

鲁迅对国民精神弱 点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个双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见了狼,自己就成为羊;见了羊,自己又变成狼”,这是阿Q性格中最 为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赵太爷这些“狼”面前,阿Q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虽然不甚服气,并试图获得胜 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动了气同他打起来的时候,他又软下来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弱者的哲学,也是由狼变羊过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这 样一种两面人:“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

五、看客态度

鲁迅在一系列小说中描写了神情麻木不觉醒的看客形象:《药》、《示众》 里鉴赏杀人场面时,“一堆人”“竭力伸长了脖子”“嘴张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写“回”字、偷书被打;《祝福》中鲁镇上的人们拿祥林嫂额 上的伤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十分得意的笑”着调戏小尼姑时,“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未庄的人们十分“欣然”地听阿Q讲杀革命党的事, 阿Q游街示众时“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看客们露出“闪闪的像两颗鬼火”的狼一样的眼睛。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弱点的大暴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的一面明镜。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