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小孩小偷小摸怎么教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23:39 体裁作文
小孩小偷小摸怎么教育体裁作文

篇一:孩子有小偷小摸行为怎么办?

孩子有小偷小摸行为怎么办

江南教育集团小港中心学校 吕静

“细汉偷针,大汉牵牯。”对班级中出现的小偷小摸行为,我们曾经伤透了脑筋。

一、基本情况

开学初班级里发生了几起小偷小摸事件。直到有一天学生A哭丧着脸向我汇报:“老师,我新买的钢笔不见了。”我连忙安慰他,说:“别急,不会丢的,仔细找找。”没想到孩子竟然哭了,我心里咯噔一下,学生A一下活泼开朗,遇事镇定,怎会这般伤心,于是我擦去他的眼泪,耐心而细致地询问他。原来,他在教室里已经不是第一回丢钢笔了,为此受到过父母严厉地批评和指责,要求他好好保管自己的东西。如果这次再弄丢,肯定免不了一顿责骂。他觉得自己实在太委屈了,午间休息他是亲手把钢笔小心翼翼地放到笔盒里,然后又小心谨慎地把笔盒放在书包最底层的,没想到还是遭到了“毒手”。随着谈话的深入,我感觉问题越来越严重,班级中像学生A这样学习用品不翼而飞的现象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望着疑虑重重的学生A,我坐不住了,决定立即采取行动??

二、心理干预和辅导过程

午读铃声刚响,我就出现在讲台前,发动全班同学为学生A寻找丢失的钢笔,希望失足者良心发现借此机会悔过自新。趁学生翻箱倒柜查找时,我在一旁察言观色,没想到一无所获。如果正如学生A所说钢笔失窃了,那么这位梁上君子看来还抱有侥幸心理,不愿交出钢笔。怎么办呢?我心中暗暗叫苦,可我此时能败下阵来吗?如果我就此打住,只能助长梁上君子的胆量。于是灵机一动,决定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感化梁上君子,引发他的情感共鸣。我给孩子们讲了截然不同的两则故事:一个同学在偷窃后主动承认错误并归坏了钱物,该同学得到了老师和失主的谅解,而且老师和失主都答应为他保守秘密;另一个学生头了动心后抵死不认,结果闹到了派出所,闹得全校皆知,他个人以及班级的名誉受到了很大

的损坏,成了班级中的“独行侠”。讲完故事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哪个孩子的做法对,为什么?一时,全班同学都陷入了深思。几分钟后大家纷纷发表言论,所有站起来发言的孩子都肯定了第一个学生的做法,否定了第二个学生的做法。午读结束了,我丢下一句话“‘改正过错,善莫大焉’,老师期待着拿过他人钢笔的同学主动将笔还给同学!”

但是事情并没有如我所愿的那样发展,学生A的钢笔失踪24小时后,仍杳无音信。我有些急了,向办公室老师讨经验。同事张老师支了我一招:借助游戏,尝试攻破心理防线。说自己曾经让孩子写心理话,成功攻破过偷窃者的心理防线,同时很好地顾及了孩子的面子和声誉。下午的活动课时,我组织孩子们开展了一个小游戏“心愿与老师分享”。我亲切地说这节活动课老师要和大家玩象棋,一听可以玩象棋,教室立即沸腾了。我提了提嗓门说:“不过活动前你们要满足我一个愿望,就是能聆听到只告诉我一个人知道的你的愿望。”一张张小纸条很快传了上来。学生诉说的心愿各色各样:我的愿望是今天放晚学前能找到我的钢笔;我的心愿是能和老师成为朋友;我的心愿是得到一件新衣服;我的心愿是考试得到100分;我的心愿是到北京去看长城??我多么希望那个行窃的学生能够抓住机会,鼓起勇气吐露出自己的秘密。我一张一张仔细阅读着,突然我看到了我迫切想看的字条:“老师,昨天看到学生A丢了钢笔,心急如焚的样子,我心理真不好受,我很想把笔还给他,可我没有勇气。”此案总算是不露声色地破获了,可是我的心里感到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行窃的孩子学生B在我的眼里一直是同情多于喜爱。他虽然有一个会赚钱的父亲,有一个漂亮的妈妈。可是他们从小就把孩子寄养在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家中。

放学后,我把行窃的学生叫进了办公室,显然他很紧张,他在等待着我的训斥。我给他到了杯茶,让他坐了下来。我问他为什么要拿别人的东西。他羞愧地说:“我看到别人有什么好东西,就会羡慕,就会蠢蠢欲动,时刻惦记着把它拿到手。”他说这话的时候显然很苦恼。看着他,我不由地对他产生了怜爱之情。我和和气气地和他谈了很久,了解了他偷窃的动机,告诉了他小时偷针,大时偷

金的严重后果,还拿出了正在翻阅的《影响孩子成长的一件小事》其中一篇,让他带回家去阅读。

为了更好的感化曾经“失足”的学生,我想借助班级舆论的力量。第二天晨会课上,我告诉全班同学学生A的钢笔已经完好无损地送回来了。现在请大家以“写给一个勇敢的人”为题写一则周记,要求以书信格式,真实地记录这次突发事件,然后写下自己准备对那个勇敢的人要说的话。批阅以后,我有选择地挑了几篇学生习作在班级的美文共赏里张贴出来,当然班次展览最大的不同是文末不属真实姓名,其次是本次张贴出来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挤在一起阅读。

在班级中形成一定的舆论导向后,我趁热打铁,结合学校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向全班同学宣布了本学期的第一个主题活动“小偷小摸危害到底有多大”。很快孩子们分了组,明确了各自的任务。

第一节课我们同学共同观看了借来的一张光盘《小偷小摸危害大》的专题讲座,使孩子们从中接触到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加强了法制意识。

第二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在网上煞费苦心地搜寻到了儿时看过的影片《围墙内外的自白》,利用午休时间组织孩子们观看。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少年犯故事、一句句令人警醒的独白、一声声催人泪下的独白,以及一曲交织着悔恨和痛苦的《铁窗泪》,使孩子们为之动容,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

接下去孩子们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制作了一份份观点醒目,美化精美的手抄报,张贴到学校的宣传窗,将一份份自编的“小偷小摸危害大”小册子分发给各个年级

小孩小偷小摸怎么教育

各个班级,倡议全校师生学习。

孩子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内心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自活动开展到学期结束,班级里小偷小摸现象没了,失物招领倒每天都有发生。

三、辅导经验总结

养成小偷小摸的成因大都有小偷小摸恶习的孩子都有一种侥幸心理,第一次的成功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快感。而这种侥幸和快感,会促使他们有第二次、第三次??正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偷小摸是一种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就可能演变成大偷大摸,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

要纠正这种不良行为,根据处理类似情况总结的经验,我觉得主要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1、失窃行为发生后,老师要表明态度,指出后果,让他懂得:一个人的人品不止值这一点钱。若知道是谁,则个别交流,为其保密,给他改正的机会。

2、加强与家长的密切沟通。当学生出现偷窃行为时,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教育,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一种压力,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为家庭所不容,为学校所不许,为社会所不齿。同时提醒家长注意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管理好自己的财物,不提供孩子偷窃的机会。

3、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可利用思想品德课、晨会课和班队课活动,讲述诚实做人的道理,通过正反典型的教育进行品德渗透,通过学生讲述品德故事或自编自演小品等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笑声中受启发。让学生懂得“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4、在班级设立班主任信箱,为学生排忧解难。发现问题,及时交谈,了解其转化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和鼓励。

总之,只有找出原因,因势利导,采取最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才能予以纠正。个别孩子的这种行为也许会有反复,千万不能着急。只要我们有耐心,有信心,孩子总有一天会转变的。因为,我一直认为孩子的品行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我们应教育好每个学生,让他们朝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我想,这正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责任。

篇二:原创向荣老师解答如何解决孩子小偷小摸的恶习

原创(3)向荣老师答家长提问:如何帮助孩子改掉“小偷小摸”的恶习

孩子有“小偷小摸”的行为一般开始在小学阶段,而且为数不少,但我们家长们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当第一次发现孩子这种行为时,不要盲目地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而要了解事情发生前后的具体原因与背景。

比如有的孩子在低龄阶段,以自我为中心,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他们只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缺少归属概念,并不认为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好的行为。这些孩子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把别人的玩具或是文具带回家据为己有。

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会满足孩子的绝大部分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欲望会因为父母的宠爱而变得膨胀。如果孩子的某种欲望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就会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

还有一部分孩子,父母不给零花钱或是给孩子的零花钱较少,孩子看见别的小朋友能够灵活地支配手里的零花钱,就会产生羡慕之情或是攀比之意,打起“小偷小摸”的主意来。这些孩子的行为主要表现在用“偷拿”的钱去购买校园周边的各类垃圾零食或是小玩意。

很多父母亲发现孩子“小偷小摸”的行为后,过于愤怒或是过分夸大事实,甚至棍棒责打孩子,边打孩子的还边说:“我让你下次再偷!”大家想一想,当我们父母亲说这句话时候,本意是让孩子知道如果下次再偷,会被揍得如此之惨,但对于孩子来说,他无法理解这

句话的正反含义,所以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会理解成:让我下次再偷!

“勿以恶小而为之。”孩子小时候的“小偷小摸”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很有可能发展成偷窃行为。但只要父母的教育方式得当,孩子小偷小摸的坏习惯就会得到很好的纠正。

1.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

孩子存在小偷小摸的行为是因为孩子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无法分辨自己行为的对与错。因此,父母要想纠正孩子小偷小摸的行为,必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父母根据孩子现有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逐步提高孩子的是非观念。要让孩子懂得,小偷小摸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今日小偷小摸,将来就有可能大偷大摸,甚至误入犯罪的歧途。通过反复教育来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帮助孩子建立物品归属观念

许多孩子缺乏对物品所有权的认识。孩子对物品所有权没有正确的理解,也就不能分清别人的和自己的物品有什么区别,从而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属于小偷小摸行为。孩子必要的指导,帮助孩子尽早建立所有权的概念。要让孩子搞清楚物品所有权,不是光靠讲道理就能让孩子明白的,还要从实际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教育。比如,妈妈想用下孩子的笔,就要向孩子“借”;孩子对爸爸的羽毛球拍感兴趣时,也不要忘了告诉孩子这是爸爸的东西,用完之后要物归原主。在点滴的教育之中,孩子就会明白要尊重别人物品的所有权。对于低幼儿童

还可以给孩子讲些小动物们类似的故事,让孩子们从故事里学会这些道理。

3.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让他自己管理

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一来孩子会感到温暖,二来也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对财、物的管理水平。父母给孩子零花钱的数目基本和其他的孩子差不多,让孩子心里感到平衡。孩子手里有了零花钱,就可以买些自己想要的小东西,就不会对别人的东西眼红,从而远离“小偷小摸”的坏念头。

4.增强孩子抵制诱惑的能力

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制力差,抵制诱惑的能力也较低。看到别人有好东西时,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占有欲,就会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父母要教育孩子做有自控能力的孩子,要帮助孩子树立不是自己的东西即使再好也不能拿的思想。有小偷小摸习惯的孩子在接受父母的教育之后,坏习惯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在孩子新的习惯还没巩固之前,当发现有小偷小摸的机会时,又会不由自主地将父母的教育抛到一边。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增强他们的自制力。

5.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后被说成小偷,就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孩子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顾及到孩子的自尊,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也不要在外人面前提起孩子的过失行为。如果孩子因为曾经的小偷小摸行为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抬不起头,父母

就要想办法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6.家长们在家庭生活中一定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有些家长在生活中占了这样那样的小便,回到家里还不忘在家人面前炫耀,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事件,却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影响孩子价值观的确立。

教子箴言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子不教父之过,父母跟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有小偷小摸的行为时,做父母的就要多加管教,阐明这种行为的坏处,避免孩子误入歧途。

篇三:学生心理案例分析(学生小偷小摸行为的应对)

学生小偷小摸行为的应对

同一种行为问题下,可能是品德问题,也可能是心理问题。如果不把它们弄清,就进行辅导教育,结果往往不如人意。培训这一课讲到:如果把心理问题品德化,会造成上课捣乱、惹事生非、屡犯纪律,静不下来、注意力不集中等毛病;反之,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不能得到制止,严重者甚至可能发展为触犯刑法的法律问题。

偷拿别人的东西,是小学生非常常见的行为。大概只要做过班主任的老师,都会调查过丢失东西的事情。如何解决小学生的小偷小摸行为,也是许多班主任经验介绍的一部分。我们听过的一些优秀经验,常常把重点放在如何让小学生如何主动承认错误上,我想我们不必强求所有这样的事件都能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作为老师,更为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孩子的小偷小摸行为,如果不能查出是谁偷拿了别人的东西怎么办,而查出了有该怎么办?如何与家长交流这一点,是不是一定要与家长沟通?

一、学生小偷小摸行为背后的原因

1、小学生的道德发展不足,自我控制力不足的问题。当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在冲动之下就会出手偷拿。如讲座中说到的例子:一女生偷同学的钱买东西,就属于品德问题,因为她损害了别人利益,从而让自己获取成功。这归于有的孩子早期教育不足,孩子的道德发展还停留在最初的阶段,家庭教育过分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认为自己喜欢的就可以拿走,即便是有过教育,不能拿别人的东西,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没有引起孩子的足够的重视。另外,就是孩子自我控制力发展不足。在这一点上,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犯这样的错误。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完善,当他们的大脑被一个念头占据的时候,往往很难有其他的想法浮现出来。当然,我们所说的特别喜欢的东西,未必很贵重,而只是可能对这个孩子有特别的意义。

2、小学生因各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偷拿别人的东西,成为一种习惯。如:一男生偷女生胸罩,被逮到,向老师保证不再偷,但是下次又犯。这样的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不会有选择,他们更在意是活动的过程。甚至会制定计划,创造小偷小摸的机会。当然,我觉得,这并非是孩子要寻求关注,而是这个过程本身会让孩子满足,这意味着“得到”!

二、学生小偷小摸行为的应对

1、小偷小摸行为发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尽可能的及时调查清楚。弄清是品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然后对症下药。我觉得作为老师,不必以是否能够查清每一次小

偷小摸事件作为自我评价的标准。其实,每个老师都会有一些成功案例,也会有一些小偷小摸事件是查不清楚的,因为我们教过的每一个孩子都不同。当然,我们也可以知道,孩子毕竟还是天真的,他们也常常会在犯错误后因为心理压力而露出马脚。

2、如果说是品德问题,那么对于这样的孩子,我觉得首先要做到尽可能的保密,让影响尽可能的小。用事情的结果来惩罚孩子就足够了。所谓事情的结果,就是孩子因为偷拿了别人的东西而受到的一系列的压力和自我谴责,并且可以让孩子悄悄为班级,为学校做一些事情来“赎罪”。对于这样的孩子,可以和孩子约定,不必联系家长。当然,这也可以成为老师和家长私下里的秘密。因为,过度的惩罚或者影响面扩大带来的往往是不良的效果。当然,如果孩子的小偷小摸行为,给别人带来了伤害,那就一定要与家长联络,商讨如何让孩子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3、如果说是心理问题,上面的教育是不够,实际上这些孩子更值得我们的同情和怜悯。需要我们联络家长,与家庭共同探讨孩子问题的成因。这一类孩子有许多存在家庭照顾不足,父母对孩子有忽略现象,那么我们有必要提醒家庭给予孩子更多关注更多的耐心与细心。尽可能不要让孩子受到更多的伤害。

总之,任何一个行为的背后,可能就有一个心理社会的原因,孩子小偷小摸也是如此,我们都得认真面对。

篇四:《小偷小摸危害大》说课稿

《小偷小摸危害大》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偷小摸危害大》。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小偷小摸危害大》是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读本》第二单元《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中的一课。课文让学生通过读生活中的小故事,明白在生活中不经别人允许,私自拿别人或公家的东西,侵犯了物主的所有权,是一偷窃行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增长人的贪欲,从而造成很大的危害。本课内容是继上一单元体现我国法律中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由自己向他人,向公共社会的扩展。

二、说学情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基于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法律常识对小偷小摸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但对小偷小摸的危害了解得并不全面,认识问题不深刻。因此根据学生

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本课我主要以“生活为基础,体验为主线”开展。

三、说教学目标: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本课是体现《未成年人保护法》“有

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宗旨的重要内容。仔细阅读教材后,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偷窃就是小偷小摸,指偷拿别人或公家的少量财物;如果从不养成偷东西的习惯,将来就有可能变成大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做一个不随意拿别人东西的守法的小公民,从而做一个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憎恶小偷小摸的行为,对有这样行为的同学用宽容的心原谅他,愿意真诚的帮助他。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憎恶小偷小摸的行为,对有这样行为的同学用宽容的心原谅他,愿意真诚的帮助他。

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做一个不随意拿别人东西的守法的小公民。

五、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小偷小摸危害大》是一节法制教育课,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因此本节课,我在教学中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主探究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学生生活的具体体验自主探究,了解小偷小摸危害大。

为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学会自主学习和感悟。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体验感悟法。通过活动和情景的创设,让学生经历一次法制教育的洗礼,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促使学生主动完成小偷小摸危害大的意义建构。

六、说教学过程

在《小偷小摸危害大》这一课中,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了五个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

1、情景引入,巧妙揭题

一开课,我就问学生:同学们,平时你都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有看过《今日说法》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日说法》。以视频导入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领孩子们一起走进法制教育的世界。因此我顺势提出从而生成出问题:什么是小偷小摸?小偷小摸是违法行为吗?对青少年有危害吗?教师就此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

2、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学生在了解小偷小摸的概念后,紧接着我让学生展开辩论:小偷小摸是否是违法行为??他们唇枪舌战,各抒己见。在辩论中孩子们进行充分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他们的思想得到碰撞,通过辩论学生明确了小偷小摸是一种侵权行为,初步感知小偷小摸会产生一定的危害。

3、联系实际,加深体验

通过前面几个情景的创设,对小偷小摸的危害有了一定的认识,而身边的人和事情更能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教师发放调查表,调查孩子们生活中身边发生的类似小偷小摸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引领孩子们走进“实话实说”的对话环节,有的孩子可能会说:我的钱曾经就被偷过,害得我回不了家,当时真想恨那个小偷;有的孩子还会说:我心爱的文具盒也不见过,当时我害怕极了,因为那是爸爸送给我的,不见了我就会被打,当时我真想把小偷抓出来;有的孩子可能还会这样说:我在我家旁边就看见一个小女孩,经常到超市去偷东西,我知道她是因为家里穷,所以我对她,既憎恨,又同情??我想,在实话实说的过程中,孩子们从情感上对小偷小摸的行为产生厌恶,同时也了解到小偷小摸的危害。

4、师生互动,再次感悟

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之后,我们观看案例,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孩子能够了解到小偷小摸不仅会导致违法,还有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学生通过案例的再现,更明确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注定成为盗贼的,走上盗贼犯罪的道路,往往是由小偷小摸开始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在活动的最后,让学生真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的“真情告白”,孩子们也许会说:请不要再小偷小摸了。

5、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情感进一步升华,让所有孩子能正确对待“小偷小摸”的不良行为,大家共同关注那些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孩子,真诚的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重点,全面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同时学生也意识到学习法律的重要性,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杜绝 小偷小摸

危害巨大

会导致犯罪,更会危害生命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的种子会在孩子们的心里发芽、生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五:如何教育孩子不要拿别人的东西

如何教育孩子不要拿别人的东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常会碰到小孩子未经别人允许拿走别人东西的情况,处理这样的事情往往令我们比较头疼,我们既要考虑到教育方法,也要顾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么我们对此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手段去教育孩子呢?下面我将从三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一、孩子拿别人东西的原因。

这个方面还要从年龄段考虑。

3岁前的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是因为他们基本上不是道东西是别人的,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可以拿来玩,不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可以说这不是出于占有他人东西的目的。因此,家长和老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要批评,可以告诉孩子,“我稍后给你卖一个更好的”、“那个东西会弄伤小手的”等等。 3岁以后拿别人的东西。

真正的“偷窃”行为是发生在4-5岁之后。据一个儿童心理咨询门诊的资料,44名有不同程度“偷窃”行为的孩子中,6.8%是在4-5岁时拿家里的钱;63.7%发生在小学阶段(6-10岁);29.5%到12岁以后才有 “偷窃”的行为。

3岁以后的年龄段的孩子,基本上开始逐渐有了东西所有权的意识,开始以“占有”为目的去拿别人的东西。这时期的“占有”他人的东西的心理动机又大致可以分为:

(一)心理平衡动机:看到别的孩子有的东西,自己没有,也想要。比如说两个一起玩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从爸爸那里得到一个玩具,另一个孩子没法从大人那得到,于是就找机会“下手”,拿走伙伴的玩具。

(二)好奇心理:孩子看到没见过的东西,出于好奇,拿走别人的东西。这主要体现在孩子拿走大人们的东西。比如说某个孩子看到老师把一块手表放在桌子上,孩子拿来看了看,对手表的指针转动很感兴趣,于是趁老师不注意,就拿走了。

(三)环境影响: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父母或孩子身边的长辈没有良好的示范,比如说父母在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自己本身就有占别人小便宜,爱拿别人东西的习惯,这样肯定会让自己的孩子模仿。另外,孩子的同伴(特别是主要的伙伴)有爱拿别人东西的习惯,或者在他们的教唆下,孩子也会染上拿别人东西的不良习惯。

(四)心理缺陷:主要指家长对孩子的关爱程度和方式不当,于是孩子通过拿别人东西的方式来弥补心理缺陷。典型的例子是家长不给孩子零花钱或者给了孩子零花钱,而没有对孩子的消费进行科学引导。对孩子如何花钱不闻不问。于是孩子就会出现“偷”父母的钱,或者“偷”超市商场里的东西的现象。极个别的孩子还认为“偷窃”是勇敢的表现。

二、对待孩子拿别人东西的态度误区

打骂不是好的态度。孩子最好不要打骂,特别是4岁~6岁是孩子心理年龄最重要的生成期,这个时期不要给孩子留下任何心理阴影,即使将来有可能借助自己的积极生活态度来缓解,但是那种阴影伴随一生.如果孩子心理素质很差,可能还会导致他没有信心做任何事,或者不同群,无法与其他孩子打成一片,被孤立,这样都是很不好的. 有的父母认为只有“打”才是改正“偷窃”行为的最好对策。其实错了,打得厉害,疏远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他会感到更孤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哪一个有“偷窃”行为的孩子是被父母责打后改掉的?相反,偷窃的行为非但没有改掉,而且不敢回家,流浪在外,与社会上的浪子交往,被他们所利用,最后走入歧途,甚至会触犯法律受到制裁。

讲大道理不是科学的说教。很多父母或者老师多习惯于讲“大道理”,比如对孩子说什么“私有物品不容侵犯”,“偷东西犯法”等等,这样往往收效甚微。因为一方面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限,对法律、社会道德规范的了解和体验甚少,讲大道理无法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自然就会把它当作“耳边风”了。

三、良好的对策与方法

对待孩子的早期“偷拿”行为,首先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其?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钥蒲У姆椒ń逃肌?/p>

孩子出现拿别人东西的问题时,家长一定要在第一次或前三次就非常重视。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时,一定要面对面的要求孩子看着你的眼睛,以平和的语气问他问什么拿别人的东西,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树立羞耻感,并且让孩子明白物品的所有权的重要性。

对于幼龄的小孩子,可以告诉他/她学会跟别人分享交换玩具、书籍等等,让他们养成跟伙伴交流、分享的习惯和能力。

对于大龄的孩子,要从言、行两方面来教导。从上面的原因分析,我们也可是知道一些方法。

首先,要让孩子树立物权意识,学会理财。将孩子的东西与成人的东西区分开,孩子在需要使用家长的东西时,必须征求父母的同意。家长也要在使用孩子的物品时,征求孩子的意见。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并且引导他那些东西该买,那些不该买,学会理财和积蓄,避免孩子浪费和攀比。例如孩子想要一个漂亮的书包,可以告诉他自己攒钱买一个,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慢慢地学会存钱,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同时也有助于理解他人的东西对别人的重要性。

其次,父母老师要言传身教,做好模范作用。可以给孩子收集和讲一些与这方面有关的正面和反面的事例、故事等等。当然,父母老师一定不能有小偷小摸的占便宜行为,正如俗语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再次,对孩子的需要适度满足。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的需要往往满足过度,从而让孩子造成这样一种思维习惯:我想要就能有,我想要就得有。孩子的需要如果不能满足,就会出现“强占”或“私拿”,这是孩子思维的一个误区。因此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不能一味地全部满足,有些要求可以让孩子通过努力去实现。平时要多询问孩子的想法,顺势引导,而不是单一的满足孩子任何的要求,否则只会恶化孩子的占有欲望。

第三,让孩子乐于与家长交流。平时多一些跟孩子的对话,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要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让孩子乐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切忌暴跳如雷地训斥。用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孩子最多知道这件事让父母特别生气,下次不能做,或者下次不能让他们知道。心平气和但态度坚决才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明天你一定要还回去”、“你如果再不还,我会帮你去还,那样你愿意吗”?这样的话语是无法让孩子接受的。这个年龄的孩子自尊心已经很强了,他会考虑自己的面子,会在乎别人的看法。我们可以先跟失主沟通,请求别人的谅解,再陪着孩子去归还东西、致歉。

最后,家长对孩子的发展要有正确的判断。有的家长在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后,认为孩子的行为是“偷”,这就是以成人的心理判断孩子的行为是“故意”的,而孩子这时的行为往往是“无意”的。而在家长提醒后孩子还不改,就判断为“故意”,如果想通过一次教育就纠正孩子的行为,那教育不就太简单了吗?要对孩子的心理成熟水平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才能使家长站在孩子角度,理解并解决问题。

总之,对孩子早期的“拿”、“偷”行为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并采取科学的方法策略来教育指导。

*参考资料: 1. /htmls/71/12471.html孩子拿人家东西怎么办

2.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6832320.html如何教育小孩子撒谎和拿别人的东西?

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AxMjAzMjA=.html孩子第一次偷东西父母怎么办

体裁作文